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村鎮建設用地分類標準范文

        村鎮建設用地分類標準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8 10:12:1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村鎮建設用地分類標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村鎮建設用地分類標準

        篇1

        關鍵詞: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編制;獅山鎮

        在國家經濟發展新常態戰略背景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和轉變土地利用發展方式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載體,并被提上重要日程。土地利用規劃是指導區域土地利用的總領性文件,必須實現從存量中尋找增量、由增量規劃到存量規劃的轉變。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是對現狀建設用地的重新布局和安排,是實現建設用地規模、布局、結構和時序科學合理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村鎮土地利用面臨布局散亂、分布零星、配套不足等問題,村鎮建設用地低效利用是制約新型城鎮化以及村鎮發展提質升級的重要因素。因此,村鎮建設用地是建設用地再開發的關鍵部分,也是村鎮經濟社會發展亟需破解的y題之一。目前,對存量規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舊”改造規劃編制和探索,主要在改造項目層面,缺乏在行政區域內建設用地的統籌布局和安排。因此,對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編制進行探索研究十分必要且有重要意義。

        一、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相關概念界定

        (一)村鎮建設用地

        建設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構筑物的土地,包括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工礦用地、交通水利設施用地、旅游用地、軍事設施用地等。從土地資源利用的角度看,建設用地是已付出一定投資(土地開發建設費用),通過工程手段,為各項建設提供的土地。本研究將村鎮建設用地界定為村莊和集鎮范圍內是已經過土地前期投入、開發整理或者已經開發利用的土地。

        (二)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

        城市土地再開發是指建立在城市土地初始開發的基礎上,從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對原有的用地類型、結構及空間布局等進行置換升級,尤其是對城市建成區中的衰退地區進行改造重建等。

        本研究將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界定為: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鄉鎮規劃、村莊規劃等,利用行政、信息、技術等手段,合理安排再開發時序,調整建設用地規模、布局、強度與結構,對村鎮建設用地進行綜合整治。

        二、再開發規劃編制主要內容

        (一)規劃目標

        通過建設用地再開發,盤活和釋放存量土地,使規劃區域土地利用結構基本趨于合理,基礎設施基本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基本齊全,交通便捷暢通,居民生產、生活基本方便,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引導土地資源高效配置,拉動經濟持續增長,提升城市形象。

        (二)規劃期限

        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是實施性規劃,規劃期限為5年,近期規劃為3年。

        (三)規劃主要控制內容

        1. 規劃定位

        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是土地整治規劃下的專項規劃,是對村鎮范圍內閑置、空閑、低效建設用地、與城市功能及發展目標不匹配的舊區內建設用地等進行再開發利用的依據,是指導村鎮建設用地綜合整治的實施性文件。

        2. 規劃對象

        村鎮內需要再開發的存量建設用地。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位于舊城內,年份久遠、建筑物理功能老化或早期粗放式建設開發、物質形態與城市風貌格格不入,且自下而上改造意愿強烈的建設用地再開發用地。

        (2)空地即處于空閑狀態、閑置未用的宗地,并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等相適應、具有開發價值的土地。

        (3)廢棄地即因單位撤銷、遷移和破產等原因停止使用的土地、或因采礦等建設活動挖損、塌陷、壓占土地而造成的不能繼續使用的土地。

        (4)閑置土地即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之后,未經原批準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過規定的期限未動工開發建設的建設用地。

        (5)土地利用不充分、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較低,具有開發利用潛力的已開發建設用地,或與土地利用規劃不相適應的需要調整的土地。

        3. 規劃任務

        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主要任務是對擬開展再開發區域土地現狀進行調查,摸清建設用地再開發潛力,合理安排建設用地再開發時序、規模以及強度,實現土地再次利用和效率提升。

        (1)現狀分析和潛力調查:對行政區域內的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分析,獲取低效、閑置、空閑以及其他需再開發用地等的潛力。

        (2)規模控制:根據潛力等情況,劃分再開發區域的規模分類,提出規模控制的策略。

        (3)強度控制:與周邊其他土地規劃、土地利用相結合,提出再開發區域的容積率控制。

        (4)時序安排:根據區域發展戰略、潛力情況等提出再開發區域的時序安排,有序推進再開發工作。

        (5)分類引導:針對再開發區域土地利用不同狀況,提出不同再開發模式。

        三、現狀調查和潛力分析

        (一)獅山鎮概況

        獅山鎮交通條件發達、土地資源豐富、基礎能源充足、自然環境優美。廣三(肇)高速、321國道、珠二環、佛山一環、廣茂鐵路、北江水道等區域通動脈均貫穿獅山,加上南海西部已經建成的興業路、桃園路、三環西路、虹嶺路等主干道路,構成了發達的立體交通網絡,使獅山成為南海乃至佛山的區域通樞紐。獅山轄區內有多座大型輸變電站、水廠、供氣公司等基礎能源設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獅山鎮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部,是國家級衛生鎮、廣東省食品安全示范鎮、廣東省文明鎮、 廣東省家電技術創新專業鎮、廣東省家電產業集群省級示范區、中國(廣東)平板(液晶)顯示產業基地、中國塑料中空包裝產業基地。

        獅山已初步發展成為南海乃至佛山的產業、科研、教育基地。今后獅山的發展定位是“新規劃、新產業、新城區”,也就是要發展成為南海新的產業發展核心,佛山“2+5”組團城市體系中5個30~50萬人規模的中心城鎮之一,建成南海新的城市副中心。發展目標是以獅山為載體用10年時間再造一個新南海,成為佛山市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示范區。

        獅山鎮地處珠三角廣佛經濟圈核心地帶,鄰近廣州、港澳,是佛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核心園區,與佛山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形成“園鎮融合”發展格局。2013年3月,羅村街道、大瀝鎮西部5個社區并入獅山鎮,新獅山總面積330.6平方公里。新設大圃社會管理處管轄包括原屬大瀝管轄的顏峰、興賢、潭邊、橫崗、高邊5個社區居委會和長虹嶺工業園以及仙溪地區。新設羅村社會管理處管轄包括塘頭、招大、白沙橋、穆院和原有的羅村街道社區。

        (二)獅山鎮土地利用特點分析

        1. 土地利用度趨于飽和

        目前,獅山鎮建設用地增加已趨于飽和,全鎮平均土地利用強度約為56%,資源消耗速度較快;生態資源保護困難重重,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壓力日益增大。

        2. 土地供應過多依靠新增

        據統計,獅山鎮平均每年新增建設用地規模72.5公頃,土地供應過多依靠新增,利用存量土地的僅有1.73%,土地消耗速率過快,可能出現無地可用的境況。

        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看,獅山鎮的可利用的規劃新增指標較少,建設用地再開發的需求更大,當前的土地取得成本相對低下。建設用地再開發體制機制不順,缺乏聯動,儲備資金、安置房等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等是影響建設用地再開發的關鍵因素。

        3. 低效用地開發潛力較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土地的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早期開發的建設用地的集約度相對低下,影響城市整體功能和布局,存量土地的開發利用程度不夠,低效用地開發潛力大。

        4.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比例較大,期待加快流轉和盤活

        獅山鎮空間結構、產業與人口布局的調整,與土地利用方式變化,特別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密切相關。按照現有的國家建設征地制度和獅山鎮用地規模,遠遠不能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不斷擴張升級的需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使用數量增加和范圍擴大,正好補充了建設征地的不足。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正逐漸成為招商引資的主要承載地,對推動土地資源合理配置,促進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城鄉協調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再開發潛力分析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獅山鎮建設突飛猛進,新增建設用地需求大大增加,但土地資源又受到指標的剛性制約,因此,利用建設用地再開發盤活存量土地、內涵挖潛勢在必行,是未來土地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方向和必經之路。根據調查掌握的情況,獅山鎮建設用地再開發潛力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 在建設過程中沒有按照定額標準使用、建筑密度偏低、建筑層數偏低,容積率偏小等存在的粗放使用的土地;

        2. 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企業改制等因素,產生的閑置、低效利用等的土地;

        3. 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舊的發展體系及規劃不能適應現代的變化,舊區內小區、組團要拆遷、合并、重建,進行重新組合和發展,在此過程中所產生的存量土地;

        4. 規劃區內的未征用、未利用的土地以及未進入城市統一規劃建設的空閑存量土地;

        5. 低效企業用地即入駐以來企業在評價時點前三年企業投入產出比均低于平均水平,且企業投入產出比逐年下降。

        根據上述情況,對獅山鎮土地利用進行空間、規劃條件等分析,得到獅山鎮的建設用地再開發潛力為3549.82公頃。

        四、再開發規劃

        (一)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規模

        對于建設用地再開發時序的確定,需要考慮以下因素:(1)城市規劃發展戰略確定的重點地區開發次序;(2)優先收儲并開發與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相聯動的區域;(3)所供儲備開發的土地應在其供應期內有良好的增值空間,符合市場需要;(4)將部分建設無序的地區納入再開發規劃,予以超前控制。

        依據《佛山南海區中部片區分區規劃(2011-2020)》、《南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海園發展戰略規劃(2013-2020)》、《佛山南海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和《佛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20)》,結合存量土地摸底調查成果,綜合再開發區域發展實際、土地權屬、連片情況等進一步考慮獅山鎮可儲備再開發土地及其開發時序策略。

        (1)Ⅰ級建設用地再開發地塊

        此類地塊既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又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可再開發土地,建議在1~3年內優先納入再開發。

        本類土地共計1983公頃,其中低效企業用地175公頃;三舊改造用地1598公頃(舊廠房1091公頃,舊城鎮392公頃,舊村莊115公頃);閑置土地384公頃。

        (2)Ⅱ級建設用地再開發地塊

        此類可儲備土地僅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或僅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建議在2-4年納入再開發計劃,同時要做好規劃的調整修改。

        本類土地共計66.66公頃。其中低效企業用地0.06公頃;三舊改造用地14.44公頃(舊廠房7.06公頃,舊城鎮7.04公頃,舊村莊0.34公頃);閑置土地52.16公頃。

        (3)Ⅲ級建設用地再開發地塊

        此類地塊既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又不符合城市利用總體規劃的可儲備土地,建議在3-5年內納入再開發計劃,同時要做好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

        本類土地共7.8公頃。其中三舊改造用地1.13公頃(舊廠房0.88公頃,舊城鎮0.15公頃,舊村莊0.1公頃);閑置土地6.67公頃。

        (二)建設用地再開發時序安排

        (1)時序安排原則

        按“重點優先、以點帶面、分期實施,滾動發展”的開發建設思路,在充分尊重各村集體、業主等改造意向的基礎上,結合獅山鎮城市現狀發展條件和項目所處區位條件的分析,綜合確定建設用地再開發項目的時序計劃。

        1. 戰略優先、功能引導。立足于獅山鎮城市發展戰略,以綜合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為重點,優先改造城市重點發展功能區域。

        2. 先易后難、優勢先行。優先改造產權關系明確,改造條件成熟的國有舊廠房用地。

        3. 以點帶面、整體改造。選擇一批有條件、有基礎的地塊優先改造,原則上保證每個村在規劃基期年分別有一個地塊作為啟動示范項目,帶動周邊地塊整體改造。

        4. 把握機遇、循序漸進。立足實際,利用政策機遇合理安排近、中、遠期改造規模結構,科學制定年度改造計劃。

        (2)再開發規劃時序

        建議建設用地再開發時序按照規劃期限,在具體再開發規劃和改造時取整化處理,具體安排見下表。

        (三)再開發分類引導

        根據改造用地性質、物質形態、開發強度的變化情況,獅山鎮再開發類型有改造型、更新型、提升型、整治型和清退型五種。

        (1)改造型

        主要指在獅山鎮總體發展戰略指引下,從優化城市功能,調整產業結構,改善人居環境的角度,在城市建成區范圍內對舊城鎮、舊廠房和舊村莊進行的大規模改造,改造后用地性質和開發強度均發生改變。

        (2)更新型

        對有歷史保留價值,對城市文脈延續具有重要意義的地區,改變舊有建筑功能,開發強度維持不變。

        (3)提升型

        對符合城市發展戰略與相關規劃要求的建設用地再開發項目,在不改變用地性|的基礎上,通過整體或局部拆建改造,對建設格局、開發強度和配套設施進行調整,開發強度變化較大。

        (4)整治型

        改造后用地性質和開發強度均不變。對具有歷史保護價值的建筑、街區和村莊進行整治、修葺和維護,重點改善人居環境,并完善配套設施的設置。

        (5)清退型

        對位于基本生態控制線內和規劃為生態用地的“三舊改造”用地采取維持現狀加以整治、逐步清退等改造方式,恢復和強化生態功能。

        (四)再開發強度分區指引

        區域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強度應以再開發功能分區為單元進行總體控制,具體的用地性質應協調相關總體規劃、村鎮規劃等進行確定。本研究針對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地塊探索提出容積率指標控制。

        對于開展建設用地再開發的區域應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綜合區域現狀、土地用途、交通區位、環境區位和土地價值等因素,綜合確定容積率指標,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改善再開發區域環境和功能。

        五、結論

        本研究在對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概念界定的基礎上,以獅山鎮為例,提出了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的主要控制內容,包括再開發規劃的潛力、規模、時序安排和容積率強度控制,為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編制提供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張婷婷.武漢市舊城土地再開發特征及其實施效果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

        篇2

        關鍵詞:城鎮化;農村居民點;規模調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1.2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2-2974-03

        Analysis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on the Village Scale Regul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CHANG Chun-qina,b

        (a. School of Survey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b.Land economy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3,Henan,China)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s of scale regulation of village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were analyzed.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village scale regulation was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regional urbanization,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present and future demand of village construction land and so 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relation of the factors, aiming at multi-target balance docking and improv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village scale regulation.

        Key words: rural urbanization;residents in rural areas;scale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當前中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速度是世界同期城鎮化平均速度的兩倍左右,預計這一快速發展態勢將持續到205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按照健康城鎮化的發展目標,隨著每年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城鎮建設用地規模不斷增加,農村建設用地應相應減少[1]。由于我國農村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大大高于城市,因此從理論上講,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與城市的建設用地總量應該呈下降態勢[2]。然而,權威的統計數據顯示,2002~2006年,中國的農村總人口從78 241萬人減少到73 742萬人(依據戶籍統計資料,包含居住在城鎮的農村人口),村莊建設用地總量沒有相應減少,反而從2002年的1 636 萬hm2增加到2006年1 653萬hm2。現階段村莊規模調控受到區域城鎮化發展目標、土地利用規劃對建設用地總量控制、村莊建設現狀和未來發展需求等多種因素的制約[3,4],依據不同目標所確定的村莊規模在實施層面尚存在難以協調的矛盾。本研究擬分析村莊規模調控的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間的制約關系,并提出多目標約束下村莊規模調控對策建議。

        1 村莊規模調控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村莊用地規模持續增長與城鎮化進程的矛盾

        按照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伴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和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的增加,農村建設用地應出現減少的趨勢。而實際上,由于農村人口市民化速度遠遠滯后于城鎮化速度,村鎮規劃所預測的農村建設對土地需求大于健康城鎮化的期望值,導致了村莊用地規模和城鎮用地規模同步持續增長,村莊建設規模縮減的調控目標難以實現[5]。

        1.2 村鎮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難以銜接

        現行的村鎮規劃確定建設用地規模的方法是在國家或地方規定的人均用地指標范圍內,以現狀人均用地指標為基準,結合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來確定的,是以需求為出發點確定村莊規模控制目標。而土地利用規劃是從耕地保護的目標出發,根據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總體保護要求,自上而下逐級分配建設用地增長指標,而且指標分配優先用于滿足大中型城市建設用地增長的需要。由于現階段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速度嚴重滯后,還存在大量城市-農村兩棲人口群體,因此村莊用地規模增長的需求不可避免地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耕地保護目標產生矛盾。

        1.3 村莊建設用地指標調整難以實施

        現階段農村居民點人均用地指標過大,村莊和集鎮土地浪費和閑置的現象非常普遍。村鎮規劃雖然對人均建設用地標準依照國家和地方標準進行了控制和調整,但村鎮建設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現階段村莊和集鎮住宅更新以農戶自行建設為主,再加上受建設現狀的限制,實際上通過對原有村莊的更新改造實現指標的調整需要經歷長期的過程[6]。而村鎮規劃方案缺少對這一過程設計可操作的實施步驟和控制方法,導致規劃難以實施,實際建設偏離規劃目標。

        2 村莊規模調控的主要影響因素

        2.1 區域城鎮化發展目標

        隨著城鎮化過程的推進,區域生產力布局不斷進行調整,與之相伴的是區域城鎮體系和村鎮體系的調整和優化過程。村莊發展規模調控目標應該與區域空間布局調整規劃保持一致,根據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鎮域村鎮體系規劃所確定的重點建設、逐步縮并、維持原狀等不同類型的村莊,以及等級規模體系、職能體系和空間布局優化方案,確定規劃期內村莊規模調控的總體目標。

        2.2 土地利用規劃所確定的建設用地減量指標

        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目標是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政府實施了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平衡政策,即城市建設用地增加必須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因此,土地利用規劃根據此項原則所確定的建設用地減量指標將根據土地利用規劃的指標分配辦法在鄉(鎮)域進行分配,并作為村莊規模調控的基本約束條件。

        2.3 村莊建設現狀與未來發展需求

        村鎮規劃對未來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需求量預測一般按人均用地定額指標法,計算公式為:Z=C×J/10 000,式中,Z表示規劃目標年村鎮建設用地面積(hm2);C表示規劃目標年村鎮人口數量(人);J表示城鎮人均用地定額指標(m2/人)。由于現階段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速度嚴重滯后于城鎮化發展速度,村莊人口數量難以實現理想的健康城鎮化狀態下大規模的轉移和縮減,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的減少只能依賴對人均用地指標的縮減。按照現行的《城鄉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人均用地指標的縮減幅度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從村莊建設現狀和未來發展需求來看,尚存在著對建設用地縮減的阻力,而這一阻力也成為村莊規模調控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3 各影響因素的相互制約關系解析

        3.1 城鎮化發展目標對村莊人口發展規模的制約

        城鎮化發展目標對村莊人口規模調控主要通過制定省域、縣域和鄉(鎮)域城鎮體系規劃,逐級控制并落實區域城鄉居民點布局調整目標,在區域層面統籌調整城鄉居民點等級規模體系。鄉(鎮)域城鎮體系規劃向上承接省域和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向下對鄉(鎮)域居民點空間布局調整進行統籌規劃和安排,并作為村莊人口規模控制的基本依據。村莊建設用地需求量預測采用人均用地定額指標法,因此區域城鎮化發展目標通過人口指標制約村莊建設用地需求預測量。區域城鎮化發展目標對村莊人口規模的制約關系如圖1所示。

        3.2 土地利用規劃控制目標對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的制約

        土地利用規劃通過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從而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保護目標。農村居民點依靠空心村整治、遷村并點等挖潛形式實現用地的集約化利用和規模縮減,并與城鎮建設用地增量掛鉤,從而保障城市建設、區域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的增量指標。因此土地利用規劃通過制定耕地增量、建設用地減量等指標對村莊建設用地規模調控起到制約作用。

        3.3 村莊發展需求對村莊規模調控的制約

        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村莊戶籍人口難以實現理想狀態下的快速縮減,因此用人均用地定額指標法預測的村莊建設用地需求量與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村莊建設用地控制指標之間一般會有一定的差距,兩者的平衡需要通過對人均用地指標的調整來實現。在村莊建設現狀的基礎上對人均用地指標進行調整,需要通過遷村并點、空心村治理、新村建設等手段,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度來實現村莊建設用地需求與供給的平衡。

        4 村莊用地規模調控對策建議

        4.1 實現多目標的對接和平衡

        在區域城鎮化統籌發展目標、土地利用規劃所確定的建設用地減量指標、村莊建設現狀與未來發展需求等多目標約束之下,村莊人口規模和建設用地規模相互對接并取得平衡發展是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基于以上各影響因素的相互制約關系分析,構建如下多目標平衡模型(圖2)。

        4.2 以完善的實施方案作支撐

        一般來說,根據土地利用規劃所確定的村莊用地控制規模與村莊人口發展對用地的需求之間存在矛盾,如果沒有完善的方案作支撐,村莊規模調控顯然在實施層面上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借鑒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關于城鄉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分區的思想方法,通過劃定村鎮現狀建設邊界、規模控制邊界和擴展邊界,實現村鎮規劃人均用地指標調整與土地利用規劃用地控制目標的彈性對接。如圖3所示,規模控制邊界范圍內為允許建設區,現狀邊界與規模控制邊界范圍之間為規模縮減調控區域,擴展邊界范圍內為限制建設區(設定條件、彈性過渡),擴展邊界之外為禁止建設區。

        鄉村居民點格局存在布局散亂、占地超標、大量閑置等一系列問題,對耕地保護造成了極大壓力。科學地調控村莊發展規模對緩解城鎮建設用地需求與土地資源短缺的矛盾、推動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應該以土地利用規劃所確定的用地規模作為調控目標,制定村莊人均建設用地調整指標,結合村莊人口發展對用地的需求,通過遷村并點、空心村整治等技術手段提高村莊建設的集約度,并制定完善的村莊用地規模調整彈性分步實施方案。

        參考文獻:

        [1] 周志慧,鄒自力,何 丹.河南省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綜合潛力評價[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3):2706-2709.

        [2] 張耀軍.人口空間合理分布與健康城鎮化:問題及對策[J].寧夏社會科學,2013(1):35-38.

        [3] 趙思敏,劉科偉.欠發達地區農村居民點體系重構模式研究――以咸陽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3,33(8):121-127.

        [4] 張曉平,鄒自力,劉紅芳.基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農村居民點整理現實潛力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2):125-128.

        篇3

        關鍵詞: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選址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1、當前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選址研究側重點

        當前,對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以下簡稱掛鉤試點)選址的分析大多從拆舊地塊的整理潛力層面[1-3]、整理適宜性[4]層面著眼,重點分析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可騰挪城鄉建設用地的潛力和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的適宜性。

        有學者通過預測規劃目標年農村人口的規模,與《村鎮規劃標準(GB50188-2007)》規定的人均建設用地標準相乘,得到預測目標年農村建設用地的規模,以現狀農村建設用地與預測目標年農村建設用地的規模之差來考察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的潛力。

        還有學者采用建設用地需求的供給率來定量分析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潛力,即建設用地需求的供給率=規劃目標年農村居民點的整理潛力/規劃目標年城鎮建設用地需求量×l00%,得出農村居民點整理對規劃期末新增建設用地需求的滿足程度。

        對于拆舊地塊整理的適宜性,有學者從自然因素、區位條件、拆舊難度和資源經濟狀況四個角度共選取了海拔高度、距離城鎮中心最短距離、居民點總面積、居民點戶均宅基地、人均純收入等14 個評價因子作為適宜性評價的指標,采用特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對指標進行標準化,建立評價模型,將農村建設用地分為四類區域,即最適宜拆舊區、適宜拆舊區、不適宜拆舊區和最不適宜拆舊區。

        這些研究都是針對區域農村建設用地的中觀層面研究,較少針對具體項目選址的微觀層面研究。在當前建設用地需求不斷增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形勢下,有必要從微觀層面考慮掛鉤試點地塊選址的合理性。

        2、掛鉤試點項目區選址的考慮因素

        掛鉤試點一般以鄉鎮為單位,試點包括建新地塊和拆舊地塊。掛鉤試點的選址,不僅僅要考慮拆舊地塊是否適宜整理為耕地,可整理為耕地的潛力,更要從自然條件、規劃條件、經濟條件、區位因素等等方面分析掛鉤試點選址的合理性,確保掛鉤試點的實施具備可行性。

        2.1自然條件

        建新地塊的選址要在地質構造相對穩定的區域,避讓生態紅線,盡量避免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

        拆舊地塊選址應考慮土壤質地未遭破壞、污染,采用工程措施和土壤改良措施,可以實現整理還耕。為保證拆舊地塊實施后與周圍景觀協調統一,規范推進以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還可將拆舊地塊周邊的坑塘、未利用地、溝渠等農用地共同進行整治。

        2.2規劃條件

        根據國土資源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管理辦法》(國土資發〔2008〕138號),掛鉤試點縣(區、市)應依據專項調查和掛鉤試點專項規劃,編制項目區實施規劃。因而,項目區的選址必須符合試點專項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總體規劃、村鎮規劃,這是具體項目選址合法性的前提。

        2.3區位條件和經濟條件

        區位,或者是經濟區位,是地理范疇上的經濟增長帶或經濟增長點及其輻射范圍,是資本、技術和其他經濟要素高度積聚的地區,也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掛鉤試點項目的實施既包括對建新地塊的建設,對拆舊地塊涉及農民的安置,又包括對拆舊地塊的整理復墾,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因而掛鉤試點的選址必然要區位條件優越,經濟發展較快,具備較強的經濟實力,這樣才能確保建新安置和拆舊整理所需資金。

        2.4尊重農民意愿

        掛鉤試點工作以保護耕地、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為出發點,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統籌城鄉發展為目標。在試點的選址過程中要充分吸收當地農民和公眾意見,尊重農民意愿,真正使掛鉤試點的實施做到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要求,做到支持農村集體發展生產和農民改善生活條件。

        3、結論

        掛鉤試點的實施是通過綜合整治拆舊地塊,將分散居住的農戶舊宅整理復墾,實現農民在建新地塊內集中居住,促進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掛鉤試點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市化進程,使廣大農民真正實現“安居、樂業、有保障”,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因而,必須做好掛鉤試點的選址,確保好事辦好。

        參考文獻

        [1] 宇德良,汪景寬,李雙異,孫靜.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中拆舊地塊選址適宜性評價研究――以遼寧省桓仁縣華萊鎮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3:168-171.

        [2] 許芳,龍飛.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背景下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分析――以廣西桂林市全州縣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2,(29)6:31-36.

        篇4

        關鍵詞:農村居民點;土地集約利用;潛力估算;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 in HeShui town YangChun city,

        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land use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 in HeShui town YangChun city, we try to improve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 and realize the intensive land use, at the same time, we provide scientific data for the transition of the present land use in rural residential area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ial area; intensive land use;potential assess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DF4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 沿: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非農建設用地的需求劇增,造成大量耕地流失,人地矛盾日益尖銳。在當前的農村建設中,由于農村居民點形成的自發性和農村土地規劃的滯后性,導致農村居民點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布局混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農民用地意識淡薄,超標準、不合理、“一戶多宅”等粗放用地問題情況嚴重。農村居民點的不合理利用加劇了土地市場的混亂無序和耕地非農化趨勢,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加劇了人地間的矛盾,而且使農村土地的基礎價值得不到體現。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建設用地需求與耕地動態平衡目標之間矛盾日益尖銳的時代背景下,找出農村土地利用的潛力所在,促進農村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將是解決當前我國建設用地需求與土地供應不足矛盾的重要途徑。

        1陽春市合水鎮農村居民點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1.1研究區概況

        本文從陽春市合水鎮轄區內的18個行政村中選取10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分別是新南村、平南村、軍塘村、軍逕村、河山村、茶河村、高河村、平西村、平中村、竹園村。十個行政村常住人口28822人,轄區總面積8445.2900 公頃,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為573.0901 公頃,占轄區總面積的6.79%。

        1.2土地利用結構現狀

        陽春市合水鎮農村居民點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2010年現狀數據作基礎。

        表1 研究區土地利用類型比例圖

        從表1可以看出,研究區范圍內農村居民點用地功能和結構單一,各村均是空閑地占主體。公共服務設施和休閑活動綠地僅占總建設用地的0.84%。雖然部分村存在工業用地,但都是村鎮依托自然資源建立的集體企業,主要為木材廠、家具廠和五金廠,這些工業用地都與居住用地分隔,自成一片,周邊有很多閑置地,浪費情況嚴重。

        1.3存在的問題

        (1)農村居民點用地缺乏統籌規劃

        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住宅建設加快,但“只見新房、不見新村”或“只見新村、不見新貌”已是一些農村居民點布局的寫照。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合水鎮農村居民點基本上處于自然形成、自我發展的無序狀態,導致絕大多數農村居民點布局不合理,山區和丘陵地區存在大量點狀農村居民點,給建設和管理帶來很大的難度。由于沒有統籌規劃,基層村委會缺乏規劃管理,導致大部分地區的農村居民點仍處無序發展狀態。

        (2)農村居民點用地布局分散,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

        陽春市合水鎮大部分行政村的農村居民點布局比較分散,特別是遠離城鎮的農村腹地,農村居民點分布零星,這就造成在同一行政村的組與組間、戶與戶間的間距大,給水、排污、電力、電訊、綠化缺乏協調布置,配套與共享性差,道路、水電、通訊、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線長,損耗大,成本高。教育、文化、衛生、環保等服務設施落后,有的至今尚未起步,不能適應收入不斷增長的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特別是隨著經濟建設的加快,出現了“馬路經濟”,公路建設到哪,房子建到哪,埋下了安全隱患,也占用了大量土地。另外,村民住房建設標準不一,一戶一樣,沒有統一設計,統一標準,住房大小不一,高低不同,致使新建住房達不到應該達到的美觀和質量要求。此外村內道路不成網, 房前屋后空間大,浪費土地嚴重。

        (3)農村居民點閑置地較多、用地浪費

        陽春市合水鎮農村居民點閑置用地占建設用地主體,這些土地平整后完全可以作為宅基地或農用地使用。但農民建房往往避開廢棄地、閑置地,而選擇無需平整、投資少的耕地建房,造成農村耕地減少,閑置用地越來越多。

        (4)公共服務實施配套不齊全,缺乏系統的綠地規劃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居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社會心理和價值觀念也隨之變化,對社會需求也將發生變化。居民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的提高,不僅要求增加住宅面積和設備,還要求有更多的公共設施、更優美的公共活動場地。合水鎮農村居民點公共服務設施功能單一,占建設用地比例僅為0.84%,沒有供村民游覽、欣賞、休憩、活動的公園綠地廣場。

        2陽春市合水鎮農村居民點土地集約利用潛力估算

        農村居民點土地集約利用潛力可以分為用途轉換而形成的潛力和用途不轉換而形成的潛力兩種,考慮到用途轉換潛力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此,文章所進行的農村居民點土地集約利用潛力測算是基于現實土地用途不轉換而進行的潛力估算,不包括用途轉換而形成的潛力測算。本文通過人均建設用地測算農村居民點用地集約利用潛力。農村居民點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參照《村鎮規劃標準》(GB 50188 — 2007)。

        農村居民點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分級

        農村居民點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

        注:規劃調整幅度是指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對現狀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的增減數值。

        農村居民點土地可集約利用潛力面積即為當前建設用地面積與按國家標準規劃建設用地之間的差值。可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得出。

        Q=R*(A-140)

        式中:Q——土地集約利用潛力面積。

        A——現狀人均建設用地面積。

        R——農村居民點總人口。

        按照農村居民點土地集約利用潛力公式,以人均建設用地面積140平方米為規劃標準,可得出各行政村土地集約利用潛力面積。

        十個行政村農村居民點土地集約利用潛力估算表

        注:(1)規劃所需建設用地面積是指按照2010年各村現狀人口以人均140平方米建設用地作標準得出的各村所需建設用地面積。

        (2)已利用建設用地面積是指除去空閑地之后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建設用地面積。

        (3)閑置地面積一部分用來補充規劃所需建設用地與現狀的差值,一部分為集約利用潛力面積,可作為農村預留發展用地或轉化為農用地。

        (4)違法用地是指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使用的土地,相關部門應根據相關法律要求予以處理。

        3農村居民點土地集約利用的對策與建議

        3.1制定科學的用地標準

        根據法律法規確定適宜的村莊人均建設用地標準,把人均建設用地標準作為約束性指標,并根據不同地區土地資源和群眾的生產生活習慣,制定出公平合理的建設規劃,既要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又要保證居民的住房質量和生產生活需求。

        3.2合理安排規劃建設用地

        嚴格按照一戶一宅的原則,妥善解決好農戶住新房閑舊屋的問題。處理好國家、集體單位在農村閑置的土地,搞好無人村舊宅基地復墾和荒蕪土地復耕、利用。應該在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逐步改變獨棟房屋加封閉大院的傳統模式,提倡修建公共綠地和健身、娛樂場所,修建連棟平房或樓房,擴大公共空間,縮小院落面積,建設房屋緊湊,環境優美,農戶之間更加開放、更多交流的新型農村社區,使土地得到更集約的使用。

        3.3調整農村居民點用地布局

        農村居民點布局調整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包含著經濟、社會、資源、空間等多種配置變化的復合過程,應按照安全、方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分類、分步、分期地進行布局調整。布局調整模式:

        (1)融入型:是指由于城鎮的擴張發展,在地域上與其周圍的村莊之間界限逐漸模糊,最終連成一體。在經濟水平較高的城郊結合部和集鎮有較強的農村城鎮化趨勢,居民點整理宜采用農村城鎮化型整理,將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規劃納人城鎮規劃體系,積極提倡建公寓式樓房,集約化生產設施,規模化經營農業,引導統建聯建,由此可以降低人均用地標準,提高土地利用率。

        (2)歸并型:即將幾個相鄰近的農村居民點在其自發改造過程中,利用宅基地的審批管理等手段引導其歸并至其中某個居民點,形成一個較大規模的、利于公建和市政設施配套的現代化農村居民點。一般來說,歸并之后的居民點用地規模小于原有幾個居民點用地之和,騰出的原居民點用地可大部分通過復墾改造轉為農業用地。

        (3)填實型:即對于村內空閑地多的,應依據合理布局、節約用地的原則,按村莊規劃要求,統一調整,減少閑散地、拆除無人房屋,對需要安排宅基地的新戶在村內進行統籌安排,逐步形成新村,實現縮減占地面積的目的。

        (4)小區型:即對經濟比較發達且建房戶較多的村莊,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標準的原則,建造農村住宅樓,使居住模式逐步由宅院式向多層公寓式發展,減少居民點用地規模,提高土地利用率。

        3.4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

        根據各村莊不同的情況,通過政府撥款、集資、融資、村民義務工等方式,積極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好農村給排水設施、體育健身設施、文化教育設施等,使土地資源真正地造福居民。另外,還應通過培訓教育、義務勞動等方式,努力維護好已經建設好并投入使用的設施。同時,也應栽些花草樹木,提高居住環境水平。

        3.5加強執法力度,優化土地管理

        加強執法監督力度,嚴懲越權批地現實非法占地的問題,對非法占地用地的人或單位要從嚴從重嚴肅處理,確保土地資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續利用。另外還要積極推進土地市場建設,依法規范土地市場秩序,堅持做到依法批地,依法用地,加強土地執法監察工作,強化土地工作,維護好群眾利益和農村穩定,大力開展宣傳活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和村委會也應協調好建設用地和農業用地的關系,努力緩解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政府應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給排水和公共衛生條件,加快提高與農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水平。

        [參考文獻]

        [1]《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評價技術規程(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2007年.

        [2]《村鎮規劃標準》(GB 50188 — 2007),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2007年.

        [3]王群.城市化進程中土地資源持續利用問題[J].中國土地科學,2003,17(2):47-51.

        篇5

        關鍵詞:建設用地 節約 集約 利用 技術 管理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041-02

        1 在技術層面上

        一種良好用地管理辦法,必須要有相適應的制度和可操作性的規程做保證。

        研究節約與集約利用土地,根本的問題就是要應用規劃的手段,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去用心捕捉能帶動城市擴張,又能規范農村建設用地的基本措施。把土地的開發強度與產出率作為一個因子,擴大研究成果,滿足建設用地市場需求,有序實現集約(如圖1)。

        1.1 堅持從規劃入手,提高規劃的功能和作用,力求規劃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實用性,注重規劃的前瞻性

        土地利用規劃是一個完整、長期的系統工程,完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是科學利用土地的前提,它是由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和不同時序的規劃所構成的交互網絡系統。要建立健全逐級控制、分工明確、重點突出、銜接統一的規劃體系,必須強化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戰略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級以下土地利用規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規劃不論大小,但都不能偏離有理、有據、有序、有效的基本原則。有理就是說編制或修編規劃必須從長計議、理由充分、觀點鮮明,發展方向清晰,理得清、挑得明、有說服力,可操作性強。有理有據就是說土地利用規劃在編制期間必須分析過去發展中的利弊,著眼編制后的發展前景,從戰略的高度和對未來發展的深度提出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數據、指導規劃編制,體現規劃的實用性。有序就是在編制規劃過程中必須堅持短、中、長規劃結合,體現規劃的階段性和實現規劃的長效性的有機統一。有效就是說規劃不是一紙空文,是付諸實施的指導性文件,規劃編制過程必須把有效性作為發展方向,在編制中注重其土地利用的節約與集約的基本要求,規劃在實施過程必須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

        1.2 從產出入手,堅持土地利用的開發強度與產出率掛鉤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稀缺資源,土地的開發利用不加以控制,沒有一個定量的經濟標準,不僅是浪費資源,嚴重的說是通過毀滅資源。實施土地的綜合利用,必須把開發強度與產出率一并加以研究,力求低開發實現高產出。特別是工業項目的開發,不少地方圈地現象嚴重,幾百畝的用地僅見一層的廠房,建筑密度不到25%,年產值也聊聊無幾,給國家提供的稅收也很少,這樣的開發必須限制,考察土地利用是否集約、節約用地產出率是個基本要求,工業用地是這樣,房地產開發用地,第三產業用地、城市用地和農村用地都必須堅持以產出率為基礎,鼓勵支持高產出的用地項目,以滿足飛速發展的經濟建設的用地需求,做到用地節約、產出集約。

        1.3 要從標準入手,城鄉規劃要把用地標準作為土地利用的強制性內容加以控制

        以人口總量、建設用地的規模為基礎,制定規劃利用土地標準,推行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對城鎮布局、產業布局、功能分區、基礎設施配置進行科學安排,確定合理的城鎮用地規模,加強與土地利用相關行業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制定出土地利用的標準化文件。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客觀和微觀用地指標控制體系。宏觀方面,城鄉總人均用地、城鎮人均用地及農村居民點人均用地分別控制著城鄉建設用地總量,城鎮用地規模和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實現對城鄉建設用地總量的控制要求,合理制定各項人均用地控制指標;微觀方面,抓緊各項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優先開展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教育和公共文化體育衛生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的編制工作,重點做好城市、集鎮和村莊內部各項建設用地指標以及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設用地指標的編制工作,其中要特別嚴格把關控制農村宅基地標準,各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用地指標、居住區用地指標及其環境生態相關建設用地指標。

        1.4 從空間入手,加大土地利用的節約、集約程度

        城鄉用地空間的整合,不僅僅是城鄉兩種地域景觀的物質空間整合,它還是包括經濟空間、社會空間和生態空間的整合。因此,城鄉空間規劃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用地空間規劃,應該是土地、經濟、社會和生態規劃的結合和統一。需要國土、規劃、計劃、經濟、環保等多個部門相互配合、建立橫向聯系機制,避免各自為政,相互制約。然而要實現土地利用的節約與集約,還必須從建筑物用地的縱向來考慮土地利用的空間布局。即開發土地上下空間布局的利用:一要堅持節地升空,出讓土地時就要科學提出容積率的標準,讓更多的建筑物升向空中,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二要節空伸地。空中的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僅是節地的一個方面,同時要考慮向地下要資源,把建筑物能向地下延伸的部分都往地下延伸,開辟地下建筑空間,更多地滿足建筑的配套需求。

        2 管理層面上

        管理是一種制度與行為的統一體。城鄉建設對用地的需求,必須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在當前土地資源嚴控,各地爭相尋求建設用地,以實現城市擴張、項目落地而不顧土地在使用上的節約與集約的前提下,不顧影響環境和無序建設的情況下,必須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的土地資源保障體制和嚴格的用地審批制度,為經濟的發展找到雙贏的路子,著力做好城鄉土地利用規劃。

        2.1 加強規劃對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的指導

        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的控制。新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確的規定,在加強對土地清查、實施土地資源評價的基礎上,以節約和集約用地求發展為指導思想,以科學合理、節地挖潛、集約利用土地為原則,合理地編制、修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真正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量上的龍頭作用。

        加強各規劃間的協調配合工作。一方面要切實做好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相互銜接工作。土地管理部門要與城鄉規劃管理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協作,正確處理好局部和整體、近期建設和遠景發展、城市建設和耕地保護、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城鄉規劃在用地規模及布局上服從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使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編制、修訂和實施中保持協調;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近期建設規劃的綜合協調作用。近期各類、各級建設規劃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相互銜接,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通過合理制定土地供應計劃,統籌安排規劃期年限內各類、各級建設用地的規劃、布局、比例和開發時序,確保節約和集約用地目標的實現。

        完善城鄉規劃的編制和管理工作。針對當前城鄉規劃的薄弱環節,完善城鄉規劃的編制和管理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下面三個方法。

        (1)加強城鎮體系和區域發展規劃編制,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資源。

        (2)加強村鎮規劃的編制。村鎮規劃要合理確定農村居民點數量、布局和建設用地規模,在符合農民意愿的前提下,統籌規劃農村居民點,遷村并點。統籌安排鄉村工業用地,嚴禁零散布局。通過村鎮規劃加強對農村宅基地的管理,從而減少農村建設用地。

        (3)加快城鄉規劃立法,在已編制完成的城鄉規劃與規劃管理工作間建立起有效的約束性聯系,從而使城鄉規劃從編制到實施的過程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2.2 制定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的規劃控制標準

        建立科學合理的宏觀和微觀用地指標控制體系。加快制定建設用地指標,建立科學合理的宏觀和微觀用地指標控制體系。宏觀方面,要根據城鄉總人均用地、城鎮人均用地及農村居民點人均用地的要求,確定城鄉建設用地總量、城鎮用地規模和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從而合理制定出各項人均用地控制指標;微觀方面,要抓緊各項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優先做好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教育和公共文化體育衛生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的編制工作,重點做好城市、集鎮和村莊內部各項建設用地指標以及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設用地指標的編制工作,其中要特別嚴格把關控制農村宅基地標準、各工業集中區、開發區建設用地指標、居住用地指標及其環境生態相關建設用地指標。

        合理確定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凡不符合節約和集約用地標準的規劃,不得審查通過,必須按規定進行修改調整。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的外延擴展,實行城鄉規劃和用地總量管理,即在建設用地規模上要受土地利用規劃的制約,在城市用地上要依照城市規劃組織實施,從根本上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從外延粗放型向內涵集約型的轉變。

        2.3 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用地布局調整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客觀上要求城市用地結構和布局也應隨之進行調整,特別是城市房地產業,工業用需求的加大,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各種有效的措施以實現建設用地的節約與集約。如可以用收取級差地價的方式允許企業用地的變更,達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同時應鼓勵發展第三產業,增加第三產業用地實行土地置換。

        2.4 建立區域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考核制度

        全面掌握城鎮和開發區存量土地面積、類型、用途、權屬、分布等狀況,建立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考核體系,開展城市及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制定盤活存量土地的實施方案和積極穩妥的政策措施,促進存量土地的開發利用。

        2.5 建立和完善規劃執法監察制度

        建立和完善規劃執法監察制度可以通過建立規劃巡回執法檢查制度,實行規劃執法監察公開制度,建立糾正行政違法、不當行為制度,建立違法案件統計報表制度,以及完善規劃動態監察制度來實施。

        2.6 建立規劃審查制度和規劃調整管理制度

        建立規劃審查制度和規劃調整管理制度可以通過下面四項措施來實施。

        (1)強化建設用地項目的規劃審查。(2)加強對城市和城鎮規劃的審查、審核。(3)加強對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規劃的審查。(4)完善規劃調整的管理、規劃調整和修改制度、違反規定隨意調整修編規劃的責任、規劃的公眾監督。

        參考文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投稿咨询 杂志订阅 发表辅导 文秘咨询 返回首页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内射高清|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青青草原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 国产成人片视频一区二区| 波霸影院一区二区| 日韩AV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涩爱| 2022年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国产无线乱码一区二三区| 午夜影视日本亚洲欧洲精品一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 麻豆一区二区免费播放网站|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电影| 亚洲色无码专区一区| 日韩视频在线一区| 精品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 海角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糖心|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四区在线观看| 色妞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