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0 09:47:4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養豬的技術與管理,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養豬場;育肥豬;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136(2012)17-0162-02
豬的肥育是養豬生產中最后的階段,其目的是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飼料與勞動力,來獲得瘦肉多、品質好的瘦肉型商品豬。豬的育肥時間從65~180日齡時,體重為30~100 kg左右,此階段豬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所以如何提高日增重,縮短育肥期,提高飼料轉化效率,降低養豬成本,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是這個階段的關鍵。為了達到理想的90~100 kg上市這一目標,應采取一套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措施。
1 育肥豬的生長發育規律
在正常的飼養管理條件下,豬體的每月絕對增重是隨著日齡的增長而增長的。而每月的相對增重(當月增重/月初體重×100%),是隨著日齡的增長而下降的,到了成年育肥豬的體重則穩定在一定的水平。豬體骨骼、肌肉、脂肪、皮膚的生長強度是不平衡的。一般骨骼的發育是最先開始,也是最先停止的。骨骼先向縱行方向生長,后向橫行方向生長。肌肉繼骨骼生長之后而生長。脂肪在幼年沉積很少,后期逐漸增多,從出生到6月齡(體重到100 kg左右)豬體脂肪含量隨日齡的增長而提高。豬體內水分的比重隨日齡的增長而減少。礦物質則一直保持在較穩定的水平上。蛋白質主要在育肥豬體重處于20~100 kg這個生長階段沉積,在該階段每日沉積蛋白質80~120 g。小腸的生長強度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大腸的生長強度則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胃的生長強度也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一般來說育肥豬體重處于20~60 kg階段為骨骼發育的高峰期,育肥豬體重處于60~90 kg階段為肌肉發育高峰期,育肥豬體重達100 kg以后,為脂肪發育的高峰期。
2 提高肥育性能的措施
2.1 合理的營養搭配
育肥豬的飼料成本約占豬場飼料總成本的70%。所以節省飼料和降低飼料成本是提高育肥豬經濟效益的最切實可行的措施。一般來說豬場總是將最差的飼料用于育肥豬,甚至是在飼料發霉的情況下,為降低損失,將發霉飼料用于飼喂育肥豬。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育肥豬生長及育肥階段都必須保證不用變質的原料作飼料,更不能用發霉的原料作飼料。此外,要提供營養全面、平衡的飼料,以增強豬的免疫機能,提高豬抵抗疾病的能力。
2.2 去勢技術
實踐證明,去勢后的公豬、母豬性情安定,食欲增強,增重的速度快,肉的品質好。由于近年來豬種性能的改良與飼料技術的改進,已使肥育期大大的縮短,因此可以改變傳統的做法,肥育時只去勢公豬,母豬不去勢。仔豬去勢一般可在出生20~30日齡進行,但近年來,瘦肉型仔豬提倡出生后7日齡去勢,此時個體小,創口小愈合快,利于手術后恢復,但要保持圈舍衛生,以防創口感染。
2.3 預防接種
對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和仔豬副傷寒等傳染病要進行預防接種。自繁自養的豬場可以按照免疫程序進行預防接種。對于外購仔豬進場后,一般為安全起見全部進行一次預防接種。
2.4 驅蟲
豬體內的寄生蟲以蛔蟲感染最為普遍,主要危害3~6月齡的豬。病豬多無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生長發育慢、消瘦、被毛無光澤,嚴重時增重速度降低30%以上,有的甚至成為僵豬,應全面做好驅蟲工作。當仔豬達到15 kg體重時進行第一次驅蟲,20 kg體重時進行第二次驅蟲。常用的驅蟲藥物有蟲克星、左旋咪唑、四咪唑、驅蟲靈等。
2.5 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
在進豬前先進行清洗再用2%~3%火堿水噴灑消毒,入場人員必須更衣消毒。定期用百毒殺消毒液等帶豬消毒,減少疾病的發生。訓練“三點定位”從仔豬轉入之日起就加強衛生定位,形成采飲區、休息區及排糞區的定位。
2.6 合理分群
原窩飼養按大小、性別、強弱分群飼養。購入仔豬按體重大小及性別進行組群,每群以10~15頭為宜(一般欄位面積為1~1.2 m2?頭-1),以利于提高豬群均勻度,入欄到出欄期間輕易不要再次組群,以減少豬群應激反應,確保育肥豬的健康。
【關鍵詞】母豬;繁殖力;飼養管理
母豬的窩產仔數、斷乳全窩重、年產仔胎次,是測定母豬繁殖力高低的三個重要指標。它們除了受到母豬品種、年齡、胎次、個體差異等不可調節的因素制約外,要獲得較高的窩產仔數、斷乳全窩重、年產仔胎次,必須采取以下綜合飼養管理技術措施。
1.選擇優良豬種的雜種母豬
在選擇長大后備母豬時,體形上應平直和微傾,腹部比較大且松馳,腹部過度收縮的母豬繁殖力都較差。排列整齊均勻,一般在7對以上,飽滿不能有瞎頭、副等。外大小適中、下垂,外上翹的母豬繁殖性能一般較差,經常有返情或不受孕的現象。保持正常體廓的母體(不肥不瘦)繁殖性能較好。瘦肉率過高的母豬,其繁殖性能方面都較差。
2.做好接產工作和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
母豬在分娩過程中,要有人照顧,接產時保持環境安靜,動作要迅速、及時。若有難產,通常用催產素肌肉注射。若30 min后仍未產出,則要進行人工助產。助產人員一定要按操作規程做好各項助產工作。母豬產后應少喂飼料,同時連續3~5d適當補加食鹽,1周內喂料量不宜增加太快,2周后開始正常飼喂。應注意檢查哺乳母豬的,對發生炎的母豬應及時采取措施治療。泌乳期母豬飼喂要遵循“少給勤添”的原則,一般每天喂3~4次。在泌乳期還要特別注意預防母豬便秘,母豬便秘可影響乳汁質量甚至造成仔豬下痢。產房管理是控制仔豬死亡的關鍵環節,一定要嚴格管理,嚴格執行操作規程;產房工作是個細致的工作,需能吃若、有耐心、有技術的飼養員,對產房工人的要求相對來講要高,還應定期進行技術培訓。
3.及早控制常發疾病,確保母仔健康發育
產后惡露不盡,是母豬產后厭食或產后無乳綜合征的主要誘因之一預防和及早控制產道炎癥,是產仔母豬管理中的首要工作。具體做法為:產仔結束或開始排胎衣時,肌注長效青霉素120萬IU2支/100kg體重,安痛定10ml~15ml,地塞米松磷酸鈉10mg,催產素20IU~40IU。產后3日內母豬厭食或食欲不佳而又無惡露排出時,選用:①速效開胃增食靈5ml~10ml,復方膽汁A注射液10ml,分別肌肉注射,1日2次,連用3d;③復合VB注射液5ml,比塞可靈注射液5ml,混合1次肌注,1日2次,連用3d。如產后3d內仍有惡露現象時,可選用:①10%濃鹽水清洗子宮,而后注入環丙沙星注射液10ml;②1%高錳酸鉀水溶液沖洗子宮,排出沖洗液后注入抗生素藥物。
早吃初乳,及時補鐵,及早控制黃白痢疾初乳中蛋白含量很高,其中有60%~70%是免疫球蛋白,由于仔豬出生時沒有先天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后,才能獲得免疫力。仔豬出生時,腸道上皮處于原始狀態,具有吸收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機能,6h后開始下降,12h后幾乎失去此項功能。所以,早吃初乳,吃足初乳,是提高仔豬抗病力的有效措施。實踐中,常常將仔豬身上、口中黏液擦拭干凈,臍帶消毒處理后,即輔助哺乳,要使每頭新生仔豬都吃足初乳。對個別體質弱小力量微弱的仔豬,要先將其口中黏液掏凈,身上胎液擦干,滴服50%溫葡萄糖液10ml~15ml。然后置放35℃熱源中烘熱,待其精神狀態良好后,再吃初乳。以后幾天內都應人為協助吃足乳汁。固定,是實現仔豬均衡發育的有效方法,也是預防仔豬打架爭乳的有效措施。固定應當順從仔豬意愿適當調整,僅對個別弱小仔豬定位,其他仔豬以不爭食同一為宜。弱仔一般選擇固定在前兩三對上。
及時補鐵,及早預防黃白痢3日齡時,要用含硒牲血素進行及時補鐵。方法:在后股股內側皮下注射1ml,可預防仔豬缺鐵性貧血及腹瀉。如果場內有黃白痢威脅時,此時可同時肌注治菌磺(長效磺胺制劑,主要成分SMM、TMP)0.4m/頭,3d后再注1次0.5ml/頭,一般可安全渡過危險期。
適時補料及早補料是提高仔豬斷乳重的一項有效措施,科學的補料時間應從7日齡開始,但需有耐心。逐頭扒開口腔將料糊抹在舌根處,讓其品味誘食,1日數次,待其有自食欲望時可將補料盛于補料糟內讓其自由舔食。母豬于產前2天開始減食,至產仔當日,僅喂1/3平常料量。
4.科學安排母豬飲食,提高泌乳量
母豬泌乳量的高低,是飼料質量與飲食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對農村養殖場戶的調查表明,母豬產后粥樣喂比干濕喂效果要好,日喂4次比日喂2次效果好。一般原則如下:產后第二日開始增料,至5日齡時給到常量。在此之前切忌一次吃得過飽而傷胃,待其功能逐漸恢復后再行加料。日采食風干料量應大于4.5kg,以不浪費飼料為原則,日喂3次~4次,要盡可能提高母豬采食量。泌乳高峰期,采食量最好達到6kg以上,斷奶前2d~3d逐漸減少日喂量至3kg左右。泌乳期日糧中粗蛋白含量≥17%,賴氨酸≥0.85%,消化能≥3.2MJ/kg,若能添加4%左右的油脂,或10%的熟化大豆效果更好,可提高乳脂率。
5.適時斷乳,提高母豬年產窩數
母豬斷乳時間的遲早,直接影響著生產力的大小。但斷乳太早,易造成仔豬死亡率增高及生長發育緩慢等。斷乳過遲,又降低了母豬的繁殖力。所以,適宜的斷乳時間是調節經濟效益的一個支點。在農村飼養實踐中,斷乳日齡的確定,最好根據出生時間與仔豬個體重來確定,要求30日齡以上,個體重應小于 8kg。如果以上各項工作都比較扎實,一般35日齡即可實施斷乳。斷乳時務必趕母留仔,使仔豬在原圈過渡1周時間,再行轉圈。
因此,我針對學困生的這些不良表現,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一、創設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們中國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學習興趣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從之前的實驗中我發現,學困生會對密切聯系他們生活實際、或是很感興趣的事物倍感親切,并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是激發和調動學困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規律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其所能地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啟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設某種情境引導學困生去體驗。
二、要求具體、分工細化、責任到位
對于學困生存在的這些不良表現,我們認為并不僅僅是因為學習的興趣問題,更主要的是完成學習任務的責任不夠明確造成的。如要求小組合作完成某個實驗,或是小組間進行適當的討論,這些活動優秀生都很積極主動地參與,而且能以較快、較準確地完成,而這時教師往往提問的也是優秀生,學困生少有機會,他們就會認為課堂教學活動我參與不進去,長此以往,學困生就會認為學習任務與我無關,責任意識漸趨淡薄。故我們首先需要讓學生明確,每個學生都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每個人都有參與學習的責任,需要大家的配合來共同完成探索性學習任務。
三、對學困生進行適當的個別“導學”
這里的“導學”主要包括課前導學和課堂個別導學。
大部分的學困生知識基礎、智力水平相對落后,其對問題的思考能力較其他同學落后,用時也比較長。而課堂上的學習時間是緊湊的,這樣的高效課堂,對于學困生來說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學習時間與空間的。學困生沒有探索、沒有實踐操作、沒有思考,當然也就不可能有發言權,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參與合作交流學習活動。故我對學困生設置課前導學,讓學生提前一天明確學習的課題——課堂要探究的問題,如以家庭作業的形式布置探究學習的任務,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課時,可以在上課前,先布置學困生回去嘗試用剪拼等方式來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由于是在課外,探究的時間與空間相對比較寬裕,學生自主收集資料、處理信息、操作實踐、獨立思考等在時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證。但是,考慮到學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故可在第二天上課前,再對他們的探究結果進行一定的指導、點到為止。這樣可以有效地解決學困生在課堂上時間不足的問題,使其思維盡量跟上別人,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其中來。讓學困生提前一天明確學習任務,還可以解決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存在的淺嘗輒止現象,有效解決探索學習的不深入、合作學習流于表層等問題。
雖然課前“導學”有助于學困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但是學困生由于思維遲鈍、學習行為和習慣差,他們往往在課堂合作和交流過程中還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學習障礙,這時就需要教師的特別關注,進行個別“導學”。每節課教師都要合理地規劃安排好時間,巧妙調控,留幾分鐘的個別導學時間。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在操作環節教師有2、3分鐘時間,這時教師應該離開講臺,走近學困生身邊,蹲下身子,與他們進行交流,針對他們的困難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幫助。
四、要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心,讓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關于消耗臭氧層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是為實施《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對消耗臭氧層的物質進行具體控制的全球性協定。于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通過,向各國開放簽字,于1989年1月1日生效。
《議定書》由序言、20個條款和一個附件組成。其宗旨是:采取控制消耗臭氧層物質全球排放總量的預防措施,以保護臭氧層不被破壞,并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顧及經濟和技術的可行性,最終徹底消除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
按照議定書的規定,各締約國必須分階段減少氯氟烴的生產和消費,在1990年使生產量和消費量維持在1986年的水平;到1993年,生產和消費量要比1986年減少20%;到1998年,保證使氯氟烴的年生產量和消費量減少到1986年的50%?!蹲h定書》還規定在本議定書生效后一年內,每個締約國應禁止從非本議定書締約國的任何國家進口控制物質;從1993年1月1日起,任何締約國都不得向非本議定書締約國的任何國家出口任何控制物質。該《議定書》還就控制量的計算、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情況、控制措施的評估和審查、數據匯報、不遵守情形的確定、資料交流、技術援助等作出了安排。但是,該《議定書》回避了發達國家破壞臭氧層的責任,包含有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歧視性條款,且科學論證不夠,規定的限控物質范圍太小,難以達到防止臭氧層繼續惡化的目的,遭到了許多國家的批評。此外,《議定書》雖于1989年1月1日起生效,但直到當年5月130個發展中國家中只有10個國家加入議定書。再加上締約國也普遍認為議定書存在明顯缺陷,于是決定對議定書進行修改。經過1989年3月的“拯救臭氧層倫敦會議”、1989年5月的赫爾辛基第一次締約國會議、1990年6月的倫敦第二次締約國會議,終于在1990年6月29日通過了對《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的修正。
修正后的《議定書》在許多方面有了重大改進,基本上反映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愿望和要求,并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因此,保護臭氧層的步伐大大加快。我國于1991年6月13日加入修正后的《議定書》。
關鍵詞:規?;B豬場;經營;管理
1規?;B豬場經營管理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的養豬場逐步實現了規?;l展,但是很多規?;B豬場的生產經營情況并不理想,尤其是一些養豬戶雖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擴大了養豬的規模,但是最后核算仍然存在虧損。分析其原因發現,規模化養豬與個體養豬存在較大的差異,其地理位置、經營管理、技術條件和基礎設施等條件不同,生產水平也不盡相同。分析規模化養豬場的經營管理與生產情況可知,引起生產水平差異的原因是因為生產與理論結合的不夠緊密。對此,在規?;B豬生產過程中,需要提高經營管理的水平,不斷增強生產能力,確保最大限度地提升規?;B豬的經濟效益。
2規?;B豬場經營管理的措施
(1)加強防疫工作。規?;B豬場豬只的數量與密度都比較大。為了促使規?;B豬場快速發展,需要制定完善的防疫計劃,這樣才能夠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若是在規?;B豬過程中缺乏科學的防疫措施與制度,病原入侵后將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最終導致疫病出現并大范圍傳播,造成嚴重的損失[1]。規?;B豬場需要提前做好預防工作,結合當地豬病的實際流行狀況,充分考慮到本場豬群的疾病狀況與各類疫苗的性能,制定切實可行的衛生防疫方案,這樣才能夠提升免疫程序的科學化水平,為規模化養豬場的穩定與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2)做好消毒工作。規模化養豬場應該做好消毒工作,這樣有利于將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切斷,避免傳染病的大范圍發生。規模化養豬場在消毒上應保證“徹底、全程和全面”,不能出現空白,要不斷完善消毒制度,這樣才能夠讓“預防為主”的方針得到貫徹。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消除傳播在養豬場中的病原體,讓其傳播途徑被切斷,達到有效控制疫病蔓延的目的。規?;B豬場要選擇適宜的消毒藥物,要按時對場內外進行消毒,尤其是進出場人員與車輛,更需要將消毒做到位,避免疫病的入侵。只有選用最適宜的消毒藥物與消毒方式,做好工具的消毒工作,才能取得預期效果,確保規模化養豬場經營管理水平實現提升。(3)選用營養飼料。飼料是規模化養豬場的一個重要基礎,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大部分資金都會投入到飼料中,我們要結合豬只的品種和各生長期豬只的營養需求,確保飼料在營養上保持均衡,讓各階段豬只所需的營養得到滿足,從而實現豬只健康育肥的目的。當病原菌入侵機體,機體為了抵抗疾病將消耗營養[2]。規?;B豬場不僅要維持日糧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平衡,還應該適當提升消化能力與蛋白質含量,這樣有利于豬只抗病能力的提升。要禁止使用霉變飼料,這樣會對規模化養豬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尤其是種豬飼料,應該做到新鮮且沒有霉變。(4)合理調整生產。生豬市場的行情對規?;B豬場的最終經濟效益有著重要的影響,這點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也是經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規?;B豬場業主需要全面了解生豬市場的行情,確保生豬能夠適時出欄,當生豬市場價格低迷時,應該對上市豬的體重作出相應調整,要選擇提前出欄的方式,避免因價格問題影響到規?;B豬場的效益。如果仔豬市場行情較好時,應該采取對仔豬進行銷售的方式;若豬行情不好,苗豬價格也不高,則應選擇肥豬出售的方式。規模化養豬場對生產進行調整時,應該始終根據消費者的習慣來進行調整,對于豬品種的選擇也應該迎合消費者的習慣,從而讓豬只銷售取得預期的效果。
3結語
總之,規?;B豬場投入較大,若經營管理不善,將會帶來嚴重的損失,難以實現預期的養殖效益。因此,在規?;B豬場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除了要將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以外,還需要將經營管理工作放在首位,通過做好各環節的工作,在改善養豬環境與提升技術水平的同時,能夠根據市場行情及時調整生產。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促進規?;B豬場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