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6 09:34:2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核心素養的研究背景,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新課程;實驗;鋰硫電池
一、聯系實際,發現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能源消耗和環境問題向我們的社會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因此,發展具有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和高比容量的可充電鋰電池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用現實情境及問題來激活教材知識,并借此指導學生查閱文獻,了解有關科學前沿問題,并且聯系實際,自主提出申報課題,并積極了解問題的各個方面,從而培養其化學信息素養。
作為活性炭的主要原料,以木材和秸稈等為代表的生物質材料是典型的可再生資源。以稻殼為例,全國每年可產生4000萬噸,資源相當豐富。稻殼碳化后的產物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達30wt%),且多為納米級別,因此具有很高的電化學活性和吸附能力。有研究表明,在鋰硫電池正極材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納米氧化物可以有效地提高硫的電化學活性,有利于提高其充放電可逆性。將高含硅量的稻殼加工成具有優異電化學活性的鋰硫電池正極載體材料,無疑是一種變廢為寶、一舉兩得的方法?;诖耍菊n題擬以生物質廢料為原料,開發具有一定二氧化硅含量的高比表面積稻殼活性炭,用于鋰硫二次電池正極的載體并優化硫/碳復合電極的電化學性能,為低成本、高容量的鋰硫電池的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持。
二、實驗探究,合作交流
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它是貫徹新課改思想,培養學生之間合作交流、科學觀察和科學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進行上述課題過程中,學生通過文獻數據與資料,交流確定進行實驗的材料及實驗過程。在實驗室中進行探究,課題的實驗過程如下:
(一)稻殼的碳化過程
稻殼碳經過水洗,除去表面黏附物,在100℃烘箱中烘干。將其放入管式電阻爐中,通氬氣,以每分鐘升溫6℃的速率升至450℃,然后維持2小時后降溫。
(二)稻殼的活化過程
活化劑選用氫氧化鉀,氫氧化鉀與碳化產物的質量比為3:1,加入10毫升水,攪拌充分溶解混勻后,在60℃烘箱中干燥。干燥后在450度預活化30分鐘,然后在700度活化1小時,升溫速率在6度每分鐘。自然冷卻至室溫,稀鹽酸洗滌至中性,干燥,得到稻殼活性炭載體。
(三)制備硫/碳復合材料,組裝鋰硫二次電池正極
制備硫/碳復合材料:將稻殼活性炭與升華硫以3:1混合,研磨30分鐘后均勻后置于反應釜中,加熱至155℃保溫24小時,使硫充分滲入到稻殼活性炭的孔洞之中,從而獲得一定負載量的硫/碳復合材料。
電極制作:將稻殼炭材料、導電炭黑和聚偏氟乙烯(PVDF)黏結劑按質量比7:2:1 混合,在N,N二甲基吡咯烷酮溶劑中攪拌成均勻的漿狀物,將其均勻地涂在鋁箔上,然后在60℃下真空干燥24 h。
組裝電池:在手套箱中進行電池組裝成鋰硫電池,并在電化學工作站進行性能測試。
三、分析數據,深入思考
學生通過化學概念原理和化學事實來對實驗現象與數據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與概括,從而提高自身的化學邏輯思維能力。通過以上的實驗過程,可得到一系列的實驗數據與圖表,再對其進行分析:
(一)SEM表征
硫/碳復合材料的SEM圖表面看不出有很多孔,說明S很可能嵌入活性炭的孔里面了。
活性稻殼炭TEM的圖上有許多黑白的點,它們代表的是小孔。這說明活性稻殼炭表面有許多小孔。
(二)熱重分析
由圖2可知,升華硫在250攝氏度左右因加熱開始質量減小,在350攝氏度失去全部質量。而硫/碳復合材料也在250攝氏度左右開始質量減小,但在600攝氏度左右質量不再下降,此時剩余碳的質量分數約為32%。因此,我們得出硫/碳復合材料中硫的質量分數約為68%。
(三)稻殼炭的電化學性能表征
圖3是稻殼炭鋰硫電池在電流密度0.1C時,循環50次的充放電性能測試。該電池初始放電比容量為780mAh/g,循環50圈之后為250mAh/g,充放電的庫倫效率為95%左右。
為了鋰硫電池的碳材料開發,本課題選擇稻殼炭將其制成電化學性能良好的鋰硫電池的正極材料。該材料具有如下優點:
(1)活化的稻殼炭具有多孔性。(2)硫/碳復合材料中硫含量高達68%,且硫很好地嵌入孔內,提高了硫的利用率。
經過以上課題的探究,相信學生對于知識與實際相聯系有進一步的認識。實驗室的開放,鼓勵了學生自行查閱資料,合作探究,動手實驗,結果分析,有效地培養了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并與情感、態度相整合?,F實生活同樣是“課堂”,將生活引入科學實驗,甚至會更有價值,從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信息素質 高職教育 培養途徑 發展建議
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首先提出“信息素質”一詞。美國圖書館協會(ALA)1989年在關于信息素質的研究報告中提出:“具備信息素質的人,是能夠敏銳地覺察信息需求,并能夠進行檢索、評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1]美國監督和課程發展協會1991年研究提出:“信息素質使學生能充分地利用全球信息化所帶來的各種機會。信息素質應成為每個學生受教育的一部分?!痹诋斀裥畔⒒⒕W絡化時代,人的信息素質成為衡量信息化社會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人的經濟生活將以信息的占有、配置、生產、使用為主,信息的獲取已經成為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的重要基礎。高等職業教育是實現終身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這個階段的學習方式是以課堂為主,而信息素質又是課堂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基礎。因此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加強信息素質教育,有助于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
1 高等職業教育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現狀
從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結構來看,大多數只有高中、中?;虼髮W學歷,他們對計算機和多媒體應用技能較低,而且在之前因缺乏信息化環境,普遍存在著信息意識淡薄、信息獲取能力差等問題,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高職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1984年2月,國家教委頒發《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教高z84{004號)文件,指出文獻檢索與利用課不僅有助于當前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是教育面向未來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對與學生吸取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提高自學和研究能力、發揮創造才能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信息社會的發展,文獻檢索與利用課課程在不斷地深化,內容在不斷地拓展,已成為培養全日制學生信息素質與能力的基礎性課程。由于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多數高職院校對在學生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和信息素質培養認識不到位、不重視,沒有把信息素質教育融入高職教育的正式教學課程體系中。目前我國各類高等職業教育機構的教學計劃中基本未開設文獻檢索課,或者僅作為一門公共選修課。
高職學生入學起點相對較低,相比較普通本科高校在校學生,他們文化基礎知識欠缺、專業知識不系統。由于入學動機和目的性各異,表現在學習上就是目標性不強,缺乏動力,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不高,并且不愿意在學習上花費時間和精力。高職教育的教學形式因為缺乏信息資源環境,導致信息意識不強。高校圖書館是營造信息化環境的重要機構,圖書館的信息資源與信息服務在學生信息素質培養與教育上起著關鍵的作用。由于高職教育的學習特點導致他們難以得到高校圖書館提供的資源環境和信息服務,缺乏信息資源獲取方面的專業培訓和指導,致使高職學生的信息素質明顯不足,具體表現在信息意識淡薄、信息獲取能力低下。
2 高等職業教育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
2.1 創新高職教育學生信息素質培養途徑
2.1.1 改變觀念,推動高職學生信息素質教育
長期以來,高校圖書館僅僅承擔著學生圖書知識素質培養任務,并沒能很好地履行對學生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職能,更談不上進行深層次的信息素質教育。加強高職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對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以培養創新能力的教育觀念為指導,充分認識提高高職學生信息素質的現實意義。其次,高職教育相關機構應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真正把學生信息素質教育融入學校文獻檢索課教學體系中,與專業課相結合,達到高職教育學生既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又有較高的信息素質的目的。
2.1.2 開展不同層次的面授教學,提高高職學生信息素質
針對高職學生大都信息意識淡薄,不熟悉圖書館各類資源,計算機技能薄弱,不善于利用網絡資源,信息檢索、處理和運用能力較差等問題,根據高職教育的教學特點,應采用多層次面授教學的方式,提高高職學生信息素質。首先,應充分利用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組織參觀圖書館,開設專題講座,圍繞圖書館的信息資源開展專題培訓,讓他們充分了解圖書館的各類信息資源、服務項目,從而提高他們對圖書館和信息資源的認知度。其次,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系統開設文獻檢索課,通過文獻檢索課程的系統學習,激發他們的信息需求,使學生能有效地利用圖書館各類資源,掌握檢索的技巧,了解與信息利用相關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問題,能夠合理與合法地檢索和利用信息,能夠批判性地評價信息及其來源,并把所選擇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識基礎和價值體系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
2.1.3 通過學科滲透方式,協同開展信息素質教育
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動手能力強,基本素質好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在信息素質教育中可以采用學科滲透方式,協同開展信息素質教育。文獻檢索課教師應與專業課程教師合作,共同制訂培養計劃和教學方案,將信息素質教育嵌入專業必修課中,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中,通過信息檢索,掌握本學科領域研究的發展動態和趨勢,提高其專業信息評判能力,并有效地解決其專業學習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反之,學生通過信息檢索解決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提高他們學習信息檢索技能的興趣,信息素質也相應提高。
2.2 加快高等職業教育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 課程改革 理論框架
一、核心素養誕生的時代背景
要準確把握“素養”或者“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必須從它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入手進行了解。在當今具有重大影響的核心素養的研究框架中,核心素養指的是在進入21世紀這個信息時代,人們對工作、生活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新特點和新要求。
“核心素養”從“能力為本”的教育觀念發展而來,它是課程改革的DNA。20世紀60年代后期,以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為首的發達國家,先后開展了以“能力為本”的教育課程改革。80年代后期,世界各國又相繼開展了“以標準為本”的教育改革。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能力觀”的進一步發展,基于傳統基本素養的能力標準的局限性日漸暴露,傳統“能力觀”對知識與技能的要求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新時代背景下學習結果的新要求。因而各國的教育目標都在逐漸的向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這一三維目標發展。而“能力”這一詞也已經無法代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教育目標的新期待和新要求,由此催生了“核心素養”一詞?!昂诵乃仞B”作為能夠幫助人實現自我價值,適應和融入社會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能力技能,體現了教育的本質意義,更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彰顯了整個時代的生命力。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帶動了資源、技術、信息的全球化,各國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日益增多,培養能夠包容多種文化、適應時展的新時代人才成為大勢所趨。
二、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中的“素養”一詞,指的是人們在后天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一定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的過程和結果。這里的素養不同于知識、能力和態度本身或者他們的和,而是三者的綜合化,會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由此可見,“素養”所囊括的意義范圍比“知識”、“能力”一詞而言更為廣泛?!爸R”、“技能”指的是人所具備的能夠滿足個人在W習、工作的生活中的基本需求的具體學科領域的知識、技能。相對而言,“核心素養”既包括傳統教育理論中的知識和技能,也包括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是指個體為了發展成為一個健全的人而在特定的情境中所必須掌握的不可或缺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它強調個體能夠利用一定的方法積極主動地去獲取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而不只是強調某一具體的學科知識。發展核心素養的目標不僅僅局限于對個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而是更加注重促進個體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對更高目標的追求。
“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矯正了過去或者只重視知識,或者只重視能力而忽視情感態度的教育缺失,進一步完善了素質教育的理念。素養是后天學習的結果,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這也為教育改革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三、核心素養的特征
1.共同性和關鍵性。核心素養的共同性是指它面向全體社會成員,而且不僅僅局限于特定的學科和特定的領域,而是適應所有的情境。它區別于具有職業性的專業素養,指的是每個社會成員實現自我價值和促進社會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是社會群體所共有的素養。核心素養的關鍵性則體現在核心素養重視對個體獲得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生活所必備的關鍵素養的培養,貴精而不貴多。
2.個體性和發展性。核心素養的個體性是相對于其共同性而言的,人作為獨立發展的個體,在個人成長發展的不同階段必然會體現出個人的自主發展的特性。核心素養的發展性是指素養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培養,其培養過程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
3.融合性和廣泛性。核心素養的融合性旨在發展個體在獲得自我發展和適應社會生活所應具備的基本的綜合性的素養,是個體在教育和生活中所能獲得的共性的素養,而不特定指向某一學科,具有一定的融合性。
四、我國建構核心素養理論框架的建議
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基于國際教育改革經驗,并依據我國國情和教育實踐,我國核心素養的構建需要指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要根據時代特點,著眼于終身學習的視角,構建具有時代性、發展性和連貫性的核心素養理論框架。
核心素養理論框架構建過程中的核心問題是教育應該培養怎能樣的人和怎樣培養這種人的問題,這不僅涉及到教育和整個社會未來的發展,而且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相關。因此,在構建核心素養理論框架的過程中,要注意征集切身利益者的意見和建議。
總之,我們應緊隨國際上構建核心素養理論框架和教育改革的腳步,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在世界教育改革中奪占先機。
參考文獻:
[1]蔡清田.核心素養在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6(2).
[2]黃四林,左璜等.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的國際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6(06).
【摘 要】中國現已步入世界經濟、文化發展的前列,如何在新時期里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學生是當下學業教育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分析了核心素養與學科教育和課程標準之間的聯系,最后提出了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業研究;培養方法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學生的培養,因此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除在經濟實力、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力量上相抗衡外,還包括軟實力上如未來人才的培養上的競爭,在人才培養的問題上自然也就離不開核心素養的研究,到底應該培養具有那種素質的人才,怎樣去培養具有這種素質的人才,也就成為了該研究的重點和難點,這一研究成果對于我國今后課程改革會有積極有利的推動作用。
一、引言
核心素養,這一詞匯從最初提出來就引發了學術界的激烈討論,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每個人對該詞都有著不同深度和不同角度的理解。但是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核心素養是在當代的時代背景下衍生出來的人才發展的基本戰略要求,要與全球化的大背景符合,這樣才能順應越來越多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其次在核心素養中要體現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只有具備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才能在今后的社會中占據立足之地。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核心素質的培養需要考慮到很多方面,包括時代背景、歷史傳統和教育現狀和教育目標等。
二、核心素養與學科教育的關系
改革是教育中永恒的話題,上到國家層面,下到各個學校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學科也會根據學科特點和目標確定不同的素養,這也就是教育中所謂的各有分工。但是核心素養往往是這些不同課程累積出來的,各個課程有著不同,但是又具備相同的培養目標,這一共同的培養目標恰恰也就是我們強調的核心素養。但是,這一核心素養是否和我們對學生培養的核心素養相關呢?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解決這一問題有助于我們正視和充分利用二者之間的關系,反之則會弱化整體核心素養培養的這一理念,而將重點偏移到各個學科的特色教育上去。
三、核心素養與學業標準之間的關系
學校對學生的考核標準有以下幾種,首先是通過考試考查其對知識掌握的是否扎實,還可以通過競賽了解到學生是否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技能和領悟。當然,學業成果驗收標準的建立也必須要建立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上,因為該核心素養是學生今后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素質,也是他們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一把利器,其包含的內容比較寬泛。這其中可以肯定的是學業標準和學科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在具體的學科中領悟到。因為畢竟學生核心素養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其落實還要在具體的學科教育中,這就需要老師們針對教學大綱中的基本要求,結合學生們的接收能力和實際的道德品質進行權衡,最終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
根據上面的基本分析,核心素養對于教師的實踐教學可以起到諸多的啟示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有助于教師制定并修改出明確的教育目標,對知識的領悟能力和掌握能力,在實踐上的動手和操作能力,既能夠積累足夠的理論知識,又能夠學以致用,根據已經掌握的和可能涉及到的理論知R去指導自己的動手實踐。其次,有助于完成規定的教學目標,畢竟核心素養是抽象的,要將其放至實踐中才能真正地得到檢驗和反饋。第三,還可以幫助老師們積累豐富的教育經驗,方便業界進行討論和交流,并且能夠提高學生們接受教育的水平,幫助其不斷完善。最后是教育的成果啟示作用,因為在經過教育后學生們會給出相應的反饋,需要保證他們達到基本的水平,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四、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建議
根據上文中分析出的和核心素養相關的幾個關鍵的教育問題,需要逐一解決,尋求核心素養教育上的突破。首先是尋求當代的核心價值觀,基于大眾可以接收到精神品質制定核心素養的評價標準,尤其是在核心素養基礎上的學業質量標準。從基礎教育入手,中小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礎,因此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必須要從該階段開始,只有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才能夠為學生今后的發展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而且為了鞏固理論的學習效果,還要為學生們創造走出課堂,走進實際的機會,親密地接觸現實問題,既能鞏固他們的學習效果,還能滿足他們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五、結語
本文主要分析了學生在學習生涯中應該怎樣發展的問題,該問題是從核心素養培養的問題中提出的,并且針對于核心素養相關的幾個關鍵問題,包括教學學科目標的不同,驗收標準的影響等重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從幾個重點問題展開為今后的素質教育培養給出了一些建議,指出核心教育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并且復雜的教育過程需要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完善和補充,并且在大眾可以接收的范圍內。學生們不但能在課本中感受到核心素質的號召力,還能根據實際的情景檢驗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林崇德.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6.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增強了各行業的創新能力,構筑了社會發展的新動能。在互聯網成為新興媒介的基礎上,教育行業也將在互聯網的助推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背景下,由徐道平、王鳳嬌、趙衛紅編著,吉林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英語教學研究》一書,將互聯網時代和英語教學相結合,主要探討英語核心素養在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地位,并以高校為切入點,深刻剖析互聯網時代對英語教學的影響,探索未來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該書以“高校英語教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的現狀、現存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探索了“互聯網+”背景下英語教學的未來發展。
該書共有八個章節,整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首先,該書第一部分闡述了研究背景、內涵,細致分析了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在各方面產生的價值,同時在第三章又詳細介紹了該書的相關理論和依據,點明了核心素養在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地位,為后續問題的分析和探索做了強有力的鋪墊。其次,緊密結合時代背景,深刻剖析了高校英語教學的現狀與現存問題,客觀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后,從時代背景、課堂教學模式兩方面出發,系統化介紹了互聯網對高校英語教學的促進方式和策略。該書層次鮮明、由內而外地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梳理文章脈絡,依據問題分析法闡述當下高校英語教學的不足,為高校英語教學提供新時代背景下創新型的教學方式。1)主題明確,把握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英語教學的核心。該書明確了核心素養為教學中的主要命脈,高校中課堂教學為提升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并以互聯網對英語核心素養的提升為根基逐步向外拓展,使教學在互聯網的助推下形成由主干到分支的“樹狀”教學理念,即以提升大學生核心素養為中心思想,不斷探索新時代創新型的課堂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等。該書認為,中國的教育已經步入核心素養時代,課堂教育是教學中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的導向下,改善課堂教育是高校英語教學的必然趨勢。
該書主題鮮明,結構清晰,全書以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英語教學為研究對象,采用兩種分析方式來分析高校英語教學的現狀與問題,探索教學新模式下的創新發展之路。第一種方式,是將“互聯網時代”和“高效英語教學”看作兩個獨立個體來介紹二者的相互作用;第二種方式,是將“互聯網時代”和“高效英語教學”看作一個整體,并結合實際來進行分析。2)著眼實際,從實際出發再落腳于實際。該書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兩部分內容中,充分結合實際,使文章更具有現實意義。該書作者結合現實情況,說明當下高校英語教學課堂在互聯網時代導向下,應以提升大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為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正如書中所論述,基于教學本身的交叉性,實際教學應以理論為基礎,以英語知識的思考應用為重要提升方向。而且,由于英語學科定位于文化學科范疇,學習中涉及思想、思維方式的轉變,這正與該書作者堅持增加實踐機會、增強教學實用性相契合,因此只有不斷實踐,才能真正感受另一種文化,使語言學習更加簡單。另外,該書作者還指出了高校英語課堂的差異性和存在的問題、教師與學生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基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英語課堂教學和培育核心素質面臨的干擾,并明確指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實際意義,認為應當依托互聯網來豐富教學、增設實踐,并采用集體、小組、差別化等教學方法相結合的形式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3)意義深遠,旨在新時代背景下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該書作者認為,應以綜合培育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與綜合素養作為重要支撐點,結合互聯網發展高校英語教學,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實際生活,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同時,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改革成為必然趨勢,高校在實際教學中應引入移動教學模式,使傳統教學模式與移動教學模式相結合,立足于學生的興趣點,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诖耍瑢W生也能在新的教學方式中培養創新性思維,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效果?,F代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基于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正悄然改變著高校教學,“互聯網+”模式也成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方向。該書結合時代背景,充分認清現狀,為處于起步階段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高校英語教學總結了不足,并針對這些不足之處提出了解決方案,旨在借助互聯網時代的優勢,推動高校英語教學的發展與全面提升,為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英語教學提供發展策略。
作者:余建軍 單位: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