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旅游經濟研究范文

        旅游經濟研究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5 11:23:2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旅游經濟研究,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旅游經濟研究

        篇1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地增長,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迅猛。旅游業逐漸成為目前最具潛力、最具競爭力、最具爆發力的經濟增長點。2016年我國旅游總收入約47000億元,其中國內旅游總收入為39000億元,同比增長11%;國際旅游總收入為1200億美元,同比增長5.6%。伴隨著經濟的增長的同時必然伴隨著資源的消耗。旅游業是依托于資源的產業,旅游經濟與旅游資源的關系在發展中必然是一對永恒的矛盾。如何處理好這一對的關系,對整個產業可持續發展來說至關重要,這也成為學術界高度重視的問題。

        一、低碳經濟約束下旅游經濟研究現狀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以及旅游活動所引致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的日益突顯,旅游的本質與內涵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旅游者的需求與體驗范疇,而是更為關注天(氣候變化)、地(地理資源環境)、人(旅游者)三維平衡,追求旅游活動或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低碳旅游就是在注重環境情況下對發展旅游提出的新目標,最初“Low carbon Tourism”概念見諸于2008年世界旅游組織出版的《氣候變化與旅游業:應對氣候變化挑戰》(UNEP,2008)。國內外學者們對低碳旅游的研究較為豐富。從“低碳旅游”概念及內涵出發,如Paul & Ghislain(2009)、Andrew et al.(2010)、梅燕(2010)等從低碳旅游目標導向角度出l,認為低碳旅游的核心在于減少能源消耗及降低二氧化CO2排放;黃文勝(2009)認為低碳旅游,不僅應該對旅游資源的規劃開發提出新要求,而且對旅游者和旅游全過程也因有明確要求;Cheng et al.(2013)等認為低碳旅游實現生態旅游的一種方式,其核心價值是在保證提供旅游質量的前提下減少因交通、娛樂、觀光等的CO2排放。從路徑選擇角度出發,如侯文亮等(2009)認為低碳旅游是在保證旅游者旅游經歷滿意的前提下,以更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為主要目的,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孟繁華(2013)強調了低碳旅游要從相關人員的理念出發,包括旅游者,旅游企業經營者,旅游服務提供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首先樹立低碳的思想,再通過創新技術,升級設備,優化結構等方式實現低碳旅游的目標。

        綜合而言,低碳旅游是以旅游業CO2減排與旅游經濟增長雙重目標為導向,包涵了對維系旅游生態環境持續性的責任、旅游發展的福利性及發展機會公平性,強調低碳技術、低碳規劃設計以及低碳消費方式,提倡通過各種低碳技術、規劃設計的革新、旅游消費方式的轉變來實現可持續旅游的發展目標。

        二、低碳經濟約束下旅游經濟發展原則

        (一)生態優先原則

        低碳旅游是生態旅游的一種升級,在旅游的過程中,全方面的開展低碳行為方式,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旅游形式。發展低碳旅游,減少碳排放,有利于保護生態系統,有利于促進生態系統循環發展,有利于促進環境可持續,更好地應對全球變暖的現狀。

        (二)因地制宜原則

        我國地大物博,自然環境復雜多樣,不同區域的差異性較大,所呈現出區域資源種類不一、生態環境承載量不一、經濟條件高低不同的特點,與此同時,對于二氧化碳的凈化能力也是不盡相同。因此,各區域在低碳旅游發展需采取因地制宜地原則,使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適應。基于此,區域的低碳旅游與經濟建設、生態環境的發展,才能可持續發展。

        (三)綜合協調原則

        旅游產業自身是綜合性產業,發展低碳旅游,需要產業內外綜合協調。統籌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關聯要素,合理處理要素間的問題,運用科學技術將低碳理念貫徹發展。低碳旅游的發展涉及到的政府部門、旅游目的地、旅游企業、旅游者這四大核心利益群體,因挖掘各群體利益訴求,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在旅游業各個層面推動我國低碳旅游發展。

        三、低碳經濟約束下旅游經濟發展路徑

        (一)旅游產出無效率縮減路徑

        以旅游產出提升為導向。具體而言,一是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從粗放的資源浪費發展模式到集約的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從單純經濟功能到經濟、文化與社會等多功能交織發展。旅游產業升級是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提升、以點帶面的結合,通過拓展產業規模、延長產業鏈條來增強旅游產業的產出效率;二是加強與旅游業外部產業聯系。通過挖掘旅游潛力,旅游服務創新,旅游產品增值,創造新游客界面,擴大旅游新業態。加強與旅游業外部的先進制造業、高科技產業、其他現代服務業的聯系以及提高新型服務業、都市產業的關聯度,形成有效分工、細化,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良好的對外聯系等為旅游業的長足發展能創造條件,有利于旅游業高效地發展,帶動旅游資源的整合和內涵的提升。

        (二)節能技術進步路徑

        以旅游業節能技術進步為導向。具體而言,一是減少傳統能源消耗。旅游業中各部門企業應進行全面的節能技術使用,倡導合理消費、綠色經營。通過投資改造高耗能建筑和設施,優化設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施設備工藝,縮短這些旅游設施的工作時間,盡可能地延長環保產品的使用周期;回收利用旅游設施使用產生的廢氣、廢水、廢熱等可利用物,讓廢棄物再生;在生產的投入端盡最大可能去減少自然資源的輸入;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以技術為保障,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增加研發資金投入,強化公共研發機構和試驗平臺建設,加強節能關鍵技術研發和攻關,推動節能技術和研發成果的轉化與市場化應用;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加強國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各地政府對節能的意識,建立扶持、融資、推進和示范等發展機制,增強低碳經濟理念在指導產業合理布局中的作用。培養旅游消費者節能觀念,做好輿論宣傳工作,積極引導旅游消費者參與到節能中來,提高節能意識。

        (三)減排技術進步提升路徑

        以旅游業減排技術進步為導向。具體而言,一是減少高碳能源消費。通過強化科技創新,加強旅游總體規劃,深化減排措施,優化旅游各部門設施,從而提升減排技術水平,打造綠色環保旅游企業,實現旅游減排,最大限度地做到排放的無害化;二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我國可再生能源的儲量與分布是非常廣泛的,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不同的資源,如風能、水能、生物質、太陽能、地熱能等,這些清潔能源能夠有效的替代常規能源,減少污染;三是推行碳交易。政府應通過征收碳稅推行碳交易來提高高碳旅游產品的價格,加強對新能源的政策扶持,增加對新能源的投入,有效引導旅游企業開發低碳旅游產品,改變他們的旅游消費;四是強化CO2排放認知。旅游者在旅游減排環節仍存在較多的盲區,政府可以利用全方位的媒體,如互聯網、電視、報紙雜志等平臺,推廣旅游污染物的產生、影響和減排方式等內容,普及知識。

        (四)CO2排放無效率縮減路徑

        篇2

        一、文化與旅游

        1、旅游與文化的本質聯系。

        旅游與文化二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所謂的旅游,就是人類文明活動的本質特征。而文化在廣義上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只有在物質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滿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個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發展,從而創造出豐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狹義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這也是文化的內在本質。人類旅游就是通過拓展生存空間這種形式,設法促進自身的精神發展,用文化精神來武裝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指人的移動,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與溝通,這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就是一種求知與審美,逐步開闊人類的視野,積極改善自身的生存條件,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與感悟。這種活動從廣義上來講,即是一種旅游文化的消費過程,也是一種文化的創造過程。人類在欣賞大自然景觀的過程中,將會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審美情趣以及審美能力,這就需要人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發現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氣息與運動規律。旅游文化是人類對美學的發現與概括,以及對藝術哲學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從這種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實質上就是一種精神性的文化活動。

        2、文化是旅游業的內在靈魂。

        旅游業現已逐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第三產業,這主要是因為旅游業的產生與發展,從古至今都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旅游業始終都是以文化為載體的,是在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濟產業。旅游資源可以分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人文景觀就是指文化創造出來的產物,其核心內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業主要是以某個國家、地區獨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旅游經濟是一種將文化與經濟結合最為密切的活動,是通過一定的文化觀念與精神需求,滿足游客的觀賞愿望,尤其是滿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經濟文化與旅游文化經濟

        當代旅游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濟與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經營與管理,都是以文化作為基礎的。只要有旅游活動在進行,就肯定會有文化因素滲透其中。旅游作為一種文化型的產業,經濟與文化保持高度的一體化,這是一種必然的社會趨勢。

        1、旅游文化是一種獨立出來的形態。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備鮮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兩個特征:第一,綜合性與多樣性。旅游文化是指與旅游相關的各種文化概況,是旅游產品六大因素的統一,并從整體上構成旅游文化的產業鏈,同時又能夠在旅游產品中顯示其自身的文化內涵。但旅游文化必須要適應不同的消費群體,充分體現出產品消費的多樣性、廣泛性。第二,服務性與經濟性。旅游產品所體現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務性,優質的旅游服務,可以給游客帶來精神上的滿足,讓游客獲得美好的心理體驗。同時,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較強的功利性,通過各種文化功能,以期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的經濟價值。這兩種旅游文化特征,都間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態,展示出自身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2、旅游文化是一個系統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應該注重內在精神的建設,任何文化都涵蓋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環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這就表明精神建設在旅游文化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動中的精神因素是構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對旅游業起著引導與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種經濟文化現象,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到的范圍也非常廣,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經濟文化向現代經濟文化逐步過渡的趨向。因此,旅游業必須要充分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結合國情,研究旅游文化產品的市場。同時,始終堅持旅游文化的原則,把它作為一種系統的文化工程,帶動相關的經濟發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設落實到實處,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產業的內容,豐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內涵,促進旅游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結語

        篇3

            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迅速發展,經濟作用日益凸顯,8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其列為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很多省市自治區將其定為本省、市、自治區的支柱或主導產業,云南、四川、海南、貴州等省紛紛提出了“旅游強省”戰略,基于此,發展旅游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毋庸置疑的積極影響,也就變成了一種思維定式。

            但在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日益被提上日程時,有報道稱:“居民厭惡省里著急,9成以上的海南人已買不起房”[1],2011年海南全省GDP為2515.29億元,僅占全國GDP總值的5.3%左右,在全國人均GDP排名第20位,經濟發展水平嚴重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先后獲得過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 級旅游景區的旅游大市張家界也面臨同樣情況,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比較落后,該市工業占GDP 的比重只有18. 4%,產值過億元的工業企業僅9 家,沒有一家大型企業[2].

            旅游產業的經濟影響指的是旅游開發過程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系統所產生的各類作用及其結果,包括促進作用、排斥作用、不確定作用,對應的結果也有促進發展、延緩發展和不確定三種。現實生活中強調更多的是旅游經濟的積極影響,對旅游經濟的消極影響提之甚少,但上訴現象表明豐富而獨特的旅游資源并沒有依約帶動旅游大省或大市的經濟發展。

            二。國內旅游經濟消極影響研究綜述

            關于旅游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國內不少學者進行實證分析說明了旅游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明顯,如張戰仁(2008)研究表明桂林入境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正向作用較弱且時滯較長[3],龐麗(2006)等從全國和區域層面研究發現入境旅游只對我國東部地區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對全國及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沒有顯著影響[4].楊勇(2006)分析旅游發展以外部性和溢出效應等方式刺激了經濟增長,但情況并不像大家討論的那么明顯[5].    另外左冰(2002) [6]、智瑞芝等(2003)[7]、趙書虹(2005)[8]、依紹華(2005)[9]等基于旅游業經濟貢獻度的測算或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基準分析,說明旅游產業的經濟作用不像普遍認為的如此巨大,還不具備將旅游業定位為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的條件。

            2004年依紹華細致分析了旅游業的負面經濟效應(漏出、物價上漲、影響當地居民的福利收益、單一旅游業導向的后果、工作的季節性特點)。指出若盲目地將旅游業列為當地支柱或是主導產業,往往事與愿違[10].宋飛(2010)進一步分析了旅游業的排擠性,因為擁有豐裕的資源而放棄對其他部門的投入,產生了擠出效應,將不利于區域經濟發展落后局面的改善。可以說,豐裕的旅游資源稟賦就從“福音”變成了欠發達地區人們心中的“詛咒”[11].

        篇4

        關鍵詞:“旅游+”旅游體驗;特色產品;聯合開發

        引言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背景,“旅游+”及全域旅游戰略背景下,遼寧沿海經濟帶葫蘆島、錦州、盤錦、營口、大連和丹東六市的旅游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城市之間在資源、區位交通和政策上有明顯的整合優勢。文章以旅游體驗理論為主要理論支撐,以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產品開發現狀研究為切入點,展開了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如何深入研讀并落實“旅游+”戰略的研究,以期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旅游產品開發能有新的突破。

        一、“旅游+”戰略及遼寧沿海經濟帶概況

        (一)“旅游+”戰略

        “旅游+”戰略由北京伯聯顧問于2015年5月首次提出,并應用于“文山州旅游業發展戰略規劃”。“旅游+” 戰略的提出,將是產業融合發展的有力踐行,不僅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同時,旅游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其他產業的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旅游+”為先導的各項經濟建設新常態。“旅游+”突破傳統旅游業的各項要素,多元創新、融合發展;對傳統旅游進行升級及改造;旅游的功能滲透到各個產業領域。 “旅游+”理念的誕生,得于總理提出的“互聯網+”理念,是國家“互聯網+”平臺思路在產業發展領域的應用實踐。

        (二)遼寧沿海經濟帶

        遼寧沿海經濟帶位于遼寧省南部,北接以沈陽為中心的沈陽經濟區及東北內陸地區,南望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東臨朝鮮半島,西連京津冀城市群。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發展環境優越,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經濟帶沿線的丹東(鴨綠江-大鹿島)-大連(濱海路-金石灘度假區-長山島)-營口(鲅魚圈海濱)―盤錦(紅海灘、鼎翔生態園)―錦州(龍棲灣、筆架山)―葫蘆島(龍灣海濱-興城海濱-島-碣石海濱)。

        二、旅游產品開發現狀

        (一)濱海旅游產品逐漸多樣化

        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濱海旅游產品。諸如,位于丹東境內鴨綠江下游的渾江口至江海分界處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鴨綠江,景區以水景為主線,山景相依托,名勝古跡歷史久遠,游一江可觀賞中朝兩國風光;東起海之韻廣場,西至星海廣場的大連濱海路,全長32公里。道路一側是山,連綿起伏,樹木蓊郁,一側是海,水天相接,茫茫一片。四季皆有勝景。跨海大橋的竣工和投入使用進一步增添了大連濱海景區的魅力;位于大連金石灘國家旅游度假區的金石海濱浴場。浴場內沙軟、灘平、浪緩、水質清潔,全長十華里的海岸有木棧道全程相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天然燈光浴場,被遼寧省命其為“最美的海濱”,榮獲了大連市首批夏季“3S”示范單位認證,多次受到了國家、省市組織的大型參觀考察專家組的褒獎;遠近聞名的紅海灘景區,碣石景區,鲅魚圈海濱景區等。

        (二)海島旅游產品種類繁多

        位于黃海北部的長山群島之中的大連大長山島鎮,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海島由大長山島、哈仙島、塞里島等25個島、坨、礁組成,陸域面積31.7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10平方公里,碼頭配套齊全,高速客船和滾裝輪渡穿梭往返,剛性公路遍及村屯,空中航線方便快捷,是長海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興城島上東半部山勢險峻,多為懸崖峭壁,最高峰大架山,海拔198.2米。遼代圓融大師建大龍宮寺后,就稱它為覺華島。明天順四年(1460年)在此建大悲閣。現除唐王洞和大悲閣外,還有八角井、菩提樹、點將臺、凈水盆、九頂石、渤海觀音等名勝古跡。龍頭上有明代中年游擊祖大壽屯兵時,所筑“營城子遺址”。島上西半部為丘陵山區,最高峰海拔191.8米。以它為主形成西半部。嶺西屯北海沿有石山礁屹立。山南屯海沿山石嶙峋,明暗礁林立,現已開辟成旅游風景區。

        被譽為“中國北方的夏威夷”的丹東大鹿島,景色優美,同時也是著名的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 震驚中外的中日就爆發在大鹿島海面上。對于前往大鹿島的游人,最具吸引力的還是島前環抱著的360萬平方米的天然海濱浴場,是游人洗海水浴、拾貝、垂釣、沖浪、晨觀日出、夜半聽濤的理想去處。大鹿島盛產對蝦、梭子蟹、雜色蛤、文蛤、海螺以及魚類等百余種海鮮,鮮活味美,被譽為“海鮮的王國”。

        位于錦州市南35公里的天橋鎮遼東灣中的筆架山,是近海中的一個連陸小島。小島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0.8公里,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海拔78米,跨海1.8公里。其間有一條潮汐沖擊而成的連接海島與陸地的天然卵石通道,俗稱“天橋”。這座天橋,隨著潮汐的漲落而時隱時現,堪稱佳景奇觀。每當落潮時,海水便慢慢地向兩邊退去,通道便像一條蜿蜒的蛟龍浮現海中;潮水落盡,“天橋”便完全顯露出來,直通大筆架山。游人可沿此段沙石路登島上山。每當漲潮,海水又從兩邊向“天橋”夾擊而來,“天橋”在海浪中漸漸變窄,直至完全隱去。大筆架山上有呂祖亭、五母宮、三清閣等古建筑。

        三、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產品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核心旅游產品特色有待挖掘

        最核心的旅游產品的形式就是已經被開發出來的旅游地或者旅游景區,它是指出于交換的目的而開發出來的能夠向旅游者提供愉悅性休閑體驗的客觀憑借的空間單元。它是最能體現旅游特性,最具有旅游意義的產品形態,其屬性更為純粹,其目標市場更為單一、明確。就此而言,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產品的開發雖然種類繁多,但是雷同現象突出,特色不夠鮮明,從而導致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并沒有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垂釣、游艇、海島農家樂等旅游產品隨處可見,但如若品鑒其特色卻實難進行評價。此外,各沿海旅游區域頻繁舉辦各類節事活動,主題雷同,功利性凸顯,而各自所具有的寶貴的歷史文化在產品開發中,節事舉辦中體現的并不突出,從而導致重游率大幅度下滑。

        (二)組合旅游產品的利益追加缺乏科學性

        組合旅游產品的生產者有兩種類型:景區和旅行社。景區通過在一個有限的物理空間提供完備的、可以綜合滿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購、娛各種需要的產品形式,向旅游者提供了一種實體型組合旅游產品,可稱之為剛性組合旅游產品。而旅行社在銷售旅游產品時可以通過其他服務品圍繞旅游產品進行適當組合而大幅度地增加旅游產品的利益成分,甚至使旅游產品擴展為對應于旅游者旅游全過程的一種整體產品。這種產品可稱之為柔性旅游產品。無論是剛性組合旅游產品還是柔性組合旅游產品,現在的沿海經濟帶旅游開發方面的主要問題就是針對游、購兩個層面的利益追加不夠科學,較為盲目。自費項目繁多、購物陷阱比比皆是。而且當旅游產品的多種利益分別由不同的企業所提供時,尤其當旅游產品本身就是以多家聯合的整體形象訴諸于消費者時,企業間的協調以及產品質量的協調,就成為十分重要而又棘手的問題。對區域整體旅游形象產生不良影響,投訴增多。

        (三)缺少區域聯合開發

        遼寧沿海經濟帶六市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內涵深厚。基于這樣的開發背景,要想實現區域整體旅游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聯合開發勢在必行。而目前,以各市為主的旅游開發仍處于單打獨斗的態勢,導致區域整體旅游開發實力減弱,缺乏核心競爭力。開發機制、資源優勢互補、共享等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聯合開發,集中資源優勢打造旅游產業鏈是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開發的必由之路。

        (四)產品設計不夠科學,影響了旅游體驗質量的提升

        遼寧沿海經濟帶在現有的旅游產品開發方面,雖然種類多樣,但是正如文章前面提到的所有的產品設計由于依托的資源主題的形式相似,所以產品開發過程中的獨特性問題成為特色旅游產品打造的瓶頸。通過調研發現,游客對沿海經濟帶六市的旅游產品設計的滿意度不高,除了矛盾較為突出的海島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以外,更多的問題集中在各地產品設計雷同,不具有更強的吸引力。由此導致客源絕大多數來源于省內及周邊地區,區域整體旅游競爭力不強,知名度不高。

        四、開發對策

        (一)采用“旅游+文化”模式,開發特色核心旅游產品

        旅游體驗是旅游研究的內核,游客旅游體驗的質量的提升和保證離不開核心旅游產品。而缺乏特色的核心旅游產品往往并不能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遼寧沿海經濟帶六市的旅游資源各具特色,歷史文化影響深遠。但就目前的產品開況來看,旅游產品開發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現象嚴重,開發整體質量不高。要想提升旅游品質,開發高質量的旅游產品刻不容緩。而這一切離不開這些寶貴的旅游資源所依托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各地需要積極、深入地挖掘當地文化特色,打造旅游產品,做好宣傳營銷工作。例如,大連大長山島需要積極將旅游產品開發與漁家文化結合起來,增強旅游活動的參與性,開發以本地文化為依托的節事活動,打造主體突出的旅游體驗環境,提升旅游體驗質量。

        (二)增強組合旅游產品利益追加的科學性

        首先,提升以景區為主體的剛性旅游產品的品質。做好食、住、行、游、購、娛的相關配套服務工作。諸如,沿海經濟帶的海島旅游區域需要進一步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更加關注海島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工作,實現多元化、多渠道融資。其次,加強以旅行社為主體的柔性組合旅游產品開發,合理開發旅游路線,提升旅游產品質量。旅游路線設計要以核心旅游產品為主要支撐,凸顯特色。一切以提升旅游體驗質量為核心,以游客需求為中心。

        (三)加強區域聯合開發

        首先,沿海經濟帶各市需要互通有無,進行科學的資源評價,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實現共贏。六市雖然旅游資源豐富,但是經濟發展基礎不同,要想實現區域旅游聯合開發必須打造區域旅游產業鏈,并加強產業鏈的節點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應以大連作為產業鏈建設的核心,其他各市依托當地資源特色積極參與產業鏈建設,實現優勢互補,加強整體宣傳、營銷。

        其次,打造精品路線。結束各自為戰的旅游開發局面,打造能夠代表區域特色的旅游路線。完善旅游交通建設,導游員隊伍建設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聯手打造能夠迎合旅游者需求的,參與性強的、文化特色鮮明的旅游路線。

        (四)提升旅游體驗質量

        旅游活動的延續與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旅游體驗質量。因此,需要通過一些途徑促動期望場與情境場的交互,提升旅游體驗質量。

        首先,加大旅游產品的宣傳力度,將旅游地的政治經濟發展情況、核心吸引物概況、風俗民情、天氣及旅游常識等通過科學的宣傳營銷方法傳遞給旅游者。充分利用“旅游+互聯網”模式,將線上與線下營銷相結合,提高宣傳效率,增強營銷效果。

        其次,情境主題化。線路規劃設計科學合理,主題突出。著力打造游客之間互動情境,游客與景區互動情境,游客與旅游地居民互動情境,進而更好的激發游客品味當地文化,加深其對旅游地的感性認識,使其由傳統的旅游模式中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尋,主動體驗。

        提高游客參與積極性,從而獲得真實的第一感體驗。旅游開發方需要對旅游產品進行體驗化設計、增大參與界面,提升游客體驗質量,進而保證企業持續發展。

        最后,將紀念品進行整合。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可以發現,旅游者在結束旅游活動后會有將其旅游體驗社會化的需求,需要與他人分享體驗,那么滿足該需求的重要途徑之一便是旅游紀念品。因此,整合紀念品使之形成系列則自然成為旅游開發過程中旅游地的主要任務之一,可以通過贈送紀念品、銷售紀念品、開發新紀念品等方式滿足旅游者的需求。這樣就可以在提升旅游體驗質量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吸引力,提升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經濟論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國發展環境研究

        [參考文獻]

        [1]謝彥君.旅游體驗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41-59;106-115;234-239.

        [2]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 204.

        [3]魯小波,張滿林.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發展策略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3(35):74-77.

        [4] 王麗華.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一體化發展策略[J].遼寧經濟.2014(2):17-20.

        [5] 魯小波,陳曉穎.遼寧沿海經濟帶服務質量問題與對策[J].海洋經濟.2015,5(2):47-55.

        [6]KnebelH.Soziologischestrukturwandlungenimmodernenturismus[M].Stuttgart: F.EnkeVerl,1960.

        [7]Cohen E. Towards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J]. SocialResearch,1972,(39): 164-189.

        [8]JaaksonR.Beyond the tourist bubble-Cruiseship passengers in por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 44-60.

        篇5

        【摘要】低碳旅游業發展在當前有著迫切的意義與要求,但是在目前條件下存在著諸多不足和缺點,有著相當大的提升空間,本文通過低碳旅游實質分析,針對當前低碳旅游業面臨的一些問題,提出旅游業發展的可行之策。

        【關鍵詞】低碳經濟內涵 問題與意義 措施途徑

        一、低碳經濟旅游實質內涵

        2016年9月中國正式加入《巴黎氣候協定》,這意味著新時期綠色低碳發展又進入新的階段,氣候問題也將進一步得到關注與解決。低碳經濟這一觀念提出是人類解決氣候問題的一次重要突破,這將會造就新階段治理格局與理念的革新,作為一種發展形態,也作為一種新發展模式,低碳經濟在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找兩者之間依存的平衡點,探尋一條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此基礎上,中國正處于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服務業進行過渡,旅游服務業也正在蓬勃發展,大有成為新時期服務業主導支柱性產業之勢,發展新型低碳經濟旅游業也是順應時勢的舉措。

        旅游業在給我們帶來經濟收益與利益之時,同樣也是影響氣候環境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聯合國現有的氣候變化框架下,低碳旅游被賦予了新的重要使命――應對新時期氣候變化的新型發展戰略。由此可見,低碳旅游已經提上到戰略角度上進行探討,具有了更深層次、更長遠的現實意義。

        低碳經濟旅游包括從宏觀、微觀角度出發,發展一種低能源使用消耗、低污染排放水平的新型旅游新模式。在前期充分規劃能源、資源利用模式、消費引導機制以及劃定生態文明政策底線。過程中充分并合理使用低碳處理設備,通過有效控制管理,完成旅游過程中新型能源處理模式與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保護自然生態文明環境景觀,促成人與自然友好型旅游產業結構。后期完善低碳旅游水平評估,確保低碳旅游政策的具體落實,及時處理改正過程中的問題,正確處理資源效益與環境保護,切實轉變低碳旅游理念,綠水青山同樣可以成為經濟中的金山銀山。

        二、實施低碳旅游的必要性與意義

        當前我國低碳經濟研究與應用模式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并有著相當大的提升空間。首先是生態文明理念的缺乏,改革開發以來,主抓經濟建設,經濟水平的的確確帶來了大幅度的躍升,而在這種粗獷的發展模式中,盲目開發利用資源,不注重環保理念,缺少合理規劃與總體把握下,造成了許多環境問題,旅游產業形勢同樣嚴峻,自然景區過渡開發,人為商業化嚴重破壞了景區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其次,缺乏相關理論研究的指導,未形成合理的資源環境運用策略、低碳經營治理模式。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氣候條件不一,各地的人文環境同樣差異并存。在旅游產業崛起的過程中,各地盲目借鑒優勢先行標榜,未做充分的理論研究,不顧特色差異,旅游特色景觀一體化趨勢明顯存在。在這種低層次理論依據依托下發展,旅游產業正在逐漸喪失其魅力與吸引力。

        旅游產業的低碳化發展是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所在,旅游業以其獨到的自然優勢,更能夠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它同樣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生態文明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與保證,針對當前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環境治理形勢也愈發嚴峻,黨和國家同樣對低碳旅游產業頗為重視,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來確保低碳經濟發展的歷史使命。

        三、基于低碳經濟旅游業發展的策略與途徑

        (一)劃定旅游生態紅線,加大處理力度,落實政策法規

        政府作為低碳經濟旅游業宏觀調控的管理者與倡導者,必須嚴格并科學的制定低碳環保的政策與制度,劃定新時期旅游產業的生態紅線,高度重視低碳旅游政策法規的決策意義,依據當時當地生態環境的區域承載能力,考慮經濟發展要求,進行合理規劃與評定,并充分考慮其他影響因素,在必要的條件下制定生態文明法律規章,加強宏觀管理能力,懲治違規現象,并積極引導企業、政府協調運轉,避免盲目追求經濟效率效益,保證低碳旅游持續健康發展,調整旅游經濟發展的結構,促進低碳經濟旅游合理轉型,為低碳經濟帶來不竭動力,確保生態問題不加劇,環境治理有保障,判定處罰有依據。

        (二)構建合理有序的旅游產業分布層次

        針對粗獷的發展模式中盲目開發利用資源、喪失其魅力與吸引力等問題,新時期旅游產業有必要再一次進行結構布局調整,充分利用當地旅游自然資源、環境優勢、人文景觀、歷史風俗等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在保護生態文明低碳發展的前提下,充分將傳統文化、地域風情融入當地的自然景觀,從戰略高度把握低碳旅游業進程,培育新型旅游產業,尤其是要構建科學的低碳旅游分布格局,實現各方面、全方位的經營模式,注意旅游的層次結構,確保低端、中端、高端服務旅游業有序前行,使沿海、內陸、山川特色充分展現,加強國內外景觀區域聯系,將新時期低碳旅游產業轉變為一體化但卻各有特色的新型產業。以新型低碳旅游業為中心,協調帶動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從單個的旅游運營轉變成為經濟聯動型產業體系,使其他濟產業同旅游經濟協同發展。

        (三)宣傳低碳旅游理念,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質水平

        低碳理念作為一種深層次的內在精神引領,在新條件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社會應當推崇低碳旅游理念,倡導全民低碳綠色旅游消費。運用現代傳播媒體,宣傳、教育、引導民眾,講解當前綠色低碳旅游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加強環保意識,努力使社會養成低碳旅游消費的新風氣,這是從無形中促進低碳經濟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全民生態文明的素質水平最終還是會落實到具體個人行動當中,政府社會給予的外在引導力或者約束力都會遜色于個人內在的控制力,所以說在低碳旅游業實施當中,個人才是推動理念行動轉變的中堅力量,務必要擁有自省力與自控力,全民活動,凝結個人的行動意識,養成低碳旅游的正確價值觀。

        四、總結

        低碳經濟下的旅游業的必要迫切性已經不言而喻,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同樣不能急于求成,新模式機制的實現需要時間、經驗、條件等多方面的積累,并且新模式機制并非從一而終,要依據時間、空間的變化及時調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旅游產業與低碳經濟結合,培育新型旅游事業,完成低碳藍圖。

        參考文獻:

        [1]馬馳,丁俊慧.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業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2009.

        [2]侯文亮.低碳旅游及碳減排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10.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人妻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女同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播放| 无码国产精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播放 | 夜夜添无码试看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级|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 | 色天使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頻|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杨幂|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凸凹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福利AV一区二区无码 |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精品综合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亚洲熟妇av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国产拳头交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蜜臀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变态拳头交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色视频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美女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综合在线播放|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