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09:56:4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經濟發展潛力,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雖然金磚國家經濟增長較快,但仍面臨著人均GDP水平較低、通貨膨脹壓力仍然較大、易受國際資本異常流動的沖擊等重要挑戰[4],2012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金磚國家需針對各自國情,采取相應措施,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1)中國有必要提供更好的養老金和醫療保障,以降低預防性儲蓄并促進消費,同時,必須繼續促進內需,中國的增長不能繼續嚴重依賴全球的增長。為了確保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必須繼續促進結構性市場化改革,并朝著擴大私人消費的方向推進經濟再平衡調整。人民幣升值,當進口從結構上超過出口,將成為增加中國工人“價值”的工具,即使不上調工資,也能使他們加入消費大軍。(2)印度迫切需要再度加快基礎設施投資,特別是在能源部門,并應實施新一輪結構性改革,以增加商業投資并克服供給瓶頸。結構性改革還應包括稅收和支出改革,特別是減少或取消補貼,同時保護貧窮人口。(3)巴西強勁的增長相當大一部分是由消費高漲帶動的,國內儲蓄和投資水平依然相對較低,預計巴西經濟增長的回升低于預期。巴西的改革應側重于進一步建立養老金體系中固定繳款計劃這一支柱,簡化稅收體系,以及開發長期金融工具。(4)南非增速低迷主要由于與歐洲之間的緊密聯系,在相對有利的外部狀況下,預計南非2013年經濟增長將反彈至3%[2]。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預測未來30年,相對于全球經濟,中國和印度將是增長最快的。
二、金磚國家人口主要指標比較
1.人口規模在人口規模方面,2010年,金磚國家人口總數達到29.5億人,約占世界總人口的43%①[5]。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兩個國家。根據聯合國的數據,2011年,中國和印度總人口在金磚五國中所占比重分別為46%和41%;預計到2050年,中國所占比重將下降至38%,而印度則上升至50%。印度總人口將于2025年左右超過中國,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將于2025年總人口達到峰值后開始下降;而印度總人口將于2060年左右達到峰值[5、6]。2.人口年齡分布從人口年齡結構來看,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金磚國家聯合統計手冊》(2012年、2013年)的數據,由于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和老齡化速度加快,2011年,中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所占比重為74.4%,比上年微降0.1個百分點,自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2035年之后下降速度將加速。俄羅斯勞動年齡人口也于2010年起開始下降,且下降趨勢明顯。巴西將于2030年達到峰值后出現下降。印度、南非勞動年齡人口呈上升趨勢,預計分別到2040年、2045年左右達到峰值[6]。2011年,南非和印度0-14歲少兒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較高,均超過30%;巴西為25%左右;中國僅略高于俄羅斯。2020年左右,俄羅斯0-14歲少兒人口所占比重將有所上升,超過中國。而另一方面,俄羅斯和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較高,印度和南非較低;中國老齡化速度快,預計2035年將超過俄羅斯,成為金磚國家中老齡化程度最為嚴重的國家,老年撫養比也最高。
三、人力資源優勢比較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指出,人力資本在經濟增
長中發揮著決定作用。人力資源是指一定時間、一定空間范圍內的人口總體所具有的勞動能力總和。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其實質就是人所具有的運用和推動生產資料進行物質生產的能力。體能、智力、知識、技能是人力資源的現實應用狀態,也是人力資源的基本內容。因此,人力資源總量①表現為數量與質量二者的乘積[7]。龐大的人口基數為金磚國家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隨著金磚國家的經濟發展,人力資源以及城市化水平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將日益顯著,將成為金磚國家經濟發展的兩大重要引擎。人力資源優勢是一種綜合優勢,具體表現在數量、質量和結構三方面[7]。衡量人力資源優勢的指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人力資源率②。人力資源率高,人力資源優勢明顯;反之亦然。(2)社會負擔系數③。社會負擔系數低是人力資源優勢突出的表現。(3)人力資源年齡結構系數④。該系數高,特別是中年人力資源(30-44歲)所占的比重高是人力資源優勢的體現。(4)人口文化素質指數也可以衡量人力資源優勢,即文化技術素質指數或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數越高,人力資源優勢越明顯。(5)專業人員占全體勞動力人口的比重。專業技術人員的絕對量和相對量越大,人力資源優勢也越大[7]。我們通過對比金磚國家以上幾個指標,分析金磚國家的人力資源優勢。從人力資源率來看,中國勞動力資源預計到2030年之前在金磚國家中尚處于優勢地位,但2030年之后迅速下降,預計勞動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到2050年僅高于俄羅斯,遠遠低于南非、印度,也低于巴西(圖10)。從社會負擔系數來看(圖11),目前,印度、南非由于生育率較高,社會負擔系數也較高,中國、俄羅斯社會負擔系數較低;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進一步加快,俄羅斯、中國、巴西的社會負擔系數將逐步上升;與此同時,印度、南非的社會負擔系數則呈下降趨勢。從人力資源結構系數來看(圖12),雖然金磚五國30-44歲的中年人力資源所占比重差別不是很大,但中國15-44歲勞動人口所占比重在金磚國家中較低,而且下降較快。從人力資本質量來說,根據《2011年人類發展報告》,金磚國家中,俄羅斯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為9.8年;其次為南非8.5年;中國為7.5年;巴西為7.2年;印度最低,為4.4年。另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2011年》,俄羅斯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數最多,其次為巴西。中國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數雖已超過中等收入國家,但與高收入國家、與俄羅斯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而印度在這方面仍處于最低位置。
四、城市化水平比較
除了人力資源之外,城市化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引擎,盡管對此在學界仍有爭議,但多數學者認為,城市化與經濟增長之間呈明顯的正向相關關系,或互為因果關系: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的進程;反之,城市化又會促進經濟的發展。目前,金磚國家之間城市化水平差距較大。根據聯合國數據,2011年,金磚國家中,巴西的城市化水平最高,達到84.6%;俄羅斯的城市化也已經很高,為73.8%;南非為62.0%;而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剛剛過半(50.6%);印度僅為31.3%。僅從數據上看,中國與印度的城市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是未來增長的重要引擎。世界銀行最近一份評估報告也指出:“未來二十年中,就中國繼續發展而言,中國的城市發展將是最為主要的政策之一,通過城市化促進經濟效益、經濟增長和經濟平等”[8]。1.城市化與經濟發展適應水平。很少有國家在城市化率未到60%之前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因此,提高城市化水平實際上是一國經濟增長與人均收入提高的重要途徑[9]。從圖15可以看出,中國和印度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在城市化和經濟協調發展方面,中國和印度仍然任重道遠。而巴西的城市化水平明顯高于人均GDP水平,發展不均衡,乃至造成城市貧困等突出問題,中國在今后城市化的進程中須引起高度注意。南非的城市化水平略高于人均GDP水平,相對來說,俄羅斯的城市化水平與人均GDP水平較為適應,發展較為均衡。2.城市化與工業化。工業化和城市化之間的協調發展才能推動經濟發展。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基礎,而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發展趨勢。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系來看,主要有4種類型:二者同步、城市化超前、城市化滯后和逆城市化①。金磚五國處于不同的類型:巴西和俄羅斯是城市化超前;南非曾經一度工業化和城市化高度發展,后來卻出現工業發展停滯、“去城市化”現象,目前仍屬于城市化超前于工業化;中國是城市化滯后;印度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都相對落后,屬于二者同步。因此,下一個階段,工業化與城市化對推動印度發展同等重要。而對于中國來說,城市化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一方面,中國應該繼續大力推進城市化,促進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改善產業結構,不應再強調工業在GDP中的比重,而是應該重視農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巴西恰恰相反,工業化滯后,城市化過度,在這種情況下,巴西很難通過工業化創造大量的就業,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因此,某種程度上的“去城市化”對于巴西來說應該更為適合,同時,大力推動工業化的發展,以使工業化水平跟上城市化的步伐。而對俄羅斯而言,主要是工業化(或再工業化)的過程。
五、討論
1.從人力資源的數量上看,在2020年之前,中國較印度更有優勢,不僅勞動力年齡人口數量多,而且勞動年齡人口的負擔較輕。但在此之后,這種優勢將逐漸減弱。而印度勞動力年齡人口與非勞動力年齡人口的比例在不斷上升,人口年齡結構將一直朝著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的方向變化,到2030年左右,中國對印度在這方面的優勢就可能將不復存在并被印度繼續拉開。相比較而言,俄羅斯的問題更為嚴重。由于人口出生率偏低,而人口死亡率偏高,俄羅斯面臨嚴重的人口危機,其人口數量持續下降,勞動力嚴重短缺。2.從人口結構上看,在年輕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減少、創造財富的人口無論相對量還是絕對量因此都將減少的同時,中國由于人口老齡化和到2020年前后將面臨老齡化加速,在未來國民收入支出中,用于老齡人口養老、醫療等部分所占的比例將越來越高,到2020年前后又將出現更大幅度增長。中國經濟與社會諸方面發展面臨的一個長期性問題,將是因人口結構改變而導致成本不斷上升和國家活力減弱。相比之下,印度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在這方面所遇到的困難要小得多。巴西和南非人口年齡結構也比較年輕,但巴西面臨人口過度城市化帶來的城市病,集中表現為貧民窟問題。南非則面臨健康方面的嚴峻挑戰,艾滋病已經成為南非最大的社會問題,嚴重阻礙了南非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3.從人力資源的質量上來看,中國平均受教育年限遠遠高于印度,但仍需大力提高。人力資源數量銳減、人力資源結構老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制約性因素,而提高人力資源質量則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在人口老齡化初期,勞動力緩慢增長或是負增長的情況下,是可以通過人力資本的積累、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來推動經濟的發展。但人力資源質量的提高是有一定限度的,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人力資源數量大幅減少和結構上的老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會越來越凸顯。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任何情況下,如果加大力度為老年人提供公共或家庭經濟支持項目,則有可能將不利的人口年齡結構轉化為積極影響。4.金磚國家面臨的人口轉變壓力是相當大的,在人口轉變過程中,撫養比迅速提高,人口紅利的機會窗口關閉得更早。從長期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較為緩和的人口轉變是理想的,可以為國家提供充分利用人口轉變的積極影響的時間,確保國家穩定、持續發展。但對于金磚國家來說,是否有充足的時間收獲意義重大的人口轉變所帶來的積極效果,目前尚不確定。借鑒DavidS.Reher[11]的觀點,表2對金磚國家人口紅利機遇期進行了簡單的估計[12]。根據粗略估計的數據,中國和巴西的兩次人口紅利機遇期相差不多,而印度和南非則相差無幾。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撫養比迅速提高,中國、巴西、印度和南非的人口紅利的機會窗口將提前關閉。多數學者認為,人口紅利的實現是需要條件的,人口紅利機遇期是以充分就業為前提的。特別是對于印度和南非來說,要實現第一次人口紅利機遇期必須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否則尚未享受到人口紅利期的經濟發展成果,便為人口老齡化的提前到來所累。而且,第二次人口紅利的實現特別需要一系列制度條件,即只有滿足一系列物質的和制度的條件,注重潛在的因素才能成為現實的經濟增長源泉,從而實現更快的經濟增長。這一系列制度條件涉及教育制度、就業制度、戶籍制度和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10]。目前,中國正處于第一次人口紅利即將消失、人口老齡化加速的轉折時期,中國若想創造理想的第二次人口紅利期,一方面,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另一方面,必須投資于人力資本,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尤其是充分發揮老年人力資源的優勢。需要說明的是,俄羅斯由于高死亡率成為特例,此處估算的人口紅利期有待進一步調整。5.從城市化水平來看,中國與印度的城市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是未來增長的重要引擎。印度應該加快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而中國則應該通過繼續合理有序地推進城市化,推動城市經濟,以促進我國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但這也并不是說城市化程度越高越好,巴西城市化水平很高,但它在工業化不足條件下的快速城市化,導致出現了城市人口過度膨脹、高失業率、城市貧困化加劇、城市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等“城市病”,中國應避免類似巴西的“過度城市化”。美國高盛公司稱2020年之前,印度將保持8%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并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到2050年則會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原因在于2003年以來印度的增長加速度是一種結構性的增長,而不是簡單的循環式好轉,這將保證印度8%的潛在或持續增長率保持至2020年。但綜合比較人力資源和城市化水平的各種因素,我們認為,到2050年,印度仍會落后于中國。
六、政策建議
關鍵詞:重慶與成都;經濟發展潛力;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5-0154-02
引言
隨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漸入人心,現在某一地區或國家在發展經濟時,往往不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量了,而是日益重視經濟增長的方式、經濟制度的革新、價值的分配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而地區經濟發展潛力作為評價某一地區經濟發展的后續動能,能夠很好地評價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后發優勢。
為了促進成渝經濟圈更好更快地發展,在認清重慶和成都各自經濟發展的現狀之外,有必要分析重慶和成都各自的經濟發展潛力。本文將通過地區經濟發展潛力的評價指標對重慶和成都經濟發展潛力進行比較研究,通過比較分析發現經濟發展存在差距的原因,并在分析存在差距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潛力及經濟發展潛力的指標評價體系
《辭海》對潛力一詞的解釋為:隱蔽的潛在能力。這種潛力必須在搶抓機遇的情況下,才能使這種潛能得以發揮,迸發出活力。郭亞軍[1]等人認為,區域發展潛力區域復合系統(是指一定區域的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科技和管理調控等子系統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構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在維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其支撐體系所具有的潛在能力。袁曉龍[2]則認為,一國的經濟發展潛力主要取決于需求的潛力、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成本等等。而朱鈺[3]等人認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應該來自地區發展勢頭、地區經濟發展效率、地區發展環境因素、基礎設施因素、文化教育衛生因素、科研水平因素和資源因素等方面。
二、重慶和成都經濟發展潛力的比較分析
在收集相關數據后,為了使重慶和成都的經濟發展潛力指標的相關數據間具有可比性,分別將影響經濟發展潛力的因素各自選取一些代表指標并進行量化。具體為:在經濟發展勢頭因素下選取人均GDP增長率、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第三產業貢獻率、當年引進外資數量等指標;在經濟發展效率因素下選取人均工業企業總產值、萬元產值能耗量等指標;在環境狀況因素下選取森林覆蓋率和工業廢水達標率等指標;在基礎設施因素下選取高速公路密度和人均電信量等指標;在文化教育衛生因素下選取每10萬人中大專及以上人數、人均地方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千人醫務專業人員數等指標;在科研發展水平因素下選取百萬人專利申請數指標;在資源供給因素下選取人均水資源量和人口密度等指標。
根據以上選取指標,通過查閱《重慶市統計年鑒》、《重慶市環境狀況公報》、《成都市統計年鑒》、《成都市水資源公報》等資料整理,我們得出在經濟發展勢頭的影響因素中,在人均GDP的增長率方面,重慶2002―2006年人均GDP的增長率分別為12.13%、13.62%、17.95%、13.13%和12.66%,而同期成都為10.54%、10.78%、15.13%、6.23%和13.77%;在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方面,在2002―2006年間,重慶的數據分別為13.5%、15%、17.2%、18.9%和21.3%,而成都為10.94%、11.55%、12.57%、15.43%和17.78%;在第三產業貢獻率方面,在2002―2006年間,重慶的數據分別為44.8%、44.6%、42.8%、43.9%和44.8%,而同期成都的該指標分別為45.9%、45.89%、45.5%、49.82%和48.85%;在當年引進外資數量(萬美元)方面,在2002―2006年間,重慶的數據為45 034、56 654、68 214、70 423和87 667,而同期成都的該項數據分別為36 700、50 000、33 000、55 000和76 000;在經濟發展效率影響因素中,人均工業企業總產值,2002―2006年間,重慶分別為3 944.90元、5 076.49元、6 814.79元、7 970.15元和10 048.03元,而同期成都的該項指標分別為5 814.4元、64 19.5元、7 452.2元、6 999.3元和8 371.1元;在萬元產值能耗量(以噸標準煤為單位)2002―2005年間,重慶分別為1.28、1.19、1.18、1.26,而成都為1.04、0.98、1.00、1.02;在生態狀況影響因素中,2002―2006年間,重慶的森林覆蓋率分別為25%、27.1%、27.14%、30.0%、32% ,而成都2003―2005年的數據為29.3%、36.1%和36.5%,而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重慶分別為89.36%、89.86&%、93.41%、93.66%、93.9%,而成都為100.00%、95.31%、95.58%、96.19%、97.88%;在基礎設施狀況影響因素中,高速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指標,在2002―2005年間,重慶分別為0.49、0.71、0.87、0.91,而成都在2002―2006年間的數據為2.89、2.89、3.61、3.61、3.61,人均電信量,2002―2006年間,重慶分別為254.21元、360.43元、506.46元、629.82元和823.64元,而成都分別為691.31元、725.84元、776.64元、820.68元和878.19元;在文化教育衛生影響因素中,每10萬人中大專及以上人數(采取第四次[1990年]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抽樣調查的數據),重慶分別為1 070人和2 819人,成都的數據分別為3 193人、7 237人和9 475(2005年抽樣調查的數據)人,人均地方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2002―2006年間,重慶為126.51元、137.20元、158.34元、191.41元、245.83元,而成都2002年的數據為157.81元,2004―2006年的數據為182.60元、195.56元和249.32元,千人醫務專業人員數,2002―2006年間,重慶為2.52人、2.47人、2.46人、2.51人、2.49人,而成都為5.93人、5.94人、5.95人、5.91人和5.98人;在科研發展水平影響因素中,百萬人專利申請數,在2002―2006年間,重慶為100.90件、146.61件、164.46件、197.53件和202.29件,而成都為316件、399.21件、408.04件、669.21件和817.84件;在資源供給影響因素中,人均水資源量(立方米),在2002―2006年間,重慶的數據分別為2 742.95、2 599.15、2 075.06、1 660.22、1 089.25,而成都為628.60、637.93、683.12、704.88、553.38。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在2002―2006年間,重慶的數據為377.88、379.85、381.57、384.59、388.20,而成都的數據為827、836、849、864、882。
通過上述數據,我們不難發現:在經濟發展勢頭因素下,重慶在人均GDP增長率和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方面高于成都,而成都市在第三產業貢獻率和當年引進外資數量方面要高于重慶。而在經濟發展效率因素下,在人均工業企業總產值方面重慶后勁十足并不斷超過成都,但是在萬元產值能耗量方面成都要高于重慶。在生態狀況因素下,成都在森林覆蓋率和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均高于重慶。在基礎設施因素下,成都在高速公路密度和人均電信量方面均高于重慶。在文化教育、衛生因素下,成都在每10萬人中大專及以上人數、人均地方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以及千人醫務專業人員數方面都高于重慶。在科研發展水平方面成都高于重慶。在資源供給因素下,重慶人均水資源量高于成都,在人口密度方面也低于成都。
三、發展潛力存在差距的原因
從以上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就目前而言重慶眾多的經濟發展潛力指標均低于成都,說明重慶的經濟發展還弱于成都。通過深入分析,筆者認為造成這一差距的具體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二元經濟結構嚴重。重慶作為一個老牌的重工業城市,工業經濟相對發達,對GDP的貢獻較大。而現代服務業卻發展相對滯后。另外,重慶農村人口占多數,三農問題依然嚴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第三產業貢獻率、萬元產值能耗量、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森林覆蓋率和教育文化衛生等經濟發展潛力指標。
2.地形復雜,地貌多樣。重慶地勢從南北兩面向長江谷傾斜,起伏較大,多呈現“一山一嶺”,“一山一槽二嶺”的地貌。地質多為“喀斯特地貌”構造,因而溶洞、溫泉,峽谷、關隘多。因而,重慶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差。成都地處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氣候宜人、地勢平坦,交通四通八達。因而影響了重慶經濟發展潛力的基礎設施指標。
3.發展導向所致。重慶在直轄之前,四川省政府預料到重慶劃為直轄市具有必然性,在投資開發建設及科技教育方面,更多地把資源向成都傾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重慶經濟的發展。
4.社會歷史原因。我們知道在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眾多因素中,文化起決定性作用。然而在種種的社會歷史原因下,重慶的外來移民較多,社會文化意識形態差異,在發展經濟時不利于形成發展的合力。
四、對策及結論
結合以上對重慶和成都經濟發展潛力指標評價體系的比較以及產生差距的原因分析,為了促進重慶經濟有好有快發展,更好地發揮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帶動和拉動作用。筆者認為重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采取措施:
1.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不斷升級。一方面,在搞好工業經濟的同時鼓勵發展第三產業,逐步提高第三產業在國名經濟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延長與工業相配套的服務業鏈條,逐步引導服務業向縱深方向發展。
2.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一方面,要求政府相關部門完善生態保護相關規章制度,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體系。并從稅收體系上對發展綠色經濟進行補貼;另一方面,要求工業企業樹立節能環保意識。堅持開發和保護并舉,搞好資源的節約、回收和再利用。
3.搞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建設,優化創業投資環境。一方面,要求政府要不斷加大交通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和其他公共基礎設施經費、科技和人才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要培育優勢資源、主導產業的配套產業,同時創新企業融資渠道,探索招商引資的新模式,不斷優化創業投資環境。
4.進一步提高科研發展水平和知識技術創新能力。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企業和科研院所機構層面給予政策、物質和精神激勵,逐步形成科技基礎設施完善、成果轉化便捷、人才支撐有力的新型創新環境;另一方面,企業要有創新意識,要擴大產品研發的經費投入,在企業內部營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學習氛圍,不斷提高員工的專業和創新技能。同時要重視教育和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好人才儲備。
5.統籌城鄉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一方面,政府應搞好城鄉和產業規劃,不斷推動城鎮資源要素下鄉,把城鄉所具有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另一方面要消除農民工進城就業、安居和回鄉創業投資的制度障礙;同時要逐步擴大社會保障在農村的覆蓋面,農民享有基本的生活和醫療保障。
參考文獻:
[1] 郭亞軍,董會娟,王楊.區域發展潛力的評價方法及其應用[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2] 袁曉龍.四國經濟增長潛力初步比較分析[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
[關鍵詞]河北省;經濟發展潛力;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一、引言
顯而易見,我國的經濟迅猛發展,河北省的經濟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存在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的問題。河北省各市區有著不同的特色,比如唐山市的工業發展較好,承德、秦皇島二市是旅游城市,而邯鄲和保定二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因此它們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動力可能存在差異。研究河北省各市經濟發展潛力可了解各市近期經濟發展的潛力的差異,將經濟發展的潛力激發釋放為經濟發展的實力。李剛[1]從經濟、民生、消費、投資、人口資源六個方面建立指標體系,通過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兩種方法研究江蘇省經濟發展潛力現狀,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但是在研究過程中由于數據的缺失,剔除了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標;余昭朋[2]從消費能力、城市實力、政府作用、相關產業、商業現狀、不可控因素六方面研究分析無錫市夜經濟發展潛力,但是并沒有根據發展中的問題給出合理的建議;董輝[3]重點關注了資源、勞動和環境保護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通過全要素生產率分析,研究表明提升經濟發展潛力的關鍵是提高技術效率,但其研究時間較早,不能準確代表河北省目前的發展狀況。本文針對上述文獻存在的問題,以河北省為例,用2020年的數據,通過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兩種方法,探究河北省各市經濟發展的潛力,并針對研究結果,為河北省的發展提出建議。
二、經濟發展潛力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理解經濟發展潛力概念的基礎上,整理分析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并結合河北省各地級市的發展特點,從經濟、社會、教育與科技、資源與環境四個方面全面考慮影響因子,建立指標體系。數據來源于2020年河北省各市統計公報、中國城市科技發展報告以及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
三、河北省各市區經濟發展潛力的實證分析
(一)河北省各市區經濟發展潛力的因子分析
1.研究思路利用SPSS軟件進行因子分析,從上文所述的四個方面確定的21個指標中適當提取若干公因子,通過加權得到綜合因子得分,以綜合因子得分來反映各城市經濟發展潛力的大小。本文用來提取公因子的方法為主成分分析,進行因子旋轉的方法為最大方差法。2.研究過程(1)因子分析的適用性檢驗通過相關性檢驗,發現:X1與X3、X7,X6與X7、X8,X10與X16、X18,X11與X14的相關系數在0.8以上,相關性較強。這說明21個指標反映的信息部分重合,所以適用因子分析。(2)確定公因子數目提取的這若干個公因子對21個指標的解釋能力隨累積方差貢獻率的增大而增大。由表2可知,這4個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85.6%,大于一般情況下有效提取的臨界值85%,解釋能力較強,因此提取4個因子是合理的。(3)旋轉成分矩陣為了解每個因子所代表的具體意義,進行因子旋轉。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利用外資、進出口總值、平均受教育年限、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科技創新發展指數、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化率這些變量有較高的載荷在第一因子上,主要反映經濟、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因此稱第一因子為“經濟與科教因子”;常住人口、老齡人口比重、旅游收入、教育支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在第二因子的載荷較高,主要反映社會資源方面的信息,因此稱第二因子為“資源因子”;土地面積、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指數、公路路網密度這些變量有較高的載荷在第三因子上,因此稱第三因子命名為“環境因子”,第二產業比重、第三產業比重二者有較高的載荷在第四因子上,因此稱第四因子為“產業結構因子”。(4)各市區經濟發展潛力因子得分按照第一因子(F1)的方差貢獻率44.5%,第二因子(F2)的方差貢獻率17.1%,第三因子(F3)的方差貢獻率12.7%,第四因子(F4)的方差貢獻率11.4%,綜合因子(F)得分由這四個因子加權求和得到,系數是貢獻率占累積貢獻率的比重。表3為2020年河北省11個地級市的經濟科教、資源、環境和產業結構四個因子的綜合得分和排名。3.結論經濟實力、教育科技因素對于經濟發展潛力的影響最大,在這些方面實力較強的城市,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潛力。總體來看,在2020年,唐山市的經濟發展潛力最大,居于河北省市級城市的首位,唐山、石家莊和邯鄲三市位列前三;承德、衡水、張家口三市的經濟發展潛力較差,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經濟與教育科技方面,石家莊市、唐山市發展最好,衡水市、邢臺市發展較差;在資源方面,保定市、邯鄲市發展最好,這兩個城市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較多的人力資源、教育資源、旅游資源和醫療資源,而張家口和秦皇島二市這些方面的資源較少;在環境方面,衡水市、廊坊市的環境較好,有較好的空氣、水以及交通環境和較多的生活空間,張家口市、承德市應在多方面提升自身的生活環境質量;在產業結構方面,唐山市、邯鄲市的因子得分最高,原因是這兩個城市的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第三產業比重較小,這對于經濟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石家莊市作為省會城市,綜合排名第二,它的經濟、科教,資源發展較好,在河北省都處于領先的位置,但是環境質量還有待提升;承德、秦皇島二市是旅游城市,其中承德市各方面的發展都處于河北省落后的水平,秦皇島市的經濟科教發展較好,但資源、環境發展并不領先;唐山市是重工業城市,經濟科教方面發展較好,但要使經濟發展潛力得到提升,應注重資源、環境方面的發展。
(二)河北省各市區經濟發展潛力的聚類分析
1.研究思路為探究河北省各城市間經濟發展的潛力的異同之處,了解河北省各城市經濟發展的潛力,根據本文上一部分因子分析的結果,通過系統聚類的方法,對11個市區進行聚類。類間距選擇最短距離、用歐式距離計算樣本間距。2.聚類結果通過聚類分析,將河北省11個地級市的經濟發展潛力分為三類,見表4。3.結論第一類城市唐山市和石家莊市綜合得分最高,是河北省經濟發展潛力最大的兩個城市。在經濟科教因子上位列前兩名,說明這兩個城市的經濟科教水平在河北省處于領先水平,但是在資源、環境兩個因子上的排名并不靠前,這是由于經濟的發展對于資源、環境產生了負向的影響,唐山市是一個工業發展不錯的城市,這對于促進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優勢。第二類城市秦皇島、廊坊、滄州、保定和邯鄲五個城市的綜合得分較高,經濟發展潛力較強。其中,秦皇島市、廊坊市在經濟科教方面發展較好,在河北省各市中也處于較為靠前的位置,秦皇島市的旅游業、廊坊市的地理位置對于兩地的經濟發展是非常有利的;邯鄲市、保定市的資源豐富,土地面積大、人口數量多,也有較多的旅游資源。第三類城市邢臺、衡水、承德和張家口四市的綜合得分較低,經濟發展潛力小。其中,衡水市在交通、空氣和水的質量方面較好,但是這些對于經濟發展潛力的直接影響較小,邢臺、承德、張家口不存在特別明顯的某些方面的優勢,因此這些城市發展較差。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研究河北省經濟發展的潛力,發現河北省經濟發展的潛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現狀、教育科技對于經濟發展潛力的影響程度最大,河北省11個地級市之間存在較大的發展差異且有著不同的發展特色。面對這些情況,首先,各地級市應當重視經濟水平的提升,重視教育、科技的發展,調整教學制度,強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全面發展,愛動腦、愛思考的優秀學生,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為科研創造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并利用好科技成果,使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其次,城市經濟發展應當充分利用城市特色,比如承德市、秦皇島市旅游資源豐富,兩市可制定相關發展規劃,建設旅游品牌和旅游基地,建設避暑山莊等重點景區,使之發展成為河北省乃至整個中國的旅游強區,廊坊市和北京鄰近,唐山、石家莊兩市的經濟實力最強,可充分發揮經濟強市對于其他地區的經濟帶動作用,使其他地區的經濟得到更好地發展,邯鄲市、保定市可充分利用當地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發展特色經濟;第三,各城市應把握機會,交流經驗,合作共贏,尤其是經濟發展潛力較小,沒有明顯發展優勢的城市,應當充分把握國家的相關政策,借鑒其他城市的發展經驗,緊跟時展潮流,謀求自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剛,張詩雨,孔靖婧.江蘇省經濟發展潛力影響因素及預測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39(7):74-81.
[2]余昭朋.無錫夜經濟發展潛力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20(6):89-91+102.
[3]董輝.河北省經濟發展潛力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6.
[4]王少英,石立葉,陳海俊.河北省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實證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9,49(7):288-293.
關鍵詞:中部中小城市;江西上饒;競爭優勢;城市養老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增長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據聯合國預測,從1950-2025年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平均2.4%速度增長,我國從1990年后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長。此外,發達國家人口結構向老齡化過渡一般經歷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時間,而我國僅用了18年。面對洶涌而至的“銀潮”,如何讓老年人安享晚年,消除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盡快建立適合我國城市特點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已成當務之急。
二、養老機構現狀
老年社會保障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主要包括資金保障和服務保障兩大部分。資金保障為老年人提供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質保證,服務保障為老年人提供設施和服務。從我國養老服務的模式來看,我國主要采取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兩種模式。家庭養老是中華民族贍養老年人的傳統方式,但是隨著老年人數增加,人口流動加快,家庭小型化和子女工作負擔加重情況的出現,家庭養老功能開始弱化。養老機構在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可否認,但是大多數的老年人不愿意去院所養老,子女也大都不愿意讓老人去養老機構。分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因為老年人對家的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二是我國現存的大多數養老機構都被定位為一個社會福利機構,屬于社會公益事業,它不應以盈利為目的,不適用利潤最大化的商業運行模式,應由國家財政、社會福利撥款和社會集資支持,并由政府提供質量監控、免費人員培訓、行業化管理,用于提高養老機構的質量和水平,解決養老機構的實際問題,保障養老機構服務到位。這就使我國的養老機構很難做到內部硬件設施符合老年人需要,醫療服務有保證等等。這也就是為什么老人,尤其是退休前有固定收入、家庭條件較好的老人不愿去、子女不放心老人去的關鍵原因。在收入水平日益增長的今天,養老機構的收費對于是否選擇去養老機構養老的影響已經且必將越來越弱。
三、對市場化養老機構的需求
(一)中部勞動力的大量外流導致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增加
中部省區一直以來都是欠發達地區,改革開放后大量的勞動力流向東部、南部沿海地區,加之中部高等教育業不夠發達,每年高考大量考生去外省就讀,畢業之后直接在外地就業,導致中部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與子女分離。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后才出生的80、90后正逐步成長為新一代的主要青年勞動力,而他們身上的老年人贍養義務也是十分繁重。與父母相隔異地,同時也沒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擔,這是很多出生成長在中部的青年人所面臨的問題。
(二)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對養老場所提出更高要求
人過中年之后身體便會發生一些變化,如體重開始增加、頭發開始灰白、牙齒開始松動、肌肉開始松弛,這些表面的變化預示著衰老的開始,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生理機能也開始發生變化,老年人在聽力、視力、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尤以步行能力下降最快,上下樓成為老年人生活中最大障礙。因此他們開始對環境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經常活動的空間內有更多的功能和更多的設備,合理地布置居室并使室內家具設備具有與老年人相當的尺度、減小高度差等。以國家撥款為支柱的福利性養老機構很難滿足這些細致的要求,因為其投入畢竟是有限的。
(三)收入狀況的改善使得對現代養老機構的條件更加看重
現在正在面臨和即將面臨退休問題的老年人,已和再老一輩的革命前輩們不同。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工作的時候有相對穩定的收入,家里有房產,手頭有一定的積蓄。而且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后進入社會就業,特別是相對發達的省份畢業且就業后,收入來源足以滿足自身甚至家庭需要。這類老年人雖然面臨很難得到子女照料的問題,但是要他們搬離自家而入住條件遠不如自家的養老院,他們自然是不愿意。他們的子女也不會允許在生活條件改善的今天把雙親送進養老院受苦。然而,這時如果能有條件更好的、條件不低于甚至好于一般家庭的老年療養機構,環境舒適優雅,設施齊全,醫療、服務全面到位,且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選擇,即使收費相對高,也是絕對有市場的且是一塊很廣大的市場。這些只有市場化的養老機構才能提供。
四、江西省上饒市概況
上饒市,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地扼贛、浙、閩、皖4省的交界處,是江西省對接長三角的前沿陣地,江西省第2大市和省重點建設的4個城市之一,同時也是中部典型的欠發達地區。被譽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浙商最佳投資城市”、“跨國公司眼中最具投資潛力的中國城市”,占地339平方公里,人口38萬。素有“豫章第一門戶”、“信美之郡”的美譽。境內311高速公路和320、206兩條國道,浙贛、橫南兩條鐵路干線在此交匯。周邊1-3小時車程內有南昌、衢州、蕭山、武夷山、景德鎮等5個機場,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十分通暢。立足地處中心城區、4省交界、游客中轉地的特性,上饒市政府充分挖掘城市商務休閑旅游資源,積極延伸產業鏈,培育城市商務休閑旅游新興產業。整合和挖掘城區旅游資源,打造文博精品,開發“山水生態游”、“紅色游”以及“農家休閑游”等精品旅游線路。按照“強市活區、市區聯動、資源共享、協調發展”的思路,不斷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市城市化率達到25%,比2000年高6.4個百分點。隨著投資對經濟的貢獻作用進一步增強,固定資產投資實現跳躍式增長。上饒將進一步推進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抓好以城市環境衛生管理為重點的綜合整治工作,大力發展便民利民服務,建設起一批文明社區。以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并計劃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5%,人均綠地面積達8平方米。
五、上饒可將市場化的養老型經濟發展成自身的競爭優勢
上饒市在近年的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比較優勢,建立起一批綠色農業、新興工業,完善了基礎設施,大力發展了旅游、服務業,實現了經濟的迅速增長。但是要實現經濟更穩健和快速的增長,必須盡快定位自身的競爭優勢,實現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而市場化的養老型經濟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一)潛在的市場需求
從上文所述對市場化的養老機構的需求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市場化的養老機構在中部的廣大市場。上饒正處于這樣的情況。青年勞動力不斷外流,獨生子女家庭都面臨異地相隔導致老年人贍養難的問題,對于收入不斷提高的上饒居民,條件優越、服務周到、自主選擇、多樣性好的養老中心勢必成為現在中、高收入退休者的上選。
(二)地理位置優勢
上饒地處4省交界,來往便利,因此不但可以發展當地市場,對于周邊的市場也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四通八達的鐵路和公路交通為常來往探望提供了方便。大力宣傳饒城為老年療養提供的優質條件,定能讓更多老年人把目光投向這里。
(三)高質、優美的環境是養老的最佳選擇
上饒位于丘陵地帶,山水環抱,天然環境優美且破壞較小。自古以來就是非工業重區,生態環境保持良好。上饒政府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路線,更是關停了75家污染企業。比起眾多的東南沿海發達城市,上饒的環境質量自然是老年人養老的最佳選擇,良好的水質和清新的空氣都對老年人的健康有益。且江西盛產茶、蜂蜜等天然保健食品,對老年療養好處甚多。
(四)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提供了很大便利
近年來,上饒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便民服務更加到位,衛生管理等等不斷跟進。對森林、河岸等資源的開發、修建,使得老年人的鍛煉、休閑、文娛活動都有了好去處。在天然的、健康的環境中舒展身心。街道、公交的不斷完善為出行提供方便,各種便民服務使得生活更為便利,這些也正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五)外來資本的不斷進入提供了資金來源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在饒投資,這也為發展和建設市場化的養老機構提供了資金的來源,彌補了上饒因經濟不發達在資金上的缺陷。只要政府加以正確的宣傳和引導,必定能讓外來投資帶動相關領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柏萍.我國城市養老方式及其對策探討[J].廣東社會科學,1999(5).
2、陳景.我國城市養老方式多元化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8).
3、孫澤宇.構建城市養老服務新體系[J].工會理論研究,2003(4).
4、王凌.適合老年人的居住環境之探討[J].宇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2).
5、曾昱.社區養老服務――中國城市養老服務保障的新選擇[J].天府新論,2006(4).
6、陳景.城市養老方式應多元化[J].江海縱橫,2007(3).
7、陳景.對我國城市養老方式多元化的探索[J].經濟叢刊,2007(2).
8、姚亞平.把握先進性時代內涵實現上饒經濟又快又好發展[J].記者觀察,2006(7).
9、林建軍,姜虹,吳軍英.論上饒構造四省交界區域中心戰略的載體――板塊經濟[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4(8).
本文采用《麗水統計年鑒2012》的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測度麗水市各地區經濟發展潛力。研究表明,麗水市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存在明顯的空間異質性:蓮都區發展潛力最強;縉云縣、青田縣、龍泉市、松陽縣、云和縣、遂昌縣為處于中間水平;松陽縣、云和縣、遂昌縣慶元縣、景寧縣發展潛力較差。
【關鍵詞】
主成分分析;經濟發展潛力
麗水市是浙江省轄地級市,位于該省西南部、南鄰福建,古稱處州,始名于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是浙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7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70萬,是浙江省面積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下轄蓮都區及景寧畬族自治縣、縉云、青田、遂昌、云和、慶元、松陽七縣,代管縣級龍泉市。
地區經濟發展潛力能反映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系統的發展水平,也是評價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系統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由于麗水市各地區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經濟發展質量、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還存在著差異,對各地區經濟綜合實力進行客觀評價,可以為麗水市今后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因此,本文首先以麗水市為基本空間單元收集區域發展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通過主成分分析,提取并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間分布狀況,在此基礎上進行以下處理主因子得分綜合,得到區域空間發展潛力。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種考察多個變量間相關性的多元統計方法,由皮爾遜首先提出并使用,之后經眾多統計學家不懈努力逐步發展和成熟起來。主成分分析是將原來眾多具有一定相關性的指標,重新組合成一組新的互相無關的綜合指標來代替原來的指標。
在建立縣城單元評價指標選擇的基礎上,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提取影響縣域鄉鎮地域空間差異的主因子。對各縣城的綜合實力進行評價。
本文選取2011年麗水市13項反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統計指標,分別為鎮域戶籍人口、縣域暫住人口、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例、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財政收入、工業產值、農業產值、農民人均收入、旅游收入、鎮域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醫院衛生院床位數。
運用統計分析軟件stata對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為公共因子,得到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特征值、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特征值大于1的前三個公因子的累計貢獻率超過80%,可見提取三個因子后,它們反映了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
二、主因子得分及空間分布
根據因子荷載矩陣分析主因子含義,并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計算各鄉鎮主因子得分,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間分布特征。
從表1可知:第一主因子主要解釋鎮域戶籍人口、鎮域暫住人口、財政收入、工業產值、農業產值、農民人均收入、旅游收入、建成區綠化面積及醫院衛生院床位數等指標,可命名為社會經濟發展因子。空間分布值排名為蓮都區、縉云縣、青田縣、松陽縣、龍泉市、云和縣、遂昌縣、慶元縣、景寧縣。
第二主因子主要解釋鎮域面積、第一產業就業比例,可命名為傳統產業因子。其值排名為遂昌縣、龍泉市、青田縣、蓮都區、景寧縣、縉云縣、慶元縣、松陽縣、云和縣。
第三主因子主要解釋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可以名為現代服務業發展因子。其值排名為蓮都區、縉云縣、云和縣、松陽縣、龍泉市、慶元縣、青田縣、景寧縣、遂昌縣。
三、發展潛力評估
依據主因子得分乘以貢獻率權重得到的發展潛力是基于現狀的發展潛力或空間格局。其結果如下表:
從表2的得分和排名可以看出:麗水市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較為明顯。蓮都區是麗水市綜合發展潛力最強,以絕對的優勢名列第一;縉云縣、青田縣、龍泉市、松陽縣、云和縣、遂昌縣為處于中間水平,松陽縣、云和縣、遂昌縣慶元縣、景寧縣發展條件較差。
參考文獻:
[1]張吉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省各城市綜合實力評價[J].河南科學,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