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09:58:0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初中歷史優秀教學,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對歷史教材進行深入挖掘,讓學生汲取精華
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將這些知識通過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充分理解并掌握;隨后再組織小組進行思考、探討以及交流,讓學生在自由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吸收這些知識,汲取其中的文化營養,從而培養學生的優秀道德品質。
比如,在講到“中華文明的起源”時,在學生掌握了農業起源的時間、特點以及意義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問題思考:從哪里我們還可以知道中華文明的起源?學生會想到用斧子開天辟地、為了躲避野獸在樹上建造巢穴等。
而在講解文字演變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馬”字從甲骨文演變到大篆體的過程中,文字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思考發現,原來比較象形的曲折線條被拉平,線條取代了方形和圓形的團塊,從而降低了文字的象形難度。
學習古代歷法時,教師先讓學生將24個節氣背誦出來,再對農業生產的安排加以說明,這樣的講解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知識面上得到進一步擴充,而且能夠促使學生認識到古代和現代文化是密切關聯的。
在學習教育家孔子思想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搜集、閱讀孔子的言論,并對其展開分析探討,意識到圣人的思想觀念對現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以及繼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二、對教材進行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授課中
初中教育階段并沒有專門開設課題來講解傳統文化,因此就需要歷史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把經典的傳統文化提出來并對其仔細講解,引導學生拓展延伸教材內容,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
比如,在講《傷寒雜病論》時,應講解中醫和西醫的不同之處。中醫是在傳統文化背景下產生的醫學和藝術,而西醫卻不一樣,它不像中醫會用到陰陽五行等傳統文化。但在現如今的社會上,傳統的中醫被忽視。面對此種形勢,就需要教師發揮教育者的作用,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并通過學生的思想,將傳統文化的力量傳播到社會生活中。
在講古代書畫藝術課堂上,教師也可以對教材進行補充:西方國家在書畫藝術創作時注重的是真實性,而中國傳統藝術卻更注重意、更關注人物或字體的個性以及作品所體現的中心思想。
又如,在講解春秋戰國諸子學說一課時,教師可以將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學說加以補充,讓學生領會到百家學說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泉,也是儒學說和道學說的開始,讓學生明白歷代思想家為了使儒學說和道學說更充實,一直在補充、闡述以及辨析百家學說,培養他們的傳統文化情結。
當講到如何布局明代的北京城時,教師可以做出如下概括: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皇帝就是中心,掌握所有的政務和權力,這也體現了當時的建筑思想。封建社會中握有牢固的皇權才能使社會和諧穩定,否則社會就會動蕩不安,這種觀念已經牢牢地扎根在國民心中。
三、對傳統文化作品進行鑒賞,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初中歷史教材將從古到今的國人的藝術作品生動地展現出來,其中有書法、繪畫以及文學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我國的藝術史有多繁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品評和鑒賞,使中國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這也是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條很有效的途徑。讓學生體會古人如何通過藝術的形式把自己真實的觀點和感受表現出來,從而提升自身的人格和品性。
比如,教師可以把唐朝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等人的經典詩句;宋朝著名詞人蘇軾、李清照等人的詞;清朝揚州八怪的繪畫作品等找出來供學生鑒賞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在賞析了這些作品的表達方式后,再深入思考作者在創作時的思想以及作品本身要表達的內涵。
而講解魏晉時代王羲之的《蘭亭序》時,可以從網上下載王羲之的真跡給學生展示出來,讓學生在欣賞王羲之高超的書法水平的同時,感受王羲之書法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
初中歷史教材不可能把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完全涵蓋在內,我們只能簡單地把一些歷史文化展現給讀者。所以,教師以及學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搜集材料,通過揣摩這些閱讀材料進一步走進歷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參考文獻:
[1]隋艷鳳.文史結合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人物賞析 賞析策略
一、引言
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人物賞析和歷史事件介紹是最為主要的兩個部分。歷史教師一方面需要給學生介紹不同朝代和特定歷史事件,另一方面需要為學生介紹歷史上的著名歷史人物。然而,對于歷史課程而言,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多個領域內容,初中生很難在短期內對各方面都有所了解。正因為如此,初中歷史教學才存在一定難度。許多一線歷史教師都認為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教學存在顯著問題就是講得太深,而學生不理解,講得太淺又達不到教學效果。面對這樣的艱難抉擇,我們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決。
按照教學基本規律及初中學生心理特點,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時候,往往對具體歷史事件不太感興趣,多數學生卻對歷史書上出現的歷史人物比較感興趣。因此,為了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水平,切實解決好初中歷史教學難題,最好的解決方法之一就是抓住歷史人物這樣一條歷史主線,重點對這些歷史人物進行賞析。當學生對眾多歷史人物都有了了解之后,他們就容易思考這些人物在特定歷史時期做出的政治決策或軍事戰略,這有利于幫助他們學好歷史課程。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主要人物賞析策略
為了進一步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水平,我們可以嘗試以下人物賞析策略。
(一)真實全面地評價歷史人物
在眾多歷史人物當中,有君王、丞相、將軍、大臣等政治人士,也有思想家、文學家等知名人士。此外,有民族英雄、民族漢奸等。這些風格各異、性格特長各不相同的人,給歷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果初中歷史教師能抓住這些優勢,對課堂進行設計,那么歷史課程就能非常生動形象,極富趣味性,讓學生以聽故事、玩游戲等方式學到知識。只不過,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一定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力求客觀真實。并且,分析的時候要從多方面正確評價,不能因為某一方面的錯誤否定歷史人物對國家和民族所作的貢獻,也不能因為某一個人做過一件對的事情就掩蓋他的缺點和不足。相反,我們需要將每一個歷史人物當成活生生的人,然后從人性角度出發,思考他們在歷史抉擇時所處的具體歷史環境,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歷史人物。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歷史教師介紹歷史人物的時候,往往會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對他們進行評判,例如,一些喜歡諸葛亮的人會把他評價為神一樣的存在,而一些討厭的人則會將他視為魔鬼一般的壞蛋。這樣的評價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難免存在極端思想,容易使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夠理性化,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誤導。
(二)歷史人物評價與歷史事件相結合
評價歷史人物時,我們需要將特定歷史人物與具體歷史事件相結合,讓歷史事件成為人物評價的論據。例如,當我們高度評價唐太宗李世民的豐功偉績時,有必要對他做出的政治決策進行分析,這就必然提到“貞觀之治”相關的一系列歷史事件,這樣的人物評價才有說服力,能夠讓學生信服。如果一個教師僅憑借自己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夸夸其談,那么就實現不了歷史教師的目標。相反,我們應該借助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一方面將二者結合起來討論有利于歷史教學課程全面開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歷史。另一方面歷史人物評價與歷史事件相結合,能夠增強歷史課程的趣味性,讓歷史課程更生動活潑,以帶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盡管對于初中生而言,太多歷史事件講解也許會讓他們覺得很亂,短期內不可能記住諸多歷史事件。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充分了解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環境,并對歷史人物有充分了解,這對歷史教學課程發展有很大幫助。
(三)引導學生向優秀歷史人物學習
通常,歷史教科書中出現的人物多數都對歷史發展產生過或多或少、或正確或錯誤的影響。例如,政治家推動了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文學家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學作品,歷史學家為我們的歷史記錄作出了一定貢獻。當然,一些品德敗壞的歷史人物,如秦檜、等,他們給歷史發展造成了阻礙,同時傷害了許多人,成為民族恥辱。因此,教師在引導初中生進行歷史人物賞析的時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正確分析歷史人物的功勞與過失,然后對優秀歷史人物的情懷、智慧、才華進行了解,進而向優秀歷史人物學習。由于優秀歷史人物眾多,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學到智慧、勇敢、刻苦鉆研、剛正不阿等優秀品質,因此是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而通過歷史人物學習,初中生的人生價值觀念受到積極影響,內心世界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有利于他們成長。據了解,許多初中生在閱讀了名著《三國演義》之后,開始對其中眾多歷史人物,如劉備、諸葛亮、關羽等產生濃厚興趣,并視他們為偶像,這也是優秀歷史人物具有的魅力。因此,開展歷史課程的同時,不要忘了引導學生向優秀歷史人物學習,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結語
初中課程當中,歷史課程是一門學習難度較低,但多數學生并不感興趣的學科。為了進一步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水平,讓更多學生對歷史課程感興趣,我們可以適度強化歷史人物賞析教學環節,讓初中學生在了解歷史人物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歷史,以實現歷史課程教學目標。文章認為真實全面地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評價與歷史事件相結合、引導學生向優秀歷史人物學習是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人物賞析的主要策略。如果我們能夠以歷史人物賞析為主線,再穿插一定的歷史事件,那么初中歷史教學效果有望獲得進一步增強。
參考文獻:
[1]陳振江.初中歷史教材改革的幾點建議[J].歷史教學,2012(12):26-30.
[2]唐秀英.中學歷史問題教學法的實施[J].教育評論,2013(02):38-42.
[3]趙恒烈.歷史思維能力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2-35.
【關鍵詞】初中歷史 思想道德 結合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0(b)-0143-01
我國一直是一個禮儀之邦,在長期的文化教育中一直重視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這也是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真正實踐的內容。在重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也逐漸將思想道德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教育相結合,重視在其他學科教育中不斷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初中歷史教育作為我國初中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讓學生客觀了解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多年來的初中歷史教育中,涉及到我國很多傳統的優秀思想道德內容,也涉及到我國諸多的有著高尚道德情操的歷史人物,因此,在初中歷史教育中可以充分發揮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對當代學生的啟發作用,將思想道德教育與我國初中歷史教育相結合,以促進初中歷史教學方式的創新,也有利于提高我國當代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初中歷史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結合進行論述。
1、營造良好氣氛,提高學生對于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視
學生對于思想道德素養的態度是關系到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直接影響學生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提高學生對于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視程度,只有當學生對于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視程度比較高的時候,才能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氣氛,利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來提高學生對于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視。例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涉及到一些歷史人物的時候,教師可以與學生分享一些歷史人物的高尚道德情操,讓學生對于這些歷史人物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也對他們的高尚道德情操有更加深刻地體會。比如,在講到漢文帝的“文景之治”時,我們可以引入漢文帝至孝的故事。“漢文帝劉恒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大孝子,在其二十四歲的那一年,他的母親得了一種病,因為不能服食藥物,所以這病好得非常慢。漢文帝看著自己日漸消瘦的母親,常常淚如雨下,并且日夜守候在母親的身邊,直到母親病愈為止,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也消瘦了不少。”在這個故事講完以后,我們可以問同學們:“你們有誰對自己的父母做過類似的事情?”從而引發學生們深思,以提高他們對“孝道”的認識。通過這樣長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更加深刻感受到我國長期以來優秀的思想道德傳統,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提高對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視,進而在自身的實際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2、初中歷史教師從自身做起,為學生樹立好榜樣
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實際行為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十分大的,也是在教學過程中最有說服力的,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想將歷史教學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那么就需要從自身做起,在學生面前樹立好榜樣,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接受教師的教育。歷史教師作為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增強自身的說服力才能使學生們對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更加的感興趣,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師具備一定的思想道德高度。提高歷史教師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措施有:首先,教師應該定期接受教育管理部門以及學校內部組織的教師職業道德和教育工作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工作綜合能力。其次,歷史教師應該不斷地通過自我學習的方式,感悟歷史人物的博大情懷和高尚情操,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最后,歷史教師應該定期對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道德行為進行客觀的評價,使自己處于一個不斷反省、不斷進步的狀態,從而不斷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
3、在初中歷史教育中強化道德素質的培養
初中歷史教學內容中很多歷史人物和他們的經典事件都是宣揚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素材,也是在初中歷史教學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可以利用歷史人物的經典事件來營造教學氣氛之外,還可以利用這些事件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行培養。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時候,可以將歷史人物的一些名言名句與學生分享,讓學生更加深刻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所需要承擔和面對的現實,讓學生體會到歷史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所表現出的擔當,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結合現在的社會情況,結合自身所學的知識進行思考,客觀看待自身思想道德素質中的不足,認真努力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用歷史人物的卓越表現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來鞭策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
4、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培養
思想道德水平是指導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學生的行為是否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是受到思想道德意識的影響。任何高尚的思想道德意識最終都要落實到行為上,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不僅是在學生的思想意識上進行教育,也要在學生的行為上進行教育。首先,要讓學生客觀認識到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思想意識的影響的,因此,要做到踐行高尚的思想道德行為,就需要學生在思想上就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其次,教會學生合理利用思想道德意識的影響,在實踐行動中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要學會獨自分析情況,保持自己的優秀思想道德意識來指導行為,確保在實踐中真正落實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以課本內容為基礎展開德育教學
1.培養初中生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是德育中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國幾千年恒久的優良文化傳統,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當深深愛著自己偉大的祖國。在如今的初中歷史課本中有很多這種素材,在偉大祖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有很多仁人志士在愛國方面為后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因此,初中歷史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善于發現課本中的資源,利用好課本,適當對初中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初中歷史課本中寫道:我國的四大發明在當時領先于世界上的其他所有國家,在講到這里時老師應當運用激昂的語調,要注意激發出初中生的愛國意識,喚起他們應當好好學習為國家出一份力的意識。在講解敦煌莫高窟、長城等有關知識時,要用初中生了解我國輝煌的歷史文化,讓學生感到自豪,從而激發出其強烈的愛國情操。在講到一些偉大歷史人物的時候,要用這些人物的偉大事跡來教育初中生,陶冶其情操,比如,戚繼光、林則徐、鄧世昌等等。
2.重視民族團結及國家統一的教育
讓初中生意識到民族團結及國家統一的重要性也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有眾多民族的國家,更需要人民互相團結,促進國家統一。在我國的歷史中,各民族之間通過各種方式促進民族團結的例子有很多,有很多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偉大人物。初中歷史老師在講解這方面內容時,應當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意識。
二、將歷史教育融入生活,提高初中生道德素養
歷史學科中的一大特點就是把思想性和科學性相融合。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授歷史知識離不開道德教育。歷史知識講述大部分都是已經發生了的事件,歷史知識倘若不能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初中生就會覺得比較抽象,不是很好理解,比較遙遠、縹緲。德育只有融入初中生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同時和其他教育形成一個整體,才能真正落實德育。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展開德育,初中歷史老師必須用時代的眼光客觀、正確地評述歷史,引導初中生進行正確的分析,正確認識現實生活,幫助其解決學生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將現實和歷史融合在一起,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進步。將歷史事件和初中生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初中生就會表達積極的態度,在這個時候,老師如果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引導其自行建立起道德意識,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歷史老師應當將歷史變遷的事件和現實生活中的變化緊密聯系起來,促使初中生在積累歷史知識及結合現實生活的過程中感悟歷史,繼承偉大人物的思想,學習其優秀的道德素質,并結合自身進行反思,理解人生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為自己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建立良好的教育觀念
作為初中歷史老師,首先應當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把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基本,不能把教學進度和考試成績作為教學目標,要做到因材施教,把偉大的思想融入歷史教學中,并且與政治結合起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初中歷史老師應當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這是培養初中生的首要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歷史老師應當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應當做到及時挖掘出初中生的創新能力,應當具備一定的教學基礎以及情感氛圍,同時還要具備一些風趣的知識,將豐富多彩的歷史知識栩栩如生地在講臺上演繹出來。例如,在講解秦始皇時應當表現出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英雄氣概。另外,優秀的歷史老師還應當具備科學研究素質,主動積極地深入研究應當如何教好初中歷史,為初中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關鍵詞】教學反思 教師 專業成長
正文: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們怎樣思維》中,就倡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20世紀80年代,教學反思在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已經蔚然成風。二十多年來,關于“反思”的討論在歐美教育界備受重視,并且逐漸影響到我國。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持續深化發展,教學反思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對于實現學生的學習目標已經越來越顯得重要,如何進行教學反思、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完成歷史課程目標值得我們初中歷史教師進一步去探索。
一、新課程下教學反思的實質
何謂教學反思?簡而言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們怎樣思維》里指出,反思的出發點是對問題情境的困惑,經過分析、假設、推理與檢驗而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通過反思可以對教學經驗進行改造和重組,可以發現教學的真正意義。反之,沒有反思就不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
當前,歷史新課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創新和突破。基礎教育歷史新課程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從單純的歷史知識傳遞者走向歷史教與學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歷史教師不僅歷史專業學識要較為豐富,而且還要善于對歷史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Posner)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著名學者劉岸英指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他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能有什么改進”。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師能否成為優秀教師,取決于他是否善于對教學過程和教學問題進行反思。[1]
二、初中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教學反思
“上課時,只是就事論事地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后要他們死記歷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勵他們思考分析” 。[2]這是“教書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個優秀的歷史教師,在新課程里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同時,優秀的歷史教師必然地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深刻的反思,認真思考自己教學的過程及效果,并及時吸收他人的實踐、研究成果。因此,教學反思對于初中歷史教師專業成長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作用:
1、教學反思有助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研究的深入。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區的教育教學工作者所倡導的“參與式”教學,其目的不僅是要求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中進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師在參與的同時進行探究。當代國內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也是教學實踐的研究者,教學研究離不開教學反思。歷史教學反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歷史教師的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歷史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使整個歷史教學活動、歷史教學行為日趨優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無疑會促進歷史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
如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們不妨多問問自己:這個課題應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采用什么樣的教學形式最佳?對于學生搜集到的“史料”、“證據”,是讓他們全部采信,還是引導他們學會對“可疑”資料進行大膽質疑?學習成果展示的側重點是讓學生圍繞主題輪番登臺做一點知識性的介紹,還是說明探索求知的過程與方法?還有,對于近現代歷史上一些比較“敏感”的人物、事件、現象又應該如何客觀評價?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學習?是否應該有個“度”?初中歷史教師都可以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反思、研究,從而達到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教學,并積極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徑,推動初中歷史教學研究不斷深化的目的。
2、教學反思有助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發展。
所謂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對教學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反思。復雜的初中歷史教學,決定了它不是初中歷史教師展現知識、演練技藝的場所,而是初中歷史教師實踐智慧的體現過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國歷史科教師在文章里談到,他初登教壇時,為了教好中國歷史課,經常選擇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在課堂上講給學生聽。“講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費力氣,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狀態。”后來,這位老師經過自己認真的反思后,他把“講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變:一是安排一些喜歡說話的學生,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在課堂上講中國歷史故事;二是安排學生做中國歷史廣播劇錄音,把錄音帶在堂上播放。兩種設計都取得很好的反響。這位歷史教師繼而分析:教師一個人講故事或組織學生講故事,其效果不一樣。“前者,老師唱獨角戲,學生只需要聆聽;后者,老師是設計者,學生是表演者。”“由學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負責的學生受到訓練,其他觀看和聆聽的學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從這個例子中不難看出,初中歷史教師追求歷史教學合理性的反思活動,是有益于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智慧增長的。關鍵是初中歷史教師要有反思的意識,并在具體的歷史教學情境中理性地隨機應變,善于調整歷史教學策略,使自己的實踐智慧永遠處于發展的過程中。
三、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學反思有利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發展。那么,歷史教師又該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們初中歷史教師亟待探討解決的問題。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來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這一問題,分享一些我的經驗與收獲。
1、要養成課后小結與反思札記的習慣。
過去,人們往往重視課前的備課,對于課后的小結與反思,則較少關注。但就歷史學科而言,需要教師課后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編演歷史劇”是新課程提倡的多樣化教學形式之一,這種教學形式真的對促進學生理解歷史有幫助嗎?揚州中學王雄老師在“”一課的教學設計中,讓學生自由組合,排演了一個“去留肝膽兩昆侖”歷史劇,教師讓同學們課余時間排練,不要太講究道具與服裝,也別花過多的時間。一周后,同學們在課堂上演出,結果印證了這種教學形式的積極作用。事后,王老師在“反思札記”中寫到:
這一天像過節一樣,學生興奮而不斷高漲的情緒也影響著我,不過,我在觀看之余想得最多的還是老問題:“這種方法能夠促進學生理解嗎?”答案是肯定的。在他們排演之際,不僅十分重視劇本,而且查閱了大量書籍資料,了解人物的個性,為了想象梁啟超、康有為的講話語氣,大家還進行了討論,最后,確定了兩人講話的共同點:廣東普通話,都帶有書生特點,但是,康有為的語氣更沉穩,梁啟超較之更有激情。那么,為什么學生能夠在這種學習中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熱情呢?其實,每個人的智慧都是偉大的,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將其智慧表現出來,而不是僅僅接受別人的知識與觀念,參與歷史課本劇的排演可以將對歷史的理解與對歷史學習的情趣完整地結合起來。[4]
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唐遠華老師,從1992年起,嘗試對高一學生從事歷史劇教學實驗。劇本以“城濮之戰”、“毛遂自薦”及“鴻門宴”三件事為題材。一方面,學生對其內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適合進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們均具有豐富的戲劇性,頗能引發學生興味。實踐下來,唐老師覺得:
透過教師的精心安排指導,的確能促成發展并提升學生歷史思維的預期目標。畢竟學生通過主動閱讀理解史料、編寫劇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學習相當主動,收獲自然豐富!其實歷史劇的趣味性不僅表現在有趣的臺詞,滑稽的動作,更在同學間互助研究劇情發展的可能性上,所體會出來的心得。甚至個人認為演出前的過程,比演出結果,就教學價值而言,更為重要!因為觀賞的人只是旁觀這些歷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學卻是花了時間與下功夫去經歷這些歷史情境,歷史教學不是一直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神入歷史情境去做歷史的思考嗎!? [5]
以上這兩位老師都習慣于做課后小結與反思札記,長期積累,就會成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歷史教學案例,對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歷史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反思水平。
2、看課。
“看課”又稱“課堂觀察”,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常說的“聽課”類似。不過,傳統的聽課目的比較單一,而且聽課之后幾乎沒有什么評論。而看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范式,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較豐富的活動。特別是同事互助看課,不含有考核或權威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通過相互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這已被西方學者喬依斯(Joyce)、許瓦斯(Showers)等所進行的實證研究證明。
陳瑤的《課堂觀察指導》一書中,記載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學一堂初中歷史課上做的看課筆記。陳瑤教師對執教教師和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留下非常詳細、具體的“現場記錄”,并做了“評注”。比如,“現場記錄”描述道:“當講到商鞅變法的故事時,老師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動。……學生明顯地完全被她的講述吸引。但在談到商鞅變法的內容時,學生的反映不是很積極,看上去有點疑惑,而且七八個同學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現。”又在旁邊評道:“商鞅變法的內容是課文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老師在投入的講解時,忽略了學生的反映,沒有在重點難點上給予充分強調。”對于老師向學生的提問,觀課者評道:“我感覺老師在提問上有設計、有技巧,但對學生的回答,老師的反應比較單一,缺少評價、追問和很明確的鼓勵。” [6]
觀課,教師具有最佳的研究條件,應該像上述實例這樣,觀課才能達到目的。當然,課后,觀課教師應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歷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
3、進行案例研究。
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案例是教學理論、教學實踐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謂案例,其實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對此進行分析、探討,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歷史教學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并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時注意搜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歷史教師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別是一些中學優秀歷史教師的典型案例很重要。遠的不說,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有歷史教育工作者從著名中學歷史教師,如宋毓真、陳毓秀、時宗本等人的教學經驗中提煉出典型實例,用以說明某種歷史教學觀點或歷史教學方法。特級教師劉宗華與北京師范大學歷史教學法前輩孫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寫了《劉宗華歷史教學藝術與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一書,前者談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和體會,后者則運用教育理論來闡釋其教學實踐的價值,理論與實際相得益彰。這些都是已經出版的,還有更多發表在報刊上、網絡上的優秀教學案例,應及時研讀,從中受到啟迪。而觀摩聽課、座談討論、專家講學等多種形式,也是對教學案例進行總結、反思和探討的好時機。
關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課題。可以肯定,發展的教學反思是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也必然促進初中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岸英:《反思型教師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科學》,2003年第4期。
[2]方駿:《如何使歷史教學變得有趣》(p.165)。《學與教的喜悅》,(香港)朗文教育,2000年。
[3]陳漢森:《我在初中中史教學上做過的嘗試》。楊秀珠主編:《老師談教學(歷史教學篇)》,(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
[4]王雄:《一堂熱烈的歷史課》。(臺灣)《清華歷史教學》第12期,2001年9月。
[5]唐遠華:《高一學生演歷史劇的教學實驗》。(臺灣)《清華歷史教學》第3期,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