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0 17:50:0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地攤經濟的利與弊,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語用條件 語力 畢竟 到底 究竟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24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Conditions and Force of "After all" "in the end" and "What"
ZHAO Ge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7)
Abstract The same as the modal adverb "after all" "in the end" and "after all", in the pragmatic aspect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speech act theory in language and speech act rules of the use of a large number of data, summed up the three pragmatic conditions, and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speaker's intention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language ability.
Keywords pragmatic conditions; illocutionary force; after all; in the end; what
“竟”“到底”和“究竟”作為相似性與使用率較高的語氣副詞,一直是漢語研究討論的熱點。語氣副詞與說話者的情感態度有關,“句中詞語與使用者之間有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是語用的。”①作為語氣副詞的“畢竟”“到底”“究竟”的分析也一定需要與使用者、實際語境相聯系。目前關于三者的語用研究主要以語用功能、話語分析、標記、語氣等方面為主,而涉及語用條件及語力角度差異的分析則少有。筆者嘗試從該角度對“畢竟”“到底”和“究竟”進行歸納總結,以期得到更多的思路。
英國語言哲學家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將句子分為表述句和施為句,即言有所述和以言行事。②其中,施為句可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前者直接表明言有所為,明確的表明語力;后者語力不明顯。雖然Austin將“語力”當做一種語言能力,但卻并未給出明確的定義。
劉龍根(2005)認為語力是話語,是說話人具體交際環境中的交際意圖,語力能夠限定命題內容;莫啟揚、段蕓(2012)則以Talmy(2000)的“力量-動態模型”為基礎構建“語力-動態模型”,將語力定義為“說話人通過話語向聽話人實施的,試圖克服聽話人內在力量趨勢的力量”,③由說話人意圖(F1)和社會文化因素(F2)構成。據此,我們可以認為語力是在具體語境中,說話人用話語達到其交際意圖,影響或改變聽話人態度或觀點的力量。
語力的具體語境是如何構建的?美國語言哲學家Searle以promise為例,提出了實施言語行為的四大規則:命題內容規則、預備規則、真誠規則和基本規則。華劭(1996)將四大規則歸納為真誠性的條件、預備性條件和本質性條件三點。④
語氣副詞“畢竟”“到底”和“究竟”體現出極強的情感態度,因而有必要從語用條件與語力層面進行分析。下面我們將根據語義的相似性與區別性,⑤從言語行為理論、言語行為的三個有效條件的角度,來分析“畢竟”三者的語用條件和語力。⑥
1“畢竟”和“畢竟”義之“到底”“究竟”的語用條件與語力分析
在表達“強調原因、事實特征和本質、變化或結果”的意圖時,說話人S向聽話人H說出話語U中,除了使用“畢竟”一詞外,也常使用“畢竟”義的“到底、究竟”。從言語行為理論上說,這個意圖S可以通過這三個詞達到提醒、強調,以引起H的注意。如下例:
(1)牛大姐:“在我看這事這么辦,東寶,你叫他們來當面談談,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可以答應他們合辦這臺晚會,畢竟也是好事嘛。”(《王小波小說集》,下稱《王》)
有人邀請編輯部一起舉辦晚會,就是否合辦的問題,大家意見不一,最后說話人S建議派人與對方面談此事。在S的話語U中,可看出:“在我看……”――隱含內部有分歧,S要拿主意;“當面談談”――暗示了之前的邀請非正式;“畢竟也是好事嘛”――是全句的重心:體現出S有合作的真誠愿望;
從語用的角度分析,S的傾向是通過強調性詞語“畢竟”(U)來提醒聽話人H,從而引起H的重視。
如此,本例句正符合實施含有“畢竟”語句的三個有效條件:
預備性條件:一種既定的情況。
真誠性條件:S希望能達成某事,或某事會發生。
本質性條件:S通過強調來凸出某原因或事實或本質、變化或結果,達到目的。
再例如:
(2)朱開山……下意識地撣著身上的灰塵。秀兒趕緊過來,殷勤地給朱開山撣著灰塵。韓老海笑道:“到底是你們家的媳婦,秀兒從來沒給我撣過灰呢。”(《闖關東》)
韓和朱兩家已經定親,韓老海S一個“到底”即強調了秀兒的身份。S認定兩人雖未結婚,但婚事已定――這是預備性條件;同時又表達了期待兩人成家的愿望――這是真誠性條件;“從沒給我……”――凸出秀兒對朱與韓的不同表現,此為事實特點是本質性條件。由此可以看出,“畢竟”和“畢竟”義“到底”“究竟”在言語行為有效條件上,是具有一致性的。
語力分析,重點在于判斷語力表現的強弱。“畢竟”和“畢竟”義“到底、究竟”所強調的部分改變了H的狀態。如例(1)屬于斷言類言語行為,S話語中的F1是辦晚會,F2是S在編輯部有一定地位,兩者構成的語力轉達給H;本來對辦晚會有異議的H,在S話語的影響下改變了態度。例(2)屬于表達類,F1是表示女兒親近夫家,F2是S對親事的認同,兩者構成的語力并沒有影響或改變H的意圖,且“到底”含有感嘆之義,所以其語力較弱。可見從語力角度看,“畢竟”的語力要強于“畢竟”義之“到底、究竟”。
2 “變化”義之“畢竟”和“最終達成”義之“到底”的語用條件及語力
“畢竟”和“到底”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前者有強調變化或最終情況的意義,后者則是強調某事最終發生的意義。因此,兩者的語用條件也需要進行區別分析。
2.1 “變化”義之“畢竟”
例:(3)(李嘉誠道)也許您老人家會責怪我沒有做事的信心,辜負了您老人家的一片苦心。可我畢竟已經長大了,今后的生活之路如何去走我還是想自己決定,因為我真的不喜歡鐘表修理業。(CCL)
家人希望李嘉誠能繼承鐘表事業,但是他卻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想法、觀點是成長的標志,因此這段例句中,“畢竟”一詞,是S強調李嘉誠的變化――“已經長大”,來說明他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方向。S通過“畢竟”向H強調變化,說明S自身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這一語境中“畢竟”的語義條件如下:
預備性條件:S身處變化之中或看到最終情況;H并沒有注意到變化或情況。
真誠性條件:H質疑、疑問或反對,但S已有自己的立場,S希望H能接受自己的觀點。
本質性條件:S強調變化,某種變化或最終情況,目的在于掃除障礙,達成目的。
例(3)中,S不想繼承家業是F1,對待事業的態度是F2,F1和F2構成的語力轉達給H,使H改變了想法。因此,可以看出該類“畢竟”語力較強。
2.2 “最終達成”義之“到底”
例:(4)衛明高興壞了,狂喜地叫道:“他到底還是收下了那些港幣了。”(CCL)
S以讓“他”收受賄賂為目標,經過一番曲折,最終達成了S的期望。因此,S用“到底”強調“收下港幣”這個結果最終的發生。從該例句出發,可得到“最終達成”義“到底”的語用條件:
預備性條件:S不知道能否成功;發生條件不明朗。
真誠性條件:S期望某事或某情況有一理想的結果;有一定的發生條件,幫助事件的推進;事件的發展是曲折的。
本質性條件:S通過自身或外部努力,排除障礙,按照預期順利達成目的。
例(4)中,“到底”一詞,在語義表達上,傾向于客觀結果:S期望“他”收下賄賂為F1,“他”難收賄賂為F2,F1和F2構成的語力,只是表達S的成功的不易,并未對H產生影響。因而語力上相對較弱。
3 “追究”義之“到底”和“究竟”的語用條件及語力
“追究”義的“到底”和“究竟”,即語義均為“追問、追究”。根據張秀松(2014)總結的“追究”義“到底”的言語行為條件,我們可推出“追究”義“究竟”的言語行為條件,并認為兩者在言語行為有效條件上是一致的:
預備性條件:S不知問題的答案;但S覺得H一定知道。
真誠性條件:S想知道答案;H不愿或尚未給與答案;S詢問受阻。
本質性條件:S通過追問,排除障礙,達成目的。⑦
例:(5)王公道:“……如果證明你們離婚是假的,你想與他再結婚,他還得與現在的老婆先離婚,不然就構成重婚罪;與你結了婚,還要再離婚,這不麻煩嗎?”
李雪蓮:“要的就是這個麻煩。”
王公道:“……好幾樁案子審來審去……案子轉了一圈,又回到原來的地方,這不麻煩嗎?”
……
王公道:“但我說的還不是這些。”
李雪蓮:“你到底要說啥?”(《王》)
就李雪蓮與秦玉河再離婚一事,王公道勸解李雪蓮不要這么麻煩,并在大段的解釋后,表示“我說的還不是這些”。那么“這些”以外的便是李雪蓮未道的,而王公道已知,此即預備規則;李雪蓮想知道,但王公道還未說,這是真誠規則;李雪蓮須得追問,方能獲得答案,此即為基本規則。
例:(6)分局長:“第二個問題是:你對你究竟走進哪個房間有沒有大體方位?……”(《王》)
這一例中,由于案情的需要,S想要了解H之前并未給出的答案,因此,再次追問。S期望并認為可從H處獲得答案,這是預備性條件;但之前H并未給出答案,分局長提問受阻,這是真誠性條件;S希望從這次詢問當中獲得滿意的答案,這是本質性條件。
在語力上,“追究”義“到底、究竟”則有不同表現。例(5)中,F1是希望H直接說出假離婚的問題,F2是H是S上訴的關鍵所在,由F1和F2構成的語力讓H盡快直奔主題。例(6)中,F1是讓H確定最終答案,F2是警察與受害者的地位和利益關系,S希望通過話語讓H提供最終的、準確的、不模糊的答案。由以上兩例可以看出,表示“追究”義的“到底”和“究竟”中,“究竟”的語力更加直接、明確,強于“到底”。可見“追究”義“到底、究竟”在語力表現上存在程度的差異。
綜上,本文根據“畢竟”三者語義的四類,從說話人S的能力確定(預定)、說話人S的心理(真誠)到完成語言行為的能力(本質)三方面分析語用條件,即分析話語U在三種條件的合力下起到有效性作用,使聽話人H的想法有所改變或推進。并在此基礎之上,結合說話人意圖F1和社會文化因素F2,得到三者語力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語義相似性使得語用條件亦有相似性,但語力卻強弱有別。由此,在漢語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語用條件和語力的分析,概括歸納“畢竟”“到底”和(下轉第71頁)(上接第52頁)“究竟”的異同,使學習者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和掌握三個語氣副詞,達到教學目的。
注釋
① 沈冰.試析語氣副詞并的語義與語用.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研究生會及論壇組委會.第七屆北京地區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36-244.
② Searle, J.R.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66-67.
③ 莫啟揚,段蕓.言語行為語力的認知語言學研究[J].外語研究,2012(3):23.
④ 華劭.從語用學角度看回答(續)[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4:8.
⑤ 趙舸在《漢語教學中語氣副詞“畢竟、到底、究竟”的研究》(2015)中將三者的語義分為:畢竟――強調原因、強調本質特征、強調事實結論、強調變化或最終態四種;到底――強調事實本質特征或原因(“畢竟”義“到底”)、強調追問(“追究”義“到底”)、強調某情況或結果最終的發生(“最終達成”義“到底”)三種;究竟――強調追究探究(“追究”義)、強調事實本質或特征(“畢竟”義)兩種。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
畢業論文(設計)是對本科生大學期間最重要的集中實踐教學環節,是對本科生在校學習期間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綜合素質和教學效果的全面檢驗,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平臺,是大學生創造性完成科研或工程問題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如何提高對畢業論文的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是當前高等學校面臨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概況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涉及地理科學、人文科學、城鄉建設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其目標是培養具備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接受過嚴格科學思維訓練和良好的專業技能訓練,立足于宏觀、中觀區域規劃和土地管理,能夠從事城鄉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研究、教學、開發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作為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在我國處于資源環境問題空前嚴重、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新形勢下,應發揮本專業的強大優勢和積極作用,培養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而論文(設計)作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顯得尤為重要,它不但可以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而且可以針對社會問題達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為即將走入工作崗位的學生提供專業實戰訓練的平臺,為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存在的問題
以重慶工商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雖然歷年畢業論文(設計)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經驗,但還有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和完善。
1.面對就業壓力和專業技能的欠缺,學生降低了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自我要求
由于畢業論文(設計)在時間安排上與學生求職時間沖突,加之當前頗大的就業壓力,使得學生無法全身心地投入畢業論文(設計)的準備中。同時,由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要求具有較高的制圖軟件使用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部分學生由于缺乏專業技能而降低了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自我要求。
2.指導教師在畢業論文(設計)指導過程中不夠重視
由于高校教師具有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壓力,沒有太多精力關注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一些具有博導、碩導資格的教師,更是由于研究生的培養任務過程以及較多的科研課題,完全淡化了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在工作中的地位;個別專業教師由于專業水平有限,不能夠有效地進行指導。同時,由于畢業論文(設計)沒有與教師的職稱晉級、評獎評優等掛鉤,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導致教師對畢業論文(設計)不夠重視。
3.由于選題的問題,畢業論文(設計)中理論與實踐脫節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具有較好的理論聯系實際的社會問題,但在選題中,部分題目與實踐相脫節,使得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大打折扣。
4.管理上存在漏洞,機制上不夠健全
學校及學院雖然制訂了諸多規章制度,但大都是對閱讀文獻、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忽視了對畢業論文(設計)起關鍵作用的指標和標準,嚴重影響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三、新形勢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高的途徑
1.加強師生對畢業論文(設計)重要性的高度認識
思想上的高度認識和統一是畢業論文(設計)順利完成的前提。應通過畢業論文(設計)培訓會、宣講會等方式,使師生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在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培養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學四年所學理論與專業技能綜合運用的關鍵環節,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即將走入社會、與行業對接前的重要實戰訓練。因此,指導教師不但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對于應用性極強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而且也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是專業培養當中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而言,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不但是順利畢業的重要條件,更重要的是專業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的重要環節,同時,也要認識到,優秀的畢業論文(設計)作品可以作為求職材料中的亮點,是反映一個畢業生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的縮影。
2.夯實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基礎性工作
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是大學四年積累的一個過程。(1)在大一新生入學階段,要對學生深入開展專業認識教育,讓學生了解專業發展前景,讓學生知道如何學好本專業,樹立對專業的信心;(2)大二、大三階段要重點培養學生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思維,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等理論課程,同時,要加強基礎課程實驗、專業課程實驗實訓和規劃綜合實習等實踐教學,以及專業技術手段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諸如,3S技術、規劃制圖以及3D技術的教學實踐;(3)大三、大四階段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查閱文獻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等。只有大學各個階段不斷地積累,才能為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供可靠的保證。
3.提高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的質量
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是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尤其在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要結合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環境、新型城鎮化以及鄉村發展等問題進行選題,這樣不但問題針對性強,更重要的是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可以鍛煉學生綜合的專業思維能力。在選題方面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求教師能夠認真負責,并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為學生提供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2)在選題的支撐上,要盡可能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在校學生創新科研基金項目、規劃策劃大賽以及暑期社會實踐等結合起來;(3)在研究尺度上,以小尺度為主,一方面要通過大量調查問卷的一手數據和官方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找出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區域的基礎數據,對區域進行規劃設計,制訂研究區域的發展規劃方案。總之,通過對選題質量的把關,進一步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4.制訂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制度
規范科學的制度是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基礎。針對目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制度存在空白或漏洞的問題,應該積極完善各項有利于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高的制度或機制。(1)適當調整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針對目前畢業論文(設計)與畢業生求職時間嚴重沖突的問題,建議對論文寫作的時間期限進行適當地調整,可以考慮在大四上學期的后半學期進行題目選定、開題等工作,寒假前完成初稿;(2)組織專家對選題進行把關。在畢業論文(設計)題目征集后,邀請學院內部專家進行題目篩選,方可允許學生進行選題;(3)嚴格實施二辯制度。對于不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必須實施嚴格的二辯制度;(4)實施指導教師獎懲制度。建立指導教師評價標準和指標,評價結果作為指導教師的晉級和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張欣.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3(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