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10-05 10:22:4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yōu)槟鷾蕚淞瞬煌L格的5篇老年醫(yī)學課題研究,期待它們能激發(fā)您的靈感。
老年個體之間的健康狀況存在很大差異,影響因素也比較多,使得老年醫(yī)學的臨床研究仍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正常對照組的選擇和影響指標的確定:設立正常對照組是醫(yī)學臨床科研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老年人或多或少有伴隨疾病,且往往多病集于一身,完全健康的老年人很難找到,故老年醫(yī)學研究中正常對照人群的標準一般是指排除影響研究指標的疾病和相關因素的同質人群,而不是指任何組織器官的形態(tài)和機能都正常的人群。因此要根據課題研究的疾病性質,正確把控需剔除的相關影響因素的全面性,切實保證所選擇正常人群的準確性,確保研究結果可靠。
2.數據統(tǒng)計方法的選擇:由于老年人的年齡特點、衰老程度、疾病復雜程度、藥物反應等方面的影響,個體間差異比其他任何年齡組都大,許多健康及疾病指標的參考值范圍不同于成年人,因此對科研收集來的數據要進行統(tǒng)計學的處理,選擇分層抽樣方法較為合適。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個體間有明顯差異的總體,每個個體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可以按照年齡、性別、疾病等不同指標分層,再按一定比例從各層中抽出個體組成樣本。顯然這種情況增加了科研的工作量和難度。
3.科研結果定性的復雜性:老年人往往是多種疾病共存,而科研常以單一疾病為研究靶點,因此研究結果很難說明就是這種疾病的準確影響因素,而需要研究者廣泛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熟練掌握所要研究的指標對哪些疾病有影響,對哪些疾病無影響,從而設計出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案。到目前為止,對老年多種疾病共存的臨床研究還是嚴重不足,今后應給予高度重視和鼓勵。
4.老年臨床醫(yī)學研究的專門人才缺乏:目前很少有人愿意從事老年臨床醫(yī)學的研究,老年醫(yī)學科研隊伍力量薄弱,政府對老年醫(yī)學臨床研究課題立項少,經費投入不足,對老年臨床醫(yī)學的研究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老年醫(yī)學臨床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要從政策和管理機制方面優(yōu)先或傾斜,在這些方面政府及醫(yī)院要盡快制定有吸引力的保障措施。
二、展望
【關鍵詞】 奧拉西坦; 丹參多酚酸鹽; 老年腦梗死; 合理用藥; 療效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xiracetam and depside salt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combined applic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o discuss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Method: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3,71 cases of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in geriatric medicine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From April 2013 to May 2014,70 cases of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neurological were selected as treatment group in geriatric medicine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n the basis of Oxiracetam drug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alvianolate injection, two groups were 14 days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Result:The treatment group of the patients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P
【Key words】 Oxiracetam; Salvianolate;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Rational drug use; Effect
腦梗死是由于腦部供血功能障礙,導致部分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或軟化導致,發(fā)病人群多以老年人為主,發(fā)病通常比較突然,而且導致的死亡率較高,治療后臨床伴隨的并發(fā)癥多,后遺癥多,導致了其預后不佳,且復發(fā)率{。并且隨著我國老年人的逐漸增多,腦梗死的發(fā)病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目前,臨床上主要的治療還是以增強腦部血液循環(huán),溶栓、抗凝為主[1-2]。奧拉西坦作為營養(yǎng)神經的藥物,可以改善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丹參多酚酸鹽作為丹參的萃取物可以通過改善腦梗死患者的微循環(huán)、改善缺血性再灌注損傷以及改善外周循環(huán),營養(yǎng)周圍神經等途徑,提高治療腦梗死的療效。本文擬通過對在本院住院治療的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調查研究,討論奧拉西坦與丹參多酚酸鹽聯(lián)合治療腦梗死的療效和安全性,并就其合理性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老年醫(yī)學科收治的71例老年腦梗死患者設為對照組;將從2013年4月-2014年5月本院老年醫(yī)學科住院治療的7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設為治療組。所選病例均符合《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關于腦梗死的診斷[3]。對照組男48例,女23例,平均年齡(78.1±6)歲;治療組男34例,女36例,平均年齡(76.2±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1)出血性腦卒中;(2)肝腎功能發(fā)生異常,有惡性腫瘤、嚴重的血液疾病、嚴重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等患者都排除入組;(3)患者本身具有慢性炎癥、自身免疫性疾病;(4)患者神經功能有障礙;(5)患側上、下肢肌力在4級以上者。
1.3 研究方法 兩組在治療前均進行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功能、血糖、凝血六項檢查。對照組用奧拉西坦4.0 g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丹參多酚酸鹽200 mg,用5%的葡萄糖溶液250 mL靜脈滴注,1次/d。兩組均以14 d為一個療程。療程后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對入院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進行(NIHSS)評分,逐項評定[4]。具體評價標準:(1)腦梗死的臨床癥狀體征消失,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比起治療前有大幅度進步(>85%)的患者判斷為基本痊愈;(2)腦梗死的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減少幅度較大(45%~85%)的患者判定為顯著進步;(3)腦梗死臨床癥狀體征有所緩解,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稍微減少(18%~45%)的患者評定為進步;(4)腦梗死臨床癥狀體征沒有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幾乎沒有較少或增多(
1.5 不良反應觀察 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后1周內要采用彩色多普勒進行檢查,檢查方法以雙側頸動脈超聲檢查為主。入院后對大便潛血、血常規(guī)、血脂、血糖、凝血六項、心電圖、血壓等進行檢查。如發(fā)現不良反應,立即停藥,觀察并及時予以處理,填寫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表上交至藥學部。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數據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7.6%,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1.4%。治療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
2.2 兩組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分析 治療組發(fā)生不良反應9例,主要涉及皮膚(6例)和血液系統(tǒng)(3例)。皮膚主要表現為皮疹、斑丘疹、皮膚瘙癢等;血液系統(tǒng)主要是以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為主。發(fā)現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后,及時予以了處理,癥狀均好轉。對照組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6例,主要有皮膚瘙癢、皮疹、惡心等,停藥后患者不良反應均自行消退。
3 討論
3.1 神經營養(yǎng)藥聯(lián)合活血化瘀藥治療腦梗死的循證依據 腦梗死是由各種原因所導致的的腦供血動脈主干持續(xù)痙攣、閉塞,引起供血區(qū)的腦組織缺氧,進而產生廣泛性水腫及壞死。其多發(fā)于老年人群中,老年人發(fā)病率高且發(fā)病后的致死率和致殘率極高,且治療的預后不佳,引起復發(fā)的可能性較大[6]。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齡人口急速增加,腦梗死患者也日漸增多,且發(fā)病年齡有逐年降低趨勢[7]。奧拉西坦屬于新型的改善神經營養(yǎng)類藥物,對腦細胞代謝有促進作用,能透過血腦屏障,對神經細胞核與核酸的形成有促進作用[8]。奧拉西坦能夠顯著改善腦梗死患者恢復期的認知功能障礙[9]。從中醫(yī)角度講,腦梗死屬于中風范疇,丹參可改善腦梗死患者的微循環(huán)、改善缺血性再灌注損傷以及改善外周循環(huán),營養(yǎng)周圍神經等途徑,提高腦梗死的療效[10]。丹參多酚酸鹽是從單味中藥丹參中提取的丹參酷酸鹽類化合物,主要成分以丹參乙酸鎂存在,具有活血化癖、通脈的作用和良好的臨床耐受性,與傳統(tǒng)的丹參相比有穩(wěn)定療效,成分明確,不良反應較少[11]。丹參多酚酸鹽能夠降低血液黏滯度,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微血管口徑、降低血管阻力并能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12]。
3.2 奧拉西坦聯(lián)合丹參多酚酸鹽治療老年腦梗死的療效 據研究報告,奧拉西坦聯(lián)合活血化瘀藥物可以顯著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顯著增加腦梗死患者大腦血管的血流速度,降低腦血管血流阻力,增加腦血流量,提高腦組織的有效灌注,緩解血管痙攣和改善腦組織血液供應情況,促進病變部位恢復[13]。奧拉西坦作為比拉西坦的類似物,能夠透過血腦屏障,在腦組織中充分修復腦補神經元,同時可以刺激中樞神經傳導,保護大腦神經[14]。奧拉西坦能夠增加腦梗死部位的葡萄糖利用程度,改善腦補缺氧,從而提高腦梗死患者的認知能力。丹參多酚酸鹽可以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同時能夠抗氧化,是一種新型的治療腦血管病的有效藥物。通過本文研究,發(fā)現奧拉西坦聯(lián)合丹參多酚酸鹽在治療腦梗死中療效顯著。
3.3 奧拉西坦聯(lián)合丹參多酚酸鹽的合理用藥分析 本文采用奧拉西坦聯(lián)合丹參多酚酸鹽治療腦梗死,其中丹參多酚酸鹽具有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并能改善腦部微循環(huán)達到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從而改善大腦局部缺血的癥狀。奧拉西坦不僅能夠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調節(jié)血管收縮,還能夠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促進物質代謝,改善腦循環(huán)[15]。通過本文研究,證實奧拉西坦聯(lián)合丹參多酚酸鹽在治療腦梗死中療效顯著。通過有效的觀察和護理,老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改善,總有效率達到91.4%。本課題研究對象均為老年患者,隨著增齡,肝腎功能逐漸減退,藥物在體內的消除半衰期相對延長。因此,老年患者在日常藥物治療的過程中,注意聯(lián)合用藥時間的間隔,控制靜脈滴注速度,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提高用藥安全性。同時需注意的是,在用藥過程中應加強觀察,加強心理護理,及時發(fā)現不良反應,及時進行對癥處理,從而提高療效,保證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奧拉西坦聯(lián)合丹參多酚酸鹽,從安全性角度來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且停藥后一般能夠自行恢復。筆者認為在常規(guī)聯(lián)合藥物治療時,應該根據患者年齡、肝腎功能及伴發(fā)疾病等適當調整藥物治療劑量,合理選擇溶媒,提高用藥安全。
腦梗死的死亡率、致殘率極高,對于老年人群來說是具有很大的危害,而且一旦發(fā)病,其臨床治愈率不高,且并發(fā)癥現象多。即使是腔隙性腦梗死也是反復發(fā)作,所以成為老年癱瘓的主要病因,導致老年人智能或體能障礙,甚至導致血管性癡呆、癱瘓。目前,腦梗死的藥物治療主要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溶栓和營養(yǎng)神經等。本文研究中治療組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經奧拉西坦聯(lián)合丹參多酚酸鹽能夠促進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提{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好,值得臨床工作中推廣。
參考文獻
[1]文永晟.依達拉奉聯(lián)合β-七葉皂甙鈉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3):16-17.
[2]周建.超早期應用尿激酶溶栓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10):122-123.
[3]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腦血管疾病分類、診斷要點、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16):379-381.
[4] Kikuchi K, Uchikado H, Miyagi N, et al. Beyond neurological disease: new targets for edaravone (Review) [J]. Int J Mol Med, 2011, 28(6): 899-906.
[5] 張春花.198例腦梗死患者的治療體會[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24):90-91.
[6]張麗,劉繼娥.腦梗死合并代謝綜合征的臨床特征[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18):36-37.
[7] 劉琛,王育琴,沈芊,等.老年腦梗死患者治療藥物使用情況及安全性分析[A]. 2013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三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
[8] 曾祥海,石繼和,胡正暉. 奧拉西坦注射用治療腦病臨床進展[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6):231-232.
[9] 陳偉軒,黎學謙,何志鵬,等. 奧拉西坦改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4):59-60.
[10] 劉昌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和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5):88-89.
[11] 宋燕青,徐向陽,孫仁弟. 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的臨床應用概述[J]. 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2,21(8):404-407.
[12] 米玉霞. 丹參多酚酸鹽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 醫(yī)學綜述,2012,18(22):3903-3905.
[13] 鄒榮成. 奧拉西坦聯(lián)合丹紅治療老年腦梗塞臨床療效觀察[J]. 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3,30(5):383-385.
[14] 楊柳三. 奧拉西坦對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效果[J].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5):605-606.
1 臨床資料
選取在本院專科門診就診收入院的中風后抑郁癥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均經本院神經內科通過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中風患者;符合icd-10診斷標準,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17項總分≥18,既往未經過抗抑郁治療;排除意識障礙、失語患者。患者年齡46~82歲,平均(66.4±10.5)歲。將60例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西藥加服中藥治療組(觀察組)和單純西藥治療組(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9例,年齡(65.5±15.8)歲;女21例,年齡(66.9±12.6)歲。對照組:男10例,年齡(65.9±14.3)歲;女20例,年齡(66.7±13.0)歲。2組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及hamd初始評分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服用氟西汀片,每日20 mg。觀察組:在對照組抗抑郁西藥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服自擬解郁湯。解郁湯基本方藥組成:黨參、川芎、當歸、丹參、香附、合歡皮、瓜蔞、郁金等,均為中藥配方顆粒(深圳市三九現代中藥有限公司生產)。服用方法:將各種中藥配方顆粒一同置于水杯中,加入約300 ml開水使溶解,待溫后分早晚2次服用。
2組同時實施腦中風的治療,由本院神經內科制定治療方案。用藥至第4周末評定療效。
2.2 觀察指標與方法
①于治療前以及治療第1、2、3、4周末各評定1次hamd;②在入組前及治療第4周末進行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
以hamd減分率評定療效,采用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無效4級評分標準,減分率≥75%為痊愈,50%~74%為顯著進步,25%~49%為進步,<25%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100%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把數據輸入計算機。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及ridit分析。
3 結果
療程結束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達93.3%,對照組總有效率達80.8%,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變化見表2、表3。2組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均無異常改變,也無血壓升高現象。表1 2組中風后抑郁癥患者療效比較(略)表2 2組中風后抑郁癥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總分比較(略)注:與對照組同一時間比較,*p<0.05表3 2組中風后抑郁癥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減分情況(略)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4 討論
抑郁癥已經成為中風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易發(fā)生。中風后發(fā)生抑郁,有人認為是心理因素,但更多學者認為是人體的神經生化機制起重要作用。筆者認為,首先是中風后抑郁癥的發(fā)生與大腦損害引起的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5-ht)之間的平衡失調有關,致使情緒調節(jié)通路受到破壞,即破壞了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和5-ht能神經元及通路,使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和5-ht合成減少而導致抑郁[1];其次是中風后肢體癱瘓導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減退,使生活質量下降而產生抑郁[2]。抑郁癥屬于情感障礙類精神系統(tǒng)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鈍和語言動作減少等,中醫(yī)多歸屬于“郁證”、“癲證”等范疇。氟西汀是一種新型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可有效改善腦血液循環(huán),有效地激活腦內神經突軸間隙5-ht的平衡水平,使患者在短期內消除癥狀。對于首發(fā)抑郁癥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的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
中醫(yī)治療抑郁癥方法頗多,效果良好,且不良反應少,患者易于接受。在應用西藥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單方治療[3]、中藥單方加減治療[4-6]、中醫(yī)辨證施治[7-9]、中成藥治療[10]、針灸治療[11-12]、走罐治療[13]等,療效均高于單純應用西藥。臨床上根據其表現及舌脈,一般將其分為肝氣郁結證、氣郁化火證、痰氣郁結證、心脾兩虛證等。筆者根據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經驗,將各證常用藥物進行分析比較,選取黨參、川芎、當歸、丹參、香附、合歡皮、瓜蔞、郁金等組成為臨床治療抑郁癥的固定方劑——解郁湯。臨床應用結果表明,患者在服用西藥的基礎上加服中藥解郁湯,治療效果顯著提高,不良反應大大減少,提高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黨參補中益氣;川芎活血祛瘀、祛風止痛;當歸補血調經、活血止痛;丹參活血祛瘀、涼血清心、養(yǎng)血安神;香附疏肝理氣、活血調經;合歡皮安神活血;瓜蔞清肺化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郁金活血止痛、疏肝解郁、涼血清心。以上藥物共奏疏肝解郁調神、行氣瀉火安神、化痰開竅、補中養(yǎng)心之功,從而達到了治療抑郁癥的良好效果。
抑郁癥患者往往伴有一些生物性節(jié)律改變,如睡眠障礙、食欲不振、便秘、口干、身體乏力、精力減退、性功能障礙等,這些生理癥狀用抗抑郁藥很難解決,甚至一些抗抑郁藥還帶來上述不良反應,而中藥在這方面具有獨到之處,在本項課題及筆者以往的課題研究中均已得到證實。
【參考文獻】
[1] anderson g, vestergaard k, riis j, et al. incidence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during the first year in a large unselected population determineed using a valid standardized rating scale[j]. acta psychiatry scand,1994,90(3):190.
[2] 蘇寶珍,陸 蓉,葉 勤.老年腦梗塞后抑郁危險因素探討[j].實用老年醫(yī)學,2000,14(7):299.
[3] 孫圣羽,李明洲.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抑郁癥35例[j].中醫(yī)研究,2000, 13(4):26-27.
[4] 許慧寧.化痰通絡中藥配合西藥治療焦慮抑郁癥30例[j].陜西中醫(yī), 2005,26(8):778-779.
[5] 侯振方.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抑郁癥36例臨床觀察[j].河南中醫(yī),2005, 25(10):67-68.
[6] 羅 宏.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抑郁癥72例[j].吉林中醫(yī)藥,2006,26(6):36-37.
[7] 孫 玲,郭 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抑郁癥24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03,3(2):12.
[8] 蔣 燕,郄鳳卿,薛 蕾.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抑郁癥的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3,30(11):931.
[9] 馮廣玲.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抑郁癥[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06,14(4):55.
[10] 唐全勝.中西醫(yī)結合治療23例抑郁癥的臨床分析[j].廣西醫(yī)學,2005, 27(7):1084-1085.
[11] 董子平.電針治療抑郁癥101例[j].中國針灸,2001,21(1):6.
1.1老年護理人才梯隊的遴選程序
采取個人自薦和科室推薦相結合的方法。科室根據各層次人才的遴選條件,擇優(yōu)推薦,填寫醫(yī)院老年護理人才培養(yǎng)對象推薦表,并附相關材料,上報護理部。
1.2護理部審核
由護理部對申報人條件進行審核,老年護理專業(yè)委員會組織理論考試,根據各層次人才的遴選條件,確定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名單。最后,公示無異議后,正式啟動醫(yī)院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培養(yǎng)計劃。我院共有1847名護理人員,選取了126名人員列入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培養(yǎng)計劃。其中后備人才78名,中青年護理骨干42名,高級老年護理人才6名。職稱:護士及護師84名,主管護師36名,副主任護師及主任護師6名。
1.3老年護理人才梯隊的培養(yǎng)目標
通過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培養(yǎng)制度的實施,在護理隊伍中選拔一批在老年專科護理、護理教育、護理科研和護理管理上綜合發(fā)展的老年護理人才,建立一支結構合理、專業(yè)性強、素質高的護、教、研老年護理專業(yè)人才梯隊;培養(yǎng)和引領團隊、增強集體凝聚力和榮譽感,提升科室內涵質量,并致力于老年護理研究,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高素質管理人才;培養(yǎng)能參與醫(yī)院醫(yī)療、醫(yī)技、護理、藥劑等學術探討,參與或承擔老年護理相關課題研究的科研與教學人才。
1.4老年護理人才梯隊的培養(yǎng)
1.4.1后備人才
(1)培養(yǎng)目標:能夠準確評估老年人活動能力和環(huán)境,掌握必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術,具有適應醫(yī)療發(fā)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老年人及家屬提供個性化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為老年患者提供個體化護理。(2)培養(yǎng)內容及方法:以老年護理核心能力為導向,理論培訓以個案護理、床邊交接班、疾病講堂等方式進行培訓,鼓勵其獨立完成護理工作,并予以反饋和正向指導。老年護理技能培訓主要包括老年人安全護理、皮膚護理、口腔護理、用藥護理、喂食法、叩背祛痰法、臥床老年人床上擦浴與洗頭、便秘的處理、預防跌倒的護理措施等。培訓方式有課堂講解與多媒體演示、模擬練習、現場操作展示、通過網絡平臺自學等。每月第1周與第3周的周五進行培訓,每次1~2h,每人次培訓30學時。由高級老年護理人才及科室主任根據所在科室老年患者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授課。
1.4.2中青年護理骨干
(1)培養(yǎng)目標:熟練掌握相關專業(yè)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具備應急能力;能夠對護理員及其他人員進行專業(yè)指導,完成對護理對象的評估、制訂護理計劃和方案、進行健康教育等工作。(2)培養(yǎng)內容及方法:培養(yǎng)方式包括參加醫(yī)院組織的老年業(yè)務講座,并作為授課人對后備人才進行授課,外出進修學習,每人3個月,每人至少參加1次老年專題研討班。理論培訓內容包括機體老化的理論,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征,老年人各系統(tǒng)常見疾病的護理(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感官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人文知識與技能等,共30學時。技能培訓采取情境模擬訓練的方式,以提高應急服務能力為主,在急救操作中,引導護理人員獨立思考不同的救護措施以及科學分工和配合,培養(yǎng)綜合急救能力。
1.4.3高級老年護理人才
(1)培養(yǎng)目標:具備豐富的知識結構及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能夠以整體責任制護理模式處理老年人的復雜問題,提供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高級專業(yè)護理服務;協(xié)助護理人員在醫(yī)院、養(yǎng)老院或社區(qū)衛(wèi)生機構之間建立聯(lián)系。(2)培養(yǎng)方式:培訓周期為1年,培養(yǎng)方式如下。①依托國內外學術交流平臺,每年參加至少3次國內老年醫(yī)學相關專業(yè)學術交流;②開展老年護理領域的科學研究;③承擔院內老年患者疑難護理問題的會診;④每季度到老年護理院進行調研。
1.5老年護理人才梯隊的培訓質量評價
成立考核評價小組,考核小組由5名人員組成,包括2名護理部主任和3名科護士長。考核評價小組負責全面監(jiān)督和考核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培訓計劃的制訂與實施情況。通過查看相關材料(包括制度、計劃、原始記錄等),評價培訓和管理工作是否落實到位;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理論考試、技能操作考核、現場答辯等方式,評價接受培訓的護理人員是否達到培訓目標。
1.6效果評價
1.6.1護理人員的科研成果
比較培養(yǎng)前、后,老年護理人才梯隊成員發(fā)表老年護理相關的論文、課題立項、出版書籍、申請專利的數量。
1.6.2護理人員的理論與技能考核成績
由考核評價小組建立老年護理理論知識與技能考核題庫,后備人才與中青年護理骨干以相關基礎知識為主,高級老年護理人才以前沿知識為主。①理論考核:每個層級的理論知識考題設立難易程度相當的2份試卷,分別用于培訓前和培訓后的知識考核。每份試卷均包括100題,全部為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滿分100分。②技能考核:編寫老年護理技能操作題庫,每名護士按規(guī)定時間到護理操作室抽簽考核老年護理技能,參考護理操作流程及統(tǒng)一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滿分100分。
2結果
培訓前,老年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分為(76.2±4.5)分,培訓后為(87.6±5.6)分,培訓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378,P<0.001)。
3討論
3.1老年人才梯隊建設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我院開展的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建設,分為后備人才、中青年護理骨干及老年護理專家3個層次,對不同層次的人員設置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培訓重點和培訓方式,彌補了在職護士在老年知識和技能方面的不足,由表2可見,老年護理人才梯隊人員老年護理知識和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培訓前(P<0.001),且老年護理相關的論文、課題立項、專利等科研成果增多,為開展老年科研、提高老年專科護理質量奠定了基礎。在老年護理人才梯隊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yǎng)中,通過多樣化的培訓方式,激發(fā)了各層次人員對老年護理知識的學習興趣,促進臨床護士護理觀念轉變,促進臨床護理向專科護理發(fā)展,使老年護理工作系統(tǒng)化、程序化、專科化,護理技能規(guī)范化、標準化、專科化,體現了臨床護理服務必須充分體現專科特色這一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要求。護理人員老年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提高有助于確保他們在臨床工作中及時發(fā)現老年患者因多病共存、一病多癥等特點引起的復雜的病情變化,為老年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從而降低護理風險。
3.2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建設提高了老年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在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建設中,除了注重對老年護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外,還注重對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培訓。通過舉辦讀書報告會、觀看錄像《為自己工作》、學習南丁格爾精神推進優(yōu)質護理服務等形式的活動,增強了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和軟技能,促使他們更好地落實健康教育和人文關懷,從而拉近老年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和滿意度。結果顯示,培訓后,老年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分由(76.2±4.5)分提升至(87.6±5.6)分(P<0.001)。
4小結
【關鍵詞】教學;要素;中醫(yī);經典
教學要素體系構成的核心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而圍繞其運行的教學要素包括: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評價,以及教學環(huán)境等,由此構成基本的教學要素體系。而每一門具體課程,其教學要素的側重點則有所不同。
中醫(yī)“經典”課程包括《黃帝內經》、《傷寒論》、《溫病學》、《金匱要略》、《溫病學》等所謂“四大經典”,這些課程對于增強學生臨床辨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后三門課程與臨床關系尤為緊密。要提高中醫(yī)臨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充分發(fā)揮中醫(yī)“經典”指導臨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從完善“經典”課程教學和評價體系入手,以期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中醫(yī)精髓,逐步建立中醫(yī)辨證思維模式,提高學生辨證論治的能力。
本課題研究圍繞上述問題,在既往教學經驗積累的基礎上,設計了符合中醫(yī)“經典”特點的教學要素調查表,對同行專家和臨床醫(yī)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80份,其中教授或主任醫(yī)師26人,副教授18人,講師或主治醫(yī)師32人,助理研究員4人。專業(yè)涉及 “四大經典”及中醫(yī)診斷學、中醫(yī)內科學等。調查內容主要針對如何優(yōu)化中醫(yī)“經典”課程的授課教師、講授對象、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材選用等一系列具體教學要素。
關于中醫(yī)“經典”課程的授課教師,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專家學者中有90%以上認為授課教師應當為高級職稱,其中選擇教授為主的比例比副教授為主的比例高4%。其理由是“經典”課程須結合臨床實踐講授才能更加生動,而高級職稱的教師教學和臨床經驗都更為豐富,學生才會更有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僅少數認為職稱不重要,主要看老師的引導力。而對于授課教師的年齡,5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年齡不是特別重要,高年資教師經驗豐富,理解深入,而青年教師思維活躍,更容易接近學生。可見,“經典”課程教師的教學水平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臨床經驗,以及對 “經典”的領悟程度和廣闊的知識面。也提示承擔“經典”課程講授的年輕教師應多上臨床,多向高年資老師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臨床經驗,深化對 “經典”的感悟。
關于講授對象的調查結果顯示:7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中醫(yī)學、中西醫(yī)結合、康復治療學、醫(yī)學美容、老年醫(yī)學、中醫(yī)五官科學、醫(yī)學英語、針灸推拿學、針灸英語等專業(yè)均應開設“經典”課程,對其專業(yè)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關于課程的開設時間,50%的受訪者認為應安排在《中醫(yī)內科學》課程之后,70%認為課程安排的順序應為《傷寒論》、《溫病學》、《金匱要略》。可見,由于“經典”課程對臨床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其適用的范圍廣,因此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要求更高,難度也更大,而且將其放在《中醫(yī)內科學》之后作為一門臨床提高課,可充分發(fā)揮其提高學生臨床辨證思維能力的作用。
在教材的選用上,9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教材的選擇非常重要,但就具體教材的選用,受訪者看法不一,20%以上主張使用“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22%主張使用新世紀七年制規(guī)劃教材,30%主張使用案例式教材,20%主張使用自編特色教材。不同專業(yè)的教材選擇和課時分配,受訪者的選擇有一定的傾向性,對于《傷寒論》、《溫病學》、《金匱要略》三門課程,每門課程選擇72學時的比例最大。對于54學時的專業(yè),更多的專家學者贊成使用“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而對于72學時或者90學時的專業(yè),更傾向于使用新世紀七年制規(guī)劃教材,或案例式教材以及自編教材。這些教材各有特色,七年制規(guī)劃教材內容豐富詳盡,案例式教材緊密聯(lián)系臨床實踐生動形象,自編特色教材更突出專業(yè)特點,根據不同的專業(yè)選擇合適的教材,教學效果會更佳。
對于教學工具,有90%以上受訪者的專家學者認同ppt、掛圖、病證視頻及名老中醫(yī)授課視頻等的重要性。在教學方法上,絕大多數贊成案例式教學、自主授課、網絡課堂、病案討論、啟發(fā)-互動式教學法、PBL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70%受訪者認為可采取授課教師集體備課的方式,20%主張通過課前演練提高教學效果。
專家學者們一致認同:中醫(yī)“經典”課程應以提高學生讀經典、上臨床的能力為教學目的,結合不同的專業(yè)擬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將辨證思維的過程作為講授的核心內容。樹立學生的信心,讓學生充分認識中醫(yī)的長處,并將醫(yī)德教育滲透到教學中,醫(yī)德與醫(yī)術的培養(yǎng)必須并重。我們正在進行的背誦條文、組織學生進行門診見習等教學方法也得到了專家學者們的一致肯定。
經過調研,適合中醫(yī)“經典”課程的教學要素體系已經比較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應當將上述教學要素落實到“經典”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并在教學中充分展示《傷寒論》、《溫病學》、《金匱要略》“經典”課程的中醫(yī)辨證思想,強化對學生六經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和臟腑辨證等辨證方法的訓練,促進有利于辨證思維模式培養(yǎng)的“經典”課程教學體系的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