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8 16:09:5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人際關系;心理健康;中學生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由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中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長高峰。其生理、認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識在迅速發展,是人一生中發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關鍵的時期。但這一階段也是學生最容易出問題的階段。作為老師不僅應該充當好管理者的角色,還應了解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優良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1中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征
中學生正是處在由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的一個階段,他們正處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時期,因此他們具有半兒童半成人的特點。這個時期是兒童心理發展大變化的轉折期,在整個心理發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高中階段學生正處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寶貴,充滿生機具有向上發展趨勢的時期。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已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追求。
1.1心理品質發展不平衡。中學生自尊心很強,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對較弱,在生活中一帆風順和得意時,常有明顯的優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又易轉向反面,產生自卑感甚至悲觀失望等消極心理反應。
1.2情緒和情感的發展不平衡。中學生情感豐富而復雜,情緒變化急劇而強烈,常常動蕩不定,為一點小事可顯得非常激動,熱情,卻有時又會轉向反面陷入極端的苦惱悲觀的情感狀態而泄氣、絕望。故有人把青少年這個階段說成是“疾風怒濤”時期。
1.3人際關系不協調。中學生需要友誼,需要別人愛又愛別人,把友誼看成是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伙伴,會使他們感到苦惱孤獨。友誼給他們帶來歡樂和支持,來自朋友的鼓勵和安慰、贊揚,往往比家長、老師的作用大。但由于中學生自尊心很強,感情豐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易產生人際關系的緊張而帶來心理不平衡。
1.4自我意識、自我實現的觀念與認識不平、認識能力的差異。中學生自我意識增強、思維活躍,尤其處在信息時代,大量的信息以多種途徑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中學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惡丑的,但由于中學生認識能力跟不上,對各種信息不能過濾,就可能成為一種社會因素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有害的影響。如果注意加以引導培養,就能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是非觀念。
2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及成因
2.1學習方面: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表現有精神萎靡不振, 壓力越來越大,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學習效率不高等。
(1)厭學,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出現厭學情緒,甚至可以說“厭學心理”在中學生中已經有一定的普遍性。
(2)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一些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的影響下分好班、差班,考試排名次,張榜,搞題海戰術,使學生的心理整天處于一種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另外不當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學方法不靈活,帶有懲罰性等,也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
2.2人際關系方面:
(1)與老師的關系不和諧產生對抗心理。在中學時期,老師仍然是學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理解與愛護。如果老師對學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幫助,就會降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影響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
(2)同學間的關系不夠融洽。學習任務越來越重,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同學之間也缺少了交流和溝通。如果老師疏于引導,同學之間就會產生隔膜,缺乏應有的同窗情。
(3)與父母的關系不夠親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 而專制式家庭中的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會造成這樣的家庭中的學生孤僻、專橫的性格。加上“單親”家庭等問題的存在,使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帶來或制造了痛苦,會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2.3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緒嚴重。青少年時期處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過渡的階段,認知特點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現實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犢不怕虎”。一旦將他們的主觀想象放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時,他們驚訝地發現,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滅,給他們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壓力。有自卑傾向的人就會難以忍受,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無能,因而灰心喪氣、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內心。
導致中學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績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2)逆反心理普遍。中學生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在許多問題的認知上,都對家長和教師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可是,他們的潛意識里將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獨立。但是在家長和教師的眼里,他們還是個孩子,還很幼稚,惟恐他們上當吃虧,于是對他們關愛有加,喜歡過多干涉他們的生活。
另外,中國傳統 “師道尊嚴”、“父為子綱”的觀念對人們的影響十分深遠。于是許多家長和教師無論正確與否,都要求中學生接受他們的觀點,這引起中學生的強烈反感。于是,部分中學生就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家長和老師的觀點無論對錯一律拒絕。以免家長和老師對自己進行干涉,這樣就形成了較強的逆反心理。
3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對策
面對中學生如此復雜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憂患,也更加明確了在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那么該如何從事這項工作呢?具體做法我以為有以下幾點:
3.1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課程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知識理論課,如心理衛生常識講座,心理調節問題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在心理知識的學習中明確認識、矯正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心理沖突。另一部分為活動訓煉課,這是在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顒觾热莅ǎ盒∑繁硌?,角色模擬游戲,互訪互問,以及其他活動形式,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介紹自己、了解別人,與人交社的社交技能,還可以掌握一些諸如: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防患于未然。
3.2在常規的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輔導的內容。實際上各科教學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內容,只要備課時加入心理教育的導向,就可以使授課內容深入一層,如,語文課就包含有許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勞動課、體育課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學生的挫折耐力、鍛煉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
3.3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進行心理宣傳。由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的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矯治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都需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的宣傳。
4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有諸多標準,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變態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10條標準:
(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適度的評價;
(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于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的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4讓學生學習一點心理知識
4.1、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心理學知識對學有益處,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自身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學生學習了心理學的知識以后,能按心理學規律去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有較大的提高。比如:學習了記憶的規律,就可以解決上課不專心,開小差的問題;學習了思維規律,就可以解決記不住,記不牢以及死記硬背的問題;學習了有意注意的規律就可以使思維開闊、更敏銳、更富有創造性,還可以調節考前情緒,消除緊張,輕松上考場。
4.2、心理學知識還可以解答中學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難問題,從而更深刻地認識自己,達到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比如,學習了有關性格的知識,就可以使自己對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從而矯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鍛煉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學習了情感的知識,可以使自己學會調節情緒、升華情感的方法;學習了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順利地度過青春發育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信號,為達到心理健康的標準,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付擔子不能僅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上,而是要著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實際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光磊.《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中學生心理健康面面觀》.
【關鍵詞】 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課程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8(b)-0058-01
心理健康是當今社會最需要關注的問題之一。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這項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類健康的重要指標,如今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那么對初中生來說,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什么?初中生產生的心理問題成因有哪些?針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課程的出現又有什么新的意義?下面將對這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1 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初中生是所有青少年中最為特殊的群體。因為初中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處于少年和成年人的交界處。剛從父母的寵愛中掙脫出的初中生還未處于思想的獨立期,有著叛逆的想法卻缺少可以支撐的能力和思維,這樣很多初中生走上了歧路。這些問題乍看可能是叛逆的表現,但深層次的是心理問題出現的征兆,嚴重了會導致初中生自殘、自殺,甚至傷害別人,走上不良的道路,影響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所以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引導不僅對社會、對家長、對教師、對初中生自己身,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初中生人群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一) 成績的壓力
由于家長和老師對初中生的期望過高,而且初中生教師往往將成績作為評價初中生的唯一標準,偏愛一些學習好、在班里擔任一定職務、性格討喜的初中生,使一些成績較差的初中生變得非常不自信。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長往往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的孩子進行對比,過分夸大其他孩子的優秀,打擊自己孩子的積極性與自信心,使初中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對心理產生了影響。
(二)升學的心理壓力
是服從父母的期望還是完成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方向又在哪里?作為即將升學的各階段的學生,這些問號每天都充斥著自己的大腦。而以成績論人的學校制度又在另一方面壓制著學生的自我思想。自從成為升學一族,辛苦的學習和自我的興趣培養產生著嚴重的沖突。學業的壓力,易產生心理問題,輕者產生抑郁癥,嚴重的甚至有自虐、自殺傾向。
(三)愛情萌芽的疑惑
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在身體成長的同時,也開始有了愛情的煩惱。學校對校園愛情的打壓和反對制度,往往對學生沒有進行健康的引導,使得學生出現愛情心理畸形,往往不能正確面對求愛失敗等類似的問題,使初中生走向極端的愛情道路中。
(四)攀比心理的影響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成年人也難免互相攀比,更不用說心理還未成熟的初中生了。成績、家庭水平、服裝鞋帽、長相身材,一切可以拿來攀比的事物,初中生都會拿來進行比較。在這樣的攀比氣氛中,一些自身條件和家庭條件相對不是很好的初中生會產生自卑心理,羞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怕遭到別人的嘲笑。這樣的長期壓抑會使初中生產生自卑、自閉的心理疾病,對初中生的發展有著極為消極的影響。
3 心理健康課程的重要性
經過了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對各個初中生有著必不可少的聯系,也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社會在飛速的發展,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也應該隨著物質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在初中生教育中,對初中生心理健康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并針對初中生積極進行心理方面的治療和課程學習。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課程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及初中教師對心理健康的認識。
由于心理教育教育的缺失,一部分人還沒有完全認識心理健康,認為心理有病、精神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治療,并對接受心理治療的人產生消極的看法,使得人們忽視和輕視自己的病情,造成其他方面的悲劇。初中生心理健康課程有助于初中生和初中教師加強對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了解,增進對心理疾病的認識,正視自身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從而可以得到良好的引導和疏通,幫助初中生健康發展。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課程能幫助初中生對自身的心理問題進行調整。
在正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疾病的普遍性以后,初中生往往需要專業的心理醫生和心理課程來給自己完整的、專業的指導和培訓。初中生心理健康課程是心理學專家根據初中生心理學理論和心理治療方面的實踐制定出來的針對初中生的、切實可行的心理重建、心理建設和心理創傷治療計劃,會幫助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初中生解決心理方面的難題,使有抑郁傾向的初中生患者重新面對生活的難題,具有勇于挑戰的決心和信心,微笑面對人生的苦難,勇往直前的去奮斗。
參考文獻
[1] 袁鵬輝.淺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3)21-22
[2] 妮樂.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成因及對策.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2)63—65。
[3] 王義.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09(22)。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原因;對策
初中生是所有青少年中最為特殊的群體。因為初中階段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處于少年和成年人的交界處。剛從父母的寵愛中掙脫出的初中生還未處于思想的獨立期,有著叛逆的想法,卻缺少可以支撐的能力和思維,這樣很多初中生走上了歧路。這些問題乍看可能是叛逆的表現,但深層次的是心理問題出現的征兆,嚴重了會導致初中生自殘、自殺,甚至傷害別人,走上不良的道路,影響自己的人生軌跡。那么,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都有哪些?導致初中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都有哪些?作為初中生的教育者和監護人應該如何引導初中生?下面我們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1.學習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
家長的期望、老師的教導、優秀同學的對比和自己的興趣愛好,這幾種思緒紛擾著初中生的大腦,讓初中生無形中增加了許多壓力。
2.人際關系不和諧
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從小嬌生慣養,未經歷過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相處,更不懂與人的相處之道。等他們進入學校和其他學生相處時,就產生了一定的問題,使他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壓力,從而產生了心理問題。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長和教師對初中生的期望過高,而且往往將成績作為評價初中生的唯一標準,偏愛一些學習好、在班里擔任一定職務、性格外向的初中生,使一些不是表現很突出的初中生變得非常不自信,進而對心理產生了影響。
4.獨立意識增強
初中生的獨立意識開始養成,這使他們在很多時候會對家長、老師的話語和思想干預產生抵觸心情。這樣會使得初中生開始產生叛逆心理,此時如果不進行正常的疏導,容易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
5.青春期問題的困擾
初中生剛開始萌生男女意識和對異性的好感,但由于此時的心理還處于稚嫩期,尚不能完全、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性成熟,因此造成心理上的障礙。
二、初中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1.教師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初中生正處于對新事物的好奇期,容易標新立異,教師往往以順從為優秀,以逆反為差,這樣使得初中生對自身認識不足,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2.家長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認識淡薄或者欠缺
在家長眼里,初中生還是小孩子的代名詞,往往不將初中生當做獨立的個體,抹殺初中生的獨立思想和自身看法,對初中生的思想表現冷淡,沒有正確認識到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這樣長期忽視會導致初中生出現心理問題。
3.不良的社會現象對初中生的影響
由于初中生還處于心理建設和人格塑造的階段,周圍的事物對初中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會影響初中生對人生和各類事物的看法。而社會上存在著一些不良現象,這些現象在冥冥中對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容易導致初中生出現心理方面的偏差。
三、如何對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導
1.教師和學校應開設心理課程,對初中生進行心理輔導與治療
學校應開設具有趣味性、行為化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課程,讓初中生從興趣著手,以興趣引導初中生,讓初中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完成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同時要注重從行為角度評價心理素質的變化,堅決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而且要對初中生的狀況進行各個分析,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治療。
2.鼓勵初中生參加實踐活動,培養社會適應能力
教師要讓初中生積極參與廣泛的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感受時代的脈搏,體驗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協作的重要,這不僅能使初中生學會既善于評價自己,又善于評價他人,而且能使內向、孤僻的初中生變得活潑開朗、增強合作意識,使心胸狹窄者學會寬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現心理障礙,從而提高初中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3.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初中生可以直接與老師面談,解開心理的難題,也可以通過信件、電話等匿名方式對教師進行傳達,教師可利用報紙、黑板報等媒介對初中生進行解答。
4.創造寬松、輕快的社會環境
總的來說,小部分的影響沒有大社會的影響來得深刻,作為關注初中生心理的每一位成員應積極營造輕松、愉快的社會環境,讓社會中的每一個初中生都感覺到人生的美好、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使初中生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宋強,孫新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嘗試.心理健康教育,2010(12):34-35.
[2]杜建武,王秀華.初中生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心理健康教育,2010(12):35.
【關鍵詞】 社會支持;方法;對比研究;精神衛生;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395.6 C 9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7-0813-03
Influence of Different Ways to Seek Social Support on Left-behind Ju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LEI Fang. 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45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different ways to seek social support on parent-absent student in junior school and as to their mental state health of influenc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making education measures. Methods With Mental Health Test(MHT), the Self-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Self-Social Support investigate questionnaire, 528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cluding 268 students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When left-behind students met a difficulty, they mostly turned to bother, friends, mother or father for comfort and care. Left-behind students having more than 6 friends had better mental health than the students having less friends. The left-behind student's mental health of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tell their troubles and often turned to others for hel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tudents of the other three kinds of help seeking styles. Conclusion Positive coping style can better acquire support and protect mental health of left-behind junior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Social support; Methods; Comparative study; Mental health; Students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很多人選擇出外務工、經商或從事其他活動,從而導致了大量留守兒童的產生。遵循《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年齡標準和有關文獻[1],本文認為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國內學者研究發現,留守現象使兒童產生較多心理健康問題和消極人格特征[2]。有關研究顯示,農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較高,具有輕度及其以上心理問題的占31.0%[3];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焦慮、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情緒不穩定等心理問題較為突出[4]。本研究通過實地調查,具體了解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尋求社會支持方式的個體差異及對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影響,并通過對留守初中生個體差異的研究來探討其群體出現分化的原因,從積極地角度看待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制定相應有效的教育干預措施。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班級為單位,對河南南陽地區國家級貧困縣內鄉縣乍曲鄉和洛陽地區的欒川縣廟子鄉13~15歲留守初中生和非留守初中生(對照組)進行隨機取樣,對564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經篩選得有效問卷528份。其中男生275名,女生253名;留守初中生268名,非留守初中生260名。年齡為(14.07±0.82)歲。
1.2 施測方法 由研究者和班主任一起在課堂上集中發放試卷,學生根據問卷指導語答卷,答完卷后當場收回。研究工具包括:(1)《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5],該量表是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根據日本鈴木清等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修訂而成,可用于綜合檢測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該測驗共有100個項目,包含8個內容量表和1個效度量表(測謊量表)。8個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等。得分越高,表示受測者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各分量表折半信度為0.84~0.88,總量表的折半信度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67~0.86。(2)自編人口學變量及社會支持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留守類型、父母關系、父母打工時間、朋友的數量、獲得關心的來源、有煩惱時的傾訴方式以及面對困難的求助方式等內容。
1.3 數據分析 測驗結果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并進行樣本差異的顯著性t檢驗、F檢驗、相關和回歸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村留守初中生獲得社會支持的來源 根據對留守初中生及其教師、朋友、代養人的調查訪談發現,當留守初中生遇到困難和麻煩時,得到安慰和關心來源出現的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朋友、母親、父親、教師、(外)祖父母、親戚??梢娕笥雅c母親、父親在留守初中生的支持系統中占據重要位置。而母親或父親亦或父母雙方外出的狀況使朋友成為留守初中生最多的社會支持來源。
2.2 朋友個數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對人焦慮、孤獨傾向、恐怖傾向以及總分上,擁有6個及以上朋友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擁有朋友數量較少或者沒有朋友的留守初中生。張德乾[6]的研究也驗證了這一點,對留守初中來說,伙伴對他們更重要。留守初中生因父母外出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基本交往需求不能從父母那里獲得,又不能從代養人和教師那里獲得時,往往把需求的滿足投向同伴;同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他們安慰,緩解其交往的壓力。見表1。
2.3 傾訴方式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除了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維度,在其他維度和總分上,采取“主動講述自己的煩惱,希望獲得支持與理解”的留守初中生得分都低于采取另外3種傾訴方式的留守初中生。同時,在孤獨傾向和身體癥狀維度上,采取“如果朋友主動詢問你就會說出來”的留守初中生比那些“只向關系極為密切的1~2個人傾訴”的留守初中生得分明顯高。這說明在問題解決和求助方式上,越是采取積極方式的留守初中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與肖聰閣等[7]的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見表2。
2.4 求助方式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對于采取“有困難時經常向家人、親友、學校求援”的留守初中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以及總分上,得分顯著低于其他3種求助類型的留守初中生。同時在孤獨傾向上,采取“很少請求別人幫助”的留守初中生得分高于“有時請求別人幫助”的留守初中生?!皬牟唤邮軇e人幫助”的留守初中生,在自責傾向上得分低于“很少”或者“有時”請人幫助的留守初中生。見表3。
2.5 社會支持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將關心來源、朋友的數量、傾訴方式、求助方式等作為預測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對MHT量表總分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主動向他人傾訴煩惱(β=-0.227,修正后的R2=0.014)、只向極為密切的朋友傾訴煩惱(β=-0.161,修正后的R2=0.016)、有6個以上的朋友(β=-0.116,修正后的R2=0.023)都對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預測作用,這3個因素可以共同解釋心理健康狀況的5.3%,其中有6個以上的朋友預測作用最顯著。
3 討論
3.1 留守初中生尋求社會支持的來源 本研究發現,當留守初中生遇到困難和麻煩時,得到的安慰和關心來源出現的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朋友、母親、父親、教師、(外)祖父母、親戚??梢娕笥雅c母親、父親、教師在留守初中生的支持系統中占據重要位置。且朋友數量較多(6個及以上)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朋友數量較少(1~2個)的留守初中生,主要表現為前者在對人焦慮、孤獨傾向以及恐怖傾向方面出現的問題較少。留守初中生父母經常不在家,朋友和教師是留守初中生首選的尋求支持對象。鑒于此,教師要切實增強對留守初中生的關愛度,為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學習、生活上予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此外,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學生改善社交狀態,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同時團體心理輔導是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方法[8]。留守初中生接觸最頻繁的團體就是班級中的同學。因此,要積極引導留守初中生多和同伴交往,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組織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創建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群體文化,有意識地將非留守生與留守生結成對子,進行“一幫一”、“手拉手”互助活動等,增加留守初中生群體和同伴活動的場合和機會。
3.2 留守初中生傾訴、求助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 通過相關研究分析發現,當留守初中生遇到煩惱時,主動講述自己煩惱的和有困難經常向家人、親友、學校求援的方式,更容易使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而那些采取被動策略或者封閉自己從不向任何人傾訴者更容易出現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自責、過敏傾向等問題。加之,父母外出打工造成了這些兒童親子教育的基本缺失[9],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與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性格會變得孤僻或者樂群性低。在遇到煩惱或困難時不善于傾訴或主動尋求幫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支持的獲得和利用。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進一步表明留守初中生對社會支持的主動尋求對于其心理發展的重要性[10-11]。
本研究結果也表明,社會支持來源僅僅是一種潛在的支持。盡管以往的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留守初中生孤獨感消除和幸福感增加有很大的聯系[12-13]。但問題是要使社會支持由潛在變成現實的,關鍵還在于留守初中生自身的積極參與和主動獲取,答會明[14]的研究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盡管很多研究提出從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入手提高留守兒童的健康水平[15],但本研究提示,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父母、監護人特別是學校教師要有意識引導留守初中生自己積極主動尋求幫助,努力為自己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與同學、教師、親戚、鄰居等保持密切的聯系。主動積極地調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為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加強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同時,更要求學校、社會為他們提供方便的、明確的、有效的支持系統和途徑。
4 參考文獻
[1] 葉敬忠,莫瑞.關注留守兒童: 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87.
[2] 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心理科學,2005,28(4):855-858.
[3] 李寶峰.農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干預.教育探索,2005(5):82-83.
[4] 王東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學“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3,24(5):521-522.
[5] 宋專茂,陳偉.心理健康測量.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207-218.
[6] 張德乾.農村留守兒童交往狀況的調查與分析.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1):5679-5680,5682.
[7] 肖聰閣,陳旭.農村留守初中生依戀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23(1):92-96.
[8] 廖鳳池.初中生咨詢團體理念與方案.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325-387.
[9] 魏軍鋒,鄭洪冰.親子分離對農村留守初中生心身癥狀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2):83-85.
[10]段玉香.農村留守初中生社會支持狀況及其與應付方式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4):464-466.
[11]李志凱.留守初中生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4):440-442.
[12]劉霞,武岳,申繼亮,等.小學留守初中生社會支持的特點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4):325-327.
[13]胡心怡,劉霞,申繼亮,等.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湖南省留守初中生幸福感的影響.心理研究,2008,1(4):34-38.
[14]答會明.大學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4):227- 228.
【關鍵詞】初中生 心理健康問題 對策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客觀面對初中生普遍容易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且積極地進行解決和引導,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當前我國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分析
(一)學生缺乏全面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的許多初中學校,過分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課教學,卻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及心理發展趨勢。另外,學生的健康發展不應該只是局限于某一個方面,而一些學校片面地理解為讓學生注重體育鍛煉,擁有強健的體魄。實際上一個人的健康狀態不僅僅取決于身體狀況,更是取決于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缺乏全面的健康教育成為當前我國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的重要原因。
(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較少
當前,大多數初中學校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沒有明確的課程安排,這導致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時候,往往是心血來潮,或者是為了應付某一項檢查而不得不開展的。即便安排課程,也大多都是教師枯燥地講解,而其他類似于講座、演心理劇以及相關表演類的講解形式就相對較少,所以很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很難讓學生更好地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感受到應該掌握的知識和內容。
(三)初中生缺乏明辨是非以及樹立正確道德觀念的意識
初中生由于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的特點,恰好處于人生的重要轉折階段,許多學生都容易在這一階段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問題。同時,社會也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在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很難保障一些負面的社會影響不會侵蝕初中生的大腦。因此,只有更好地對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確保初中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讓學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真正地實現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學意義。
二、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現狀的對策
(一)實現全面健康教育
學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應該只是局限于某一個方面,而應該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進行全面的考核和教育,讓學生不僅僅加強身體上的鍛煉,強身健體,更應該確保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時讓學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形成一個健康的整體,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體現出來
現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將其實踐性體現出來。尤其是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更應該體現出教學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應該形成一種思想,要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用到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從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以及行為等多個方面進行結合,更好地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三)增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學校首先應該開設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對于激發學生對于這一科目的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許多學校雖然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是要么是按部就班地進行枯燥的講解,要么就是照本宣科地進行課本的朗讀。實際上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以及對于學生現實生活的意義并沒有體現出來。傳統的課堂只會講一些所謂的道理,而必要的創新卻沒有。這就要求教師可以選擇多媒體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改傳統課本的枯燥,將多媒體的課堂活躍效果引入其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連接互聯網,下載相應的社會中有關思想道德方面的視頻,例如對于那些英勇獻身或者無私奉獻的正面人物的展現,或者一些負面信息對社會的影響。這類視頻都可以進行播放,讓學生感受到身邊鮮活的案例,對于學生進行這門課程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實現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對于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初中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通過課堂教學進行,這不免讓學生覺得枯燥和乏味,同時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水平也無法得到提升。而多渠道的教育往往可以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專家講座,在講座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心理問題或者困擾說出來,讓專家幫忙解決;也可以設立心理信箱,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心理問題寫下來投到信箱中,教師看到之后主動聯系學生,單獨輔導,這對于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重要的幫助;同時校方還可以舉辦一些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例如藝術節等,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鍛煉,對于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結束語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都是初中教學教育中重點關注的問題,解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學校和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積極推進和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好地實現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