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5 11:23:3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感性與理性的博弈,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微軟在經過了近3個多月的努力后,終于決定放棄收購雅虎。從整個收購的過程看,微軟始終在以理性的態度來對待收購,與微軟理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雅虎總是以一種莫名的情感伴隨著全部的收購過程。
首先雅虎為了拒絕微軟的收購,采取了與競爭對手Google聯合的方式。按照微軟CEO鮑爾默給雅虎CEO楊致遠的信中提及的欲將關鍵字搜索付費業務外包給Google是微軟最終決定放棄收購雅虎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一直走下坡路的雅虎,為了與Google競爭在線廣告市場,于去年推出了一再延期的巴拿馬新版搜索廣告系統(Panama),但其運行的效果并不理想。此番欲將自己的搜索廣告外包給Google(雅虎已經進行為期一個星期的測試,試用Google的搜索廣告系統。在測試期結束之后,有多家媒體報道說,測試效果良好,雅虎已經基本上決定將搜索廣告外包給Google的AdWords系統)。
如果雅虎最終決定將自己的搜索廣告外包給Google的話,其苦心準備的借以挑戰Google的巴拿馬新版搜索廣告系統將有可能被淡化,甚至被完全放棄,從這個角度看,Google可謂是一箭雙雕,面上幫助了雅虎,落個好人,同時又滅掉了雅虎的核心競爭力,將在線廣告市場的主動權將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也許短期內,雅虎會借助這種與Google的合作獲取一定的收益增長,但從長期的戰略角度看,這將大大削弱雅虎的創新能力,要知道,雅虎之所以有今日日薄西山的窘況,與其創新的乏力有很大的關系。
此外,一山不容二虎的簡單道理,想來楊致遠應該深知肚名吧。其實明擺著,從微軟發起收購雅虎的那天起,Google就一直是反對此交易的熱衷者,暫時幫助一下雅虎,是為了阻止微軟并購雅虎直接威脅到自己一手遮天的互聯網業務,但一旦目的達到,Google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肯定會在適當的時候(即雅虎已經完全失去了創新能力之時),拋棄雅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雅虎淡出互聯網的日子就真的不遠了。到那時,恐怕就沒有微軟這樣的企業以如此高的價格來為雅虎埋單了。
再來看看微軟,從開始發起收購之日起,眾多的分析師和媒體就一再鼓吹微軟收購雅虎對于微軟進軍互聯網業務的重要意義,甚至一再預測微軟會提高報價來達到最終收購雅虎的目的。微軟的確這么做了,但關鍵的時刻,微軟還是保持了理性,就在雅虎最后提出提高收購價的時刻,微軟斷然終止了這項交易。將近500億美元的價格,即使對于微軟這樣的企業也不是個小的數目,一旦投入進去,何時能夠回本很難預測(因為從雅虎最新的財報看,其第一季度凈利潤僅為5.422億美元)。經過這3個多月的時間,雅虎其實并未表現出對這起交易的誠意,甚至不惜采用把自己出賣給競爭對手Google的類似于自殘的方式來拒絕微軟的并購,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出了大價錢(新建議溢價達到了70%)并購雅虎,雅虎也不會采取合作的態度,這無疑會加大微軟整合雅虎的難度。
關鍵詞:四旋翼飛行器;升力波動;控制器;卡爾曼濾波器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34-0207-02
Abstract: A series of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an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rotor speed can be obtained by the addition of a series of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and th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rotor aircraft.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model of four rotor aircraft is establish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gh frequency and the disturbance of the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aircraft is established. The Kaman filter of the colored nois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angle velocity feedback loop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disturbance of the speed.
Key words: four rotor aircraft; lift fluctuation; controller; Calman filter
四旋翼飛行器是通過借助均勻布置在機體周邊的四個旋翼代替常規直升機主旋翼的一類飛行器,四個旋翼不僅能為直升機提供升力,而且還能控制直升機的姿態變化,兼具機動靈活與結構簡單的特點。然而,在飛行器運行過程中,時常會出現升力波動的干擾情況,從而影響其正常的運作。因此,本文將著重對四旋翼飛行器中升力波動的干擾情況和抑制方法展開研究。
1 四旋翼飛行器升力分析
四旋翼飛行器在保持較低飛行速度時,通常認為機體產生的升力和旋翼轉速的平方成正比例關系,也就是在某一特定的轉速下,旋翼將會產生恒定的升力。但在實際情況中,旋翼所產生的升力除了受這一基值影響外,還會受某些高頻分量的影響,升力產生過程中的此類高頻分量便為升力波動,此類分量將會擾動四旋翼飛行器的控制,從而降低飛行器的控制品質。雖然四旋翼飛行器獨特的結構配置特性能夠確保其在振動過程中不會失穩,但由于高頻振蕩信號的擾動,使得飛行器的姿態信息與輸出信號發生劇烈變化[1]。此外,由于一般四旋翼飛行器執行器的頻帶有限,很難對高頻控制信號進行跟蹤,導致控制信號所攜帶的高頻變化量失去了實際意義,加之此過程中,執行器的頻繁加速增加了飛行器本身的能耗,使得機械與電氣環節的損耗急劇上升。
2 四旋翼飛行器建模及擾動分析
2.1模型建立
建立四旋翼飛行器的動力學模型時,通常把其視為具有6個自由度的剛體,將地面坐標系與機體坐標系分別設置為E和B,并作為機體動力學模型建立的參考基準,其中[R]([η])[∈][R3×3]是對E與B之間轉換關系的方向余弦矩陣,[η]=[[φ],[θ],[ψ]]T,表示四旋翼飛行器機體坐標系B向其地面坐標系E轉化的3個獨立角參量2.2升力波動對飛行器的影響
通常,機體升力Fi和轉速fi的平方成正比,但由于旋翼在某一轉速下,所產生的升力并不是常值,而是在基值基礎上附加了頻率特性與高頻分量獲得的,故高頻肥量將會對飛行器產生擾動,具體分析如下:
將旋翼在恒定轉速下所產生的升力等效于:
其中,Fi1=kifi2,[Aki]與[φki]則分別對應飛行器旋翼第k次諧波的幅值和相角,故結合公式2與公式9則可得四旋翼飛行器在運行過程中的總升力F,即公式10,由此可知,升力波動的對飛行器的影響隨著飛行器總升力的增加而愈加明顯[2]。
3 控制器的改進
為了抑制擾動力對控制器的影響,可在反饋環節當中加入濾波器,此濾波器不僅應具有良好的實時性,而且還應具有較小的計算量,因此,結合四旋翼飛行器自身的硬件特點,選取卡爾曼濾波器對升力的干擾進行抑制。卡爾曼濾波器的應用前提是系統能夠等價轉化為某一隨機的離線系統,但由于受到有色噪聲序列的影響,并不能對卡爾曼濾波器進行直接應用,通常需要借助測量信息擴增的辦法實現有色噪聲的白噪聲化[3]。在對濾波器的有色噪聲進行白噪聲化后,建立起隨機的線性離散系統,在系統當中,執行器主要由電子調速器以及三相直流無刷電機共同組成。調速器主要通過濾波器的CAN口與主控芯片之間進行數據交換,而在接受調速指令的同時,也將四旋翼飛行器的運行狀態以及轉速等相關信息進行反饋,從而實時獲取電機轉速,并以此為依據計算出當前所產生的升力,并獲取卡爾曼濾波器的角速度,而后,對角速度的協方差矩陣進行描述。通過將狀態轉移矩陣F在單位矩陣I中進行簡化,進而獲得最優的卡爾曼增益以及四旋翼飛行器最終的狀態與協方差估計值。此后,通過組建卡爾曼遞推方程,便可得到消除擾動力矩對升力進行干擾的角速度,將此時所對應的歐拉角變化率帶入到四旋翼飛行器的PID控制器當中,即可實現對升力擾動的抑制工作。
4 實驗結果及分析
四旋翼飛行器原型機的硬件結構如圖2所示。首先,對單一旋翼在某一工作轉速條件下所產生的升力曲線以及懸停狀態下的角速度進行測試,從而驗證飛行器升力波動的特性及其對四旋翼飛行器角速度的影響。而后,啟動原型機并對其原有的PID雙閉環控制器當中的控制量以及改進后PID雙閉環控制器的控制量進行對比分析,從而驗證升力擾動的抑制效果[4]。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引入卡爾曼濾波器并對其中的有色噪聲進行消除能夠較好地實現對四旋翼飛行器中升力波動干擾的抑制。
參考文獻:
[1]李秀英,劉彥博.基于PWM的四旋翼飛行器控制方法[J].吉林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1,5(13):464-472.
[2]張廣昱,袁昌盛.基于自抗擾理論的小型四旋翼飛行器姿態控制[J].航空工程進展,2014,3(26):338-342.
【關鍵詞】企業競爭;博弈;完全理性;參與者行為
0 背景
西方博弈理論研究做了一個基本假設:參與者是完全理性的。博弈研究就是在這樣一個大前提下開展的。事實上,這種情況經常被打破,現實生活中基于人的主觀意識的強烈影響和各種外部環境等等復雜因素的影響,博弈的參與者并不完全理性,信息也并不完全。在這一點上,東方的博弈研究,更準確的說中國的博弈研究就是在參與者不完全理性的事實基礎上進行的。古人的智慧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的大成智慧是在經驗和實戰的基礎上考慮到雙方的所有可能情況而衍生出的博弈智慧。在商業競爭中,企業會以自身獲得最大利益為目的,但是同時也會根據實際的市場情況、競爭對手的策略變動計劃,選擇對己方利益最大對敵方利益最少的策略、中間策略、雙贏策略或者雙失策略。后面談到的三種策略,是在商業博弈中的參與者不完全理性的體現。所以企業中既存在完全理性又存在不完全理性的競爭。這種綜合性競爭方式的存在充分說明了參與者人的人格特征:感知與認識層面上的感性與理性并存。此背景下本篇討論博弈參與者行為情況,并對各類情況進行分析。
1 故事
1.1 參與者的明確
我們在一個商業背景下闡述一個故事。有A、B兩個公司企業(假定兩個企業規模類似),消費者,旁觀者政府,背景是在政府賦予相對完全市場權利條件下,充分競爭。
消費者沒有直接參與競爭,但是是利益相關者,同時也是A、B公司設定博弈策略的條件。在A、B兩個公司博弈階段,消費者不會自己制定策略來和A、B競爭,而是會根據自己的影響選擇隊列或棄權以此來干系A、B公司競爭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間接博弈參與者。所以在此歸類為參與者之一。
對于兩個公司來講,競爭的產品市場。產品的關系,可以是同類產品,可以是相關產品,可以是不同類產品,也可以是實體或虛擬產品。消費者,即購買者,從事產品購買行為或非購買行為。A、B公司可以是競爭關系,也可以是合作關系。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我們看作是與公司的合作關系,非購買行為為不合作關系。此外,政府作為宏觀經濟中的關鍵角色以旁觀者身份間接參與,在恰當時候作為協調者。
總體來講,相對于有限的博弈邊界企業競爭不限制理性。這是任何環境下默認的相對規則。
1.2 參與者的行為
上文簡略提到幾種情況,參與者之間有以下幾種行為:企業A和企業B競爭市場或合作開拓市場,消費者購買使用或不購買使用企業產品,政府干預。鑒于討論的意義,不考慮企業A和企業B放棄市場的行為。
企業進入市場,首先需要分析市場,搜集信息并處理,制定相應策略。鑒于前文的假定:兩個企業規模類似,信息的搜集處理程度和策略制定的優越程度成正比。如《孫子兵法》第二章所說“未戰而廟算”,則有如下討論。根據A、B公司的關系,有下面幾種不同情況。我們設A公司搜集處理的信息為信息集{A},B公司搜集處理的信息為信息集{B},收益概率為P。
在AB競爭時存在兩種情況,根據人的完全理性和不完全理性情況,有如下解釋。
當A和B競爭時,如果信息集{A}>{B},那么A制定的策略會優于B,從而A盈利概率PA大于B盈利的概率PB。但PB存在著兩種情況,大于0和小于0。根據參與者的完全理性分析,當處在競爭情況下,兩個參與者會以一方的失敗而告終,從而使獲勝的一方達到最大的盈利而不顧及失敗方的利益,他會以最大限度的盈利來制定策略霸占市場,從而導致失敗方的利益破壞,所以當AB競爭時,會有PA>0>PB;而根據參與者的不完全理性分析,當雙方競爭時,獲勝方會存在給失敗方留有余地的可能性,因為獲勝方可能會有利用失敗方促進自己長久獲勝的長久備戰不懈怠來促進產品的繼續優化,通過失敗方的策略調整也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來達到長遠發展的目的,所以所以當AB競爭時,會有PA>PB>0。當當A和B競爭時,如果信息集{A}={B},A、B的策略會具有類似效果,所以PA=PB。但根據人的完全理性分析,競爭雙方都希望獲得最大利益,所以會盡力使自己盈利,所以有PA=PB>0;根據人的不完全理性分析,當雙方競爭時,可能存在惡性競爭,雙方寧可魚死網破也不愿讓對方利益得逞,有“破釜沉舟”嫌疑,所以有PA=PB
當A、B合作,參與者完全理性時,會盡力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但由于雙方是合作關系,A盈利會帶動著B盈利,由于信息集的差異導致策略的差異,所以會有當信息集{A}>{B},PA>PB>0,信息集{A}={B},PA=PB>0,信息集{A}0,信息集{A}={B},PA=PB>0,信息集{A}
對于消費者來講,該參與者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社會福利的體現。消費者通過購買行為影響企業的行為,從而影響A、B企業的均衡態,使它處于動態均衡中,企業A、B所提供的產品所滿足的消費者的需求、服務、功能就是企業的社會福利的一方面。我們將消費者購買行為視為合作,不購買行為視為不合作。那么,消費者存在以下四種行為:與企業A合作與企業B不合作,與企業B合作與企業A不合作,與企業A、B均合作,與企業A、B均不合作。我們通過決策樹來分析消費者行為。
消費者與A企業合作與企業B不合作時,企業A會獲得消費者提供的利益。那么消費者會選擇A而不選擇B的原因用逆向歸納來解釋。企業要獲得利益,要做出讓消費者購買其產品的策略,通過產品的質量或價格等優勢吸引消費者的注意,而產品所提供的質量保證或價格優勢等正是消費者獲得利益的一方面,消費者關注所獲得的產品能否滿足個人需求能否達到其所注重的產品性價比,這里解釋為產品提供的福利。
當A所提供的產品福利大于B時,那么以參與者完全理性的角度出發,消費者會選擇A的的產品而與A合作,A盈利。以參與者不完全理性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可能已經習慣某企業的產品,不論雙方企業所提供的福利如何都不會影響消費者的決定,那么消費者可能選擇與A合作,A盈利;消費者可能選擇與B合作,B盈利。當A、B所提供的福利不相上下時,以參與者完全理性的角度出發,消費者可能選擇A,A盈利,也可能選擇B,B盈利,或者二者皆選,故有與企業A、B均合作,雙方盈利。以參與者不完全理性的角度出發,無關產品福利,消費者可能認為兩者都可以選擇,不抱有比較的態度,所以也會存在與企業A、B均合作,或者與企業A、B均不合作。當A所提供的福利小于B時,那么以參與者完全理性的角度出發,消費者會選擇B的的產品而與B合作,B盈利。當A、B所提供的福利不滿足消費者要求時,從參與者完全理性的角度出發,不論雙方哪方所提供的福利較高,消費者也選擇均不合作。
2 總結
通過在完全理性和不完全理性兩種條件下對參與者多種可能行為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參與者處于完全理性和不完全理性情況下時,做出的行為可能存在差異,也可能相同。這與我們常規人始終完全理性條件下的博弈有著一定偏離和耦合。但是,這也正是實際中存在的多角度分析下的結果。實際中的分析更側重于兩種情況下的綜合分析得出概率最大的可能情況,然后做出策略選擇。又由于信息量的不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博弈雙方仍然可能做出差異策略表現出不同行為。這就類似于條件概率原理,只要條件有些許差異,分母就會改變,當你的策略即分子相同時表現出的行為是不盡相同的,而當策略有偏差時又可能表現出相同的行為。
【參考文獻】
在任何國家的法治化建設進程中,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出現與完善總是與之如影伴隨。在法律職業共同體中法律專家特別是在以演繹推理為基礎的法典化國家地位引人矚目,他們精于法理擅長邏輯,對于推進法治進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曾幾何時,我們發現素以民眾的代言人身份的法律專家開始并不那么依順于民意了。一方面,法律專家用法律的理性來搭建法律體系,用法言法語解構社會問題,與民眾以樸素的道德及價值觀出現隔膜;另一方面,法律專家壟斷了法律知識,進而掌握話語權威,產生知識權力統治,由此產生法律知識場域精英統治,并想籍此啟蒙或改造民意。
然而,民眾對法律發出的聲音卻有其自身存在的厚實土壤。因為民眾是社會的主體,法律應為民眾而生存。其次,在法治的進程中,民眾的參與也是推進法治進程的重要因素,司法需要的精英化、專業化但又離不開民主化、大眾化,在筆者看來,英美法系的陪審團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用民眾的常識來糾正法律職業者的某些偏執。再次,民眾的思維存在一定慣性,這種慣性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最后,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民眾對于運用法律來掌握自己的命運有足夠的信心并渴望參與其中,如果這種信心被專家話語權威過份的壓制而不是一種有益的疏導或啟蒙的話,很容易形成一種偏執。
應當說,在過去的法制不健全的歲月里,我們的法律及法律人過份遷就民意,以民眾的感性取代法律人的理性的事件居多,民意成了法律的睛雨表。但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民意控制法律場域的局面逐漸改變,專家話語在這一場域取得了主導地位。但同時,也出現一些專家過份看輕民意的趨向,民意成了嘲笑的對象。然而,民眾聲音并不甘于如此輕易退出,在法律場域與專家話語進行一場博弈便在所難免。在這種特殊背景下,就不難理解民眾與法律專家就劉涌案產生這么廣泛持久的對話與爭論。作為這場博弈的副產品,便是最高人民法院史無前例對一起普通刑事案件進行提審。
在筆者看來,這場博弈是非常有益于我們法治化進程。只要參與博弈的人以一種平心靜氣的態度參加,其結果必將是雙贏的。一方面,民眾將對實質正義和程序正義關系有所認識,將更加理性地看待死刑的問題。另一方面,民眾的知情權得以更廣泛的尊重,一度為法律專家熱衷的專家論證意見書的公正性也得到理性的反思。
[關鍵詞] 旅游購物信息不對稱博弈論
一、引言
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和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買方對商品信息的了解程度越來越低,導致買賣雙方關于商品的信息不對稱程度也隨之增加。故而在真實的市場購買行為中會發生諸如“檸檬效應”(Akerlof,1970)之類的“非理性購買行為”。但阿克勞夫列舉的是二手車市場,并且是重復購買行為的例子。那么在旅游購物市場上會不會也存在“非理性購買行為”呢?
2006年春節,筆者參加了某旅行團的“港澳游”項目。在香港的一個旅游購物商場,我們的兩個團友購買了一些首飾,一位花了5000多元,一位花了20000多元。事后由內地的專業人士鑒別才知,其重金購買的首飾其實根本值不了那個價錢。也許有人會問:他們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土財主”啊?其實,恰恰相反,他們一個是政府的資深公務員,一個是某報社的高層主管。那么為何他們會做出常人看起來如此不夠理性的購買決策呢?
筆者認為,這里面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購買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其二、旅游購物屬于一次性博弈行為。
二、旅游購物行為中的信息搜索與決策過程分析
1.消費者行為學理論認為:消費者在信息搜索與購買決策過程中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商品或品牌認知、消費者特征、介入度以及市場特征與情景。在旅游購物行為中,“商品或品牌認知”表示的是消費者對商品的信息了解程度;“消費者特征”我們只討論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感性或理性”;市場特征與情景的在這里指旅游購物這個特殊市場與購物情景(三個重要的特點是:時間約束、空間約束和商品缺乏可比性)。介入度:一個人基于內在需要、價值觀和興趣而感知到的與客體的關聯性。
2.綜合消費者特征與介入度,國外有人提出了一個關于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的解釋――1980年由Foote, Cone & Belding Foote 公司的 Richard Vaughn 開發的FCB方格:
圖1FCB方格圖
該理論認為:消費者在購買汽車、住房等價值高、特征比較鮮明的商品時,表現為“思考者”,其決策遵循的模式為:學習-感覺-行動。那么旅游購買行為屬于以上的哪個區域呢?一般的旅游購物者具有以下特點:喜歡旅游(意味著見多識廣,大致可看作是比較理性),而且多數都有購物的打算(可視作介入度比較高,表現為具備購物激情)。這么看來游客應該是接近于“思考者”。但是我們經常可在媒體上見到游客在**地方旅游購物“上當”的報道。那么為什么看起來應該是“理性”的消費者,卻會做出“不理性”的行為呢?筆者認為:旅游購物消費是一種特殊的消費行為,單從以上FCB方格模型來解釋是不夠的。基于此,筆者在下面引入了第三個解釋因素:可比性,并形成擴展的FCB方格理論。
3.擴展的FCB方格理論
(1)可比性的引入
由于消費者所具備的專業知識的有限性,因而對于商品質量的判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對其他賣方――競爭者商品的對比。但在旅游購物時,由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消費者往往并無可供比較的品牌。此時,盡管某些消費者的介入度與理性都比較高,但是在商品的可比性較差的情況下,會降低消費者的理性。此處,我們把理性分為兩種:自我理性與真實理性。前者指的是消費者自我評價具備理性,表現為謹慎的購買行為與對自己購買行為感到滿意;而后者是指的從賣方的角度來評價消費者是具備足夠理性。因此,上述消費者購買首飾的行為我們把它稱之為自我理性,由于缺乏商品的比較性,消費者只能以店主開出的價格作為參照,因此,它是一種虛假的理性。
(2)擴展的FCB方格理論示意圖
圖2 擴展的FCB圖
三、博弈論角度的解釋
從微觀方面來看,“旅游購物行為”中的消費者由于信息不對稱,通常也是不夠理性的。下面我們選取游客和店主的討價還價環節來分析,通過博弈論證明:一般情況下,在旅游購物行為的買賣雙方中(游客和店主),店主總是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份額)。
1.輪流出價的討價還價模型
為了簡化問題,我們此處只討論旅游購物行為中的成交環節――討價還價環節,此處屬于完美信息的動態博弈。我們引用羅賓斯泰英(Rubinstein)的輪流出價模型(alternating offers,1982)。此模型簡述如下:兩個人參與分割一塊蛋糕,參與人1先出價(offer),參與人2可以接受(accept)或拒絕(reject)。如果參與人2接受,博弈結束,蛋糕按參與人1的方案分配;如果參與人2拒絕,參與人2出價(還價),參與人1可以接受或拒絕;如果參與人1接受,博弈結束,蛋糕按參與人2的方案分配;如果參與人1拒絕,參與人1再出價;如此一直下去,直到一個參與人的出價被另一個參與人接受為止。因此這是一個無限期的完美信息博弈。這個博弈有無窮多個納什均衡,但羅賓斯泰英證明,它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是唯一的,其解如下:
x2=(1-δ2)/(1-δ1δ2) (公式)
2.輪流出價模型對旅游購物行為的解釋
在游客與店主的討價還價環節中,我們令參與人1代表店主(先出價者為1,店里的商品總是有標價,因此我們視為是店主先出價);參與人2代表游客。其中:δ1是店主的貼現因子(可以理解為店主的耐心);δ2是游客的貼現因子(可以理解為游客的耐心)。
我們對一般的游客和店主分別有以下有推論:游客由于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自然就有“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了”的想法,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游客相對是缺乏耐心(δ2的值小)的;而店主則沒有時間和空間約束,他們可以抱著“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想法,故而我們認為店主相對具有較多的耐心(δ1的值大)。公式里面有兩個現象需要說明:一是“耐心優勢”――在給定其他情況(如:出價次序),越有耐心的人得到的份額越大。比如:δ1=0.8,δ2=0.5,即參與人1比參與人2更具有耐心,則均衡結果是參與人1得到x =0.833,參與人2得到1- x=0.167。二是“先動優勢”――當δ2=δ2=δ1/2,即參與人1的份額總是多于參與人2。故而不管是因為“耐心優勢”還是“先動優勢”(事實上“先動優勢”是天然存在的-店主總是先出價),店主總是可以比游客分得更多的份額,即店主得到更多的利益。換而言之,這也證明了游客在這個討價還價環節也是不夠理性的。
四、結論
1.在旅游購物行為,消費者容易出現“非理性購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