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社區急診急救培訓范文

        社區急診急救培訓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2 18:08:0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社區急診急救培訓,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社區急診急救培訓

        篇1

        社區急診護理管理現存問題

        組織管理:有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急診科設在2樓,沒有電梯,急診搶救床床頭架不能移動,遇急需插管時操作不方便。各中心都制定了有完整的護理工作制度、崗位職責制度、搶救流程制度,但管理的力度不夠,執行力不強。

        人力資源:急診護士護理梯隊形成不夠。急診護士中工作年限在5年內的比例70%以上;部分把未進行本中心通科輪訓的護士派在急診科;90%的急診護士沒有派往上級醫院進行急診輪訓史。急診護士年資低,導致社區急診護士整體隊伍的技術不熟練和經驗不足,專科水平更是匱乏;法律意識淡漠,責任心不強;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弱。

        患者:患者在身體狀況、疾病情況、經濟情況、與醫務人員的配合情況等方面存在風險。存在風險的患者應當是護理工作中關注的重點人群。

        護理操作技能:有計劃、分層次組織護士開展繼續教育、模擬急救演練不夠,甚至沒有。低年資護士在考核中靜脈穿術的成功率75%,存在的問題是:準確率低、藥物外漏、外滲。原因是未接受規范培訓,操作前對患者沒有充分的評估,未履行告知義務,不熟悉危重患者的搶救流程,應急狀態配合能力差等。

        急救藥品、設備器械:各社區中心及站點急診科都有急救藥品與器械檢查登記本,但對急救藥品的作用及劑量不熟,有些器械管道老化,沒有發現問題的說明與調整。搶救物品不齊全,用過的不能及時補充;搶救器械使用后不能及時消毒維修;部分設備因使用少而維護保養不當問題。

        社區門急診護理管理的對策

        抓制度,強化質量措施:針對常見風險因素制訂相關的制度和措施,如:急救流程和應急預案,包括急診服務制度、危重患者轉運制度、護理風險警示報告制度、“綠色通道”服務流程、常見疾病的搶救流程、急診科應對公共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許多醫療缺陷都是與醫療制度執行不嚴或違反操作規程有關。必須建立、完善并組織職工認真學習規章制度,使醫務人員有章可循。強化制度執行力,提高執行制度的自覺性,確保規章制度落實到位。

        建立質量控制體系及績效考核制度:作為社區護理管理必須的建立質量控制體系及績效考核制度,成立院科二級質控,質控小組每月進行質控檢查,并將存在的缺陷與績效獎金掛鉤,這樣才能促進制度的落實。保證護理質量及安全。

        加強護理風險管理,提高護理人員防范意識:加強風險管理的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是實施風險管理的基礎。護理部、科室要不定期組織學習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操作規范,強化法制觀念,提高護理人員防范風險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學會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加強技能培訓,提高急救水平:開展專科知識、急救技能的培訓。對不同年資的護理人員分層進行培訓,要求護士人人掌握心電圖機、除顫儀、呼吸機、洗胃機、心電監護儀的使用方法。對新護士定期進行急救知識、急救藥品、搶救程序及各種急救儀器的操作技能的培訓和考核,使其掌握專科急救技能,每年對全科護士進行心肺復蘇、呼吸機應用、氣管插管、心肺復蘇的技術的演練及考核,不斷提高護士的急救水平。利用大醫院托管社區的資源,寒暑假選送護士到上級托管醫院急診科進行短期輪訓,也可把大醫院的護理專家請進社區進行專題講座,提升社區急救的整體水平,保障社區居民的健康。

        加強模擬急救場景聯合演練:模擬場景培訓能夠提高院前心搏驟停復蘇成功率,院前心肺復蘇成功是一系列復蘇技術按規范流程實施的結果。模擬場景培訓強調場景的真實性,特別強調團隊行為,關注醫生為主導的一系列復蘇技術的實施與配合。有效避免了醫生單獨搶救時不間斷胸外心臟按壓與實施高級生命支持的矛盾問題[1]。

        加強對學生、教師、社區居民各種急救知識的培訓普及提高自救互救意識:我中心也是所高校醫院,把“院前急救”作為常規開設了健康教育選修課程,并于2007年成功申報學校“精品課程”的科研項目;與學生處、研究生處聯合,對學生骨干、衛生員周期性開展各種急救培訓班,進行系列培訓;與學生“紅十字會”等社團聯合,不定期舉行院前急救講座和技能培訓、操作演練。

        急救物品與儀器的管理:急救儀器和物品處于完好備用狀態,急救藥品物品做到定人保管、定點放置、定量保存、定期檢查。班班交接,要求每次搶救結束后立即補充消耗的物品;對搶救儀器,每周進行保養1次,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維修。貴重儀器建立檢查維護登記本,防止因器械維護不當,延誤對患者的搶救。認真執行搶救工作流程,以保證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

        注重溝通技巧,化解風險:定期對護士進行溝通技巧的培訓,通過學習培訓讓每名護士都掌握語言性溝通和非語言性溝通的技巧,并根據急診患者的特點靈活運用。改善服務態度,掌握溝通技巧。以便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主動接受和承擔風險。

        鼓勵護士主動上報不良事件:風險管理推行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風險事件的有效呈報。向護士說明風險發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護士面臨風險的大小,而不能反映護士的工作業績。努力打消護士的顧慮,鼓勵護士積極呈報護理風險事件。

        建立社區急救體系的保障因素

        建立適應我國現狀面向國際先進水平的社區急救網絡框架:根據國家對社區發展建設的要求,學習國外先進經驗,以120急救網絡為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建立“社區大眾自救互救-社區醫院急救-中心醫院標準急救”的三級體系,也只有形成“全民大眾-120網絡-醫院救治”體系,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家急救體系,改進我國的社區急救水平,最終與國際接軌[2]。

        急救“黃金10分鐘”的新理念:急救的時效性要求是建設社區急救的出發點和歸宿。時間是急救發展的導航標。一切急救都是為了有一個好的腦功能成活體,腦組織在常溫缺血缺氧下只能耐受4分鐘,進行心、肺復蘇(CPR)后可以延長至20分鐘;早期除顫,即5分鐘以內的除顫可以提高成活率;10分鐘以內對于嚴重失血、窒息、氣道梗阻者進行正確救治,可以成功挽救2/5的猝死者。而目前,120往往不能在10分鐘以內到達事發地點。所以在專業人員到達之前,急救“黃金10分鐘”的時效性是由家屬、社區居民、目擊者擁有。這個時間段的時效性遠大于其后的專業人員搶救。所以建立社區大眾的自救互救網是社區急救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討 論

        社區急救是社區醫療服務的重要環節和主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醫學模式的轉變,社區醫療服務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提供的服務已不再局限于往日的治療感冒、輸液、測血壓,而將承擔更多的院內醫療服務和社區的急救工作。其中危重癥患者的先期救治是否及時到位成了衡量一個社區醫療水平的標準。

        社區急救是EMSS中尤其是院前急救成功與否的根本保證,社區內危重病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009~2011年中心3年共急診出診1132次,而社區急救在利用黃金時間方面更具得天獨厚優勢,能及時準確地將急救醫療送到患者身邊,最大程度地減少患者治療的空白時間(即發病后到獲得救治的時間),為專業院前急救醫護搶救贏得了時間,為患者的后續救護治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醫療行業是一項高科技、高難度的“高危作業”,急診科可稱為“危重患者的搶救中心”、“疑難患者的診治中心”,不難看出,急診科是社會醫療供需矛盾的緩沖區。實行急診護理風險管理,能不斷識別急救護理工作中現存的和潛在的風險,不僅能把差錯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減少護理投訴和糾紛,同時能提高急診護理的整體水平,贏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院前急救 延伸 可行性

        Courtyard to administer first aid and to extend feasible discussion

        Du Chengzhong Wang Hongyan

        Abstract: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took the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medical service system the most important link,to the dangerous serious illness morbidity initial period fast,effective,processes properly has receiv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unanimous atten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medicine development,enable the dangerous serious illness to obtain the early time,in front of the most effectiv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my courtyard tries out from 2003 the courtyard in front of administers first aid extends forward to the villages and towns hospital,the village medical office and the community medical station,explored in front of a courtyard in the emergency operation new mentality.Through the discussion,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in the existing first aid network pattern,extends forward the first aid time has become feasible.

        Keywords: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Extends Feasible

        【中圖分類號】R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12-0072-01

        院前急救作為急診醫療體系的首要環節,對急危重病員發病初期的快速、有效、妥善處理已受到國內外學者的一致關注。為了促進急診醫學的發展,使急危重病員得到最早期、最有效的院前急救,我院從2003年起試行將院前急救向前延伸到鄉鎮醫院、村醫務室及社區醫療站,探索一條院前急救工作中的新思路。通過探討,院前急救在現有的急救網絡模式中,把急救的時間向前延伸已成為可行。

        1 建立急救網絡平臺

        院前急救是指病人在發病現場和轉運途中接受的處置,包括對急癥的處理、正確的轉運、現場心肺復蘇等.在鄉村及社區醫療站由于人員素質及技術設備條件限制,致使院前死亡率居高不下。為了使院前急救能夠延伸到鄉村及社區醫療站,首先必須建立急救網絡平臺。

        1.1 急救信息網絡平臺。從2003年開始建立的我市120急救救援中心,是一個以120急救調度中心和市直三家醫院急救中心共同組成的急救網絡平臺,本市除縣醫院外,市內三家醫院的急救任務統一由120救援調度中心調度指揮,每家醫院的急救中心都分別劃分有所管轄區的社區及鄉鎮服務范圍,如遇有呼叫120的危急癥病人,通過120救援調度中心根據病人所在的區域指派所劃分的醫院前往救治,(以行政劃分,服從病人意愿的原則)如遇大的急救事件,120調度中心可指派多家醫院同時救援。

        1.2 急救技術支援平臺。在院前急救工作中,醫院成立專家技術支援平臺。利用平常醫院組織的專家們與鄉鎮醫院及社區醫療站進行義診及培訓時的機會,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建立專家通迅錄。當遇到緊急危重病員時,在現場搶救的醫生如需要技術支援時,可直接聯系相關專家進行遠程技術支援指導搶救[1]。另外,醫院院前急救醫生接到120調度中心出診令后,迅速與患者家屬取得聯系,并指導投入搶救。并告訴搶救的注意事項,做好急救后送通道的清理準備。通過急救技術支援使院前急救的妥善、快速、有效的處理向前延伸了一大步。

        2 建立院前急救培訓機制

        院前急救工作的好壞主要在人才。但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應盡早著手[2]。合理的培養人才,需要長期的計劃和管理做保障才能完成。

        2.1 臨床工作與急診實踐相結合。一名急診專業人才首先要具備較高的臨床工作綜合素質,首先要在臨床工作和各科室輪轉3-5年,多進行一些基本技能操作訓練,熟練掌握先進醫療設備、儀器的使用方法,并能操作。然后再到急診第一線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根據本院的實踐總結,院前急診工作人員不能隨意流動太大,即要有相對的穩定,又要有適當的調整。穩定期(急診科工作期)至少是1-2年,調整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每位急診工作人員的臨床工作能力和新技術新業務的開展,有利醫院的發展。人員調整應遵循逐漸更替的原則,確保急診工作集體的整體技術水平不下降。

        2.2 理論學習與現場搶救相結合。目前本地區實行的是院、鄉、村三級急救網絡模式,城市是院、社區二級模式,雖然有這種模式存在,但在實際工作中,基層醫務人員由于平時對急危重病人見的少,處理的也少,在真遇到搶救時多有手忙腳亂現象。醫院在計劃院前急救培訓時,由科教科和社區醫療科共同組織,并上報市衛生局,把三級急救網絡中的人員有計劃的組織輪訓,每期10-20天,每年舉辦一次培訓。內容以“2005國際心肺復蘇(CPR)與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為主。輪訓期間可到院前急救現場參與搶救,如心肺復蘇等。通過理論學習和技術培訓,不斷更新提高基層醫療隊伍的院前急救水平,使院前急救工作切實在搶救的最早期發揮最大的效率。

        2.3 社區義診與健康急救教育相結合。醫院每季度都要抽調各科室專家下社區進行義診,義診的目的一是診療。二是宣傳,通過各種形式發放各種健康教育小冊子,講解急救及防病知識,把急救知識普及到社區居民,以此提高社區的全民急救知識水平[3]。

        3 下發及贈送急救設備及器材

        醫院根據現有的能力,逐漸幫助鄉鎮及社區醫療站配備各種急救設備,如救護車、便攜式除顫儀、頸托等。方便現場搶救人員快速有效的實施搶救及后送。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隨著經濟的發展,探討逐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并與國際接軌的高效運行的急救網絡模式,以實現現場搶救與快速轉運相結合,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相結合,綜合醫院與專科特色相結合的一體化醫療急救網絡。院前急救在現有的急救網絡模式中,把急救的時間向前延伸已成為可行。

        參考文獻

        [1] 陳官華.電話指導心肺復蘇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 山東醫藥,2010,50(14):91-91

        篇3

        功能與任務

        開展院前現場緊急救治和危重患者的途中監護轉送;做好與院前急救機構和綜合醫院急診科之間的銜接關系,建立通暢的綠色通道,使傷病員得到及時、正確、有效的救治;在重大災害事故發生時,作為臨時緊急醫療救治場所或轉運站;建立居民基本信息庫,高危因素居民專案管理;擔負對社區居民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任務。

        建設的構想

        社區醫療急救網絡的建設必須依據其功能任務的定位來進行,使之能在各項能力上適應和保證其特殊任務的完成。

        社區緊急救援隊伍的建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多發病、常見病的診斷和治療尚好,但對突發危重急癥的處理和各類傳染病、中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自我防護和治療欠缺。重點需要提高其基礎生命支持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對危重急癥的應急處置,提高對傳染病、自然災害、恐怖事件、急性中毒等傷害的自我防護與急救的能力,扭轉不做現場急救或不敢做現場急救的局面。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務人員定期進行培訓和考核,在熟練掌握基礎生命支持的技能后,再進行高級生命支持的技能培訓,直到熟練。

        社區醫療急救裝備的建設:由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是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所使用的醫療設備相對較少,而又能夠在現場搶救傷病員的醫療設備非常少,甚至沒有。配備以現場救治危重急患者為主的相關醫療設備,如出診箱、氧氣袋、便攜式自動除顫儀(有心電圖)等。

        社區醫療急救制度的建設:社區醫療急救也要突出“快”的原則,建立和完善出診制度和各項醫療急救流程,制定急救半徑與急救反應時間的標準,緊急綠色通道機制,院前急救銜接對口醫院,制定社區醫療急救統一的急救設備、急救車、應急通訊設施的標準。

        社區醫療急救信息平臺建設:社區醫療急救信息平臺是院前急救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120”院前急救信息系統聯網,該平臺主要是由應急指揮信息系統和醫療救治信息系統系統所組成。應急指揮信息系統主要是接收“120”院前急救信息系統下達的出診命令、緊急事件通知和其他信息。醫療救治信息系統主要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情況,專業技術人員構成情況,設施設備情況,應急藥品情況,應急出診危重急癥患者救治情況,高危險因素患病人群情況,還有應急預案庫、危重癥救治庫、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治庫、中毒救治庫等。

        臨時緊急醫療救治場所或轉運站的建設:利用靠近大型工廠、重要交通樞紐、交通干線、大型公共場所等或距離醫院較遠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臨時緊急醫療救治場所或轉運站,在這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根據所處位置特點,儲備一定數量的應急救援醫療設備和藥品。當發生突發事件或災害事故時,可以將傷員先離開危險現場轉移到這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檢傷分類,初步治療,分診轉送,不同傷情的傷員分流到相應的醫院。

        社區急救科普基地建設:社區醫療服務機構還承擔著對廣大居民急救知識普及的任務,要提高院前急救服務的質量,就必須加強對“第一目擊者”的培訓,使他們掌握報警呼救、自救互救、自我防護的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社區小廣播、社區網站、社區板報和發放宣傳單等多種形式傳播急救知識;也可以請專業院前急救培訓機構進社區,開展急救專家講座,邀請居民參與模擬操作、模擬演練;使這些宣傳形式做到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經常化。

        討 論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所服務人群密度高,開展院前急救可以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急救半徑小、反應時間短、對所屬區域熟悉的特點;接到急救服務呼救,“120”急救指揮中心出診命令先派到社區,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急救,再派專業院前急救醫務人員增援并轉送醫院的模式,大大縮短了急救反應時間,提高了對危重急癥傷病員的搶救成功率。

        社區醫療急救工作是社區基本醫療服務和院前急救服務的交匯點,社區醫療急救網絡建設應以社區為基礎,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島形分布,建立院前急救和社區衛生服務的密切合作,形成信息、資源共享,使“120”院前急救網絡更加完善,加大了院前急救網絡覆蓋的密度,急救進社區是今后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楊萍芬,陳志.論城市院外急救網絡社區化.中國急救醫學,2001,10(21):619-620.

        2 陳志,楊萍芬,蔣小燕、城市院前急救網絡中社區的作用與展望(附322413例院前急救分析).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3,12(6):428-429

        3 劉全,楊勇,湯彥.社區急救在院前急救醫療服務中的重要作用.中國全科醫學,2005,8(12):995-997.

        4 陶麗麗,陳開紅.急救服務網絡社區化建設研究進展.中國全科醫學,2008,4(11):694-696.

        篇4

         一、工作量統計

        本年度我站共出車4389車次,運接診病人3150人,其中收住院1954人,空車率30.3%,收住院率64.1%。

        二、急救站概況

        我站目前業務用房使用面積為740平方米,開展業務包括院前急救、急診門診及留觀治療,現有醫師14名,其中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5名,醫師8名;護士15名,其中主管護師2名,護師13名;司機6名,平均駕齡為15年;急救站配備救護車3輛,其中重癥監護型1輛,普通型2輛;觀察床14張,重癥監護床2張,搶救床2張;車載及院內急救設備基本滿足現有業務需求。

        三、建設與待遇同步,穩定急救隊伍

        不斷強化院前隊伍建設,為急診配員,其中主治醫師1名,男護3名,業務能力得到空前提高;醫院領導為了提高急診人員2 待遇,不但提高了績效工資核算方法,同系數不低于優勢臨床科室績效水平,還在評先評優、晉升職稱等方面加分。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120急救人員的團隊凝聚力,也穩定了急救隊伍。

        四、注重制度建設,規范急救行為,狠抓安全管理。

        科室積極制定并完善各種規章制度、流程、應急預案及特重大突發事故流程,并定期組織醫務人員認真學習各項工作制度,在完善制度的同時,逐步規范急救工作流程。

        五、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急救水平。

        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每月定期組織急救業務學習,尤其是按照中心培訓計劃,制定詳細的培訓內容,包括中毒、心血管、創傷等嚴重危及生命的課題;同時注重對急救人員的技能培訓,并進行嚴格考核,做到“技能操作人人練,人人操作規范化,規范操作熟練化”,力爭為急救患者提供更加快捷、暢通、專業的生命綠色通道。

        六、加強宣傳工作,普及急救知識,提升我院整體形象

        根據中心要求,由主任牽頭,護士長精心組織,我站成立了培訓小組,分批次到學校、社區進行急救知識培訓,全年共外出培訓10次,受訓人數達2025人,場場精彩,均受到一致好評。

        科室組織業務骨干到社區義診,為老百姓免費診病,全年共下鄉義診15次,義診半徑達30公里,受益百姓達2000余人。

        七、正確面對問題,持續完善改進

        1、沒有急診住院病房及急診監護室,滿足不了病人在急診辦住院治療的要求,也嚴重制約了科室業務人員的成長。

        2、業務開展緩慢,急診就診人員少,疑難病種少,雖然今年外派了2人次到內科學習,但總體業務提高空間不大。

        3、人才梯隊配制不合理,尤其是醫生人數短缺,年輕醫師偏多,高學歷人員偏少,嚴重阻礙了梯隊建設。

        4、院前與院內沒有分開,拉來的病人還需要院前人員處置到底,主班醫生還要看門診,嚴重影響了出車速度,造成經常出現“有車派不出”現象。

        5、救護車車輛偏少,雖然我們為2級急救站,按照要求應該配備5輛救護車,但我站目前全天接警均為10余次,3輛救護車就足夠用,所以沒有必要配備太多車輛;再者車輛中有1輛已經為報廢狀態,車況極差,安全隱患重重,已向領導做了購新匯報。

        6、搶救用及治療用設備部分老化,設備申請進度緩慢。

        八、2019年工作計劃

        1、結合科室實際情況,繼續加強院前急救建設,努力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     

        2、繼續狠抓醫療質量安全,改善服務態度,簡化就醫流程;強化細節與環節管理,定期考核,不斷整改完善。

        3 、加強急救設備的培訓,讓所有人員均能熟練操作。

        篇5

        【關鍵詞】培養;全科醫師;社區急救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健康保障的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國各地逐步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和急救醫療服務體系(EMSS),二者的完善與發展是對傳統社會醫療衛生系統的必要補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故提高全科醫師的社區急救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全科醫師是接受過全科醫學住院醫師訓練、經過考試合格的新型專科醫生,他們必須樹立整體醫學觀和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觀念,掌握系統整體性的思維方式,能熟練運用全科醫學的基本原則并在實踐中整合內、外、婦、兒等各臨床專科的知識和技術以及行為科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著重于解決社區常見健康問題,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以個人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以預防為導向的連續性、綜合性、協調性、整體性、個體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體化的醫療保健服務。

        1現狀

        目前階段,在我國各地建立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中,培養了大批服務一線的全科醫師,而醫療服務過程的不同階段,全科醫師有不同的職責,基本概括為:(1)醫療服務職責 包括社會各種人群提供基礎的醫療保健 (2)對臨終病人,慢性病人及老人等重點人群的醫療保健 (3)社區家庭出診 (4)社區衛生工作的職責及其他來自政府的職責。雖然如此,但目前社區醫療提供的服務項目相對單一,對社區內日益增多急危病的救治手段相對欠缺,在面對社區內的危重疾病時,大多數社區醫療組織顯得束手無策,只有呼叫120進行院前急救,所以人們在對急危重癥病人初期救治需求更加迫切的同時,也對社區醫療結構和功能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但現階段醫療基礎薄弱,醫療資源配置失衡,急救體制,設施行為標準不盡規范,以全科醫師為主的社區醫護人員,缺乏專門的社區急救醫療教育,整體上理論基礎相對較差,對危重疾病的認知水平有限,特別是對專業的急診急救醫學知識掌握更少,亟待培訓[3]。大型綜合醫院急救中心多由于城市居民區分散,急救半徑長,道路擁擠等因素,使急救反應時間長。現有的急救網絡與社區缺乏聯系,對社區情況了解不夠,院前急救醫師與社區全科醫師缺乏溝通,導致院前急救醫師常獨自在現場面對各種復雜情況,難以有效組織社區醫療資源進行綜合救援。

        2重要性

        2.1社區急救是社區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區的逐步建立與發展,據統計83.27%的急救突發事件發生在社區,所以社區醫療服務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提供的服務已不再局限,將承擔更多的院內醫療服務和社區急救工作。其中危重癥病人的先期救治是否到位成了衡量一個社區醫療水平的標準,社區急救進一步延伸和完善了社區醫療服務[4]。

        2.2社區急救是急救成功與否的根本保證:社區內急危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有文獻報道,急危重癥病人死于原發病的

        2.3社區急救是全科醫師必須掌握的技能:社區急救逐步轉變了以往坐等急救的傳統觀念,在送醫療救護到病人身邊的創新思路中前進了一大步,但社區急救技術并不能完全獨立于各醫學專業技術之外,在全面掌握各專業技術的基礎上,為各種危重病癥的平穩過渡,專業治療的延續和深入創造有利時機,對于社區的全科醫師來講,亦只有全面系統學習掌握各相關專業知識,才能在社區環境中為更多的病人提供及時準確的救治服務。

        3設想

        3.1由當地衛生部門統一指導,在現有的120急救網絡模式上與社區聯網,建立一套統一可行的社區急救醫療運作機制,加強各醫院急診急救醫師與社區全科醫師的合作,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交流工作心得,制定相應的行為規范法規并逐步完善。故有專家推薦:在加強城市急救的同時,各地應因地制宜,將急救醫學與城市的社區衛生服務相結合,以便更好的為廣大群眾服務[5]。

        3.2加大社區全科醫師急救理論知識的培訓,我們提倡以地方的高等醫學院校為主導,依托其附屬臨床醫院急診科或急救中心,加強對廣大社區醫護的理論知識的更新和充實,培養一大批能立足于社區的全科醫師,為基層人民群眾生命保駕護航。

        3.3結合當地情況,使各個大型綜合醫院所輻射的社區能與其結成幫扶對象,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定期培訓所轄社區全科醫師,做好傳幫帶,提高他們的現場急救技能,使之能熟練掌握急救設備的使用,培養成為院外急救的得力助手。

        3.4創建由120統一指揮調配的社區急救網點,本著就地搶救就近轉診的原則,加強各社區的現場救治能力。合理配置現有急救醫療資源,依靠社會支持,全民參與,增大社區等基層急救設施和裝備的投入,將急救理念延伸到社區生活的各個方面。

        綜上所述,全科醫師社區急救能力的提高在院外急救中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明顯,在中國急救醫學走向國際化的今天,它的普及和發展是我們廣大急診和社區同仁所共同面對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楊萍芬,陳志.論城市院外急救網絡社區化.中國急救醫學,2001,10:619-620

        [2]余玲,熊光華,萬體華,等. 院前急救4740例病種分析.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3,3 (12):1824

        [3]劉林成,鄢春梅,任義. 淺論院前急救與全科醫生在社區急救的協作. 中國全科醫學,1999,2(6):501-5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在线二产线|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91一区二区在线播放不卡| 日韩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匹| 2021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2014AV天堂无码一区| 国产无线乱码一区二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天堂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福利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91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乱码av天堂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片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日本|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对白精品刺激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欧美人妻一区黄a片| 日本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 久久99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福利视频一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