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2 10:36:5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智能建筑的概念,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 關于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的概念,在本世紀末誕生于美國。第一幢智能大廈于1984年在美國哈特福德 (Hartford)市建成。我國于90年代才起步,但迅猛發展勢頭令世人矚目。
智能建筑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建筑物智能化程度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逐步提高。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標志是4C技術(即Computer計算機技術、Contro控制技術、Communication通信技術、CRT圖形顯示技術)。將4C技術綜合應用于建筑物之中,在建筑物內建立一個計算機綜合網絡,使建筑物智能化。4C技術僅僅是智能建筑的結構化和系統化。
智能建筑應當是:
“通過對建筑物的4個基本要素,即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最優化的設計, 提供一個投資合理又擁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適、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環境空間。智能建筑物能夠幫助大廈的主人,財產的管理者和擁有者等意識到,他們在諸如費用開支、生活舒適、商務活動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得到最大利益的回報?!?/p>
建筑智能化結構是由三大系統組成:樓宇自動化系統(BAS)、辦公自動化系統(OAS)和通信自動化系統(CAS)
二、樓宇自動化系統簡介
樓宇自動化系統也叫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BuidingAutomationSystem簡稱BAS),是智能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任務是對建筑物內的能源使用、環境、交通及安全設施進行監測、控制等,以提供一個既安全可靠,又節約能源,而且舒適宜人的工作或居住環境。
三、樓宇自動化系統的組成與基本功能:
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通常包括暖通空調、給排水、供配電、照明、電梯、消防、安全防范等子系統。根據我國行業標準,BAS又可分為設備運行管理與監控子系統和消防與安全防范子系統。一般情況下,這兩個子系統宜一同納入BAS考慮,如將消防與安全防范子系統獨立設置,也應與BAS監控中心建立通信聯系以便災情發生時,能夠按照約定實現操作權轉移,進行一體化的協調控制。
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的基本功能可以歸納如下:
(1)自動監視并控制各種機電設備的起、停,顯示或打印當前運轉狀態。
(2)自動檢測、顯示、打印各種機電設備的運行參數及其變化趨勢或歷史數據。
(3)根據外界條件、環境因素、負載變化情況自動調節各種設備,使之始終運行于最佳狀態。
(4)監測并及時處理各種意外、突發事件。
(5)實現對大樓內各種機電設備的統一管理、協調控制。
(6)能源管理:水、電、氣等的計量收費、實現能源管理自動化。
(7)設備管理:包括設備檔案、設備運行報表和設備維修管理等。
四、樓宇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原理
樓控系統采用的是基于現代控制理論的集散型計算機控制系統,也稱分布式控制系統(Distributedcontro systems簡稱DCS)。它的特征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即用分布在現場被控設備處的微型計算機控制裝置(DDC)完成被控設備的實時檢測和控制任務,克服了計算機集中控制帶來的危險性高度集中的不足和常規儀表控制功能單一的局限性。安裝于中央控制室的中央管理計算機具有CRT顯示、打印輸出、豐富的軟件管理和很強的數字通信功能,能完成集中操作、顯示、報警、打印與優化控制等任務,避免了常規儀表控制分散后人機聯系困難、無法統一管理的缺點,保證設備在最佳狀態下運行。
五、 樓宇自動化系統設備的發展歷史及相關產品簡介
樓宇設備自動化系統到目前為止已經歷了四代產品:
第一代:CCMS中央監控系統(20世紀70年代產品)
BAS從儀表系統發展成計算機系統,采用計算機鍵盤和CRT構成中央站,打印機代替了記錄儀表,散設于建筑物各處的信息采集站DGP(連接著傳感器和執行器等設備)通過總線與中央站連接在一起組成中央監控型自動化系統。DGP分站的功能只是上傳現場設備信息,下達中央站的控制命令。一臺中央計算機操縱著整個系統的工作。中央站采集各分站信息,作出決策,完成全部設備的控制,中央站根據采集的信息和能量計測數據完成節能控制和調節。
第二代:DCS集散控制系統(20世紀80年代產品)
隨著微處理機技術的發展和成本降低,DGP分站安裝了CPU,發展成直接數字控制器DDC。配有微處理機芯片的DDC分站,可以獨立完成所有控制工作,具有完善的控制、顯示功能,進行節能管理,可以連接打印機、安裝人機接口等。BAS由4級組成,分別是現場、分站、中央站、管理系統。集散系統的主要特點是只有中央站和分站兩類接點,中央站完成監視,分站完成控制,分站完全自治,與中央站無關,保證了系統的可靠性。
第三代:開放式集散系統(20世紀90年代產品)
隨著現場總線技術的發展,DDC分站連接傳感器、執行器的輸人輸出模塊,應用ON現場總線,從分內部走向設備現場,形成分布式輸入輸出現場網絡層,從而使系統的配置更加靈活,由于onWorks技術的開放性,也使分站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開放規模。BAS控制網絡就形成了3層結構,分別是管理層(中央站)、自動化層(DDC分站)和現場網絡層(ON)。
第四代:網絡集成系統(21世紀產品)
隨著企業網Intranet建立,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必然采用Web技術,并力求在企業網中占據重要位置,BAS中央站嵌入Web服務器,融合Web功能,以網頁形式為工作模式,使BAS與Intranet成為一體系統。
網絡集成系統(EDI)是采用Web技術的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它有一組包含保安系統、機電設備系統和防火系統的管理軟件。
EBI系統從不同層次的需要出發提供各種完善的開放技術,實現各個層次的集成,從現場層、自動化層到管理層。EBI系統完成了管理系統和控制系統的一體化。
目前,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樓宇設備供應公司有美國霍尼維爾公司、江森公司、KMC公司、德國西門子公司等。
結束語
樓宇自動化控制技術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的技術領域,隨著更多智能建筑的出現,將有更加先進的技術補充到這一領域中,使這一技術更加成熟、完善。
幾家影響較大的樓宇設備供應公司系統及功能簡介:
美國江森自控Metasys系統
Metasys的系統結構及硬件說明
要想建成一個智能建筑,一個高素質的樓宇自控系統是不可缺少的,JOHNSON CONTROS的Metasys系統的系統結構如下:
JOHNSON CONTROS的Metasys樓宇自按系統是由中央操作站(OWS)、網絡控制器(NCU)、直接數字控制器(DDC)等組成,通過Ethernet網(N1網)將中央操作站及網絡控制器各節點連接起來,Ethernet/IP使用標準的網絡硬件在網絡控制器與用戶操作站之間完善地傳遞信息。同時安裝在建筑物各處的直接數字控制器(DDC),將通過現場總線(N2網)連接到網絡控制器上,與其它網絡控制器上的直接數字控制器及中央操作站保持緊密聯系。現場需監控設備上的傳感器及執行器等連接至以上各直接數字控制器內。從而實現分散控制、集中管理。
以下分別對這些硬件設備做詳細說明:
1.1通訊網絡
操作站及網絡控制單元之間最常用的連接方式是N1通訊網絡。這構造采用以太網(ETHERNET)技術,通過一張ETHERNET卡(網絡介面卡),在N1線上通訊。
網絡設置
N1網可以設置成總線型、星型和混合型結構。它使N1網可以方便、經濟地安裝及擴展。
N1網可以使用同軸電纜、雙絞線、光纖或它們的組合。NCU和操作站可以直接支持同軸電纜,并可方便地加上適配器連接光纖回路。每段N1網的最長距離取決于所采用的媒質及網絡上節點的數量。采用有源分流器可以延伸連接線的長度。兩個節點間最長距離可達到6.4公里。
開放式的結構和互連性
ETHERNET廣泛應用于工業和樓宇自動化領域。眾多的第三者供應商都支持這個標準并提供ETHERNET設備,如分流器及應用軟件。這意味著不用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可以直接互換,使用戶有更多的產品選擇并且不會依賴于某一個供應商。
N1網上之通訊種類數據庫之上傳與下載、對現場設備之指令和狀態之訊息等。各節點均具備動態訪問(Dynamic Data Access)功能,即無論N1網上任何操作站或任何一個NCU上,均可以對全部的數據實現檢測或控制。
動態數據存取
很多系統都只容許有限度的資料分類,Metasys系統卻能容許在N1總線上每個組件與組件間的自由通訊。這便是METASYS系統的一個獨特之處——動態數據存取,加快了大量訊息傳遞之速度。
雙重on Works N2總線之運作是由在on Works N2網上之NCU監控。如其中一條線發生故障(即在N2網上之某一點沒有接收訊號),NCU會發出指令以恢復正常通訊。
1.2操作站
METASYS系統根據大樓的具體功能要求,我們對操作站的介面,特性,功能做了一系列的改進,增加了許多更直觀的視覺顯示效果,并且通過OPC(OE for process Contro)軟件技術使所有的設備管理系統均可在簡單明了的圖形顯示下集中完成,目前我們稱改進后的操作站系統為M5,現就其幾項主要的特征說明如下:
多屏顯示
在一個操作員面顯示監控龐大的集中自動化系統的所有信息是一個大難題,而M5操作站采用屏幕管理系統解決了這個困難,大型建筑物、多建筑群及多種網絡均可采用此項技術以支持多屏顯示。
現存圖形的重復利用
無論是Johnson Contros工作站內的圖形,或是其它的圖形格式,Metasys操作站都能再利用它們。繪圖軟件Core Draw,Visio及AutoCad,同數碼像機、視像抓取卡及數字掃描儀一樣均能提供豐富的圖形資源,操作站的靈活性大大減少了程序員和操作者的工作。
動畫介面
M5操作系統采用全新動畫介面,可伴有音樂和旁白,更生動地描述現場情況,同時可將大樓受控設備的實時圖像通過集成系統傳到操作站,從而更準確直接地指導操作員應采取的動作。
采用顏色梯度的動態信號
Metasys workstation圖形技術提供完整的動態圖形控制,包括顯示、消失、閃爍旋轉、動畫以及彩色梯度。全部通過易于使用和理解的圖標控制定義對話,任一標志的功能控制都能直接相關于另一點或由大樓用戶根據自己需要任意定義單獨的設備。
動作趨勢
Metasys workstation提供給大樓用戶有關能源管理以及設備診斷的數據分析曲線,如此詳細的各點情況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關控制功能的實現過程。大樓的管理人員可根據這些曲線分析受控設備的保養狀況及其是否在最佳的工作狀態。
1.3網絡控制器(NCU)
網絡控制器是一種模塊式、智能化的控制盤,為METASYS網絡的心臟。通過多個網絡控制器,即可將大樓每一個側面的管理情況緊密的連接起來,進行全面綜合的管理。通過相互共享整個網絡中的所有信息,每個NCU能用高級控制算法提供全建筑物范圍的最優控制。
網絡控制器具有多種統計控制功能。
網絡控制器可配置手提終端檢測器,該檢測器完全可以代替操作站的功能,存取整個系統中所有信息和發出控制指令。
1.4直接數字控制器(DX-9100)
直接數字式控制器是Metasys系統的最前端裝置,直接與大樓內有關的設施連接起來,再通過N2總線與網絡控制器相連,網絡控制器與中央操作站均可對其實現超越控制。
直接數字式控制器能夠支持以下不同性質的監控點:
-模擬量輸入(AI)
-數字量輸入(DI)
-模擬量輸出(AO)
-數字量輸出(DO)
具有可編程控制模塊及PC邏輯運算模塊,除能完成各種運算及PID回路控制功能外,還具有多種統計控制功能,可同時設置時間控制程度。
控制器具有獨立運作的功能,當中央操作站及網絡控制器發生問題時,控制器不受影響,繼續進行運作,完成原有的全部監控功能。
支持點對點通訊,可與METASYS網絡進行動態數據存取。
可通過傳輸模塊(XT)接擴展模塊(XP),增加控制輸入輸出點容量,配置靈活,并可通過內置ED來監控這些點。
DDC的實時數據存儲在配有備有電池的RAM中。
1.5手提檢測器/網絡終端
手提檢測器是供大樓維修人員對樓宇自控管理系統中的網絡控制器及直接數字式控制器進行檢查使用。通過檢測器
維修人員可以更改設定值,并可以獲得各有關的數據、報警及狀態。在檢查的過程中不會中斷或干擾各控制器間的正常動作及通訊。
網絡終端(NT)能使大樓管理或維修人員直接掌握Metasys系統內的所有設備的運行情況,不管NT是與哪個NCU連接,利用NT都可以在大樓的任何地方存取全部信息。
觸摸屏輸入及多點顯示屏,使用方便。
菜單提示及在線幫助,使用者容易掌握。
5級密碼保護,網絡安全有保證。
2.METASYS系統監控內容
METSYS監控系統對建筑物進行集中監控的系統主要包括:
冷凍及空調系統
供電及照明系統
給排水系統
保安及巡更系統
消防系統 升降機及扶手電梯系統
西門子APOGEE頂峰系統
APOGEE樓宇自控系統是西門子公司推出的新一代樓宇自控/系統集成平臺,完整的系統由INSIGHT監控軟件、DDC控制器、傳感器、執行機構四大部分組成。
關于西門子APOGEE系統,簡要說明如下:
1.1 中央工作站
中央工作站系統由PC主機、彩色液晶顯示器及打印機組成,是BAS系統的核心,它直接可以和以太網相連。整個大廈內所受監控的機電設備都在這里進行集中管理和顯示,內裝中/英文Insight工作軟件,提供給操作人員下拉式菜單、人機對話、動態顯示圖形,為用戶提供一個非常好的、簡單易學的界面。操作者無需專業軟件知識,即可通過鼠標和鍵盤操作管理整個控制系統。
1.2 操作系統
操作系統為樓宇自控系統提供了強大的工作平臺,通過系統程序操作員可以在樓宇自控系統內進行各項資料的存取及監控。
1.2.1 指令輸入及菜單選擇的方式
操作員除了可以通過常規的鍵盤進行操作外,亦可以通過“鼠標”進行操作,包括啟停、更改設定點、選擇菜單等各項操作。
1.2.2 圖形及文字顯示
操作員可以將樓宇自控系統內的每一個監控點用圖形或文字方式顯示出來。
1.2.3 多方面資料的顯示
操作系統有能力在同一時間內以“窗口”式的方法顯示多方面的資料,以便容易對不同表現進行分析,真正做到了實時和多任務。
1.2.4 密碼的保護
多級別的密碼將為業主及管理人員提供一個有效的保護工具。它可以管理及限制不同部門人員使用樓宇自控系統,同時防止系統被非有關人員使用,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1.2.5 彩色動態圖形顯示
為使系統內的報警被更快地確定及更容易分析系統的表現,系統提供彩色動態圖形顯示,包括樓層的平面圖及機電裝置的系統示意圖。
1.2.6 系統的架構及界定
所有溫度及裝置的控制策略及節能程序可以由用戶決定,在做出界定或修正的程序時不會影響樓宇自控系統正常的運作。
1.3 Insight軟件功能
Insight監控軟件是以動態圖形為界面,向用戶提供樓宇管理和監控的集成管理軟件。最多可支持25各客戶端同時運行。
Insight監控軟件提供了用戶對APOGEE系統的三大功能:
1、監視功能:用戶可以通過動態圖形、趨勢圖等應用程序對APOGEE系統控制設備的運行狀態,被控對象的控制效果進行實時和歷史的監視。
2、控制功能:用戶可通過控制命令,程序控制和日程表控制等應用程序控制樓宇自控設備的啟停和調節。
3、管理功能:包括用戶帳戶管理、系統設備管理、程序上下載管理,用戶還可通過系統的活動記錄、報表等應用程序了解APOGEE系統自身的狀態。
通過對選件的安裝,還可實現遠程自動撥號服務、仿真終端、支持WEB服務、支持遠程通告、支持虛擬控制器等功能。
1.4 直接數字控制(DDC)
DDC是用于監視和控制系統中有關機電設備的控制器,它是一個完整的控制器,它包含軟硬件,能完成獨立運行,不受到網絡或其他控制器故障的影響。
控制器構成主要是32位或16位微處理器和不同類型點的點終端模塊,具有可脫離中央控制主機獨立運行或聯網運行能力。同時,當外電斷電時,DDC的后備電池可保證RAM中數據在60天不丟失。簡單來說,DDC具備以下功能:
(1)使用強力過程控制語言PPC進行程序編寫。
(2)先進的比例積分微分暖通空調控制,閉環調節算法可使振蕩最小并保持精密控制。
(3)全面的報警管理、歷史數據記錄和操作員的控制監視功能。
(4)為能源管理提供了內置的能源管理程序SSTO。
1.5 APOGEE系統對建筑物進行集中監控的系統主要包括:
空調機組新風機組
變配電系統
照明系統
給排水系統
冷熱源系統
備用發電機系統
電梯系統
變風量系統
北京利達恒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HBS樓宇自控系統
1、系統概述: HBS樓宇自控系統是一套完全符合BACnet國際標準的樓宇自控系統,它負責完成建筑物中的暖通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變配電系統、照明系統、電梯等的監控管理,確保建筑物內環境的舒適和安全,同時實現高效節能要求。HBS樓宇自動化系統可根據不同用戶需求靈活搭建,既適合小型單體建筑,又適合功能復雜、設備眾多的大型建筑群??蓮V泛應用于工礦企業、商業中心、辦公樓、會展中心、體育館、醫院、學校、住宅小區等各類建筑物。
2、系統特點:
通訊協議標準化:HBS樓宇自控系統采用了國際標準化協議---BACnet。 BACnet是樓宇自控行業中唯一的國際標準,具有很強的通用性。既可以使不同廠商的設備產品綜合在一個系統中,又可使系統能在日后得以方便的擴展和升級。
能源管理數字化:系統精確的能源管理功能不僅可使用戶對水、電、氣、冷(熱)負荷的每一項費用的細節了如指掌,明白消費,而且系統還提供節能控制方案,實現了能源管理的數字化、精確化;
功能設計一體化:一體化的功能設計,實現了與安防、消防、通訊、辦公等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通訊結構簡單化:采用一級網絡(以太網) 作為通訊平臺,各現場控制器直接掛接在以太網上,不需要專用網絡通訊設備。
操作使用智能化:操作界面完全中文,虛擬現實形式,動畫式運行,易學易用,操作簡便。
控制調節分散化:采用無中心控制的真正分布式控制模式,分散到就地控制,控制調節功能可由系統的控制器獨立操作完成,而不依賴主機。
系統組成模塊化:本系統在不增加額外費用的情況下,可以方便地在以太網的任意區段加裝工作站或控制器,在不改變布線的基礎上,可隨意對系統進行擴展,從幾十點到幾萬點都十分輕松。
設備維護遠程化:系統軟件故障可以在遠程進行診斷和維護,減少維護時間、提高效率 。
總之,HBS樓宇自控系統從設計到應用的每個細節都體現了健康、節能、舒適、便捷的理念。
3、網絡結構:
HBS系統基于 BACnet/IP +Ethernet高性能的結構型式,用戶可以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各種網絡設備和資源,無論是組織一個大型的網絡還是一個小型的獨立系統,都能輕松而高效。
本著集中管理、分散控制這種集散式監控結構的設計原則來實現整體功能。HBS系統采用一級網絡(以太網) 作為通訊平臺,各現場控制器直接掛接在以太網上,全部控制器都有以太網接口,不需要現場總線網絡控制器和專用網絡通訊設備,實現了無中心控制的真正分布式控制模式,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同時降低復雜程度,同時降低了設備造價。
從HBS結構示意圖可知此系統是由中央操作站、樓宇控制器(DDC)等組成,中央操作站通過一級網絡(以太網)直接將安裝在建筑物各處的樓宇控制器(DDC) 連接起來,傳感器及執行器等連接至以上各樓宇控制器(DDC)內。
4、HBS樓控系統的典型運用:
空調機組新風機組
變配電系統
照明系統
給排水系統
冷熱源系統
電梯系統
變風量系統
秦皇島海灣HW-BA5000樓宇自控系統系統介紹
概述
HW-BA5000系統是海灣公司采用國際先進技術開發的樓宇自動化控制系統產品,經過近十年的持續改進和工程實踐,HW-BA5000系統成為目前國內技術最成熟、工程案例最豐富的樓控系統,是被大量的工程實踐驗證了的成熟、穩定、開放的系統。
HW-BA5000除了完成樓宇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全部功能外,還能夠通過各種軟硬件手段集成消防系統、安防系統以及建筑物內其它弱電系統,它借助了建筑物內的綜合布線系統能夠方便的辦公自動化集成。這樣,HW-BA5000系統以樓宇自動化系統為基礎為實現建筑物內各子系統集成提供了基礎平臺。
特點
包括管理平臺軟件、DDC控制器到前端傳感器和執行器在內的完整樓控系統
采用國際主流的onworks現場總線技術,產品通過onMark認證,系統的開放性得到驗證
DDC控制模塊采用國際標準的軟件開發模式,提供豐富的軟件功能,支持圖形化界面完成模塊設置和聯動編程,支持遠程下載程序
管理軟件采用B/S結構,客戶端采用標準的IE瀏覽器,可以方便實現多用戶和遠程管理
提供多種網關和軟件接口,內嵌各種常見弱電管理系統解決方案,是一個建筑弱電集成平臺
智能建筑集成管理軟件
概述
HW-BA5000系統上位機軟件--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統(iiBS),是針對智能建筑系統集成業務設計的上位機管理軟件系統。與一般圖形組態軟件不同的是,它提供了智能建筑系統集成中各子系統及各類常用設備的設計模版和集成方案,內置了樓宇控制系統、小區智能化系統及火災報警系統等的解決方案,能夠方便的實現樓控系統、消防系統、安防系統的無縫集成。同時iiBS基于WEB方式、IE風格的客戶界面也為使用者提供了熟悉和簡單的操作方式,使用戶能夠更輕松的完成各種管理。
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統iiBS同時是大廈弱電系統(樓宇管理系統、消防系統、安防報警、閉路監控、門禁系統、停車場系統等)集成的基礎平臺,系統提供了OPC、onworks、DDE等軟件接口,同時提供MODBUS、232/485等硬件接口為實現樓宇自控系統功能及系統集成提供了有力工具,使系統集成工程變得更容易、更規范、更可靠。
軟件架構
系統特點
為智能建筑系統集成量身訂制。
完全基于互聯網平臺,客戶端采用標準的瀏覽器。
提供靈活、方便的頁面組態,豐富的圖形表現能力和動畫效果。
內嵌實時數據庫,支持強大的規則和事件處理能力。
內嵌空調、變配電、照明等樓宇自控系統工程模板。
內嵌智能小區抄表、報警、消防等業務子系統解決方案。
內嵌數據服務平臺,支持onWorks、CAN、232/485等數據采集。
能夠支持第三方應用系統的集成。
提供方便的報表組態功能,與Exce無縫集成,動態生成報表。
支持局域網和廣域網的遠程故障分析與判斷。
DDC控制器介紹特點
采用國際先進的主流技術—onworks總線技術。
嚴格按照onMark標準設計,獲得國際onMark認證。
采用國際標準的DDC軟件開發模式,無須現場編程,支持在線下載。
通過設備附帶的PUG-IN進行配置,圖形化界面,性能更穩定,操作更簡單。
輸入輸出端口設有信號指示燈及手動操作模式,便于現場調試。
控制器設有通用輸入輸出端口,信號類型可以通過硬件跳線和上位機軟件進行設置。
控制器通訊穩定、聯網方便,可以采用靈活自由的組網方式。
產品系列豐富,即有專門為各樓控子系統設計的專用控制模塊,又有大量點數靈活的通用控制模塊。
樓宇自控應用實例:
1、冷凍站系統的監控
監控設備包括:冷水機組、冷卻水循環泵、冷凍水循環泵、冷卻塔、自動補水泵、電動蝶閥等。
(1)根據事先排定的工作及節假日時間表,定時啟停冷水機組及相關設備。完成冷卻水循環泵、冷卻水塔風機、冷凍水循環泵、電動蝶閥、冷水機組的順序連鎖啟動及冷水機組、電動蝶閥、冷水循環泵、冷卻水循環泵、冷卻塔風機的順序連鎖停機。
啟動順序為:對應冷卻水、冷凍水管路上的閥門立即開啟;冷卻塔風機、冷卻水泵、冷凍水泵的啟動延遲2~3min啟動;制冷主機在確定冷卻水泵、冷凍水泵開啟后啟動。
停止順序為:關閉制冷主機;冷卻塔風機、冷卻水泵、冷凍水泵在主機關閉后延遲4-5min關閉;對應冷卻水、冷凍水管路上的閥門關閉。
(2)測量冷卻水供回水溫度,以冷卻水供水溫度及冷卻塔的開啟臺數來控制冷卻塔風機的啟停的數量。維持冷卻水供水溫度,使冷凍機能在更高效率下運行。
(3)監測冷水總供回水溫度及回水流量,由冷水總供水流量和供回水溫差,計算實際負荷,自動啟停冷卻塔、冷凍水循環泵、冷卻水循環泵及相對應的電動蝶閥;
(4)根據膨脹水箱的液位或管道壓力,自動啟停自動補水泵;
(5)監測冷水總供回水壓力差,調節旁通閥門開度或水泵轉速,保證末端水流控制能在壓差穩定情況下正常運行。在冷水機系統停止時,旁通閥自動全關;
(6)監測各水泵、冷水機、冷卻塔風機的運行狀態、手/自動狀態、故障報警,并記錄運行時間;
(7)水泵保護控制:在每臺水泵的出水端管道上安裝水流開關,水泵啟動后,水流開關檢測水流狀態,如故障則自動停機;水泵運行時如發生故障,備用泵自動投入運行;
(8)中央站彩色動態圖形顯示、記錄各種參數、狀態、報警,記錄累計運行時間及其他的歷史數據等。
2、換熱站系統的監控
監控設備包括:熱交換器、冷凝泵等。
(1)監測各熱交換器出水溫度,依據出水溫度按PID調節一次熱水(或蒸汽)調節閥,保證出水溫度穩定在設定值范圍內,溫度超限時報警;
(2)監測熱水循環泵的運行狀態和故障信號,故障時報警,并累計運行時間;
(3)中央站彩色動態圖形顯示、打印、記錄各種參數、狀態、報警,記錄累計運行時間及其他歷史數據等。
3、新風/空調機組的監控
監控設備包括:新風/空調機組。
(1)時間程序自動啟/停送風機,具有任意周期的實時時間控制功能;
(2)監測送風機的運行狀態、手/自動狀態、故障報警、累計運行時間;
(3)防凍保護:在冬季,當溫度過低時,開啟熱水閥,關新風門、停風機、報警提示;
(4)由風壓差開關測量空氣過濾器兩側壓差,超過設定值時報警,提示清理濾網;
(5)風機、風門、冷水閥狀態連鎖程序;
①啟動順序:開水閥、開風閥、啟風機、調節水閥;
②停機順序:停風機、關風閥、關水閥;
(6)對于新風機組,測量新風溫度和送風溫度,并根據送風溫度PID調節水閥的開度,維持送風溫度為設定值;對于空調機組,測量新風溫度和回風溫度,并根據回風溫度PID調節水閥的開度,維持回風溫度為設定值;
(7)中央站彩色圖形顯示,記錄各種參數、狀態、報警,記錄累計運行時間及其歷史數據等;
4、給排水系統的監控
監控設備包括:給排水泵、生活水池、污水池、集水坑。
(1)監測生活水泵、污水泵的運行狀態,手/自動狀態和故障信號,故障時報警,并累計運行時間;
(2)實現就地控制和遠程控制的轉換;
(3)監測生活水池液位,對超限水位報警,防止溢流,對超低液位也進行報警;
(4)根據生活水箱液位,啟停生活水泵,并進行超限報警;
(5)根據污水池、集水坑液位,啟停污水泵,并對超高液位進行超限報警;
(6)中央站彩色圖形顯示,記錄各種參數、狀態、報警,記錄累計運行時間及其歷史數據等。
5、給排風系統的監控
監控設備包括:送/排風機。
(1)監測各風機的運行狀態、手/自動狀態;
(2)在自動狀態下按時間程序自動啟/停風機;
(3)監測送/排風機的故障信號,故障時報警,并累計運行時間;
(4)中央站彩色圖形顯示,記錄各種參數、狀態、報警,記錄累計運行時間及其歷史數據等。
6、照明系統的監控
監控設備包括:正常照明、備用照明、事故照明、疏散照明、立面照明、航空障礙燈等的照明控制配電箱。。
(1)對于各照明回路,根據時間程序自動開/關各照明回路;
(2)對于各照明回路,監控各回路的開關狀態、故障報警、手/自動狀態;
(3)以上時間,程序可根據用戶需要任意修改,可自定義節假日工作模式,降低大廈運行中的電能消耗;
(4)中央站彩色圖形顯示,記錄各種參數、狀態、報警,記錄累計運行時間及其歷史數據等。
7、變配電系統的監控
對變配電系統的監控主要包括對高壓、低壓、變壓器、發電機設備的相關運行參數的監視, 由供配電設備廠商預留連接供配電系統的監測接口,通過高級接口采集下列信號:
(1)高壓進線柜:三相電流、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功率因數、有功電度;
(2)所有高壓開關的開關狀態、故障跳閘狀態;
(3)變壓器溫度;
(4)低壓進線柜:三相電壓、三相電流;
(5)所有低壓進出線開關的開關狀態及故障跳閘狀態;
(6)低壓主要配電回路電能計量;
(7)測量柴油發電機三相電壓、三相電流、頻率及運行或故障信號;
(8)監測變壓器室、高/低壓配電室、發電機房內溫度。
【關鍵詞】智能建筑,綠色建筑,新技術
1 概述
建筑從最初只是用于遮陽避雨和防風御寒的場所,發展到具有藝術性和多功能性的建筑,再到近代的摩天大樓和今天的智能建筑,這都是時代賦予建筑的烙印,也是不同時代科技水平的反映,并且代表了人類文明進步的足跡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就。
隨著智能建筑的發展,其功能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其技術也在不斷成熟和更新。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同時,智能建筑也將采用高新技術,不斷發展。這種發展的特性讓智能建筑在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各國、各行業和研究組織都從各自的角度有對智能建筑的不同定義。我國《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00把智能建筑定義為:“以建筑為平臺,兼備建筑設備、辦公自動化及通信網絡系統,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他們之間的最優組合,向人們提供一個安全、高效、舒適、便利的建筑環境”。可以看出智能建筑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它與現代自然科學密切相關的同時,還涉及到社會、人文、經濟和環境等各個方面,即智能建筑是一個交叉學科的工程領域,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世界看法的發展而不斷得到發展與充實。
綠色建筑的定義也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都只是從概念上進行的定義,一般來說,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設計、建造、使用中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要求,把建筑物與其他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在有效滿足各種使用功能的同時,能夠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并創造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間結構。
綠色建筑是當今人類面臨生存環境日益惡化,追求人類可持續發展和營造良好人居環境的必然選擇。所以,智能建筑的發展不能只局限于用智能系統控制建筑,而是應該更加關注與自然結合的建筑自控,使其成為綠色建筑體系中的一部分。用智能化來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節約能源、促進新能源、新技術的應用,從而降低資源消耗和浪費、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這是智能建筑發展的方向和目的,同時也是綠色建筑發展的必經之路。
隨著智能建筑的發展,智能建筑正向著綠色建筑的方向發展,只不過在國內有時把智能建筑定義成弱電系統與建筑的結合。其實智能建筑就是一個實現綠色建筑總目標的手段或工具,是功能性的。而要完成綠色建筑的總目標,必須要依靠以智能建筑相關的功能,特別是相關的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建筑設備等樓宇控制的相關技術。沒有相關的支撐技術,綠色建筑的許多功能就實現不了。從這個意義來看,智能建筑就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面,同時具有與人和自然高度和諧、平衡共生的綠色建筑,是更注重經濟效益、安全、環保和人文關懷的、并且具有時代特征的高技術的綠色建筑。
2 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的關系
2.1 智能建筑是以綠色為目的、方向和總綱。從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來看,對于智能建筑而言,綠色是智能建筑發展的目的、方向和總綱。這就要求在智能建筑的規劃、設計、開發、使用和管理中,必須堅持綠色建筑的概念,必須更有效地使用能源、水和其他資源,并且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盡可能地為使用者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以最大程度的保護居住者的健康,提高工作人員的生產力。
2.2 智能是綠色建筑的手段、措施和技術。智能是為了幫助綠色建筑指標的落實,以達到節約、環保、生態的要求。例如可以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減少常規能源的消耗;可以實現對氣、水、聲、光環境的有效調控;可以對各類污染物進行智能化檢測與報警;可以對火災、安全進行技術防范;同時,可以提供各種現代化的信息服務,以達到舒適、安全、高效、便捷的要求。
3 結論
從上面兩點可以看出,智能建筑給綠色建筑提供技術支撐,綠色建筑是智能建筑要達到的目標,綠色建筑與智能建筑是對現代建筑兩個不同方面的追求。
綜上所述,應該將智能與綠色和二為一,以智能化推進綠色建筑的建設,以綠色理念促進智能建筑的發展,體現出人類對現代生存環境在安全舒適、節約能源和減少污染方面的追求。從長期發展來看,既可以滿足以人為本,解決建筑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需要,又豐富、完善、更新、拓展了傳統建筑的建設。應該把綠色建筑和智能建筑這兩個概念結合起來,也就是只有堅持綠色智能建筑的概念,才可能真正地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所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效率的提高、技術革命的創新,在建筑中應該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更高新的后工業技術,可以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技術等,特別是應該將多種智能、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與新型能源結合起來,形成新型建筑—智能綠色建筑。
參考文獻:
[1]喻李葵. 智能建筑與可持續發展[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0年
[2]唐紅.基于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柔性融合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2,(5)
[3]符長青.綠色建筑與智能建筑的融合發展[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 2012,(7)
關鍵詞:智能建筑;火災自動報警設計原理;系統
通常情況下,想要進行智能建筑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設計,就必須再設計進行前對設計的建筑進行充分的了解,將最終的目的和合理設計結合在一起后,利用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法進行智能建筑火災報警設計系統的設計,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設計達到最好的效果。
1智能建筑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的概念
1.1火災自動報警的概念
火災現在已經成為了最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火災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化學材料引發的火災,炎熱天氣引起的森林火災等等。一下將主要對于在建筑中發生的火災進行分析防御,而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將作為建筑火災防御的主要手段。所謂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指的是對于建筑中的每個系統以及每個角落都進行實時的監控,例如建筑中的防盜系統,監控系統,溫度控制系統,保衛系統,防火系統,電力系統,通風系統,給排水系統等等,除此之外電梯,音頻,顯示系統,自然災害檢測系統等也屬于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中的一部分,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工作就是將上述個系統中的數據資料進行匯總,并對其進行實時分析,只要在任意一部分出現問題造成火災隱患的同時就會自動報警,提示相應的監控人員,這樣就可以讓相關的工作人員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問題分析并處理,可以說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在建筑的火災防御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2智能建筑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硬件選擇
對于智能建筑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來說,系統硬件的其構成的主要部分,尤其是火災報警器,火災報警器作為智能建筑中各個系統的鏈接樞紐和實時分析的重要方式,火災報警器都具有一個指定的火災報警標準范圍,只要智能建筑中的火災范圍超出了規定的標準范圍就會提示報警,并且在進行報警的同時引發整體系統中的全部消防設備,以此來避免火勢的蔓延。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內的科技技術也逐漸發達起來,特別是計算機領域幾乎是質的飛躍,火災報警器的研發問題基本上都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得到解決,近幾年來,越來越多類型的火災報警器被研發出來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原始的火災報警器也子不斷的進行改革,新型火災報警器逐漸代替了傳統的火災報警器成為了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當然,與之搭配的消防聯動系統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除此之外,不可以盲目的選擇最新型的火災報警器,最重要的是選擇與智能建筑火災自動控制系統相匹配的滅火報警器,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要求火災警報器必須與智能建筑中其他的系統具有兼容性,否則及時火災報警器可以起到作用,但是同時也會對智能建筑中其他系統的應用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要對火災警報器的警報效果和智能建筑中全部系統的警報效果的匹配情況重點關注,與此同時,也必須要重點觀察火災警報器的信息通訊能力以及與相關的消防設備的相互作用,這樣才可以使火災警報器與智能建筑的匹配度達到最高。
2智能建筑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的基本實施原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智能建筑中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種類越來越多,但是常見的智能建筑中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通常都分為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
2.1智能建筑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中的硬件系統
一般的智能建筑中活在自動報警系統的硬件主要用于數據手機端和數據采集端[2]。數據收集端主要負責智能建筑中全部系統之間的信息傳遞和信息接收。通過無線接收與發送模塊等部分進行連接。無線接收與發送模塊相當于將所有的數據傳送到中央控制器中,同時把中央控制器的信息變成無線的方式進行傳遞。而數據采集端是將智能建筑中產生的數據進行采集。
2.2智能建筑中火災自動報警設計中的軟件系統
軟件設計作為智能建筑火災自動報警設計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針對硬件系統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的軟件程序。所謂的軟件程序主要分為初始化程序,數據接收過程,數據發射過程等三個部分[3]。
2.3智能建筑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基本實施原理
火災報警系統都是利用火災發生條件來判斷是否進行火災報警,自動火災報警系統就是根據系統自動收集到的數據等進行自行判斷,要比人為判斷更加準確并且更加及時。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從表面上分析并不是很難,但是從內部硬件軟件分析確實比較復雜的程序,其主要依賴于分析調試個部分系統的穩定性等,再將調試結果通過硬件系統傳遞到中央控制器中,然后在根據中央控制器的處理進行判斷,同時規定火災報警條件,這樣一旦發生火災就會出發火災警報器,實現智能建筑的火災自動警報系統的作用。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上述對于智能建筑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的詳細論述與探討,讓我們深刻的了解了在進行智能建筑的活在自動報警系統設計時應該要求相關的工作人員對建筑完全的了解后再進行設計,這樣就可以保證進行設計后的智能建筑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能夠高效的進行智能建筑的火災預防工作。
參考文獻:
[1]李艷紅,尹成龍.智能建筑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23):5786-5787.
[2]崔騫.智能建筑火災自動報警與消防聯動系統探討[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5,(11):1484-1486.
[3]李煒,朱穎良.智能建筑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22):3203-3203.
【關鍵詞】智能建筑;技術;發展趨勢
1 智能建筑的概念
智能建筑主要是指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將建筑物的建筑結構、建筑系統、設施服務和管理體系按照人性化的需求進行設計,達到最優化整合,為住戶居民提供一個安全可靠、人性化服務、綠色節能的智能化建筑環境。智能建筑將現代建筑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控制技術緊密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整體,使傳統建筑領域與高新技術產業有機結合。在該智能建筑系統中,可以對室內溫度、濕度系統,采光系統以及安保系統、物業管理系統等實現遠程智能操控,并大大簡化管理流程。既滿足了生活工作方面更加人性化的需求,又順應了當今社會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綠色發展要求,表現出智能建筑具有功能性以及實現資源共享、可持續發展的顯著特點。
智能建筑的設計理念最初起源于美國,其開創了全新的建筑設計方式。1984年1月,美國聯合科技公司在美國康乃迪克州哈特福德市建成了智能化的“都市大廈”―City Place Building,標志著世界首次智能型建筑的產生。該大廈首次將信息化、整合最優化理念應用到建筑設計方面,通過計算機智能控制手段對整棟大廈內的空調系統、供水排水系統、電力供應系統、防火防盜系統以及采光系統進行實時監控,并為大廈的辦公人員提供語音通信、文字資料等多樣化的信息交流體驗,使客戶的工作環境更加舒適便捷、智能高效。隨后英法等國也開始相繼發展智能建筑系統技術[1]。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智能建筑技術開始流入到我國的建筑領域,適應了我國快速變化的居家生活模式、休閑娛樂方式以及工作、商務模式,因此傳入不久便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演變,已經從原先單一的商務酒店大樓、商務辦公大廈發展到了現在的智能化住宅、智能化醫院、智能化學校等多元領域。
2 智能建筑的主要技術
智能建筑是整合利用現代化建筑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控制技術,將傳統建筑領域與高新技術產業完美結合,使建筑物的整體結構、水電暖供應系統、物業管理和服務方式更加適應人性化的需求,為住戶居民提供一個安心舒適、綠色生態的智能化建筑環境。它的主要技術包括以下幾方面。
2.1 智能建筑設備自動化技術
智能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是整合利用現代化電腦技術、現代化控制技術和現代化通訊技術等高新技術,組成高度智能的綜合管理系統,對整棟建筑內的空調采暖、供水排水、供配電、防火防盜以及采光照明系統進行實時監控,并且按照需先設置的目標值進行實時調整。因此這就對于智能建筑設備自動化水平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早期階段,我國通常采用電腦集中控制和監視形式,但不足之處是可靠性不夠,因此逐漸被計算機集散控制技術(DCS)取代。現在我國多采用美國ASHRAE制定的BACnet網絡通信協議和美國EChlon公司研發的LonmarkS技術。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不斷進步,分布式計算機控制系統引導了智能建筑的發展潮流。
2.2 智能建筑系統集成
智能建筑需要對整棟建筑的供配電、空調采暖、供水排水、防火防盜以及安保情況等進行及時有效的管控,整體協調各方,保證各個系統環節能夠持久可靠的運轉,為居住用戶提供一個放心舒適、服務便捷、綠色節能的建筑環境。這就要求重點實施系統集成手段,將智能建筑內各個子系統按照功能的不同科學地進行有機結合,以期待實現資源共享。智能建筑的系統集成從初期階段時簡單的基于監控的處理,逐步演變為現如今基于內容的處理與融合階段[2]。
2.3 智能建筑通信網絡技術
智能建筑通信網絡包括電話網、局域網和有線電視網,接入網技術可采用傳統型電話系統的XDSL技術,有線電視網的HFC形式以及光纖到區(樓)的局域網等。智能建筑內各類原本相對獨立的子系統需要先進的通信技術去進行信息的交流更新。通信網絡技術稱得上是智能建筑的神經網絡,智能建筑的功能化發展都離不開通信網絡技術的發展。
2.4 智能小區技術
近些年來,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對居住環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數字化社區”的概念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把智能化小區理念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住宅小區逐步地智能化,出現了擁有實時監控、安全防范、遠程控制的物業管理辦公系統以及智能化家庭管理的智能小區,可以為住戶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提供最優化、最全面的生活服務。
3 智能建筑的發展趨勢
近幾十年,智能建筑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眾多商業建筑與居住社區的辦公人員與居民都渴望居住在更加智能化的建筑中,享受更加貼心周到的居住體驗。我國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在該行業的發展日趨成熟,國內其他地區也緊隨其后。我國對智能建筑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智能建筑業得到了更多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3]。綜合智能建筑的起源與演變以及當今社會的實際需求,可預測其整體發展趨勢。今后將重點圍繞深度化,廣度化,規模化,可持續性等內在要求發展智能生態建筑。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智能化建筑的發展會刺激帶動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反之,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智能化建筑的發展。因此發展更深層次、更高精準程度的信息網絡技術也是今后能夠深刻影響到智能建筑發展的重要因素。
智能建筑的理念符合我國積極倡導的綠色環保、可持續、和諧發展的方針政策,因此我國的智能建筑更加追求智能建筑的低碳環保,建造全方位、系統化的生態環保住宅。在未來智能小區中,會以最大限度發揮居住環境的生態效應為主要目的,全面協調發揮作用,最大限度的減少能源消耗。
【參考文獻】
[1]岳素霞.智能建筑的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研究[J]. 技術與市場,2013(3):38.
【關鍵詞】綠色;智能;建筑;特性
The Analysi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Basic Characteristics
Tang Shao-wei,Yang Yuan-hua
(Chongqing Cit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Chongqing400015)
【Abstract】It is in favour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development by analysis of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to clear key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cleared key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by aummarize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which self-correlation.
【Key words】Green;Intelligent;Building;Characteristics
1.前言
智能建筑的出現,極大的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然而,單純依靠智能系統并不能解決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1]。為達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節約資源能源,建設健康舒適的居住、工作環境這一目標,發展綠色建筑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于此同時,為實現綠色建筑的建設目標,在工程中涉及的建筑設備、資源利用、管理信息、生態等領域,有大量需要解決的智能控制與信息管理的課題,如果不能有效的實現各類設備系統的智能控制,不能完備的進行建筑物建設、運行與更新過程的信息管理,綠色建筑的主要目標是不可能達到的[2]??梢姡G色是目的、方向、總綱,智能化是手段、措施與技術[3]。綠色建筑與智能建筑的關系正如建設部仇保興副部長在《中國的能源戰略與綠色建筑前景》中所概括:“以智能化推進綠色建筑,節約能源,降低資源消耗和浪費,減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發展的方向和目的,也是綠色建筑發展的必由之路。”
2.綠色智能建筑概念
綠色建筑與智能建筑的充分融合,產生了綠色智能建筑。英國De Montfort大學的Derek Clements-Croome教授認為綠色建筑是高效運行,具有高效績效反饋和響應系統、靈活的自適應設計、主動環境控制、多重使用空間、高效運行管理,能夠獨立控制通風、空調、自然采光、噪聲和隱私性的建筑,智能建筑是自動運行,非格式化的智能空間管理,具有主動智能、組織智能、使用者智能等特性的建筑,綜合起來綠色智能建筑就是智能的、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建筑[4]。南京工業大學的陸偉良教授認為現代綠色智能建筑除須具備傳統住宅遮風避雨、通風采光等基本功能外,還要具備協調環境、保護生態的特殊功能[3]。有的專家認為綠色智能建筑即是以“可持續”為核心,通過智能化手段與綠色理念的融合來實現人、資源、環境三者的最優化發展[5]。也有專家認為,綠色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與綠色建筑的有機結合,是運用計算機、通信、自控、建筑、物理、生物、生化、生態等高科技手段來建設低耗節能,與環境和諧相存的建筑物,是智能系統融入綠色建筑的完美結晶[1]。建設部科技司司長賴明把綠色智能建筑概括為: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空間,同時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
3.綠色智能建筑內涵
所謂內涵,維基百科解釋為:稱呼給定的詞所包含的意義或特征;漢語百科解釋為:內涵是一種抽象的感覺,是某個人對一個人或某件事的一種認知感覺,內涵不是廣義的,是局限在某一特定人對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其基本解釋為: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也就是概念的內容。根據前文所述綠色智能建筑的概念,結合文獻[1],總結出綠色智能建筑的內涵:
(1) 智能化與綠色生態。綠色智能建筑首先應該是充分運用智能控制手段,服務于綠色生態建設的建筑。綠色建筑的建設活動污染防治、節水、能耗監測、節能管理、室內環境控制等方面都需要運用智能控制技術進行優化,做到現代高科技與大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
(2) 智能化與健康環保。綠色智能建筑號召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用新的思路來建設健康舒適的居住和工作環境。
(3) 智能化與低碳節能。綠色智能建筑必須是低碳節能的,并由此帶給用戶或業主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4) 智能化與可持續發展。運用智能化手段,實現節地、節水、節能、節材的目標,產生最少或不產生廢棄物,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策略。
4.綠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
特性是指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質,特殊的品性、品質,是事物內涵的外在體現。根據前文所述綠色智能建筑的概念、內涵,在相關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3][5],總結出綠色智能建筑具有如下的基本特性:
(1)開放性。綠色智能建筑在生態方面有廣泛的開放性,留給研究者和有關從業人員廣泛的空間,去思考、拓展,以達到更深入的理解和闡釋。
(2)環保性。采用的是無害、無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環保型建筑材料。
(3)生態性。按生態經濟開放式閉合循環的原理作無廢無污的生態工程設計、建造和維護。
(4)清潔性。充分利用清潔能源,降低建筑運轉的能耗,提高自養水平。
(5)文化性。富有生態及藝術內涵,倡導環保、節能、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注重居住者、使用者精神需求的滿足。
(6)舒適性。具有良好的室內空氣環境,日照、通風和采光。
(7)健康性。能夠營造健康的學習、生活、工作環境,同時要求一切從使用者出發,不僅追求自然要素,還要注意使用者生理、心理、性格、喜好等人文要素,使之生活在健康的環境中。
(8)安全性。具有預防外來入侵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5.綠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的自相關分析
綠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是內涵的外在表現,若建筑具有綠色智能建筑的各類基本特性,那么就可以認為這個建筑是綠色智能建筑。
通過分析綠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之間的自相關性發現:健康性是綠色智能建筑最關鍵特性,其次是生態性。其中環保性、生態性、清潔性、舒適性等基本特性的體現有利于健康性目標的實現,而開放性、環保性、清潔性等基本特性的體現有利于實現生態性目標(表1)。
表1 綠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自相關分析
基本特征 開放性 環保性 生態性 清潔性 文化性 舒適性 健康性 安全性 統計
開放性 2
環保性 2
生態性 3
清潔性 2
文化性 1
舒適性 2
健康性 4
安全性 1
注:表示強相關性,表示弱相關性。統計欄中數字表示從橫向看除自相關的基本特性外,與該項基本特性強相關的其他基本特性數量。
6.小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促進我國綠色智能建筑的發展,任重而道遠。通過前文分析,總結出了綠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明確了健康性和生態性是最重要的基本特性。因此,在綠色智能建筑建設過程中,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要首先滿足健康性和生態性要求。目前的智能工程技術比較好的體現了健康性基本特性,但是對生態性的技術支撐還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強有關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陶根根 環境與綠色智能建筑 集團經濟研究 2007年 第102期.
[2]陳大章 劉剛 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 2005年 第10期.
[3]陸偉良 丁玉林 楊軍志 對我國現階段以綠色智能建筑為綜合發展方向的探討 城市建筑 2007年4期.
[4]D.J.Clements-croome,2006,Challenge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telligent Buildings for the 21st Century,Proceedings of X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Architecture in Harmony,ISBN 884-897,978-7-112-00507-9.
[5]王平 綠色智能建筑一體化發展探討 第五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 2009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