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

        診斷影像學急診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2 18:07:2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診斷影像學急診,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診斷影像學急診

        篇1

        關鍵詞:影響學;診斷;發展前景;影像技術

        一、前言

        在醫學診斷中,影像學還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但是隨著醫學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作為診斷的依據,影像學診斷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更加科學的依據,在疾病診斷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從倫琴發現X線開始,到人們歷史上的第一張X線片,從CT、MRI、介入放射學等技術的新興,到影像學技術、影像學診斷的普及,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是一個快速而逐步科學的過程。當前,醫學影像學技術在診斷中的運用,已經開始了影像學新的數字影像時代,技術不斷革新,在臨床醫學診斷和治療領域更是不斷進步。醫學影像學的不斷發展,是整體醫學發展中的一個熱點,也是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個趨勢。在未來,醫學影像學的診斷作用將會更加普及,技術也會更加先進,對醫學的貢獻將會更大。

        二、醫學影像學的含義

        在廣泛意義上,醫學影像學是指通過X線的成像,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成像,超聲成像,正子掃描,腦電圖,腦磁圖,眼球追蹤,穿顱磁波刺激等現代成像技術,來檢查人體無法用非手術手段檢查的部位的過程。醫學影像學也稱醫學成像,又因,之前的膠卷使用的是感光材料鹵化銀化學感光物來成像的,所以其又稱為鹵化銀成像。

        三、影像學的發展現狀

        目前,隨著影像的發展,在臨床檢查中,X線的透視檢查已經逐步減少或被取代,X線攝影檢查,被推廣開來,其中的DR檢查運用的最為廣泛。傳統的X線造影檢查也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取代。這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首先是X線的脊髓照影技術被MRI技術取代,其次是X線在消化道造影、經靜脈腎盂造影等,被多排的螺旋CT、MRI結合光學內鏡成像技術所替代,另外,DSA的診斷價值逐漸開發出來,取代了CT血管成像和MR的血管成像技術。目前,CT已經成為了臨床急診和確診的重要依據,MRI也因其無創性、無輻射性、成像參數多、承載信息量大等特性,成為了臨床重大疾病的診斷技術。超聲及其設備也因其價格低、無創傷等在臨床上被廣泛運用在了影響學篩選檢查中。此外,DS A E t成為了介入治療的工具。從影響學的發展來看,將來,分子成像將是醫學影像學的重要發展方向和研究熱點之一。

        四、影像學的診斷作用

        影像學診斷已經被廣泛運用在了臨床上的各個方面,一般來說,影像學的診斷作用為:檢出病灶、病變點定位、腫瘤良惡性鑒別、術前分期評估、介入診斷及治療、隨訪觀察等,涉及骨科檢查與診斷、胸腔檢查與診斷、消化道檢查與診斷、泌尿系統檢查與診斷、婦產疾病檢查與診斷等。診斷技術主要包括:透視、放射線片、CT、MRI、超聲、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隨著醫學的發展和影像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目前影像學診斷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價值。

        (一)反應局部循環的狀況

        CT技術和MRI的灌注成像以及MRI的擴散成像等,均可以反應出人體結構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環時間,甚至可以細微到水分子在細胞內的擴散運動等,通過這些技術的運用,在臨床上可以給人們提供更多、更詳細、更細微的診斷信息,臨床主要用于腦、心肌等一些實質性臟器的診斷。

        (二)顯示腦白質纖維束的走形級改變情況

        影響學技術中的MR張良成像技術在診斷時可以顯示出腦白質的纖維束走形情況和改變情況,MR張良成像技術其實屬于擴散成像技術的延伸,更加有利于人們準確的診斷疾病。

        (三)腦皮質功能定位

        MR功能性成像技術可以實現腦皮質功能定位。隨著影像學的發展,此項技術已經從簡單的腦區功能識別發展到了神經學、生理學等領域。可用于喉癌術后與發音功能相關的腦區變化觀察,有利于發音功能的恢復。可用于某些疾病康復患者腦皮層反應的觀察與訓練等。

        (四)心臟功能成像

        通過CT、MRI成像技術在心肌檢查中的運用可以顯示出某支冠狀動脈閉塞后相應心肌供血情況和活性,及觀察治療后的康復情況,指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五)檢查組織變化,鑒別疾病

        影像學磁共振波普可以檢測組織的化學成分在磁共振波普上的波形,以此來診斷疾病的類型與組織變化。如,前列腺疾病增生與癌變的診斷、腦腫瘤的診斷與術后復發性診斷等。

        五、影像學的發展前景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與影像學的不斷發展,目前集診斷與治療一體的影響學技術和設備也在不斷的發展與成熟中,未來疾病的診斷將會更加快捷與準確,治療效果也會大幅度提升。此外,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的發展與運用,影像學診斷技術獎更加直觀與明確,手術范圍的確定與病灶切術范圍將會更加準確與直接。

        在影像學網絡化發展的基礎上,影像學的圖像處理技術也會成為臨床上的常規技術,服務器軟件也將取代工作站,實現多點化同時處理,提高圖像自動處理技術水平。此外,影響學圖像的傳輸也將更加便捷、清晰、準確,甚至醫生可以在家里或是度假圖中處理診斷圖像,完成診斷報告等。

        分子成像將會是未來影像學發展的熱點,針對多組織、器官特異性的對比劑將會問世,通過特定基因表達、對比增強效果將會更佳,診斷特異性也會更強,在臨床上真正實現疾病的早期診斷。

        未來影像學的作用將不單單局限于診斷與治療,甚至會廣泛涉及到疾病的預防與保健、人體健康管理等領域。科學在發展,影像學技術也在不斷更新,隨著分子技術、基因工程等更加細微與高端技術的發展,影像學技術的發展空間將會更加廣闊,應用范圍也會更加廣泛,其前景是我們無法預料的。

        參考文獻:

        [1]唐農軒.矯形外科應用影像診斷學基礎[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7

        [2]林曰增,張雪林 分子影像學研究進展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03年第22卷第1期

        [3]李果珍.臨床體部CT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4]張雪林,陳貴孝.脊柱和脊髓CT診斷[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

        篇2

        [關鍵詞] 腫瘤;脊索瘤;磁共振成像;計算機體層攝影

        [中圖分類號] R814.42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20-103-03

        Imaging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ordomas

        WU Haisheng1CHENG You2

        1.Deparment of Radiology,Ganzhou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2.Deparment of Radiology,Foshan Jun’an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3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differential dignosis of chordoma. Methods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chordoma in 29 cases prov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this series of29 chordoms,the lesions located at the region of sacrococcygeal region 15 cases(51.7%),at the skull base in 13 cases(44.8%) and 1 case(3.5%) outside the axial skeleton as an extra-axial chordoma or parachordom. Bone destruction in the areas near skull base and sacrococcygeal region could be found on radiography;On CT,chordom typically appeared as a expansile soft-tissue mass that arises from the clivus and sacrococcygeal region with associated extensive lytic bone destruction;MR imaging was considerably superior to CT in the delineation of lesion extent. Conclusion CT shows bone invasion easier than MRI,but MRI can well display the extent,interior structure of tumors,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adjacent nerves andvessel,and therefore benefits the decision of surgical project and the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Key words] Tumor;Chordo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uterized tomography

        脊索瘤(chordoma)來源于殘存或異位的胚胎性脊索組織,是一種原發低度惡性骨腫瘤,好發于骶尾部及顱底蝶枕軟骨結合處[1]。筆者回顧性分析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29例脊索瘤的影像學表現,以期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7年3月~2010年9月經本院神經外科手術后病理證實的29例脊索瘤患者,其中骶尾部脊索瘤15例,顱底脊索瘤13例,外周軟組織脊索瘤1例。

        1.2檢查方法

        29例病例均行MRI檢查及增強掃描,20例同時行CT檢查,16例攝頭顱或腰骶椎正側位片。所有病例均經手術及病理證實。檢查儀器為 MRI:德國西門子1.5T超導8通道MRI;CT:日本東芝超高速螺旋CT;X線:美國GE的DR和德國AGFA的CR。

        2結果

        骶尾部脊索瘤:15例骶尾部脊索瘤中,平片及CT均見以骶骨為中心膨脹性生長的骨質破壞區,邊緣清楚;MRI則為表現為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的較均勻軟組織信號影;其中11例向前突入盆腔的軟組織腫塊影,2例局限于骶椎,2例向后波及骶管。顱底脊索瘤:13例顱底脊索瘤中,病變局限于斜坡者4例,CT表現為斜坡的骨質破壞,常伴圓形或不規則的腫塊及點狀鈣化影,病灶邊界清楚。向上突入鞍區及蝶竇侵潤性生長者9例,CT表現為鞍區的不均勻軟組織影,蝶骨見骨質破壞,MRI顯示垂體及視交叉受壓或包繞, MRI見蝶竇區腫塊向前生長,充填鼻腔和副鼻竇。外周軟組織脊索瘤:臀大肌內脊索瘤1例,MRI顯示為長T1長T2的軟組織信號影。

        在脊索瘤的影像學檢查中,均顯示病變邊緣清楚的軟組織腫塊影,MRI顯示T1WI等信號,T2WI高信號;若腫瘤內有出血則T1WI及T2WI均為高信號[1]。29例脊索瘤均行MRI增強掃描,10例呈較均勻輕中度增強,其余19例強化不均勻。

        3討論

        3.1脊索瘤的發生部位、臨床表現及病理

        脊索瘤多發生于軀干軸心骨骼由顱底至骶尾部的任何部分,這與脊索的組織發生學有密切關系:胎兒出生后,脊索組織殘存在骨組織的迷走脊索組織。Horwitz氏認為脊索在其終端特別彎曲且多分支,可移行于椎體中,故顱底或骶尾部脊索異位的機會多,脊索瘤發生的機會亦大[2,3];脊索瘤發生于骶尾椎最多,約占50%[4],文獻報道發生于顱底約占35%,頸、胸、腰椎最少見,約占13%。

        脊索瘤臨床上以男性多見,男女之比約為2:1,腫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臨床癥狀不一,發生于顱底的脊索瘤向顱內突出,造成腦神經及垂體功能障礙,引起相應癥狀如頭痛、視力下降等;腫瘤向前、下侵犯鼻咽部及篩竇,引起鼻塞、聽力下降等。病變位于骶尾椎者,壓迫直腸、膀胱或相應的神經引起大小便異常。

        腫瘤呈膨脹性生長,邊界清楚,外形呈類圓形或不規則結節狀,質軟呈膠狀。腫瘤切面呈灰白色或藍白色,半透明有光澤,腫瘤內可見纖維分隔,包膜界限清楚,瘤內有時見出血、囊變、鈣化、骨組織。

        3.2脊索瘤的影像學表現

        不同影像方法對脊索瘤的診斷價值不同。(1)X線平片的價值主要是發現病變,如表1所見,X線平片發現顯示病變的概率為60%~92.3%,平均76.1%,而正確診斷僅為38.5%;一般僅能發現膨脹性、融骨性骨質破壞區,邊界清楚,邊緣可見硬化(圖1A),鄰近可見軟組織腫塊影。(2)CT檢查可清楚顯示病變的范圍及內部結構(圖1B、圖2A)。表1所見CT顯示病變的概率為83.3%~100.0%,平均91.0%;而正確診斷為46.7%~50.0%,平均48.0%;骶尾部腫瘤表現為膨脹性的骨質破壞區,邊緣清楚,病灶向前侵犯形成軟組織腫塊,伴有點狀鈣化影(圖1B)。顱底脊索瘤表現為以斜坡或巖骨尖為中心的不規則腫塊,邊緣清楚,內有點狀鈣化影,增強后腫瘤呈中等強化。總之,CT對顯示小的骨質破壞和鈣化較MRI敏感(圖1B、圖2A)。(3)MRI由于軟組織分辨率高,能準確顯示腫瘤的部位、范圍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情況,對臨床確定手術方案有重要價值[5];表1所示,MRI發現顯示病變的概率為100.0%,正確診斷的概率為61.5%~80.0%,平均70.7%;MRI顯示脊索瘤呈不規則分葉狀軟組織腫塊,T1WI呈等或略低信號,T2WI呈明顯高信號(圖1C、圖2B、圖3C)。若腫瘤內有出血則T1WI及T2WI均為高信號;增強掃描腫瘤呈中等、不均勻“蜂房樣”及“顆粒樣”強化,其“蜂房樣”強化為脊索瘤的特征性強化方式(圖3B),動態增強掃描提示脊索瘤呈持續緩慢強化

        3.3脊索瘤的鑒別診斷

        (1)巨細胞瘤:病變呈膨脹性、偏心性生長,常見“皂泡征”。(2)畸胎瘤:CT顯示腫瘤內有囊變區,為低密度的水和脂質成分;MRI可顯示分化較好的畸胎瘤內有T1WI和T2WI均為高信號的并能被脂肪抑制序列抑制的脂肪信號。(3)轉移瘤:轉移瘤常常是多個骨或多個椎體的融骨性骨質破壞,破壞區無硬化邊,多有原發腫瘤病史。(4)鼻咽癌:鼻咽癌好發鼻咽腔,常見咽隱窩狹窄,鈣化少見,動態增強掃描呈快進快退;而脊索瘤動態掃描呈慢進慢退。(5)鞍區腫瘤(垂體瘤、顱咽管瘤):垂體瘤病灶主要位于鞍內,向鞍上生長明顯時可見“束腰征”;顱咽管瘤是多位于鞍上的囊實性混合腫塊,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增強后囊壁強化。(6)軟骨類腫瘤:腫瘤的破壞區膨脹程度低,破壞區邊緣模糊,鄰近骨質常受侵犯;MRI上腫瘤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增強后無或輕度強化。

        總之,脊索瘤有其較典型的好發部位,影像學上又有其較典型的特征性表現,依據脊索瘤的上述典型改變,一般診斷不難;在實踐工作中,我們要充分掌握不同影像檢查方法的優缺點。X線平片的主要價值是發現病變,但對脊索瘤不能進行定性診斷;CT能清晰顯示脊索瘤的骨質破壞及鈣化,尤其是對小的骨質破壞及鈣化較MRI敏感;MRI由于其具有軟組織分辨率高和軟組織及血管等信號豐富的特點,所以對該腫瘤的定位、定性診斷以及判斷病變的大小、范圍、與周圍結構的關系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綜合來說,目前MRI 檢查是脊索瘤術前診斷及術后評估的最佳影像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 梁碧玲. 骨與關節疾病影像診斷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69.

        [2] Dislere DG,Miklic D. Imaging in toumors of the sacrum[J]. AJR,1999,173:1699-1706.

        [3] Wippold II FJ,Koeller KK,Smimiotooulos J G. 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of cervical chordomas[J]. AJR,1999,172:1423-1426

        [4] 白人駒,馬大慶,張雪林,等. 醫學影像診斷學[M]. 第二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30.

        [5] Erdem E,Angtuaco EC,Van Hemert R,et al.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ntracranial chordoma[J]. 2003,23(4):995-1009.

        [6] 江波,孟悛非,陳應明,等. 顱底脊索瘤的MR影像研究(動態增強掃描的意義)[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0,34(2):95.

        篇3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醫學影像診斷;CT;CR

        醫學影像主要包含X線片、超聲、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種醫學技術,其相對于傳統臨床診斷具有操作簡單、對患者造成傷害小等優勢,由于現階段影像學發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檢查方案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并且其診斷范圍也各不相同,因此臨床醫學影像診斷對檢查技術有較強的依賴性[1]。

        一、資料與方法

        1CT影像技術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線對受檢者人體某部位或組織進行逐層掃描,然后采用計算機對診斷信息進行重建,以此獲取受檢者橫斷解剖圖。現階段,CT技術在臨床診斷中應用比較廣泛,并且也存在顯著的臨床優勢,診斷過程中所獲取的橫切面圖像分辨率也比較高,掃描操作比較簡單、速度較快。其缺點主要在于掃描范圍、速度和質量三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起到制約效果,對此相關科研人員應對此進行一定的改進和完善。

        2CR影像技術分析數字化X線攝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線模擬信息后,掃描儀器中的激光閱讀儀再次掃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數據轉換器轉換為圖像。此技術能夠使受檢者通過以此攝影獲取更多層次的身體信息,其優點在于降低受檢者接受X線的劑量,并且其曝光度、寬度以及密度動態等都比較大,所以此技術可以在攝影量不足的情況下顯示更為清晰的圖像,有效避免了因為參數選擇不合適而出現重拍的可能性[2]。

        3超聲成像(USG)技術分析USG技術主要是采用超聲波對受檢者身體進行掃描,同時對其器官組織反射、投射信號等進行處理,從而形成人體器官圖像。此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有點在于無創傷、無輻射并且價格相對也比較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超聲成像技術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分析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場的影響下,然后利用其與受檢者體內組織中與之相關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從而形成磁共振現象,并經過處理后形成圖像。在臨床診斷過程中需要受檢者處于靜磁場中,同時還需要其保持靜磁場Z方向和長軸方向平行,接著使用脈沖頻磁場作用受檢者患處,然后采用計算機對輸出共振信號進行處理,經過處理后形成三維立體圖像或二維斷層圖[3]。

        5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分析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過數字化處理,把不需要的組織影像刪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這種技術叫做數字減影技術,其特點是圖像清晰,分辨率高,對觀察血管病變,血管狹窄的定位測量,診斷及介入治療提供了真實的立體圖像,為各種介入治療提供了必備條件。

        二、醫學影響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研究

        1CT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CT技術在臨床診斷中應用非常廣泛,其主要在腰間盤突出、寄生蟲病、顱內腫瘤、聽骨破壞、鼻竇及鼻咽早期腫瘤等頭頸部病變和心血管系統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2CR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CR技術在臨床診斷中因為會采用射線,因此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并且其在診斷軟組織病變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過在骨骼疾病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對神經系統中脊椎病變以及存在顱骨病變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診斷效果,其在腹部臟器和中樞神經系統臨床診斷中效果不夠理想[4]。

        3超聲成像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超聲成像技術主要應用于良性和惡性腫瘤診斷過程中,并且其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特別是對于存在淺表淋巴結診斷和乳腺惡性病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率。此技術還可對患者內腔進行檢查,主要采用微型探頭對患者消化道內存在的小腫瘤進行識別,同時對腫瘤侵犯范圍和轉移程度進行精準判斷,在食道腫瘤診斷中應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磁共振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其對受檢者各組織具有較強的分辨力,臨床上通過其對各系統疾病進行診斷,主要應用于先天性殘疾、腫瘤以及創傷等,并且在中樞系統、脊椎、膀胱以及子宮等部位臨床診斷有顯著的效果,因為此技術不需要對比劑即可對患者血管結構進行有效成像,所以所獲取的信心更為可靠和有效。

        5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DSA由于沒有骨骼與軟組織影的重疊,使血管及其病變顯示更為清楚,用選擇性或超選擇性插管,可很好顯示血管及小病變,可實現觀察血流的動態圖像,成為功能檢查手段。DSA設備與技術已相當成熟,快速三維旋轉實時成像,實時的減影功能,可動態地從不同方位對血管及其病變進行形態和血流動力學的觀察。對介入技術,特別是血管內介入技術,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篇4

        【摘要】目的 骨科影像學診斷。方法 臨床影像檢查適應證。結果X線平片 共78例患者。按照Ficat法分為Ⅰ~Ⅴ期。Ⅰ~Ⅱ期9例,未見陽性征象。討論 早期診斷 ANFH,是防治ANFH的關鍵,對臨床早期治療和預后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股骨 缺血性壞死 影像學診斷應用

        Avascular necrosis imaging diagnosis and application

        FangMin (sichuan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LinShuiXian LinShui 638500)

        【Abstract】 Objective orthopaedic imaging diagnosis. Methods clinical imaging. The X-ray of 78 patients. Ficat according to law. Ⅰ into Ⅴ - Ⅱ period Ⅰ ~ 9 cases, did not see the positive signs. ANFH early diagnosis is discussed, and the key to ANFH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 early clinical have important value.

        【Keywrods】 femoral avascular necrosis imaging applications

        1 骨科影像學診斷

        1.1 X線常用方法包括透視(觀察四肢骨折、異物存留、定位,但對脊柱、頭顱、骨盆等不易辨認,不能保存資料)、平片(可留存)、斷層、放大(提高分辨率)、強迫性攝影(顯示特殊部位)和造影(血管、關節、髓腔、髓核竇道),根據需要選用。

        對所謂“特征性”X線圖像正確理解,如光芒樣骨膜反應常見于骨肉瘤,但也見于粉化網狀細胞肉瘤、轉移瘤;蔥皮樣骨膜反應見于Ewing瘤,也見于化膿性骨髓炎;皂泡樣影見于巨細胞瘤,也見于血管瘤。故雖是重要參考資料,但不能單一依據。

        1.2 認識X線的局限性。早期病變仍有一定時間上差異,過小病變不易發現,膿血等液體不易鑒別,局部變化不能反映全身疾患的全貌,應結合臨床、病檢和影像進行診斷,指導治療。有條件和必要時,還可選用其他影像手段進一步檢查。

        2 資料與方法

        2.1 一般資料。依照Ficat等分期標準,將ANFH分為五期,追蹤及回顧分析兩組:第一組X線平片80例,男57例,女23例;一側發病64例,兩側發病16例;第二組X線平片、CT、MRI及臨床資料較完善者40例,男28例,女12例;一側發病29例,兩側發病11例。兩組共計120例,年齡3~73歲,平均37 歲。隨訪7例先后在我院及外院行股骨頭置換術,余均做介入或接受對癥治療。長期大劑量使用激素37例,酗酒21例,股骨頸骨折23例,髖關節脫位3例,糖尿病5例,髖關節炎4例,其他原因不明20例。

        2.2 臨床影像檢查適應證 。以髖關節異常為主訴,上樓梯或負重時感覺不適,行走頻繁踮步、絞索、跛行、腹股溝疼痛等。有髖關節外傷史、髖關節炎、髖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或疑似ANFH者。酒精中毒、高蛋白血癥、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以及大量或長期激素使用者。X線平片疑似ANHF,建議CT、 MRI檢查確診者。

        2.3 方法。(1)平片攝片用GE VR型拍片機,焦―片距70~90 cm,攝片條件80~90 kV,10~12 mAs(CR片)。(2)CT機為以色列SELE SP型全身螺旋CT機,層厚5 mm,層距5 mm(病變區3 mm薄掃),條件100 mA,140 kV,時間2.1 s,窗寬1500~2000,窗位250~300,包括寬關節上下緣5~10 mm,共掃描10~12層。(3)MR為廣東威達0.04 T超低磁場機,體部線圈,SD脈沖序列成像,T1加權TR 250 ms/TE 30 ms,T2加權TR 1000 ms/TE 60~80 ms,常規冠狀位和軸位掃描。

        3 結果

        3.1 X線平片。共78例患者。按照Ficat法分為Ⅰ~Ⅴ期。Ⅰ~Ⅱ期9例,未見陽性征象。Ⅲ期33例,股骨頭表面毛糙,凹凸不平,股骨頭骨膜下出現透亮區或多發囊變。 Ⅳ~Ⅴ期36例,股骨頭變形、塌陷,有死骨形成,髖關節間隙狹窄,髖關節周緣骨質增生并硬化。X線平片檢查經濟實惠,是首診初選最基本的方法,也是 Ficat分期及進一步檢查的重要依據。對全面觀察、綜合分析、評估分期、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缺點是不易發現早期病變,導致漏診、誤診。

        3.2 CT、MRI 共39例患者,Ⅰ~Ⅱ期21例,Ⅲ期12例,Ⅳ~Ⅴ期6例。CT圖像:Ⅰ~Ⅱ期股骨頭骨質疏松,骨小梁呈星狀改變,并有點片狀高密度影。Ⅲ期股骨頭內星狀征象消失,可見點片狀高密度影及小的囊性低密度灶。Ⅳ~Ⅴ期股骨頭碎裂變形,有死骨形成,髖關節間隙變窄。有3例合并髖關節少量積液(手術回訪中證實)。CT掃描對早期發現病變及診斷有重要意義,由于CT的普及和覆蓋率高,是診斷ANFH的重要檢查手段。MRI圖像:Ⅰ~Ⅱ期表現為冠狀位上股骨頭負重部位前上部骨皮質下,T1加權像上呈點狀小片狀境界不清的低強度信號改變,為骨質疏松或囊變早期所致的異常信號。Ⅱ~Ⅲ期見骨皮質下松質骨內新月形或不規則形的異常信號改變。T1加權像呈低強度信號改變,部分病灶見低信號帶或低信號環包繞。在T2加權像上低信號帶或低信號環內側見有對應高信號帶、環影,稱為雙線征或靶征,是診斷ANFH早期特異性信號征象。Ⅳ~Ⅴ股骨頭塌陷、碎裂變形,在T1加權及T2加權像上病灶呈大片狀不均勻性信號改變,以低強度信號為主。在39例病例中有9例合并多少不等髖關節積液,其表現為長T1、長T2信號特征。影像學對ANFH早期病理性變化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是早期診斷ANFH的最佳方法。但對Ⅲ~Ⅴ期的骨增生、硬化、鈣化及壞死骨的信號改變,不如X線平片與CT圖像直觀。

        4 鑒別診斷

        4.1 臨床體征。ANFH發病男多于女,影像學特征早期骨質疏松不是很顯著,髖臼常不受累或變化不大,最初股骨頭皮質骨下局限性骨質疏松、囊變,進而發展到股骨頭輪廓線模糊、缺損以及頭部變扁并破碎。恢復期有骨質重建呈纖維硬化帶改變,腿部肌肉常無明顯改變或有輕度肌肉萎縮、痙攣,髖關節的活動在外展內收及旋轉時受限,屈曲受限較少,關節無強直或較少強直,病程3~4年后可自限、自愈。

        4.2 與髖關節結核鑒別。男女性發病無明顯差異。骨質疏松早期即明顯出現,髖臼多同時被破壞,股骨頭可有局限性破壞或完全破壞消失,腿部肌肉明顯萎縮,髖關節活動伸直受限。關節強直較常見,病程數年至數十年。

        4.3 與髖關節包蟲病鑒別 髖關節內的包蟲X線平片表現:股骨頭變形、囊變,骨小梁增粗,髖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增生硬化。在包蟲病流行區,臨床與影像診斷疑義時,不除外這 一因素。

        5 討論

        ANFH分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大類。創傷性ANFH為骨內、外動脈突然阻斷導致缺血而引起;非創傷性ANFH原因十分復雜,激素治療后和酗酒是2個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兒童ANFH病因不明,可能引起發病的相關因素有:生長供血障礙;骨骺壓縮骨折繼發骨壞死;滑膜炎伴有關節囊內壓力增加。

        ANFH的發病機制眾說不一,根據文獻報道概括為以下幾點:髂外動脈阻塞;原發性血管疾病;靜脈回流受阻;脂肪栓塞;脂肪細胞肥大;血管內凝血等。激素引起的ANFH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激素刺激血小板生成,增加血液的黏度和凝固力,同時引起脈管炎或原有的脈管炎活性增加,亦可引起高血脂和血管內脂肪栓塞;激素可控制成骨細胞的活力,使骨基質形成障礙,導致骨質疏松、萎陷和壓縮。

        ANFH發病特點是,早期癥狀較輕微或較隱匿,因診斷水平和檢查設備、方法等而異,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易導致臨床忽視或漏診、誤診。隨著病情的進展,股骨頭囊變、壞死、變形,導致髖關節炎,關節間隙變窄,骨質增生硬化,進而關節強直,最終導致髖關節功能喪失。在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診斷中,許多研究表明,MR是最敏感、最特異,敏感性甚至達到100%。MR的最大優點是: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多方位、任意層面的掃描;多參數成像能明確骨內病變的組織成分,有利于病變的顯示,此外,動態對比增強可評估股骨頭的灌注狀態,對股骨頭缺血壞死的早期診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毛新遠,陳燕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影像學診斷[J]武警醫\ 學,2001.5.

        [2] 桑進.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影像學診斷方法的選擇[J]人民軍 醫,2004.10

        [3] 史永惠,趙熙,左敬全.成人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影像 學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7.8

        篇5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婦幼保健中心,云南昆明 650200

        [摘要] 目的 探析超聲影像學檢查技術對婦產科急腹癥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間婦產科收治的120例急腹癥患者的影像學資料。結果 本組120例患者經超聲檢查確診為宮外孕73例(60.837%)、急性盆腔炎24例(20.00%)、黃體破裂11例(9.17%)、卵巢囊腫蒂扭轉8例(6.67%)、胎盤早剝4例(3.33%),上述急腹癥均具有各自特征性的聲像圖表現,為臨床醫師快速準確診斷提供參考依據。結論 超聲影像學檢查技術對婦產科急腹癥臨床診斷準確率高,無創、操作簡單快速、重復性高等優勢,在急腹癥診斷和治療方面具有極強的應用價值。

        [

        關鍵詞 ] 超聲影像學技術;婦產科;急腹癥;診斷

        [中圖分類號] R4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c)-0094-03

        婦產科急腹癥是臨床急診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患者在發病后病情復雜,進展快,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也復雜多變,由此,患者在治療前迅速而準確的診斷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和意義,隨著超聲影像學技術不斷飛速發展,因其具有快速、準確等優勢,婦產科中廣泛應用[1]。筆者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婦產科收治的120例急腹癥患者的影像學資料,旨在明確超聲應用于婦產科急腹癥的臨床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筆者選取我院婦產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急腹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均行超聲檢查,年齡23~46歲,平均年齡(29.16±19.28)歲,患者入院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急性腹痛45例(37.50%)、慢性腹痛有突然加劇30例(25.00%)、陰道出血28例(23.33%)、嘔吐17例(14.17%),本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 檢查方法 本組120例患者均行超聲檢查,使用飛利浦HD11型超聲儀,探頭選擇C5-2,頻率為3.5Hz,腹部檢查前均適當充盈膀胱,如果情況緊急則通過導尿管向患者膀胱內注入適量0.9%生理鹽水,但陰道檢查時要排空膀胱內的液體,檢查針對患者子宮及兩側附件部分進行多切面檢查,檢查內容主要包括子宮的大小、子宮內膜的厚度,觀察子宮內部是否存在胎囊樣結構,觀察子宮附件以及其周圍區域是否存在包塊、觀察盆腔內是否有積液現象。將超聲診斷結果和臨床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分析超聲診斷準確率。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P< α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組120例患者經超聲檢查確診為宮外孕73例(60.837%),超聲提示子宮旁或子宮底出混合回聲腫塊;急性盆腔炎24例(20.00%)、超聲聲像圖提示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宮改變;黃體破裂11例(9.17%),超聲聲像圖提示基本正常的子宮形態大小、內膜增厚;卵巢囊腫蒂扭轉8例(6.67%),超聲聲像圖提示附件區囊性,并增大了張力,有較大的內透聲差;胎盤早剝4例(3.33%),胎盤和宮壁間輪廓不清,不規則液性暗區,胎盤局部增厚,不均與實質回聲。

        3 討論

        婦科急腹癥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腹痛,病情十分急驟,據臨床研究資料報道,婦科常見的急腹癥主要有異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腫蒂扭轉、黃體囊腫破裂、胎盤早剝等,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是臨床醫師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的基礎[2]。超聲學檢查是臨床一種應用十分廣泛的輔助檢查方法,其具有無創、反復性強、價格便宜、操作方便等優勢[3]。隨著超聲學設備的不斷更新和技術不斷進步,其聲像圖更加清晰,組織分辨率不斷提高,多普勒技術更加成熟,在婦產科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極強的臨床應用價值。

        3.1宮外孕

        本組宮外孕73例(60.837%),超聲檢查提示宮外孕患者子宮旁或子宮底出混合回聲腫塊,未破裂前胎囊在附著區表現完整,超聲能見胎芽和胎心搏動,超聲檢測附著區發現回聲異常的包塊則提示宮外孕破裂或者流產,在早期破裂時回聲多為混合回聲,包塊內部結構復雜紊亂(見圖1),相反表現為實性包塊回聲則為陳舊宮外孕[4]。子宮輕微增大,子宮內回聲較多且未見胚囊和胚胎。腫塊內見較強的動靜脈血流信號;宮外孕患者多數存在不孕或者慢性盆腔炎病史,陰道出血異常,可見盆腔內含混合型包塊。

        3.2急性盆腔炎

        本組24例(20.00%)急性盆腔炎患者超聲聲像圖(詳見圖2-a~d)顯示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宮改變,其中18例子宮輕度長大、6例明顯長大,最大前后徑達6.0 cm,有15例患者顯示模糊不清的子宮邊界,有18例患者出現子宮內膜炎。通過超聲顯示,逐步增強了子宮內膜的回聲,厚度比14 mm大。宮內有低回聲區,有3例患者出現輸卵管炎,通過擴張的輸卵管,充滿液體的管狀結構是其顯現,有回聲的管壁有著清楚的界限,外形布滿皺褶,突向官腔;輸卵管卵巢囊腫2例,超聲顯示形狀近圓形,混合性包塊主要是以弱回聲為主,有細小的光點在其內部、光帶回聲,有較厚的囊壁,呈現不規則形狀,表面并不光滑[5]。有22例患者盆腔內出現暗區,早期出現少量的無回聲游離暗區,隨著不斷增長的炎癥,也逐漸增多了積液的點狀回聲和量。

        3.3黃體破裂

        11例(9.17%)黃體破裂患者,有基本正常的子宮形態大小,是其超聲聲像圖特征,同時增厚了內膜,沒有清楚的邊界和規則的形態。沒有連續的卵巢包膜,變形的囊性暗區在其內部存在,液性暗區出現在盆腹腔,并增強了相鄰腸管蠕動[6],其中有1例患者出現脾破裂,通過探查腹腔積液時發現,月牙形液性暗區存在于脾包膜下,術后證實同時存在黃體破裂和脾破裂(見圖3A、3B),由此可見,在采用超聲探查婦科急腹癥時,首先要對要肝-腎-脾間隙進行常規檢查,查看左右髂窩以及盆腔是否有正常的積液,如果患者沒有顯著的停經史、則可和異位妊娠進行鑒別。作為一種婦科急癥,宮內妊娠合并黃體破裂時,有表現較少的特異性。在臨床表現方面,其和異位妊娠的癥狀均表現為陰道少量流血、腹痛、停經。尤其是有較短的停經時間,采用超聲檢查宮腔內未發現胚囊組織出現,需針對臨床醫師的經驗,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診斷時,進行輔助檢查,并注意鑒別右側黃體破裂和闌尾炎[7]。

        3.4卵巢囊腫蒂扭轉

        8例(6.67%)卵巢囊腫蒂扭轉超聲聲像圖顯示附件區囊性,并增大了張力,有較大的內透聲差(見圖4)。若患者不完全性扭轉者,則有雜亂的腫塊回聲,強弱不等,無回聲區出現在子宮直腸窩,是由系炎性滲出引起;子宮稍增大,右側附件區可見囊性包塊,考慮右附件囊腫蒂扭轉[8]。

        婦產科急腹癥患者采用超聲檢查,能可提供大量的信息,作為臨床醫生診斷的依據,對于患者不易鑒別診斷,應及時隨訪并密切觀察,重復探查,動態觀察患者超聲聲像圖的變化,對診斷的正確性做出保障,進而對臨床治療工作進行指導,促進患者早期康復。論超聲影像學檢查技術對婦產科急腹癥臨床診斷準確率高,無創、操作簡單快速、重復性高等優勢,在急腹癥診斷和治療方面具有極強的應用價值。

        [

        參考文獻]

        [1] 王秀玲,庫爾米拉,德文潔,等.超聲影像學檢查技術在婦產科急腹癥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5):51-52.

        [2] 張環宇,陸永萍,黃燕玲,等.彩超診斷婦產科急腹癥價值與超聲影像學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9(7):211-212.

        [3] 江桂瓊.婦產科急腹癥的超聲診斷[J].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3,11(23):3174-3175.

        [4] 張銀燕.探討超聲檢查在婦產科急腹癥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必要性[J].中國醫藥指南,2013,15(6):167-168.

        [5] 郭蓉,張雯娟.超聲診斷在婦產科急腹癥中的應用分析[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34(3):90-92.

        [6] 歐曉華.經腹部超聲在婦產科急腹癥中的應用價值[J].吉林醫學,2013,34(34):7218-7219.

        [7] 王馳,于芳,隋丹,等.婦產科急腹癥的超聲聲像圖特點分析及臨床應用價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3,13(19):39-40.

        [8] 紀術成,宋喜良.超聲檢查在婦產科急腹癥中的診斷價值[J].影像技術,2014,26(1):13-14.

        [9] 詹波.超聲診斷婦產科急腹癥66例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3,6(18):256.

        推薦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国产一区|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福利一区在线视频|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色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3d动漫精品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熟妇成人精品一区| 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五月婷|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久久蜜桃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免费中文视频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模大胆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一本一道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夜天堂|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视频一区|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一区在线|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一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一区精品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飘花|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资源网|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