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鄉村文化的價值范文

        鄉村文化的價值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08 10:05:2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鄉村文化的價值,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鄉村文化的價值

        篇1

        關鍵詞:蘇南地區;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估;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F327.9;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0-5049-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0.074

        The Value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of Southern Jiangsu

        WANG Zhi-min1,XIE Yuan-fang2

        (1.Tourism Department of 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 212003,Jiangsu, China; 2.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13,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urbanization, fierce social competition, rural culture gradually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outhern reg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with its unique historical features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r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is developing rapidly. Both rural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re inseparable. Tourism resources of Sunan rural culture should be mutually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he overall planning idea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local culture should be adhered to as the core region. Construction of r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facility should be enhanced. Multi-leve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 words: Southern region of Jiangsu; rur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value assessment; development

        隨著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人對靜謐和諧的農村田園生活產生向往,鄉村旅游隨之產生。鄉村旅游在提供自然景觀享受的同時,能夠提供一個集舒適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旅游產品,正好彌補了在繁華城市生活或者工作的人們的需求,因此能快速崛起。鄉村旅游之所以能夠發展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是相對于城市生活的;鄉村旅游獨有能夠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鄉土文化。世界旅游組織將文化旅游排在21世紀五大時尚旅游產品的第二位,僅次于海洋旅游,即可見文化在旅游業中的重要性。

        近些年來江蘇省蘇南地區的鄉村旅游創造性地提出了農家樂、農業生態園等旅游模式,發展迅速。與此同時,蘇南農村的外界環境和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原有模式下造成的環境污染正逐步減少,經濟的生態化、科技化加強。獨特的江南水鄉文化促進了蘇南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蘇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不斷提升,但由于蘇南鄉村旅游缺乏總體規劃,旅游特色不強的問題仍普遍存在。如何抓住國家加強新農村建設這一機遇,將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資源結合起來,提供高品質的旅游產品,對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更好地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12]。

        1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

        蘇南是指江蘇省南部的地區,包括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等地,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組成部分,自古便有“魚米之鄉”和“人間天堂”的美名。蘇南地區以其獨特的文化特別是水鄉文化吸引著來自各地的人們,近年來,蘇南地區加大對鄉村旅游業尤其是挖掘水鄉文化資源的投入,從建筑、飲食、文化、精神、制度等層面著手,展開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鄉村旅游模式,給蘇南地區的旅游業帶來了新的生機。

        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分類方法有很多,根據研究的需要,依據鄉村旅游資源的不同層次按照三分法進行劃分,將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分成鄉村物質文化、鄉村制度文化和鄉村精神文化三大類旅游資源。

        1.1 鄉村物質文化旅游資源

        鄉村物質文化旅游資源是鄉村文化最直接的載體,表現在鄉村的建筑、各種工藝、技術等一系列具有可視性、可觸性的產品,如鄉村田園景觀、建筑特色、飲食文化、手工藝術品等。鄉村田園景觀中,蘇南地處“長三角”的核心區域,介于長江與錢塘江之間,形成了大量的平原和洼地;蘇南地區有一定的山丘地帶,出現了大量的茶園、瓜果園和花卉園,形成了一種恬靜而和諧的鄉村韻律。在鄉村建筑上,蘇南鄉村仍然保持著傳統的雅致、清秀的風格,大多數依水而建,再加上青翠的樹木林立兩旁,村舍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蘇南地區水產豐富,農作物品種繁多,其中以蘇南船菜最具地方特色。就飲食文化而言,蘇式糕點也非常出名,故有“春來酒釀餅;夏來薄荷糕;秋食酥皮月餅;冬則麻酥糖”之說。蘇南地區的茶文化也極為講究。如今鄉村手工藝品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蘇南地區的手工藝品種類繁多,技藝精湛,不勝枚舉,代表性的就有蘇州檀香扇、宜興紫砂陶、無錫泥塑工藝品以及蘇繡藝術品等。

        1.2 鄉村制度文化旅游資源

        鄉村地區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民俗習慣和禮儀規范,這些傳統的禮儀制度雖帶有傳統的封建色彩,但卻也足以代表一個區域的特色,可以成為當地的文化旅游資源。如鄉村權力制度、禮儀制度以及空間規劃制度等都能體現一個區域特有的風采。為了加強地方凝聚力同時防御外敵,一般會建立地方性的制度規范和權力組織,游客通過對權力制度的感知,能夠體會到鄉村的凝聚力與親和力,加強對現代社會制度的理解和認知。在蘇南地區,禮儀文化也很受重視,每一種禮儀基本都有完整的程序和要求,如蘇州舊式婚俗禮節就有“六禮”之說。在鄉村空間規劃布局上,每個地區也獨具特色,蘇南鄉村大多為臨水型,大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置身其中,處處可感受到鄉村的和諧與寧靜。

        1.3 鄉村精神文化旅游資源

        鄉村精神文化是其他鄉村文化存在的支撐,是鄉村居民價值觀的體現,是一個群體性的情感反應,它通常通過鄉村節日文化、鄉村家庭生活、鄉村藝術文化得以體現。鄉村節日文化是蘇南文化旅游資源中極具特色的一種表現形式,蘇南地區的春節、端午等節日的表現形式也極為豐富,端午龍舟競賽等,節目豐富,受人歡迎。其他諸如祈求豐收和好運的傳統習俗,至今仍在沿襲。鄉村家庭文化生活作為一種個性文化,包括家庭的娶妻嫁女、一日三餐、相互關系等,在蘇南鄉村家庭組成趨向于小型化,在這種家庭模式中,游客能夠感受到親情的溫馨以及家庭和睦的重要性[3]。蘇南地區物產豐富,自古就養育了眾多的文化藝術名人,江南四大才子、草圣張旭、民間音樂家阿炳等都出生在這個人杰地靈的地方。古老的民間傳說,傳統的舞蹈雜技等,都能讓游客們流連忘返。

        2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評估

        在對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價值評估時,應遵循三個方面的原則:客觀性原則,即在對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進行評估時要做到實事求是;系統性原則,即在進行評估時,要做到不重不漏,要綜合考慮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自然、經濟、社會影響;典型性原則,即在進行價值評估時,如果只考慮全面性原則會導致效率低下,因此評價時對某些特點應進行高度概括。在具體開展價值評估時,應從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兩個方面展開。

        文化價值是人們在感受鄉村文化旅游的過程中,在精神、心理方面產生的認知的提升和同感上的滿足,包括觀賞帶來的愉悅感。令人拍案叫絕的剪紙藝術、惟妙惟肖的畫像、玲瓏剔透的石雕,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讓人感受愉悅的作品,不僅表現在形式上,更在于其蘊含著人們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蘇南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無不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干。

        對于蘇南鄉村文化的認知,更多集中在其文化價值方面,對于其經濟價值的挖掘,是近些年來才逐漸被人們所重視的,主要反映在鄉村旅游和旅游商品兩個方面。鄉村旅游以其獨特的競爭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來游客;蘇南地區的鄉村旅游在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外商投資下發展迅猛。游客到鄉村旅游,在游玩的同時也會購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蘇南地區的蘇繡、紫砂壺等尤其受人喜愛。以位于張家港市南豐鎮的永聯農耕園為例,其年均接待游客18.5萬人,2014年“五一”當日更是突破了萬人大關。品種繁多的地方性特產也空前暢銷,年銷售收入可達17 200萬元。原來的荒地現在成了旅游景區,帶動農民就業的同時,也為當地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收益。可見,鄉村文化資源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3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蘇南地區除了自身條件優越外,還由于其緊靠上海、南京這樣的大城市而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城市旅游與鄉村旅游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在某種程度上,鄉村文化旅游又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比城市旅游更具吸引力。

        3.1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良好基礎和優勢

        蘇南地區鄉村旅游發展較早,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較快,2013年全省30個最具魅力休閑鄉村有13個在蘇南,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絕大部分也集中在蘇南。除了先發優勢,蘇南地區對旅游產品的定位也要高于其他地區,一些旅游景區在開辦之初就引進了國際上先進的技術,在旅游產品的策劃中設計了一些游客可以親身參與、親自動手的項目,這些都得到了游客的高度評價。當地人們對蘇南地區文化的認同也是其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前無錫市提出要建立一個集文化、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這些觀點也都是建立在人們對蘇南地區文化高度認同的基礎上。龐大的農業從業人員也為蘇南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基礎,正是有了這些從業人員的努力和支持,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才得以不斷開發和發展。

        3.2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

        鄉村文化旅游主要包括文化觀光型和文化體驗型兩種模式。文化觀光型模式主要提供田園景觀、手工藝產品、農產品等的觀賞性活動,如觀光園、民俗風情園等,這也是蘇南地區在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前期開發的主要模式。蘇州旺山建立了生態農莊,無錫雪浪山建立了生態景觀園等觀光休閑型農莊,但這些休閑農莊大多數還停留在“看”的層面,內容形式比較單調,對游客的吸引力也漸漸有所降低。文化體驗型模式注重游客的親身體驗,主要有游客進入農家體驗農家生活、親手制作手工藝產品等,這種模式能給游客更高的客戶體驗和滿足感,漸漸成為農村旅游的發展新趨向。在蘇州鎮湖旅游區,游客們可以親自動手向當地人學習刺繡;在無錫太湖花卉園,可以體驗插花、采茶制作等,這些活動集觀光、體驗于一體,參與性強,更能吸引游客。

        3.3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不足之處

        近些年來,蘇南地區旅游人數不斷增加,旅游區的開發種類也越來越多,但由于缺乏系統性規劃,文化產品的建設、觀光層次的設計和產品的文化特征難以充分體現,大大降低了對游客的吸引力。如一些景區雖已開發,但未結合自身的特殊歷史背景,只是簡單跟風設計,致使景區的同質性越來越嚴重。蘇南地區的農業生態園雖受人歡迎漸成特色,但由于在同一城市中項目重復建設,以至于客流量被大量分散,各景區的聯合效應被削弱。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還表現為文化深層次挖掘不夠,經營方式較為粗放。蘇南地區的先輩們創造了一系列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古跡,這無疑是當地的一筆無法替代的巨大財富,但就目前的發展來看,蘇南地區歷史文化的發掘力度還遠遠不夠。這與當地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粗放式的經營方式有一定的聯系,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過度重視規模化,缺乏對質量的重視,一味地追求發展速度,必然會忽視對文化的深層次挖掘。

        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缺乏,對鄉村旅游認識存在誤區也是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一大不足之處。一些鄉村旅游區大肆置辦娛樂設施,修建現代星級賓館,使當地居民的私人生活空間縮小,生產和生活秩序受到影響;另有部分鄉村居民為提高生活水平將特色化的傳統民居改建成華麗洋房,使鄉村特色逐漸消弭。旅游服務中,由于許多從業人員為當地居民,未經過專門的培訓,在與游客相處方式上、語言交談上主要以當地的習俗為主而忽略了不同地區人們的習俗差異,與游客的心理預期存在一定差距。這種情況破壞了鄉村整體形象,降低了鄉村景觀美學價值和外部吸引力,對農村旅游的長期發展不利。

        4 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策略

        隨著鄉村文化在旅游中的運用越來越多,各種問題也日漸顯現,在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中要遵循系統規劃和地域特色相結合的要求。蘇南鄉村文化旅游極具發展潛力,應通過確立優勢互補、整體推進的規劃思想,堅持以“地域鄉土文化”為核心,加強鄉村文化旅游設施建設等措施來加強蘇南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4.1 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原則

        在開發文化旅游資源時首先要把握系統規劃的原則,也就是在進行旅游景區規劃時要有一個宏觀的指導,保證各個景區服從系統的整體性規劃要求,各個景區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能夠協調動作。在進行系統性規劃時,要考慮到鄉村文化與生態協調發展,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給鄉村生活帶來一些影響,因此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充分考慮鄉村旅游與鄉村生活的相互影響,發揮鄉村旅游帶給鄉村生活的積極作用。在進行系統性規劃時,必須結合旅游區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情況,減少對鄉村固有特點的破壞,更好地將情與景相結合,發揮地域文化特色[4]。另外,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中要最大程度地爭取鄉村居民的支持,并對其進行培訓,讓鄉村文化旅游也能夠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同時,讓當地居民參與到鄉村文化旅游的建設中,以建設出更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區。

        4.2 蘇南鄉村文化資源旅游開發潛力分析

        從旅游資源角度進行分析,以蘇錫常三市為例,當地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資金投入也很充裕,這些都為蘇南鄉村文化資源旅游開發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其次,從發展角度對鄉村旅游進行分析,鄉村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是建立在人們對城市生活方式日漸厭倦,渴望尋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因此,鄉村文化旅游最有可能成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旅游形式。蘇南地區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憑借其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稍加深入挖掘,再加以豐富的文化旅游產品來提升當地旅游的吸引力,必然會使蘇南鄉村旅游文化蓬勃發展。

        4.3 優化蘇南鄉村文化旅游發展的基本對策

        4.3.1 確立優勢互補、整體推進的規劃思想 蘇南地區經濟發達,但各地鄉村旅游無統一管理,各自為政,缺乏統一布局和整體規劃,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導致投資項目存在跟風效應,各地景區設計相似性高。應通過打破地域限制,注重區域產品整合,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加強統一規劃,實現整體有序發展。

        4.3.2 以“地域鄉土文化”為核心來開發鄉村文化旅游資源 在進行文化旅游產品項目的設計和開發時,應考慮到鄉村文化的地域性,培育核心鄉村旅游主題項目,開發衍生旅游產品,營造景區大環境,提高旅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層次,對于各地不同的名人風格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區。蘇南地區既能培養出全國富商,也能誕生舉世文豪,蘇南鄉村文化旅游開發中如果能夠將這兩種“冰”與“火”的特征結合起來,則能開發出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給游客一個全新的感受。

        4.3.3 加強鄉村文化旅游設施建設 人們在感受鄉村文化,感受當地特色風俗的同時,也需要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因此在開發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時還要加強硬件設施的建設。重點建設好生態旅游停車場、大型游客中心、生態游步道、生態旅游廁所等。在保證原生態的基礎上進行建設,但并不是要求進行原始化建設,而是應考慮到游客的不同需求,建設游客滿意的文化景區,提高游客的滿意率和返游率。鄉村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鄉村在發展中切不可盲目模仿大城市而丟棄自身的原有特征,在文化旅游設施建設中要做到鄉村化與城鎮化相結合。

        4.3.4 在進行鄉村旅游規劃時要堅持多層次性綜合開發 在鄉村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中,一方面要堅持市場導向的作用,開發出具有鄉村文化內涵的、游客喜愛的旅游產品,通過有效探索商業模式,多渠道、廣角度推介旅游市場,實現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雙贏;另一方面要注重鄉村文化的多層次綜合開發,加強客戶滿意程度[5]。如鄉村文化中農家菜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但在開發農家菜時要考慮到不同地區人們口味上的區別,有所保留,有所創新,在保證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滿足現代人的飲食需求。在旅游商品方面,要注重當地工藝品的開發,在傳統服飾的制作上可以讓游客參與到創作過程中,在鄉村制度方面要加強與游客的溝通,制定便于與游客交流的制度,提高游客的參與度。關于當地特色節慶也可以發展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活動項目并加強宣傳工作,吸引各地游客,提升當地經濟和社會效益。

        4.3.5 加強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 我國鄉村旅游業的基層工作者很多都是由農民組成,他們在與游客的交流方式上還存有不足。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盡可能地減少服務工作中可能出現的錯誤才能進一步提升游客的滿意度。對于那些負責景區規劃的管理人員,則可以通過研學合作的方式,提升他們的專業素質,為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保障。

        5 結語

        鄉村文化作為吸引廣大國內外旅游者的珍貴旅游資源,值得大力開發。在保持鄉村旅游資源鄉村特性的基礎上,要充分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資源,進行系統性規劃和深層次開發,構建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的互動機制,倡導當地全民參與,充分發揮當地旅游組織的積極作用。在保護當地文化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建立種類豐富的鄉村文化旅游模式,促進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湘輝,劉凌凌.淺議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良性互動[J].價格月刊,2008(12):48-50.

        [2] 李 霞.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以鄭州為例[D].河南開封:河南大學,2013.

        [3] 鄧燕萍,劉克紓.鄉村文化意境與鄉村旅游產品營銷[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85-87.

        篇2

        關鍵詞:傳統村莊;建筑;傳統民居;文化;南寧

        1 前言

        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對人類建筑活動有著重大的影響。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下的人們,都會盡量利用本地的天然建筑材料,創造出適應本地自然條件的建筑形式。同時,建筑也包含著歷史進程中的文化積累,在它的形式中,總是體現出某個時代的思想潮流和審美觀念的影響。于是,建筑(特別是民居建筑)成了一種帶著地區特色和時代特點的文化景觀。

        南寧市六縣六區內目前保留了壯、漢、苗、瑤、侗、仫佬族等種類豐富的各族民居。這些豐富的民居建筑共同構成了南寧市傳統民居建筑的整體,集中反映了其豐富多樣的建筑文化類型。南寧傳統村莊不僅見證了南寧市在不同年代的發展痕跡,也見證了南寧乃至廣西大部分城鎮發展的痕跡,從中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歷史上的政治制度、宗族制度、教育制度、經濟制度、、匠作文化等意識形態,同時也能了解當地特有的民族風情或居者的情趣。

        2 天人合一的空間意識

        2.1規劃布局與環境融為一體

        南寧的傳統村莊素以山水競秀而稱奇。村莊的環境布局除了有較好的植被環境外,還與村莊地形、水文、土壤、朝向有較好的融合,大多具有枕山面水、坐北朝南的“風水”特征,而民居建筑也均有開窗見山,檻外是水,家家戶戶山水相伴的典型生態特征。另外,南寧自古就是以農耕稻作文明的社會,自然會選擇在能夠種植作物的地方生產和生活,因此也形成了山包村、村包田、田包水的用地布局模式(如表1所示)。

        具有枕山面水、坐北朝南、土層深厚、植被茂盛等特點的村莊有著顯著的生態學價值:枕山,既可抵擋冬季北來的寒風,又可避免洪澇之災,還能借助地勢作用獲得開闊的視野;面水,既有利于生產、生活、灌溉、養殖甚至行船,又可迎納夏日掠過水面的爽爽涼風,調節村落小氣候;坐北朝南,既有利于村莊民居獲得良好的日照,又有利于南坡作物的生長,深厚的土層,有利于耕作和植物生長;良好的植被,既有利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又有利于調節小氣候和豐富村落景觀,還能為村民生活提供必要的薪柴。總之,南寧傳統村莊的選址基本遵循了風水理念,空間布局也達到了與山水環境相得益彰的和諧共生法則。

        2.2村莊隨地形靈活布置

        南寧的先人在村莊建設時十分重視審查地理形勢,善于利用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地安排村莊的格局。山地村莊受環境的影響所表現出來的兩種布局格式:一種是村莊沿等高線的變化呈內凹的彎曲形式,多位于山坳,具有向心、內聚的感覺,可借助山勢作屏障獲得更多的安全感;一種是村莊沿等高線呈外凸的彎曲形式,多位于山脊,具有離心、發散的視野開闊感覺。水鄉村莊形態基本上取決于河道的走向、形狀和寬窄變化,隨彎就曲,遇水搭橋,表現出豐富的景觀效果和生動的環境意象。平地村莊受自然地勢的制約較少,表現出比較規整方正的布局,出現了界墻、街道、店鋪、院落等。因而獨特的地域環境,造就不同的空間布局,形成形式多樣、靈活自由的村落景觀意象。

        3 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是與神本思想相對而言的,強調的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來看待和思考一切問題。崇理的儒家精神塑造了中國人偏于寧靜、安詳、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與心理氣質,表現在建筑上則是建筑具有極強的世俗性和現世性。一般而言,不同民族由于歷史文化、和地域特點因素的不同,其村莊和建筑的布局與形態也會有所差異。

        南寧市的傳統村莊居住有壯、苗、瑤、侗、仫佬、毛南族等民族,主要為壯族。但是,大部分地區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大,民居建筑形式和類型大都打上了漢族的烙印。當然,也存在一些具有與當地自然特點與人文風俗相對應的建筑空間形式。這種建筑中有些為少數民族當地土生土長的建筑形式,如干闌建筑形式;有些是少數民族建筑與漢族建筑特色相互融合而成的建筑形式,如廳井式院落,這種院落的形成就是人們為了適應南方夏熱多雨的氣候特征而所作的改變,這種改變體現了人們享受生活的現實情懷,彌漫這濃厚的人本主義精神。

        歷史上的民族遷徙與耕作方式也是影響南寧傳統村莊分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這種遷徙和耕作同樣也是以人為中心的意識形態。漢族自秦始皇統一嶺南后,由于屯兵與鞏固政權的需要,通常耕種平原地帶的肥沃良田;壯族是南寧的土著民族,也是南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歷史上曾經實行土司制度,他們也大多耕種山下肥沃的良田;而苗、瑤、侗等其他少數民族則大多遷至大山區開挖梯田而耕種。因此,形成了“高山瑤,半山苗,漢人住平地,壯侗住山槽”的格局。

        4 凸顯等級的禮樂精神

        儒家的禮樂觀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強調孝悌是禮樂的基礎,認為“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為之有也” (《論語》),所以直接肯定君臣之道外,更把它的理論觸角深入到每一個家庭關系中去,強調父子、兄弟、夫婦、男女、長幼的尊卑秩序,對于中國的住宅有深刻的影響。

        中國傳統鄉村社會是一個典型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大都以血緣為基礎,因此,村落便成為以血緣為基礎聚族而居的空間組織。在南寧傳統村莊中,最重要的宗族建筑是宗祠,因此,村莊空間多表現為以宗祠為幾何中心或“心理場”中心展開布局。宗祠成為村落景觀的焦點和醒目標志。

        強烈的宗族觀念使以家族的宗祠以及宗祠周邊廣場、戲臺、學堂等為核心,宗祠及其周邊區域成為南寧傳統村莊社會、生活的中心,也是村莊布局的核心,形成了內聚向心的布局模式。另外,在一些具有較大宗族體系的村莊內,宗族選擇居住的首要條件是居住地要有足夠的空間,雖然風水說已經深入人心,但作為家族發展的空間大小卻是放在首位的。所以,比較大的宗族體系多選擇在交通便利的寬闊地進行定居,而較小的宗族或分散的住戶多布置在山谷或者山坡區域。

        5 兼容并蓄的包容觀念

        5.1多元文化共融的聚居形態

        南寧地區既延續著中國傳統的社會制度和家族關系,又受到移民文化帶來的影響,同時還保留著少數民族的若干文化印記。土著民族是留下古代文化遺址的古駱越、西甌人的后代;移民大致由軍事政治型和經濟型移民為主。這種復合的文化形態必然產生獨特的聚居形態,使南寧地區在村莊形態的總體構成上表達出多層次的社會文化涵義。

        5.1.1依山而建的壯族干闌建筑

        壯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干闌建筑。壯族先民為適應炎熱多雨、地面潮濕、瘴氣濃重、猛獸橫行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創建了干闌建筑。壯族干闌多選擇建在依山傍水近田的緩坡或臺地上,并連片建成村落,聚族而居,形成了奇特的聚落景觀。

        5.1.2建干平地的中原廳井式院落

        以中原建筑為代表的傳統民居建筑,起源于華北、華中平原地區。中原建筑集中體現漢民族的儒教文化以及封建宗法制度精華,產生出一系列諸如宮殿、寺廟、陵墓、園林、衙署、樓閣、民居等種類繁多的建筑類型。中原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傳人廣西后,為了適應南方炎熱潮濕的氣候,院落形式從四合院逐漸演變成廳井式院落,如圖2所示。

        5.1.3商住一體的嶺南騎樓

        嶺南文化的傳播也是通過人口遷移實現的,其代表建筑是騎樓。廣東商人將嶺南文化傳播至廣西,使桂東南地區的語言、風俗都接近廣東,“粵化”成為這一地區的主流,嶺南文化成為桂南經濟發達地區的主流文化。粵商大規模入桂,使城鎮和圩市成為經濟生活中的主導商業系統。固定的商鋪出現并交錯連成街市,使城鎮向商業型轉變。

        5.1.4歐亞混雜的南洋風格建筑

        南洋文化首先影響的是廣東省,然后伴隨著嶺南文化的傳人而開始影響廣西,以毗鄰的地利之便和水運的通暢進入而且影響南寧,從而使今南寧市都受到南洋文化的影響。南洋建筑風格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式殖民地風格建筑與嶺南騎樓建筑的融合,它是歐亞混雜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現,建筑學上稱為“南洋風格建筑”。

        5.2豐富的裝飾文化

        南寧傳統民居鮮明的民族特點、濃厚的地域特色、優美的建筑裝飾使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它融合了雕刻、繪畫等技藝,融合了歷史、詩歌、文學諸方面內容,使得建筑的總體風格與自然、人文和社會達到和諧。同時,民居、山、水、竹、石、舟渡等互相映襯,就像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體現了人們對祥和、安定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文化藝術的追求和品位。

        篇3

        關鍵詞:多元化;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文化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1)10-0008-04

        2001年,我國啟動了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次課改必須從深層的文化層面對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文化,尤其是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課程文化進行重塑,才能保證新課程改革整體、持續、有效地推進。民族貧困地區農村是一個多元文化匯集的場所,其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就在于民族文化、農村文化、貧困地區文化等地方文化與國家主流文化――漢文化和世界普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在這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貧困地區農村的基礎教育課程也應當緊跟時代的潮流,借鑒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先進理念,實現課程目標文化、課程內容文化、課程實施文化和課程評價文化的多元化。

        一、課程目標文化多元化

        課程目標在教育目標的四級體系中位于第三級,主要指各科類、各學科的教育目標。課程目標文化反映了課程在選擇或建構文化的過程中的價值取向。適應21世紀的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多樣化、多層次人才的需求,新課程倡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體系,其本身就體現著多元的思想;而在三維課程目標的內部,也應當在微觀的層面上體現出多元的思想。

        1.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多元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要求是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在知識方面,其具體內容《綱要》中并未明確提及;而在能力方面,則具體包括了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宏觀上看,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文化背景構成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民族文化,二是國家主流文化,三是世界各國的文化。從這三個層面,我們總結了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知識與技能的三個獨特目標:①掌握各少數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知識,培養學生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和諧共生的能力;②掌握國家主流文化――漢文化的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地適應主流文化的能力;③掌握世界各國先進文化的知識,培養學生批判地理解與欣賞異文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多元化

        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1]。這是從過程與方法的維度對新課程的課程目標文化做出了描述:由接受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由死記硬背轉變為探究學習、由機械訓練轉變為體驗學習。我們認為,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的過程與方法目標,除了要遵循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外,還應當突出地方特色,重點推行合作學習和體驗學習,以適應民族貧困地區農村特殊的多元文化背景。

        合作學習一般都會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具體步驟是: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小組的分配,小組內的互動、組間互動和師生互動,總結與反饋。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在于小組的分配,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通過將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行為風格和能力水平不同的學生組合成一個小組,保證每個小組各方面的情況相當,減小各個小組之間的差距。體驗學習是一個從直接經驗中獲取知識與技能、提升自我價值的過程――學習者親身經歷、體驗某一學習情境,在這一情境中自主地反思客體、反思自我,進而把握事物與自身的關系,感受生命意義、提升生命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多元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心理學上是三個相互關聯、逐步內化的概念: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身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意義和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態度是人們在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對事物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新課程要求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法制意識,社會責任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創新精神,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也是當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對于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來說,他們所接觸的多元文化,依據文化的內化程度可以分為自身文化和異文化兩類。對這兩種文化應該持有什么樣的情感,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這兩種文化,進而形成怎樣的文化價值觀,這是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目標文化重建的核心所在。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應強調兩個方面:一是形成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樹立自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二是形成對異文化理解和尊重、包容和接納的態度,樹立開放的全球意識和世界公民意識。

        二、課程內容文化多元化

        課程內容在我國指各門學科定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以及處理它們的方式[2]。這一定義明確了課程內容的研究范圍,包括對各門學科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的選擇――課程內容的構成,以及對這些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的處理方式――課程內容的組織。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內容文化的重建,應當實現課程內容構成和課程內容組織的多元化,體現出地方文化的特色。

        1.課程內容構成的多元化

        課程內容的構成從本質上說就是課程內容中包含了哪些文化。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在課程內容構成方面應該提倡多元化,將少數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國家主流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共同納入課程體系中,實現課程“文化選擇”的多元化。由于民族貧困地區農村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在對基礎教育課程內容進行選擇時,除基礎性、科學性、可教性、可學性等基本要求以外,還應當遵循以下的特殊原則:首先是價值性,即選擇人類文化中最有助于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形成跨文化交流的知識經驗進入課程,以幫助他們應對現實社會與未來社會的挑戰;二是開放性,即課程內容應呈現各種不同的文化,讓學生從狹隘的文化視野中解放出來,以開放的胸懷去欣賞和接納不同的文化;三是適應性,即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貼近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的文化背景,符合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的經驗、興趣和需求;四是公正性,即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力求科學、客觀、合理,使所呈現的各種文化都保持其真實的面目,避免對異文化的偏見和歧視。

        2.課程內容組織的多元化

        在依據課程目標選擇好課程內容之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組織這些課程內容,使之成為一個合理有序的知識體系以利于學生的學習。課程內容的組織必須處理好三對矛盾:垂直組織(課程內容逐步加深的表達次序)和水平組織(不同學科課程內容之間的橫向聯系)的關系,邏輯順序(依據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組織課程內容)和心理順序(依據學生心智發展的程度組織課程內容)的關系,直線式(把一門課程的內容以環環相扣、直線推進、不予重復的方式進行排列)和螺旋式(把一門課程的內容以逐步擴展、螺旋上升、回環反復的方式進行排列)的關系。綜合考慮這三對課程內容組織中的矛盾,結合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所處的特殊文化背景,我們提出了三種課程內容組織的方式作為參考。

        (1)直線推進式。直線推進是一種最簡單的課程內容組織方式,即將經過選擇的課程內容依照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依次排列,形成一個逐級推進的直線序列。

        (2)核心輻射式。核心輻射的課程內容組織方式,就是將課程內容分成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核心的主題,其余的文化知識都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即由核心主題向外輻射的課程內容組織方式。

        (3)立體整合式。立體整合的課程組織方式是在核心輻射式的基礎上,將各個知識單元依照一定的邏輯整合起來,形成一座立體的“知識大廈”,大廈中的各個單元相互聯系而又相對獨立,錯綜復雜卻又井然有序。

        三、課程實施文化多元化

        新的課程設計出來之后,必須付諸實施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關于課程實施的含義,目前在課程研究中比較流行的有兩種觀點:一是變革理論,認為課程實施是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因而把研究的焦點集中在了課程實施中發生變革的程度和影響變革的因素上;二是持“大課程”觀,持此種觀點的學者們認為課程實施就是教學,教學包含了課程實施的全部。無論哪種觀點,我們都不能否認,課程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種鏡式的反映,變革和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實施者的課程理念和工作風格――這就是所謂的課程實施文化。

        1.變革模式的多元化――合作的課程變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對課程變革影響因素的復雜性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課程變革涉及了多方面的因素,不僅包括了新課程的設計者、決策者,還包括了課程變革的執行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而在民族貧困地區農村所進行的課程變革,受民族文化、農村文化和貧困文化的影響,其過程更比一般地區復雜得多,這就需要課程變革兼取眾家之長,以更為綜合的方式――合作的方式來實施。這種合作的課程變革是一種策略,以尋求教育系統之內以及教育系統和其他社會部門之間的全面合作。

        傳統的課程變革是一個由外部專家(主要指課程專家和教育行政人員)規定,然后傳遞給教師,再由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一種方式。顯然,在這樣的變革系統中,相關因素之間呈現出的是一種單向度的線性關系。課程成為了外在于課程變革體系的附屬品。而在合作的課程變革中,沒有人掌握標準答案,也沒有人是絕對的權威,每個人都可以從各自的立場和角度貢獻自己的意見。這意味著合作的課程變革不僅需要外部專家的領導,更需要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參與,形成一個以課程為核心的相互關聯的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中,課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交往互動的,外部專家和家長作為課程變革的合作伙伴,也共同促進著課程品質的提升。

        2.教學模式的多元化――多語多文型“雙語教學”

        多元文化思想要求平等地對待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和文化。要實現這樣一種“平等”,就必須實施雙語教學。可以這樣說,未來的學校課程將會是多元文化課程,而雙語教學,無疑是未來國際社會多元文化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受到了來自國際的多元文化的挑戰,于是,在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雙語教學中滲透國際語言――英語,發展民、漢、英的多語多文型“雙語教學”就成為了新課程在民族貧困地區農村推行的當務之急。

        “多語多文”中的“語”即語言,是人們以語音為基礎的交際工具;“文”即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在我國的民族教育學中,雙語教學是指以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漢族語言文字相結合來實施的一種學校教育教學的方式;而在我國的大部分城鎮學校,雙語教學中的“雙語”一般指漢語和英語。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也應當順應這一多元文化交融時展趨勢,將英語這一國際語言納入雙語教學的體系中,大膽創新、銳意進取,積極探索多語多文型“雙語教學”的策略,使雙語教學由傳統的雙語雙文逐漸走向多語多文――民族語言文字、漢族語言文字和英語言文字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四、課程評價文化多元化

        毫無疑問,課程是文化關涉的;課程評價作為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自然也會涉及文化,課程評價文化體現了對課程的批判和反思中的價值取向。通過課程評價,人們可以揭示課程的實施效果和文化價值,為課程進一步的調整與改進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課程評價是由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方法、評價標準等基本要素構成的,要重建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課程評價文化,就必須從這幾個要素入手,實現課程評價主體、課程評價方式、課程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課程評價的客體是既定的,本文主要涉及的是教師、學生、學校、教材這四個評價客體)。

        1.課程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評價主體是評價活動中人的因素,在課程評價活動中,進行評價的個人或(由個人組成的)團體稱為課程評價的主體。課程評價不是獨立于人之外的評價技術與方法,評價的整個過程都滲透了評價主體的情感和價值觀。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評價主體有著不同的社會需求,他們在考察評價對象時往往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單一的課程評價主體會導致課程評價的單一文化取向,既不利于課程評價的客觀與公平,也不利于課程評價的民主化。在多元文化結構的民族貧困地區農村,我們應當倡導多元的基礎教育課程評價主體,鼓勵學生、教師、教育行政人員、課程專家和家長以適當的形式參與到課程評價的整個過程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課程評價體系。

        2.課程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傳統的課程評價注重的是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即終結性評價。由于課程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系統,即課程的各個要素總是變化發展的,因而,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是不能反映出評價對象發展變化的過程的。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更是有其獨特的復雜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進行評價時,首先進行診斷性評價,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整體概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以便進行后續的正式評價;然后再從課程開發到課程實施的整個過程對各個課程要素進行全面的評價,隨時發現課程進程中的各種問題,隨時加以糾正和改進,這就是形成性評價;最后就是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各方面達成目標的程度作一個終結性評價,了解新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程度。只有將這三種課程評價方式結合使用,才能準確、公正地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做出評價,保證評價結果的效度和信度。

        3.課程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課程評價中內在地包含著一定的標準,標準是對課程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尺度和界限。課程標準是課程評價方案中的核心部分,反映著人們對課程的價值認識,對被評價者具有指向和引導的作用。因而,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要想培養出多元的人才,就必須制定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標準,引導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逐步接近多元文化的要求。具體說來,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評價的學校評價標準應包括學校的發展目標、學校的發展能力、學校發展的自我保障機制和學校的發展成效四個方面;教材評價應側重其適應性標準;對教師應從專業情意(專業道德和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三個維度進行評價;而學生評價則應當參照多元化的課程目標來制定標準。總之,只有實現課程評價標準的多維度、多視角,才能促進課程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EB/OL].中國教育報(網絡版),2001-7-27.

        [2]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6.

        Diversity and Rural Basic Education Culture in Poor Ethnic Region

        JIANG Shi-hui & TANG Ying-y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篇4

        【關鍵詞】 鄉村生態;古村落;美學價值

        鄉村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是鄉村生態的主要內容。在中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幾十年里,鄉村生態收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們因為缺少生態保護意識和美學觀念,再加上對鄉村生產和經濟效益的強烈需求,給鄉村生態的原生態資源和美學價值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本文將從美學角度對鄉村生態村落展開以下三方面討論。

        1 鄉村生態的美學價值

        我國正在將傳統的農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建設,以配合當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腳步。許多鄉村在多種文明互相影響的發展中,盲目的尋找鄉村生產效益和生存物質保障,早已將鄉村的生態文明拋到了九霄云外,有的更是徹底失去了意識觀念。因此,對傳統文明和美學價值觀的拯救教育是刻不容緩的。海德格爾說過:“拯救地球不是指無盡地開發利用自然甚至導致自然枯竭;拯救地球也不是要征服地球,讓它從屬于人類,那離掠奪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確目的,找對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10 月頒布的,其中明確指出:要保護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對“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進行了強調。我國分布比較廣的鄉村擁有不少這樣的“遺產”。這些“遺產”有的因為被破壞不再像從前那陽光才美麗,但它們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美學價值不會因外形的改變而褪色。可是很多地方視其為用之不竭的“招財樹”來實現他們的經濟目標,歪曲了它們的美學內涵,不分主次的把古村落的物質文化遺產及美學價值當成發展經濟的工具,導致現在古城、古廟、古道。古建筑失“古”,毫無計劃的在其領域胡亂建造,代替了原始的自然人文風景,如此不尊重美學原則和歷史財富,只會使珍貴的“原生態”美學韻味離我們越來越遠。

        就美學角度來說,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傳承下來的寶貴歷史文化和隨性的人文自然遺產,是生態美學的歷史財富,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有效結合,也是他們的美學價值所在。對于建筑群、石雕和碑刻、銘文、洞窟等文化遺產,它們所代表的是一些特殊文化和典型的藝術風格,不管是民族的、宗教的、經濟的還是政治的,所表征的都是真、善、美的結合——豐厚的歷史財富,多元的文化底蘊,多彩的美學韻味三者的統一。

        2 作為文化遺產的古村落的美學價值

        古村落成為特殊文化遺產的依據是其藝術價值、科學及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而中國現雖然遺留下來為數不少的“古村落”,但夠得上“世界文化遺產”的卻屈指可數,因此無比珍貴。古村落的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是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可是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卻不被重視。所以,必須加強政府、村民和游客的美學意識和古文化保護教育,讓人們清楚古村落真正美在哪兒,美在保留歷史文化景觀的生態文明,讓他們知道古村落在迎合現代化腳步的同時不能失去自己的“原生態”魅力,它們作為經歷數百上千年風霜洗禮還能完好保存下來的遺產,是極其寶貴的歷史文明標志,是真正的“古”鄉村,也是我們厭倦了忙碌的都市生活后的“歸田園居”。j很多古村落都是在山青水秀的地方,建筑風格與格局布置都充滿了民族宗教等文化特色,地方色彩極為濃厚,其古老、樸素又不失端莊的外形詮釋了特色鮮明、傳統優良的中國人文藝術,是人文美、自然美和古建筑美的有機結合,其豐厚獨特的美學價值由此而產生。而人類行為同古村落歷史文明、整個自然情況的一致性、融洽度是鄉村景觀理主要定位古村落美感價值的依據。古村落是一種鄉村生態,是汲取歷史文明的養分產生的生態文明。如果讓其脫離古老的幾時文明內涵,它也就失去了美學價值之說。

        再從發展旅游業來看古村落。開發商通過各種途徑利用一些亂七八糟的宣傳廣告吸引游客,他們把旅游業的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根本不理會這種沒有遠見的不合理行為對古村落"原生態"文化、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巨大負面影響。他們不顧及古村落本身的美學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只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更有甚者打著開發旅游業的旗號對古村落進行裝飾、甚至改造,讓其原本獨特的風格換上了"新裝",一步步走向都市化。照這種趨勢發展,古村落徹底失去"古"的本質和獨有的"美感"必然會是"指日可待。“美學價值”是古村落作為“遺產”的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價值因素,其他依附于其的因素如果脫離了它,也將不復存在。同時古村落也失去了成為自然文化遺產的資格,再說其作為可持續資源造福旅游業更是無稽之談了。

        縱觀全局,政府應該積極指引、適當推動古村落旅游業的發展,保證古村落的"原生態美"不受威脅的同時,加強對村民在生態保護和美學認知方面的教育,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規范各種旅游廣告手段,借助其宣傳推廣對古村落的生態保護觀念和觀念,不止局限于利用其古典魅力招攬吸引游客。

        3 鄉村自然生態的美學價值

        鄉村自然生態是生物種群和環境之間的系統關系形態,它包括地形、土壤、植被、湖河、氣候、動物等,它是經過歷史長河積淀的發展結果,是人類尊重自然、使用自然、并與之和諧相處的歷史結果。這些構成鄉村自然生態分子的客觀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自身形態和對人類感性心理的作用是鄉村自然生態美的主要來源。

        現代景觀理論認為的鄉村自然形態美是“真”,是說鄉村自然生態的“原態”也是指人類對其符合美學法則的改善。前文提到美學真善美的結合,鄉村自然生態的“善”又是什么?是資源永續發展的理念及實現,是對鄉村自然生態的理智利用和保護,是它包含的人文歷史的寶貴文明財富,宏觀的說也是它所蘊含的“社會、生態、經濟價值”。在這么多“善”的組成形式中,“永續發展思想”是鄉村自然生態的核心內容,也是其“善”的最高境界。

        人類有節制的利用、改造產生的“人造自然”和“原生態”美的有機結合體現了鄉村自然生態獨有的魅力和風格。園林、養殖場、人工湖、梯田、公路、景觀建筑等后來人工建造的內容就是“人造自然”;而“原生態”是指自然形成的江河湖海、山間綠地、野生動植物等自然景觀,它是“真”維意義的美——人們從外形、紋路、氣候、自然環境、人文特色等自然形態獲取的愉官感受,同時刺激人們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偉大方針。感官的舒適只是美感的表面體現,后者才是對美感更深層次的詮釋,人類通過對大自然的崇尚和熱愛會明白人與自然是無法分割的整體,是一個相互依賴,彼此依存,密不可分的整體。由此可見,原生態的“美”不單單是科學價值體系的體現,同時也是感性意義上的美學價值,是鄉村自然生態的至真唯美。“人造自然”體現的是“真善”統一的美學,也就是人類以生存和發展為目的對自然生態理智的進行構建、合理利用,在發展的同時確保其真美性不受破壞的結合。

        事實上,在人類不斷發展的近幾十年,人們對自然資源更多的是無窮無盡的索取和享受,相比下,為其采取和投入的保護措施是少之又少,使得人與自然之間原本統一的關系變得越來越遠,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生命在大自然中演變進化的艱辛歷程。“基本的生存無法保障,強烈的欲望不能得到滿足,意識觀念極度欠缺的時候,讓人們自覺地尊重自然鍋爐,保護自然生態是相當有難度的。海德格爾曾說:“人類的蠻干變成了災難。這種災難暫時會以征服自然、科技進步的面目出現,但這種‘征服’只是一廂情愿的事。” 這驗證了在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鄉村自然生態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原生態環境也被嚴重污染,這些都是“人造自然”沒有節制帶來的惡果,這會導致鄉村自然生態的永續性成為空想,使古村落只能在“供不應求”的嚴峻形勢下面臨危機。所以,政府為了控制和規范人們鄉村自然生態的不合理利用,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政策、頒布了保護法律,這為鄉村自然生態在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和可靠的保障。

        結束語

        概括全文,鄉村自然生態的真善必須并存,如果其“善”被惡化就會失“真”,倘若其“真”遭到損壞就是偽“善”,兩者若同時失去其就無“美”可言。所以說鄉村生態發展不能脫離“美學”。只有在實際中普及永續性發展觀的教育,將鄉村自然生態的真善美巧妙統一,鄉村生態才能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體現其獨特的美學價值。

        參考文獻

        [1] 馬永俊.現代鄉村生態系統演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2008(6)

        [2] 程相占.美國生態美學的思想基礎與理論進展[J].文學評論,2009(9)

        [3] 周志儀,姜婉平. 從小城鎮規劃看鄉村生態美學[J].安徽農業科學,2007(12)

        篇5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鄉村文化;鄉村文化產業化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順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而提出的重要戰略,是我國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舉措,如何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繼承和發展傳統鄉村文化,將成為重要的時代課題。

        中國鄉村文化發源于傳統農耕社會,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認為:中國社會是鄉村性的,中國文化是土地里長出來的。鄉土社會的特征就是經濟活動附著在土地上,形成一個超級穩定的鄉土社會結構。鄉村文化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其傳承發展主要憑借著鄉村社會的世代相襲。我國鄉村社會目前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城鎮化正在加速前進的過程中。城鎮化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舉措,但城鎮化也同時縮小和破壞了中國鄉村的整體規模。作為鄉村文化的載體,鄉村文化的發展將受到嚴重的制約。市場化對鄉村的改造和鄉村文化的侵蝕顯示出城鎮化對鄉村社會的巨大沖擊。鄉村文化與其傳統生活方式是不可分割的,傳統生活方式是鄉村文化產生流變的根源。隨著鄉村形態的改變,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及其村落相對封閉性狀態等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其中承載的傳統鄉村文化也在逐漸消亡。城鎮化快速發展使中國鄉村文化逐漸失去賴以生存的自然與文化生態環境,大量鄉鎮和村莊開始衰敗消失,城鎮化的生產生活方式流行蔓延侵蝕著鄉村文化的價值內涵,最終導致鄉村文化的生存空間全面萎縮。城市文化在不斷消解著鄉村文化的內在價值,影響著鄉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社會改革帶動了鄉村的經濟發展,但同時也破壞了鄉村文化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首次提出“二元經濟結構”這一概念,“二元經濟結構”主要是指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工業和技術落后的傳統農業同時并存的經濟結構。“二元經濟結構”則是相當穩定和界限非常清晰的城鄉社會格局。在“二元經濟結構”下,中國鄉村和城市之間處于一種斷裂狀態。因為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和根深蒂固,鄉村經濟發展落后導致了對鄉村文化的整體性否定,使鄉村文化處于一種被嚴重邊緣化的地位。鄉村和城市不僅僅是簡單的地域概念,其中城市化的價值取向更占有有利地位,城市文化以絕對優勢凌駕在鄉村文化之上。鄉村文化價值因此受到輕視,甚至被扭曲和否定,這進一步擴大了既有的城鄉差異的范圍。以城市文化為標準對鄉村文化進行改造就獲得了合法性基礎,結果導致了鄉村文化的整體性衰敗,并逐漸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中國農村勞動力由邊際生產力低的地區向邊際生產力高的地方轉移。人口流動使農民和土地根深蒂固的聯系開始逐漸消失,鄉村文化與風俗習慣也隨之發生劇烈變化。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鄉村文化資源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民間工藝和地方戲曲等都與鄉村特定的生產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節慶儀式也與農業生產節律相一致。傳統文化活動逐漸衰減,鄉土秩序隨著生活方式的變遷而改變,與鄉村勞作相聯系的民間文化的不到有效傳承。長期城鄉二元分立導致中國鄉村文化趨于畸形化發展,致使鄉村文化認同感的疏離,從而導致鄉村文化走向衰落。

        我國目前正步入快速城鎮化時期,在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文化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是必然和理性的選擇,是鄉村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的現實路徑。其中,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文化產業的優勢產業,也必然是鄉村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鄉村旅游是城市資源與鄉村資源的一種互動和共享,城市居民以旅游方式進入鄉村的行為帶動了包括經濟、技術、資金、人員、設施、以及思想、文化等一系列資源在城鄉之間的交換。鄉村旅游開發的首要工作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鄉村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并且將其附著于一定的旅游元素的載體之上,載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使其在旅游消費經濟的語境下重現出來。這種文化價值的提煉和再現,要根據原有的鄉村地域文化特征,使一種迥異于城市擁擠與充滿人造環境的生活方式得以社會再現。在旅游體驗中,人們表面在消費的是鄉村文化元素自身具備的形式和功能,實際則更關注的是附著其上的文化內涵和生活理念,這甚至成了驅動鄉村旅游的核心動力,旅游地則借由消費內含了豐富地方意象的服務和物質商品而消費地方文化。人們在親自體驗鄉村勞作的過程中,逐漸地了解傳統鄉村農業生產方式并且對其有著真實的體會,通過這一方式,鄉村文化的價值內涵融入當今都市人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種新的生活價值理念。(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 周金良,高艷娟,等.新型城鎮化的科學內涵與戰略路徑[J].唯實,2014,(6):67-70

        [2] 王太斌.鄉村文化建設與保護研究[D].鄭州:中原工學院,2012:17-19.

        [3] 周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文化的變遷及其構建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4] 孫慶忠。離土中國與鄉村文化的處境[J].江海學刊,2009,(3):137

        [5] 李佳。鄉土文化變局與鄉村文化再生產[J].中國農村觀察,2012,(4):71-73.

        [6] 李陪林:《村落的終結―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3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一区在线|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污污内射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少妇 | 久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动漫卡通在线播放| 国产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va在线高清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无码丰满熟妇浪潮一区二区AV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中文字幕色AV一区二区三区| 好湿好大硬得深一点动态图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一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eeuss鲁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18禁| 日本高清不卡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中文字幕Av一区乱码| 中文字幕国产一区|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激情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 天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看| 亚洲熟妇av一区| 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eeuss鲁片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