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農業生態效益范文

        農業生態效益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6 08:28:2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農業生態效益,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農業生態效益

        篇1

        1.1不斷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土地是農民生產的根本,發展生態效益農業,更離不開土地。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核心還是土地政策。要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法,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自。在穩定完善雙層經營體制的同時,積極探索農村土地使用權依法有償流轉的有效途徑,完善流轉辦法,逐步實現土地規模經營。

        1.2繼續深化農村改革

        積極探索“一事一議”籌資投勞辦法,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健全農民負擔監管機制,真正做到“多予、少取、放活”。當前要重點抓好化解農村債務鏈工作,摸清村級債務的成因,研究好對策。這是解決干群矛盾,實現社會穩定,快速發展生態效益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措施。

        1.3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加強對發展生態效益農業的金融支持,采取多種形式切實解決好發展生態效益農業中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規模大戶、專業戶貸款難的問題。拓寬金融渠道,拓寬服務領域,繼續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加大對農業領域,特別是龍頭企業所需必要資金的貸款支持。

        2加強科技體系建設

        2.1抓好科技組織隊伍建設

        要圍繞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工作、各個產業及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建立相應的科技服務組織,如研究會、科技協會、科技推廣中心等。各鄉鎮要建立一支穩定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做到鎮有主管人,村有指導人,屯有帶頭人,戶有當家人。

        2.2發揮科技示范作用

        有計劃地選擇不同產業、不同規模的先進典型,建立長期或階段、單項或綜合的樣板,供農民學習和借鑒。每個鄉鎮、每項重點經濟工作,都要建立自己的科技產業園區、示范基地。如蔬菜園區、林果園區、養殖基地、制種基地、山野菜基地等。通過示范推廣,典型帶動,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2.3搞好科技培訓

        通過短期培訓、現場指導、選派參觀、廣播講座、板報畫廊、影視錄象、印發材料、報告宣講、知識競賽等靈活形式,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科技教育,使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進村、入戶、到人。

        2.4深入開展科教興農活動

        要組織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送科技下鄉,不僅要給農民送技術,還要講經營、講管理、講流通、講信息、講政策、講法規等知識。要組織開展好科普大集、科技之春、科技之冬等活動,做到既豐富多彩,又扎實有效,真正發揮出農業科技在經濟發展、農民增收中的作用。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3.1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安排并落實預算支出,建立健全財政投入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按照統一規劃、明確分工、統籌安排的要求,整合各項投入資金。集中財力,突出重點,提高資金使用率。同時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機制,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探索農村基礎設施的企業化管理和商業化運作,推進設施的有效維護和運營,努力實現可持續利用。

        3.2搞好林業生態治理

        搞好退耕還林、還果、還草、還藥工作。抓好更新造林、小型公益林造林、全民義務植樹等項工作,實施荒山造林、綠化公路、四旁植樹、城鎮種植綠地等工程。全面加強森林管護,強化依法治林措施,嚴格控制濫砍盜伐現象及避免一切火災的發生。

        3.3抓好農田水利建設

        應因地制宜做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探索農田水利建設新途徑,搞好小流域治理,加強水土保持,防止流失,落實好任務和責任,堅持標準和質量,力爭在規模和效益上有突破。要深入搞好蓄水情況及缺水面積的摸底調查,算好水賬,搞好水源工程的調度和水資源配置。要堅持抗旱、防澇一齊抓,尤其要注意抓好防洪工程的維修和加固,防止大旱之后的洪澇發生。

        3.4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

        沒有農業的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農業機械化可解放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要增加農業機械數量和功能,擴大農業機械應用領域,完善農機具配套體系,實現種植、養殖、加工機械化,使農機化為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服務。

        3.5加強鎮村基礎建設

        要進一步搞好城鎮及農村環境衛生的綜合治理,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促進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還要大力抓好農村道路建設,實現村村通油路,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4切實加強對發展生態效益農業的領導

        4.1要轉變思想觀念

        在發展生態效益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各級干部,要徹底轉變思想觀念和思維定勢。不斷提高政策、理論和科技水平,逐步樹立起抓好生態效益農業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思維,切實增強為“三農”服務的新本領。從而不斷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加強對農民群眾生產經營的指導,加強對農民思想觀念的引導,加強對農產品供求信息的傳導,全面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

        4.2要轉變領導作風

        發展生態效益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各級領導要牢固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切實解決好形式主義和的問題。要提倡摸實情、說實話、辦實事、講實效,樹立正確的工作觀、政績觀,多做得人心、暖人心、順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

        篇2

        關鍵字:現代生態效益 特色農業 農業現代化

        綜合國內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經驗,結合我縣農業發展現狀和基本情況,可以這樣認為,“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在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生態效益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

        第一,目前農業生產力水平還不高。因此,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通過增加資本投入、應用現代科技和裝備、適度集中土地和強化組織管理等來提高農業效益。

        第二,現代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商品,實現利潤最大化。我縣農戶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業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均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

        第三,以產業化方式經營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我縣農戶,不僅數量多、規模小,而且結構、行為相似,要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銜接非常困難,因此,必須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社舉辦多種形式的龍頭企業,使農民真正享受到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利潤。

        第四,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如果吃飯問題解決不好,工業化、城鎮化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將難以持續進行。

        因此,必須把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目標。實現農業現代化,總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在具體工作中,尤其要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所要求的那樣: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使耕地向農村種田能手和專業大戶集中,逐步實現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茖W發展觀的核心以圍繞人的全面發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間的不斷被滿足,是一切發展的基石。既從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標出發,也從哲學觀念更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理性化目標出發,它意味著新增財富的內在質量,應當不斷地、連續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結構上要不斷合理與優化外,新增財富在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來越低;在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強度上要越來越?。辉谥R的含量上和非物質化方面要越來越高;在總體效益的獲取上要越來越好。建設現代生態效益特色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現代農業,也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內涵上要準確把握。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把現代農業生態效益特色產業發展形態定位在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主要基于考慮,有利于構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戰略平臺,有利于促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如加強和發展田東香米的優勢,建立田東香米基地。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重點從良種服務業、農資連鎖經營、農產品現代流通、新型農技服務、要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加快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進、開發和推廣應用。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通過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名牌產品等,引導和鼓勵創立品牌,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要在產品結構和時間布局上下功夫,最大限度解決結構性、季節性不平衡問題。要在新的優勢產品上下功夫,要認真進行科學規劃,努力做大做強,創立品牌,發展成為具有區域優勢的特色產業。農業產業沒有規模,不成片開發,就沒有競爭力;在農業結構調整中,要做出特色來: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大眾化的產品附加值不高。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創辦、政府支持、部門指導、市場運作的辦法,朝著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之路邁進。

        總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結合本地資源特點和農業發展規律,優化種植業區域布局,調整農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引導大宗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加快農業產業集聚,規劃建設一批規模大、特色鮮明、帶動效應好、競爭力強的農業產業區(帶)。

        一是抓農產品基地建設。重點發展香米、香蕉、甘蔗、蔬菜、芒果等高效作物,抓好芒果、甘蔗、香蕉、香米、蔬菜、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特別是建設如中平村的香蔥基地。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實現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山上竹海、山下蔗海目標等等,提倡“持續農業”;重視“綠色農業”;推廣“生態農業”;發展旅游農業。

        二是積極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做好香米加工、綠色食品加工以及農產品的銷售企業,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為我縣特色農業提供售后服務,提高農業產值。

        三是高度重視品牌認證工作。對我縣的一些特產,應該做好注冊認證,提高產品知明度。

        篇3

        梨樹生態場包括旱田、水稻田、果園和魚塘,飼養了生豬、家禽等,其在設計之初便考慮到了雞糞的應用價值要高于豬糞,經過發酵之后的沼渣和沼液可以作為魚類的養料這一事實,所以生態農業工程中的兩座沼氣罐主要是對雞糞進行厭氧發酵處理,日產氣量達250m3,加上另外兩座沼氣罐用于豬糞的處理,日產氣量達550m3,生產出來的沼氣總量基本上可以滿足農場內的日常燃料需求和孵化生產等所需的能源。這種分別以雞糞和豬糞為原料進行沼氣發酵,最終獲得飼料、肥料和清潔能源的畜禽糞便處理過程,體現了沼氣在生態農業循環工程中的紐帶作用和在循環生產工程中的地位與價值,這一過程也為生態農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研究方向。

        2梨樹綜合生態場的效益分析

        梨樹綜合生態場以沼氣作為工程紐帶的設計,實現了各種功能資源之間的互補和對廢棄物的多層利用,不僅連接了燃料、再生飼料和有機飼料的生產過程,同時也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取得了統一,實現了生態農場的循環發展。

        2.1社會效益分析生態農場的建立為周邊地區提供了新鮮、綠色的健康蔬菜。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2000—2010這10年間,該生態農場為周邊地區提供了生豬15.6萬頭,肉雞326.5萬只,鮮魚1.2×106kg,此外,還提供了各種水果產品,這些都提高了周圍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生態農場的建立緩解了當地的就業壓力。在創建之初,養殖的種類比較單一,農場的規模也比較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農場的規模正在不斷地擴展,這使得農場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進而解決了當地的就業難題,緩解了部分地區的就業壓力。

        2.2經濟效益分析生態農業工程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其對經濟發展的帶動和促進作用上。通過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生態農場建立的10年間,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了明顯的上升趨勢,尤其是隨著農場規模的擴大,經濟成本不僅得到了回收,還得到了巨額的經濟回報,加快了農場經濟增長的速度。另外,新品種的引進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也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進而實現了經濟效益的顯著增加。

        2.3生態效益分析梨樹生態農場的主要特點便是其發展過程中的循環性和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環保性,因此其生態效益也是其功能效益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沼液雖然是生態農場的副產品,但它不僅能夠為鮮魚和生豬提供充足的飼料,還能當作水稻田的肥料,從而提高了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和種植業的糧食產量。沼肥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幾點效益:①能夠改變當前化肥利用率低下的問題,并從根本上改變了土壤的營養結構,進而為農業種植的增產、增收提供了保障;②減少了有機化肥使用中的負面效果;③由于沼肥自身經過了厭氧發酵的過程,殺滅了內含的病菌和害蟲,因此它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出現,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

        3結束語

        篇4

        在縣委、縣政府正確領導下,恭城縣因地制宜,結合本地自然氣候特點和經濟資源稟賦,建立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多種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社會經濟效益。目前,全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主要有三種:豬—沼—稻(農作物)—果—魚模式;豬—沼—稻(農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牛(豬)—沼—果—林模式。

        1.1豬—沼—稻(農作物)—果—魚模式

        恭城縣有豐富的小河溪流資源,有得天獨厚的淡水魚養殖條件。目前,全縣有15%的農戶采用這種生產模式。利用人畜糞便作沼氣池原料,沼氣用于生活燃料,沼液用于農作物殺蟲、沼渣用于施肥、喂魚,具有良好的經濟、生態效益。

        1.2豬—沼—稻(農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

        采用這類模式的農戶主要分布在城鎮附近,利用城鎮旺盛的農產品市場需求種植蘑菇、菌類和蔬菜等經濟作物,養殖蚯蚓喂豬、雞、鴨。該模式是一個物質流封閉循環鏈,具有相對穩定性。

        1.3牛(豬)—沼—果—林模式

        恭城縣有大面積山地,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果園、畜牧業自然地理條件。該模式主要由山區農戶采用,能夠用來發展經濟林、果樹產業,采用農戶約占6%左右。

        2.恭城縣生態農業建設途徑

        恭城生態農業圍繞沼氣池建設展開,通過結合地方農業特色和自然地理條件,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配置農業生產資源,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也促進了地方生態健康發展。總體而言,恭城縣生態農業建設主要沿著以下幾條路徑推進:

        2.1大力推行以沼氣為主的新型能源

        過去以來,恭城縣農戶生活能源主要以木柴為主,這導致本縣森林資源濫砍濫伐十分嚴重,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不斷惡化農業生產環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恭城縣自2000年以來開始大力推廣沼氣、發展小型水電站,以緩解森林資源保護壓力。在地方政府大力推動下,恭城縣逐漸形成了“一池帶四小”即一個沼氣池帶一個小豬圈、一個小果園、一個小菜園、一個小魚塘的庭院經濟新格局。

        2.2開展農作物秸桿還田培肥工程

        將農作物秸桿漚肥提升土壤肥力,可以有效降低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目前恭城縣秸桿還田率超過90%,適用田地面積超過300平方公里。有學者估算,連續三年進行秸稈還田造肥,土壤有機質增幅能夠達到0.22%~0.48%,這不僅可以減少化學農藥和肥料使用量,降低環境污染程度,還有利于改良耕地土壤土質,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

        2.3推廣和普及病蟲綜合防治技術和作物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

        農業技術部門提供準確的病蟲害預報服務和除害技術指導,指導農戶科學使用農藥,降低不合理使用農藥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通過開展土地普查,結合具體耕地土質情況指導農戶進行平衡施肥法,避免過度施肥、盲目施肥對土壤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2010年,全縣組織500人次農技人員深入到農戶指導病蟲害和平衡施肥,全縣水澆地施肥面積183公頃,平均每畝增產5-7%,平均每畝節省化肥成本110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環保效益。

        2.4普及無公害水果標準化栽培技術

        2000年以來,恭城縣開始大力普及和推廣無公害水果標準化栽培技術,通過科學剪枝、嫁接,改善果樹采光、通風條件,有效抑制病蟲害發生,果樹增產效果明顯。目前,全縣共已有3763公頃果樹采用無公害水果標準化栽培技術。通過科學栽培和施肥,大力推廣配方施肥技術、采用生物病蟲害防治法,大大減低了化學農藥和化肥使用量,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生產安全性、環保性,也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

        2.5加強增幅政策和財政資金支持

        恭城縣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農業發展,將農村能源推廣、科學種田、無公害種植技術普及納入到各級政府政績考核指標體系當中。同時為其提供各種政策支持,例如金融政策、水利政策、新農村建設政策,為開展生態農業建設奠定了堅實政策基礎;在資金方面,縣財政就生態農業發展編制了專門的預算,僅2012年縣財政直接投入到生態農業建設資金就有700余萬元,主要用于沼氣池建設補貼、新型種植技術補貼和無公害施肥技術獎勵等。

        3.建設生態農業的效益分析

        經過多年努力和發展,恭城縣生態農業建設取得了可喜成就,不僅促進了生態系統平衡發展,又促進地方農業經濟發展,實現了經濟、自然、人口可持續協調發展目標??傮w來說,恭城縣主要取得了以下幾方面生態農業發展效益:

        3.1生態效益

        恭城縣通過大力推廣沼氣池建設,有效化解了農戶能源需求與林地保護矛盾沖突。截止到2012年,全縣林地面積16.7萬公頃,較1990年增加了3.8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6.8%,較1990年增加6.2個百分點。農村綠化率超過96%,草地面積超過2000公頃,生態林面積達到6.95萬公頃。水土流失、干旱等自然災害得到有效遏制,廢舊礦山開墾面積達到573公頃,開復率46.1%。2013年,恭城縣被國家環保部評為西南地區首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縣。

        3.2經濟效益

        自2000年恭城縣發展生態農業以來,全縣農業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勢頭,農戶收入增收明顯。2012年,全縣農民年人均收入為3012元,較2000年增加了1560元;生豬出欄45萬頭,肉豬出欄28.9萬頭;果園種植面積2.3萬公頃,水果總產量38萬噸,分別是2000年的7.1倍和19.1倍。2000年以來,全縣果業產值增加22.2億元。貧困線以下人口占比從2000年的35%下降到2012年1.2%,脫貧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3.3社會效益

        篇5

        關鍵詞:生態農業;土地整治;效益分析;桂林草坪鄉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7月24日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根據土地總體規劃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對農村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的活動。調整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結構,規劃、合理布局,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數量,確保社會、生態和經濟三大效益的協調。以促進農村經濟全面進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的要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生態農業型新農村,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一、整治區域基本情況

        桂林市雁山區草坪鄉草坪、潛經、大田村委土地整治項目,為自治區財政投資建設的土地整治項目,屬非盈利性公益項目。雁山區草坪回族鄉位于桂林市漓江東岸。東北面與靈川大圩鎮相毗連,南面與陽朔縣接壤,轄草坪、潛經、大田三個村委會,總人口4,830人,其中回族占30%,是廣西唯一的回族鄉。項目區涉及一個鄉鎮兩個行政村11個自然村,共4,830人。項目區屬丘陵地區,山、林地較多,但大部分耕地集中連片、整理地形相對較緩。

        二、整治后土地利用結構分析

        根據各村耕作區域及作業流向進行道路設置,原則上對原有主要耕作道路進行改擴建、硬化處理,增加其通行能力;按照村民意愿適當增設生產路,使路網達到貫通相連,解決運輸問題。灌溉渠道及排水設施則依照自然地勢及耕作用水需求進行布設,以達到旱能灌、澇能排的整體目標。

        三、效益分析

        (一)社會效益分析

        1、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通過土地整治將形成較完善的田間道路系統和農田灌排系統,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將得到根本改善,水土流失將得到根治,耕地質量將得到全面改善,耕地產出率將得到較大提高。

        2、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項目的實施使項目區內廢溝、渠、零星荒草地等得到開發利用,原有低產田質量也得到極大提高。既改善了農民的勞動環境和勞動條件,又確保作物產量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增強農業后勁,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為山區脫貧致富創造有利條件,加快當地農民奔小康的步伐。

        3、發揮較強的示范作用。本項目的土地開發整治規劃設計是國內土地開發整治規劃設計技術力量努力的結果,規劃設計的程序和方法都處于較高水平,對我區土地開發整治規劃設計都將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土地整治后將采用新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這對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創造和利用有利優勢,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都有積極的示范作用。

        4、有利于推動土地整治事業發展。土地整治將完善項目區農田水利設施、交通設施等,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率,并使耕地質量得到大大的提高,這將使廣大農民群眾感受到土地開發整治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是一項為老百姓辦實事的事業,有利于增進廣大農民對土地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將進一步推動土地整治工作的全面開展。

        (二)生態效益和環境影響分析。通過土地整治,使原來的未利用土地變成良田,土壤質量得到很大的改良;種植農作物,使原來的降水得到利用,減緩了形成徑流的流量以及流速,使土壤流失大大減?。煌晟频奶镩g道路、溝渠網絡以及規整的田塊,形成“田成方、渠成網、樹成行、路相連”的格局,做到旱能灌、澇能排,使項目區耕地成為旱澇保收的優質農田,從而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項目的實施必將影響項目區現有的生態環境平衡。本次規劃設計始終關注水利、道路等工程設施建設的生態合理性,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性、使用效率及與環境之間的生態協調性,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本著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并舉的原則,力爭在項目區內建立人、生物、環境三者之間良性循環。

        (三)經濟效益分析。項目屬土地整治,項目區實施后,主要收益來自生產條件改善引起的產量提高,結合現在市場需求,整理后種植結構可隨市場需求狀況進行調整,規劃實施后,項目區將以種植水田為主。項目區內的耕地近二十年來均以種植水稻及提子為主,園地主要種植柿子及楊梅。根據桂林市糧食部門農產品訂購價格和市場價格情況,調查項目區規劃前作物的產量情況,項目區年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四、結語

        土地整治在提高項目區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同時,會對周邊區域的自然環境起到促進或者阻礙的作用。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分析表明,土地整治在一定程度上對項目區自然環境實實在在的起到了改善的作用,可以使農田規整,耕地面積增加,生產條件與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綜上所述,本項目實施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明顯,經濟效益合理,符合土地整治的目標。

        主要參考文獻:

        [1]龍花樓.論土地利用轉型與鄉村轉型發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日韩最新视频一区二区三|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有码一区二区| 八戒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自拍|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一区| 精品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 日韩有码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尤物|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免费看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沈樵|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免费|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麻豆| 日本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盗摄一区二区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高清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