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0 09:47:5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大學生勞動教育活動,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發展的唯一手段,是人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人類適應自然的活動和改造的獨特方式。教育與勞動的結合是我國一貫堅持的教育方針,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勞動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卻在逐漸淡化,勞動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被重視,而作為大學生勞動教育實施的主要場所的高校,其勞動教育的社會功能也在逐漸弱化,在現階段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并未發揮出其應有作用。
“以勞動托起中國夢”是同志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強調的。大學生是未來的勞動主力軍,他們的勞動態度、勞動習慣以及勞動技能的狀況,不僅影響大學生的后續發展,更關乎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一、在高校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需要
一直以來黨和國家對青年學生的勞動教育是非常重視的,在國家教育方針、學校德育實施意見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見中都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各學校認真落實。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教學質量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人才培養質量教學質量的根本體現,德育、智育、體育是社會考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在高校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既能解決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問題,又能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勞動觀念、勞動知識和勞動能力上有所提升;解決教育的知行合一和全面發展問題。
(三)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高校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一是可以培養其自理、自信、自立、自強的獨立生活能力;二是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樂于助人、敬業樂群的良好品德;三是可以扭轉學生勞動價值觀,豐富大學生的勞動情感,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當前高校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國家對高校學生的勞動教育越來越重視,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高校學生的勞動教育在實施的過程存在諸多問題,造成勞動教育在多數高校教育中成為薄弱甚至是缺失的一個環節。
(一)勞動教育邊緣化
一是勞動教育觀念邊緣化,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一直有重德不重勞的思想,甚至是鄙視勞動和技術教育,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等,特別當前教育體制下,學校和家長都存在重分數、輕素質,重智力、輕體力的思想,使學校用知識教育替代了勞動教育;二是勞動教育理論研究邊緣化,與其他學科理論相比較,對于勞動教育領域的研究不多、不深、不全,沒有提升到應有的高度,使學校在實施勞動教育過程中嚴重缺乏理論依據,特別是在勞動教育的實踐中,由于缺少理論支持而導致其難以達到既定目標。主要表現在:1.理論體系不完整;2.理論研究中勞動教育往往被勞動技術教育所取代;3.學術界對勞動教育的成果不多,這需要引起學校和全社會的關注重視。
(二)勞動教育功利化
過分強調勞動教育的外在價值(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人才)從而導致其內在價值(即育人的價值)的弱化,將勞動教育本身視為達到外在價值的一種手段,而將實現教育的外在價值作為教育的唯一目的。主要表現在:一是勞動教育的政治化傾向。不是把學校勞動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過程,而是將勞動教育視為政治上的要求來進行。二是勞動教育的經濟化傾向。高校學生的勞動教育缺少平臺及場所的現象十分普遍。有時將打掃衛生、清理校園等極為簡單的勞動也由學校出資雇人完成了,學生失去了各種勞動機會。
(三)勞動教育片面化
片面是相對于全面而言的,高校學生勞動教育片面化主要是對勞動教育認識程度不夠全面具體,甚至是有偏差、錯誤的認識。主要體現在:一是智育至上,高校在對學生開展教育過程中,過分強調腦力勞動,過分看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思維及邏輯判斷等方面能力的上升,把學生的智育教育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是教育的全部內容,造成其他教育弱化甚至缺失,從而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阻礙了學生的成長成才;二是體力至上,這種現象是與智育至上截然相反,對待勞動教育是將肢體上的生產勞動看作是勞動教育的全部內容,認為體力勞動便是勞動教育;三是以生產勞動代替社會實踐,很多教育與勞動結合的研究結論都過分夸大生產勞動的作用及其功能,認為勞動教育具有可代替性,并且將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規律廣泛應用到各種領域,造成對勞動教育內涵的一種歪曲。
三、在大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的思考
(一)強化對勞動教育的重視
學校、家庭和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了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質量和效果,以及教育者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與意義、勞動教育活動規劃與目標的最根本認識和看法。要想提高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從思想上摒棄對高校勞動教育的漠視和淡化,強化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視。一是加強新時期高校勞動教育的理論建設,把勞動價值觀教育放在首位,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二是加強勞動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開發科學有效的教材,列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嚴格認真落實考評;三是健全勞動教育的保障制度,從國家、學校和家庭三方面明確責任、達成共識、通力合作完成勞動教育的任務。
(二)優化大學生勞動教育環境
經濟要增長,教育是基礎;人才要優秀,勞動不可少。外部環境是開展好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必要條件。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勞動教育的教育環境,一是需要通過高校、家庭、社會三方聯手構建立體的教育環境,二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通過輿論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在勞動中體驗生活。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比較重視“三位一體”的教育理論,但是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視程度不夠,家庭教育不能有效配合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孤立無援、社會教育處于無力狀態,三者缺乏有機聯系與配合,直接影響當前高校教育的效果。在正確的社會輿論引導下,大學生能辨別對錯是非,提高他們對快樂勞動是人的本質屬性真正理解,在勞動教育實踐中,使他們主動參與,并在勞動中感受快樂。正確的輿論引導能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勞動意識。
(三)完善大學生勞動教育體系
首先要明確大學生勞動教育目標。勞動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的必要途徑。大學生的勞動情感、勞動觀、勞動習慣和勞動知識、技能已初步成型,但還要依據其身心發展規律和技能形成的規律與特點,幫助其全面規劃勞動教育目標,從而提高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實效性。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對于高校培養經濟發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社會生產力是非常有效的辦法。二是充實大學生勞動教育內容。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使勞動教育內容科學合理,符合時代特點和學生特點,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加勞動。三是探索有效的勞動教育方法。利用情景模擬教學法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做到“灌輸”與“滲透”并重,方式`活多樣。
(四)制訂科學的勞動教育的考核評價機制
由于勞動課特點所限,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的勞動教育還缺乏規范管理,尤其是缺乏規范的勞動教育考評制度。開放性的學科特點的考核體系,才能使勞動課的設置合乎學生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是要把勞動觀納入學生的德育考察范圍,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光榮感和使命感,只有憑借自身的創造力和辛勤勞動提高自身能力,才是符合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考核機制,把大學生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杜絕形式主義和忽冷忽熱;三是評價方式要多樣化,激發學生勞動自覺性。勞動教育必須有嚴格的成績考核。不同的勞動教育內容,建立不同的評價方式,理論知識可以采用書面考試的方式,也可以論文的完成質量給出成績。偏向實踐型的教育內容,可以采取用作品說話的方式,而關于大是大非的職業倫理道德問題,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辯論等方式,從而能全面把握學生對勞動教育的掌握程度。建立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科學考評機制,有助于在大學生的道德層面扭轉這種歪曲的認識,在價值觀、人生觀的層面規范大學生的人生發展軌跡。
參考文獻:
[1]任然等.論高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讀天下,2016(18):330.
[2]楊素云.關于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5):31-32.
關鍵詞 大學生 勞動現狀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Reflection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L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Labor creates human, labor is the most basic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labor, the most basic human survival way is far from college students of new gen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lack of lab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especially research on how to improve the lack of labor, hope can cause the concern of the industry and make up this lesson in tim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reflection
眾所周知,與過去的大學生相比,現在的大學生具有更鮮明的特征。他們追求時尚與個性;生活散漫不拘小節隨意性強;政治與勞動觀念淡漠;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本文在分析了新生代大學生勞動缺失的原因以及勞動缺失所產生的不良影響之后,對如何改善這一現狀作了較為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并能及時給新生代學生補上勞動一課。
1 大學生勞動缺失原因探究
勞動是指人們使用工具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它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個方面。本文中“勞動”一詞,僅指“體力勞動”。勞動創造了人類,人并不是天生就不愛勞動,但當一個人所受的教育中缺失了勞動這一課時,他對勞動的漠視與排斥就毫不稀奇了。
1.1 家庭教育中勞動教育的缺位
家庭勞動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長樹立孩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培養勞動習慣以及從事一定家務勞動的教育活動。它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孩子將來成為社會的合格建設者,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質,發揮其聰明才智及動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在現代家庭中,主張教育孩子從小熱愛勞動的并不多見。教育的偏頗與社會流俗使得很多家長在價值取向、教育觀念和教育心態等方面走入了誤區。大學生不愛勞動在很大程度上與之從小缺失家庭勞動教育有關。
1.2 基礎教育中勞動教育缺失,高等教育中勞動平臺欠缺
中國的小學、初中雖然是義務教育,但始終脫離不了應試教育的樊籬,這使得絕大多數學生都是以學為主。盡管新大綱對中學生勞動技術課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明確規定,但大部分學校的勞動技術課形同虛設,常常被挪作他用。更令人傷心的是,在中小學教育中,勞動技術課不僅沒有正常進行,反而被某些老師當成了一種懲罰受教育者的手段,于是,勞動的真實面目及意義在學生心中便成了一個模糊概念。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則一味地看市場臉色行事,完全根據市場的需要來設置課程,在“工具”與“人文”兼顧的《大學語文》課都“瘋狂瘦身”的情況下,勞動教育當然更無法在大學課程中有一席之地。
1.3 社會價值體系的嬗變
“勞動光榮”這句話正在不斷被人們質疑。在很多人看來,這不過是一句過時的口號。的確,勞動和勞動者在這個現實的、時髦的社會里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在影視作品中,占中國公民絕大部分的勞動人民形象也越來越單薄,甚至不見其蹤影,即使偶爾露臉,也是畏首畏尾、充當配角,甚至成為被取笑的對象。這些現象不僅導致了年輕學子們對勞動的輕視和蔑視,導致了學生對勞動價值的否定,甚至還左右著他們的人生方向。
2 大學生勞動教育缺失的后果
筆者曾以下列問題在一定范圍內對大學生做過調查:
第一,作為大學生,你怎樣看待校園勞動?勞動光榮嗎?為什么?第二,作為大學生,你參加過的校園勞動有哪些?你認為還有哪些勞動你們可以勝任?你主張在讀大學時適當參加體力勞動嗎?為什么?第三,你怎么看待學校將一定的勞動任務承包給一些家境相對貧困的學生?為什么?第四,在大學生活中,沒有適當的體力勞動會對學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為什么?第五,對在校期間的勞動內容與形式,你有什么建議?
贊成在讀期間有適當勞動的占58.6%;中立的占35.7%;其他5.7%; 44.6%的大學生認為勞動光榮但很辛苦;少部分學生認為勞動不僅不光榮,而且還“恥辱”,因為那是“沒本事、愚蠢”甚至“下賤”的代名詞;參加過校園勞動的占33.1%(但基本上都是搞寢室衛生);沒有參加過的占63.1%;其他占3.8%;主張在大學里安排學生適當體力勞動的占60%;對大學生活中無體力勞動,認為有影響的占50%;無影響的26.9%;影響不大的19.2%;其他3.9%;對校園勞動內容和形式,主張校內勞動與校內外兼職相結合的占26.9%;認為只要不與學習相沖突就可以的占38.5%;認為勞動必須有償的占34.6%。
3 解決大學生缺失勞動教育問題的對策
第一,糾正錯誤觀念。勞動是光榮的,不勞而獲才是可恥的。勞動創造了歷史,勞動改變了世界。勞動能讓人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勞動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學生將來能較好地融入社會,都有很好的推動與促進作用。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為學生闡說勞動光榮這個觀點。大學生,尤其是職業院校的大學生,他們的工作崗位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如果沒有對勞動的正確態度、情感,那是教育的失敗,也是學生人生的悲哀。
第二,了解就業形勢。學生和家長都應該全面了解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了解社會對勞動市場人才的結構要求。雖然人才市場供多于求,但在同等專業水平的前提下,任何一家用人單位都更愿意接受具備吃苦耐勞,具備良好勞動品質的學生。家長和學生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并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培養這一品質,以便就業之需。
第三,溯源追根,家校結合,修正學生勞動行為。蘇霍姆林斯基曾在《給兒子的信》中專門提到勞動這一章節。他告誡兒子,人的志向和人生的幸福,必須通過勞動才能實現。“只有通過勞動,人的志向才能跨上智慧的、創造的、科學的大道”。“什么是生活的最大樂趣?我認為,這種樂趣寓于與藝術相近的創造性勞動之中……如果一個人熱愛自己從事的勞動,他一定會竭盡全力使其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充滿美好的東西”。
第四,設置勞動課程、力爭全面發展。目前大學課程設置,少有將勞動作為一門課程來體現的,這有悖于大學的培養目標與大學的職能,因此,這必須得到修正:首先,將勞動納入正式課程。新疆農業大學連續八年組織學生進行摘棉勞動,這一活動的發起人雒秋江(校長)說:“勞動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內容,學校有責任如此做。而且,摘棉勞動是學生了解社會、理解生活的好窗口,勞動是學生立志過程中無言的導師。”他把勞動納入正式課程,記入學分,這讓他的學生和學生家長都受益無窮。其次,我們還可以在其他學科中加強對勞動概念、態度、情感的滲透,然后以隱性課程中的體驗與體驗課程來給學生進行適當的勞動技能方面的訓練,還可以給學生安排勞動周。第五,讓做義工成為一種制度。國外很多大學,特別是好的大學非常注重對學生個人品格、領導才能及特點的培養,他們認為做義工不僅可對社會作貢獻,也是完善一個人美德的途徑。你獲益于社會,你就應當回饋社會,這樣社會才會團結,才會進步。所以,國外中學生必須要做多少個義工,拿多少個學分才能順利畢業,才能進入著名的高等學府,這一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王兆先等主編.家庭教育詞典:58.
一、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
二、基本內容和要求:
班級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
基本內容有:熱愛祖國的教育;熱愛中國*的教育;熱愛人民的教育;熱愛集體的教育;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教育;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的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三、實施途徑:
班級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主要途徑如下:各科教育;校級、班級教育和各種教育活動;共青團教育活動;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動。
四、教育原則: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加強針對性;堅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認識和行為訓練相結合;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保持教育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五、具體措施:
1、進行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內容的規范教育,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以落實學生個人量化積分為主線,以德育系列化活動和“班級十最”等評比表彰機制為動力,扎扎實實地搞好德育工作。
3、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組織開展讀書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知識比賽等,陶冶學生情操,激勵廣大學生奮發向上。
隨著后勤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多年的積極探索,后勤在硬件設施、規章制度以及文化環境建設都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1.1加強后勤物質環境建設高校后勤致力于為學生創建安全、文明、干凈、和諧的物質環境。后勤部門在高校“標準化”建設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在食堂內安裝實時監控系統,從源頭上監控原料的采購、清洗、烹飪、售賣各個環節,保障學生擁有健康的飲食環境;在學生公寓硬件建設方面,通過安裝門禁和監控系統保證學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樓的活動室安裝電視機和DVD,創建大學生創業基地,豐富了學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園內開辟桃李園、在公寓園區種植花草樹木,創造了干凈、優美、整齊的學習生活環境。硬件設施的完善為后勤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成為大學生學習、娛樂,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重要陣地。
1.2加強后勤學生隊伍建設加強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建設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過開展后勤文化活動以及學生隊伍成員在同學間宣傳,將學生平日看不見的后勤服務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見并親自參與的層面上,切實感受后勤工作的艱辛。根據后勤維修、綠化、餐飲、宿舍、保衛的工作類別組建義務維修隊、綠化小分隊、伙食管理委員會、宿舍管理委員會、學生義務消防隊等學生組織。經過量化的考核和篩選,這些學生委員會在信息傳遞、衛生檢查、評比活動、校園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他們是廣大同學和后勤服務部門溝通的紐帶和橋梁,也在工作的過程中鍛煉了協調能力、勞動能力。健全的組織環境較好的實現了后勤和學院師生的良性互動,達到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目標。
1.3加強后勤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趨勢,也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關鍵。以宿舍文化節、美食節為載體,將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生活文化優化組合,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環境。在食堂開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學生廚藝精英大賽”等活動讓學生自行到市場采購食材、比對價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間親自操作,增加對食堂菜價的理解,了解校園周邊無證攤點快餐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飲食安全意識,更讓學生體會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艱辛,養成熱愛勞動、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良好習慣。在學生公寓開展氣排球比賽、手繪報比賽、走廊創意大賽,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特色、發揮專業優勢,重點開展宿舍文化內涵建設。創建品牌活動、精品活動,樹立后勤文化旗幟是后勤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后勤開展優質服務品牌活動,內容涵蓋維修、宿舍管理、醫療、保衛、食堂、員工禮儀多個方面,同時深入各個教學部門開展座談會、下發問卷讓師生提出工作意見和建議;通過邀請專業的禮儀老師講解工作禮儀,邀請領導、師生參與到崗位練兵等精品活動,讓師生體會后勤基層服務人員工作的辛勞,學會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些文化活動使后勤成為融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生活服務為一體的育人場所,培養了后勤員工、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培養勞動意識、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
1.4加強后勤制度環境建設根據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如《學生宿舍管理規定》、《食堂食品衛生管理規定》、《員工培訓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詳細的準則和依據,奠定了以制度辦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礎。在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進物業有限公司,與這些物業公司制定《物業服務量化考評細則》,獎懲分明,劃撥出專項獎勵資金,根據員工的綜合表現施行獎勵提高后勤物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服務質量;學生公寓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檢查制度,將學生在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綜合素質考評體系。這些制度讓后勤的工作人員、學生能夠增強自律,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要求。
2后勤環境育人在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2.1后勤文化環境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通過開展活動、將社團引進公寓等形式學生接觸后勤工作的機會逐漸增多,“優質服務”品牌活動的推廣和宣傳使學生能夠零距離體驗食堂、保潔和維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設為載體吸引學生參與后勤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其產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動的勞動教育課,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2.2服務隊伍凝聚力和協作能力增強在員工隊伍建設中注重專業技能的考核,以小組為單位對員工進行管理,獎懲制度分明,促進后勤員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勵,形成良性的隊伍發展模式,為學生服務隊伍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學生隊伍之間召開座談會、素質拓展等活動,增強后勤學生服務團隊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工作效率,培養大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學生服務隊伍的凝聚力和協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后勤制度環境趨向完善化和科學化高校后勤針對食堂、公寓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確保學生生活環境安定和諧。通過調查問卷、草案試行等方式施行某項規章制度,再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作出相應調整確保制度人性化、科學化,使學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項制度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激發學生感恩之情。
3充分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啟示
3.1把實踐性教育納入必修課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古語有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輕視勞動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們。這促使學校和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論成績至上,不鼓勵甚至不讓孩子參與家庭或者學校的實踐教育。部分高校已經在后勤勞動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但大都只是單純的進行簡單的勞作,沒能發揮好勞動課的德育功能。高校應該重新審視后勤實踐性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性,重視后勤實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將勞動教育課納入必修課程,把理論考核、實踐性教育和大學生在學生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操行評價系統,把它作為考察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依據。
3.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臺,加強教學部門與后勤的良性互動后勤在高校中秉承著為教學、科研、師生服務的宗旨。長期以來教學、科研和后勤的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高校應當改善后勤與教學、科研和師生三者的關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臺,將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務分派到各個教學部門或者院系,促使師生一起參與后勤服務和建設校園的活動中來。第一,組織畢業班學生種植“畢業樹”將班級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親手栽種的樹木前,美化環境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將單純的勞動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學生公寓施行“輔導員進公寓”制度、設立“學生黨員宿舍先鋒示范崗”、“社團進公寓”,加強后勤部門與各系部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發揮環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學生簽訂《創建安全文明宿舍》協議書,承諾平時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凈整潔,畢業離校時將宿舍恢復原貌,文明離校,給學弟學妹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學生能共同參與的后勤德育平臺,能較好的體現后勤工作的人文關懷,激發學生互相關心、感恩母校、感恩社會的正能量。
3.3培育優質服務隊伍,找準后勤環境育人的關鍵點后勤服務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后勤服務質量的高低,要對后勤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禮儀培訓、入職培訓,不定期檢查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建立獎懲機制,激發員工競爭意識,強化后勤人員服務理念。從心理學角度剖析,無意識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后勤基層工作者良好的服務表現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大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些良好的表現會引起學生內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達到了人文環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團的成員定期開展后勤宣傳活動,發揮學生隊伍的輿論力量,讓更多的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工作、自覺遵守食堂、公寓各項細則,提升自我約束力。
3.4加強后勤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后勤環境育人氛圍“文化后勤”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動為載體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平臺,開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動。以“優質服務”活動為依托在學生間開展義務維修、宿舍安全知識競賽、氣排球比賽、廚藝大賽;在后勤員工間開展培訓、“我能為學生做什么”演講比賽、崗位技能大賽,營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圍。后勤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也積累了很多財富和經驗,高校后勤工作者應積極主動將典型的后勤服務案例整理、匯編成冊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鑒經驗。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了《后勤工作簡報》內容涵蓋了后勤新聞、工作動態、安全保衛、醫療保健等內容,學生參加后勤活動的心得也刊登在報,豐富了簡報的內容也激發了學生參與后勤活動積極性,該形式讓學生更能夠從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實踐 勤工儉學
【中圖分類號】G647
勤工儉學是一邊求學讀書,一邊工作、勞動。它是學校實施勞動教育活動的形式之一。它與教學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和公益勞動一樣,都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一種。隨著國家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全面鋪開,勤工儉學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環節,它將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及時而又滿意地就業或更好地創新創業。勤工儉學將不僅幫助大學生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順利完成學業,而且使他們把握在勤工儉學過程中帶來的契機,培養創新意識、凝聚創造能力,為將來就業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參加勤工儉學的大學生大部分是家境相當貧寒的學生,為了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自覺找兼職維持生活,也有一部分家境較好的學生,他們找兼職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社會經驗,豐富閱歷。勤工儉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已得到并將一直得到國家政府和教育職能部門以及高校的高度重視。
一、將勤工儉學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學分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雖然大學生勤工儉學對于大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我們現有的勤工儉學制度卻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缺陷;主要缺陷在于勤工儉學的運行體制不健全和不規范。各高校的勤工儉學中心,一般為設在學生處或團委的下屬職能部門,并制訂有系列的管理條例和規章制度。但不少高校沒有配以獨立的辦公場所和專職老師,多是由團委或學生處的老師兼管勤工儉學工作。①而當前社會用人需求量較小,相對勤工儉學的學生很多,供需矛盾突出,這就更需要有效的管理。這種因體制的不健全和不規范,管理的廣度與深度均不能充分到位,致使勤工儉學發展緩慢。針對上述問題我們認為是否可以嘗試將大學生勤工儉學納入到其完成學業所必需完成的社會實踐科目的學分管理之中;
根據長江大學新近制定的《長江大學關于制訂2012級本﹑專科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原則意見》的內容,校、各院(系)必需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學生可通過參加社會實踐、科技文化活動、學科競賽、發表學術論文、研制出實用產品或取得專利等來獲得課外學分。學生畢業除完成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規定的最低學分外應至少獲得10學分的課外學分(專科生6學分)。各院(系)在全校性第二課堂活動及學分安排的基礎上,應視具體情況制訂各專業獲得課外學分的內容、形式及要求。目前我院對勤工儉學只有學工部門一個老師具體負責,很難對申請勤工儉學的學生信息進行準確的核實,也無法對學生勤工儉學的過程及效果進行動態的評估與考核,這里造成的結果就使得大學生勤工儉學變成了單純的校內打工掙錢的活動,出現“勤工儉學”變成“打工誤學”②的情況,這無疑背離了這一制度設立的基本宗旨。嘗試著通過將勤工儉學與學生完成學業的必修學分相掛鉤,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勤工儉學制度體制上的不健全與不規范的情況;極大的提高了對其進行管理的廣度與深度。
由于我院實行的是學生管理的素質導師制,素質導師直接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關大學生勤工儉學的某些基礎性工作應當也能夠由素質導師參與管理,這可以大大提高勤工儉學制度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同時如果將勤工儉學納入學分管理,則可以將學院對學生的教務管理與學工管理有機地聯系起來,屆時就改變了目前我院勤工儉學的“一維管理模式”,而代之以“多元管理、集體負責”的管理模式。管理職能的橫向聯系以及管理主體的多元化的意義在于改變了以往對大學生的單一的評價體制,這將有利于提升我院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將勤工儉學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學分管理的幾點建議:
1、高校教育理念應有所轉變。隨著高校勤工儉學人數的不斷攀升,不再停留在“勤工儉學僅僅是為解決貧困學生經濟困難而進行的有償勞動”這一層面,要充分認識到勤工儉學既有助學、又有育人的雙重功能。③將大學生勤工儉學和人才培養相結合,將其作為正規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要加強對大學生勤工儉學的調研,加強和社會的溝通、聯系,擴大勤工儉學選擇的空間,豐富勤工儉學活動的內容,創造更多渠道,搭建更寬廣的平臺,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選擇中成長成才。
2、要建立規章制度, 進一步規范對勤工助學的管理。與直接的扶助資金相比, 勤工助學作為間接的扶助形式在高校扶貧助困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勤工儉學主管部門應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條例和規章制度,配以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專職教師,全面負責管理勤工儉學崗位的設置、培訓、考核等工作,促使勤工儉學工作走向有序有效,并在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和安全方面狠下功夫,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優良的服務;邀請用人單位到校設崗招聘、形成兼職市場,雙向選擇。
3、充分發揮學工部、素質導師和教學事務部的作用。三個管理主體應當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共同承擔起對大學生勤工儉學工作的管理與服務。具體而言,由學工部門負責勤工儉學的相關規章制度的制定、勤工儉學崗位的設置及培訓、勤工儉學工作過程及效果的考核;由素質導師負責提供參加勤工儉學工作學生的準確信息、參與勤工儉學工作的過程管理及服務、初步審核由用人單位所出具的勤工儉學考核材料;教務部門負責制定將勤工儉學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學分管理的具體規定及考核辦法、具體評定參加勤工儉學的學生是否能夠獲得相應學分等;
①鄧演平等:大學生勤工儉學的調查與研究, 現代教育科技,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