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6 08:27:3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安全心理教育,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按照最近幾年的事故的研究數據來看:八成以上的事故出現的主要因素都是和人的行為及心理的變化是有關聯的,也就是說人面臨事故發生的時候,它的習慣和心理都是不可避免的誘發因素;美國聯邦調查局在一次調查之中發現:在這次調查的對象7500起工傷事故中,絕大多數的事故的產生都與不安全行為息息相關;而后在日本在總共8天左右的安全事故調查中發現:幾乎所有的事故都與人的不安全行為都息息相關。美國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對此進行了充分的研究,他覺得這樣的事故類型遵循著一個“88:10:2”這樣的規律,也就是說,每100起事故就有88起完全是由于人的造成的,只有10起是在人和外在的物的不利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僅僅有2起是天災人禍,屬于不可避免的類型;與此同時他還覺得人的違法超章行為間接地影響著程度不一樣的事故、個人的傷亡事故以及災害性的事故,它們中潛在的遵循著“1:29:300”這樣一個法則,也就是說在330次事故里面,有300次不會產生什么不利影響,只有29次可以被視為輕度事故,僅僅有1次是損失或者傷亡比較沉重的事故。綜上所述,大事故在由很多輕度事故共同作用而產生的,是在長時間內沒有對違法超章行為進行控制和制止而產生的。由此可以發現,人的行為是煤礦事故的關鍵性誘因是不成立的。
導致不安全行為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最關鍵的,最不可忽視的誘因就是職工的心理因素。所以說,研究職工的具備的心理狀態,有目的的處理好職工的安全思想障礙以及安全意識問題,對于做好安全生產工作以及避免事故出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安全心理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盡可能的避免生產事故的發生、不斷的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這樣的一門科學。它的重要作用就是在事故產生之前就對生產過程中人的知覺規律進行分析,在發生事故時對人的心理狀態做出研究,通過這樣的分析來提出加強安全教育建議,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相關的制度,規定好要注意的安全措施,規范操作人員的技術操作,從而大大減少比較可能使人產生不正常的心理反應和錯誤操作行為的不同誘因的出現。最終能夠盡可能的確保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的人身安全和設備安全。
1 人的不安全行為原因分析
根據行為科學的理論可以明確這樣的一個道理:人的行為是在個性心理、社會心理、社會、生理和環境這幾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產生的。所以說導致生產過程中人的的危險行為、致使人為失誤和人的不安全行為的誘因是各種各樣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在這樣的認識下,關于人為事故誘因的分析就不僅僅是考慮到“行為”這個單一的因素,而是展開比較廣泛的研究。舉例來說,分析人的不安全行為表現的時候,要把生理和心理誘因區分開來;明確到底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因素導致這一結果。如果是心理、主觀的誘因的話就要注重的從人的內因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采取教育、監查、管理等手段來安撫或者穩定好人的心態;如果說是生理或客觀的誘因的話,不僅要采取監管、教育等與內因相關的措施,更要注重的是從物態和環境的方面做研究,盡可能的使得外在環境能適應人的生理需求,避免人的失誤。行為科學中的理論和規律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事故的研究和事故誘因的分析。
人的不安全行為原因分析:一是性格分析。安全生產在很大程度上都與人的性格特征息息相關。內因對外因有能動作用,也就是說那些內在性格比較好的人能夠能動的對工作產生很好的反作用,他們干起活來更有積極性和責任心。工作中謹慎、細致,思考問題的時候不偏激,操作作業的時候有步驟有規律。這樣的性格對于作業的順利進行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有益于安全生產。要是性格暴躁,思想固執,粗心大意,冒險蠻干,就會經常發生事故。由其他國家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事故頻發傾向者通常情況下都具有以下這些性格特點:①感情起伏比較大,興奮點比較低;②脾氣乖戾;③對工作的熱情不高,耐心比較少;④辦事沒有步驟沒有計劃,遇事容易緊張;⑤動作生硬而工作狀態不好;⑥情緒變化多端,控制力差⑦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過于低下,沒有形成自己判斷事物的標準,容易人云亦云;⑧感情容易走極端;⑨自制力較弱;⑩處理問題輕率、冒失;運動神經遲鈍,反應比較慢。日本的豐原恒男通過調查總結出那些發生多次事故者的共同心理特點,覺得他們都是屬于感情沖動型,沒有生活規律型,缺乏善心的人,心理波動比較大的人。
按照相關的調查數據可以證明,錯誤的誘因主要有以下這4個方面:
①外在環境條件的因素,要是人長期處在聲音分貝比較高、聲波振幅比較大、氣溫比較高、粉塵污染嚴重、照明過強或者過弱這樣的不良工作環境下,人比較容易沒有安全感,容易情緒擴大化,就比較有可能出現操作上的失誤。
②人的生理節律變化的影響,如人在早晨5—6點意識狀態最低,休息不好,睡眠不足,疲勞作業,酒后上崗,疾病后遺癥。
③人的意識狀態差別和情感變化的影響,這些影響容易造成人的手眼不協調,靈活性反映能力差,判斷能力差。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7―0089―01
近幾年,我國青少年學生因學業壓力過大或因單親家庭而離家出走或自殺身亡,甚至殺父弒母的惡性事件,常見新聞媒體。鐵一般的事實,為我們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敲響了警鐘,實施素質教育,開展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人身安全及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受教育的學生和幼兒生存學習的最基本條件。教育部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在學科教學中注意對學生加強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語文教學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在滲透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選好切入點、找準結合點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選好切入點,找準結合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安全及心理教育積極因素,敏銳捕捉課堂中的教育契機,充分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把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機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在滲透式的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學生個體自身安全及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學生全面、安全、和諧、健康地發展。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較明顯,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把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也感悟到面對困難要思考,勇于實踐,要有擔當,不能依賴別人。閱讀學習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時,主要引導學生感受漁夫桑地亞哥憑著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的環境里抗爭,不屈服于命運的精神。這樣,通過學生的自我感悟會促使他們自覺地樹立自立意識,有助于他們消除凡事都依賴父母、老師同學等人的心理。
二、挖掘滲透點、抓好拓展點
語文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還包含著各種豐富的安全心理因素信息。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中積極健康向上的素材因素,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滲透引導和教育影響,使學生體驗并內化自身品質。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安全及心理教育因素不明顯,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與“彼”之間的滲透和拓展點。在學習莫懷戚的散文《散步》一文時,文中最后寫到:“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篇散文里面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是尊老愛幼的典范,同時融入了安全教育,只有我背起年邁的母親,妻子背起幼小的兒子,這一老一小才能安全回家,一家人和諧共處,其樂融融。針對這個散文結局,學生在辯論中各抒己見,通過爭辯使學生領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巧妙的設計和引導,以教材為載體,以課堂為平臺,把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客觀全面地去認識事物,領悟到做一個兒子和父親肩上擔子并不輕,上有老下有小。同時教育我們如何做一個孝順的兒子和一個優秀的爸爸。讓學生展開想象未來的他能不能做到《散步》的“我”?怎么才能使一個家庭合諧,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每個家庭合諧了,社會就穩定了。社會穩定了,人們就平安了!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鐵路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在促進國家經濟建設的平穩發展中,在確保旅客和貨物能夠安全、快捷的輸送到目的地的使命中,其影響和作用功不可沒。改革開放以來,鐵路作為我交通運輸系統中骨干,隨著運行速度和鐵路負載量的不斷增強,鐵路的安全問題日益受到管理部門的重視,尤其是鐵路職工的安全心理教育,更是擺在了各項工作的首要地位。本文將結合鐵路職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問題展開論述,從中對如何加強鐵路職工的安全心理教育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一、鐵路職工加強安全心理教育的現實意義
關于鐵路安全問題的討論,很早就有人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從哲學的因果關系來看,事物發展的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仿佛也在印證安全問題的不可避免性。從實踐工作中,對安全的認識讓我們深刻的理解事故是可以避免的。1991年4月23日一列行至津浦線程家莊一兗州K511+600處列車因為一顆煙頭而導致車廂起火,造成多節客車車廂不同程度的受損或報廢。1976年7月27日,某次列車因檢車員的執意固守自己的判斷,而導致發生燃軸車輛切軸、列車脫軌顛覆的重大事故。這些事故的背后,不僅隱藏著安全隱患,更加隱藏著鐵路職工的心理健康問題,了解和掌握鐵路職工心理健康刻不容緩,針對性的開展安全心理教育的講座和疏導培訓,及時解除纏繞鐵路職工的心理健康疑團的籠罩,讓明亮、開放、寬容、大度的心理品質流淌在每一位鐵路職工的臉上,充盈每一位鐵路職工的心扉,主動防范行車事故隱患,對于確保鐵路系統的平穩、高效運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鐵路職工加強安全心理教育的主要內容
第一,安全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安全意識。
安全意識的教育是建立在對安全事故發生的客觀規律上的,作為鐵路職工,結合鐵路運行安全方面的具體實際,通過多種渠道和措施來提高鐵路職工的安全意識,從對人的管理,對物的管理,時刻不忘安全第一的重要性,切實將安全意識貫穿到鐵路職工的勞動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從而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第二,貫穿鐵路安全運行中的安全常識教育。
對人的安全常識教育是關鍵,結合鐵路行車安全實際要求,展開具體的安全心理教育活動,通過對與鐵路安全生產相關的心理現象和特征進行總結,對職工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素質教育,如如何調整個人利用與集體利益之間的心理沖突調解?如何調適家庭中的矛盾或變故對自身心態的影響?當自身出現某些心理傾向或缺陷問題時如何積極去面對和改善?如何從自身的工作實際出發,來樹立健康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將影響心理安全的因素和行為動機進行分類,將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調適的方法進行宣傳和實踐,將安全的心理學知識應用到自身的工作實踐中去等,都是心理安全常識教育的主體。
第三,開展安全心理策略性教育培訓。
安全心理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必須結合具體的工作崗位,來開展相應的策略性教育培訓。比如針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如何進行研究和分析,不同性格類型的人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在周一和周末兩個時間段為什么是事故高峰期?如何對待在工作中的消極思想、僥幸心理?如何在工作中與同事處理好融洽的關系?如何調整工作中出現的不穩定心理情緒?如何從重大事故責任人的心理分析中對照自身的心理狀態,吸取有益的借鑒和警醒自己?以上幾點都是開展安全心理策略性教育中發人深思的問題。
三、鐵路職工加強安全心理教育的具體方法
貫徹鐵路職工安全心理教育方針政策,必須從崗位職責抓起,將勞動紀律和作業標準,以及自我監督和相互監督綜合起來,以確保安全工作落實到鐵路職工的具體行為中。為此,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安全心理教育工作。
第一,加強對鐵路職工進行崗位適應性考察。
人的性格與其崗位之間的適應性是否和諧,對安全生產影響巨大。從鐵路運輸的各類工種進行劃分,不同職位的崗位職責需要與之相適應的人,比如負責機務工作的職工,對安全隱患識別能力、判斷能力上的要求就比較高,對于車務崗位的職工,對其機敏性要求較高等等。
第二,協調鐵路職工實際需求,解除后顧之憂。
職工心理狀態的平衡,對于行車安全關系重大,結合鐵路職工的生活和工作特點,從職工工資、醫療服務、子女教育等方面,綜合協調好其合理需求,解除職工工作中的后顧之憂。
第三,開展全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安全心理教育工作應該常抓不懈,利用各種契機,借助于情感溝通和心理疏導,強調操作規程的重要性,從預防做起,抓好職工的安全心理健康教育,避免消極情緒對工作的影響。
第四,注重心理咨詢,建立職工心理檔案。
心理健康是確保職工安全意識的基礎和前提,心智正常對于保證行車安全非常重要,及時發現職工的心理成長問題,從心理咨詢中改善自身心理健康,建立職工心理檔案,增強對工作崗位的適應力,促進職工間的協作,提高職工的工作績效。
四、建樹良好的安全心理品質的途徑
鐵路職工安全心理品質的建樹,不僅關系到鐵路系統運行的安全,也對提升鐵路系統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
第一,增強自身的心理耐挫性。
人的心理在面對危機或恐懼時,通常會采用一定的心理自衛,通過運用正向的、積極的心理防衛機制來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心理的耐挫性,以保持樂觀向上的健康情緒。
第二,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
樹立責任意識,培養良好情操,熱愛生命,熱愛自己和家人,即使遇到失敗和困難,也能夠積極的駕馭自己的情感,以安全為本,踐行自己的職責與使命。
第三,理性看待自我意識。
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正確的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和能力,在與人相處中認識自己的品質,揚長避短放大自己的優點,提高自信和敬業精神,積極參加工作中的各類活動和比賽,從鍛煉和實踐中提升自身的技術才能和適應力。
第四,注重職業適應性訓練。
對待崗位要求,要立足自身,從工作動機中增強信心和興趣,調整心理狀態,從平凡的工作發掘新意,使自己的工作更有價值和意義。
第五,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社會作為關系的綜合,每個人都必須從交往中來健全自身的人格,并從和諧的人際關系中來收獲工作、生活的樂趣。從自我做起,學會寬容,正確面對同事,積極構筑熱情、積極、團結的同事關系,學會接納他人的意見,用樂觀、積極、自信的態度來對待朋友、同事,處理好上下級關系,構建自己的好人緣。
第六,勞逸結合,保持平和的精神。
工作既需要我們的努力,也需要我們的放松,只有學會化解緊張的情緒,才能確保旺盛的工作精力。休息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工作,為此,培養自己的愛好,調適自己的生活空間,做到勞逸結合。
五、總結
從理論角度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屬于心理認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誘因的影響,此類心理認知偏差定會引起個人行為失范或做出違背社會規范的行為。例如,2013年,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問題及誘導因素所致。可見,若大學生的認知出現偏差,且未得到及時的糾正,定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具體表現為:
(1)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學生的個人心理較為陰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壞處想,且生活及學習中也不善與人交往;某些學生性格孤僻且自閉,對待問題的心態較為消極,如此情況皆會引起心理健康問題。
(2)家庭環境因素,即某些單親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長的學生心理負擔往往較重,因此不愿與人交往或不愿讓同學知曉自己的家庭狀況。
(3)學校環境因素。知識教育過程,學校未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夠的關注或在處理與學生利益相關的事件時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會激發學生的過激行為,甚至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節筆者試圖從下列方面闡述如何加強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優化心理健康課程,同時配備相應的專業心理咨詢教師。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關乎到學生對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因此學校方務必要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學生具有優異的專業成績,但心里不健康,則定會給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可見,學校方非常有必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進行優化,同時配備相應的專業心理咨詢教師,以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為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條件。
(2)加強文化教育,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質。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多由大學階段的目標不明確所致,因此大學教育過程,應注重對大學生的文化教育、個性培養及潛質開發。換而言之,我國大學教育對大學生潛質的開發尚待加強,具體從下列方面進行把握:1.傳統的教育知識論僅把教育過程看作簡單的傳授知識的過程,如此直接忽略對人的智慧的開發及人的道德的培養。此外,應試教育僅把學生看作知識容器及純粹客體,且獲取的目標結果具有某種狹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過程。2.教育是人與人交往的過程,因此功利化與工具化價值的實現過程,教育的重點應為適應性教育,但同時也要兼顧到超越性教育。
(3)重視生命與心靈的教育,即強化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認識,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質及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當今社會環境充斥著更多的壓力及競爭,因此高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兼顧到對學生生命與心靈的教育,由此讓當代大學生了解生命的價值及培養更強的自信心與責任感。
1、一攬子事故暴露出來的問題是:"違章、麻痹大意、責任心不強、技術匱乏",不樹立牢固的安全意識,蠻干、只圖省事、圖快、存繞幸心理、怕麻煩,這就是事故發生的必然;
2、制度的缺失,管理的缺位。嚴不起來,落實不下去,執行力差,而且在檢查中只報喜不報憂,平時對設備管理又不到位消缺又不及時,判斷缺陷又不準確,日常巡檢工作又不認真,致使存在不安全的因素而導致事故的發生;
3、危險源管理流于形式,有章不循,有規不遵,工作浮躁,作業人員現場操作中執行力度缺乏,危險點控制措施虛設;
4、認識有限,冶金行業人員流動量比較大,"三熟"執行不到位;
5、對所使用的新設備、設施、新技術了解不夠透徹,個人的知識、技術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總之,事故的發生是由于種種局限性,導致了認識上的差異,給安全生產埋下了諸多隱患。
下一步工作開展計劃:
1、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要建立健全以崗位責任制為重點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并逐級分解,具體到人,落實到生產過程中。加強安全生產的統一協調管理;
2、車間內部要建立健全內部安全檢查制度、獎懲制度等,形成安全生產的有效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完善作業規程,并嚴格按規程進行現場作業,反對違章作業,加強現場檢查,落實安全措施,及時整改設備及人員存在的隱患;
3、做好職工安全教育培訓。切實加強新進廠員工、轉崗員工、關鍵崗位和危險崗位人員的安全意識、安全常識和安全技能培訓,提高企業負責人、管理人員的安全管理能力,認真組織應急救援方面的培訓和演練,提高廣大職工防范事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