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09:58:1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醫學基礎常見知識,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微生物學 實驗教學 腸道致病菌 綜合性實驗
前言
實驗教學在醫學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培養醫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科學思維方法以及嚴謹的科學精神均具有重要意義,對實現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目標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綜合性實驗是實驗教學創新的一個重要改革, 它是一種需要學生自擬實驗方案、查閱參考資料以及提出設計思路和實驗步驟, 并在獲得的現象或數據的基礎上自己概括出實驗結論的類科研實驗[2]。微生物學是生物技術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實驗教學是微生物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實驗教學、增加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本文以“腸道致病菌檢測”這一綜合性實驗為例,探討了在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開設綜合性實驗的嘗試及效果。
1.微生物學綜合性實驗開設的必要性
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人們對于生命現象和疾病發生機制的研究都是通過實驗研究來證明,直至今日,實驗仍然是醫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在醫學教育中,實驗教學占有重要的比重,部分學科實驗教學比重達到了一半以上。實驗教學效果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在通常經典的教學模式中,實驗教學大多數是驗證性試驗,各個實驗項目之間相互獨立,缺乏必要的邏輯聯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但是實驗過程自主性差,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對學科的整體把握。綜合性實驗是用3個或者更多的知識點來完成實驗過程的教學方式,是比較新穎的教學類型,通過對系統設計的幾個實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在較廣泛知識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得出較全面的結論。與經典的實驗教學方法比較,更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也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綜合性實驗是目前高等院校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有助于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據國內報道,綜合性實驗能明顯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在整體思維模式的引導下更容易激發學生發揮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精神,較好的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3,4]。另有同行對微生物學及其它基礎課程的綜合性實驗設置進行過研究,結論是對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都大有益處[5,6]。他們所取得的經驗,對于其它院校進一步深化實驗教學改革也有良好的借鑒作用。
2.實驗設計思路
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在實驗課前就將實驗所需儀器、試劑等實驗物品準備好,課堂上學生只是按照老師設定的程式來進行模擬和驗證。這種教學方法影響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和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其結果是學生盡管在課堂上也進行了相關實驗,但是對實驗過程無法形成整體的把握,如實驗設計、實驗標本的采集、實驗結果的分析等等,也不會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臨床和科研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
我們所開設的腸道致病菌檢測不同于以往的驗證性試驗,其設計思路簡述如下:基本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任課教師提出幾個開放性的問題,包括腸道致病菌檢測時標本該如何采集,有哪些注意事項,怎樣選擇致病菌檢測,哪些實驗可以檢測致病菌,如何鑒別致病菌與非致病菌等等。每位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查閱相關資料,設計相關實驗方案。然后,進行小組討論,以PPT形式匯報自己的實驗方案(包括實驗設計的理論依據、實驗目的、實驗方法、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預實驗結果等內容,并繪制技術路線圖)。之后,師生共同討論分析,對實驗方案進行改進和修正。第二階段,部分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預實驗,以進一步完善實驗方案。第三階段,在預實驗的基礎上,確定一條成熟的技術路線,課堂組織全體同學操作。
3.基本實驗流程
選取新鮮糞便標本,首先進行分離培養,然后通過生化實驗和血清學實驗做初步鑒定和進一步鑒定。
3.1 實驗材料的準備
組織學生配制30%甘油緩沖鹽水;蛋白胨水;葡萄糖蛋白胨水;制備枸櫞酸鹽培養基、伊紅美藍(EMB)培養基、SS培養基、雙糖鐵培養基、痢疾志賀菌、傷寒沙門菌診斷血清。
3.2 實驗方法
3.2.1 標本采集
采取標本時應注意根據病情和病程選擇標本,盡量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選取糞便膿血或黏液部分。取材后應立即送檢。如不能及時送檢,可將標本保存于30%甘油緩沖鹽水中。
3.2.2 分離培養
用接種環挑取少量糞便標本,以分段劃線法接種于SS平板或EMB平板,置37℃培養18~24小時,觀察平板上的菌落,依據其大小、透明度和顏色等特點,初步識別可疑致病菌菌落和非致病菌菌落。
3.2.3 初步鑒定
將可疑菌落接種于雙糖鐵培養基中,經37℃培養18~24小時,觀察培養基變化。此方法可以用于鑒別大腸埃希菌、志賀菌和沙門菌。通過IMViC實驗來鑒別大腸埃希菌和產氣桿菌。
3.2.4 明確鑒定
利用傷寒沙門菌、痢疾志賀菌診斷血清,采用玻片凝集法明確診斷糞便中致病菌類型。留取可疑標本,以便將來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亞型診斷。
4.實驗效果評價
課后通過調查問卷的信息反饋表明,本項綜合性實驗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微生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小組自由討論,制定技術路線,形成實驗設計報告,然后預實驗,最后根據預實驗結果在全班范圍內實施教學,這一系列較為完整的過程不但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的掌握課本所學習的微生物學知識,而且可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培育創新思維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時還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們普遍感覺受益匪淺。
5.討論
高科技時代需要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這就要求我們的高等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系統的理論知識,更要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因此,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必要的改革。
腹瀉是臨床中經常遇到的癥狀之一,腸道致病菌感染是常見原因之一。本實驗項目的選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和實際意義,對于學生將來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有良好的借鑒作用。并且問題的設計涉及了微生物學中無菌操作、標本采集、生化實驗等等多方面的知識,涵蓋面廣,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我們認為最后選定的實驗方案有以下三大優點:①對實驗儀器和操作技術無過高的要求,可行性強,易于實施;②實驗結果穩定,重復性好;③綜合性強,能學到多項實驗技術。因此適于在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實施。
以上是我們在新增設計綜合性實驗中的一些方法與體會。實踐證明,設計綜合性實驗的開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訓練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本實驗更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創新意識、 科研能力:整個過程需要學生不斷查閱資料,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們不時遇到問題, 解決問題,挖掘了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在問題的解決時學生們不僅學會正確的選擇方法,又學會了嚴謹治學的態度;學生親身感受到從理論到實際應用的全過程,學生們深深的感受到科研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科研興趣,提高了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 何芳,沈浩賢.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準備與改革 [J]. 熱帶醫學雜志, 2010, 10(6) : 762-764.
[2] 何浪,,宋海星. 綜合性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J]. 重慶醫學, 2010, 39(8) : 1011-1013.
[3] 王志強. 醫學微生物學常見問題探討[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 2010, 27(1) : 780-79.
[4] 唐深,冷靜,樊曉暉. 關于免疫學綜合性實驗教學方法的思考 [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07,24 : 225.
【關鍵詞】初中政治時事政治的意義素質教育全面發展
時事政治指的是國內國外的一些熱點問題和影響較大的新聞事件,是政治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初中政治教育中不可避免的要融入時事政治的學習,這不僅是為了考查的需要,同時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效果,提高他們學習政治的積極性可求知欲。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時事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將它視作一種可以臨時抱佛腳的突擊性學習內容,簡單粗暴地處理,這就讓時事政治的教育意義全部喪失。從根本上說,這是對時事政治教育意義和教育方式的認識不夠造成的。
一、時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時事政治是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教育素材,甚至有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甚至是我們親身經歷的,這樣它的帶入性就很強,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如果能夠正確運用,其意義顯而易見。
其實,時事政治教育也是在貫徹教育改革的思想理念,是堅持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教育方式。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教學中能夠全面徹底地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也是轉變舊有教學方式的一種途徑,能夠豐富課堂內容,抓住學生興趣點,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動力,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時事政治教育還是體現教師主導地位的一種方式,學生是教育的主題,教師是教育的引導者,時事政治正好是這種理念的實踐素材。教師可以利用時事政治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使學生將生活與知識相互聯系,從而提高他們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初中政治的解題能力,最終得到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如何將時事政治教育融入課堂
1.明確融入的時事政治內容
并非任何時事政治都不加篩選地就可以融入教學,這樣做的最終效果是適得其反。我們在選擇時事政治教學內容時,要根據我們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篩選出恰當的合適的時政內容,這樣才能吸引學生,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政治的樂趣所在,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我們的教學質量。
2.以老師為主導,讓學生做主體
這里“以老師為主導”指的是教師的引導工作,必須由我們教師將時政教育內容恰當地切入課堂,引導學生分析。鼓勵他們大膽評論。“讓學生做主體”指的是學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體,時政教育中更是如此,要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成為課堂的主人,大膽的發表個人觀點。這樣的最大好處是提高了他們的分析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廣泛搜集時事政治教育的素材
明確了時事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課堂上的主體,就要開始準備教育素材。搜集教育素材主要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是教師搜集的部分,二是學生自主搜集的部分。教師搜集不言而喻是教師本職工作的需要,且更能符合教育目的和任務,而學生搜集的意義不僅僅是對時事政治教育內容的豐富和補充,更能鍛煉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搜集的過程中,他們必須要充分調動自己的大腦,才能從浩繁的信息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內容,挖掘信息背后的價值和意義,這就是一個鍛煉的過程。
時事政治教育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的、和諧的、輕松的學習環境,能夠提高學生的政治敏銳性,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實現健康全面的發展。
三、時事政治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開篇我們就說過,時事政治教育在初中政治實際教學中不被多數老師重視,這是最大的問題,即便我們通過上面的闡述知道了時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懂得如何將時事政治融入課堂,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然會存在很多問題,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以下我們簡單舉出幾個常見問題,希望能夠引起廣大初中政治老師的重視。
1.隨意性、表面化
時事政治教育沒有深入內心,只是作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想起來了就拿出來,像是零食一樣,且并沒有對其進行詳細、深入的分析,只是為了教育而教育,一切都流于表面,不深刻,也就無法真正起到效果。
2.點綴性、程序化
我的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他們在教學中只是將時事政治當做一種吸引學生注意的點綴,在課堂上只起到了補充作用,甚至只是作為課堂導入程序,并沒有切實做到時事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工作。
以上,就是我對時事政治教育的一些新的體會,雖然并不具體也不深入,但是相信從中也能體會到時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我們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要全身心的投入教學的研究中去,幫助學生開發出最理想的學習環境,讓他們高效學習、快速健康的成長。讓我們在初中政治教育中,將時事政治教育當做一種重要的教學內容加以重視,從而實現教育改革賦予我們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強. 關于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10).
[2] 袁忠典. 淺談如何在思想政治課堂滲透時事政治教學[J]. 學周刊,2013(01).
1帶教老師的醫學觀念必須轉變
過去在其他住院醫師帶教時,主要強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往往以疾病為中心,缺乏整體觀念。在全科醫學住院醫師的帶教時,帶教老師必須轉變醫學觀念,除了常見病的診斷和治療外,一定要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觀念,把病人看成一個整體的人,把疾病與病人有機聯系起來,全面評價病人的健康狀況和衛生服務需求,并利用專科會診和其他各種資源,充分滿足病人的需要。在診斷疾病時,以專科醫生為背景的帶教老師往往會注重各種實驗室檢查和特殊檢查手段,忽視與病人溝通、理解的重要性,沒有掌握了解病人的具體方法,在全面了解病人、全面評價病人的健康狀況方面缺乏專業訓練,當然,也缺乏其他專科的知識和技術,更缺乏社會、心理、人文科學的知識。因此,除了帶教老師應充實必要的知識外,采用教學相長的方法也至關重要,充分發揮全科醫學住院醫師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創造性地學習
2明確專科訓練的目標
其他住院醫生的興趣主要在掌握高深技術和解決疑難問題上,而對于全科醫學住院醫師來說,主要的任務應該是鞏固基礎知識、掌握常見病的診斷和治療技術、掌握各科急癥的院前處理方法、了解綜合醫院各專科的工作流程、熟悉轉診資源、了解各專科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等。帶教老師應該完全站在全科醫生的崗位上來想象一下,全科醫生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術。往往是帶教老師認為沒必要重復的基礎知識,恰恰就是全科醫學住院醫師應該得到強化的,帶教老師認為過于簡單的操作技術往往就是全科醫學住院醫師最應該熟練掌握的,如專科的體檢、問診、常規檢查的操作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的判讀等。對于基礎知識,帶教老師絕不能機械地重復和灌輸,否則,會影響住院醫師的學習積極性
住院醫師對基礎知識往往似懂非懂,簡單地復習和重復講解很難引起住院醫師的興趣,但在關鍵時刻住院醫師又會犯最簡單的錯誤,這叫基礎知識不扎實。應該采用啟發式教學再加上活學活用的方法來不斷強化全科醫學住院醫師的基礎知識。基礎知識的強化還應該從縱向的學習轉向橫向的學習,從以掌握知識為目的的學習轉向以運用知識為目的的學習。
在醫學院校時,醫學生是以學科為基礎學習基礎知識的(縱向的學習),如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等。在住院醫師訓練時,住院醫師應該以健康問題或疾病為基礎來學習基礎知識(橫向的學習,整合式的學習),例如,針對某種心臟病,應該從這種心臟病的解剖學、生理學、生化學、細胞生物學、病理學等各方面來加以分析和解釋,從而深刻理解這種心臟病的發病機制和病理表現,同時,在認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各種基礎知識得以融會貫通,這就是所謂的強化。對于常見疾病的理解,帶教老師很容易產生誤解。在各個專科的病房中,專科醫生司空見慣的疾病很容易被理解成常見病,但在病房中常見的疾病,在社區、門診可能并不那么常見,尤其是在高級的醫學中心的病房中,這種住院病人在社區病人中所占的比例極小,全科醫生沒有必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如何為這些病人服務。因此,常見病應該以社區為背景來理解,而不是以綜合醫院的專科門診,更不是以綜合醫院的專科病房來理解。最好的方法是對社區常見健康問題進行調查和分類,以便各專科的帶教老師能把握好教學方向。相關的教學機構應該為各臨床專科的帶教老師準備一份完整、詳細的教學大綱,讓帶教老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教學。對于基本操作技術,應該有所側重。在社區中經常用到的技術,一定要做到熟能生巧,十分有把握,而不是會做就夠了。在社區中不常用的操作技術,只要動手做過就夠了。在帶教過程中,往往會碰到這樣的現象,那些難度較大的操作技術,住院醫師會搶著做,而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術卻誰都不愿意做。
3教學方法的改進
除了手把手的教學以外,對于全科醫學住院醫師來說,一定要多采用以病例為基礎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先選好合適的病例,以專科醫生為主進行第一次病例討論,重點反映專科醫生的思維方式。然后,要求每個住院醫師分別準備不同方面的綜述和病例分析意見,在第二次病例討論時,分別報告,并由參加討論的各方面的專家或帶教老師進行評價,這樣可以綜合各方面的知識,強化整體觀念,同時,也鍛煉了住院醫師查閱文獻、撰寫綜述、口頭匯報、參與討論、融會貫通各方面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標準化訓練對全科醫生的培養來說也很重要。設置一個有錄像和單向玻璃的標準化教室,培養一些標準化病人,讓住院醫師有機會一對一地為病人服務,并從中得到訓練,如問診訓練、體檢訓練、與病人溝通的訓練、操作技術訓練等。訓練結束后,還可以讓住院醫師從錄像中做自我評價,吸取教訓。總之,為了做好全科醫學住院醫師的專科帶教工作,有必要讓帶教老師先學習全科醫學的理論和方法,轉變醫學觀念和思維方式,了解全科醫生的工作條件和任務,明確專科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同時,掌握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盧祖洵·衛生部基婦司城市衛生服務課題《中外社區衛生服務比較》課題研究工作總結報告, 2001, 6
[2]李春昌,吳春容主編·全科醫學概論·第4版·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 11-20
[3]Dupuit S, Collins E, Shergill S, et al. Computer-based assistance infamily medicine.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1998, 55 (1): 201-203
1.1人才培養目標
在內科學課程設計時要明確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基層醫療衛生系統培養緊缺人才。經過3年時間,使學生成為適應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改革,掌握醫學影像技術基本理論及技能,能從事放射診斷、超聲診斷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2應具備的能力
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等;熟練掌握常見病的放射診斷、超聲診斷基本知識、理論,具備從事醫學影像診斷臨床工作的能力;具備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做出正確影像診斷的能力。
1.3主干學科、主要課程
該專業主干學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主要課程包括內科學等。
2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內科學理論教學課程設計
2.1突出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特色及就業崗位需要的知識
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文化基礎較薄弱,對學習公共課、專業基礎課、綜合素質類課程興趣不高。因此,內科學課程設計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課程,也不能把中專的課程簡單地組合起來。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相應改革,才能適應社會,尤其是基層醫療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通過適當精簡、融合、重組、增設等,打破原有課程設計界限,優化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突出職業能力培養與崗位技能訓練,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臨床教學、加強技能實踐、適應基層需要為原則,設置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內科學課程體系。近年來我們按照這個思路,以“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為原則,在制訂內科學教學計劃時重點選擇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以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以增強動手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核心,體現崗位需要的知識。
2.2明確內科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2.1明確內科學的地位
開始授課前向學生介紹內科學與專業課程、臨床工作的關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內科學在臨床醫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臨床各科的基礎學科,所闡述的內容在臨床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中具有普遍意義,是學習和掌握其他臨床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其涉及呼吸、循環、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統的常見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與外科學并稱為臨床醫學的兩大支柱學科。
2.2.2明確內科學學習的意義
內科學的教學任務和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要點和防治措施,為日后學習其他臨床學科和從事臨床實踐或基礎研究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內科學是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亦有醫學之母之稱。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核心學科,臨床醫學的共性診斷與治療思想集中表達在內科學中;且在臨床實踐中,內科疾病也最為常見,其涉及面廣,整體性強,既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又與基礎醫學密切相關,其診療原則與方法亦適用于其他臨床各科。
2.2.3明確內科學的學習方法
內科學的學習方法是通過病史詢問或面談后,進行體格檢查,根據病史與檢查所見做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以期在眾多鑒別診斷中排除可能性較低者,獲得最有可能的診斷,給出合理治療方案。
2.3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3.1重視“三基”教學,強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關系
“三基”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內科學學習以疾病為中心進行講解,包括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解剖、生理變化、臨床表現、影像學診斷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學習“慢性支氣管炎”時,先讓學生復習支氣管的解剖和生理特點,炎癥的病理特點,咳嗽、咳痰的臨床特點及影像學特點,再進行討論并提出診斷依據,給予合理治療,從而達到基本理念與臨床知識的有機結合,為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奠定基礎。
2.3.2重視疾病間影像診斷的鑒別
影像診斷的主要依據是圖像,通過對圖像的觀察、分析、歸納和總結作出診斷。內科學課堂教學注重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如肺炎鏈球菌肺炎、肺結核病早期,病變部位病理改變為滲出性炎癥,影像學檢查表現為相似的X線征象,但這兩種疾病的典型臨床表現不一樣,如發熱癥狀,肺炎鏈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熱,肺結核病人多表現為長期低熱,于午后或傍晚開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過對這兩種疾病的介紹,引導學生明確學習內科學的重要性和意義,使學生明確影像學檢查只是輔助檢查,必須結合臨床表現進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診斷,從而為臨床醫生明確診斷提供依據。
2.3.3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
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加深學生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為了增加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彌補臨床見習中的不足,通過多媒體展示臨床病例后再進行教學。如講授“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時,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學中。教學中還可通過對解剖、病理生理知識的復習來闡述疾病的演變和表現、兩種病之間的聯系、影像診斷的變化,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出診治方案,不僅使學生產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問題能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3.4強調教學總結和復習
教學中對一堂課的內容加以歸納、總結和復習,使學生明確重點,從而達到鞏固知識、加深理解的目的。課堂導入和結束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能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師對“肺結核”一病講授完理論知識后,就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明確“肺結核”臨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評價學生綜合能力
重視課間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意識,從而提升學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如通過病例分析引導學生注重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明確崗位需求、就業要求,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3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
教師的能力評價對教師的業務發展具有導向作用。高職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師有深入生產第一線實踐的經歷,大部分教師缺乏動手能力,不能將醫院最新技術引入教學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高職“雙師型”教師已成為主要的師資力量。教師應定期深入臨床,熟練掌握臨床技能,了解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了解社區醫療、農村衛生室崗位需求;認真備好、寫好教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貢獻力量。
4選好教材
為了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進一步加快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解決農民看病就醫問題,我廳決定在20**年對**三市農村衛生人才進行培訓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培訓范圍,重點對全省各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負責人,11個經濟欠發達地市及江門市恩平市的鄉鎮衛生院院長、業務骨干和鄉村醫生分期分批實施培訓。為了做好此次培訓工作,調查農村衛生人才的數量及學歷構成,及時掌握有關情況,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培訓方式和內容
(一)衛生管理干部培訓班
開設地、縣(區)級公共衛生管理干部培訓班和鄉(鎮)衛生院院長培訓班,全脫產學習,培訓時間7天。通過培訓,提高市、縣(區)公共衛生管理干部和鄉鎮衛生院院長的科學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
1.地、縣(區)級公共衛生管理干部培訓班
主要學習有關衛生政策法規、現代管理理論、公共衛生管理、衛生經濟管理、衛生信息管理、危機管理和衛生文化建設等知識。
2.鄉(鎮)衛生院院長培訓班
主要學習農村衛生和農村中醫藥工作方針、政策、有關衛生法律法規、農村衛生管理學、衛生經濟學基本知識、基本醫療管理、公共衛生管理基本知識、全科醫學概論和農村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等知識。
(二)鄉(鎮)衛生院業務骨干培訓班
開設鄉(鎮)衛生院內兒科、外科、婦產科、預防醫學和護理骨干培訓班,實行全脫產學習,理論培訓2個月,臨床實踐1個月。通過培訓,提高業務骨干社區疾病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的能力。
1.鄉(鎮)衛生院內兒科骨干培訓班
主要學習衛生法律法規、相關基礎醫學基本理論和臨床醫學基本知識,掌握內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表現、早期診斷、預防措施和治療原則,具有預防醫學的基本知識、社區疾病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的能力。
2.鄉(鎮)衛生院外科骨干培訓班
主要學習衛生法律法規、相關基礎醫學基本理論和臨床醫學基本知識,掌握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表現、早期診斷、預防措施和治療原則,具有預防醫學的基本知識、社區疾病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的能力。
3.鄉(鎮)衛生院婦產科骨干培訓班
主要學習衛生法律法規、相關基礎醫學基本理論和臨床醫學基本知識,掌握婦產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表現、早期診斷、預防措施和治療原則,具有婦產科疾病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的能力。
4.鄉(鎮)衛生院預防醫學骨干培訓班
主要學習衛生法律法規、預防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計劃免疫的知識、技能及計劃外免疫的相關內容;掌握常見傳染病的流行特征、臨床表現、早期診斷、預防措施和治療原則;具有社區疾病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的能力。
5.鄉(鎮)衛生院護理骨干培訓班
主要學習衛生法律法規,熟悉常見病、多發病病情和常用藥物療效、反應的觀察與初步處理;掌握規范的基礎護理基本操作技能;能運用醫學和護理知識向個體、家庭、社區提供整體護理和保健服務,并能進行健康教育。
(三)鄉村醫生培訓班
脫產學習10天(每周2天,共5周),統一使用“好醫生網站”視頻教育系統。主要學習重點傳染病防治和急診急救的基本知識,掌握全科醫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區常見疾病和解決社區常見健康問題的基本素質和綜合服務能力。
二、培訓對象
(一)衛生管理干部培訓班
1.地、縣(區)級公共衛生管理干部培訓班
全省各地市、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和衛生監督所所長。
2.鄉(鎮)衛生院院長培訓班
汕頭、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潮州11個經濟欠發達地市和江門恩平市鄉(鎮)衛生院院長。
(二)鄉(鎮)衛生院業務骨干培訓班
汕頭、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潮州11個經濟欠發達地市和江門恩平市鄉(鎮)衛生院或中心衛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業務技術骨干。
1.鄉(鎮)衛生院內兒科骨干培訓班
鄉(鎮)衛生院具有3年以上內兒科臨床工作經驗的中青年技術骨干1名。
2.鄉(鎮)衛生院外科骨干培訓班
鄉(鎮)中心衛生院具有3年以上外科臨床工作經驗的中青年技術骨干1名。
3.鄉(鎮)衛生院婦產科骨干培訓班
鄉(鎮)衛生院具有3年以上婦產科臨床工作經驗的中青年技術骨干1名。
4.鄉(鎮)衛生院預防醫學骨干培訓班
鄉(鎮)衛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中青年預防醫學技術骨干1名。
5.鄉(鎮)衛生院護理骨干培訓班
鄉(鎮)中心衛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中青年護理技術骨干1名。
(三)鄉村醫生培訓班
汕頭、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潮州11個經濟欠發達地市和江門恩平市在崗鄉村醫生。
三、培訓地點、時間安排
(一)衛生管理干部培訓班培訓地點設在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二)鄉(鎮)衛生院外科和護理骨干培訓班培訓地點設在韶關學院醫學院(省農村衛生人才培訓中心);汕頭、河源、梅州、汕尾、潮州5市鄉(鎮)衛生院內兒科、婦產科和預防醫學骨干培訓班培訓地點設在嘉應學院醫學院,韶關、惠州、肇慶3市鄉(鎮)衛生院內兒科、婦產科和預防醫學骨干培訓班培訓地點設在韶關學院醫學院,陽江、湛江市、茂名、恩平4市鄉(鎮)衛生院內兒科、婦產科和預防醫學骨干培訓班培訓地點設在廣東醫學院。
(三)鄉村醫生培訓班的培訓地點由縣(區)級衛生局統一組織安排。
各培訓班將分期分批進行,具體時間安排另行通知。
四、培訓經費
培訓費、教材資料費及培訓期間的食宿費用由省衛生廳農村衛生人才培訓專款統一支付。
五、有關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