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6 08:28:5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前景,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摘 要:“十二五”總體戰略框架新形勢下,土地整治成為“三化”協調發展中保護耕地和節約集約用地的重要手段。以河南農業大學
>> 新形勢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改革初探 新形勢下土地資源管理現存問題及解決措施 新形勢下土地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獨立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體系構建研究 就業導向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探討 新形勢下包裝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合理構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當前形勢下土地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策略芻議 淺析當下土地資源管理的措施 新形勢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土地整治的機制構建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探討 應用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遙感課程教學改革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建設模式探討 轉型形勢下汽車服務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新形勢下土地管理的格局探析 新形勢下資源勘查工程(新能源)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實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 吳次芳,費羅成,葉艷妹.土地整治發展的理論視野、理性范式和戰略路徑[J].經濟地理,2011,(10).
[5] 王金滿,白中科,師學義.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需求與前景分析[J].中國地質教育,2011,(4):14-16.
[6] 吳次芳,葉艷妹,岳文澤.試論土地利用工程的學科屬性、體系和發展方向[J].中國土地科學,2007,(3):26-31.
【關鍵詞】GIS;教學;實驗課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技能培養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社會對土地規劃、資源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掌握GIS技能已經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必然要求,培養學生的GIS技能也已經成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的重要任務。土地資源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做好理論教學工作,還要關注實踐領域,提高學生的GIS技能,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這門現代化技術,從而更好地應用到土地資源管理業務中。
1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引入GIS課程的必要性
1.1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綜合性特點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眾多學科的集成體,涉及的知識范圍比較廣,要想提高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質量,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復合型人才,使學生掌握測量、制圖等專業技能。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該專業也呈現出“信息化”的特點,在土地資源規劃和建設方面,越來越重視GIS技術手段的應用,可以說GIS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提供了一個網絡平臺?;谛畔⒋蟓h境的影響,教學育人工作也應當順應時代潮流,符合時代要求,適應時代的變遷,重視GIS課程的引進和發展。
1.2GIS課程的應用性特點
GIS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基礎性課程,也是技術性課程,它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除此之外,GIS還應用于其他行業領域,可見GIS是一種應用性很強的現代化技術??傊?,人類社會上一切與處理、分析空間數據相關的學科,都在試圖找到一種能夠收集、加工、整理、存儲、檢索和顯示輸出多種多樣數據的工具,這些數據都產生于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各種實踐活動,而這種工具的歸結點就是GIS。盡管GIS應用前景較好,但是當前我國的人才輸送還滿足不了GIS的發展需求,因此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學生的GIS技能,不僅可以促進該專業的發展,而且還可以滿足GIS對社會人才的需求。
1.3GIS實驗教材的不適用性
當前GIS實驗教材的設計和編寫都是針對GIS專業的,對于其它專業則沒有通用的教材。專門的GIS實驗教材無論在教材內容還是實驗設計,都無法較好地適應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因此采用當前的GIS教材會有一些弊端,也會影響到該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為了增強GIS實驗教材與所用專業的契合度,我們要從專業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專業內容編寫實驗項目,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不斷完善教材的設計體系,從而使GIS實驗教材更好地滿足專業的發展要求,促進實踐教學工作的進展。
2GI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中的具體應用
2.1GIS技術在地籍管理中的應用
在土地管理過程中,土地調查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也是進行管理的首要工作,通過土地調查我們可以得到相關土地資源信息,從而為后續的工作提供所需的資料。這項工作是離不開GIS的,需要GIS技術的極大支撐,主要表現在:GIS可以采集和輸入相關數據,建立地籍庫,并且還可以對數據及時進行更新。但是在地籍庫的管理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例如:如何使地籍庫的錄取工作標準化和規范化等。我們應當對其加強管理,以便給后續的管理工作提供相關資料。
2.2GIS技術在調查土地利用情況中的應用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土地資源管理中的一項實時性工作,為了明確土地利用情況,我們需要對土地的數量、質量、分布情況、應用情況及其變化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此階段,GIS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通過GIS來對土地利用情況進行記錄、統計和分析,并對數據進行轉換,測定田坎系數,調繪成果轉繪以及繪制相關圖表,最后對圖表信息和數據信息進行統一管理,輸出關鍵情報,從而了解目前的土地利用現狀,實現調查的目的,為土地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做出可靠地決策。
2.3GIS技術在土地資源規劃中的應用
土地資源規劃工作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內容,要想做好規劃工作,達到規劃后的利用目的,必須對土地的所有情況有一個宏觀的把握,了解土地管理的所有信息,只有做到全面詳細,才有可能不出任何規劃錯誤。除此之外,還應結合土地管理的客觀規律,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相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合理科學地對土地資源進行規劃。GIS在土地資源規劃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利用GIS綜合分析土地情況后,進一步對土地資源制定大體的規劃方案,并對土地資源的利用情況進行評估研究,建立空間預測模型,從而滿足規劃管理工作的需求,提供規劃方案所需要的數據,保證數據的精準性和科學性。不僅如此,還可以進一步建立數據庫,通過數據庫來輸入和分析數據,對規劃對象進行GIS專題圖疊加分析,進而提供多種規劃方案,以便做出科學的規劃決策。
2.4GIS技術在土地整治中的應用
GIS在土地整治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GIS來構建土地整理專門使用的電子圖件,明確并建立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以便對這些空間數據進行更科學的管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利用GIS來對原始數據單元進行分析統計,進而繪制相關圖表和地圖,例如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圖、土地資源管理規劃圖以及利用潛力分析圖等,以便精確地了解土地整治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定義地圖關鍵要素,順利進行圖形變換。
2.5GIS技術在土地地價評估中的應用
空間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工作是土地地價評估中一項重要的任務,而要做好此項工作,離不開GIS技術的輔助和支撐。LPS系統是地價評估中的應用系統,GIS能夠把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連接起來,從而實現了空間數據疊加分析,再加上評估模型作用的發揮,最終使得土地地價評估工作順利進行。因此,如何把LPS系統和GIS技術較好地結合起來關系著地價評估工作的成敗,是土地地價評估工作的關鍵要素。通過兩者的結合,不僅可以對土地地價進行客觀合理的評估,而且還能夠大大節省用戶的評估時間,加快其工作效率。
3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GIS技能培養的措施
3.1加大設備投入,滿足教學要求
GIS課程的學習離不開實驗教學,當前有些院校為了滿足實驗教學要求,已經購置了相關設備,并建立了實驗室,以供科學研究。但是仍有部分院校儀器缺乏,實驗條件不達標,影響了GIS的實驗教學,而教學工作直接與學生的GIS技能培養相聯系,因此GIS實驗教學不到位,學生所掌握的技能也自然達不到要求。為此,各院校應當加大對GIS軟件相關設備的投入,使用科研經費購入實驗設備器材,如掃描儀、正版的GIS軟件、中地公司國土系列軟件等。以前的學生可能只在教室里通過PPT來認識相關的GIS實驗設備,從來沒有親自利用儀器進行實驗,對各種輸入、輸出設備的標識也沒有切身體會過,通過增置實驗設備,建立實驗室,學生能夠很好地認識各種GIS設備標識,掌握設備標準參數,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GIS技能,對知識有更好地運用能力。
3.2完善GIS教學體系,使其系統化
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培養學生的GIS技能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教學任務和重點教學工作;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掌握GIS技能是學生就業的重大優勢,是學生的核心競爭能力。而這兩者之間關系密切,做好教學工作能夠為培養學生的GIS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強調教學工作,不斷完善GIS教學體系,實現GIS教學體系的系統化和專業化,為此,我們需要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角度來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一方面,開設地理信息系統課程,并設置合理的理論課時數,夯實學生的地理信息系統理論基礎,注重基礎,例如開設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VisualC++程序設計課程、CAD軟件課程、制圖課程等。同時,實踐教學內容也不容忽視,通常來說,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各為24小時,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最后外加一周的實習課程,盡可能早地聯系相關企業和機構,為學生搭建實習平臺,提供實習機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全方位地掌握GIS基礎知識和技能。
3.3合理設計實驗項目,優化其內容
設計合理的實驗項目關系著GIS實驗教學的質量,因此我們結合本專業特色和學生特點,科學設計實驗項目,不斷調整實驗內容,使其符合當前實際領域的要求,避免教學工作與實際現狀相脫節的情況發生,為此我們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保證。首先,明確GIS實驗課程內容。在內容構建時,要著重突出數據收集、整理、加工、圖形變換、輸出等項目的設計,培養學生這些基礎實踐能力;在實習過程中,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專項能力,例如影像地圖制作能力等,熟練掌握GIS的各個操作環節。其次,構建以GIS為核心的專業教學實踐內容。土地資源管理教學一般使用土地利用數據庫,為了培養學生的GIS技能,我們應當結合課程大綱,找到與GIS相關的教學內容,在進行實驗教學時盡可能地以GIS技術的運用為核心來設計實驗項目,實現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和GIS技術課程的無縫結合,在項目中充分運用GIS軟件和GIS技術,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3.4提高教師GIS技能,增強師資力量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都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重要工作,注重產學研一體化,這就要求無論是在理論教學領域還是在實踐教學領域,教師們都要重視對學生GIS知識的鞏固和GIS技能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掌握GIS應用的各個操作環節。對于沒有GIS專業背景的教師而言,學校應當鼓勵教師進修,不斷學習,增強自身GIS專業知識與技能。除此之外,學校還要加大技術培訓投入,定期舉辦講座,或者借助網上資源平臺,使教師可以自主進行學習,并對自己的能力進行科學評估。因此,教師也應當擁有一定的GIS技能,確保自身就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復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學生應用GIS技術。
4結語
為了培養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GIS技能,我們要首先要認識到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應用GIS技術的必要性,同時還要明確GI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具體應用情況,最后還要加大設備投入,不斷完善GIS教學體系,合理設計實驗項目,調整優化實驗內容,注重教師GIS技能的提高,增強師資力量,從而使學生能夠運用GIS技術解決土地資源管理問題,提高學生的GIS技能。
參考文獻:
[1]王承武,馬瑛.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05:66~69.
[2]鮑文東.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D].濟南:山東科技大學,2007.
[3]王淑晴.“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中國地質教育,2005,03:99~101.
【關鍵詞】3S技術 土地資源管理 應用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豐富,但由于人口眾多,土地資源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其管理和規劃應該與時俱進。“3S”技術的應用就為土地資源管理提供了重要工具和技術手段,它包含RS技術、GIS技術、GPS技術,對土地規劃、整理、使用、勘測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1 “3S”技術的簡介與功能概述
“3S”技術作為一個將遙感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全球定位系統相結合的集成技術,具有獲取遠程信息、數據庫快速更新整合并能復合分析的功能。在“3S”技術中,地理信息系統相當于人類的大腦一般,將由遙感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這“兩只眼睛”搜集起來的信息數據進行管控,這整個技術的集合方式如圖1所示。
1.1 RS技術
RS即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是指通過傳感器接收來自遠距離目標的各類地理的電磁波信息,并通過對這些信息進行捕獲、分析、處理,從而對遠距離目標進行檢測和識別的一種現代化遠距離探測的綜合技術。該種技術是根據不同物體對波普的不同反應所形成的信息進行反饋工作,一般用于土地資源調查、環境質量檢測、植被資源分布調查等方面,具有龐大的數據處理功能,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1.2 GIS技術
GIS即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是指計算機系統以測量的地理空間數據為基礎,對各種信息按照一定類別進行組合、分析,對數據的動態進行檢測,最終輸出各種地理信息,為信息管理提供服務。它包括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系統、數據庫系統、應用人員和組織機構四個部分,是地理學、環境科學、空間科學、信息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多種科學有機結合的專業性計算機軟件系統,而且可將所獲得的信息直觀、可視的展現在電腦上。
1.3 GPS技術
GPS即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種將全球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相結合的技術。其主要功能是可提供點、線、面三維坐標,具有覆蓋密度高、全天候、多功能、定位速度快、抗干擾性強等特點。這種技術包括三大部分:空間部分,如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如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如GPS信號接收機。由于其高超的性能被廣泛應用在土地測量、規劃、調查、檢測等各個方面,同時在軍事和民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2 “3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隨著資源與環境問題逐漸全球化,“3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這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技術結合,而是將其技術內在的聯系合成一種功能系統。鑒于現實情況,土地資源管理在未來必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3S”技術所包含的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和定位技術將不斷推動土地資源的研究發展。下面就具體來探討一下3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中如何的應用。
2.1 RS技術的應用
RS技術主要應用于土地資源調查等基礎性地質工作。傳統的土地資源整理開發調查是以1:10000地形詳查圖為底稿而工作的,但是因為1:10000地形詳查圖不能很好的反映所勘察地區的實際地形情況,現勢性較差,常常導致調查結果不夠準確,需要大量的后期野外工作,影響工作效率。RS技術利用遙感對遠距離目標進行真實的反應,遙感衛星的飛行高度一般在4000千米-600 千米之間,圖像分辨率一般從1 千米-1米,這大大提高了土地資源調查的速度和精確度,為下一步的數據分析提供了有效依據,還可以將形成的影像作為底圖對項目進行查漏補缺。
2.2 GIS技術的應用
GIS技術一般應用于地理信息系統管理,可以對土地這種不可再生資源進行調查規劃和土地資源動態的檢測。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各級企事業機關單位都需向著信息化的方向前進,信息化建設已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與此同時,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也在國家發展中慢慢暴露出來,分析、解決這些在時間上、空間上具有關聯性的問題,需要合理的方案建議,GIS軟件系統就可以為此提供幫助。
2.3 GPS技術的應用
GPS技術作為一種定位系統,可以用于土地資源的調繪和數據的收集,檢測核實要開發使用的地區位置是否符合申報。在對土地進行地物測量期間,通常在前期的規劃設計時要求設計底稿是實測比例尺不小于1:5000的全要素地形圖,工作底稿是1:2000的地形圖。面對如此高的比例要求,此時就可以采用GPS技術進行布設控制,采集數據。GPS技術不僅在此應用得力,當面對突發變化時還能夠迅速做出反映,使得數據庫得到及時更新。
3 “3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前景
“3S”技術通過對土地的利用現狀進行動態跟蹤調查,完全改變了我國土地資源信息管理模式,使我國傳統的土管方法都得到了提升。
不可否認,這種技術因其優越性,表現出了更加廣泛的應用空間。在未來,該技術可以與網絡技術、云計算等高新科技相結合,使土地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更加多元化,更加高效智能的為人類提供服務,并將人類的土地資源管理系統帶入全數字化時代。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利用“3S技術”既可以提高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準確性和實效性,使得我國的土地資源管理工作步入智能化、信息化時代,還可以在管理過程中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毋庸置疑,隨著“3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更深入的應用,所帶來的“數字化”必將成為未來世界發展的主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也應加緊發展“3S”技術,緊跟時代潮流。
參考文獻
[1]呂姍.“3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進展[J].福建農業學報,2013,11:1175-1179.
[2]郜惟,李乃康.3S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農業網絡信息,2013,05:97-99.
[3]汪蜜.“3S”技術及其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36-147.
關鍵詞:土地資源;信息化建設;資源管理
Abstract: China's land area is vast, along with the land utilization degree of deepening and the diversity of land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ways, land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difficulty also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 traditional land management measures already can not adapt to the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therefore, in recent years, after peopl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emergence of a new way to l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at present this way has been related to the practical use, to make it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Keywords: l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Internet目前被廣泛的應用在眾多的領域管理中,因為其高效和快速的數據處理,成為了當今數據庫管理的基本技術。隨著該技術的優勢不斷地被開發和拓展,該技術也走進了土地資源的具體管理當中。我國傳統的的土地資源管理方式人工的文字記載,文字記載的耗費時間和人力多,記錄可能存在偏差,并且保管問題嚴峻。同時對于后期的數據調閱由相當大的難度,對于需要更新的數據操作起來繁重復雜,更新的數據涉及到的人員和部門廣,工作效率極低。為了徹底的扭轉這一弊端,我國的當代國土管理引進了Internet技術。
1土地資源管理的特點
我國的國土面積遼闊,地區間的差異大,國土的類型復雜,分布廣,因此,對于國土資源的管理是一個涉及面廣的高難度工作。它事關經濟、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同時國土資源并不是一個恒定的靜態系統,有著突變和漸變的多方面的因素融合在其中,需要相關的部門對其進行必要的動態監測和管理。國土資源的管理主要目的是利用和優化。通過對于現存的國土資源現狀的調查和數據分析,能夠根據土地的實際和周邊的環境、社會背景等,通過專家的數據評估,制定正確的利用計劃和規范管理。扭轉國土資源的以往錯誤利用和破壞,為國家的土地資源提供一定的保護。信息化的土地管理模式必將取代傳統的管理模式,進而取締傳統模式存在的管理弊端和漏洞,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能,拓寬土地利用的形式,降低土地資源的利用產生的次生環境污染。總之,以最合理優化的土地利用方案進行相關的土地資源管理。
2信息化的含義及特點
土地資源管理的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在國土資源信息化管
理的延伸,是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計算
機網絡技術為土地的利用、開發、規劃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
有力的信息支持,從而提高土地資源管理效率的過程。土地資源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根據網絡進行必要的數據分析,結合土地的實際地質條件、周邊附帶環境、常年的氣候因素、相關的人為因素等,對土地進行合理的初期利用規劃,使得土地在實際的開發中可以嚴格的按照設計的方案進行,這樣就能減少不必要的土地浪費,以最小的土地面積實現最大規模的土地利用價值,以提高利用效率。土地資源利用之前需要結合大的宏觀政策和小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綜合規范,既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又獲得必要的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的內在作用表現為:信息越來越成為土地資源統計和合理規劃的動力,咨詢服務業逐漸成為土地產業結構中的基
礎服務之,智力活動對土地資源創造更大價值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土地管理開始依賴于信息化管理系統。其外在形式也是種漸進的過程,表現為在土地資源管理領域全而地發展和應用。
3土地資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1、對于紛繁復雜的大量國土數據進行必要的整理工作,以便于后期的數據的利用和土地的規劃。前文已經介紹到,我國的國土面積遼闊,因此國土的數據就相對的龐大和復雜,人工的歸類顯然不合理,信息化的數據管理直接可以完成必要的高難度操作。同時國土資源的時效性強,國土資源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可能隨時的出現新增的土地利用狀況,需要網絡對原有的數據進行及時的更新和處理,以滿足實際的土地利用需求。另外土地資源具有多個空間和時間的尺度,它需要所獲得的土地資源的數據是客觀的而且真實可靠。沒有人為的變更、數據必須保持上下一致、數據必須根據實際進行必要的變更,只有這樣的數據才能做到科學的土地利用規劃的依據。嚴格國土資源管理和保護制度、強化國土資源監管的信息基礎。因此,必須建立全新的國土資源數據管理模式。
2、滿足多方位的集土地登記、土地規劃為一體的電子政務服務要求。
3、提高土地登記、規劃、利用的透明度。信息化提供了多個
信息的展示平臺,土地的規劃、登記、利用等方面的全面信息可以第一時間的在平臺上得到公布,實現信息的共享。提高土地資源管理的在大眾中的公信力,利用信息化數據平臺更好地為大眾服務。
4土地資源信息化建設探討
土地資源信息化建設必須進行統籌規劃、統協調、逐步完
善,處理好土地資源信息化建設與土地的合理利用對經濟發展
促進作用為大局的關系、基礎設施建設與資源開發及服務的關
系、計算機網絡與傳統媒體的關系、上級與下級部門信息系統信
息資源統籌規劃的關系。
1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信息服務網絡建設。信息
基礎設施建設是信息體系建設的重要標志。國家根據實際的需求進行了必要的財政撥款,以保證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使用,完善國土資源的管理,但是由于我國的信息化土地資源管理模式剛形成,仍舊存在大量的建設需求,所以對于資金的需求往往比較大,超出了財政的補貼,進而導致了資金的不足。需要多方的獲取必要的資金投入。同時,建立以現在信息系統為基礎的信息服務網絡為重點,根據土地資源管理的實際需求,推進信息化進程,提高信息化服務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比重。要加強計算機和網絡在管理中的應用普及程度,提高信息基礎設施的科技含量和使用效率,并推進信息管理與信息化建設企業、中介組織的介作,加強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基站的建設,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信息方式。
2加強土地信息資源建設是信息服務質量和水平的重要
保障。信息的數字化、網絡化管理以及信息的是推動土地資
源管理高效合理的重要手段。這就要管理人員可以依據實際的需要進行土地的動態和靜態的雙重監測,并及時的收集有利用價值和參考價值的有效數據,并通過網絡技術對于所欲的數據進行分類和處理,將數據系統的歸類存檔,及時的需要的數據。同時,必須通過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提高信息的查閱能力和處理能力,實現數據的最大利用價值。
3)加強對廣大土地資源管理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提高工
作人員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信息化的土地管理模式剛剛興起,還不夠成熟,傳統的工作人員在以往的工作基礎上轉變比較困難,因此,需要定期地進行必要的相關知識的培訓,以增強員工的業務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我國目前的國土資源管理人員的素質比較低,文化基礎薄弱,需要引進相關的專業技術操作人員,并對現存的工作人員進行進行審核和評比,通過優勝劣汰的管理機制,優化管理團隊的質量。只有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提升,才能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土地資源數據的收集和系統的整理。
綜上所述,我國的國土資源實際狀況復雜,管理現狀不夠合理,必須充分的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新型的管理模式。信息化與國土資源管理的融合,首先是拓展了信息技術的利用范圍,是信息技術在實際的利用中得到技術的深化,同時,提高了國土資源管理的效率,減少了管理的人員和操作環節,節約了不必要的管理資金投入,是完全符合我國的發展現狀的科學土地管理辦法,有利于我國縮短與國外的國土管理的技術差距,該技術的應用,必將擴大實際的國土管理范圍,經存在良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段煉.淺論土地管理信息化問題[J]. 才智. 2011(10)
關鍵詞: 人才培養方案 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專業 專業優化與特色
一、專業分析
1.行業背景分析。
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專業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面向國土、測繪、地勘的基層單位及土地規劃咨詢公司等,在生產第一線從事國土資源權籍調查與測繪、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整理設計、土地復墾設計、土地管理等技術工作。同時也面向地質勘測部門、林業管理部門、工程勘察與設計、鐵道勘察規劃部門等,從事工程測量、土地評估等工作。
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很大變化,全國土地利用狀況發生巨大變化,各項管理工作對土地數據提出新的需求,現有的土地詳查成果、土地信息已難以滿足當前新形勢下節約集約用地、嚴格土地管理及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掌握真實準確的土地基礎數據,是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這些工作的進行,依賴于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者。尤其是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土地更新調查,這些都需要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人員?,F在國土部正在謀劃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和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全國土地調查更接近于經濟普查工作,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2016年全面實施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的執行落實職能也歸并至國土資源部,因此,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專業的學生就業前景良好。
2.崗位需求分析。
本專業是涉及學科較多的邊緣交叉專業,就業面非常廣。從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看,絕大部分是服務于國土局及下屬二級事業單位、規劃局及下屬二級事業單位、土地規劃設計公司、工程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房地產評估公司、測繪公司等相關單位,從事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村莊綜合整治、土地利用規劃、地籍測量、地籍管理、房地產價格評估、土地信息系統開發與應用及房地a開發經營等方面的技術服務和行政管理工作。
近年來,“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土地資源是農村的最大資源,合理有效地利用農村土地,實現農村土地的財產價值,是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關鍵。尤其是目前,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發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調查、農村居民宅基地調查、不動產統一登記等,都需要大量的從事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的外業和內業工作者。
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行業剛性需求大,尤其是需要大量能從事基層一線工作的技術人員,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專業在城市土地開發和農村土地利用管理領域具有廣闊的前景。
二、目標體系
1.培養理念。
圍繞“德技共舉、知行合一”的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權籍調查與測繪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主線,以人為本,注重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以土地調查與評價、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權籍調查與測繪等知識為載體,以土地利用與綜合整治、土地權籍調查與測繪能力為核心,培養學生的文化知識、科學精神、思維方式,滿足文化傳承的需要;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面向技術,面向應用,培養綜合素質優良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2.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國土資源、土地、測繪、房產、建設等行業相應崗位必備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土地調查與管理、土地整理與規劃設計、土地權籍調查與測繪、專題制圖、工程測量等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創業精神和健全的體魄,能從事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不動產測繪、土地整理與復墾、土地管理、工程測量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3.職業面向。
本專業畢業生主要是面向國土資源、土地、測繪、房產、建設行業生產第一線,從事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整理、土地調查與發證、不動產估價、數字化地形地籍測量、專題制圖及數據庫建設等方面的技術與管理崗位的工作。
可從事的工作崗位:
4.崗位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
三、教學體系
1.課程體系。
(1)課程體系開發思路
①充分調研,使教改和教學與市場接軌,更有的放矢。
國土部門是一個由地礦部門、測繪部門及以前的土地管理部門共同組建的大國土資源部門,因此在進行專業設置時不僅要立足于我們的實際(隸屬于國土部門),更要考慮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崗位的需求。在專業設置,特別是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充分的調研,了解各行業對人才的職業需要,同時密切與兄弟院校的聯系,多向專業辦得好、就業率高、教學有特色的學校學習,加強與其合作與交流,使教學改革盡快適應市場,滿足職業技能和崗位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說,多調研,加強學習,能提高專業教學,了解市場動態,對于進一步明確教學改革,培養更適應市場需要的職業型人才更有指導意義。
②深入行業、企業調研,跟蹤行業、企業對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
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要首先摸清行業、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定準目標。
一是針對市場的需求,走進企業,深入生產一線,弄清楚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的工作崗位對畢業生素質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我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方法,組成專業調查小組,多次深入用人單位進行專業調查,并聘請多家生產一線的技術專家作為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的成員,成立專業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聽取生產一線專家的意見,采納他們的建議,收集有關信息。根據崗位要求進行職業能力分析,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二是要針對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要求,進一步分析學生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結構。通過廣泛的調查和科學的歸類分析,明確高職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在此基礎上,圍繞如何達到所要求的職業能力,構建以“分層培養,層層遞進,逐步提高”為突出特點的理論、實踐教學體系。
(2)專業主干課程體系分析
2.教學學時學分比例表。
3.教學組織與運行。
(1)人才培養模式
構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山水育人”的實質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專業特殊的工作環境和實踐場所。培養模式以職業能力體系和國土資源文化體系作為兩條主鏈。職業能力體系從基本素質能力遞進到專項能力(土地管理與規劃設計能力),進一步形成綜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與規劃設計能力的體系從土地的構成基本要素初步認識(如野外性、艱苦性),土地規劃行業基本認識(團隊精神、嚴謹的工作態度、客觀求是的工作作風等),形成“敬業、愛業、創業、樂業”的職業文化素養。橫向上,職業能力和國土資源文化相互交融;縱向上,彼此連貫,螺旋遞進。每一階段其過程都是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再實踐,彼此之間相互滲透,不斷發展。
(2)教學方法與手段
專業課教學推行“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發揮教師指導的針對性。以項目引領教學進程,以工作任務為單元組織教學。
積極開展多種教學方法革新,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做法,因材施教,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采取情境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任務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3)課程評價與考核要求
基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性,進行相應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過程考核,積極推行P試、機試、作品、課程設計、調查報告、實結、企業評價等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
四、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特色與優化
1.優化了人才培養模式。
構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吧剿恕钡膶嵸|即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專業特殊的工作環境和實踐場所。培養模式以職業能力體系和國土資源文化體系作為兩條主鏈。職業能力體系從基本素質能力遞進到專項能力(土地管理與規劃設計能力),進一步形成綜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與規劃設計能力的體系從土地的構成基本要素初步認識(如野外性、艱苦性),土地規劃行業基本認識(團隊精神、嚴謹的工作態度、客觀求是的工作作風等),形成“敬業、愛業、創業、樂業”的職業文化素養。橫向上,職業能力和國土資源文化相互交融;縱向上,彼此連貫,螺旋遞進。每一階段其過程都是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再實踐,彼此之間相互滲透,不斷發展。
2.革新了教學方法與手段。
專業課教學推行“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發揮教師指導的針對性。以項目引領教學進程,以工作任務為單元組織教學。
積極開展多種教學方法革新,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做法,因材施教,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采取情景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任務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3.新建并完善了教學條件,重視實踐教學。
本專業新建了多個專業學訓室和綜合(專項)實訓基地,與多家單位簽訂了校外實訓基地協議,可滿足專業教學需求。引進了新的教學軟件,如K9,ARCGIS等新的GIS軟件;風雨實訓場是進行“課堂工地化”教學改革,以情境教學區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
新增普通地質實訓和地理信息數據分析綜合實訓,加大不動產測繪實訓、GIS技術應用技術和土地規劃設計綜合實訓課時,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4.完善了課程評價與考核要求。
課程評價與考核采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標準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教學質量考核評價包括:社會評價和學??己嗽u價兩部分。
社會評價由學生頂崗實習單位評價、市場調研、畢業生自我評價。
學校考核主體有:教師、學、學生;考核標準有:平時成績、課內實踐成績、理論考試成績。
參考文獻:
[1]周偉,袁春.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修訂與特點[J].中國地質教育,2004(4):78-80.
[2]趙中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修訂與特點[J].科教文匯,2013(10):37-38.
[3]盧新海,張繼道.關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07(2):30-33.
[4]袁春,錢銘杰,周偉,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07(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