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農業發展的變化范文

        農業發展的變化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18 16:38:0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農業發展的變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業發展;影響因素;應對措施

        1引言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主要的農業生產城市。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長。年降水量在800~1000mm,年平均氣溫15~16℃。主要生產棉花,花生,油菜,水稻,西瓜,小麥等農作物。氣候是自然環境的重要部分,氣候有變化一定會回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經濟造成影響。當前全球變暖,極端氣候現象增多,襄陽市宜城市的氣候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本地的農作物品種變異,生長緩慢,產量降低,嚴重阻礙了農業的發展,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

        2氣候改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2.1氣候變化影響土壤等要素的理化特征和農作物生長特性

        陽光、水分、土壤、熱量是農業生產的前提要素。由于氣候變化都會導致這些條件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四要素的理化特征。陽光、水分和熱量影響著土壤有機質含量,溫度或高或低和降水量減少都會影響土壤中有機碳的含量,制約土壤資源的生產力。某一區域內適合生產哪種農作物與本地的氣候因素緊密聯系著。由于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特性、種類等。氣溫逐漸上升則會影響農作物的生產季節,如,本市中屬于熱敏感的農作物小麥、玉米和水稻,由于氣溫升高,直接導致了產量的減少。

        2.2氣候變化影響農業病蟲害、干旱水澇等自然災害

        氣候發生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會引發大范圍的農業病蟲害。特別是暖冬季節,全球溫度變暖,非常有助于農作物病蟲害過冬繁殖,使得病蟲害能安全過冬的數量增多,死亡率減少,從而農作物被病蟲害危害的區域范圍增大,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收成。氣溫變暖,引發了眾多生物物種之間的競爭關系變化,同時也擾亂了往常的自然環境下食物鏈的競爭關系和種群之間的關系,病蟲害沒有了天地的捕捉,使得病蟲大量繁殖和生長,出現了病蟲害流行。

        2.3氣候變化影響農作物產量,減少農民收入、阻礙農業經濟發展

        氣候變化將降低農作物的產量,處于低緯度區域的作物產量減少更加明顯,中高緯區域的作物產量不受影響反而增多,宜城市大部分都是崗地,屬于低緯度區域,受災現象更加明顯。由于農作物產量減少,農民的收入也跟著減少,導致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就會降低,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3改善農業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3.1增強自然災害的防御措施,減少農業損失

        宜城市人民政府應統計近幾年氣候變化的數據,從中分析氣候變化的特點,合理的制作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方案。另外,還要加強關于農業方面的自然災害管理工作,要經常與氣象部門聯系,及時掌握最新的氣象報告,并將氣象信息及時告知相關單位和個體,使農民和工作人員能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3.2選擇優良農作物品種,增強農作物抵御不利環境的能力

        由于氣候的不斷變化,有些地區的農作物已經不適合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農作物減產的現象,可以適當的選擇優良、適應氣候變化生長的農作物品種進行繁殖生產,從而增強農作物抵御不利環境的能力。通過從別的地方引進新品種是一個不錯的有效途徑。

        3.3加大農田水利技術設施建設,改善給水排水功能

        由于宜城市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部分工程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立起來的,工程起點相對低,很多水利設施已經無法正常使用,特別是水澇時期排水的功能不足。因此要強化農田水利設施,改善積水排水的功能。特別是要加強設施的防滲功能,優化灌渠的給水功能,降低灌渠漏水和滲水,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從而使提高農業對氣候災害的抵御水平和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建設農田水利設施結合實際,重視科學、給水排水靈活,節水灌溉,積極開發自動化、智能化的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并能研發出更多能與氣候變化相適應的農業生產新型工藝設施,從而不斷的強化抵御氣候災害的工程設施。

        4結束語

        氣候變化和農業生產兩者的關系既是相互影響也是相互制約的。掌握氣候的變化情況,可以有效控制農業生產的質量。我們在應對氣候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下,要積極的采取措施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災害。通過增強自然災害的防御措施、選擇優良農作物品種、加大農田水利技術設施建設,將氣候變化和農業生產視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未來氣候變化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正確面對氣候變化,及時研究應對方法,讓農業生產在適應氣候的變化中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建軍,蔣遠勝.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受災面積的影響分析-基于1951-2009年的數據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11(03):56-59.

        [2]吳小玲,廖艷陽.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綜述[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11):89-92.

        篇2

        關鍵詞:氣候變化;影響;適應;農業

        一、嫩江縣氣候條件的基本特征

        嫩江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屬于中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多雨。年平均氣溫較低,無霜期80-130天,雨熱同季,年日照2,728.2小時,年平均氣溫為0.4℃,全縣從南至北積溫在2500-1600℃之間,相對濕度年變化明顯,夏冬季相對濕度大,均大于70%,春秋季相對濕度小,均小于70%,最大8月份79%,最小4-5月份達0。全縣降水多受季風影響,以冷鋒雨和氣旋雨為主,集中在6-9月份,南少北多,北在550-600毫米,南在500毫米左右,年降雪量140-150毫米。幅員面積150萬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7萬平方千米。自然環境適宜大豆、小麥、甜菜和馬鈴薯等作物生長,是黑龍江省的麥豆主產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

        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趨勢越來越明顯,以及嫩江縣大規模開發,再加上土地不合理利用,環境保護不力,區域性環境變化顯著,主要有:降水階段性明顯,暴雨次數增多,雨水量大,氣溫呈波動性上升,凍土層深度持續減少,自然災害逐年嚴重。

        二、氣候變化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和高強度人類活動深刻改變了嫩江流域水文循環過程及其規律,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和時空變異性,相繼帶來支流河道斷流、水旱災害頻發、濕地退化和土壤次生鹽漬化等一系列突出的水與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以及未來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的不確定性,必將對區域水安全、糧食安全和濕地生態安全帶來嚴峻的挑戰。

        1、降水變化

        2012年嫩江縣降水量531.5毫米,比常年多49.1毫米,比去年多200.6毫米。降水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初夏、秋季和冬季。其中,1-2月降水偏少,春季降水比常年偏少,夏季比常年偏少,秋季比常年偏多,11-12月比常年偏多;降水峰值月出現在6、9月,降水量6月為140.1毫米,9月為175.2毫米。

        夏季高溫少雨、干旱

        6月上旬降水偏多,降水量86.4毫米,同比多300%。后半月開始連續高溫天氣,直至7、8月持續降水偏少,8月降水僅26毫米,出現嚴重干旱,對農作物生長帶來不利影響。

        秋季降水嚴重偏多,9月份出現二次暴雨洪澇災害。

        秋季降水嚴重偏多,9-10月降水量為211.5毫米,比歷年多182%,秋季和9月降水之多均為歷史上最大值。9月份降水量為175.2毫米,比常年多228.7%。全縣基本普降暴雨二次,造成嚴重秋澇,對秋收工作帶來嚴重不利影響。

        2、自然災害情況

        嫩江縣近幾年來由于氣溫上升的影響,氣候變化不穩定,異常氣候出現的概率將大大增加,氣候變化特別是由于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的增加使農業生產面臨產量波動增大、布局與結構調整、成本與投資增加等問題。氣候災害的時常發生嚴重影響了嫩江的農業生產。而產量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氣候災害特別是低溫、旱澇的綜合影響,是大幅度大面積減產的主要因素。

        3、氣候變化對農業土壤生產力的影響

        氣候變暖后,土壤有機質分解加快,化肥釋放周期縮短,要想保持原有的肥效,就需要加大施肥量,不僅增加了投入,對土壤和環境也不利。其揮發、分解、淋溶流失的增加對土壤和環境十分有害。因此,氣候變暖引起的農業成本投入的增加和對農業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4、氣候變化使農業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增加、危害程度加劇

        隨著氣候變暖,作物生長季延長,昆蟲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數將增加,而冬溫較高也有利于幼蟲安全越冬。高溫還為各種雜草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此,氣候變暖可能會加劇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氣候變暖后,各種病蟲出現的范圍可能擴大,即向高緯地區延伸。在高溫條件下,由于作物的生育期縮短,作物、雜草和病害之間的相互關系會以不同的方式對氣候變化做出反應,因而病害感染的方式有可能改變。氣候變暖還會改變作物和禽畜病原體的地理分布,目前局限在熱帶的病原和寄生組織將會蔓延到亞熱帶甚至溫帶地區。這意味著這些地區將不得不施用大量的農藥和除草劑,而這又將加劇環境污染。

        三、適應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適應對策

        1、不斷提高農業對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和抗災減災水平。北方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降水可能趨于更不穩定或者更加干旱,這必將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因而,這些地區要以改土治水為中心,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高產穩產農田,不斷提高對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和抗災減災水平。

        2、選育抗逆品種,采用穩產增產技術。針對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可能影響,分析未來光、溫、水資源重新分配和農業氣象災害的新格局,改進作物品種布局,有計劃地培育和選用抗旱、抗澇、抗高溫和低溫等抗逆品種,采用防災抗災、穩產增產的技術措施,預防可能加重的農業病蟲害。

        3、科學地調整種植制度,適應氣候變暖。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氣候變暖,生長期延長,對我國北方糧食生產可能有利,因而要充分利用這一機緣,科學地調整種植制度,大力發展黑龍江的糧食生產。

        篇3

        一、農業化學的發展史

        回顧我國農業化學發展的百年歷史,它經歷了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從傳統農業的發展來看,人們一直在探索增加植物生長量的動力因素,我國古代人民較一早地就認識到綠肥可以肥田,并且開始使用綠肥,在施肥方面總結出,應因時、因物、因土制宜。國外農業化學的發展起步較晚,它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學派斗爭。腐殖質學說認為,土壤肥力決定于腐殖質的含量,因此腐殖質是土壤中植物養分的惟一來源,礦物質不過起間接作用,以加速腐殖質的轉化和溶解,使之變成易被植物吸收的營養物質;礦質營養學一說否定了當時流行的腐殖質營養學說,提出了礦質營養理論,腐殖質是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現于地球上而不是在植物出現以前,因此植物的原始養分只能是礦物質,礦質營養學說是德國化學家李比希提出的,并同時提出養分歸還學說和最小養分律,使農業化學發展進人了嶄新的歷史階段。礦質營養學說的巨大成就在于它引出了一場巨大的化肥工業革命,相繼誕生了磷肥工業、鉀肥工業、合成氨工業。

        李比希理論的提出促進了西歐各國農業化學的發展,而我國當時正處于時期,農業化學的發展處于停滯階段,建國前我國化肥廠只有南京永利一家,建國后永利化肥廠相繼在吉林和大連新建了化肥廠,這時在氮肥品種上只能生產硫錢和硝錢,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又發展了許多縣級小化肥廠,生產氨水和碳酸氫餒。20世紀70年代引進了13套尿素合成設備,開始尿素的生產。我國目前化肥年生產能力大約可以達到犯oo萬噸,基本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要。總的來看我國化肥工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并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現代農業越來越離不開化學肥料,美國著名育種學家Borlaljg博士在向國際土壤學會提交的一份關于世界糧食生產的報告中指出,20世紀世界糧食產量增加的一半以上是來自化學肥料,而且在21世紀這個作用還將繼續增加。

        二、農業化學所面臨的困惑

        我國農業化學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化肥工業在解決人口增長與糧食緊缺的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的使用所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卻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現在看來,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一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農業生產模式。目前我國氮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5%,其余65%的氮素肥料進人了大氣和水域,而殘留于土壤中只占很少一部分,進人大氣中的氮主要是由反硝化脫氮形成的氮氧化物,它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分;進人水體中的氮可以使江河湖泊發生富營養化危及水生生物,同時也會進入地下水和飲用水對人類的健康直接構成威脅;殘留在土壤中的氮與碳結合成降解程度不同的有機態化合物。磷肥中的氟離子和鉀肥中的氧離子以及經作物選擇吸收后各種化肥剩余的陰陽離子,對土壤的自然平衡體系造成了破壞。施肥與土壤養分平衡體系的破壞。20世紀5O年代肥料試驗研究表明土壤氮素供應不足,氮肥具有顯著的肥效,磷肥只在南方有增產效果;20世紀60年代北方顯示出磷肥的增產效果;20世紀70年代江南農田大部分顯出缺鉀,北方只有特殊地區缺鉀,然而,目前北方地區大部分農田發生缺鉀現象。近些年的施肥實踐發現,越施肥土壤養分越不平衡,從全國范圍看,20世紀50年代氮肥增產,20世紀6O年代磷肥增產,20世紀70年代鉀肥增產,20世紀80年代氮磷鉀增產,20世紀90年代氮磷鉀加微量元素增產,目前,發現部分地區土壤鈣鎂硫嚴重缺乏。尤其近年來由于品種的改良,高產品種的應用面積不斷擴大,土壤養分不平衡問題日趨嚴重,這些問題一直在困擾著農業化學的發展。如何解決施肥與環境協調發展問題以及土壤養分平衡問題,這是擺在農業化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三、精確農業技術將引發新的農業化學革命

        1998年主席在接見我國兩院院士代表時的講話中指出:“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毛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從世界科技發展趨勢看,如果說,19世紀李比希提出的“三學說”推動了農業化學的產生和發展,并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那么,以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Cl名)和遙感技術(略)為核心技術的精準農業將使農業化學的發展發生重大的變革,必將解決農業化學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必將引發一場新的農業化學革命。精確農業〔Pl.e南ionAghcuhure)含義是按照田間每一操作單元的具體條件,精細準確地調整各項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優化使用各項農業投人,以獲取最高產量和最大經濟效益,同時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土地等農業自然資源。

        精確農業技術在農業化學中的應用必將解決目前農業化學發展中所面臨的困惑,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玲)是利用地球上空的24顆通訊衛星和地面L的接收系統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定位系統,主要用于航海、航空、制圖、定時、遠洋捕撈、森林防火等民用日的。采用便攜式差分G玲接受器(DG邢一diffe,ni誠glob公即sitiol五ng,)’steln)可以使分辨力達到l:。左右,也就是說它可以標定地球某一點位置的經緯度誤差在1耐范圍為內,這為研究較小單元土壤性質的空間變異性提供了可能。遙感技術(HS)就是通過傳感器收集被測目標所發射電磁能量加以紀錄,并形成影像以供有關專業信息的識別、分類和分析的一種技術。應用遙感技術可以評價土壤的生產力,并可獲得生態系統中的營養循環,為及時診斷較小單元的作物生長狀況成為可能。地理信息系統(GIS)是處理空間信息的軟件系統,可用于組織、分析和圖示同一區域內各種類型的空間信息資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可以處理由全球定位系統(以S)和遙感技術所獲得有關土壤和作物的數據信息,;}:將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而進行決策施肥。德國、法國等西歐國家,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使用精確農業技術,盡管化肥用量逐年下降,但糧食作物總產和單產分別增加了57%和80%,基本解決了施肥與環境的矛盾問題,并提了高土地利用率。它已成為主要發達國家而向21世紀,為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最富有吸引力的前沿性研究領域之一。“精確農業”技術的應用,已遠遠超出其技術系統應用發展的本身,它提供的技術思想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認識思維方式,使人們對科學利用農業資源潛力和作物生產管理觀念與模式方而發生著深刻變革,其影響將是更為深遠。

        應當特別強調指出,在開拓新的農業化學前沿應用領域研究中,我國與一些發達國家的距離正在拉近。建國以來,我國共進行了兩次土壤普查,基本搞清我國各地區土壤養分狀況,同時各地區相繼進行了一些肥料效應試驗,并建立了一些肥料效應函數模型,以遼寧省為例,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對237個土種進行了4萬項次理化分析和養分測定,而后又進行了肥料田間試驗。到目前為止,大約已建成2。以〕多個肥料效應方程模型和與其對應的土壤養分測定數據。其他省市也都有適合本地的肥料效應方程模型和大量土壤養分測定數據,這為建立土壤養分數據庫和施肥模型庫打下了良好基礎。另外,2001年即將進行的第三次土壤普查將進一步豐富現有數據庫的內容,這些都將為我國農業化學向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中國農業科學院上壤肥料研究所于1999年初首次研制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統平臺的中國土壤肥料信息系統(SOFISC)。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主持的小麥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已經研制成功,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主持研究的農用土地適宜型評價系統已經應用到生產實踐。精確農業技術在農業化學及相關領域中的的應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相信在21世紀必將引發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科技革命,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四、21世紀農業化學發展展望

        1998年1月31日美國副總統戈爾在“數字地球—認識21世紀我們這顆星球”的報告中提出的一個通俗易懂的概念,它描繪出了信息時代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時代特征。目前美國已開始對我們生存的星球進行數字化處理,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都會進人數字地球時代。國內一些專家認為,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技術為3分、管理為7分、而數據為12分;國外學者認為,3%硬件、5%軟件而數據為92%。

        農業化學的數字化,就是將在田間取得的作物生長發育的數據,應用計算機程序進行簡單分類處理儲存在數據庫中的過程。農業化學的發展一開始就與數字結下了不解之緣。產量、施肥量、植物體內各種元素含量、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各種養分含量等等,這些概念必須通過數字才能加以描述和表征。農業化學在經歷的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地球”數據,這是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這些數據實現數字化成為現實,目前許多省市已經建立起當地氣象資料數據庫、土壤普查數據庫、作物品種數據庫,并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當務之急是要加快對已有的數據的處理,及時發現影響土壤養分管理的數字化技術問題,抓住第三次土壤普查的機會對尚缺項目進行及時補充觀測,為而后的農業化學的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發展奠定基礎。

        篇4

        關鍵詞:人地關系;農業產業結構;動態變化;湄洲島

        福建作為沿海地區省市之一,全省共有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的大小島嶼1200多個,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的島嶼約80個,其中規模較大、現有旅游資源組合良好、旅游價值較高的旅游型海島就有廈門、東山、平潭、湄洲等,它們可以說是福建省出名的海峽旅游品牌。但隨著海西建設力度的加大以及旅游活動的增加,各島嶼的生態環境紛紛遭受到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破壞,旅游服務設施的增設與旅游人口的增多也都對島嶼產生重大影響。加之海島旅游業帶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波動性,使得旅游型海島人地關系矛盾激化。作為人地關系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域系統,海島地區人地關系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正確處理“人”與“地”之間的關系[2]。湄洲島作為福建旅游型海島的佼佼者,研究其人地關系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對農業產業結構變化背景下的海島人地關系協調發展具有較大的借鑒與指導意義。

        1 研究區人地關系系統組成

        從狹義方面來說,人地關系指的是人口和土地之間的相互關系;從廣義上說,人地關系[3]是指“人”的系統和“地”的系統之間的關系,根據人文地理學給予的定義:“人”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間上從事各種生產活動或社會活動的人;“地”是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關系的、無機與有機自然界諸要素有規律結合的、存在著地域差異、在人的作用下已經改變了的地理環境。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條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與作用,另一方面表達了人類對自然現象的認識與把握,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順應與抗衡,人地關系組成一般包括自然環境因素、人文地理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1.1 自然環境因素

        湄洲島屬典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溫21℃,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溫和濕潤。最冷月為1月,月均溫11.4℃,最熱月在8月,月均溫28.1℃。年均降水量約為1240.9mm,蒸發量2130mm,相對濕度為約77%。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最大風速為27.0米/秒;全島地形狹長,陸域面積14.35平方公里,東北和東南地勢高。最高為馬祖山,其次是牛頭尾山,山峰多為巨大的花崗石和變質巖體。主要自然景源有三類:怪崖神石類、沙灘景觀類和水景類。諸如鵝尾山景、日紋石景、嵋嶼潮音、黃金沙灘、湖石果等景觀都是每年旅游熱門景點。作為海島地區,地域結構簡單,生態系統原就較為脆弱,生物多樣性穩定性較差,較易遭到破壞。工業不發達,耕地多分布在中部的平地和崗臺地,島上無河流,僅有季節性的水溝和地下水,土壤多沙質,水土涵養能力較低,由于缺乏淡水灌溉,土地生產力較低,農田均屬旱作地。所在海域為開闊海區,擁有較豐富的海洋資源,漁業產值高,但夏季常受臺風影響,多發生在7-10月。

        1.2 人文地理因素

        湄洲島設國家旅游度假區管委會,轄1個鎮11個行政村,2009年全島總戶數為9995戶,總人口為39801人,城鎮人口5520,比重13.9%,人口自然增長率6.7‰。湄洲島是“海上女神”媽祖的故鄉,是聞名遐邇的媽祖文化發源地,文化底蘊濃厚。島上媽祖廟是世界上6000多座媽祖廟的祖廟,媽祖信徒遍布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約2億人,僅臺灣省就有注冊的媽祖廟共725座,未注冊的有約2000座,信徒共1700多萬。媽祖文化具有廣泛的國際意義,湄洲媽祖廟是世界媽祖信奉者的朝圣中心和媽祖文化研究中心。每年來島朝圣、旅游、觀光的境內外游客逾百萬人次,僅臺胞就超過15萬人次。

        1.3 社會經濟因素

        全島現有建成開放景點4個,營業酒店10座,旅行社3家,旅游飯店(餐館)35家,旅游紀念品店(攤)60個,渡輪3艘,快艇7艘,車渡1艘,三條公交線路,14輛中巴車,6輛免費旅游專線車,電動游覽車37輛,還有各類客運汽車、摩托等600多輛。已建成11公里湄洲大道、19公里環島公路、進出島輪渡碼頭、兩條1萬伏海底電纜及供電設施、跨海供水工程、8000門程控電話、3000噸級對臺客運碼頭和綠化工程等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設施50多項。全島綠化覆蓋率達到49.6%,各類防護林6536畝。旅游直接從業人員1200多人,間接從業人員4750多人。

        2 人地關系系統測度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人地關系的含義以及人地關系系統組成因素,可以將影響湄洲島人地關系發展的指標因子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自然環境指標、人文地理指標和社會經濟指標。構成這三大因子的指數有很多,本文根據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并結合研究區的實際情況和數據的可獲取性,初選出26個指標構建人地關系系統測度指標體系,然后利用主成分方法進行相關性分析,選擇其中15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數來做綜合評價。其中自然環境指標包括森林覆蓋率(X1)、人均耕地面積(X2)、人均旅游可用水量(X3)和單位旅游收入旅游者產生的廢物量(X4);人文地理指標包括人口密度(X5)、城鎮人口比重(X6)、旅游總人數年增長率(X7)和臺胞占旅游總人數比重(X8);社會經濟指標包括GDP(X9)、人均GDP(X10)、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11)、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12)、第三產值占GDP比重(X13)、旅游收入占地區總收入比重(X14)以及農民人均純收入(X15)[4]。通過這些指標因子構建出湄洲島人地關系系統測度綜合指標體系。

        3 研究區人地關系動態變化研究

        3.1 不同時期湄洲島人地關系的變化

        利用1988--2012年《莆田市統計年鑒》[5]的數據,本文就以上選取的15個指數,做6年一次的數據分析共5次,得到湄洲島1988 -2012年的相關數據趨勢統計并做相應的標準化,然后根據標準化數值繪制各年份的風玫瑰圖(圖1),其形狀各不相同,每個風玫瑰圖中的形狀表示各指數因素在當年湄洲島人地關系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形狀突出越明顯,表示該指數對人地關系演變影響越大,若為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在圖中則表現為多處突出部分[6]。根據不同指數的含義及其在圖中的表現形式,可以得出更直觀的表示出不同時間內湄洲島人地關系特征。

        3.2 研究區人地關系動態變化特征分析

        (1)1988年的湄洲島人均耕地面積形狀尤為突出,這表示在土地利用類型中,耕地面積比重較大,人口密度較小,社會消費水平一般,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不夠,第三產業比重小,森林覆蓋率也較小。這說明當年湄洲島的社會經濟水平不是很高,產業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人口數量較少,對海島地區的自然環境沒有造成太大的壓力。人口、資源和社會經濟沒有產生較大的矛盾沖突。

        (2)從1994年開始,風玫瑰圖形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自1992年湄洲島被辟為國家旅游度假區后,湄洲島開始大力開發旅游資源,直接表現為人均耕地面積減少,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增大,旅游收入占地區總收入比重加大,因此旅游者產生的廢物量也加大。為保證島上居民用水和旅游者對淡水資源的開發,湄洲島規劃開發地下水庫以及跨海供水工程,從每日供水300噸提升到2300噸,在圖中表現為人均旅游供水量指數形狀突出。圖中整體表現為因旅游產業的發展而使得海島地區人地關系結構產生較大的變革,人地關系系統開始發生變化。

        (3)2000年的湄洲島,人口、社會經濟對資源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旅游人口的增長,增加旅游收入,游客主要以朝拜旅游為主,未能促進湄洲島經濟增長。島上居民人口數量增加,人口密度加大,在發展旅游過程中,居住用地與商業用地比重增加占用耕地,同時退耕還林,大幅度減少耕地面積,加上居民盲目棄耕,發展家庭貿易經營。對土地資源開發力度較大,盲目追求經濟增長,以及人口增長對自然環境帶來較大壓力,海島人地關系出現較大的矛盾。

        (4)2006年,旅游總人數年增長率、GDP、人均GDP、森林覆蓋率、城鎮人口比重以及人口密度等指數形狀突出較為明顯,說明它們是影響當年湄洲島人地關系變化的重要指數。旅游人數的增長,人口密度的增大以及城鎮比重的增大反映著人口對人地關系變化產生重要的影響,對自然環境的承載力造成一定的壓力;GDP和人均GDP的增長表明海島地區經濟的增長,但在發展過程中對人地關系演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森林覆蓋率提高對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但相比人口和經濟的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對環境保護的力度還遠遠不足。

        (5)2012年的風玫瑰圖出現了朝社會經濟因子一側發展的趨勢,顯然,現在的湄洲島,對人地關系變化起重要作用的是社會經濟因子,一味的追求社會經濟的提升,無法兼顧自然環境的保護,人口增長的壓力甚至遠遠落后與為發展社會經濟而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影響,這對于生態脆弱的海島地區是不可承受的,其人地關系矛盾越發的突出了,長此以往,在社會經濟的短期提升之后,湄洲島將會面臨資源短缺,景區環境惡化等危機。

        4 結論

        本文根據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利用主成分方法,建立了

        研究區人地關系系統測度指標體系,并繪制了1988-2012年研究區人地關系動態變化風玫瑰圖,分析了湄洲島的人地關系和農業產業結構動態變化特征。研究結果表明,研究初期湄洲島人地關系沒有產生矛盾沖突,而自1992年湄洲島被辟為國家旅游度假區后,湄洲島開始大力開發旅游資源,直接表現為農業產值減少,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增大,旅游收入占地區總收入比重加大,其人地關系矛盾也逐漸顯現出來,而到了2012年人地關系矛盾已經越來越突出,主要原因是研究區前期規劃側重旅游開發,其強度過大,對湄洲島的農業、環境、生態的保護考慮不夠,在建設過程中,利用島上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同時破壞了原本的人地關系平衡,造成經濟結構單一,生態系統脆弱。雖然這種程度的破壞不是劇烈的,但長此以往對海島的人地關系破壞卻是深遠且不可逆轉的。因此,在發展旅游產業的同時,要兼顧農業、環境、生態的保護,可以結合湄洲島宗教旅游文化特色,開發農業生產和宗教儀式融合的典禮和藝術。

        參考文獻

        [1] 孫兆明,馬波,張學忠.我國海島可持續發展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0,(1);110-114.

        [2] 陳金華.旅游型海島人地關系整合研究―以海峽西岸為例D].河南:河南大學.2010.

        [3] 江嬌,劉愛玲.人地關系的協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20(5);159-161.

        [4] 張廣海,劉佳,王蕾等.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8,27(2);74-79.

        [5] 莆田市統計年鑒[M].莆田市統計局.1988-2012.

        [6] 駱華松.旅游地質資源與人地關系耦合研究―以麗江市為例[D].云南:昆明理工大學.2005.

        篇5

        新常態下的農業發展在理念上有了變化,發展中比較注重人本化的推廣,其中尤其重視以人為本培養大批懂技術及善于經營管理的新型農業生產和經營者;對于農業發展推廣思想理念的多元化推廣方面比較重視,對于圍繞著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體系層面比較重視[1]。

        2新常態下農業發展趨勢性變化

        新常態下農業發展過程中經過了幾個重要方面的變化,對這些發展趨勢性變化進行理論分析,有助于了解農業發展的過程,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發展策略。新常態下農業發展趨勢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2.1農業資源功能的趨勢性變化。新常態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趨勢性變化中,農業資源的功能變化是比較突出的。在過去的發展中,耕地、水等這些資源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農產品供給也主要是通過這些資源的投入來獲得。經過長期的發展,對資源及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消耗。我國作為水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近些年水資源破壞問題比較突出,這對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2]。近些年可持續發展觀念進一步深化,國家提倡生態文明理念,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不只是要承擔產品供給功能,在具體的生產中也要能有效實現資源節約型及環境友好型的發展目標,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進一步拓展,這樣在農業發展的資源功能方面就逐漸發生了變化。2.2農業需求結構趨勢性變化。新的發展環境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礎特征就是需求變化,個性化的消費及多樣化的消費逐漸形成了發展趨勢,充分保障產品的質量安全就顯得比較重要,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愈來愈明顯。農業的需求變化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需求的結構性變化是比較重要的特征體現。在品種的結構方面,由于城鄉居民對小麥、大米等糧食類產品的消費比較穩定,對于水產品及肉類產品等產品需求比較旺盛,這就使農業發展的需求結構逐步發生了變化。而從質量水平的角度分析來看,由于受到不同消費需求的變化影響,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對農產品的需求表現了差異性的分層態勢[3]。當前我國居民在農產品的需求方面已經跨越了滿足數量需求的階段,進入到了數量質量安全并重的新發展時期。2.3農業經營方式的趨勢性變化。農業發展趨勢性變化中,經營方式的趨勢性變化表現比較突出,主要是在農業生產及農產品的流通上,在這里涉及到了生產力及生產管理。農業生產上主要表現在生產主體的變化。過去是小規模分散經營,而現在是新型的經營主體和分散承包農戶共同從事農業生產和服務,農業生產在當前進入了規模化、商品化和集約化的發展階段。而從農產品的流通層面來看,過去是田間到餐桌,實物形態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是主要的表現形式;隨著當前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農產品的流通已經實現了虛擬化的發展目標[4]。其中,冷鏈物流的流通模式是重要方式之一,在各類產銷對接形式上比較突出。電子商務平臺的應用下,使得農業經營方式發生了大幅度的變化,已經形成了人力資本+機械化+現代科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的模式類型,大大提高了經營效率。2.4農業調控行為趨勢性變化。大力發展農業是基本國策,面對日益復雜的發展環境,對農業的發展從政策上進行優化就更為重要。在全面改革的深化實施下,我國已經打破了統購統銷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確立了家庭承包經營作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樣就促使農民成為了獨立的生產經營主體,市場機制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更為顯著。新的發展時期,政府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從政策上對農業、農民都提供了相應補貼,逐漸構建了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在當前的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環境下,政府在農業發展方面已經開始給予更多的支持政策,簡政放權激發市場的發展活力,在政府的引導下社會中更多資金融入到農業發展中,放寬了農業準入門檻,這樣在市場機制的有效調控下,對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就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5農業供給模式趨勢性變化。農業的發展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有了很大程度的進步,供給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過去的農業供給模式主要是聚焦國內的市場及資源。在糧棉油糖及畜牧水產方面都要求有盡可能高的自給率。自加入WTO之后,我國農業發展的供給模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將國內和國際作為重要的供給發展模式,兩種資源的供給模式的發展特征愈來愈明顯化,進口的農產品數量逐漸增多。數據顯示,我國在國際貿易合作下,相當于利用了國際耕地44萬hm2來生產糧食、棉花等作物,近些年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這一數據得到了進一步增長[5]。在堅持口糧絕對安全以及與國情相結合的發展基礎上,進一步加快了國內緊缺型農產品的進口及農業走出去的步伐。從整體上來看,農業供給模式的趨勢性變化已經愈來愈明顯。

        3結語

        通過對新常態下農業發展趨勢性變化的研究,能夠對實際農業發展的理論深化有促進作用,為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理論基礎。希望通過此次的理論研究,有助于農業的發展。

        作者:陳家友 單位:建始縣農業局

        參考文獻

        [1]張紅宇.把握新常態下農業發展的趨勢性變化[J].農業知識(瓜果菜),2015(14):1.

        [2]張志棟.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飼料糧市場供需形勢分析與展望[J].業,2017(2):13-15.

        [3]簡真瑜.把握新常態下農村流通的六個變化[J].決策導刊,2015(6):10-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日韩人妻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a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人妖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丰满熟妇一区二区|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国产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4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限乱码| 欧美人妻一区黄a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非洲|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激情内射亚州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日韩有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不卡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一区在线 |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一区五十路在线中出|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