發布時間:2023-10-08 17:36:0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課程體系建設思路,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實踐中可以看到,以綜合職業能力作為目標的當前課程體系,主要是以工作要求為中心,對課程體系及內容進行選擇、并且組織課程內容?;趯ぷ魅蝿蘸瓦^程的分析,獲得工作崗位所必須的知識、態度以及技能,并以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對于課程內容而言,其主要是由典型工作任務、工作項目等組成,因此通稱為項目課程。
基于以上對當前綜合職業能力目標下的電工專業課堂體系特點分析,筆者認為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明確專業培養目標
通過市場調查發現,中職院校電工專業的學生培養目標定位主要是確保德、智、體、美等素質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電工技術理論知識要全面、扎實的中高級應用技術人才。從當前就業市場形勢來看,電工專業學生多面向各類企業、服務單位從事相關技術工作?;诖?,電工專業又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方向,第一,機電一體化,其主要是培養從事機電設備、維護、維修及設備管理工作;第二,維修電工,其主要側重點是各種電氣設備、工業過程控制系統、自動檢測系統的使用、維護、調試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2.2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基于綜合職業能力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主要以市場為基礎,與現場專家、課程開發專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通過對崗位要求調研,按照職業崗位流程要求,構建模塊化課程結構。同時,對就業市場形勢進行分析,將電工專業課程進行分模塊,文化基礎、專業通用以及專業技能等三個課程模塊。
2.3項目驅動專業課程的有效實施
在綜合職業能力目標下,可采取項目驅動模塊式教學法進行教學,而且課程內容應當緊貼企業生產實際以及科技前沿。通過讓學生對現場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切身體驗實際工作情境,完整作業流程執行完成后,注意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比如,《電子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介紹項目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實踐中可以看到,該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有代表性的電路設計、分析和制作,同時對電路設計全過程進行掌握,按照相關要求熟練制作具有專業化水準的電路。對于直流穩壓電源而言,其作為一個大的教學項目,可分解成變壓器、濾波電路以及穩壓電路和整流器等小的項目。課程實施過程中,應當根據進度要求,選取相應的小項目教學單元,邊講解、邊引導。學生根據老師的引導與分析研究,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及時給予評價。需要注意的是每個小項目設計具有相互連接性,而且是環環相扣的。在掌握所有小項目后,通過綜合項目來考查學生的綜合技能掌握水平,并且以此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3結語
關鍵詞:高職;課程;體系;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0)02-374-02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Software Technology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Thinking
WU Ping-gui
(Chongqing Zhengda Softwar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6,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oftware market, shortage of qualified personnel, while software technology vocational graduates in the profession difficult issue,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and conduct an active explor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目前高職學生就業難,從事本專業更難,據筆者統計,軟件技術專業的高職生畢業后從事本專業的人數不到30%。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軟件技術專業課程設置沒有突破學科教育體系,課程體系不合理造成學生的崗位能力弱。
我國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設置沿襲本科教育的思想,過分重視學生的軟件專業基礎知識的系統性,忽視崗位能力培養。軟件技術專業通常按照本科院開設程序設計基礎、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編譯原理、離散數學等課程,綜合起來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的比例為3:1,高職總課時與本科教學相比相對較少,高職生的綜合素質不如本科生高,造成了高職學生專業理論知識不如本科生,專業技能卻達不到崗位能力要求的現象。
二是軟件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陳舊,學生所學技術未出校門已遭淘汰。
目前軟件開發平臺(如NET平臺、J2EE平臺)平均2年更新換代一次,而高職高專院校教學使用的軟件技術專業教材,一般需要3~4年才能更新一次。因此,最新發展技術與傳統教材更新難以同步。課程內容滯后于專業技術的更新與發展,學生所學技術未出校門已遭淘汰。
三是采用傳統考核方式,造成學生綜合素質低下。
培養學生軟件開發能力是高職教育軟件人才培養的目標。而軟件開發能力是軟件文檔編能力、功能模塊開發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市場觀念等綜合素質體現。目前對高職軟件專業學生采用的是考評形式單一,考核的重點是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多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教師的教學重點導向重視書本知識傳授而忽略綜合素質培養。
針對以上三個問題,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校企合作,明確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
首先要建立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會由企業領導、行業協會、學校領導、招生就業處、教務處和教學骨干等人員組成。專家委員會主要工作內容:一是校企雙方及時溝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協助學校設置和調整專業、制定軟件專業培養方案、共同編寫教材、由公司編寫實訓項目,明確教學內容,確保所教、所學、所用三者有機結合;三是學校協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提供技術服務,開展在崗員工技能培訓等。
其次確定課程體系改革原則。以職業生涯發展為目標,明確專業群核心課程,即軟件專業開發平臺;以崗位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確定崗位課程設置;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組織課程內容;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教學活動;以職業技能鑒定為參照,強化技能訓練。
第三明確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能反映當前社會技術水平和職業崗位資格要求;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即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要求,設置課程及精選內容。突出專業課程的職業定向性,以職業能力作為配置課程的基礎,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真正滿足職業崗位的需求。
明確各門課程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中的作用,明確各門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形成有機的理論教學體系;基礎理論課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實踐課程要形成相對獨立的體系,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的比重。
第二方面,調整優化課程結構,提高學生崗位職業的能力。
依據高職學生的接受能力,對當前的課程結構和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進行不同程度的創新和提高,使該體系成為一個可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以三年制大專學生為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設置研究專業核心主干課程。
第一階段:基礎知識學習階段,通常在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完成。
第一學期:計算機知識掃盲教育。先對剛入學的高職學生進行計算機知識掃盲,開設計算應用基礎,程序語言設計教學。還可以開設計算機數學課程,為學生畢業后打基礎。通過程序設計基礎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良好的編程的規范,熟練掌握程序的調試技巧,為以后程序開發做準備。
第二學期:胖客戶端C/S程序設計。按照高職高專教學以知識夠用為原則進行專業課程的整合,可以按照程序設計語言方向進行劃分。NET方向:前臺開發語言用VC#.NET,后臺用SQL Server數據庫;J2EE方向:前臺開發用JAVA語言,后臺用Oracle數據庫,SQL Server程序設計。
第二階段:開發技能提升階段,通常在第三學期完成。
第三學期:瘦客戶端B/S程序設計。以Web應用程序設計為主線,NET方向以程序設計+三層框架,J2EE方面JSP+(框架struts spring hibernate),還需要開設數據庫設計原理、軟件工程、數據結構,強化學生的軟件理論基礎。
第三:在經驗積累階段,通常在第四和第五學期完成。
第四學期:安排實訓課程。根據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對其進行分組實訓。優等生參與商業項目的開發,先按照立項、審評、分析設計、編碼測試、代碼重構五個步驟對學生進行短期強化訓練后,進行頂崗實習。差生再次軟件基礎知識的強化訓練與項目案例學習。
第五學期,全部進入頂崗實訓階段,為學生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安排結構如圖1。
第三方面,建立一個新型的考核模式,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同步發展。
通常情況下,學生成績由平時成績、期末成績二部分組成,其公式為:學生成績=平時成績(30%)+期末成績(70%),這種考試模式主要測試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綜合運用。學生成績的優劣主要取決于期末成績高低,平時成績考核主要依據學習作業完成情況來判定。為了強化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改革考試模式,學生學期期末成績由平時成績、平時編碼成績、期末項目實訓成績、素質考核成績四部分組成。其公式:學生學期期末成績=平時成績(20%)+平時編碼成績(40%)+期末項目實訓成績(20%)+素質考核成績(20%)。根據專業班主任的布置專業訓練任務,學生平均每天要做不少于50行的代碼任務,根據完成的編碼任務確定學生的平時編碼成績。軟件技術專業的高職畢業生需要完成20000行代碼量,初步達到軟件公司程序員的用人標準。
其中,素質考核內容包括學生紀律、團隊合作精神、獲取信息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文檔規范與處理能力、項目實際完成能力,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養各個方面協調發展。
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能力結構如圖2。
目前,重慶正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軟件技術專業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該院的《軟件技術專業》成為重慶市特色專業,《VC#.NET數據庫應用程序設計》課程建設成為市級精品課程,《高職計算機類專業“項目課程”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被列為國家級重大研究項目,畢業生從事本專業從原來的35%上升到84%,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經驗對其它的高職院校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池瑞楠,蔡學軍.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索[J].計算機教育,2007(7).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建設思路;體系結構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習模式和學習方法發生了巨大轉變,課程網絡化成為教育方式多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網絡化是學習者在網絡環境下學習的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學習,有利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質量的提高。
一、“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意義與目的
“人文地理學”是高校地理科學專業的主干專業課。人文地理學是研究關于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以人地關系為研究主體,側重于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由于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課程資源極其豐富,因此,發揮計算機網絡的優勢,進行人文地理學課程資源網絡化建設,對于深化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以及研究性教學的開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人文地理學有著復雜的學科體系,具有眾多的分支學科。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主要有經濟地理、城市地理、鄉村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軍事地理、旅游地理、社會地理等,各學科互相交叉,構地理綜合體。復雜的體系結構,困擾了很多剛入門的學生,需要一種簡單明了的方式將這種體系結構展示出來。
其次,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廣泛,信息資源非常豐富。第一手資源雖然有著親身體驗,印象深刻,但是人的直接行為空間畢竟有限,通過間接行為空間,獲取間接資源,同樣很重要。
再次,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在不停地運動中,并且運動速度相對于自然地理的研究對象要迅速很多,各地區人文現象的分布面貌是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形成的。所以,學習與研究人文地理學,不能僅僅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特定的環境下,而要有時間跨度,這樣的學習和研究才更有深度。而傳統的媒體資源更新較慢,不能響應更新頻繁而迅速的人文地理研究對象,因此需要一種新的媒體資源來支持人文地理的學習與研究。
最后,人文地理學研究對象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文字,還有各種地圖、動態和靜態的圖像以及大量的統計數據等。因此,人文地理研究不能單純地依賴某一種媒體,要多種媒體結合,使用各種媒體資料。
綜上所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結合人文地理學科特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由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逐步轉變為課堂講授與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模式,擴展學習主體自主學習的途徑,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習平臺,強化學生能力培養,是“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的根本目的。
二、“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思路
1 運用多元化理論指導。根據《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即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因此,“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應在現代課程理論、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和現代遠程教育理論等多元理論的共同指導下進行。例如,根據現代課程和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每一位老師和學生對課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釋中,總要融入個人獨特的生活經驗,形成不同意義的生長域。因此教學設計不再是簡單的設計之后加以實施的問題,而是一個在學與教的具體情況下和在學與教的互動中發展演化的過程。結合現代遠程教育理論,在“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時堅持教學設計和系統設計并舉。其中,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指導下,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根據教學對象、課程特點,合理地選擇和加工教學信息,設計和組織教學環節。同時特別注意網絡的教學環境和課程特點,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實時互動的優勢,追求創設支持自主學習的良好環境,使課程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教學過程個性化、自主化。
2 體現人文地理學科特色。人地相關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始終貫徹在人文地理學發展的各個階段的一條主線。在選取課程資源、構建網絡課程體系、進行授課輔導時要始終貫穿人地和諧的思想,并突出人文地理學的社會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特點。人文地理學是一門社會性較強的學科,不僅研究內容具有明顯的社會性,而且人文地理的社會性還突出表現在其歷史性上,比如人口的分布、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傳播、聚落的形成與分布等,在教學資源建設時既要突出現狀,也要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地域性是地理學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學的特性之一。人文地理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的差異,根本點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學包含了區域研究的特性,重視區域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因此在課程網絡化建設時要突出區域性特點。人文地理學的綜合性不僅體現在其自身的綜合性,而且體現在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密切聯系,如政治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等的發展,都大大促進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因此在課程網絡化建設時,不僅僅著眼于人文地理學本身,還要與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與核心內容緊密結合,并且利用其他學科的方法,比如將地理信息技術引入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
3 發揮網絡平臺教學優勢。網絡平臺具有以下教學優勢:一是直觀性。網絡課程資源具有圖文并茂、音畫俱全的特點,針對人文地理教學中難懂難教的問題,以地圖、圖片、圖表、視頻、動畫和邏輯示意圖等多種形式展現,直觀、形象、生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并擴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二是互動性。網絡平臺具備網上論壇、電子郵件、聊天室等工具,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學生被動接受模式,能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能夠隨時與教師溝通,答疑釋惑。三是友好性。網絡平臺界面美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提示信息詳細、準確、恰當,使師生都能夠容易操作。四是創新性。在設計上可以采取多種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作用。如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根據自身特點,自行瀏覽課程知識,及時查漏補缺;學生可以通過各種互動工具就教師提出的主題進行討論與思考等。
4 展示自身學科建設成果。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是共性與個性的綜合,一方面網絡課程需要較為穩定和規范的結構,涵蓋教學必須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根據課程特點及自身學科建設及教學與科研成果,設計個性化的內容,體現課程特色。
例如,教材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地理學具有眾多的分支學科,除人文地理總論以外,各分支學科也需要配套的教材與論著作為課程教學的支撐。
南京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專業自創立之初,老一輩著名地理學家李旭旦、金其銘等先生陸續出版了多部極具影響力的人文地理教材及著作。在課程網絡化建設中,將教材建設成果作為一個特色模塊,拓展學生視野,幫助學生了解學科研究方向和動態,方便學生查閱、比較和學習。
5 著眼于學生能力培養與提高。課程網絡化建設不僅是以網頁形式呈現課程的內容,而且是教學的一種重要資源,是網絡教學的支撐環境。它可作為課堂環境和課外環境下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內容和材料,學生的許多學習活動都是在網絡的支持下完成的。因此,課程網絡化建設除了內容的展示,還必須增加強大的學習功能,保證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鉆研精神和科研能力,是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的建設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
三、“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體系結構
課程網絡化建設的體系結構設計十分重要,它是網絡課程整體設計理念和指導思想的體現。從教學設計的角度來看,整體結構設計包括兩個方面:整體頁面層次和各層頁面中內容的組織。學生是通過訪問各層次進行學習的,整體層次及各個層次頁面中的具體內容及其結構必然對學生的學習直接產生影響。
人文地理網絡課程結構分為四大模塊,即課程模塊、教學模塊、互動模塊和特色模塊(見下表)。
特色模塊是人文地理學課程網絡化建設的一大亮點。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起系列教材建設、教學資源導航、實踐拓展訓練和中外文獻選讀四大特色欄目。
1 教學資源導航。沒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也就無法建構起理想的教學環境。網絡教學資源是為學生提供大量學習材料和學習工具、為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培養營造理想環境的基礎。根據人文地理學課程特點,教學資源導航欄目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包括英漢對照人文地理詞匯和國外人文地理學者兩個子欄目,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國外人文地理發展和人文地理大師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經歷。目前已有國外著名高校34位人文地理學者的簡歷及其相關網址,涉及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旅游地理學等專業領域。第二部分為主體教學資源,包括專題地圖、實景圖、規劃圖和統計年鑒等子欄目。地圖是地理學的重要語言,用地圖說明問題往往比文字更有效。教學資源包括經濟、聚落、文化、人口等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景觀圖片、專題地圖等,所有圖片均使用高分辨率圖像;同時,為幫助學生學習掌握規劃工作的方法與技能,分類搜集整理了國內外眾多具有代表意義的規劃圖件。另一方面,隨著數學方法的引入,人文地理研究越來越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撐,教學資源的統計數據庫涵蓋了中國經濟、社會、城市、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權威統計年鑒,便于教師、學生及其他研究人員的查閱。第三部分為考研指導,主要是提供國內絕大多數人文地理學招生院校及網址信息,并提供部分院校歷年人文地理考研資料。
2 實踐拓展訓練。實踐教學與訓練在人文地理課程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已經建立了南京市城市地理、南京江寧經濟開發區、黃山與寶華山風景旅游區、廬山區域地理等實習基地。同時,開設科技文獻檢索、規劃制圖、論文寫作等實踐性選修課程,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此外,依托地理科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開設了“虛擬實習”的特色欄目,利用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地理環境模擬實驗室,增設了城市景觀三維表現、數字小區三維表現、主要商業區三維表現、城市交通流三維表現與模擬等極具特色的實驗項目。
3 中外文獻選讀。人文地理學科歷史悠久,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人文地理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研究,撰寫了大量的論文,出版了眾多的教材和專著。為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人文地理的理解,設立中外文獻選讀欄目,精選各種經典文獻,包括國內外代表性教材、中外著作和詞典以及國內外人文地理相關資源網站等。
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結合對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利用也是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新形勢下,高校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知識的組織者,也應成為教學資源的建設者,共同促進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麗,從學習策略規律思考高校課程網絡化建設[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3):77-79
[2]趙榮,王恩涌,張小林等,人文地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3]賈雪梅,楊改學,網絡課程建設與發展的若干趨向[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5(1):55-57
[4]曾海文,高校網絡課程建設的問題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24):137-138
[5]吳傳鈞,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4(Z2):4-5
關鍵詞:轉型發展;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互聯網營銷正成為一片孕育著無限寶藏的神秘土地。同時,傳統企業面臨向移動互聯網的轉型,高達76%的傳統企業求才若渴,互聯網營銷人才稀缺。所以我校經濟與管理系市場營銷專業根據轉型發展背景以及社會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積極進行專業應用技術型課程體系的建設,其中重點之一就是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建設,因此,本文提出了轉型發展背景下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建設的框架,以期為該課程體系的深化建設與改革提供思路與方向。
二、內容框架
(1)研究目的與意義:轉型發展背景下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建設的目的與意義;(2)互聯網營銷人才崗位和能力的需求
調研與分析:確定目標行業與企業、確定目標崗位、確定調研方法、問卷設計、實施調研、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形成調研報告;(3)基于崗位和能力的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知識單元的構建:
包括崗位層次與崗位結構分析、崗位職責與崗位要求分析、崗位需求與能力需求分析、能力結構分析、專業核心能力與知識單元的匹配、知識單元集群分析、基于知識單元集群的互聯網營銷課程的構建、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構建;(4)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理論環節的建設內容:包括每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每門課程的重難點、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核心課程的教材建設、教學資源建設、理論環節教學方法的改革;(5)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實踐環節的建設內容:包括每門課程實踐環節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每門課程實踐環節的教學大綱、每門課程實踐環節的教學資源建設、實踐環節教學方法的改革;(6)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教學實施辦法:包括多專業共建、多專業開設、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教學隊伍建設、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與創業課程體系資源共享、經管系與九州通共建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
三、研究特色與創新之處
(一)研究特色。(1)顛覆了傳統市場營銷專業建設的思路和方法,從市場對互聯網營銷人才的需求出發,首先調研目標行業與企業的互聯網營銷人才的職業崗位,分析崗位層次與崗位職責,通過問卷調研和企業訪談的方式進行互聯網營銷人才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的調研,梳理出互聯網營銷人才的目標崗位群與能力分布,根據互聯網營銷人才的能力需求與能力結構梳理出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知識單元,進行知識單元的集群劃分,進而得出基于知識單元集群的互聯網營銷課程以及課程體系,采取的是“專業+行業+職業崗位+專業核心能力+知識單元+課程”于一體的應用型營銷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建設思路;(2)在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建設中突出實踐環節的建設與設計,確保實踐環節在學時分布上占課程學時的30%以上;(3)該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建設輻射市場營銷專業、電子商務專業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三個專業,采取的是多專業共建、多專業開設、與創業課程資源共享、與企業內訓課程嫁接的教學實施辦法。
(二)創新之處。(1)課程設置的創新。對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建設遵循的是“專業+行業+職業崗位+專業核心能力+知識單元+課程“于一體的應用型營銷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建設思路,嚴格按照該專業方向面對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來進行設計,提高專業教學的職業化程度,形成應用技術型的專業課程體系。(2)教學方法的創新。將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現場模擬、創新大賽、專題培訓、能力教學等教學方法引入課堂,整合校內外實訓基地資源,通過實體公司互聯網營銷具體業務的開展,并結合大學生網店創業的運作,創造性地將互聯網營銷課程體系的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建立具有創新特色、虛實結合的應用技術型的互聯網營銷專業方向人才的培養模式。(3) 教師隊伍的創新。扎實開展教師下企業鍛煉活動,積極鼓勵教師下企業進行崗位工作,參與企業科研項目,及時掌握市場動態。定期開展應用技能大比武,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能,重點抓好“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工作。建立一支市場營銷、電子商務和國際經濟與貿易自有教師及校外企業專家相融合的教師隊伍,實現校企合作、教師共享、隊伍共建、知識與實踐互補,打造一支校企合作、產教結合、互融共建的優秀教師團隊。
[關鍵詞]:系統優化 任務驅動 課程模塊
中國分類號:C41
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背景下,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中職學校辦學基礎能力顯著提高、產教結合、校企合作不斷深入,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不斷加強。但是,目前一些中職學校職業教育特色不鮮明,同普通教育模式趨同,課程設置與社會實際脫節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積極探索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推進專業技能課程體系建設已成為當前重要課題,以理論創新推動實踐創新。
一、課程體系建設的原則
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應以專業建設為依托,以就業為導向,以實踐應用能力為主線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結構應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教學過程應體現工學交替的職業教育特點。課程體系建設應堅持以下原則:第一、系統優化原則。教育有其自身規律,職業學校的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開發,在強調市場需求導向的同時,必須考慮學校專業結構的優化以及自身實踐實訓條件,能否保證專業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第二、實踐性原則。實踐性課程是職業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為了發展學生的實踐技能,專業課程的設置要充分體現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素質,并且能體現可操作性。第三、實用性原則。課程要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職業潛能,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開發應注重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確保課程對學生職業生涯的實用價值。
二、課程設計思路分析
課程體系開發設計首先應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描述,明確課程目標;結合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課程新技術的發展確定課程內容,以及職業教育課程觀、教學觀、能力觀,以問題關聯教學為導向來組織課程內容;將課程內容以完整的項目或任務為載體,完成課程的實施;通過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考察和評價,來完成對課程的考核。課程設計思路,課程應該對接崗位職業能力,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
二、課程體系框架結構分析
目前中職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學模式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重視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的教學,技能實訓和頂崗實習教學環節比較薄弱。根據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和職業學校課程設置的管理體制,結合市場調研和崗位分析情況,科學設計職業教育課程框架體系(如圖),根據崗位職業能力及素質要求,圍繞文化基礎課程模塊、專業理論課程模塊、專業技能模塊等三個模塊進行課程建設。第一、文化基礎課程模塊服務于職業生涯發展。文化底蘊與修養是一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不竭源泉。第二、職業教育必須服務于學生就業,強調技能培訓,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訓實習兩個模塊是專業課程開發的重點和突破口,需要打破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針對工作崗位能力素質要求,科學設計和開發專業課程體系。第三、實踐實訓教學的組織和實施。以工作崗位任務為驅動,以職業活動為主線,以培養職業技能為本位,重新設計和研發教學環節和內容,建立完善的實施和管理細則。
三、課程體系建設的現實路徑探索
課程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載體。中職學校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或開發適合本校的課程體系。第一、采取多種途徑,開發課程資源。深入開展市場調研,結合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和行業、企業的現實需求,依托學校專業建設,整合學校、企業和社會的課程資源,尤其應注重爭取行業專業技術人才參與課程體系開發,整合跨界專家資源,優化課程開發團隊結構,或者引進優質專業課程資源,學習借鑒再創新。開發校本教材,建立多媒體教學資源庫。第二、“理實交融”的課程實施模式建議。工學交替課程體系將理論與實踐的內容進行整合,以學生為中心來實施教學。在教學中應積極改革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和綜合使用項目教學、任務驅動、角色扮演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做合一”。第三、完善課程考核評價機制,尤其應注重技能考核。將考核評價重點放在考核學生的能力與素質上,一是考核學生自主學習、參與性學習和在實踐中學習的狀況;二是考核學生利用本課程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筆試和實踐操作等方式進行。注重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課程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競賽相結合,實現課程考核評價的多元化、全程化、自主化。
【參考文獻】
【1】杜連森:談析“職業帶”理論對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啟示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J】2013.15(旬刊)
【2】葉瀾主編: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