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7 09:59:1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醫院環境衛生的重要性,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 病房環境衛生管理的重要性
1.1醫院環境衛生概述 醫院環境是患者用于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重要場所,它保證了每天都要進行的醫療性活動的正常進行,如各項常規和專科檢查,手術,病情觀察,相應癥狀的治療和護理,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管道、氣道護理,傷口的護理,靜脈治療的護理等等。
醫院環境衛生包括衛生空氣環境,各場所地面及物體表面衛生,以及醫務人員及保潔人員的手及個人裝置衛生等,良好的醫院環境衛生對于患者而言既是利于康復的重要環境依托,也是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保障。
1.2良好的醫院環境衛生是患者康復的重要保障 住院患者疾病的痊愈與健康的恢復必須在健康衛生的環境下才能獲得。舒莉[1]在《噪聲與人的身心健康》研究中認為噪聲不僅對聽力、血壓、睡眠等有不良影響,還會誘發人的煩惱、習得性無助,容易造成兒童的認知障礙等。孫發碧[2]研究表明安靜的病房環境給人舒適的感受,有利于疾病的康復,而噪音會給患者帶來不良影響。韓靜[3]研究表明污濁的空氣會干擾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使人出現煩躁、頭暈、倦怠、食欲減退等表現,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國外文獻顯示[4],環境污染與某些心肺疾病的入院率有關聯。
1.3良好的醫院環境衛生是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保障 醫院感染的傳播途徑主要有接觸傳播、空氣傳播和媒介物傳播,這三者都與醫院內環境因素密不可分。Eickhoff[4]報道醫院感染約有10%是通過空氣傳播引起的。
2 醫院環境衛生管理的國內外發展現狀
病房環境是否舒適主要受國家政策制定、醫院政策制定、護士管理、后勤部門對清潔人員的培訓與督導以及由患者公共衛生意識外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制約來實現。
2.1國家公共衛生政策的宏觀調控 衛生部在總結1996年頒布的《綜合醫院建設標準》施行7年的情況和對全國28個省市206所綜合醫院的現狀進行調查的基礎上,經修訂,于2004年推出的《綜合醫院建筑標準》里對病房每床建筑面積及每床凈使用面積有著明確的標準,同時對建筑裝修和環境設計的要求也有著利于患者病情恢復的標準。
2011年衛生部應醫改要求重新制定的《2011版等級醫院評審標準》對醫院環境建設和醫院感染管理均有明確要求。對醫院病房物理環境建設和維護均起到了監督管理的作用。
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網對全國醫院進行的感染監控,對于病房環境管理提出了硬性的要求。
2.2醫院對國家衛生政策的響應落實
2.2.1醫院病房設計對溫控系統、通風系統、水暖系統等的考慮。良好的溫控系統可使患者保持穩定的基礎代謝率,保持良好的住院感受。適度的通風可改善病房空氣質量。良好的水暖系統可保證病房患者和工作人員的基本清潔工作的展開。汪強[5]在淺議醫院空調系統與病房室內環境控制中針對醫院病房室內空氣質量不佳的問題研究中指出空調系統的使用形成了對室內空氣的二次污染,要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可從污染源控制、通風和空調凈化3個方面著手,從而提出了利用獨立新風空調系統提高室內空氣質量的設計要點。
項志f[6]在SARS病房空調通風系統設計探討中認為潔凈室空調系統及SARS病房空調系統均應考慮溫濕度控制,氣流控制,氣壓控制,節能措施等方面問題。
2.2.2探視制度和家屬陪護制度的制定有利于病房物環境衛生的維護。王云波等[7]探視者對醫院病房空氣污染影響的初步研究認為探視者是探視時間內病房空氣污染的主要因素,可通過調整探視時間和控制探視人數降低病房空氣污染。
2.2.3醫院對新護士的規范化培訓內容對基礎護理措施內容的凸顯對于維護病房物理環境的意義。隨著醫院改革的不斷深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考慮,護士的生活護理內容不斷得到細節的填充,護士對于晨晚間護理的工作內容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和落實。
2.2.4醫院對保潔人員的管理對于維護病房物理環境的意義。
醫院保潔員是為醫院創造安全、整潔環境的主要成員之一,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缺乏基本醫學知識和自我防護意識,卻與醫護人員一樣接觸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物質,張紅艷[8]加強醫院保潔管理預防醫院感染認為對醫院保潔人員進行系統有效的培訓、監督、檢查、管理不僅給醫院帶來了整潔舒適的醫療環境,還為預防控制醫院交叉感染作出了相應的貢獻。然而劉喜萍[9]醫院保潔人員手衛生情況調查研究表明醫務人員手衛生已引起院方足夠重視,而保潔人員手衛生仍為薄弱環節。
2.2.5醫院院感部門對病房環境消毒效果的監測 陳祖云[10]研究結果表明對從醫療用品的消毒滅菌、醫務人員手衛生的依從性、醫院感染病例的監測上報、微生物標本的送檢以及重要部位的感染控制等質控關鍵環節進行強化管理在醫院感染管理中收到一定的成效。
醫院環境衛生學監測主要是針對產房、母嬰室、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手術室、重癥監護室等重點部門進行監測。醫院環境衛生學監測的環境分為四類:I類為層流潔凈手術室、層流潔凈病房;II類主要為產房、嬰兒室、供應室、無菌區、普通手術室、重癥監護病房等;Ⅲ類包括婦產科檢查室、注射室、換藥室、治療室、供應室潔凈區、急診室、化驗室、兒科病房及各類普通病房;IV類包括傳染病科及病房。
2.3護士對病房環境衛生的管理 吳曉敏[11]在“5s”理論在病房環境管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中認為應用5s理論,即通過整理(seiri)、存放(seiton)、清潔(seiso)、標準(seikeetsu)、修養(shitsuke)的模式對病房環境進行持續管理,可有效改善護理質量,減少因物品混放造成的醫療差錯;增加了工作環境的舒適感和美感,激發了護士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
同時,護士的三級質量控制對于病區管理的環境質量標準均有明確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情況均納入PDCA循環持續改進。
2.4患者對病房環境的評價對病房環境衛生的維護有著促進作用。韓靜[3]在對一次三級甲等醫院的患者展開的舒適度抽樣調查發現30.5%的住院患者認為病房物理環境不舒適,其中7.6%的患者認為病房的空氣質量較差,因而建議醫院管理者對病房空氣質量差等問題展開整改促進活動。
2.5患者公共衛生意識的外化對于維持病房物理環境衛生的意義重大。
2.5.1公共衛生意識的內涵 公民公共衛生意識狀態與其自身的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社會資源有限,而人口密度則空前巨大,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這一切都要求我們每一個公民都具備公共衛生意識,養成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
2.5.2公民公共衛生意識的可塑性 文清秀在[12]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對居民健康和衛生意識影響的分析的調查研究顯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開展可使居民健康和衛生意識得到顯著提高。而張雪等[13]在公共衛生與全民的健康意識探究中提出SARS、禽流感、炭疽生物恐怖事件等大型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也促進了全民公共衛生意識的提高。
2.5.3公民的公共衛生意識在醫院環境的體現 醫院環境內患者公共衛生意識的成熟則表現為:具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配合護士對病區環境管理進行檢查督導,保持“三短九潔”的良好衛生習慣;遵守醫院的探視和陪護制度,不喧嘩,保持病室環境的安靜,減少噪音對其他病友造成的影響;有成熟的健康責任觀,對于保潔人員和護士未對患者進行環境管理的時間段,自覺維護病室安靜、整潔,即患者公共衛生意識的外化可幫助維持病房環境的安靜、整潔。
2.5.4患者在醫院的公共衛生意識的培養 患者的公共衛生意識既沿襲于自身的衛生修養和在院外獲得的零散的公共衛生知識的塑造,同時也受到醫院內公共衛生知識健康宣教的熏陶。醫院健康教育較社會而言更為集中,專業性也更強。個人對于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不一而足,這與患者的理解認知能力、接受公共衛生教育的經歷、自身重視程度等因素均有關系,而影響患者在醫院公共衛生意識的因素和機制尚不明確,需收集基本資料進行進一步研究調查。
3 保持病房環境衛生的方法
3.1空氣消毒 空氣消毒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種:臭氧、紫外線和化學藥劑。
3.2物品表面消毒 常規采用含氯消毒劑(健之素牌消毒泡騰片)含有效氯500 mg/L的抹布擦拭。
3.3醫院工作人員手消毒 消毒時機:接觸患者前,清潔無菌操作前,處理藥物或配餐前,接觸患者后,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后,血液、體液污染后,摘手套后。消毒方法:使用流動水或速干手消毒劑進行七步洗手法洗手。
4 病房環境衛生監測手段
按照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對病房的空氣、物體表面消毒后或使用中,病房工作人員手進行采樣生物監測。空氣采樣用平板暴露法,采樣過程:清潔后第1、7、l4、21、28 d,啟動凈化空調,由半循環運行到全循環后15、30、45、60 min。按《醫院消毒技術規范》的規定,用直徑9 cm的普通營養瓊脂培養皿,對各級LAOR采用“5點法”取樣,上述過程重復10次。病房工作人員手和物體表面采樣用棉拭子法。
5 病房環境衛生的評價
目前醫院及國家感染監測網在病房衛生評價研究中對醫院感染的研究較多,有著較全面的醫院感染橫斷面調查資料。醫院環境衛生的不合格必然導致院感率的上升。然而病房環境衛生的合格并不意味著院感率的下降,二者之間沒有因果聯系。
6 結論
綜上所述,病房的環境管理需要多方人員的參與,包括醫院職能部門的長期監管,也包括護士及保潔人員的長期維護,同時還離不開患者自身公共衛生意識的外化、。醫院職能部門對病房環境中容易導致醫院感染的監管力度較大,其中對醫務人員的相關院感知識的培訓和督導比較到位,而對于醫療邊緣人群如保潔人員監管和培訓力度較弱。患者成熟的公共衛生意識可幫助維護病房環境的安靜、整潔,但其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成熟公共衛生意識的影響因素和具體機制仍尚待研究。患者對病房衛生環境的評價研究較為表淺,且缺乏對其評價的影響因素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舒莉,吳建平.噪聲與人的身心健康[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7):664-666.
[2]孫發碧.淺談聲音在病房中的應用[J].藥物與人,2014,27(320):77-78
[3]韓靜,李新輝,楊琴.住院患者對病房物理環境舒適感的評價[J].護理雜志,2012,29(21):13-15,19.
[4]A P,Rw S,L T,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outdoor air pollution and hospital admissions in Brisbane,Australia[J].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2001,56(1):37-52.
[5]汪強.淺議醫院空調系統與病房室內環境控制[J].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10,(3):50-52.
[6]項志f.SARS病房空調通風系統設計探討[J].醫藥工程設計,2004,25(4):35-38.
[7]王云波,潘京海,李宗麟,et al.探視者對醫院病房空氣污染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30(10):915-917.
[8]張紅艷,趙惠云.加強醫院保潔管理預防醫院感染[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6):96.
[9]劉喜萍,于曉芬.醫院保潔人員手衛生情況調查[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8):38-40.
[10]陳祖云.質控關鍵環節管理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學,2014,38(2):212-213.
[11]吳曉敏.“5s”理論在病房環境管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社區衛生管理,2011,10(5):316-317.
國慶節即將來臨,為了給廣大群眾提供一個優美、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營造節日期間歡樂祥和的氛圍,縣政府決定,在全縣范圍內掀起以“人人動手、美化家園、喜迎國慶”為主題的群眾國衛生運動活動周,有效地清理環境衛生,提高我縣環境衛生水平。現將活動周具體安排通知如下:
一、活動時間
9月24日至30日為活動周,活動周期間在全縣范圍內進行環境衛生集中整治。其中,9月29日統一組織《安徽省愛國衛生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集中宣傳及開展全縣群眾國衛生突擊活動。
二、活動內容
(一)集中整治環境衛生。廣泛動員全縣各單位和廣大居民開展衛生大掃除活動,大搞室內外環境衛生,清理垃圾衛生死角,清除亂貼亂畫、亂堆亂放,消滅“四害”孳生地。特別要抓好城區各主、次干道和鄉鎮街道衛生突擊整治,以及汽車站、廣場、商場、醫院、機關、學校、賓館、餐館、景觀地區、集貿市場、居民小區(村莊)等窗口單位和重點單位的衛生,為廣大群眾創造整潔舒適的節日環境。
(二)開展《條例》宣傳。《條例》是我省第一部愛國衛生地方性法規,自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提高廣大群眾對《條例》重要性及現實性的認識,更好地樹立愛國衛生的法制觀念,各職能部門要進一步明確職責,認真指導、督促鄉鎮、村、街道、社區居委會、相關部門利用各自的宣傳陣地,借助黑板報、宣傳欄、小廣播、散發宣傳資料等方式,做好《條例》的宣傳和愛國衛生知識普及工作。縣廣電局要利用廣播、電視大力宣傳《條例》,使《條例》的內容家喻戶曉。宣傳重點:愛國衛生實行法制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鄉鎮、各有關部門在愛國衛生運動中的職責;單位、個人參加愛國衛生活動的權利和義務;單位、個人違反《條例》強制性條款的法律責任。
要認真開展好集中宣傳。9月29日上午8:30,縣衛生、工商、交通、農委、文體、環保等部門要在禹王路中段設立集中宣傳咨詢點(拉橫幅,展出宣傳板報,散發宣傳資料),通過集中宣傳,切實提高廣大群眾對愛國衛生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了解《條例》在現實生活中的指導意義,明確參與愛國衛生工作的權利和義務,自覺遵守各項公共衛生管理規定,共同維護公共衛生秩序,提高我縣綜合環境衛生水平。
三、整治重點
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整治工作:
(一)加強各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的清掃保潔力度,確保垃圾日產日清,并做好各垃圾收運點的消殺工作,做到無清掃盲區,無積存垃圾,無垃圾地倒現象,提高群眾對環衛清掃工作的滿意度。
(二)按照“門前三包、門內達標”責任制要求,開展單位衛生大掃除。全縣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及沿街門店要對“門前三包”責任區內的環境衛生及單位內部衛生進行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做到室內清潔,室外秩序井然、環境優美。
(三)抓好各集貿市場專項衛生治理。消滅有損市容環境衛生形象的臟亂差市場,整治騎路市場,杜絕市場外溢現象發生,嚴格落實好垃圾日產日清等各項衛生保潔制度,確保市場衛生整潔、經營有序。
(四)抓好公共場所、食品行業衛生監管工作。在節前對縣內的中小餐館、食品超市、街頭食品門店(攤點)進行一次拉網式檢查,對無證經營及衛生設施不合格的依法予以處理,切實采取措施做好食品衛生工作,嚴防發生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
(五)重點抓好汽車站、商場(店)、醫院等窗口單位衛生的同時,窗口單位應在門前、廳內等適當的部位擺放鮮花,為群眾出行、購物、就診營造一個優美的節日的環境。
(六)抓好城鎮居民生活區、城中村等環境衛生治理。動員黨員帶動廣大居民進行衛生大掃除,徹底清除生活小區內的衛生死角,清理非法張貼的小廣告,清除亂涂亂畫、亂堆亂放,改善生活環境。
(七)繼續開展好除“四害”活動。各鄉鎮、各部門在認真組織搞好室內外衛生的同時,要有重點地做好夏末秋初滅蚊蠅及秋季滅鼠活動,鏟除孳生地,為降低“四害”密度、減少蟲媒傳染病打下良好的基礎。
(八)各鄉鎮、村要組織廣大農戶動手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清掃禽舍、豬圈衛生,減少蚊蠅孳生地,并大力宣傳衛生防病知識,教育廣大農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減少各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
四、活動要求
(一)縣愛衛會負責活動的組織和協調工作。
(二)縣愛衛會組成部門尤其是行政執法、衛生、建設、農委、工商、教育、文體、環保、文明辦等部門要根據自身的工作職責,在開展好自身衛生整治活動的同時,認真組織、監督、檢查各所屬單位、監管部門開展好集中衛生整治活動。
(三)各鄉鎮、各部門要切實提高認識,以本次活動為契機,不斷創新愛國衛生工作機制,推進愛國衛生的長效管理,依法加強愛國衛生執法力度,保障《條例》的全面貫徹實施,努力改善我縣環境衛生面貌,為全縣的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迎國慶愛國衛生運動活動周宣傳標語
一、《安徽省愛國衛生條例》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貫徹執行《安徽省愛國衛生條例》創建美好家園
三、認真貫徹執行《安徽省愛國衛生條例》加強市容環境衛生管理
四、嚴格遵守《安徽省愛國衛生條例》做講衛生講公德的好市民
五、全面動員,人人參與,扎實開展“愛國衛生周”活動
六、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個人衛生
七、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市容整潔
八、講文明講衛生改陋習樹新風
醫院感染的發生不僅使患者病情惡化,嚴重地影響患者的預后與安危,而且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家庭、社會的經濟負擔,對醫療質量和社會安定造成重大影響[1]。醫院感染管理是醫療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護理管理是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本文通過對我院2012年10至2013年1月的感染病例分析,總結出醫院內感染發生的常見原因,以期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幫助預防感染的發生。
1研究資料
我院是一所集醫、教、研、防、康復于一體的三級綜合醫院,統計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出院病例4892例,其中感染病例62例,感染發生率為1.27%,其中手術部位感染20例,占總數的32.2%;呼吸道感染20例,占總數的32.2%;泌尿道感染8例,占總數的13.0%;皮膚軟組織感染10例,占總數的16.1%;腹腔內感染2例,占總數的3.2%;其他部位感染2例,占總數的3.2%。
2醫院內感染發生的原因分析
我院每月對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進行綜合考核,考核的重點包括環境衛生的監測,發病率監測,以及各科室對感染發生情況的處理。分析我院感染病例的特點和規律,總結出我院感染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2.1侵入性操作凡是診療操作,需進入血道、空腔臟器、腔道間隙、組織等部位,可能造成局部不同程度損傷或出血的診療均應視作侵入性診療操作[3]。侵入性操作為微生物提供了入路與繁殖基地,是引起醫院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例如,醫院內科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經常用到多種插管,如靜脈輸液管、中心靜脈置管、胃管、氣管內插管、氣管切開、留置導尿管等。這些侵入性操作為在搶救病人的同時,往往也會造成一些機械性損傷,而這些機械系損傷會為致病菌提供了入路和繁殖基地,極易導致感染發生。如,由于呼吸機侵入性操作造成的相關肺炎,由于靜脈置管插入而導致的血液感染問題等等。
2.2醫院內環境衛生病房是病人治療休息的場所,住院后醫院的環境、空氣質量等均是影響感染發生的重要因素。醫院病房內病人密集,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來往頻繁,各種治療操作多,且空間相對狹小,適宜微生物繁殖。在對各科室的考核中發現,個別科室會出現醫療廢物處理不及時,醫療用具消毒更換不及時等問題,這些都容易造成細菌的滋生和繁殖。此外,還有一些病菌可能通過接觸途徑傳染,人體皮膚表面或生活用具表面經常宿有病菌,若不及時徹底地清潔,很可能會造成病菌的繁殖和感染。另外,由于患者本身疾病特殊性等原因,長期臥床或保持某種姿勢,更易導致接觸部位感染等問題的發生。
2.3醫護人員預防感染的意識淡薄醫護人員是病人住院期間的監護者,不僅承擔著對病患的醫護責任,還負有對病患監督教育的責任。醫護人員直接跟病患接觸,處理要注意個人衛生及做好自身的感染預防工作之外,還應該督促病患注意清潔,及時更換生活用品,保持住院期間的個人衛生。在實際的工作中,發現有些醫護人員對基本的衛生常識掌握不夠熟練,如七步洗手法等;另外,也沒有及時督促病患做好基礎衛生,這些都是感染發生的巨大隱患。
3醫院內感染的預防
3.1完善醫院管理制度做好醫院的感染預防工作,首先要有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制定內管理制度時,可參考上級衛生行政部門頒布的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政策法規、技術標準:如《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管理辦法》、《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醫院隔離技術規范》、《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等,及時組織全院人員學習并遵照執行[4]。此外,還應充分結合醫院各科室的實際工作情況,及時修訂和補充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形成醫院內部管理規范,保證醫院內部管理制度的可執行性和操作性。為保證管理制度的實施效果,醫院還應成立專門的督導、反饋管理方案,全方位地監測管理和調整醫院內部的感染預防工作。
3.2嚴格管理各項侵入性操作侵入性操作為病原菌進入肌體提供了通道,應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如必須執行侵入性操作,應嚴格管理各個環節。
3.2.1操作前準確判斷病情仔細研究病人病情,嚴格掌握各種適應證,真正做到根據病情制定治療方案,有的放矢,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3.2.2操作過程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侵入性操作過程中,醫護人員在遵循操作標準,應盡量動作輕柔,盡可能減少機械性損傷。
3.2.3操作后加強監控對患者進行侵入性操作后,及時監測評價患者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提醒患者注意預防感染。
3.3加強基礎護理和重點護理對病人的基礎護理是為了保持病人的基本生理衛生,是防止病原菌存活和繁殖的基礎條件。對一些易招致感染的部位,如呼吸道、口腔等,應重點護理。醫護人員應提醒患者時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按時翻身拍背、協助排痰。平時還應注意保持口腔清潔,以減少致病菌在口咽部的寄生和繁殖,也可預防細菌向下移行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另外,對于一些有吞咽困難、嗆咳的病人,應注意防止其誤吸的發生。
3.4加強醫院內環境衛生的管理醫院內環境衛生管理,包括對醫用器械的管理和醫院內衛生環境的管理。對各種消毒醫療器械、一次性醫療器械和器具,應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定期嚴格消毒清洗。病房內應保持環境安靜,定時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醫院應及時有效地處理病人換藥敷料、排泄物、遺棄物、各種引流管等各種易招致或滋生病菌的廢物;另外,病房內的床、柜等生活用具也應定時用消毒液擦試,必要時,可以定期用紫外線對病房內的空氣消毒。
3.5提高醫護人員的防感染意識醫護人員預防感染意識的淡薄,將直接導致其醫療過程中對衛生要求的疏忽,從而為病菌的繁殖提供可乘之機,增大患者感染發生的幾率。據統計調查顯示,醫院感染的傳播途徑以接觸為常見,而其中手是最重要的傳播媒介之一,由醫務人員洗手不徹底導致病原菌傳播而造成感染占醫院感染發生率的30%。因此,只有醫護人員充分意識到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一種責任和使命,才有可能積極地參與醫院的感染監控工作,醫療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并能及時地提醒和引導患者注意預防感染,成為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真正的執行者和管理者。
參考文獻
[1]曾華,林曉蘇.護理干預措施對神經內科重癥監護患者院內感染控制的影響[J].實用預防醫學,2010,17(9).
[2]郭曉麗,尚霞,夏歡歡.在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護士長的作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2):30.
關鍵詞:母嬰同室;醫院感染;控制;體會
新生兒脫離母體以后,機體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尤其是免疫系統,對外界細菌、病毒等抵抗力較低,是醫院感染中的易感人群[1]。母嬰同室是新生兒娩出后接觸最多的地方。我科從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不斷完善相關工作和各項規章制度,未發生產婦和新生兒醫院感染病例,現將母嬰同室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的控制體會介紹如下:
1母嬰同室醫院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
1.1新生兒自身因素 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及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機體對外界免疫力低下,易發生呼吸道、皮膚以及消化道等各種感染。
1.2環境因素 母嬰同室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室內空氣、物體表面、工作人員以及陪護人員的手、新生兒的日常用品,這些環境的不衛生會增加產婦和新生兒的醫院感染。
1.2.1消毒隔離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到位,室內使用后的物品如毛巾、尿布等處理不當,這些物品經常與新生兒的皮膚接觸,用后如不及時清洗消毒,則最容易滋生細菌,使用后的廢棄物處置不規范,也是污染病室環境的因素[2]。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醫護人員要在不同的病區,對不同新生兒進行診療操作,衣物以及相關醫療器械的物體表面,都會直接或間接攜帶病原體,從而造成新生兒之間的交叉感染;而且探視人員增多,也給母嬰同室的空氣和物體表面造成污染,從而進一步增加新生兒醫院感染的風險[3]。
1.2.2 醫護人員手衛生意識差,在各項操作中可通過手把細菌、病毒傳給母嬰。另外由于陪護人員、探視人員手衛生知識缺乏,不注意手部的清潔和衛生,也可將病原菌直接傳播給新生兒。
1.2.3醫護人員及產婦患有皮膚感染和其他傳染性疾病時,均會將將病原菌傳播給新生兒[4]。
1.3 陪護及探視制度不建全 由于醫護人員少,患病的新生兒不能由醫護人員單獨陪護,多數時間是由家屬陪護,且探訪人員多不固定,可將不同環境中的病原菌帶到病室,可增加新生兒醫院感染的風險。
1.4醫院的管理部門對醫院感染不夠重視,未加強對母嬰同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尤其是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防護意識差,以及對醫院感染知識知曉率低,也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原因。
2母嬰同室醫院感染管理與控制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2.1母嬰同室及物品的消毒,母嬰同室工作人員上班期間應保持衣帽整潔,進行各項操作時要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新生兒所用的包被、小毛巾、尿布等用物應加強消毒滅菌工作,常用的醫療器械如聽診器、體溫計等使用前后均需消毒,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復使用[5]。母嬰同室應保持空氣清新,每日定時開窗通風,室溫保持在24~26°C,濕度55%~65%,室內的所有物體表面、地面、門把手、常用儀器、空氣等堅持每日定時消毒,新生兒及產婦使用過的物品需單獨處理[6]。
2.2嚴格落實手衛生規范和制度 醫護人員在接觸新生兒時,必須堅持手衛生制度,規范"六步洗手法"等,落實手衛生的管理及醫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加強手衛生執行力度,提高手衛生的依從性[7]。
2.3加強對母嬰同室的空氣、物體表面、手的環境衛生學監測監測,并制定相關制度:科室要有相應的消毒及監測制度,每月對空氣、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進行環境衛生學監測,總結分析監測結果,持續改進工作。醫院感染管理是醫院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關系到醫療護理質量及醫療安全,產婦與新生兒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和高風險性,所以做好母嬰同室病區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顯得更加重要[8]。
2.4其他方面 為了減少環境的污染,避免醫院內交叉感染,要嚴格規范醫療廢物的處置,應專人回收并有記錄;患有皮膚病及其他傳染性疾病的醫護人員應暫停在母嬰同室工作,產婦哺乳前要洗手并清潔,母嬰同室中嬰兒所用的眼藥水、粉撲、石臘油、小毛巾等應一嬰一用,避免交叉使用[9]。如產婦發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活動性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或不明原因的發熱等癥狀時,應根據情況決定是否終止哺乳,必要時可將母親與新生兒分室隔離,避免感染進一步擴散。
3結論
科室醫護人員和保潔工人要增加醫院感染的防控意識,定期組織科室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母嬰同室消毒措施》等相關技術規范和制度,并加強科室醫院感染的監督管理工作,制定清潔衛生管理制度,一次性用品管理制度,職業暴露的防護制度等,有效地控制和降低醫院感染率。
醫院感染控制工作與醫療護理工作密切相關,醫護工作始終貫穿于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各個環節,母嬰同室的醫院感染管理體現了產科的醫護質量水平。醫院感染的發生不僅從身心上、經濟上增加了產婦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同時也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因此預防和控制母嬰同室醫院感染是保證產科醫療安全的一項重要措施;我院通過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督查并持續改進相關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母嬰同室醫院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Mayhall C G. Hospital 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 control[M].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2.
[2]Cummings K J, Martin S B, Lindsley W G, et al. Exposure to influenza virus aerosols in the hospital setting: Is routine patient care an aerosol generating procedure?[J].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127.
[3]Saiman 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ystic fibrosis[J]. 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 24(4): 390-395.
[4]王新.預防母嬰同室病房醫院感染的護理管理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024):5537-5537.
[5]鐘巧,侯慶中,李暉,等.母嬰同室新生兒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方法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5):692-694.
[6]Jaafar S H, Lee K S, Ho J J. Separate care for new mother and infant versus rooming-in for increasing the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 9.
[7]劉悅新,尹仲嬌,李綺薇,等.母嬰同室新生兒醫院感染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016): 3982-3983.
【關鍵詞】門診輸液;醫院感染;管理
門診輸液室是醫院的一個窗口,其特點是患者流動性大,是患者進行輸液的場所,也是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環節。我院自2005年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以來,在探索中開展醫院感染管理工作,2009年開始加強對門診輸液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力度,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有效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
1醫院感染危險因素
1.1布局不合理醫院業務用房條件有限,輸液室分區不明顯,患者直接進入注射區域,人流反復交叉。
1.2空氣質量差我院是婦幼專科醫院,門診輸液的病人以患兒居多,每例患兒由2名或3名家屬陪同,據統計門診輸液的患者中患呼吸系統疾病比例占60-70%,加上門診輸液室空間小,人群密度高,空氣質量較差。護理人員如果不能及時開窗通風或者通風不夠,就會使有害微生物繁殖、生長[1]。
1.3無菌觀念淡薄部分護士無菌觀念不強,沒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不能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帶,甚至進行無菌操作不帶帽子口罩。這種不正確的意識和操作只會增加醫院感染概率。
1.4職業暴露風險日常工作中,臨床護士是發生銳器傷,感染血液性傳播疾病的高危人群。由于門診患者短時間在門診輸液室停留,護士對患者詳細病情并不了解,患者是否患有傳染性疾病或是否正處于一些疾病的潛伏期等情況一無所知[2],假如護士的防護意識不強,防護知識欠缺和在操作時沒有落實防護措施,可導致發生職業暴露,導致感染,將會對門診輸液室護士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脅。
1.5手的傳播手衛生對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安全有很大影響,臨床上由醫護人員的手傳播細菌造成的醫院感染約占30.0%[3]。門診輸液室的護士往往認為工作忙不過來,手衛生可以放松。另外擔心頻繁洗手或使用快干手消劑容易引起皮膚過敏,粗糙、皸裂。繁忙工作中不能自覺遵守手衛生規范,對每接觸不同患者后進行洗手意識不強,控制交叉感染意識淡漠。
2實施管理
2.1建立健全門診輸液室的各種制度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等要求,結合實際,制定了相應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離制度、手衛生制度、一次性物品使用管理制度、醫療廢物管理制度,標準操作流程等。并根據新的規范或要求進行及時修訂,將工作制度化、規范化。醫院感染管理科、護理部每月不定期進行督查指導,及時反饋,持續改進。
2.2合理的對門診輸液室進行布局改造雖然醫院業務用房條件受限,但醫院還是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要求,對輸液室進行合理分區,設置配藥間,接藥臺,皮試處,注射區、手衛生設施等,并隨著工作流程的優化進行了兩次改造,減少人流交叉,使門診輸液室在布局上盡可能符合醫院感染的要求。
2.3加強環境衛生的管理我們要求門診輸液室經常性的開窗通風,保持對流,使室內溫度保持在18℃-22℃,濕度50%-60%,讓患者感覺舒適。每日下班后進行紫外線消毒1-2次,每次60min。每天上班前下班后清潔員對地面進行濕式清掃,遇到污染即刻清理并消毒,拖把分區使用,用后用消毒劑清洗消毒晾干備用。所有桌面、臺面、輸液椅等物體表面均用含氯消毒劑擦拭。護士長加強日常監督,定期對門診輸液室整體環境衛生進行評估,督促做好每周進行大清掃一次,保障輸液室處于整潔狀態。
2.4優化工作流程
2.4.1接藥患者只需在接藥臺把藥交給負責接藥的護士,然后在大廳等候,護士核對后交給配藥室。
2.4.2配藥配藥護士衣帽整潔戴口罩,配藥前先用流動水清洗雙手或快速手消劑進行手消毒,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并有較強的慎獨精神。工作過程保持臺面整潔干燥。實行專人加藥,現用現配,合理安排加藥順序和時間,一人一針一管,嚴禁重復使用注射器。加藥后用無菌盤從傳遞口傳出。嚴格限制配藥間的人員數量和流動。
2.4.3輸液輸液護士按照標準預防進行防護,衣帽整潔戴口罩。注射處及治療車均配備快速手消劑,止血帶一人一用一消毒,每接觸完一位患者后及時的清洗雙手或用快速手消劑進行手消毒。穿刺不成功時,更換獨立包裝的一次性穿刺針頭,嚴禁反復使用原針頭,這樣可以有效預防靜脈炎的發生。
2.4.4巡視在門診輸液室中,患者比較多,護士要加強巡視,在巡視時進行健康宣教。使病人或家屬了解一些預防醫院感染的基本常識。對患兒及家長尤其做好手衛生及保持環境清潔衛生的宣教,避免出現隨意讓患兒就地大小便的情況。如果患者是易感人群,對這類患者進行有效的隔離,以免發生交叉感染。對于特殊時期人員大量的流動,要進行有效的限制,防止過于密集的人群,由于病菌是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傳播的,所以,要進行積極的防控[4]。
2.5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醫院感染管理科加強對全體醫護人員的培訓,科室也將醫院感染相關內容列入科內培訓與考核中。加強新上崗、在崗、實習的護士對醫院感染知識的認識和掌握。特別是強調無菌觀念、手衛生制度及職業防護等。從洗手指征、洗手方法到監測結果對比,加深醫務人員對洗手重要性的認識,最終養成良好的手衛生習慣,有效地切斷傳播途徑。培養護士細心、沉穩的工作習慣,忙而不亂,掌握并運用標準預防的原則,正確使用銳器,在工作中有效地實施自我防護。對保潔員進行也定期進行培訓,使她們掌握洗手方法,一定的消毒隔離知識和方法,遵守清潔、消毒、隔離及保潔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提高控制醫院感染意識。
2.6認真落實消毒隔離措施科室要認真落實預防醫院感染的各項消毒隔離措施,醫院感染管理科和護理部定期督查,護士長對保潔員的工作要進行監督和指導,保證工作質量。要求護士、保潔員掌握常用消毒劑的使用方法,正確配置使用消毒劑,并做好相應監測。按照醫院規定的消毒劑使用期限,做到使用前注明啟用時間,及時更換。規范一次性醫療用品的使用和管理,存放必須清潔干燥,符合要求。
2.7規范醫療廢物的管理經過培訓,強調醫療廢物正確處置的重要性和責任意識,門診輸液室對醫療廢物嚴格分類,規范了利器盒的應用。對一次性醫療用品外包裝進行合理收集,保持了配藥間的整潔,輸液器用后就地分類,放在定點區域,護士進行有利器的操作時保持注意力集中,防止在處置環節發生針刺傷,輸液器的針頭用剪刀剪去放置于利器盒,注射器與針頭不徒手分離,也不要求必須分離。盛裝醫療廢物的容器滿3/4時清潔員及時收集交暫存處,清潔員在處理醫療廢物時做好防護,認真填寫登記表和交接表。
3討論
雖然醫院業務用房條件有限,門診患者和陪同看病的家屬多,輸液室人員流動大。通過對門診輸液室進行合理的布局改造,優化工作流程,加強環境衛生的管理,加強培訓監督,落實消毒隔離措施,規范醫療廢物的管理后,不斷地進行質量控制持續改進,落實到細節,增強了我院門診輸液室護士的窗口意識、無菌觀念、慎獨精神、提高了標準預防意識,手衛生理念和洗手依從性,環境衛生明顯改善,有效地降低醫院感染的風險,讓門診輸液室更好的服務于患者。
參考文獻
[1]張玉琴.醫院感染控制中存在的護理管理問題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學雜志,2011,12(27):44-45.
[2]盧桂存,盧寶珍,孟瑞芳.實施環節管理提高門診輸液室醫院感染管理質量[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5):11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