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8 09:41:3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幼兒基本的禮儀知識,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幼兒;禮儀教育;內容;方法
禮儀是教養的重要標志之一,它能反映個體的知識和教養水平,人們的行為習慣如何,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幼兒素質的提高與發展直接影響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通過抽樣調查顯示,多數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禮儀教育的內容缺乏了解,缺乏幼兒禮儀教育的方法,因此我們針對幼兒生活禮儀培養的內容和方法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一、幼兒生活禮儀教育的內容
幼兒禮儀教育的內容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安排,以幼兒的生活內容為中心,從幼兒的日常生活入手,內容安排呈螺旋式上升,階段性目標由低到高,由近及遠,由易到難。
小班禮儀的教育內容以幼兒園禮儀為主,以幼兒的一日生活活動為主線。其中包括:入園、閱讀、傾聽、排隊、盥洗、進餐、睡眠與起床、戶外活動、離園;學習基本的儀容儀態;以及家庭的出入、開關門、敲門、就餐、尊敬長輩的禮儀,結合社會活動的節日禮儀,如: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元旦、六一兒童節等節日禮儀。
中班內容在小班內容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要求,相應增加交往禮儀的學習,其中包括:分享(物質層面)、自我介紹、遞接物品;基本禮儀:行走、蹲姿、自我介紹、值日生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升旗、交通、游園、乘車、安全;以及傳統節日節日禮儀教育內容,如重陽、中秋、春節等節日禮儀教育。
大班幼兒隨年齡的增長,視野的擴大,自控能力增強,為了更好地與小學生活銜接,在中班禮儀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學習禮儀、欣賞與閱讀禮儀、分享禮儀(精神分享)、基本禮儀中的電話禮儀、介紹他人、著裝、與他人溝通、拜訪做客與待客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增加了在外用餐、購物、交通乘車、參觀、安全(突發事件),結合社會活動擴展了教師節、重陽節、中秋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母親節、端午節、父親節等節日禮儀內容。
二、幼兒生活禮儀教育的方法
(一)訓練法
習慣是一種動力定型,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這是人的生理機制所決定的。反復訓練是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習慣的最基本的方法。訓練法對于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他們的品格養成是從實踐中體驗和訓練出來的。教育家洛克曾說過:“給孩子規則,不如給孩子訓練,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例如:正確的站姿與坐姿、儀容儀態、自覺排隊、禮貌用語等內容,必須經過反復學習和訓練,久而久之才能養成一種自覺的禮儀習慣。
(二)言教法
對孩子進行教育,“知”是先導,“行”是關鍵,完全沒有“知”的行是盲目的,沒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言教法能使孩子知行合一。如:具體操作過程采用童話故事、寓言、兒歌、情景表演、動畫片、參觀體驗等方式,同時教師的語言必須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知識性、鼓動性與針對性,以喚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鳴。
(三)榜樣法
幼兒學習榜樣,大體經歷從無意識模仿到有意識模仿,從游戲的模彷到生活實踐的模仿。教師家長的示范對孩子來說是無聲的命令,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師、家長要以優良的品質和規范優雅的言行去影響孩子,為孩子樹立榜樣。
(四)正向評價法
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教育應以鼓勵表揚為主,及時的表揚與鼓勵,使孩子感到自豪,內心充滿幸福感,并會努力地向正向化發展。
(五)游戲法
通過主題游戲的方式,提出具體規范的禮儀要求,使幼兒習得的禮儀常識與習慣得以具體的實踐和應用。幼兒階段游戲是幼兒的重要活動形式,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幼兒反映著人們良好的禮儀習慣及行為準則,這對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禮儀習慣起著鞏固和強化的積極作用。
(六)境教法
境教法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種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無言的教育。創設一種優雅的禮儀氛圍,物質環境創設要整潔有序、藝術優雅,精神環境建設包括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教養態度、嚴格的生活制度等方面。
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嘗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悄然在孩子的心靈深處播下了禮儀的種子。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逐漸生根、發芽、直至長成參天大樹。
參考文獻:
1.黃人頌.學前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關鴻羽.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新世紀出版社.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古代的人們就很重視孩子的文明禮儀教育,針對孩子的禮儀教育幾乎滲透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現在再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很多人都會覺得很遙遠,認為傳統禮儀已經過時。有些幼兒更是對禮儀知之甚少,他們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不懂得應該遵守規則,不知道尊重長輩,做錯事情不會道歉,以至于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熊孩子”的極端事例。幼兒園的孩子可塑性較強,幼兒時期正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園以幼兒發展為本,探索幼兒禮儀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在幼兒園創設良好的禮儀氛圍,開展禮儀養成教育,再輻射到每一個家庭,形成社會教育合力,共同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我們對全園3~6歲幼兒及其家長進行了抽樣調查,從生活禮儀、交往禮儀、社會禮儀等方面入手,了解全園幼兒的文明禮儀養成情況。本次調查采用無記名方式,共發放調查問卷60份,回收問卷58份,其中有效問卷57份,無效問卷1份,抽樣信度高達97%。我園幼兒的文明禮儀習慣基本狀況良好,能正確使用文明用語,愛清潔,能和同伴友好相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分析原因主要有:幼兒園的文明禮儀教育不夠,幼兒對文明禮儀基本知識了解較少,周邊的生活環境影響了幼兒的文明禮儀養成。于是,我們開始有針對性地制訂計劃,從環境創設、課堂教學、家園共育等方面入手,有的放矢地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
二、建立養成教育內容體系
(一)設置文明禮儀教育環境
我們在樓梯、走廊上張貼文明禮儀兒歌,懸掛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學習的文明禮儀圖片,讓幼兒了解基本的禮貌用語。我們還在三樓大廳設置了一個禮儀書籍閱讀區,提供大量有關文明禮儀的故事圖書,讓幼兒通過看一看、說一說、玩一玩的方式,懂得文明禮貌的重要性。總之,我們利用一切幼兒能接觸到的場所,讓幼兒置身于良好的文明禮儀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學習良好的文明習慣。
(二)明確禮儀學習內容
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心理特點,我們從入園、進餐、午睡、游戲、學習等各個環節入手,抓住機會,適時啟發、引導、規范和培養幼兒的禮儀行為,讓幼兒從中了解文明禮儀,養成文明好習慣。例如:大班從日常生活禮儀入手,開展“我是文明小使者”活動,幼兒輪流當“文明小使者”,每天早上都會佩戴文明標志,站在班級門口迎接同伴入園,較好地培養了主動問好和使用禮貌用語的好習慣;中班幼兒每天午餐后都會跟著老師一起閱讀有關禮儀養成繪本,通過故事繪本培養良好的文明習慣;小班幼兒利用戶外活動時間一起做“禮儀操”,喝水、洗手時會自覺排隊,吃飯時會保持桌面干凈衛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正確的禮儀行為。教師通過日常活動為幼兒做出正確的示范,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三)建立園本課程
課堂教學是開展禮儀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將禮儀課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納入常規教學,將禮儀教育有機滲透到五大領域中,形成園本課程。例如:小班教學活動“我來給你撐把傘”“小熊請客”“小豬打電話”,通過故事的形式幫助幼兒了解生活中的禮儀;中班教學活動“甜甜的糖果”“從蝸牛開始的”,幫助幼兒在操作和游戲中體驗交往禮儀的重要性;大班教學活動“我是文明小乘客”,讓幼兒了解了乘車的基本禮儀,培養了公共意識和良好的公共禮儀。在觀察、感受和體驗中,孩子們逐漸明白了良好的社會禮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四)開展文明禮儀周活動
我們結合教研課題《幼兒傳統禮儀的養成教育》,利用一周的時間集中開展文明禮儀系列活動,強化文明習慣的養成,通過禮儀兒歌、繪本故事、藝術繪畫、社會實踐等活動,加深幼兒對禮儀的理解,提高他們對文明禮儀規范的認識,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接受禮儀教育。
(五)結合傳統節日開展相關活動
我園結合中國傳統節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例如:元宵節到了,我們開展了“鬧元宵、猜燈謎”親子活動,引導幼兒了解傳統節日的禮儀規范,學習節日祝福禮儀;三八婦女節和母親節來臨之際,我們開展了“愛的傳遞”“感恩母親,親情洗腳”活動,引導幼兒學會表達愛、傳遞愛等相關禮儀;每年端午節和中秋節,我們都會帶領幼兒走進社區,讓幼兒將親手制作的禮物送給社區居民,將祝福傳遞給更多的人;春節來臨,我們開展了“懂感恩、知禮儀”親子聯歡會,教師帶著幼兒及其家長載歌載舞,歡聚一堂,共同迎新納福。
三、密切家園聯系,提高家長文明意識
關鍵詞:幼兒;禮儀教育
在現今許多家庭中,由于受到過多的呵護甚至溺愛,幼兒往往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尊重、謙讓、和合作的精神,表現出自私、獨占,不愿意與人分享,缺乏基本的交往能力和禮儀規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會大環境中不文明行為對幼兒的禮儀行為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家長和教師對幼JL%儀教育的重視不夠和教育方法的不當造成的。很多幼兒園也認識到這一點,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缺乏對幼兒的日常滲透教育,更沒有系統地制訂教育目標和教育措施。綜上所述,對幼兒實施文明禮儀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幼兒園長期的教育滲透才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針對上述分析,筆者想就幼兒園如何實施禮儀教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認識幼兒禮儀教育的意義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崇尚禮儀,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不學禮,無以立”,孔子早就把禮儀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日益深化,社會上與禮儀相悖的現象日趨嚴重,國人的禮儀素養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和指責。許多出境游客因為不講文明不懂禮儀而丑態百出,受到外國人的嘲諷;北京市將每月11日確定為自覺排隊日,作為我國的首都,竟然把自覺排隊作為提高市民文明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去倡導,可見在當前社會生活中,文明禮儀的缺失嚴重到了何種程度。
據我觀察,當今社會中,幼兒禮儀教育缺失的問頤也相當嚴重。我曾經到一個孩子家中家訪,碰巧孩子家中有很多客人,只見孩子在沙發上竄上跳下,還時不時地將客人的茶杯拿起來喝水,孩子的父母很惱火,也試著說服孩子聽話,可是說教好像并不管用,孩子繼續持續著剛才的行為……一系列類似的事情,使我越來越認識到,在當前的社會生活中,開展幼兒禮儀啟蒙教育,已成為幼教工作者和幼兒家長的迫切任務,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更講文明、講禮儀,讓未來的社會和家庭更和諧、更安寧。
二幼兒生活禮儀教育的方法
1.訓練法
習慣是一種動力定型,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這是人的生理機制所決定的。反復訓練是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習慣的最基本的方法。訓練法對于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他們的品格養成是從實踐中體驗和訓練出來的。教育家洛克曾說過:“給孩子規則,不如給孩子訓練,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例如:正確的站姿與坐姿、儀容儀態、自覺排隊、禮貌用語等內容,必須經過反復學習和訓練,久而久之才能養成一種自覺的禮儀習慣。
2.言教法
對孩子進行教育,“知”是先導,“行”是關鍵,完全沒有“知”的行是盲目的,沒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言教法能使孩子知行合一,如:具體操作過程采用童話故事、寓言、兒歌、情景表演、動畫片、參觀體驗等方式,同時教師的語言必須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知識性、鼓動性與針對性,以喚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鳴。
3.榜樣法
幼兒學習榜樣,大體經歷從無意識模仿到有意識模仿,從游戲的模仿到生活實踐的模仿。教師家長的示范對孩子來說是無聲的命令,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師、家長要以優良的品質和規范優雅的言行去影響孩子,為孩子樹立榜樣。
4.正向評價法
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教育應以鼓勵表揚為主,及時的表揚與鼓勵,使孩子感到自豪,內心充滿幸福感,并會努力地向正向化發展。
5.游戲法
通過主題游戲的方式,提出具體規范的禮儀要求,使幼兒習得的禮儀常識與習慣得以具體的實踐和應用。游戲是幼兒的重要活動形式,游戲活動的規則反映著人們良好的禮儀習慣及行為準則,對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禮儀習慣起著鞏固和強化的積極作用。
三、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
家庭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而家庭是幼兒主要的生活環境,父母對幼兒的影響更直接,更快些。因此,要培養幼兒的禮儀,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使禮儀教育連貫起來,從而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教師要向家長介紹一些如何培養幼兒文明禮儀行為的知識,以及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發放禮儀資料,請家長認真學習《幼兒禮儀內容與要求》,了解和掌握幼兒日常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校園禮儀、家庭禮儀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知識。
2.另一方面還可以推薦家長訂閱一些家庭教育雜志,學習別人教育孩子的先進經驗。例如家長關注生活細節,及時調整和規范自己的言行;另外,家長要多帶幼兒走向社會,進行實踐練習。可以帶幼兒到超市購物,還可以帶幼兒乘坐公共汽車,對幼兒進行有效的:禮儀引導,強化幼兒的禮儀行為;家長還可以將孩子的禮儀事跡記錄下來,供教師給予表揚和鞏固,為其他幼兒樹立榜樣作用。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桑樹從小育,到老直筆筆”。也就是說,禮儀行為習慣要從小培養,從娃娃抓起。因此,我們就應該針對幼兒的心理,循循善誘地加以引導,讓幼兒在游戲中錘煉,在活動中矯正,在實踐中鞏固文明禮儀行為。只要我們和家長攜手共同努力,相信我們的禮儀教育一定會卓見成效的。
【參考文獻】
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孩子變成這樣呢?那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把它們當成小公主小皇帝有求必應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以至于他們把家長的愛和付出當成理所應該的事情,不去感恩,所以根本就不會懂得什么是禮儀、禮貌。而幼兒期是進行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良好的品質及其習慣的養成將會對兒童的終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
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
一、發揮環境優勢讓禮儀教育深入人心
發揮宣傳欄的作用,讓家長了解禮儀教育并且能夠學到正確的禮儀知識。教室內主題墻面要根據禮儀課程的進度進行創設和更新,例如在學習《站姿》時,將站姿的圖片布置到墻面上,幼兒可以邊看圖片邊練習正確的站姿。
二、請專家授課對教師進行禮儀知識的培訓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活動的設計者,只有教師自身具備了一定素質,才能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在開展禮儀教育之前首先對教師進行禮儀培訓,教師要先學禮儀懂禮儀才能教禮儀。
三、精心挑選教材、讓禮儀教育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
(一)教材的選擇
首先,幼兒禮儀教育是面向幼兒的教育,所以我們必須選擇適宜幼兒用的教材,才能利于幼兒去學習吸收。
其次,教材中把禮儀教學內容設計成讓幼兒容易接受的三字經形式。如小班教材《分享食物》:小食品,甜又香,尊長輩,您先嘗。兒歌朗朗上口,貼近幼兒生活,好學好記,幼兒很容易理解了兒歌內容,懂得了尊敬長輩,與人分享的道理。
(二)禮儀教材與其他課程有機的整合
結合禮儀教程中的44個主題進行教學,注重將禮儀教育滲透在各學科中,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平衡地發展。例大班公共場所禮儀《乘公交車》,目的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和良好的乘車禮儀習慣。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間不免要發生碰撞現象,我們就要求幼兒在不小心碰到別人的時候要使用禮貌用語說 “對不起”“沒關系”;幼兒在活動中不但能力得到提高,還學到了一些禮儀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三)禮儀教育的內容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
1.首先我們開展了禮儀小標兵,認領小樹苗等活動,讓幼兒自己認領一棵剛栽好的小樹苗,制護小樹苗的標語,定期地去澆水施肥,填土,培養了幼兒的愛心和責任心,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我們把禮儀主題與區角活動相結合。如在娃娃家,可以讓幼兒學習如何接待客人,有禮貌地和客人打招呼,到別人家做客時應該輕敲門,在別人家不亂翻東西等。
3.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
如進餐時,進行愛惜糧食,不挑食的教育,入園,離園時,進行禮貌教育。
四、取得家長支持鞏固禮儀成果
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面的擴大,幼兒園的孩子除了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外,必不可少地要置身于公共場合參與社會生活。如何讓孩子在公共場合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維持公共秩序,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顯示二十一世紀一代新人的修養和素質?我們在幼兒園的教學、游戲、生活等各環節對孩子進行了公共禮儀教育的嘗試。
一、主題活動中有計劃地進行公共禮儀教育
《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向幼兒進行道德教育,就是為了培養他們團結友愛、誠實、勇敢、不怕困難、有禮貌、守紀律等優良品德、文明行為和可愛的性格。這是根據我國的教育目的、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制定的。良好的禮儀教育,對塑造幼兒良好的道德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根據幼兒園孩子的年齡特點,預設了符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主題活動:小班主題“小寶貝本領大”,讓剛入園的孩子有了最初的公共禮儀萌芽,在集體學習、進餐、午睡、盥洗的過程中,讓孩子在最初接觸到的這個公共場所中具有了一定的約束能力,懂得集體生活中不能妨礙他人,與他人一起生活時要學會謙讓與等待;中班主題“彬彬有禮小朋友”,讓孩子理解了作為一個文明的小朋友應該具有的行為、習慣,知道彬彬有禮的孩子朋友多,在集體中生活也會更快樂;大班主題“我是自己的小主人”,為孩子踏入小學生活做準備,通過觀摩小學生升旗、上課、集體活動、自由活動,了解小學生在學校這個公共場所應具備的禮儀行為。
《幼兒園教育綱要》還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在相關的主題活動中,我們設計了許多有針對性的社會活動,讓孩子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
在《美羊羊逛商場》這個社會活動中,老師將一些沒有明確定義,但卻存在于我們大家心里的社會公德用“美羊羊逛商場”這個形式展示給幼兒,讓幼兒跟隨著美羊羊逛商場,感受外出活動時要遵守的一些規則及應具有的禮儀行為:乘電梯――乘坐電梯不擁擠,先出后進守秩序;如廁――上好廁所沖沖水,馬桶香香大家愛;玩游戲――游戲好玩大家愛,玩好馬上就讓位。更重要的是通過《美羊羊逛商場》這個活動,孩子可以將學到的禮儀知識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從乘電梯可以聯想到乘自動扶梯,坐公交車,坐地鐵;上廁所可以聯想到丟垃圾;玩游戲時的玩好了就讓位,可以聯想到去公共場合吃飯,去公園玩娛樂設施……等活動中,孩子們將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為養成良好的公共禮儀習慣打好基礎。
二、角色游戲中有目的地進行公共禮儀行為練習
角色游蚴怯錐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戲,角色游戲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現人與人關系的機會,促進社會性的發展。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公共禮儀意識,我們有意識地抓住角色游戲的各種機會,在游戲情境中對孩子進行公共禮儀教育。
隨著生活接觸面的擴大,孩子們時不時地會與圖書館、電影院、餐廳打交道,在這些公共場合中的人際交往方式,是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文明程度的。曾經帶著孩子去圖書館參觀,發現孩子們到了圖書館非常興奮,在閱覽室大聲說話。究其原因,孩子缺乏一定的公共意識,于是在孩子的角色游戲中隱含了一些公共禮儀的教育內容。老師在圖書館游戲中加入了“禁止拍照”“手機靜音”“不穿拖鞋”“嚴禁大聲喧嘩”等圖標,在理解了這些圖標的含義后,孩子們感受到圖書館保持安靜的意義,也就主動地將保持安靜的行為貫穿入整個圖書館游戲。
俗話說:教師是幼兒的鏡子,幼兒是教師的影子。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反映著老師的行為,于是,老師在角色游戲的指導中處處注意禮儀行為的示范作用。老師去肯德基用餐:安靜地排隊,禮貌地道謝,用餐完畢后還主動地收拾自己的餐具;老師乘坐公共汽車:主動給抱娃娃的媽媽讓座,上車后自覺地把滴著雨水的雨傘放入塑料口袋……
老師的潛移默化,將公共禮儀的種子悄悄地植入幼兒稚嫩的心靈,也讓孩子在角色游戲中綻放了更多的禮儀之花。
三、時事教育中有意識地進行公共禮儀熏陶
《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幼兒的社會性培養需要家、園、社會保持一致、密切的配合。”孩子生活在社會大家庭中,當一些有教育意義的事件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時,利用這些時事對幼兒進行公共禮儀的熏陶是非常有效的。結合“中國游客在埃及神廟刻字”“大陸游客在臺灣吃飯不能走正門”等事件,孩子們接受了旅游觀光應“愛護公共財物、公共建筑,不隨意亂畫亂刻”“在賓館飯店不大聲喧嘩,不影響其他客人”的禮儀要求。
隨著長三角經濟的發展,蘇州及周邊的城市承辦了越來越多的博覽會:2016年的蘇州園博會,2013年的常州花博會等。蘇州的許多孩子都參與到博覽會中,孩子們不僅為博覽會的美麗景色折服,也為博覽會的先進設施而驚嘆。對于一些先進設施,許多孩子從沒有見過,也不知如何使用。于是,老師不失時機地對孩子進行了介紹,不僅讓孩子了解博覽會,也讓孩子理解在使用新設施時應有的禮儀行為。
直飲水機是許多孩子感興趣的設施,在各類媒體中也出現了一些不正確的使用圖片。結合圖片,孩子們分析了不正確使用會造成的危害,懂得了“直飲水機不可以用嘴巴湊著喝水,灌裝水時放在下面的龍頭出口上,直飲水不能洗臉洗毛巾,不可以把垃圾扔在飲水臺上”的道理。
“參觀”“排隊”“休息”是各類博覽會永恒的話題,怎樣參觀?怎樣排隊?在什么地方休息?如何休息?都是孩子能夠理解并可以參與的內容。在媒體的宣傳和幼兒園的有針對性的教育中,孩子懂得了不插隊、不亂扔垃圾、不大聲喧嘩、不隨意觸摸、不哄搶紀念品、不在休息座椅上睡覺的游覽禮儀。
文明禮儀意識的形成是一個長時間的滲透過程,雖然幼兒園的孩子只有六七歲,但時事教育不僅擴大了孩子們的知識面,提高了孩子的判斷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受到了公共禮儀的熏陶,為孩子的后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你我文明一小步,社會前進一大步。”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水平,進而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愿我們的孩子在從小的禮儀熏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孩子的終生發展打好基礎,同時也提高我們全民族的文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