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7 10:22:4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簡述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 會計假設的定義與基本內容
會計假設定義
會計假設可稱之為會計假定或會計前提條件。
當前,我國會計理論界對其認識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陳今池認為,會計假設是指會計人員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對某些情況做出的推斷,是進行會計工作的前提。二是,婁爾行認為,會計假設不是毫無根據的虛構和幻想,而是對客觀經濟情況作出合乎事理的推斷。
我們認為 ,其定義的基本內容:會計人員對那些未經確認或無法論證的的經濟事物與現象,根據客觀的正常情況或趨勢作出合乎邏輯的推理和判斷。
會計假設的基本內容
會計主體假設。其主要是指會計所服務的特定單位或機構。該假設是從空間的角度假定,明確了會計所服務的對象及所服務的空間范圍。
持續經營假設。其主要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經營活動為前提。這是從時間的角度假定的。我們認為企業的經營具有延續性和不間斷性即會按照所有者的意圖在市場中無限經營下去。
會計期間假設。其主要是指將無限的經營期限人為地劃分為一個個間隔相等的會計期間。例如,每月,每季,每年等。
貨幣計量假設。其主要是指運用一般等價物即貨幣對企業的經營事項和交易進行計量,并把經營結果加以傳遞的一個過程。該假設還隱含包括幣值穩定假設。
二、 基本假設的具體分析
(一)基本假設分析
會計主體假設。其主要是確定會計服務的空間范圍——特定的機構和單位。換句話說,這些都是我們能看到的,能驗得著的,感受到它們的真實存在。當今時代,隨著科技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尤其是電子商務的發展,推動網絡經濟的強勁發展,它們也是客觀存在的會計主體,是會計人服務的對象。只不過我們看不到或者感受不到,但不代表不存在。同時,跨國公司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使得會計主體變得模糊,其界限有時難以把握。
持續經營假設。其主要是確定會計的時間范圍,具有無限性和延續性。該假設為會計分期假設提供了理論基礎。筆者更認為該假設為投資者主動投資,債權人理性放貸,經營者積極經營提供信心、愿景和勇氣。同時,該假設使企業經營者從長遠角度考慮、組織和規劃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定位。投資者和債權人也會進行長期投資。不過事物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風險無處不在,競爭激烈,很多企業因經營不善,經濟不景氣等因素面臨倒閉、破產。這些事實的存在無疑對持續經營假設形成挑戰。
會計分期假設。其主要是通過人為的方式,對時間軸進行等間隔劃分,據以結算賬目,編制財務報告。一般按月、季、半年和年劃分。該假設和持續經營假設有機結合,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總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轉載須注名來源為會計核算基礎(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和會計核算方法(攤銷、預提等)提供了有效地理論支持,也促進其更進一步的發展。分期假設的提出,使得企業的不同期間的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有利于企業的財務信息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從而進行有價值的分析和決策,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和股東價值最大化。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資本市場的快速成長,使得投資者或決策者要求在最短時間內獲取及時有效的會計信息,這也對最短會計分期造成影響。
貨幣計量假設。其主要是以貨幣為計量標準或手段進行價值核算。貨幣具有價值尺度和交換媒介的作用。通過貨幣計量,可以使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或事項以總括性的方式反映其一定時點的財務狀況(如資產負債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表)。貨幣計量假設的運用,使得會計信息的反映更加簡潔明了。同時,有助于財務工作者進行財務分析,從而挖掘出數字背后的經濟含義和會計含義。以上分析隱含著幣值穩定假設,因為這樣可以保證財務信息縱向比較的穩定性和有效性。但是,經濟發展有自己的周期,只不過有時候長一點,有時候短一點。當發生經濟衰退或更嚴重的經濟危機時,尤其通貨膨脹等現象長期存在,使得幣值發生嚴重波動,對會計計量的可靠性與可比性產生不利影響。
通過對基本假設的全面具體的分析,我們發現四大假設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期,互聯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受到很大沖擊和影響。
(二)基本假設的相互聯系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們既相互獨立,同時也相互聯系。所謂獨立,是說它們之間都有自身的屬性,從而相區別開來。四大假設分別從空間、時間、分類和計量的角度區分開來。所謂聯系,是說它們相互間的存在著交集或相通的區域。會計主體假設的提出,使得企業所有者必須要考慮企業的經營問題,從而推動持續經營假設的出現。持續經營假設是指企業無限期經營下去,但企業的管理者或所有者需要考慮會計上如何處理。換句話說,該假設看起來好像有點空洞。但這正使得會計分期假設的出現成為必然,從而促進會計核算基礎和方法的發展。在考慮計量的問題時,貨幣計量假設被提出。它與其他三個假設的相結合,使會計的核算更加直觀明了,會計信息更加具有總括性。因此,四大基本假設的提出與運用,推動了會計理論的發展,指導了會計實務的具體應用。
三、 會計假設的未來發展
我們應該用聯系觀點和發展的眼光來構想會計假設的未來發展。
關于會計主體假設。我們認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網絡的頻繁使用,我們應該做的是發展和完善主體假設,拓展其空間的外延。也就是說,它不僅包括實體的機構和單位,而且還包括虛擬的機構和單位。
關于持續經營假設。顧名思義,它指企業會不斷地經營下去。但筆者認為,在其絕對的無限性中,包含著相對的有限性的意義。在企業破產清算前,它都是持續經營,破產后重建只是取代之前的另一種持續經營。
關于會計分期假設。信息時代的到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當代,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需求從時間上要求更短和速度上要求更快,有助于他們作出及時準確的經濟決策。所以,我們認為,會計分期假設的最短期間即每月可以適當的縮短,從而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關于貨幣計量假設。我們認為,首先,我們要繼續使用貨幣計量假設。其次,我們應該要增加除貨幣計量之外的其他計量假設。即非貨幣計量假設。如果說貨幣計量可以用市價來衡量,那么非貨幣計量可以用另一種價格即我們所付出的代價來衡量。如,付出的時間,未來期望等。
一、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現狀
(一)現行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方法 生產組織費用的處理方法一般采用指導思想是:首先是先將所有的費用都劃到“制造費用”這一賬戶上,其次是利用分配法,分別分配給不同品種的產品。對生產組織費進行歸集時,借方記制造費用,貸方記有關資產賬戶。對生產組織費用進行分配時, 借記“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某產品”,貸記“制造費用”。
(二)現行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方法利弊分析 在成本計算時,其中最基本的指導思想是:首先要做到的是保證成本信息的準確性,然后要做的事盡量擴大直接計入產品成本的費用范圍,最后按照恰當的方法分配給所有的產品,這樣做產生的后果就是:可以直接計入某項產品的生產成本費用分攤給了所有產品,這種做法缺乏合理性、科學性。
(1)違反了真實性原則。成本會計的首要原則是真實性原則。首先要將所有生產組織費用計入“制造費用”賬戶,然后再利用分配法,依照分配標準分配給各種產品生產成本的確切的明細賬目,這樣做不僅會導致一些不應該承擔某項生產組織的費用的產品承擔了這項生產組織費用,還會導致一些不應該承擔某項費用的產品成本的直接增加,與此同時也會虛降了應全部承擔該項費用的一種或是多種產品的成本。
(2)違悖準確性原則,不利于企業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現在實行的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方法使產品的成本信息不客觀,失去了真實性,這樣不利于正確的經營決策,還容易導致決策失誤,給企業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3)不利于生產單位內部考核公平公正的開展。許多企業進行內部業績考核時,通常把成本控制績效作為一個重要的“量化”依據。現行的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方法容易導致成本信息失真,不能確保成本信息的準確性,從而導致對員工進行的考核失去公平性,挫傷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不利于發展。
(4)導致賬務處理過程呈現復雜化。以成本核算的真實性原則為依據, 可以采用將某一產品“專屬”的生產組織費用直接計入到該產品“生產成本”明細賬會計分錄的方法,但在現行的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方法下,過程卻復雜的多,首先必須要先計入“制造費用”賬戶,然后才能夠按照分配原則,對其進行分配,直接增加了會計處理的環節,這樣就導致賬務處理過程更加的復雜和繁瑣。
二、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方法改進
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方法和改進,要盡量減小需要分配計入產品生產成本的生產組織費用,擴大直接計入產品生產成本的生產組織費用,這樣從而有效提高產品成本信息的準確性,也使決策更加的及時和有效,同時,也提高了會計工作的效率。
(一)生產組織費用分類依據與類型 把改進設計的指導思想作為基本前提,然后按照生產組織費用發生的不同原因,對其進行分類,從而將生產組織費用劃分為“聯合生產組織費用”和“專屬生產組織費用”這兩大類。
(1)專屬生產組織費用的介紹。“專屬生產組織費用”指的是專門為了組織某種產品生產而發生的生產組織費用。該種產品單獨使用的無形資產攤銷費、技術咨詢費、生產該種產品所專用固定資產的折舊費及維護維修費等都納入“專屬生產組織費用”的范疇。
(2)聯合生產組織費用。“聯合生產組織費用”指的是車間或者分廠為了組織全部或多種產品生產而發生的生產組織費用,其中的內容比較復雜多樣,包括生產生產單位公共福利設施折舊費及其維護維修費;這些產品所共用固定資產的折舊費及維護維修費、共用無形資產的攤銷費、技術咨詢費;車間管理人員工資及福利費、辦公耗材費等等。
(二)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方法改進
(1)計算模型設計。通過建立以下三個基本模型,希望使生產組織費用計算過程更加的規范以及嚴謹。
模型一:RZ=■rzi
對模型一中字母的解釋:RZ系當月應直接計入某產品的專屬生產組織費用,下同;rzi系當月應直接計入該產品的第i種專屬生產組織費用。
模型二:RL=■×9
對模型二中字母的解釋:該模型為聯合生產組織費用歸集與分配的綜合模型。RL系當月應分配計入某產品的聯合生產組織費用,下同。rlj系當月第j種聯合生產組織費用發生總額;Q系當月聯合生產組織費用分配標準總量(如工時量等);q系當月該種產品所消耗的聯合生產組織費用的分配標準(如該產品消耗的工時量等)。
模型三:R=RZ+RL
對模型三中字母的解釋:R系某產品當月發生的生產組織費用,包括專屬生產組織費用和分配計入的聯合生產組織費用。
(2)賬務處理設計。第一,“生產成本”賬戶的“成本項目”改進設計。“生產組織費用”項目下分設“專屬生產組織費用”和“聯合生產組織費用”兩個明細欄目,其中“聯合生產組織費用”明細欄目的核算內容,即為原“生產成本”賬戶中“制造費用”成本項目所核算內容,如表1。“生產成本”賬戶的成本項目可去掉“制造費用”項目,新增加“生產組織費用”項目。
第二,“制造費用”賬戶改進設計。“制造費用”賬戶的費用內容不需要改,但屬于可直接計入某種產品的生產組織費用,則不必再在“制造費用”賬戶歸集和分配,即“制造費用”賬戶僅登記發生的聯合生產組織費用,在此需要特別指出以及注意的地方是,并非是生產每個產品都發生了有些聯合生產組織費用,這些費用都是為了生產其中的某幾項產品而產生的,按照現行的會計處理方法也應分配計入有關產品,企業同時也能夠改變以前的指導思想,借鑒本文所提的方法,同時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設計“制造費用”賬戶。
(3)賬務流程設計。賬務流程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將當月“專屬生產組織費用”直接計入具體產品的“生產成本”賬戶,可做如下會計分錄(在此以專用設備的維修費為例,假如生產甲、乙兩種產品,A設備專為甲產品服務,B設備專為乙產品服務)。借記“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甲產品―――專屬生產組織費用”,貸記“原材料(A設備維修所發生的材料費用)”。借記“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乙產品―――專屬生產組織費用”,貸記“原材料(B設備維修所發生的材料費用)”當月其他“專屬生產組織費用”的會計分錄思路與此相同,不再贅述。
第二步:歸集當月“聯合生產組織費用”,可做如下會計分錄(在此以共用設備的折舊費為例,假如生產甲、乙兩種產品,C設備屬于此兩種產品的共用設備)。借記“制造費用―――折舊費”,貸記“累計折舊(C設備所提折舊費)”。當月其他聯合生產組織費用,會計分錄思路與此相同,不再贅述。
第三步:分配結轉聯合生產組織費用,可做如下會計分錄(假如生產甲、乙兩種產品)。借記“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甲產品――聯合生產組織費用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乙產品――聯合生產組織費用生產成本”,貸記“制造費用(聯合生產組織費用)”。
三、典型案例分析
為了能夠讓經過改進和完善的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方法更加的有說服力,更好的指導會計人員進行會計工作,將舉出實例來論證和闡明改進后方法的優越性。
(一)生產單位及其生產經營活動 康樂制藥有限公司(注:本文中出現的企業名字均是化名),位于東北地區的一家小型制藥企業。目前該企業僅有一個生產車間,經過發酵、提取、精烘包(注:3個工藝集中在一起,簡稱為“精烘包”)等生產過程,共生產A、B兩種產品。制藥車間有管理人員4名,生產工人182名(其中提取96人、精烘包4人、其余人員為發酵人員)。兩種產品雖并在同一場地進行發酵,但是提取場地及設備、精烘包場地及設備餅不共有。車間管理人員的辦公場所及設備與發酵場地在一起。
該制藥車間在2011年5月份共投產A產品13357.06kg、B產品1971.8kg,月末兩種產品均全部完工。該月為生產兩種產品所發生的生產組織費用為固定資產折舊費678302.03元,固定資產維護維修費用284321.62元,動力費用2335623.50元;車間管理人員工資20122.32元,辦公費用1000元,差費5000元,污水處理290525.31元。生產組織費用共計3614894.78元。共發生8451工時(發酵生產活動6726工時,其中A產品6501工時,B產品225工時。A提取及其精烘包生產活動合計1495工時;B為230工時)。
(二)生產組織費用歸集與分配 (1)對制藥車間生產組織費用分類。按照會計分錄的方法對該制藥公司5月份產生的生產成本費用進行分錄,可以得出以下結果。
第一,各產品的專屬生產組織費用。A專屬生產組織費用為:A提取活動所專用固定資產的折舊費、A精烘包活動所專用固定資產的折舊費、A差旅費。B專屬生產組織費用為:B提取活動所專用固定資產的折舊費、B精烘包提取活動所專用固定資產的折舊費、B全部專用固定資產所發生的維護維修費用、B差旅費。
第二,聯合生產組織費用。A、B本月發生的聯合生產組織費用為:發酵活動所需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發酵活動所用固定資產的維護維修費用、發酵設備所需要的動力費、發酵活動所發生的污水處理費、車間公共管理費用等。車間管理部門不單獨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費用,這主要是因為車間管理人員與發酵工作人員在同一場地辦公,避免了這項開支。
(2)制藥車間本月各產品生產組織費用計算。對制藥車間本月生產組織費用分類后,即可開始計算各產品的生產組織費
第一,各產品的專屬生產組織費用計算根據上述對制藥車間本月生產組織費用分類,利用模型一算法,計算各產品專屬生產組織費用,見表2、表3。
第二,聯合生產組織費用歸集與分配的計算。首先,利用模型二算法,根據上述對制藥車間本月生產組織費用分類,歸集聯合生產組織費用,見表4。
備注:發酵生產共發生機器工時6726,其中LT產生6501工時,PT產生225工時。
其次,利用模型二的算法,利用表4提供的數據資料,可將聯合生產組織費用分配給A產品和B產品:
A應分配的聯合生產組織費用=3290938.49元÷6726工時×6501工時=3180354.21元
B應分配的聯合生產組織費用=3290938.49元-3180354.21元=110584.28元
第三,對A、B兩種產品的全部生產組織費用計算。利用模型三算理,利用表2、表3數據資料,以及聯合生產組織費用分配結果,可分別計算A和B的所有生產組織費用。專屬生產組織費用和已經分配的聯合生產組織費用二者共同組成了所有生產組織費用。
本月A生產組織費用=139152.67元+3180354.21元=3319506.88元
本月B生產組織費用=184803.62元+110584.28元=295387.90元
第四,不同會計處理方法下生產組織費用核算結果差別原因的分析。生產組織費用核算結果之所以產生有較大的差別,主要在于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下,從表5中能夠明確看出。
通過表5的分析不難發現,該企業用改進后的會計處理方法和改進前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核算,這兩種方法在核算的結果上存在著有很大的不同。最為明顯的是,其中B生產組織費用卻被虛降了34.112%,而A生產組織費用被虛增了3.0355%,導致成本與實際不符,把這樣的成本信息運用到企業的經營決策中,不利于領導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分析,產生的后果也是不堪設想的。
分析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可以得出,這是因為運用了現行的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方法,使得本來屬于B的生產成本組織費用就轉接到了A上,顯然這種做法是缺乏合理性的。這樣的案例件具有一定代表性,用最直觀的數據分析,讓企業了解到真正適合的處理方法。
(三)對改進后的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方法簡要評價 改進后的生產組織費用的處理方法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具體來說表現在下面幾點。
第一,經過改進后的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方法從多個角度避免了現在實行的處理方法存在的一些弊端,文章還采用了實例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第二,改進后的會計處理方法僅僅是使該賬戶所登記費用僅是聯合生產組織費用,并沒有廢除“制造費用”賬戶及其核算的具體費用名稱,這樣就避免了會計人員對改進后的方法在理解上的難度,在應用上的麻煩。
最后,改進后的生產組織費用會計處理方法,調動了會計核算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很大程度上能夠更有效的促進會計人員與其它專業領域技術人員的交流,拓寬會計人員的知識面,提升他們的能力素質,從而使會計從業者的無論是在形象上還是自信心上都能夠實現整體上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