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4 15:32:0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農村市場的發展趨勢,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農村市場 保險產品 營銷策略
一、我國保險市場發展的現狀
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還處于一個低水平。按照保險業發展的規律,保費收入一般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從目前西方發達國家而論,年保費收入一般都占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10%左右,而我國1998年保費總收入約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從總體上來說,我們的經濟還不發達,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但同時又說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中國居民的保險意識與投資意識還要有一個提高過程。從目前中國保險公司機構的分布而論,30家中外保險公司的總部基本上都設置在北京和中國沿海城市。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雖然在大陸已普遍設立,但多數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和城市,這就造成了保險市場發育不均衡性。目前,各家保險公司已經開發和銷售的產品壽險產品品種并不少,但產品結構雷同和保險責任不足,是業內人士的普遍呼聲。中國保險從業人員中真正受過系統保險專業教育又有保險專業水平的保險專業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國際保險市場又懂得精算和計算機技術的高級人才更是毛鳳鱗角。這都表明了當前中國保險經營水平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為進一步完善市場法制化的建設,使外資公司進入市場更加有法可依,保監會也努力提高保險市場的專業化監管水平,也按照世貿組織透明化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了保險法的制訂和監管工作透明度,加強了監管工作的程序化和規模化的建設。這兩年來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推進的速度明顯快速化,大批外資機構人員和資金的介入讓中國的保險業更加快地走向國際化。市場是很大的,當我們在成長的時候,同樣目前國內的保險公司也同樣在迅速成長,國內的保險公司現在水準也很迅速地在提高。
二、我國保險市場發展趨勢
1、國際化帶來有效率的結構調整
未來三至五年,更多的國外大公司將進入中國,與中資公司同場較量,與中國爭奪市場份額。由于競爭的“鯰魚效應”,中資公司必將勵精圖治,奮力拼搏,提高自己的經濟績效。例如,1995年上海各家保險公司新售的77萬張個人壽險保單中,僅美國友邦公司就售出70萬張,占91%。但這種局面很快就得到扭轉,在上海市場根基深厚的中資公司迅速做出反應,1996年中保人壽和平安保險分別占個人壽險業務的20%和35%,友邦降至38%,1997年友邦的份額進一步降低。
外資公司還會以與中資公司合資經營或與中資公司建立戰略聯盟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由于合資經營或戰略聯盟的“干中學效應”,中資公司能獲得較為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從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所以;盡管保險國際化過程中。中資公司暫時失去了部分市場份額;外資公司增加了部分市場份額,但由于中國保險市場的深度和密度都很低,在未來的保險業競爭和經濟的穩定發展中,保險業務的“蛋糕”將做大,中資公司的業務的絕對量仍會上升。經歷激烈的競爭生存下來的中資公司將變得更有效率,并將帶來有效率的結構調整。
2、保險制度市場化帶來競爭之路
由于目前保險市場超額利潤的存在,將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而政府也會順勢而為地放松市場準入,供給主體將增加。為應對加入WTO的挑戰,我國政府已在1999和2000年分別組建一批全國性中資保險公司。從長期來看,大量保險公司的進入,保險供給增加,保險價格將逐步下降。各保險公司在政府有效監管的環境下,將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展開競爭,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發展戰略和競爭策略,其結果是促進保險公司行為市場化和經營高效化。
在保險市場國際化和保險制度市場化背景下;保險市場必然出現資本的積聚和集中。發生在發達國家的保險公司問的兼并與收購、保險公司與其他經濟組織如銀行的競爭與聯合的“大戲”必將在我國上演。
3、保險市場結構合理化
保險業是一種特殊的行業,是經營投保人轉嫁過來的風險,它一方面為了獲取一定的利潤,但更重要的功能是促進整個社會生產、生活的順利進行,保障了廣大被保險人的利益。如果采取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保險企業逐利潤而居,保險業利潤率下降時則采取各種方法退出,利潤率高時則一窩蜂擁進保險行業,勢必造成過度競爭。雖然在短時間內保險費率將下降,但伴隨保險費率下降而來的利潤率的降低則會導致保險企業償付能力的不足,最終損害被保險人的利益。因此我認為將來我國的保險業的發展趨勢只能是既有壟斷又有競爭的市場。
壟斷競爭型市場并不排斥競爭。在國外成熟的保險市場中。幾乎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壟斷。占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均是幾家大的保險公司。而市場上的中小保險公司因其專業性強,經營靈活,而一直活躍于保險市場中。大型保險集團應是在競爭中逐步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否則依靠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圈地份額將在以后的市場競爭中被別人所吞食。
4、保險市場主體多元化
關鍵詞 農村;公共氣象信息;氣象服務需求;建議;湖南常德;鼎城區
中圖分類號 S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253-02
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是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中心理念。氣象與農業、農村、農民關系密切,在減災、防災和趨利避害及人民生命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2]。合理開發農業資源,依靠氣象科技振興農業、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建立地方政府與氣象部 門信息共享和聯動服務平臺是公共氣象信息的發展與應用中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
1 農村公共氣象服務的需求
鼎城區為傳統農業大區,在農業氣象適用技術普及中有得天獨厚的業務優勢,為其信息產品服務于“三農”,促進新農村建設構建了良好的宣傳應用平臺,可有效深化農村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鞏固農業氣候區劃成果、合理規劃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安全生產適用技術可持續推廣應用、提高農業生產風險決策水平,是發展公共氣象應急響應系統的重要因素,是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另外,鼎城區農業人口生活比例大,居地和生活垃圾分散,管理難度大,易對人畜、水產品和農作物造成污染,直接破壞生態環境,影響人類生存質量。因此,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應根據一年四季的季節變化特點有效安排清理時間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鼎城區地處中亞熱季風濕潤氣候區,溫、光、水等氣候資源較充足,植物生長較快,作物種類豐富,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由于其農業氣象條件相對較好,因此對國家糧食安全、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1 決策前
準確的天氣氣候趨勢預測預警,合理的種植制度和科學決策是降低氣候風險、趨利避害技術應用的最得力措施。應圍繞鼎城區糧、棉、油、果、林、水產開展研究和成果引進與應用。因此,對農作物種植制度、熟性安排、品種搭配和適宜播種期等提供科學的氣候論證,為塘壩保水蓄水和防洪提供天氣保障服務甚為必要。
1.2 過程中
在農業生產和農事活動當中,經常會遇到天氣災害和農業氣象災害,氣象部門能夠準確預警預測天氣,提出因時因地農業生產避災減災關鍵技術措施,及時開展科研與災情監測,補充訂正預平模式。
1.3 災后補損
災情一旦結束,應立即進行災情調查,了解災情程度,為減災救災物資調度提供決策依據,分析農產品存貯場地準備、收購與運輸及其保質銷售可能帶來的氣象影響。
2 鼎城區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產品的特色
2.1 氣象觀測基本信息結合主要農作物生長發育農情、苗情實況,以多種作物產量結構形成過程為分析重點,反映出當地農業生產的區域特征
鼎城區西接武陵山余脈,東連雪峰山余脈,北臨西洞庭湖平原,小氣候特征明顯,大型氣象災害暴雨洪澇出現機率就全省而言屬正常偏多縣(區)。氣候分析以糧、棉、油、果為重點,對基本的溫、光、水要素和旱、澇、低溫、高溫等主要災害進行應對分析[3-5]。
2.2 建立多種基本數據庫和災情數據庫,對各種大尺度農業氣象災害特點開展專題服務
鼎城區中貫沅水,東承澧水,堤防長度210 km,防汛形勢十分嚴峻,中小尺度災害發生較頻繁,適用采用覆蓋全區45個自動氣象網站實測資料,堅持點面結合、面略點詳的原則,開展主要作物產量分析與滾動預測。
2.3 對作物當前生長發育狀況進行農業氣象分析評估,結合高新農業生產技術,促進高產穩產技術穩定推廣
氣象條件不僅影響農事活動的正常進行,更影響農事活動的效果。如農藥、葉面肥的施用需要3~5 d晴好天氣,便于其有效吸收;化肥的施用還應根據天氣、土壤濕度、降雨、田間水分狀況,采用撒施、澆灌或深埋方式進行。作物移栽、收割大面積作業時,不僅天氣條件要有保障,而且在其后的成活、產品晾曬、收藏和運輸期間也應有良好氣象條件。目前,氣象部門對大尺度天氣過程發生時間和強度的預測已經達到較高水平,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應對天氣變化的能力有一定局限性,由于作業范圍大,持續時間長,要求氣象預報有長效性。因此,生產建議中結合天氣過程發生的時間、強弱提供關鍵和應關注的要點,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日常服務與專題服務相結合,保證服務的時效性和專項服務的針對性
通過對逐月、逐旬溫、光、水要素的監測、評估,并了解掌握當前農作物苗情、災情、蟲情與農事活動,能夠在作物產前、產中、產后,災前、災中、災后開展連續滾動監測,特別加強對各級氣象分級指標和產量要素、生長狀況平行監測的分析,將氣象指標體系逐步普及應用。
3 開展農村公共氣象信息服務的建議
長期以來,氣象部門圍繞“資源氣象”“安全氣象”開展了很多科學研究,形成了農業氣候區劃、農業氣象災害指標和防御措施等發展高效農業的研究成果,其信息產品通過短信、電視、廣播、報紙、網站等多種宣傳形式送達到政府機關、職能部門及廣大市民手中。由于農業氣象信息具有代表性、針對性、地域性、具體性等特征,成為政府機關和職能部門及相關單位決策依據之一。目前,由于政府對該項事業支持力度不大,專項資金投入少,僅靠氣象部門支撐難以為繼,以致有效渠道不暢通,網絡系統不健全,沒有形成信息反饋機制,全區范圍不能全覆蓋。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3.1 建立農村公共氣象信息聯合服務平臺
建立政府和氣象部門發展“農村公共氣象信息”的聯合服務平臺,提升科技生產力的服務水平,充分認識農村氣象信息產品的重要意義;加大對農業公共產品制作與傳遞的資金投入,政府每年財務預算保證氣象局、鄉(鎮)、村一定配額的公共氣象事業維持金費。
3.2 多方協作配合,構建信息員隊伍
公共氣象內涵覆蓋面廣,需要政府牽頭,多部門、多單位協作與配合共同完成為農服務系統工程。目前為止,鼎城區建立了41個氣象自動站。但農作物信息、林業信息、畜牧業信息、水產業信息和山洪地質災害信息等,須由當地干部和信息員獲取和提供。由此可見,建立一支由部門-鄉(鎮)-村-組人員構成的信息員隊伍確有必要。
3.3 開展面向基層干部的農村公共氣象信息員培訓與示范
農業氣象是介于農學與氣象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當地作物產量的高低、品質的優劣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并且還與土壤、肥料、水分、種子、密度、植保、管理、人工等有關。農業高新技術知識的應用,對農村干部來說,由于具有長期實踐工作經驗而容易掌握,缺少的是農業氣象知識,一旦作物出現狀況,難以準確診斷。因此,先對鄉(鎮)村、組干部和氣象信息員進行培訓,然后以點帶面推進鼎城區科學種田、科學種養和新型現代化農業經營模式等新理念,有利于開創鼎城區科技信息的普及與應用新局面。
4 參考文獻
[1] 夏云海,張美玲,張慧.對滕州市農業氣象科技服務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5(6):336-339.
[2] 唐春燕,申雙和,邱小忠.氣象服務江西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J].江西農業學報,2011(8):175-177.
[3] 白瑛,苗東梅,金慶榮,等.呼倫貝爾市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增刊1):44-46.
市場格局發生變化
經濟形勢的回暖以及國家“電腦下鄉”等政策的影響,消費者對PC產品的消費需求不斷釋放。伴隨市場開拓的深入,廠商的經營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針對不斷競爭的一二級城市和家電下鄉所帶來的廣闊的農村市場,需要不同的經營策略。PC一體機由于時尚、簡約、富含視覺美等優點,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發展之后,日趨成熟,得到了市場的青睞,市場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加,在筆記本電腦市場競爭激烈、傳統桌面電腦利潤率下降的情形下,眾廠商將一體機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進行市場布局。2010年英特爾了整合CPU和GPU的全新平臺,筆記本電腦在功耗、輕薄、性價比方面取得很大的進步,日益成為市場的主流,但也要承受平板電腦的沖擊。平板電腦是2010消費級IT市場上的亮點,蘋果iPad產品的熱銷證明了顧客在移動以及智能化等方面的要求,平板電腦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整個市場格局。
在消費級IT渠道方面,渠道下沉和渠道深耕成為發展的趨勢。除了通過新技術和新產品開拓客戶外,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發展的必然途徑,而四六級城市乃至廣大農村市場成為廠商關注的重點。四六級城市以及農村市場雖然空間廣闊,但內需有待進一步開發。所以,眾廠商也加快了渠道布局的進度,加大了在這一市場的覆蓋面和縱深度。
2010年,內需對消費級IT市場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展望“十二五”的起始的2011年,掌握市場發展趨勢、開發有效的客戶應用、抓住潛在的機遇,成為廠商、渠道商乃至整個行業所關注的問題。
向智能化、便攜化發展
關鍵詞:農村居民消費結構 消費傾向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生活消費支出結構不斷優化。本文以“九五”、“十五”時期浙江農村居民各項生活消費支出數據為依據,利用統計和計量模型量化分析消費結構內部各項支出的比例關系,研究消費結構發展變動規律,從而提供農村居民消費需求變化的信息。這對于調整產業結構,引導農村居民臺理消費.進一步開拓農村市場乃至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具有現實意義。
一、2005年浙江省農村居民收入消費支出總體分析
以《浙江統計年鑒》(2005、2006)有關浙江農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費支出的數據為依據,對2005年浙江農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費支出做一總體分析。
(一)人均純收入
2005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2004年相比增長了9.25%,高收入戶人均純收人為低收入戶的7.73倍。
(二)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與2004年相比,2005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增長了11.94%,高收入戶的生活消費支出為低收入戶的3.38倍。
從以上數據得出,2005年浙江農民收人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農村不同收入戶收入差距甚大,且呈不斷擴大的趨勢。低收入戶人不敷出.須依仗社會和政府的救濟、援助。
二、浙江省農村居民各項生活消費支出變動趨勢分析
(一)浙江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比重的變化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97-2006)的相關數據,整理得到浙江農村居民1996年至2005年各類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
從表的數據看,浙江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食品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爾系數大幅度下降。浙江農村居民2005年與1996年相比,下降了12.65%。表明食品消費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不斷下降。聯合國糧農組織曾提出衡量貧富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因此,浙江農村居民在這十年中生活水平由溫飽到小康再到富裕,以滿足吃穿為主的消費需求階段已經結束。2.醫療保健類消費支出額逐年增加,其比重呈不斷上升趨勢。1996年的比重為4.21%,2005午為7.65%。3.交通和通訊類消費支出額增加較多,其比重增長迅速。1996年的比重為3.76%,2005午為11.38%。4.文教娛樂類消費支出額不斷增加,其比重呈上升的趨勢。1996年的比重為7.73%,2005年為13.3I%。
(二)浙江農村居民基本消費需求基礎上的邊際消費傾向分析
在研究消費需求時.目前國際上廣泛采用擴展線性支出系統(Exp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縮寫為ELES)來建立居民消費模型,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表示為:
利用橫截面數據或時間序列數據,采用統計軟件可以方便地求得αi、βi、的估計值。該模型在橫向上可以進行基本消費支出比較分析,在縱向上可以描述各類消費支出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趨勢。
本文利用SPSS統計軟件,以浙江農村居民不同收入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自變量,分別以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為變量,根據1997年至2006年《浙江統計年鑒》按收入分組的消費支出數據作回歸分析,計算1996年至2005年浙江農村居民各項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
從表中得出,在過去的十年中,從邊際消費傾向的變動趨勢看,食品類、衣善類和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的邊際消費傾向呈下降趨勢。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的邊際消費傾向呈上升趨勢。
(三)需求收入彈性的變動趨勢分析
需求收入彈性足指在一定時期內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對收入變化的反應程度,反映消費需求對收入變化的靈敏度。計算公式為:根據表的數據,計算各項消費支出的收入彈性,結果見表。
從表得出,在浙江農村居民各項生活消費的需求收入彈性中,食品的收入彈性始終最低,這是由食品的消費特點所決定的。居住、交通和通訊多數年份中的收入彈性大干等于1,說明農民對商晶和服務的需求增長率高于收入增長率。主要是因為農民的這些消費屬于一次性集中支出,往往在短期內超過家庭收入。
三、研究結論和建議
(一)浙江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的特點和規律
通過實證分析,我們看到十年來浙江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動有以下特點和規律:
1.農村居民生活由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型向追求生活質量提高型轉變。1996年浙江農村居民用于屹、穿、住的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74.81%,2005年下降到60.63%。2.由實物性消贊為主向實物性和服務性消費并重轉變。浙江農村居民實物性消費(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支出的比再呈下降趨勢,服務性消費(文教娛樂、醫療保健、通訊、旅游等方面)支出的比重呈上升趨勢。3.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拉火,消費支出呈現多層次。浙江省東部沿海各市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高,消費層次比較高;而西部山區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費層次比較低。
(二)順應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發展趨勢,政府應采取的政策舉措
根據上文對浙江農村居民近十年來消費結構變動趨勢的分析,我們認為在今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順應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發展趨勢,政府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進一步優化農村消費環境。原來的農村市場進貨渠道雜亂、假冒偽劣商品多,農民深惡痛絕,對現代流通方式下鄉進村熱切期待。借浙江省目前正在著手實施的“千鎮連鎖超市”工程這一平臺,求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同時也要提高農民自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改善農村消費的社會環境。2.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文體娛樂業,繁榮農村文化市場。從2005年浙江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構成看,文化用品及娛樂服務已成為農民吃住之外,最大的消費支山,這方面的消費需求還將在今后持續升溫。因此,地方政府應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引導和支持企業投資農村文體娛樂業,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3.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擴大覆蓋面,打消農民消費的后顧之憂。目前,浙江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健全,覆蓋面較低,農民在養老、醫療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不確定心理。因此,政府應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包括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政府對低收入農民的救濟等,同時應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惠及更多的農村居民,打消農民消費的后顧之憂。
基于上述三個市場動因的客觀存在,所以總體來說,白酒市場發展趨勢是不景氣的,用一句俗語“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來形容比較恰當。大氣候、小氣候等諸多因素導致白酒競爭環境空前的惡劣。白酒市場不好做,白酒淡季大大延長,有資料顯示,將會長達九個月。
在消費和市場轉型的大格局下,白酒淡季的營銷作為是什么呢?
據筆者觀察,漫長的淡季逼迫酒類企業未雨綢繆,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傾注到終端市場,跑馬圈地,爭奪酒店、商超貨架陳列和單店促銷份額。是之謂酒界所說的“淡季做市場,旺季做銷量”。
淡季做市場,要分兩個層面來分析:一是主抓城市直控網絡系統的固化工作。根據市場特點及淡旺季之別,不間斷地、靈活地進行分通路促銷。而且,還要時時找出原因,有針對性地召開旗幟商超和旗幟酒店等終端客戶座談會或逐一分別交流,以“一店一策、一戶一策”,尋求淡季銷量的突破。在核心酒店,保留訓練有素的促銷員,進行個案促銷和引導白酒消費。下面這兩個例子就比較有代表性,目的就是穩定酒店包銷的白酒銷量。
【個案1】:夏天客人要喝啤酒,不愿喝白酒怎么辦?
基本對策::客人喝啤酒,白酒或葡萄酒,一般在點酒前會有所議論,如果客人決定喝啤酒,促銷員在盡可能尊重客人的意見的基礎上,尋找時機,推薦白酒。比如可以說:“其實白酒更能活躍氣氛?!薄罢嬲染频娜诉€是喝白酒來勁?!薄捌【起B肚,白酒健美。”“朋友喜相逢,還是喝點白酒有氣氛?!薄袄吓笥严嘁姡€是喝白酒能喚起以前的回憶?!?/p>
【個案2】:客人說“天氣熱,我要喝啤酒不喝白酒”
基本對策:天氣熱,的確有很多客人喜歡喝啤酒,但啤酒喝多了容易發胖,脹肚子的,天氣漸漸熱了,您這么英俊的男士一定不會喜歡大腹便便,更何況喝好酒是不分季節的,在空調房間里,喝白酒出汗,更容易迅速解除體溫,這是有科學根據的,先生或XX總(XX長),不妨您試一試。
所謂“淡季做市場”,另外一個層面的意義就是狠抓縣級城鎮的農村市場的分銷網絡系統的構建。
農村市場,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而縣級城鎮市場是搶占農村市場的橋頭堡。據筆者分析,在白酒營銷淡季,眾廠家,虎視眈眈,躍躍欲試,紛紛將營銷重心下移,精耕細作縣市級市場,這是酒界一個十分明顯的發展趨勢。比如:五糧液營銷政策之一就是念念不忘要送尖莊上山下鄉。古井貢很早就提出了開發縣市級農村市場的“三五”計劃。這些三級縣鎮市場的開發,大部分工作量都是廠家的一線營銷人員在漫長的淡季歲月,配合分銷商完成選購網點、掃街鋪貨工作的。
話也說回來,農村市場千差萬別,南北、東西就有很大差異,喝酒的欲望與追求就很不一樣。因而,筆者覺得,需要對農村市場,做系統的專項市場調查研究,在淡季時,認真地進行“走南闖北訪農家”的系列調查活動。說來說去,農民兄弟都有一個共性,講實惠,圖吉利,認迷信,隨大流。根據農民兄弟講實惠的消費特點,就要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包裝喜艷,零售價在15—25元之間,有的地方還要高些,送人好看,有面子,這類禮盒酒主要集中于節假日、慶賀日的消費。更多的還是大眾消費,這一大塊市場,還是講究實在和實惠,以價格便宜的瓶裝酒為主,零售價在5—10元之間,有的地方估計還要低些。農民大多整箱地購買,存在家中,早中晚都要喝幾口,以解疲乏,可以講,此類產品消費淡旺季不是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