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高校思政教育現狀范文

        高校思政教育現狀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05 10:22:3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高校思政教育現狀,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高校思政教育現狀

        篇1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宣傳;意義;現狀;對策

        一、高校思政教育含義

        高校思政教育,顧名思義是指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體來說,高校思政教育是以中國化為理論基礎,對高校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進行由淺入深的引導、教育,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將中國化思想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體系之中,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以及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思想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從而幫助大學生明確自己的目標,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與方向,使大學生最終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從而更好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二、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義

        高校是整個社會系統的子系統,因此,它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不可小覷的作用。高校大力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它對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來看:

        (一)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促進高校自身的改革與發展

        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高校根據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目標不斷的完善大學育人機制,打造強有力的高素質教師團隊以及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進行正確的積極引導,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高素質的人才,從而推動高校自身的改革與發展。

        (二)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崇高的品質,渲染學生的個性,有利于對學生正確的思想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站在一個新的時代視角下結合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展開的,它致力于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

        (三)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對社會和諧發展的促進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校大學生這個社會群體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對整個國家、社會具有重要的決定性作用。高校大學生對思想文化思潮的接受能力遠遠大于普通的人群,而高校開展思政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有一個積極進取的上進心,以及正確的思想觀念,有利于凈化校園風氣,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四)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對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作為社會上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對整個社會發展來說是可利用的寶貴資源,他們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與希望。高校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體系之中,對未來擔任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三、高校思政教育宣傳現狀

        從高校思政教育宣傳的現狀來看,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在宣傳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現狀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宣傳以及實效性具有消極的作用。具體來看:

        (一)高校領導干部對思政教育宣傳工作的開展并沒有從思想上真正的予以重視

        高校關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只是形式化的按照黨政府下發的文件拘泥于表面形式走走過場,并沒有在思想上予以重視,所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工作也只拘泥于形式,導致教師在思政教育課堂教學過程中缺乏針對性、實際性,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根本起不到實際的效果。

        (二)網絡對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具有很大的影響

        二十一世紀是網絡信息化發展的時代,網絡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工作在網絡文化這個大背景下免不了受其影響。因其網絡具有開放性、平等性、共享性等特點,同時又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大學生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免不了受其不良文化的影響,這對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工作具有很大的阻礙。

        (三)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工作在目的與內容上缺乏實際性

        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工作無論是在目的上還是在其內容上政治化色彩過于濃厚,從而忽視了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上受教者的內在需求,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給學生一種假大空的感覺,導致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學習失去了興趣,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宣傳。

        四、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對策

        根據上述對高校思政教育宣傳現狀的分析,可以發現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出現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工作的開展,因此,為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工作取得較大的進展,應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對策來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具體來看:

        (一)高校領導干部對思政教育宣傳工作的開展應在思想上予以重視

        高校領導干部只有在思想上對思政教育宣傳工作的開展予以真正的重視,才會使得下面的工作人員對思政教育宣傳工作真正的重視起來,使得教師在思政教育教學方面認真備課,不拘泥于形式走走過場,具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二)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工作的開展可以借助于網絡的優勢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利有弊,信息網絡全球化的發展,使得我國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對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但與此同時,高校可以借助于網絡開展思政教育宣傳工作,借助于網絡的優勢來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工作的實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工作在目的與內容上應與學生的實際的生活相聯系

        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工作的目的與內容應關注學生的問題,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避免濃厚的政治化色彩,只有這樣,學生們才會感覺高校思政教育不是距離自己很遙遠的假大空,從而培養自己對高校思政教育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五、結束語

        一言以蔽之,高校思政教育宣傳工作的開展對學生全面的發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對高校自身的改革以及發展、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應大力開展思政教育宣傳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德祥,李景軍.新時期大學生黨員價值觀調查分析與教育引導[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07).

        篇2

        關鍵詞:就業角度;高校生;思政教育

        在當前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才可以滿足社會新的就業形勢。基于就業視角下,強化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就業觀念,提升高校生就業率,以下本篇就對此做具體分析。

        1、基于就業角度分析高校生思政教育教學現狀

        1.1就業中思想認知方面的偏差

        對于當前在高校生的教育中,由于其實際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缺失,面臨就業視角之時,很多的高校生,就會在就業時出現對工作思想認知上的一些偏差,其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就是對于一些高校生,在其就業過程中,會過分的看重工作穩定性,過分看重專業對口,多是因為家庭以及社會方面的壓力,導致很多的高校生在畢業時,就會把一定要找到一份穩定工作來作為其畢業擇業的主要目標,導致學生不想、也不敢去從事風險較高的職業,擇業不僅使高校生失去了應有的朝氣與活力,也阻礙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其次,就是高校生過分看重工作在物質上的富足,特別時一些高校生,在其就業過程之中,過分的看重工資方面待遇,把自身對物質追求看的太重、太高,漸漸的就忽視自身精神方面的追求,導致大學生在忙碌中,根本沒有停下腳步去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是完全忽視,忘記自己的人生目標追求,忘記身為一個大學生,應該在工作中承擔的社會方面責任。并且,對于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在其就業過程中,不肯放低身價,不能“拉下面子,放下架子”,完全沒有擺正高校生在工作中的位置。

        1.2高校生就業難

        當前我國社會競爭的激烈,市場對于人才的素質要求也高,在高校生中,決大多數高校生,會由于其沒有就業觀念,以及對其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夠,導致大學生在就業中不僅偏科擇業,也會降低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導致高校生在就業率難,無法使高校生找到相應的就業工作。學生作為高校教育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高校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對于其教育過程中多重專業課輕文化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礎薄弱,易沖動走極端。再者,就是高校生崇尚自由個性,不墨守成規,極具創造力與創新能力,但是高校生的集體觀念淡漠,抗挫折抗壓能力不足,在其就業過程中,不僅職業規劃意識淡漠,同時擇業功利性較強,對就業的期望值較高,不利于發揮高校生在社會工作中的實際作用。

        2、基于就業角度的高校生思政教育改善意義

        2.1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對工作的思想認知

        針對高校生教育中,優化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競爭力不高的原因,可以針對學生實體,提升其對就業工作的思想認知,使高校生在就業過程中,可以提升其工作中的競爭力,具有積極向上的工作觀念,對工作中的責任分布有正確的思想認知,提升高校生就業素質。針對高校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學生對就業的認知,去消除高校生自身的性格弱點,消除其工作中的心浮氣躁與自由散漫,提升其工作中的社會責任感,改善高校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在工作過程中與同事溝通交流,提升其工作積極性。

        2.2提高高校生就業能力

        對于高校生,在就業視角下,優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視高校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入職匹配,使高校生在今后的就業中有更好的抗壓力、忍耐力、堅持力度;同時,也可以使高校生規避就業誤區發揮其自身個性特色,并不能從高校生自身出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給高校生灌輸求職工作技巧,避免高校生求職面臨窘境,避免就業中的陷阱,找到好工作。對于高校生,基于就業視角下,在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做到與時俱進,提高高校生自身的職業責任感,使高校生具有更高的職業素養,提升職業指導水平,提高高校生就業素質。

        3、基于就業角度的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善策略

        3.1優化培養高校生的擇業觀

        隨著當前高校學生的不斷擴招,高校生數量也在迅速增加,且就業壓力也相應加大,為確保新時代大學生可以滿足社會就業需要,應該強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時調整高校生在就業中的心態,發揮積極影響。在當前就業視角下,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積極的培養高校生的擇業觀,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向高校生傳導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促使高校生可以學會正確處理國家、集體以及個人方面的關系,能夠正確的認知就業中事業、金錢、工作奉獻與報償之間的關系,正確的去衡量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可以參照自己的未來志趣與自身特長,有效選擇能充分地發揮自己能力的職業,以便確保大學生可以為社會以及國家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基于就業視角下,培養高校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念,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就業,也可以使其將自身的能力發揮到最大。

        3.2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度

        對于我國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針對就業視角,做好對高校生的教育工作,不僅可以提升高校生的就業能力,也可以提升高校生的愛國熱情。對于就業視角下,在對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于高校各個部門以及各級工作人員,形成一致的教育意見,強化完善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強化思政教育工作,加大對大學生教學力度;同時,在當前就業視角下,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教師可以對高校生進行全程的職業指導,可以幫助高校生保持良好就業觀念,樹立正確職業工作目標,加強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幫助高校生快速就業。就業視角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針對部分職業技能較差畢業生,多提供就業機會,給予一體化支持,為用人單位提供“訂單式”人才培養與聯合辦學的服務,能夠采取創新、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對高校生開展創先的思政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對就業競爭的認知,更好的學習思政教育知識。

        3.3培養提升大學生的工作毅力

        在就業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鍛煉大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的職業執行能力,使其可以戒掉自身的不良思想品性,遇事學會多忍耐,在工作中可以不驕不躁,以有效提高高校生的工作耐力,提高高校生在職業道路上的心理素質。思想政治教育中,在當前就業視角下,給高校生上職業指導課,使其確立正確的職業定位,積極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推薦應聘工作。加強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增加每個高校生的獨立動手操作機會,優化其工作技能。對于當前就業視角下,提高高校生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讓高校生在校期間就多走進社會,不要一味的灌輸純理論知識,職業指導中要學會培養高校生的綜合實踐工作能力,可以使高校生思維敏捷、能言善辯,從而確保大學生在今后的職業中,可以有更好的抗壓力、忍耐力以及堅持力度,能夠更加長久的在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提高高校生的就業持久力。

        3.4強化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針對高校高校生,在其就業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教師可以深化對學生的理論教學,為高校生布置具有實踐性的思想政治學習任務,有效提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知。同時,可以對大學生開展以思想政治為主題的教育宣傳活動,深化統一高校生對就業的思想認識,增強高校生在工作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提高高校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當前就業視角下,重視高校生需要,能夠尊重、關心高校生、理解高校生,將高校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體,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實現學生個人價值,重視高校生個體需要,尊重高校生人格,尊重學生,關心學生,認可和信任學生,提升高校生自我發展能力。對于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夠運用公平、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有效滿足當前大學生對就業中工作情感的需要,促進高校生就業。在就業視角下,擴散高校生的思維,使成人可以在學習中形成自己的認知觀念,加深對教學理論的理解;并且在高校生學習中,將成人作為高校生教育的出發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高校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強化其工作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提升,發揮積極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基于就業視角進行教育,認識到改進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可以為大學生就業創設相關教育引導條件,不僅能夠使藝術類的大學生在畢業后保持良好的就業心態,也可以使其樹立正確的就業思想,提升其擇業觀與就業觀,促成高校生順利就業,發揮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夏立芬.當前民辦高校藝術類大學生個性特征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淺析[J].出國與就業,2010,(10):77-78.

        [2]郎麗紅.藝術類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15(4):153-154,161.

        [3]楊曼萍.無痕教育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7):14-15.

        篇3

        1.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1.1教育的目的不夠全面

        人的思維一般分為理性和感性,而大多數高校在對大學生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基本上側重的都是理性的教育,而輕視了感性的思維。如果對學生的教育過分的注重理性思維,則很可能會把學生同化,即他們的思維、認識、行為等等都會偏理性,這樣就會忽視了感性的培養,例如人的情感方面、未來的理想、以及一些對事物的價值觀和信仰等等,這就好比把一個人一分為二,我們只選擇了理性的一個。還有一個弊端就是在過去的教學中,學校把教育的重點過分的放在了老師的教育和教材上,而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成了學習的一個附屬品。這些問題都偏離了教育最初的目的: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正直善良同時有能力的人,既能科學理性的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又對人生有理想有追求,對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使理性和感性完美結合,同時表現出來。

        1.2對網絡文化的忽視

        在這個數字化信息迅速普及的時代,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但是有些教育工作者依然采用過去陳舊的觀念和模式,不肯順應潮流更新自己,這樣會阻礙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發展,并且會導致有些大學生對這樣毫無新意的教育產生反感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失去興趣。

        1.3思想政治中的“螺絲釘”式教育

        我國教育體系長期以來都遵循一種價值觀,那就是“社會本位”的價值觀。正式因為這種價值觀的存在,使得大多數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往往更加重視的是宏觀的國家精神的培養,主要包括體現國家政治的意識、社會責任感以及勇于為祖國獻身的精神。但是對于大學生個人的精神培養卻有些忽視,比如自身的愛好、對理想的追求和張揚的個性等等。如果只是側重對大學生進行一些知識、責任、規范的灌輸和說教,而忽略了他們在教育體系中的主體地位,這就演變成了傳道的行為,受教者只是機械的接受,毫無自己的思維活動可言。因此我們應當轉變對傳統價值觀的認知,不但要教會學生們如何正確認識我們的國家、自然和社會,還應該教會他們如何處理他們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之間的聯系,要學會怎樣正確面對生活,對待困難和挫折等等。我們常把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稱為“螺絲釘”,他作為“社會機器”中的一個零部件,只是為了能維持機器的運轉,而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這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普遍的現狀。

        1.4教育的內容沒有條理,缺乏層次性

        我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內容太多理想化,把那些道德標準定得太高太完美,沒有一絲缺陷,有些不貼近實際生活,因此會造成學生的自卑心理,會認為這些準則和要求是自己望塵莫及的,和教材上所列舉的人相比,現實中的人顯得太渺小太卑微,所以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而放棄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應該及時的采取相應的對策,本文主要列舉了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2.1教育工作者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根本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始終以學生的利益為基本出發點,也就是從實際出發,堅持大學生在教育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在加上老師積極的主導作用,兩者完美的結合,協調發展。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素質,培養他們全面發展,使他們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有品德的未來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因此教育體系的發展必須以學生為根本,適應學生的發展。

        2.2教育內容要貼近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首先要符合學生們的基本認知模式。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道德、心理以及法紀之間的聯系,并以它們為基礎進行思政教育,這是一個基礎的內容。接下來就要對更深一層的內容包括人格、人際關系、情感教育等進行認識,這相當于中間層析的教育,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層次的教育是政治教育,由于它是關于我國的政治制度和包含馬列主義和中國特色在內的政治理論,因此承擔的任務也最為艱巨。

        篇4

        關鍵詞: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思想政治教育;述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6-0231-02

        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是20世紀文化哲學的主要流派,它的興起源于理性對生活世界的回歸。現象學家胡塞爾最早提出生活世界的觀念,繼而引發了歐洲學者對生活世界研究的強烈熱情,馬克思、列斐伏爾、盧卡奇和赫勒等均有相關論述。國內黑大的衣俊卿教授最先對日常生活中批判做了大量研究,發表了一系列學術性文章,近年來,國內學者把這一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可謂建樹頗多。本文將詳細對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

        一、日常生活理論研究現狀

        (一)國外日常生活理論的研究現狀

        日常生活理論作為現代西方文化哲學的一大主流思潮,回歸日常生活世界成為現代哲學的重要方向。日常生活理論曾經一度被忽視被漠視的狀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到20世紀才重新受到西方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強調建立一個理念王國,到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一直彌漫著對現實虛無主義的色彩。康德的“物自體”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和絕對理念”都忽視日常生活世界。直到19世紀末,哲學家尼采高呼“上帝死了”,強力倡導建立一個充滿酒肉精神和張揚個性的感性世界,人們才逐漸關注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世界。

        20世紀的歐洲理論界掀起了日常世界的研究熱潮,德國現象學家胡塞爾在《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一書中多次提到了“周圍世界”“日常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并成為他哲學的核心思想。他認為生活世界是一種相對于“科學世界”,用來描述和表達他心目中人之存在的活動領域,那是一種我們身邊可以體驗的自在世界,是我們安身立命的世界,是一種前理論和前科學的世界。在胡塞爾看來,生活世界絕不是實證主義者眼中的那個狹隘的科學研究世界,也不是我們單單所感知到的事實,它是一個能夠提供給我們原始意義的自明性境域,是一個無限開放的主體間的世界。這一理論的提出引起了歐洲學術界關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強烈興趣,也成為后來哲學家和思想家日常生活的理論淵源。

        繼胡塞爾之后,理論家盧卡奇在《歷史和階級意識》《審美特性》和《關于社會的本體論》等多部著作中,多次談及日常生活和日常意識。其中與日常生活理論最為密切要數《審美特性》。盧卡奇在《審美特性》的前言中曾指出,“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條長河,那么有這條長河中分流出了科學和藝術這樣兩種對現實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現形式。它們互相區別并相應地構成了它們特定的目標,取得了具有純粹形式的――源于社會需要的――特性,通過對人們生活的作用和影響而重新注入日常生活的長河。”人類的一切文化都來自于日常生活。盧卡奇從日常生活和日常意識的角度探討異化和反對異化的問題,他認為日常生活是物化和異化的重要場所,主張以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斗爭為主線去反對異化斗爭。

        與盧卡奇差不多同時代的西方著名哲學大師列斐伏爾,他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在他的名著《日常生活批判》中,把的異化理論改造成一種以現代人的異化為出發點的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所主張的日常生活批判,就是通過主觀革命的道路變革現存的生活方式,變革現存的日常生活中的禮儀習俗、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的解放。通過日常生活的批判,把人從異化中解放出來,克服人性的內部分裂和矛盾,使人真正成為人,成為“全面的人”“完整的人”,成為完全擺脫了異化的人,而不是向現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那樣被消費所控制的消極的人。列斐伏爾認為,要進行真正的社會主義革命,就應該把日常生活作為革命的中心,不僅改變國家政權和所有制性質,而且要改變人的思想意識,實現個人的解放。

        赫勒作為盧卡奇的學生,繼承并發展了盧卡奇關于日常生活理論,以關注日常生活中活動的主體為主要特征的日常生活理論。在其名著《日常生活》一書中,詳細全面系統的對日常生活進行論述,她以女性獨有的細膩和嚴謹劃分了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組織架構和根本圖式,日常生活的基本內容和日常生活的變動等等問題進行了富有創造性的分析,是繼列斐伏爾之后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另外海德格爾以存在主義為核心,提出的“日常共在世界”、哈貝馬斯也以西方經典作家對日常生活理論有所研究。但西方還是以列斐伏爾和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為主,其他西方學者只是有所涉獵而已,引出相關的概念,或者對概念有所解釋而已。列斐伏爾的理論一方面擴展了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在思想層面上體現出某種深化,但另一方面也誤讀了的某些思想,但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經久不衰,依舊有很多學者還在研究。

        (二)國內日常生活理論的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日常生活理論的研究經歷了冷凍期和迅速發展期。日常生活理論在我國的研究較早始于黑龍江大學哲學系衣俊卿教授,他發表的《日常生活批判芻議》中指出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是與每個人的生存息息相關的領域,是每個人無時不以某種方式從事的活動,然而,它又是最少引起人們的反思,最少吸引理性探究目光的鄰戴,是被視作理所當然的、給定的和自在的王國。日常生活是日常的認識活動、交往活動和各種各樣旨在維持個體生存的活動的總稱。日常活動區別于自覺的類的活動(社會活動),它的功能是個體的再生產;而政治、科學、藝術、哲學等自覺的類活動的功能則是社會的再生產。然而,日常生活(個體再生產)又構成類生活(社會再生產)的必不可少的基礎。換言之,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斷再生產出個體自身,而且以此為基礎,塑造自己的世界。衣俊卿教授以獨特視角解讀了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1946)和《現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以及赫勒的《日常生活》,從中汲取一系列理論成果。第一,日常生活的內在結構或一般圖式。日常生活是一個充滿差異、矛盾和沖突的領域,但是在眾多異質的行為和活動的背后,存在著一些起支配作用的同質的圖式,例如實用主義,經驗主義,經濟化,類比歸類,等等。第二,建立起各種具體的日常生活模式,以此透視特定社會的發達程度。第三,改造日常生活,使之達到自覺自為的可能性和現實途徑。在傳統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涵蓋了他的全部或大部分生活。而現代社會則需要突破日常生活結構和圖式闡限,通過主體自身的改變而使現存日常生活人道化,使之擺脫純粹的自在和封閉狀態,達到自為自覺的狀態。

        衣俊卿開啟了我國學術界研究日常生活的熱潮,縱觀學者們一系列關于日常生活的相關論述,可以提煉出他們大概研究方向。

        第一,研究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文獻。北京大學哲學系的仰海峰《列斐伏爾與現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2003)和《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邏輯轉變》(2009),系統闡述了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的主張,強調以文化革命日常生活異化現象,極力推崇列斐伏爾的勞動異化的理念,并邏輯的角度分析了列斐伏爾日常批判理論的漸變過程,對列斐伏爾的哲學思想進行系統的梳理。

        第二,對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國內對赫勒的研究則主要是概括性、介紹性的,主要基于其著作《人的本能》《日常生活》《現代性理論》中譯本的出現。這之中尤其是衣俊卿對日常生活理論的介紹,以及他結合中國日常生活的現狀所開展的研究,發表以《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為代表的數本研究著作,使得人們對赫勒開始關注起來,現在國內對赫勒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以衣俊卿為代表的將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問題相結合的文化哲學研究,但是這一研究通常只是從《日常生活》這一本書入手,沒有全面考察赫勒思想的整體,也并不將赫勒作為研究主題來予以關注;一個是從美學角度出發,對赫勒的美學思想,以至于整個布達佩斯學派的重構美學思想開展了研究,如最近復旦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傅其林的出站報告《布達佩斯學派重構美學思想研究》,馮憲光1997年出版的《“西方”美學》。

        國內學者主要研究的是列斐伏爾和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但大多是對外文譯本的研究,而外文文獻由于語言的差異和翻譯的出入,不能很好地把握思想大師真正要傳達的意思。

        二、日常生活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現狀

        國內對日常生活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目前成果比較少,主要有以下幾個人。

        趙帥等(2013)從日常生活理論的視角探討了我國思政教育的困境與出路。海華等(2012)研究了部隊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和方法。張國啟(2009)從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出發,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應然和實然發展兩個度向,闡述了思政教育對生活世界的依賴性和超越性,具有重要意義,但其闡釋身是一種理論式推導,缺乏對我國思政教育現狀的日常生活觀照。唐桂娟從日常生活理論角度研究了思政教育,認為其本質功能是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教育和引導。

        武漢理工大學的藍江《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文提及日常生活與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關,較為深入闡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中內在邏輯關系,提到日常生活是人們不能擺脫的生命之重,日常生活是與主體共在的存在狀態,正如人無法擺脫自己的影子一樣,日常生活一直同我們如影隨形,并論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回歸生活”。

        南通大學潘晴雯的《思想政治教育怎樣回歸日常生活》一文中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回歸怎樣的日常生活和如何回歸的問題,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受體的反思力量,應通過對日常問題的批判,使思想政治教育超越日常生活的束縛,達到至真至美的境界。

        西華師范大學的趙立帥和李敏的《日常生活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出路》一文中深入分析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過于理想化、知識化和工具化,脫離日常生活的困境,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回歸日常生活,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價值,建立專業隊伍,使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覆蓋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

        光明日報的徐金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及其途徑》和梁同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的創新路徑》系統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實現日常生活化,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建議。

        縱觀國內現有的文獻,可以發現日常生活理論作為文化哲學一個流派在中國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但真正系統研究還在不斷發展中,把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應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他們并沒有對理論如何應用于實踐做較多的研究,大多數停留在理論研究層次。

        參考文獻:

        [1][匈]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2]G?盧卡奇.審美特性:第1卷[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篇5

        關鍵詞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課 突發事件 教育現狀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Educational Statu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Jiping

        (Guangxi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Baise, Guangxi 5314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ampus emergencies increasingly diverse and frequently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a serious threat to an individual's health and life, back to harm the entire social life and influe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alysis, detailed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education status, and starts from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plore college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mergencies; educational status

        1 當前高校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現狀分析

        當前,面對高度頻發的高校突發事件,大學生在應對這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諸多的問題和不足:(1)對突發事件的認識不清楚、不準確。很多大學生認為突發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的概率很小,所以即使學校開設了相關的課程或組織相關的訓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不高。這些都反映了大學生在對突發事件的態度上存在嚴重認識不足的問題。(2)缺乏處理突發事件的基本常識和技能。受到中國長期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大多數學生的知識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往往無法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踐當中。加上相對安全的校園環境,使學生對于學習和掌握處理突發事件基本常識和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無法深刻體會和準確認識。(3)對突發事件的識別和判定能力差,價值選擇易出現偏差。缺少社會閱歷的大學生,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容易受到有心人士的煽動和影響,從而將一些錯誤的行為當成準則,價值選擇出現偏差。(4)沒有做好應對危機的準備。當突發事件出現時,由于沒有足夠的準備,很多大學生都表現出極度的驚慌,有時甚至是夸大了事件的危害程度。(5)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嚴重。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的相對安逸使他們的獨立性、受挫能力、意志力等相對較差,且他們片面強調“個性張揚”、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學生心理疾病在大學校園有愈演愈烈的傾向。

        2 高校思政課培養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教育現狀分析

        (1)高校思政工作人員與學生的師生比不斷擴大,使得思政工作的開展力不從心。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各大高校擴招人數不斷擴大,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數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學生增加了,但學生思政工作人員卻未相應增加,致使思政工作人員與學生的師生比不斷擴大,思政工作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2)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專業化程度不盡理想。目前高校的突發事件頻發,并呈現出突發性、危害性、公共性、擴散性及復雜性的特點,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較寬的學科背景及較高的教學水平,更需要具有對突發事件高度敏銳的洞察力、應對力及傳授力,才能夠同時滿足思政課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需要。而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專業化程度并不理想,表現在上課的主要是兼職教師和年輕教師,受知識結構、年齡、閱歷等因素制約,加上授課教師缺乏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系統化和連續化的專業培訓,使得思政課教師在培養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教育方面不盡如人意。

        (3)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使得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極其薄弱。長時間以來,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中,高度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政治理論素養的塑造與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但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尤其在培養學生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教育方面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學生在面對突發事件時,驚慌失措,無法應對,以致造成嚴重后果。

        (4)高校思政課在培養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夠重視。目前許多高校思政課在培養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夠重視,加上大學生對突發事件沒有明確的認知,也沒有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致使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就容易對大學生心理造成極大的沖擊與傷害,還會在大學生心里形成陰影進而發展成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3 高校思政課培養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教育對策

        (1)加強源頭建設力度,選拔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專業化程度和教學水平。選拔思政教育工作者是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隊伍建設的前提條件,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專業化程度和教學水平,是提高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必要保障。高校各部門應按照業務水平高、政治敏銳性強、心理素養過硬的標準和要求,選拔優秀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同時通過系統化和連續化的專業培訓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專業化程度和教學水平,為增強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2)完善思政教育內容,增強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日常性與時代性。根據高校突發事件的時代特征,及時補充和拓展思政教育的內容。一是要補充應急教育知識,特別是增加新的應對危機的技巧與技能知識,提高實際應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開辦學校獨具特色風格的課程,針對突發事件的突發性、復雜性和破壞性特點,積極探索一些“突發災害緊急避險”、“應急危機政策法規”和“應急事件處理機制”等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提高大學生面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三是增加應急實踐教育課程,開展諸如火災、地震、食品安全和群體沖突等突發事件的模擬演練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突發事件的實際應對力和處置力。

        (3)完善應急教育培訓,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實效性與針對性。高校思政課要豐富和完善應急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一方面要經常性地開展內容豐富和形式多樣的應急培訓活動,將應急理論知識內化到實踐中,提高大學生面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斷改進和創新教育培訓方式方法,牢固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4)完善校園網絡宣傳,開辟高校思政課培養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教育的新陣地與新渠道。網絡媒體技術廣泛普及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各高校可通過校園網站、校園網絡論壇、應急教育專欄、QQ群等形式,開辟思政課培養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課外課堂,為學生提供對策服務咨詢與應急技能咨詢,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控制和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與發展。

        (5)加強大學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通過突發事件操作訓練、模擬突發事件演練、心理疏導及突發事件處理總結座談會等形式,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引導,從而提升高校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抗“危”和抗“挫”能力。

        項目名稱:“高職院校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13JGA461

        參考文獻

        [1] 孫斌.學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2021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资源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视频 | jizz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不卡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爆乳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无码精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2020青青|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拳头交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不卡|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97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日本一区二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3p| 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精品性影院一区二区三区内射| 熟妇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99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