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8 09:44:5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風俗禮儀文化常識,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春節/元旦】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p>
【社日】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這一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后宴飲。王家《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游玩采蘭,以驅除邪氣。后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后,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元鎮《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p>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蛘f: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p>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表f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p>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兑捉洝穼ⅰ熬拧倍殛枖?,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酒、插茱萸等習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關鍵詞】敘事民歌;風俗禮儀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081-01
一、科爾沁敘事民歌中的主人公的“名字”
科爾沁民歌中有許許多多以人物名字命名的敘事民歌,其中著名的有《龍梅》《白虎哥哥》《包姑娘》《金珠兒》《金良》《月亮》《春梅》等等。這些歌曲的取名在蒙文翻譯中也依然如此,只有音調稍許改變,也就是說用蒙語的音調稱呼這些名稱也叫《龍梅》(long mei)等,詞匯的借用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交流在語言上的必然體現。科爾沁蒙古人民隨著時代的發展及漢族人民地不斷交流與融入,其語言中也加進了漢語的音調或者漢語與蒙語混著說的習慣。尤其在早期給孩子起名的時候,純正的科爾沁蒙古與時代融入、與社會融入一體,雖然有時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意義,但是單單覺得好聽與時尚,就給自己的孩子們起名為:秀英(歌曲韓秀英),鳳陽(歌曲鳳陽高佬)等等。當時人們因為有漢文化的融入,在語言,起名等方面都受到了影響。因此,尤其發展到如今,科爾沁人民的語言中總會摻雜著很多漢語,尤其各類名詞都以漢語名稱為主,所以很多外地游客及漢族人,如果細心聽科爾沁方言也會略懂一二了。
二、科爾沁民歌中的婚禮風俗
草原的婚禮有各種禮節及風俗。如若參加真正的草原婚禮,我們會覺得又盛大而又神秘。隨著漢文化及西洋文化的傳入,很多年輕人已經忘記了古老的草原婚禮及風俗習慣。如若向往觀賞及參加或舉辦草原婚禮的話,還可以通過科爾沁敘事民歌來了解一下。例如:《女婿之歌》:蔚藍的天空啊咴、天邊有些霧靄啊咴、小伙子娶媳婦啊咴、是蒙古人的規矩啊咴……歌曲中出現了很多科爾沁蒙古婚俗。蒙古族由于分布廣闊,各地婚俗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東部地區接親時新娘坐轎車,大門口對歌,洞房門口致頌詞、祝詞,更為精彩的是歡送送親賓客時搶新郎的帽子,以試雙方的機智、勇敢和坐騎的快慢。這既保留了傳統習俗,又表現出牧區特點。
三、科爾沁敘事民歌中的生活飲食習慣
科爾沁草原牧區飲食以牛羊肉、奶食品為主。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半農半牧文化的逐漸深入,科爾沁人們的飲食也有了稍許改變,但依然見到“炒米、奶茶、手把肉、今天喝個夠”的場景。著名民歌《韓秀英》中其母唱道:老鷹在房頂上打旋旋,正眼饞掛在房檐上的奶酪吧?在蒙古生活中缺少不了的奶茶、手把手、馬奶酒、大米飯等等都不斷地出現在蒙古敘事民歌中。
四、科爾沁敘事民歌中風俗禮儀
科爾沁蒙古風俗禮儀非常多,如客人進蒙古包前的禮節、問候禮節、坐在蒙古包里的哪個位置、敬茶禮節、倒茶禮節、敬酒禮節、告別禮節、祝福禮節等等。在敘事民歌《阿拉坦蘇和》中:“金杯里斟滿美酒舉過頭,只因遠征戰場懇求父母囑托,銀杯里斟滿美酒舉過頭,只因趕赴戰場聆聽父母祝福?!卑呀鸨锏拿谰茷⑾蛱炜?,祈求上蒼保佑孩兒平安歸途,把銀杯里的酒灑向天空,懇求上蒼保佑孩兒平安歸途。我把神圣的香火點燃,像佛祖祈求平安無災。歌曲表達出對遠去的兒女的祝福。
五、科爾沁敘事民歌中的機智聰慧
科爾沁民歌由于是即興編唱的,因此多數時候也能反映出科爾沁草原人民的機智聰慧。如歌曲《謎語歌》中,快問快答式的演唱方式:巴拉馬拉可其聰明的姐姐,請你把知道的謎語給我說說。沒長尾巴也好看,那是什么?沒有影子也跑得快,那是什么?巴拉馬拉克其聰慧的妹妹,請你把知道的謎語給我說說。沒長尾巴也好看那是青蛙,沒有影子也跑得快,那是風。沒有灰燼的火那是什么?沒有云彩的雨那是什么?沒有灰燼的火那是雷電,沒有云彩的雨那是露水。而且在科爾沁民歌當中常會出現現場問答式的科爾沁“代人查嘎好來寶”,對立的雙方,必須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要說服或者說贏彼此,這樣一來,雙方必須要有機智聰慧、經驗豐富且又會說會唱會拉的藝人來表演。
在豐富多彩的科爾沁敘事民歌中,我們可以通過演唱歌曲來了解和學習科爾沁的很多古老的文化傳統、豐富禮儀及英雄史詩、民間生活等等,因此科爾沁敘事民歌是我們文化遺產保留及發展的重要部分,我們也負有珍惜與傳承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通遼市文學藝術研究所.科爾沁敘事民歌(漢語版)[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2]通遼市文學藝術研究所.科爾沁敘事民歌(蒙古文)[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關鍵詞:加強;境外游;禮儀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2-0277-02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國門,據國家旅游局消息稱,中國內地公民出境旅游人數自有統計數據的1998年的843萬人次,到2014年破億,增長10.8倍。中國游客的強大消費力在給他國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與此產生不文明行為的負面影響也在逐漸顯現,相關安全及糾紛事件時有發生。在多個“全球最差游客”調查中,中國游客均名列前茅。
一、境外游不文明現象及其影響
文明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出國游則代表了國家的“國格”。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不斷進步,很多人慢慢淡忘了中國自古以來知禮、守禮、行禮的優良傳統,不講文明、不懂禮儀;舉止輕率、滿口粗言。有的人甚至把這一陋習帶到國外,嚴重地影響到了國人的整體形象。部分中國游客所到之處,讓當地民眾對之望而生畏。
(一)公共場所缺乏禮儀與素質
丑態一:遇事沖動,做事不計后果,缺乏理性。法國的普羅旺斯,每年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去觀賞游玩。但是,有幾個中國游客為了占據最有利的位置拍照而在普羅旺斯上演了一副“全武行”。外國人表示不解:“置身那么美的地方,怎么還會有打架的念頭?”熟不知,動不動就大打出手的現象發生在中國游客身上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而中華民族“謙謙君子”的美好形象已經隨著旁人的嘆息埋葬在普羅旺斯的花田之下……丑態二:不注重個人形象,破壞公共環境。公共場所大聲喧嘩是中國人最典型的不文明行為之一,在旅游景點、餐廳、商場,中國游客說話大聲大氣、猜拳拼酒、隨意拍照、嬉笑怒罵,喝得爛醉如泥還丑態百出地又唱又跳的情況時常能看到。東西吃到哪里,垃圾就隨便丟在哪里。不論場合、地點,隨地吐痰、擤鼻涕、抽煙、打噴嚏不捂嘴的現象更是屢屢發生。更有甚者,個別游客把喜歡在名勝古跡上亂涂亂刻的壞毛病帶出了國門,涂刻在城墻和樹上的中文漢字成了嘲笑國人素質的最好印證。丑態三:喜歡貪小便宜某些中國游客喜歡占小便宜,如在自助餐廳偷偷打包帶走食物、把酒店里面的非免費物品拿走,拿衛生間里的免費衛生紙、洗衣袋等,還沒有付小費的習慣。又比如:在歐洲上公共廁所需要投幣廁所門才能自動打開。喜歡大把花錢購買奢侈品的中國游客不舍得花一點點小錢投幣上廁所,在這里卻貪上了小便宜。有一些投機取巧的中國游客投一次幣后不鎖門,然后一個接著一個進去,對于自己耍小聰明而省下幾元錢洋洋自得,卻不知這種行為讓不少外國人搖頭。
(二)不尊重當地風俗、習慣
某些中國游客在出境后完全忽視應有的禮儀和風俗,在泰國的寺廟、歐洲的大教堂,穿著毫不講究,隨意露肩、露膝蓋等。很多中國游客以天氣炎熱為理由,到了寺廟、教堂仍然穿著短褲、拖鞋、背心,絲毫不尊重當地的風俗。世界上的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特殊的文化背景和風土人情,而當地人也有很多約定俗成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人情,但不少中國游客卻不能加以理解和尊重,只是憑自己的個人喜好去做事,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
二、境外游文明禮儀缺失成因分析
(一)國人缺乏禮儀養成教育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現在禮儀之邦的禮儀正在逐步地流失。這不僅是中國傳統禮儀風俗的流失,更重要的是禮儀文化的流失,如今的中國人在社會中約束和規范自己行為的自覺性越來越差,故而直接導致了文明禮儀素養的缺失。我國許多教育專家、學者都從不同角度看到了當今國人禮儀教育的不足和缺陷,歸納下來受到了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的影響。1.社會變革因素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人經歷了價值觀的解構和再構,價值觀中的傳統成分與現代成分不時產生沖突和糾結,而社會上的各種不良思想和風氣引導著國人不同價值觀念的形成。部分國人在道德上缺乏辨別能力,在思想上缺乏認識能力,這些使他們在道德觀念的選擇時缺乏科學的判斷,容易出現偏差與個人本位主義,這也是誘發國人不良習氣的根本原因。2.學校教育因素長期以來,我國學校的禮儀教育過于理論、形式化。學校教育重點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和理論,填鴨式的傳統教學忽略了實質的操作和訓練。學生只“知”而不“行”,而知道的部分也沒有轉化成具體的行動。實際上,學校書本層面上的教育已經與學生的實際行為脫節了。3.家庭教育因素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獨生子女在文明禮儀方面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問題:大多數的家長重成績輕德育。只在乎子女的學習成績是否優異,而根本忽視了對孩子文明素質的培養,從而導致了他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孤僻冷漠的自私性格。他們不珍惜家人的勞動果實,不關心理解他人,只知道一味地索取而不懂得付出。
(二)我國旅游業管理欠缺規范
近些年旅游業在我國的蓬勃發展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旅游業的大好前景。但是,旅游行業管理仍然欠缺成熟,需要進一步的協調與規范。部分游客在境外的表現實在讓人唏噓,但把原因完全歸咎到游客頭上是欠缺公允的。我國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有的旅游企業多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行業監管,如: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導游的職業道德素質等都將導致游客道德禮儀的缺失。
(三)國人缺乏自律能力
禮儀是社會生活中由于生活習慣而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它依靠的是人們自覺自愿地去遵守,不帶有任何強制。因為不具備法律約束,使部分中國人在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淡漠了道德禮儀觀念,變得自私自利、隨心所欲,缺乏嚴格自律的精神,從而導致了禮儀行為的缺失。
三、加強國人境外游文明禮儀教育的途徑
(一)加大力度對游客進行文明禮儀宣傳教育
1.把文明禮儀滲透到愛國主義宣傳教育中。愛國主義是個人或者集體對祖國的一種支持和積極的態度,是個人所具備的公民道德之一。同志曾說過:“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中?!彼枷霙Q定行動,有愛國之心才能報效祖國。反過來,行動也會指引思想,只有將愛國之心落實到平時的實際行動中,才能讓國人愛國的種子生根發芽。維護國家利益是愛國,維護國家形象也同樣是愛國。所以,把文明禮儀滲透到愛國主義中,堅持漸進性,體現層次性和連續性,養成“講文明、懂禮儀、有道德”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表現形式;凸顯實踐性,要求文明禮儀要做到具體化、生活化,引導國人自主實踐、自覺參與,把禮儀知識、禮儀實踐和禮儀規范統一起來,做到行知合一。努力把文明禮儀轉化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人修養,注重整體性,把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納入到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體系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文明禮儀滲透到愛國主義教育中,引導國人崇尚文明、崇德向善,以實際行動愛國、護國。2.加強游客遵循文明禮儀的主人翁意識。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絕大部分的游客文明素質還是比較高的,但如果從整體上看來就顯得參差不齊。游客的文明禮儀是一個我們值得重視的問題。如果100個游客有99個游客的禮儀都到位了,其中有一個沒做到位,那么,因為他的個別情況就會影響到整體的素質和印象。所以,每一個人在接受禮儀教育時都要有這種整體意識。出到國外,每一個中國人就是一面旗幟。國人在境外旅游應該具備文明禮儀的意識,不要讓自己成為破壞華夏文明的消極因素。3.充分發揮輿論宣傳在文明旅游工作中的推動作用。把中國公民的文明素質與國家形象結合起來,組織開展形式各樣的宣傳活動,加大力度宣傳文明旅游。各大媒體如: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開辟專欄、制作專題節目,廣泛普及禮儀、禮貌道德知識,大力營造講文明、懂禮儀、守秩序的良好輿論氛圍。在旅游培訓方面可引導游客自覺遵守《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和《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形成文明出游宣傳引導的濃厚氛圍。
(二)通過學習培訓幫助游客了解境外禮儀習俗、禁忌
由于各國國情、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多國風俗與人情。本著“”的國際交往準則,我們必須做到堅持入鄉隨俗,與絕大部分人的習慣和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無人、自以為是。《禮記》中說到:“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這些勞動人民口口相傳的格言都說明尊重風俗與禁忌的重要性。所以,完善旅游團行前教育、告知制度,制定文明出游手冊和行前教育規范是非常有必要的。導游領隊是一個團隊的靈魂人物,導游職業素質的高低直接對游客產生現身影響。強化導游領隊在出境旅游過程中對游客文明行為的提示和提醒責任,要求游客自覺遵守和配合旅游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和風俗習慣是至關重要的。
(三)制定行業法律法規約束和規范游客的行為
按照《旅游法》的規定,加強游客旅游文明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明確要求游客在旅游活動中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鼓勵游客互相提醒,共同遵守文明出游公約,對不文明行為及時規勸和制止。建立有效機制對做出不文明行為的責任單位和個人給予曝光,并根據事件的嚴重程度,采取批評教育、警告、責令整改等相關的懲罰手段。另有,旅游飯店、旅行社、旅游景點與航空公司等,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報、追責機制,建立游客文明禮儀誠信檔案,進一步完善游客法律法規。
(四)游客文明禮儀教育要與社會管理相結合
游客禮儀素質的提高既離不開宣傳和教育,也需要具有相應的社會管理機制作保證。中國一直注重國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但社會公德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的社會管理機制卻沒有完整及時地配套跟上。正是這樣,才使得國民素質教育出現投入大、收效微的現象。只有把文明禮儀教育和社會管理機制同時作為“軟”、“硬”兩手抓,我國國民的整體禮儀文明素質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如以交通規則和秩序為例,如果缺乏相應硬性規則管理,僅僅依靠市民自覺就能普遍遵守交通秩序顯然是不成立的。結果證明,一般管理搞得好的城市,那里市民的禮儀水平普遍比較高,這已經成為一條潛在的規律。同樣的,以新加坡為代表的國家或城市的社會文明秩序的成功管理經驗都說明了,文明禮儀的產生,離開制度管理、文明秩序和文明民眾是決不可形成的。
(五)游客將禮儀實踐落到實處
要不斷提高游客的禮儀修養就要鼓勵大家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把文明禮儀踐行到實際行動中去,避免紙上談兵。從我做起,一點一滴、一招一式來潛心學習禮儀、實踐禮儀,把我們學習到的禮儀常識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實事求是地從個人實際出發,靈活運用各種知識。因為在課堂里學到的知識大多是理論性的,要想把這種理論的知識轉化成為自己的東西,只有通過實踐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知識的真正內涵,逐步融會貫通,然后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識,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有一句話說得好:“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敝挥性趯嵺`中將知識融會貫通,才能加深禮儀規范的領悟和理解。
四、結語
境外游的每一位游客都代表著我國的形象,言行舉止也反映出一個國家國民的綜合文化素養。禮儀無小事,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度,對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但對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國人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國際社會對我國文化的認同和尊重,是中國軟實力的具體象征。提升中國游客的整體素質需要每個人積極完善自己的言行舉止和遵守各項文明道德法規。將講文明、知禮節納入到每個人的實際生活中去,從自身做起,讓文明行為真正成為習慣,爭做中華文明的傳播者、實踐者,共同努力重塑中國“禮儀之邦”的美好形象。
參考文獻:
[1]金麗娟.旅游禮儀[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2).
[2]舒伯陽,劉名儉.旅游實用禮貌禮儀[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6).
[3]金正昆.涉外禮儀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
其實,只要我們對這道題目的真正含義、命題背景、取材范圍、記憶方法等稍加研究,就能找到科學有效的應對之法,并最終能讓我們掃除困惑、充滿信心、輕取三分。
一、真正含義
關注含義,首先必對這個知識點或考題進行概念界定。這道題稱之為“文化常識”,而非“文學常識”;又因它出現在文言文閱讀題目中,并取材于文言文閱讀文本,故而為求準確,我們當稱之為“古代文化常識”。
什么是古代文化常識?古代文化常識是指中國古代稱謂、習慣、歷法、禮儀、科舉制度等悠久文化的常識性知識。少數同學若誤以為是文化常識、古代文學常識,甚至極少數同學若誤以為是文學常識,那么勢必在無形中擴大了我們的復習范圍,也在較大程度上偏離了對題目內涵及外延的正確理解,也自然會大大增加我們備考復習的任務和難度。
二、命題背景
這道題我們之所以準確地稱之為古代文化常識,正是立足于特殊的命題背景的?;\統地說,此題取材于文言文閱讀,不可能涉及現當代文化常識,也極少涉及文學常識;具體而言,此題所選文言文主要集中在記敘類文言文中,甚至很多年的文言材料都源自于《二十四史》。而正確分析認識歷史類文言文本的寫作對象、特定內容、表達特征等,都有利于我們劃定符合史傳類文言文本所常出現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三、取材范圍
就近幾年的高考文言文閱讀篇目而言,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史傳類文本,并且更傾向于人物傳記。這些傾向于人物傳記的文言文本,大多遵循了從姓名籍貫到科舉考試,從官職任免到主要政績,從主要精神品質到最終結局的敘述模式。在這種敘述模式中,所選主要人物都有官職在身,他們既有廣泛接觸其它官員甚至是面見皇帝的經歷,更有接觸地方官吏百姓、民情風俗、人文地理等等諸多機會。既如此,該題考查點要出自文本,那么所考文化常識點自然與歷法、官職、朝廷機構、科舉制度、稱謂(含人物、地理、風俗、禮儀等)等密不可分。
以2016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I卷、Ⅱ卷、Ⅲ卷為例,我們都能發現此種規律。
例如:2016年全國I卷【答案】A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D. 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
例如:2016年全國Ⅱ卷【答案】D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
B. 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D. 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
例如:2016年全國Ⅲ卷【答案】A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擠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B. 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
C. 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定年齡而離職。
D. 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
綜合三套2016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不難發現,三道題中的四個選項,實際有三個選項都與官職有關。我們切不可認為這只是一個巧合,或是命題者有意而為。即使是有意,也是有意保持三套試題難度與考查內容的一致性;而不是不約而同地都重點考查到與官職相關的文化常識。理解這一點,還是應該回到這篇文言文文本的取材?!抖氖贰肥堑湫偷墓俜綒v史,亦謂之正史,所記載人物怎么可能是普通百姓?事實上只要對中國正史稍加瀏覽便知,任何一部正史,無一不是皇族、官吏或反皇權官吏的歷史。那么這類文言文本,可能常常必然出現的就是官職、官僚機構、官員交際等或與此相關的文化常識。
雖然如此,但我們斷不能以2016年高考試題推斷2017年高考也要圍繞官職這個核心命題。也許明年的文化常識還會涉及到科舉制度、天文歷法、風俗習慣、人物稱謂等;但無論如何命題,都是這類文言文本所無法避免的古文化常識。
四、復習方法
古代文化常識,盡管是常識,但畢竟是古代的,有些我們可能接觸較多,有些我們可能仍然生疏或者根本不了解。從復習方法和能力考查層級而言,建議還是以記憶為主。
但記憶并非死記,也不是濫記,更不是沒有系統、沒有章法、沒有條理地記憶。下面,擬結合文化常識本身的內容特點,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
首先,為保證記憶的有效性、時效性,首先我們務必理解文化常識形成的原因,力求理解性記憶;第二,不是所有的文化常識,都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我們要突出對常見文化知識的記憶;第三,在記憶時,我們還要借助具體的情境或語境,文化常識不是孤立的知識點,它必然滲透于人物及故事的敘述和描寫之中;第四,為保證不經常遺忘,我們還要反復記憶易混淆、易錯誤的文化常識知識點;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分類、要比較、要排序、要聯系地記憶和突破。
(一)分類記憶
整體分類:我們可以將史傳類文本所常有的文化常識進行分類。例如,出現在文言文本中常見的無非就是科舉制度、古代官職、人物稱謂、天文歷法、古代地理、風俗禮儀、飲食器用、音樂文娛等幾個主要文化內容。
除了整體分類,我們還可以進行細致分類。例如,對科舉制度,我們可以按照朝代特點或時間順序分類。
(1)漢代科舉制度文化常識分類。
例如:“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其它漢代科舉制度文化常識還有“征辟”“孝廉”等。
(2)明清科舉制度文化常識分類。
例如:“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除此之外還有“鄉試”“會試”“殿試”等。
(3)明清科舉制度考試結果分類。
例如:“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都烂梦摹罚骸坝馊辏枧麑m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都烂梦摹罚骸按蟾耪f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薄暗强啤笔羌暗诘膭e稱,也就是考中進士。除此之外,還有“進士”“狀元”“會元”“解元”“連中三元”“金榜”“同年”等。
(4)明清科舉制度學校分類。
例如“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其它還有“太學”“國子監”“書院”等。
(5)明清科舉制度學官分類。
①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②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
③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
④學政:學官名?!疤岫綄W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睂W使即學政的別稱?!蹲笾乙愎菔隆罚骸班l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
⑤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后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⑥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監祭酒。
⑦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蹲8!分械摹八氖濉本褪恰耙粋€講理學的老監生”,《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則是一個吝嗇鬼的典型。
(二)比較記憶
比較記憶,適用于易混淆、古今差異大、朝代差異大的古文化常識。
(1)同類比較。
①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②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太傅。
③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中“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2)內部比較。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3)古今比較。如古今紀時的方法。
①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i(die)、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
②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序數紀時對應關系見附表。
③現化紀時法。23-1點 1-3點 3-5點 5-7點 7-9點 9-11點 11-13點 13-15點 15-17點 17-19點 19-21點 21-23點。
④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三)排序記憶
(1)官職的任免升降。根據任命、提升、調動、貶官、辭官的順序來記憶。如:①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②除:拜官授職。③擢:提升官職。④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⑤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⑥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⑦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⑧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2)二十四節氣。根據節氣及月份的先后順序來記憶。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惫旁娢闹谐S枚墓潥鈦砑o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這里指冬至。
(四)聯系記憶
(1)聯系文句。聯系文言文中所學的句子來記憶。
①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
②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的“慶歷四年春”、《琵琶行》的“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的“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的“元豐七年”、《梅花嶺記》的“順治二年”、《后序》的“德v二年”、《雁蕩山》的“祥符中” (“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③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丁袋S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杜c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庚子賠款”“”“”。
④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揚州慢》的“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Y(shè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逗酥塾洝返摹疤靻⑷尚缜锶铡?,“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都烂梦摹返摹扒《『ザ?,“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 是干支紀年?!睹坊◣X記》的“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2)聯系生活。聯系現代生活來記憶。
國際商務交往禮儀的跨文化交流
所謂“跨文化交流”,是指來自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的溝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通??煞譃閮煞N形式: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其中,語言交際又分為口頭語言交際和書面語言交際兩種。非語言交際主要是通過體態語進行的溝通交流,包括人們的表情、眼神、手勢、視線接觸、站姿、坐姿等等。服裝也是人們傳達信息的非語言方式之一。所有這些,都是交往個體向對方傳遞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外在形式。通常,雙方都希望溝通交流能夠順利、成功,但很多時候,因為語言的差異和非語言習慣的不同,使得雙方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礙,甚至因為雙方的文化背景差異而導致了雙方的誤解。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到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小到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如果不能了解和理解雙方之間的差異,就會導致溝通交流困難。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有一位美國教授來華訪問。在華講學三個月回去之后,得到的結論竟是:“中國人不尊重知識和學術”。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在中國的三個月之中,有很多中國人稱呼他為“戴維斯先生”。這位學者是一位科學家,自從年輕時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在后來的幾十年中,美國人均以“戴維斯博士”或“戴維斯教授”來稱呼他,中國人叫他“戴維斯先生”時,他常渾然不覺是在叫自己。他還對中國人說:“你可以正式地稱呼我為教授,也可親切地稱呼我為博士,或者是把我當作朋友,直接叫我的名字,但是不要叫我先生。”但是每每遇到陌生的中國人時,稱之“戴維斯先生”者十之八九。
他感覺非常不舒服,覺得中國人在故意貶低他,郁悶三個月之后,得出了“中國人不尊重知識和學術”的結論。但是,從中國人的角度上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先生”這個稱呼是用于對高級學者的尊稱,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先生”這個稱謂就是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學者文人的尊稱,如“屈原先生”、“魯迅先生”、“先生”等等。中國人稱“戴維斯先生”,并不是把他當作一般男士看待,其實是很尊重他的,這就是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誤解。幸好當時戴維斯先生還沒有聽到有中國人叫他“戴老”——在中國稱“老”是極為尊敬之意,美國人聽來就是在侮辱他、嫌棄他年齡大不中用了。
除了語言交流的差異之外,商務人員在涉外交往當中還要特別注意非語言交流方式上的差異。非語言交流上的差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異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涉外交往當中,人們為了表達尊重,除了言語之外,還要伴隨有恰當的禮儀舉止。握手是一種常見的國際交往禮節,但是如果見到日本、韓國及阿拉伯國家的女士,則不應主動要求與對方握手。擁抱和吻面的禮節常見于西方,在亞洲國家則很少使用。
據說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在任期間曾到一個阿拉伯國家進行國事訪問,在為他舉行的宴會上,出于美國人的禮貌,他贊美王后的美貌并行了擁抱禮和吻面禮。這一舉動使得國王十分惱火,但他強按怒火沒有當場發作,結果宴會不歡而散。在西方國家,肯尼迪的這一舉動不僅十分正常而且非常得體,但在阿拉伯人看來,贊美他人的妻子并擁抱、吻面是非常粗魯失禮的舉動——對他人的妻子是不可以熱情地打招呼的。
因此,商務人員在涉外交往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產生的很多因誤解導致的不愉快甚至關系緊張的事件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緣于雙方不了解對方的文化習俗和禮儀禁忌。
文化習俗、禮儀禁忌的差異,是導致雙方不能順利交流的重要原因。能夠“入鄉隨俗”的前提是,大家必須在“入鄉”之前就對“俗”有比較充分的了解。因此,商務在進行涉外交往之前,一定要認真學習交往人士文化背景之下的禮儀習俗與禁忌,這樣才能避免產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誤解、沖突或其它嚴重的不良后果。
國際商務禮儀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
(一)商務談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促成商務談判的成功
講究禮儀,就會在眾人面前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一個組織的成員講究禮儀,就會為自己的組織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公眾的贊揚,所以商務人員時刻注意禮儀,即是個人和組織良好素質的體現,也是樹立和鞏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個商務人員,在與他人接觸的商務活動中,了解其言談舉止,打招呼方式,禮貌禮節等禮儀都是決定著商務談判順利達成的關鍵之一。
(二)了解商務禮儀是妥善處理好各方面關系的需要,也是商務談判排除各種阻礙,各種矛盾,達成協議的關鍵
在日常的商務談判中,任何一個商務談判的對象的行為習慣都與它所處的國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風俗,商務習慣和語言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若想在商務談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就要求每個參與談判的人對不同的國家民族的文化,習俗,商業習慣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在制定談判策略和商務接待中因人而異,避免犯忌。時間觀念對商務談判也有重要的影響,它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影響著人們的交際效果,一定的行為又反映一定的時間觀,傳送關于時間觀的某種信息。
因此,當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往時,都應該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努力避免由于時間觀的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沖突與障礙,了解中西方的時間觀念的差異,有利于中西方的經濟合作與交流,隨著跨文化意識的深入,中西方已經意識到當觀念不同時,雙方應該本身以相互尊重,入鄉隨俗為原則。同時,我們也知道,中國素有禮儀之邦,饋贈禮物是從古代傳下來的社會傳統,由于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有不同的表現,這就要求我們送禮物的時候因國而異,有所選擇,如果對對方所在國家的商務禮儀不了解,贈送不恰當的禮物很可能對談判的最終結果造成嚴重的影響,會讓對方覺得得不到應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戶導致重大的經濟損失,給商務談判帶來負面影響。
國際商務交往禮儀的跨文化交流相關文章:
1.跨文化交際中的商務禮儀
2.跨文化交際中的禮儀
3.商務談判與跨文化交際
4.跨文化就餐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