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中西方的文化范文

        中西方的文化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6 08:27:3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中西方的文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中西方的文化

        篇1

        【關鍵詞】社會習俗文化 差異 影響

        一、中西社會習俗差異

        禮儀在與人交流的時候,一直以來都是秉承著嚴以律己而尊敬他人的方式去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中國素以“禮儀之邦”的美譽立足世界,許多國人在國際上的禮儀表現也讓其他國家的人對中國有了一個很好的印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遍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這就使得各國的習俗差異出現在交流當中,然而這種由文化和習俗所造成的誤會何影響并沒有得到重視,如果長此以往的任其發展不去加強對西方禮儀文化和傳統習慣的理解和肯定,那么就可能引起雙方國家之間的矛盾和誤會,進而導致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難以繼續下去。因為影響著各地區文化習俗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就是可能存異,造成了不同宗教的人們各自遵循所信仰胡宗教禮儀。這一因素同樣也適用于中國。中國的禮儀進程也經歷了一個曲折漫長的統一過程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在西方的文化習俗發展期間,其教育,科技 新思想的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才形成了如今的區域性文化習俗。由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實施,中西方跨國交際也愈加頻繁,但其參雜其中的差異也日漸明顯,因此,在這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怎么去兼顧中西兩國間的問題儼然成為了主要問題。

        1.1會面禮儀差異

        1.1.1問候禮儀

        在當今社會當中,見面互相問候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社交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問候不僅能拉近心靈距離,消除陌生隔閡,也成為了與親朋好友寒喧的一個重要手段。問候對方這一禮儀已經成為了衡量一個人素養的標準之一。見面親切友好的問候不僅僅體現其良好的修養,道德水平的高低,也體現了其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態。在中國,一般的問候語都諸如此類“到那兒溜Q了?”“干嘛去了?”“去哪兒啊?”我們用這種方式和問候來傳達出對對方的關心,這種“嘮家常”的方式是中國人所獨有的,但如若是在西方國家,你的這種問候很可能已經觸及到對方的底線。因為國外根本沒有此類言語,外國友人很注重自己的隱私,他人無權干涉,也不希望他人過于干涉自己的私事。一般他們的問候都是“hello”或者“how is the weather?”他們把這種當作純粹的生活禮儀,并不把它當作認識的手段,所以當在一些特定的場合當中有人向你說“what a beautiful day!”的時候,你應當給予回應來表現你的友好態度。

        1.1.2稱呼禮儀

        稱呼禮儀,他傳達出的是個人修養和其社會生產力的反展程度,經濟發展的速度與上層建筑,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需求。但由于中西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存在較大差距,導致了許多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在稱呼差異。中國人習慣稱自己為“在下”用“您”來稱呼他人,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方可“直呼其名”而西方國家則用“you”來稱呼對方。家中成員也不分年長年幼,一般都以姓名或者昵稱來稱呼,但在中國這是不可行的,必須尊卑有序,尊老愛幼,不然就會被當作不禮貌。

        1.2餐飲禮儀的差異

        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在地理位置上又相對處于中間位置。所以這便造就了區域所特有的飲食習俗。從“民以食為天”的理念就可以看出,飲食在國人心中所占有的比重。人們經常都會將重要的事宜和決定都放在一場別開生面的隆重的美食宴上面。但有時候卻不會去過度地追求菜的口感,他們所追求的是在一起的氛圍和許久不見的寒暄。在中國,以左為尊的禮儀相傳已久,招待貴賓,貴客都要坐在左上,但在西方則恰恰相反,入座的時候男士為了男士示以尊重,會為女士打點好一切。在中國,酒在宴會上必不可少的,人們認為喝酒能夠減少尷尬,活躍氣氛,便于進一步的認識了解。而西方對于酒文化則截然不同,他們不提倡過度飲酒,認為只要盡興就行。

        二、中西方傳統節日的差異

        2.1傳統節日作為衡量一個民族的悠久文化歷史具有重要作用,節日的由來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和生活地點有著重要的聯系,它體現了人們豐富的感情世界,寄予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每個民族的節日,能還原出其民族文化最真實的一面”。由此可見,傳統節日文化對于文化習俗的影響多么深遠。

        2.1.1 為何當今社會,中國的節日越來越不受到國人的喜愛,節日氣氛也越來越淡,而相比其他國家的節日卻在國內流行起來。首先我覺得是由于中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而西方由于受宗教影響時間較長,所以其節日都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比如復活節,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人們心中有,那么節日便會被傳承。加之中國的節日慶祝大多以家庭為中心,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而西方的節日更多的是突出集體性和互動性,他們倡導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張揚的性格,這便是為何在西方的經典著作當中,個人英雄主義成為了社會意識主流,人們喜歡互相交流,群體參加又體現出了人人平等,自由地表現自我的特點。從用餐時的桌子就不難看出,中國人喜歡用圓桌來營造一種團結,和氣的氣氛,這是一種傳統,西方人習慣用方桌,他們的重點并不在于食物,而是在于個體之間的交流。所以,中式體現的是全體共享式,西方宴會體現的是個體交流式。當然,造成這些差異的因素不僅僅只有這些,還跟民族的歷史息息相關。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們將會面對更多的陌生文化,風格迥異的行為習慣,也會存在不可避免的文化沖突,所以,我們必須在發揚我們原有的傳統文化的時候熟悉新的文化。

        總結:在保持住自己風俗習慣的同時也要學會尊重其他風俗文化,首先是要去了解各個國家的文化然后再了解地域性文化。因為只有理解了不同的風俗習慣才能減少誤會的發生,禮儀也是一種意識流的軟文化,只要是文化就肯定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比較,一個缺乏禮儀的國家肯定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國家,而一個禮儀不標準統一的的社會也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創建和諧社會,禮儀是首要的,現今的中國無論在物質,精神,文化上面都需要進行改變,只有不斷的推陳出新,集百家之長。形成一套完整且符合國人的價值觀,方能塑造當代中國新的社會文化體系,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的初衷

        參考文獻:

        [1]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9-1

        [2]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3] 魏光奇.天人之際;中西文化觀念比較[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4] 包凡一.外國人這樣看中國[M].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9

        [5] 謝艷明.西方文化與風俗指南[M].河南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5

        篇2

        關鍵詞:龍文化;內涵

        一、介紹

        龍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華大地是龍的故鄉、龍的家園,龍文化已經滲入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管是工藝美術、建筑名勝、歌舞影視,還是歲時節令、婚喪禮儀、服飾冠履,龍都以盤旋、騰躍、奮飛等多種形式,占據著醒目的位置,體現著文化的蘊涵,龍是其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龍在西方文明的文明發展過程中也一直存在著,在西方的各個時期也都有龍的影子。無論是在希臘的神話傳說中還是在黑暗的中世紀神圣教條中都有它的存在。

        二、龍的內涵

        1 龍在中國的內涵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與道教以及佛教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子孫都繼承其業,均稱“天師”,并傳達室說與龍有緣。傳說第三代天師名魯,傳說他有十個兒子,號“張氏十龍”。另有一則傳說稱:張魯的女兒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霧繞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恥,便自殺身亡。死前留下遺言,務必剖尸看腹中為何物。結果,腹中有兩條雙胞胎小龍,婢女把它們放進漢水。其后的許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說成與龍有神秘的關系,如南朝時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傳說其母夢龍而生,他是一個龍種。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無“龍王”崇拜,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后引進的。在漢代之前,只有龍神,而無“龍王”,隋唐之后,佛教信仰傳入中國,龍王信仰遍及中土,學者一般認為,龍王、龍宮信仰是源于印度,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引進的,由此可見,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最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中華文化自身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意義。

        龍還承擔著象征帝王的重任,在中國原始社會。龍是全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這里的龍是作為超自然的象征。到了奴隸社會的初期,隨著皇位等世襲制度的產生和奴隸階級對社會財富的占有,龍被轉化為最高統治者的祖先,這種觀念也發展到丁封建社會,被封建帝王當作個人絕對權威的標記。

        然而,龍在中國的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并非一直都高高在上,遠離民間的。相反,龍文化在民間早已生根發芽,深深地植入到勞苦大眾之中,成為一種代表吉祥和順利的化身。人們把各種美德和品質都集中到了龍的身上。我們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也可以看到:龍是英勇善戰的,它什么都不怕;龍是聰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預見未來;龍的本領高強,它變化多端,興云布雨,鳴雷閃電,開河移山,法力無邊;龍是富裕的,龍宮則成了寶藏的集中地;龍又是正直的,它能為人民著想的,為了解救人間乾早之苦,它甚至不惜可以冒犯天條。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間的杰出人物稱為人中之龍。

        2 龍在西方的內涵

        龍在西方所表達的內涵則與中國截然不同。如果說在中國文化中龍的存在是積極主動的話,那么在西方文化中龍則是以一種消極和被動的姿態而存在的。龍在中國是龍大于人,而在西方龍則是人――特別是英雄們的犧牲品。龍在西方生活中的存在,只是為了突出人了偉大,這也和西方傳統的個人英雄主義有很深的淵源。龍在西方文化中也是財富的守護著,只有打敗了龍才能獲得財富。龍也成了西方文化中推崇冒險和顯示力量的主要參照物之一。

        英格蘭的守護圣徒圣喬治就以英勇除掉危害人間的龍而聞名,相傳他用這條龍的血在盾牌上畫了十字,因此白底紅十字就成為代表英格蘭的旗幟,西方文化中,它們以體型、物理物理和魔法能力而聞名,龍的這些特征讓人產生恐懼,而且它們是禽獸,相當的貪婪、殘暴、專制。成為了邪惡的化身。在意大利的傳說中,龍是財富的守護者,人類必須冒險和龍展開戰斗才能取得財富。

        篇3

        七年級英語教材中出現了“MynameisJimGreen.”這種交際用語,教師應該對西方的稱呼作些解釋。英語中多用名字直接稱呼對方,而在我國,人們第一次見面時大多會用尊稱,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在分別時經常會說“慢走、走好”之類的話,若翻譯成英語就是“Pleasewalkslowly”則會使外國人到不解:“為什么要慢慢走?是不是走快一點就不禮貌?”而如果直接說“Thankyouforcoming”就很得體。這也是一種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外國文化修養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

        英語教材中蘊藏的西方文化元素很多,教師應該從單詞、短語、短文中進行挖掘。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將學生感興趣的西方寓言故事或名著,引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介紹西方的節日或其他資料,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節日和文化背景,如介紹感恩節、圣誕節的由來,復活節、萬圣節的風俗等,讓學生感受西方節日的氛圍,了解西方文化。

        (二)營造文化氛圍,體驗語言環境

        學生學習英語的困難在沒有具體的語境,因此,學校應加強教學設備的配置工作,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授課,利用繪畫、圖片等,或以外國電影、影像資料等來烘托課堂教學的氛圍,增加課堂教學的文化信息量,通過營造適宜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三)講解文化差異,培養語言能力

        漢語和英語具有明顯的差別,這與東西方間的文化差異息息相關。將中西文化進行對比學習是進行英語教學的一種手段。對文化差異進行比較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使學生在更好地了解我國文化的同時,對西方文化也有基本的了解。比如,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中,從西方的餐飲文化入手,將中西方的餐飲文化進行比較,使學生對西方的餐飲禮儀有所了解,也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使其想通過更多的方式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三、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西方文化

        (一)依托課堂教學,滲透文化意識

        課堂是進行初中英語學習的基礎平臺,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英語教材的內容豐富,很多知識都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因此,教師應該利用好教材資源,將中西方文化滲透到教學中。比如,初中英語教材中出現了“dollar”一詞,教師便可以拓展教學內容,講解西方國家的貨幣與中國貨幣之間的差別,通過匯率、單位和單復數形式的區別等,使學生加深對商店購物的認識,增強文化意識。因此,英語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將西方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并引導學生搜集西方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文化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拓展信息渠道,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

        文化滲透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單單依靠課堂教學還不夠,需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來開發更多的學習資源,因此,教師要收集相關英語文化的報紙、電影、小說等,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語言表達、文化傳統等。英語教學一定要以文化為基礎,不能單純依靠教材,要通過收集大量的文化資源,讓學生感受西方文化的語言環境,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英語,了解正宗的西方文化。

        (三)加深文化理解,弘揚中國文化

        篇4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 混沌思維 邏輯思維 建筑文化特征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思維的混沌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混沌式的思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思維,它不僅關注人的理性要求,而且重視人情感的寄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混沌有三個基本屬性:整體性、本原性、模糊性。

        ①整體性:強調混沌的整體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這一中國哲學認為混沌是非線性的立體態,所以注重自然事物的整體性,在具體處事原則上, 表現重“合”輕“分”;重“和”輕“爭”,追求矛盾雙方的和諧統一,強調“天人合一”,建筑空間強調“虛實相生”。非線性的有序,是混沌的基本狀態。

        ② 本原性:混沌是一種“原”。從莊子回歸自然的觀點看,“混沌”可以理解成自然世界的本質狀態;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這種本原性就是強調從事物本身的體驗中去認識其本質。

        ③ 模糊性:指其模糊的外在形象的內部包含著有規律的內在本質。混沌的模糊性正是中國傳統藝術追求含蓄美的原動力。

        混沌思維的特征在于重直覺與體驗;注重對認識對象的“意會”、“領悟”和直觀把握, 強調非理性的“體驗”和“直覺”。不太關心概念的確定性和明晰性。

        邏輯思維是西方文化的價值取向,是一種定量精確思維,已由牛頓、 拉普拉斯等西方先哲們奠定了雄厚的數理基礎。被當代人認為是科學的思維方式,來源于西方文化中的宇宙是一個實體世界。西方人的宇宙觀是重視實體,在認識上將“實”與“虛”截然分開,實體與虛空的分離既是物質與空間的分離,也含有己知和未知的對立統一,在對未知的不斷探索中,就導致了西方文化在對立統一中不斷前進,其宇宙認知圖式始終處于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螺旋運動中,對實體世界的具體化和精確化就是抽象為形式,因此,以形式為研究的對象, 并走向科學化的邏輯性和實驗性。

        二、中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從傳統文化的研究,可以獲知,無論東方文化或西方文化受古代哲學觀、自然觀、宇宙觀、美學觀影響甚大,這種影響也波及建筑文化。“天圓地方”是影響中國建筑的特殊因素,尤其以禮制、玄學、中心論影響最甚,使建筑成了官府意志的圖解,或建造者審美情趣的體現,只有少量的私家苑囿或民居,設計手法顯得比較輕松、隨意、靈巧。從古代都城的建筑、宗教寺廟及民居的創意、構思、選址、設計布局、軸線關系及型制、體量上都可以看出這一點,甚至施彩用色都有嚴格規定,大一統的集權統制,抗變排外的思想意識,一直在潛移默化地起著作用,這是中國建筑文化重傳統輕變革的主要原因。傳統主義和抗變保守是儒家思想中消極的一面,而儒家的經典說教是歷代帝王治理國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在意識形態方面具有很高的地位,鄙視建筑創作的觀念也一直延續了數千年。“天不變、地不變,祖宗之法不可變”,這種“恪守祖制”的建筑思想不可能對先前的建筑形式有很大的觸動,也就不會發生西方那種風格特變和流派紛呈的局面。

        封閉的古典軸線關系、院落形制和較為明確的空間界定,注重自然環境“天人合一”,建筑融于環境并強調人與景觀的轉換等等,所以中國古建空間層次較為含蓄,且多為縱橫向展開,以奇、巧、智在有限創作空間內創造光輝的建筑藝術。

        三、西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西方建筑文化史,同時也是西方的哲學、倫理、宗教、藝術等學科的發展史,在西方人看來,建筑是思想智慧的凝集,是美的化身,是重要的藝術門類,在中國制訂《考工記》、《營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則例》的時候,西方則早已開始建筑理論的研究,從古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完成《建筑十書》提出適用、堅固和美觀到大建筑師斐地設計雅典衛城,創造影響世界的“希臘古典柱式”,從15世紀阿爾伯蒂的《論建筑》到20世紀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等反映了西方心理――文化機制中不滿足于現狀,勇于變革的探索精神。

        應該指出西方哲學所倡導的人本主義、民主、自由、平等和博愛,超脫自然的觀念對建筑思想和文化體系的建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人成了美的化身,雕刻繪畫等藝術形式與建筑藝術結合更為緊密,甚至許多建筑構件也被擬人化或情感化,以展示對人性美和神的意志的歌頌,這種意念也直接影響到建筑的創意、構思和設計。

        西方的建筑藝術含有較多的理性、浪漫和情感色彩,特別是古希臘、古羅馬建筑,及至后來的拜占庭建筑、中世紀建筑、巴洛克、哥特式等,建筑藝術被賦予較多的宗教或倫理意念,有著深刻的涵義,即便建筑的空間也因理念的需要而設計成虛無、夢幻或超脫,并形成了完整的形式美法則和古典柱式,技術、藝術、觀念幾乎同步的發展進程,是西方善于學習、比較,并創造的文化心態的最好注腳,在建筑上,它兼收并蓄,不拘泥于某一形式,從而形成多變的風格。

        四、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較

        從中西文化比較角度來探討形式的本體內涵,我們發現形式背后必有反映相應文化理想的事實。西方從實體出發,通過邏輯和分析極大地發展了建筑的形式范疇;中國從 “ 氣”的宇宙觀出發,用整體思維,以 “ 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建筑的永恒之道。西方長于思辨、分析科學;中國長于兼容、包含、善汲取他人之長的人文價值。

        1 中西方城市空間之差異

        中國古代城市特色:①城市整體性強,以南北軸線定位,主次分明,對稱排列,道路呈方格網狀,布局較規整。②市中心突出位置設王城、衙署或鐘鼓樓,十字街口,無公共廣場,呈封閉式布局。③建筑呈平面展開,不僅實體的個性突出,而且以庭院與建筑組群的出現,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市中心無高聳建筑物,高塔多建在郊區和山丘上。

        西方古代城市特色:①無一定的軸線,道路結構呈環形輻射狀,布局較自由。②市中心為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共廣場,呈形式開放式格局。③高聳建筑常在市中心,逐步向周圍降低高度,市中心常有不高的山丘。④城市建筑具有尺度雄偉、體量宏巨,呈外張感,與自然對立的外觀形式。

        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思想見于《周禮》“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這種規劃思想一直是后人建造都城所遵循基本模式,并且隨著歷史禮制的強化,皇權一統地位的升高,祭祀的繁復,使得規劃設計必須按主次布置,禮制序列在空間布局上更趨于復雜,于是形成了與之相應的對稱、規整、軸線等布局手法。與中國統治階級推崇的“王權至高無上”相反,西方認為“神權至高無上”,神人同形的使宗教建筑在城市中始終占據顯著位置。如中世紀的歐洲城市, 有統一而強大的教權,教堂位于城市的中心。其龐大的體積和超出一切高度控制著城市的整體布局,教堂廣場是市民集會、狂歡、從事各種文娛活動的中心場所。城市道路網常以教堂為中心呈放射狀,并形成如同蛛網的放射環狀道路系統,這符合城市向外擴張和發展的要求。

        2. 中西建筑之差異

        西方的建筑原形――古希臘神廟,不強調內部空間,卻以外部空間為主。四周開敞的柱廊形成心理上的外向社會離心空間,人們的活動主要在戶外廣場上,西方人把廣場稱為城市客廳,表明了將室內轉化為室外的意向,是一種開放的形式。

        中國傳統建筑的典型――四合院,外部有界限分明的圍墻,入口以照壁和影壁屏障,呈現出內向保守的心態,反映了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與外無涉的封閉特點。

        五、結語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知道,由于文化思想構架體系的差異,東西方建筑具有明顯的不同:東方重組群,西方重單體;東方重布局,西方重造型(這從米開郎琪羅設計的圣彼得大教堂可見一斑);東方重意念,西方重情感;在環境、空間的把握與創造上,東方傳統建筑較封閉,西方則較開敞(公共意識較強);建筑界面處理及輪廓線方面,東方較柔和,西方較直硬;東方重平面視覺藝術在建筑上的表達(如紫禁城等),西方則重空間藝術(如雕塑、繪畫、曲面、殼體等)。

        越是地方的、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現代建筑理論的探索,應建立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的基礎上,透過形式的現象看到西方建筑師們在建筑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中的求真的理想的本質。只有在比較中才能正確地認識中國建筑文化的價值所在,找到結合點,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精華,為我所用,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參考文獻:

        [1] 王貴祥.中西建筑文化比較.見:王化君,顧孟潮主編.建筑•社會•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

        [2] 黃國紅. 中西方城市空間特色比較.新建筑, 1997(1)

        [3] 朱小雷. 形式實驗的追問――從中西文化比較視角看當代關注形式的建筑文化現象. 華中建筑,2000,18(2)

        篇5

        關鍵詞: 數字 中西方文化 數字文化差異

        在文化語言學課上,老師講到了數字中蘊含的文化含義,比如說“七”這個數字,在中國并不是一個受人歡迎的數字,為什么呢?在古代傳說中,明明有關于牛郎和織女在七月初七這一天相見的故事,這一天是中國的情人節,應該是一個值得慶祝的節日,“七”也應該是一個吉利的數字才對。我對英語很感興趣,自然就想到英語中是否也會有相應的說法,發現在英語國家中,人們看重“七”,認為它吉祥有力。對數字的喜好,以及人們賦予數字的內涵都是與文化緊密相連的,于是我對數字中的中西方文化進行了研究。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之一,詞匯是語言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因此數字作為詞匯中的一部分內容必然承載著文化的內容。它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其初始意義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使用數字的名族的不同,在宗教、歷史、社會習俗等因素的影響下,部分的數字虛化了,并且產生了不同的象征意義,形成了獨特的“數字文化”現象。

        1.數字的起源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就意識到一只羊與許多羊、一頭狼與一群狼在數量上的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就產生了“數”的概念。最早人們利用自己的十個指頭來記數,當指頭不夠用時,開始采用石頭記數、結繩記數和刻痕記數。在經歷了上萬年的發展后,直到距今大約五千年前,才出現了書寫的記數和相應的記數系統。因此,從詞源上看,數字最初的意涵就是數目的標記。中國和西方的數字在起源上雖然表現形式不一樣,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用以記數的。

        西方人用的阿拉伯數字發源于古印度,后來被阿拉伯人掌握并改進,隨后傳入西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到十四世紀時,中國的印刷術傳到歐洲,加速了“阿拉伯數字”在歐洲的推廣和應用,并最終被全歐洲人使用。而中國數字,即漢字數字的起源始于甲骨文。中國古代長期使用籌算記數,并逐漸演化下來,形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后來隨著古人認識的深入和思維的發展,漢字數字單位不斷增加,后又有億、兆、京、垓、秭、穰、溝、澗、正、載,等等。阿拉伯數字大約在十三世紀時傳入中國,但直到二十世紀初才被中國人廣泛采用。現在中國的記數系統被承認和采用這兩種記載方式,但是阿拉伯數字在計算方面的優勢使得它的運用性更加廣泛,更易被科學界和廣大群眾所接受,大有取代漢字數字的趨勢或者說在“使用認同感”上不斷占據上風的趨勢。

        2.中西方數字文化的差異

        2.1數字文化與傳統文化價值觀。

        華夏文化自古崇信陰陽二元說,《易經?系辭上》講:“易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國人的這種宇宙觀和方法論體現在審美心態中,就是認為偶數是吉利的。由于對偶數的偏愛,再加上原始宗教和道教都尊崇偶數,便形成了漢民族崇尚偶數的習俗,漢語中偶數及其倍數幾乎都含褒義,預示吉兆。而西方國家的文化起源于古希臘文化,基督教文化是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它對數字的文化內涵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文化中,“六”是一個和諧的數字。常說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中,六路又稱六合,即前、后、左、右、上、下,或者天地四方,即三維空間的六個方向。《莊子?齊物論》中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當時似乎就已經有了可能存在四維空間或多維空間的問題。中國人對“六”情有獨鐘,把它看做吉祥的數字,俗語“六六大順”就是最好的印證。我國古代有“六經”;詩經中有“六藝”;周代兵書現存有六圈,稱為“六韜”;明代有“六子全書”;古代農牧社會以“六畜”、“六谷”為本;周代政區分為“六鄉”,官制設“六府”、“六官”。美國前總統里根離任前在貝萊爾市買了幢別墅,當獲悉別墅門牌號碼是666號時大驚失色,因為三個連寫的“6”在《圣經》里是個可怕的“野獸數字”,是魔鬼的代號。這使得里根想起了肯尼迪總統是在11月22日被刺身亡的,這幾個數字之和正好是6,那天又是星期五,而在英語里“Friday”恰好由六個數字組成,兇手又是在六層樓上向肯尼迪開槍的,這三項“6”組合在一起正好是666。由于這些原因,迷信的里根不惜動用總統權力為新別墅更改門牌號。

        2.2數字文化與神話宗教。

        出于恐懼和迷信,古人把原本不具有任何超自然力量的數字神秘化了,像迷信宗教神魔一樣崇拜或畏懼。不同或相同的數字在不同民族、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可以成為或神圣、完美、幸福,或罪孽、丑惡、不幸的象征。數字禁忌,各種文化都有,古今中外相通,雖是迷信,卻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這里就涉及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關于“七”這個數字的文化內涵。

        雖然“七”在中國文化中有“七日來復”、“正月初七為人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說。但是“七”在漢語中是人民常常忌諱的數字。這一是與中國人崇尚偶數的心理有關,二是與中國祭奠死者的傳統有關。在我國某些地區,農歷的七月七日為兇日,絕對禁止嫁娶,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節”之說。漢語以“七”組成的習語大多都帶有貶義,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腳、七嘴八舌等;在西方國家,人們看重“七”,認為它是吉祥的,因為上帝在七天之內完成了創造世界萬物的壯舉,圣母瑪利亞有七件快樂的事,主禱文分為七部分,等等。英語帶有“seven”的習語很多,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東西保存時間長,終會派上好用場。)A man may lose more in an hour than he can get in seven.(得之艱難,失之易。)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極其快樂。)等等。

        2.3 數字文化與諧音、諧義。

        由于任何語言的語音結構都是有限的,而客觀對象是無限的,用有限的語音結構去表現無限的客觀對象,便有了同音詞,因此諧音現象普遍存在于各種語言之中。

        數字文化在漢語中的諧音現象很常見。中國人對數字“四”特別忌諱,因為它與“死”諧音,中國人大都不愿意要“174”和“154”為尾數的車牌或電話號碼,因為這些數字聽起來像“要氣死/要妻死”和“要我死”。而由于“八”在漢語中與“發”諧音,“六”與“路”諧音,因此很多商人喜歡“888(發發發)、168(一路發)、918(就要發)”這些數字。數字的諧義現象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以“八”為例,由于該數字在漢字中寫為“捌”,有“別”在內,因此許慎《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與分別有關的意義,這種離別之忌依然保留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之中。美國更有一個以“88”為名的小城,8月8日是該城的法定假日。“8”在英國也是吉祥數字,最難得的是,1988年8月8日下午8時18分,安德魯王子的妻子生下一女嬰,英王子在一個世紀之中只有這一次集中了這么多“8”的時候喜得千金,成為舉國美談。

        2.4 數字文化與虛指。

        在眾多的英漢數字習語中,數字并不只是局限于計數,數量的虛擬,在習語中已失去數字的計數意義,而轉化為表現時間、空間、物狀和心態的形容詞,時間之久暫、時空之廣狹、物狀之大小、心態之憂樂,有時用數量來形容,比起一般的程度定語和狀語,更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如:用“三分鐘熱度”來比喻因為一時沖動而產生的短暫熱情,用not in a hundred year來表示“決不,永不”的意思。

        英漢數字習語中虛指“多”、“少”或“程度的高、低”等,往往借助于夸張或比喻的手法給人以較為深刻的印象或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但由于英漢滿足文化的差異,英漢習語中所喜用的具體數字并不完全相同,且英語習語中數詞這種虛指的情況要比漢語少。漢語習語中的數字虛指多借助于一至十,以及百、千、萬等數字。例如:用“九回腸”表示心中的愁悶、痛苦到了極點,用“三令五申”指再三告誡,“十步芳草”比喻處處都有人才,等等。英語中的數字虛指則多借助于較大數目的數字,如“hundred”等所構成的數字短語或將其用作復數,“hundreds of”,等等。例如: a hundred and one(許許多多,數以百計),not hundred miles away(近在咫尺,本習語常用于說話人不愿意說出準確位置),a thousand to one(千對一,幾乎絕對的),a chance in a million(非常僥幸),a million to one(百萬分之一的可能性),等等。

        3.結語

        數字詞,以及與數字有關的知識在東西方的語言文字、習語表達、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有所體現。了解東西方的數字文化觀,對于學習東西方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入鄉隨俗,入境問禁”。如果在與外國人交流的時候,不了解東西方數字文化觀的差異,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許多問題,包括誤解、不快、關系緊張,以致產生嚴重后果。數字文化中不少數字都與文化禁忌、宗教禁忌、社交禁忌有關,所以應該重視數字文化并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這樣有助于不觸犯對方禁忌,恰當得體、成功地與他人溝通交流。

        參考文獻:

        [1]胡明揚.語言學概論.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

        [2]黃勇.英漢語言文化比較.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3]盧紅梅.華夏文化與翻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蜜臀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一区三区产品乱码|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冲田杏梨高清无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播放 |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观|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公司|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99精品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3d动漫一区二区|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久久麻豆樱花| 日本无卡码一区二区三区| 大香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色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语对白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精品被窝福利一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一区 | 国产视频福利一区|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