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0 09:47:4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茶文化的內涵,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中英 茶文化 物質 精神 語言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192-02
作為飲用人群最廣泛的飲料,茶成為世界各國人民重要的飲品。在慢飲細酌之間,茶與文化產生交集。不僅實現了物質享受的審美升華,也彰顯著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人民的精神取向。“中英茶文化表現形式的不同根源于兩國各自不同的社會歷史和社會發展軌跡。中國長期以來穩定的農業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英國具有先驅意義的工商業社會發展模式也決定了兩國的茶文化的內質具有截然不同的內涵。”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種植茶葉、飲用茶葉和利用茶葉并不等同于茶文化,茶文化的生發與凝定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人們在長期的飲茶過程中,在一定的階段,把飲茶當成了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就隨之產生了各種文化現象,產生了社會功能,這才開始出現了茶文化。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
一 中英茶文化的物質內涵
1.“茶之煮”
從物質層面而言,茶葉烹煮方式的不同也是中英茶文化重要的區別之一。中國人對茶與水的理解完全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基礎之上,而英國人不僅要求不同的茶葉用不同的水來烹煮,對于水的選擇、水溫的確定都有著嚴格的要求。誠如張大復所寫:“茶性必發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出于對茶的深愛,中國人將水分為山泉之水、河溪之水、井中之水若干層級。對比于中國人在烹煮茶葉時對水近乎病態的要求,英國人則簡單的多——燒沸即可。導致這種差異的根源在于中英兩國“茶之造”的不同:中國人整體偏好綠茶,為品味到茶葉的清香、甘洌,自然是對水有嚴格的要求;英國人喜好紅茶,又在茶中加入各類茶品,也就無從談及對水的要求了。
2.“茶之器”
“茶之器”涵蓋三個方面的事物:制作茶葉、保存茶葉、烹煮茶葉的器具,本文所論述的主要是烹煮茶葉的器具。由于飲茶已成為中英兩國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重要的內容,對于烹煮茶葉的器具自然格外講究。
在中國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不同材質的茶具,從早期的陶器到后來的金銀器,以及盛行于民間和宮廷的瓷器,中國人在追求最優茶具的道路上從未停止過自己的腳步。“中國茶類豐富,各民族和地區的飲茶習俗也多樣化,茶具的具體配備也各有差異。加上這里還包含有個人的愛好與品位也大都不一。先看主茶具,它有茶壺、茶船、小茶杯、杯托、茶盅、蓋置、茶碗、大茶杯、蓋碗、沖泡盅和沖泡器、水注。輔助用品有奉茶盤、茶巾、茶盤、泡茶巾、茶匙、渣匙、茶荷、茶針、茶著、計時器。備水器有煮水器、保溫瓶、水盂、水方。備茶器有茶樣罐和茶甕。”
英國人對茶具的講究稍顯簡易。由于茶葉是17世紀傳入英國的,正值大英帝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強大的國力在為英國人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讓他們格外鐘情于銀質餐具和骨質瓷杯,而英國獨特的天氣則造就了他們在陽光暗淡、陰冷潮濕的下午相聚飲茶的生活方式。作為一種物質上貴族化傾向明顯的活動,下午茶在英國社會被賦予了典雅高貴的外衣。
二 中英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1.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中國人對茶的理解建立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進而營構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茶文化傳統。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農耕文明,“重本抑末”的思想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天人合一”,只有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成,才能獲得自然對人類的回饋。其中,佛道兩家對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各有貢獻。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認為茶具有“返璞歸真”的品格。因此,人們通過品茶不僅可以獲得感官的享受,甚至可以達到回歸自然的人生境界。尤其是中國傳統儒家士子遭受了仕途、人生的挫折后,他們渴望獲得精神的慰藉、找尋心靈的家園,被道家思想賦予了獨特內涵的茶文化就成為中國士大夫階層重要的寄托方式之一。
對中國茶文化精神內涵的凝定產生深遠影響的還有佛教思想。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較晚,早期的僧侶多從事農業勞動。在種植茶樹的同時,對于茶的烹煮、品酌自有心得,逐漸生發為具有特色的茶禪文化。佛教是將種茶、制茶、煮茶、品茶視為修行的方式,這正是茶禪的精髓所在。“茶使人類精湛思想與完美藝術得以萌發創造。茶禪文化可以興、觀、群、怨,小至怡情養性、應對進退,大至國際往來、文化交流,成目前改革開放、凈化人心、啟迪智慧之所必需,亦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之所當務。”
2.英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英國人對茶的理解也是建立在英國社會獨特的文化背景基礎之上的,不同于中國文化倡導的“天人合一”,以商業文明和海洋經濟為基礎的英國更傾向于“天人相對”。英國文化的源頭是古希臘文明,在對自然的征服和探索中不斷前進。他們更渴望改造自然,也更為鐘情于發酵的紅茶。時刻強調個人中心主義的思維特點也在英國茶文化中得到了體現,作為英國下午茶主力軍的英國主婦還會積極邀請朋友到家中享受下午茶的歡愉,英國茶文化并不強調集體化的精神取向,更側重于個性化的精神滿足。
三 中英茶文化的語言表達
1.中國的“茶語”
中國人對茶的偏好首先表現在“茶”作為飲品迎合了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的需求,被稱成開門七件事之一。由此可見,中國人是將茶視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作為一種從日常生活中誕生的必需品,茶被賦予了更為平民化的情感色彩。不同于日常生活對茶的情感定位,中國文人也將其作為“琴棋書畫詩酒茶”之一,這就使得中國茶文化的“茶語”被賦予了貴族化的情感。作為體現文人精神品味的物化形式,茶不僅具有典雅、高貴的文化品格,更被視為具有“六藝”之旨。“所謂茶通六藝,是指飲茶可以富琴思、曉棋妙、增書香、添畫韻、醒詩魂、解酒困、品花香。可見文人雅士對茶是青睞有加,賦予茶這個植物的樹葉、清苦的湯水以鮮活的生命和高雅的品位。”
當茶被視為精神的調和劑進入中國文人的視野,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人格。隨著中國文學的發展,茶也被文人納入到文學創作中:品茶之詩、賦茶之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文學中“茶語”的生發。自晉發軔,中國文人對茶的詠嘆就不曾中止。隨著中國人飲茶方式的演變,中國文學中的“茶語”也逐漸變化。《詩經·谷風》中的“誰謂苦茶,其甘入薺”正是中國文學最早論及茶的明證,這時的茶尚處于“多識于鳥獸草木蟲魚之名”的階段;隨著文人們對茶的認識逐步深入、對茶的情感逐漸深厚,茶已經被視為傳達情感的重要載體而不斷衍化。
2.英國的“茶語”
在英國文學歷史上,對茶表達摯愛之情的詩人還有彼得·安東尼·莫妥、雪萊等。尤其以雪萊對茶的歌頌最為著名。他寫道:“The liquid doetors rail at,and that I Will quaff in spite of them,and when I die We’ll toss up which died first of drinking tea.”能夠將茶視為自己生活的寄托,甚至可以達到至死方休的程度,在世界文學的歷史中,恐怕只有雪萊了。這般的狂熱正是英國人對茶之嗜好的最佳注腳。
參考文獻
[1]王霓.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文史哲,2011(34)
[2]簡伯華.茶與茶文化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55
[3]孟丹.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0:22、33
摘要:歐洲人關于中國茶葉的記錄可以追溯至16世紀。正式傳入歐洲的時間為17世紀,西方國家逐漸興起茶葉消費。在眾多國家中,形成茶文化體系的只有英國,這一文化不僅僅扎根于英國本土文化中,同時,受到國外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在其形成過程中借鑒亞洲國家的飲茶傳統,最終形成具有英國特色的茶文化體系,并成為英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本文結合英國茶文化的主要內容以及對社會方面的影響進行闡述,積極探索英國茶文化的本質。
關鍵詞:英國;茶文化;內涵;社會影響
茶起源于中國,目前,全球有100多個國家與地區在飲用茶。雖然說,茶的飲用已經開始普及化,但能夠形成茶文化體系的國家卻并不多。許多人認為英國茶起源于歐洲大陸,實際上紅茶來源于中國。在英國,出名的英國紅茶種植園寥寥無幾。英國人對紅茶十分熱愛,同時,飲茶歷史也比較悠久,才將紅茶冠以“英國”的前綴。隨著歲月的流逝,茶葉在英國的整體文化中意義逐漸加重,不僅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交際、應酬場合的常客,飲茶從一種飲食活動逐漸演變為高品質、高格調的文化產品。因此,要想進一步了解英國茶文化,就要重視英國茶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方面的探究。
1英國茶文化的主要內容
文化這一概念意義深刻,從廣義講,文化是指人們經歷社會變遷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換句話說文化就是人們在進行創造的過程中所獲得的一切。從狹義的角度上講,文化是指一種社會的意識形態,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人類精神財富,如文學、科學、教育等等。從文化體系的角度看,文化可以分為兩大體系,一是技術,二是價值。技術是指物質領域方面,價值是指人們在進行一切社會活動過程中形成規范、人格以及人格性的事物。因此,筆者在進行英國茶文化探索過程中,重點探討英國茶文化的價值體系。
1.1英式早茶
在晨起,英國人要飲早茶,又稱之為“開眼茶”。主要以紅茶為主,聚濃郁與清新為一體,色澤鮮亮、口感出色。若是有客人,一般來說,會給客人一杯早茶,這是提醒客人清醒最好的方法之一。同時,在早茶期間,主人與客人還可以進行交流,對于客人的就寢情況進行詢問。在英國,早茶具有重要地位,為了方便喝早茶,英國人發明了專門的飲茶工具,即茶婆子。
1.2英式上午茶
英式上午茶是英國人的一種飲茶習慣,這一飲茶習慣并不為人所知,又被稱之為“公休茶”。時間約為20分鐘。在上午11點的時候,無論是貴族還是上班人員都會休息一會,喝一杯茶,是工作間隙的一種調劑方式,由于客觀因素的限制,上午茶最簡單。
1.3英式下午茶
英式下午茶是英國茶文化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茶文化的主要載體。這主要是因為沒有茶葉種植的英國人民,積極發散思維,利用貿易,對飲茶方式進行創造,英國茶文化就是憑借英式下午茶享譽世界,同時,也是英國人典雅生活的一種代表。在英國,正式的下午茶最為講究,內容極為豐富。首先,主人要選擇家中或是茶室中最好的房間作為飲茶聚會的場所,對茶具、茶葉的選擇有要求,不僅要精致,還要高檔,同時,對所上的點心,選擇一個三層的瓷盤盛放點心,第一層一般為三明治、手工餅干;第二層是英國傳統的松餅、果醬、奶油;第三層則是時令水果、美味小蛋糕等。食用過程也有一定的規定,一般從下向上的順序進行。
1.4英式晚茶
有學者認為英式晚茶也是下午茶的一種,但是按嚴格意義劃分,主要是按照時間的不同進行。晚茶一般在下午6點左右開始,也可以將晚茶與晚飯合并到一起,更具有平民化色彩。在這一飲茶過程中,對內容以及形式沒有過多要求。
2英國茶文化的影響
2.1對英國生活方式的影響
在茶文化幾百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其飲茶方式發生多次變換:剛開始,英國民眾將茶葉作為來自東方的一種藥材進行使用;其次,英國皇室開始接受飲茶,并融入到飲食文化中;再次,由于由上而下的推廣方式,飲茶逐漸成為中產階級高雅的代名詞;最后,隨著其飲茶習慣的改變以及文化的發展,茶已經成為人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16世紀早期,人們沉溺在咖啡、啤酒中,雖然部分大陸國家已有飲茶消費,但是并未引起重視。在17世紀,英國人將茶葉作為一種藥材在本國使用,有人開始意識到東方茶葉的多重用途。直到1662年,皇室對飲茶開始推崇,并逐漸演變為一種宮廷禮儀。尤其是1685年,英國的光榮革命之后,新女王正式將茶葉帶入到英國。皇室人員開始推崇飲茶活動,相應的貴族人們開始紛紛效仿,家庭式的茶會逐漸成為當時最流行的社交禮儀,同時,茶會也是地位的象征。在17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初期,英國本土的咖啡室開始販賣茶飲料,“湯姆式咖啡屋”的成立,更是進一步推動飲茶活動的普及。由于這一咖啡屋的茶飲價格合理,口感佳,環境優雅,人們不僅可以在咖啡屋中飲茶聊天,還可以進行會客、演講以及看雜志等娛樂活動。隨著這一消費方式的流行,英國的咖啡室數量不斷增加,由于皇室擔心人們聚眾鬧事,在1675年,曾一度頒令禁止咖啡室的開放。但是,由于英國皇室也飲茶,加之歐洲與亞洲的貿易交易開始發展,咖啡室又開始興起。在18世界初,茶葉逐漸取代咖啡的位置,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在英國茶文化發展過程中,女性力量不可忽視。女性是家庭消費最為有力的支撐,飲茶活動之所以快速走進英國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女性的推廣。到了18世紀,隨著茶葉貿易的發展以及茶價的降低,女性開始推崇飲茶活動。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英國飲茶活動開始轉變,單純的家庭形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商業性的飲茶場所———茶室開始出現。到了20世紀,茶葉在英國的地位已經不可撼動,英國還成立了茶業聯盟,認為茶葉不僅僅可以作為一種休閑活動,同時茶葉中具有對人體有利的物質———黃酮素,還可以作為一種保健飲品,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
2.2對英國紳士風度的影響
英國人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具有紳士風度,在以男性地位為主導的社會中,紳士風度的體現主要表現在男性的行為舉止、文明儀態以及對女性的尊重等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公平合理的競爭原則;二是理性主義原則;三是強烈的國家榮譽感以及高度的自尊意識。從紳士風度出現的時間看,出現于茶文化形成之后,并深受英國茶文化的影響。茶文化對英國紳士風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2.2.1對男性服飾的影響
在英國,茶文化具有較為嚴格的服飾要求。在維多利亞時期,男性出席茶會必須身著燕尾服、戴高帽,手持雨傘。即使是出席一般的社交活動,也要遵循一定的衣著規范。在英國,男性的衣服總是干凈、整潔的,手縫西裝是有格調紳士的象征。在這一時期,對于男性服裝的顏色也有所要求,例如,西裝外套顏色一般為暗色系,而襯衫則需要鮮艷一些。對于服飾的用材有一定要求,例如,夏天一般使用亞麻布,冬天則選擇純羊毛材質。除此之外,配件也有一定的要求。
2.2.2對男方式的影響
在飲茶活動中,英國人具有嚴格的社交禮儀,男士除了服飾要符合相應的規定,同時,還要做到行為大方穩重,物品要輕拿輕放,保持茶室的安靜。對于身邊的女性要保持紳士風度,主動為女。因此,在紳士風度形成的過程中,極大受到了茶文化的影響,這一影響不僅僅體現在茶會等場合。同時,這一影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較為常見。在實際生活中,男性重視生活細節、溫文爾雅。除此之外,男性還要保持禮貌、謙虛的風度,在保持自身尊嚴的同時能夠體諒周圍的人群。
2.2.3對男性價值觀的影響
以上行為規范或多或少體現出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英國社會的精神價值觀與歷史發展的軌跡不盡相同,人們開始追逐飲茶這一高雅生活方式。隨著英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政治制度的現代化發展,人們開始追逐上流人士的風尚,尤其是對飲茶活動的追捧。在飲茶過程中,人們享受到貴族化的生活情趣,快節奏的工業化生活方式逐漸改變為享受型生活。雖然說紳士風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與固步自封的特點,但是其強烈的個人主義精神在英國的發展過程中依舊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2.4對男性性別觀念的影響
在英國茶文化發展的早期,最主要的體現是純粹的男性特色,因為,在那一時期,女性是禁止進入咖啡館。隨著飲茶生活習慣的改變,飲茶活動逐漸家庭化、社會化。女性角色在這一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在維多利亞時期,在飲茶活動中,女性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不管是進行公共飲茶活動,還是進行家庭飲茶活動都需要女性為主導。因此,部分學者將英國茶文化稱之為“淑女茶文化”。在這一飲茶活動中,男性所起到的多為禮貌參與。這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茶文化直接體現出對女性的尊重。
2.3對英國民族精神的影響
英國的茶文化來源于東方,但是在接受與融合過程中發生根本性變化,在將飲茶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過程中,英國人進行了集體茶會、茶舞等休閑娛樂方式的開發,豐富自身生活。通過具體分析發現,英國茶文化主要是以個人、集體為單位,進一步體現出英國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同時也表現出英國“以個人為中心、保持獨立”的民族精神特征。在英國,茶文化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視規則與傳統,在進行高雅品質體現的同時,更體現出一個人的內涵,這些表現進一步體現出英國的民族精神,即保守、認真以及追求體面。除此之外,這一民族精神還體現在茶文化的實用性。與東方茶文化不同,英國將飲茶逐漸融入到一日三餐過程中,并有固定時間與場所,不會隨意進行茶會的開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英國人務實的特性。在英國茶文化形成過程中,對民族精神影響還表現為近代女性解放思潮的涌現。在此過程中,女性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皇室女王對飲茶活動的推廣,到下午茶的發明,一直到19世紀在茶會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撼動,茶文化體現出女性的絕對主導地位。在維多利亞時期,在飲茶活動中,女性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不管是進行公共飲茶活動,還是進行家庭飲茶活動都需要女性來主導,而男性所起到的多為禮貌參與。
3結語
英國茶文化扎根于英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因此,形成于東方不同的飲茶文化,在英國,茶文化缺乏農業國家的影響,更多體現出資本主義國家的內容,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其茶文化的內涵以及內容也存在不同的變化。從其影響方面來說,對英國社會及民族精神影響較大,因此對英國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葉盛珺.文化傳播視角下中華茶文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J].茶葉,2015(4):223-226.
[2]姚馳.基于中英茶文化差異解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福建茶葉,2016(3):275-276.
[3]徐常利.解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內涵及生態翻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6(7):298-299.
[4]蘇花青.英國茶文化及其影響分析[J].福建茶葉,2016(8):385-386.
[5]《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出版[J].農業考古,2011(2):46.
[6]樂素娜.中國茶文化在東西交流中的影響———以英國茶文化為例[J].茶葉,2011(2):121-122+126.
[7]趙宇.紅茶文化及其在英國文學作品中的體現[J].福建茶葉,2016(9):388-389.
[關鍵詞] 日本;茶道;文化
[基金項目] 遼寧省教育廳2012年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關于在外經貿類院校開設《外國文學與文化》課程的嘗試與研究”,項目編號396。
【中圖分類號】 G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202-2
日本茶道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它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很強的審美特征,是一種日本茶人所推崇的茶湯道禮儀。從古至今它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刻的影響著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使研習茶道的人們和組織越來越多,遍及全國。
一、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飲茶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飲茶始于春秋,早在《晏子春秋》中便有茗茶的記載。在唐代,飲茶習俗不僅流行于我國國內,還遠渡重洋傳到日本。公元801年,日本高僧空海、最澄來到中國進行訪問,經過一段時間在中國的潛心學習,他們掌握了中國的飲茶文化和習俗,回國時帶回了大量中國的佛經和茶種,并把中國的飲茶知識在國內傳播開。從此,日本開始種茶。到了中國宋代,日本僧人榮西來華,回國時同樣帶回了大量的茶種,再次使中國的飲茶文化在日本民間流傳,此后,種茶和飲茶的風氣逐漸在日本盛行。日本的飲茶文化從一開始便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形態,即僧人茶和武士茶。不管是僧人茶還是武士茶,都有著濃厚的中國飲茶文化的烙印,這段歷史通常被稱為日本茶道前史,即被認為是日本茶道產生以前的茶文化史。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已達成共識,日人的飲茶文化來源于中國,中日兩國在茶文化方面有著較深的淵源,中國茶文化在不同時期不同方面對日本有著長期的影響,日本茶道的歷史是隨著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而發展的。15世紀末16世紀初,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把飲茶行為注入思想,又逐步制定了更為詳細、系統的規范,諸如厘定了茶會的種類,規范了茶器具的種類,確定了茶室、茶庭園的格局,制定了主人點茶和客人飲茶的基本動作流程等等,終于創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
如今,茶道已融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將學習茶道和開展茶道活動作為一種以茶會友、修身養性和對藝術的高雅追求。愛好茶道的人往往成立小的組織,彼此選擇日期互相邀請。
二、日本茶道文化的飲食禮儀
日本茶道有一套嚴格規矩,頗為講究。茶道儀式可分為慶賀、迎送、敘事、敘景等不同的內容,流派頗多。現代的日本茶道舉行的場所有一套特殊的規定,通常,茶道舉行的的場所都是有茶的庭園和茶的建筑組成,即茶庭和茶室。茶庭與主要用于眺望的禪宗枯山水庭園不同,它重在近距離體驗,使客人在其間經一條露濕的小徑,被沿引至茶道儀式的主建筑物―茶室。茶室的布置也是舉行茶道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十分講究,一般要求簡樸而優雅,入口的地方是一扇活動的矮門,客人宜躬身入內,表示謙遜,而主人則跪在門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內一般懸掛名人字畫,陳設古玩,還放置青瓷茶花瓶,供賓客欣賞。茶室正中設有燒水用的陶制炭爐和茶釜,爐前放著茶碗和各種飲茶用具。另外,茶道飲茶也有很多講究,使用的茶碗也多為歷史珍品,點茶、沖茶、遞茶、加水、品飲都有一定的方式,主賓大都是跪在地上恭敬地雙手捧碗,喝茶時一定要三口喝盡,最后一口一定要發出聲響,以示對茶的贊美,茶道所用的茶,色澤碧綠,略帶澀味,飲茶時常備有點心,糕點之類食品,以調和口味。所以,茶道對于日本民眾來說,不是通常解渴消乏的活動,而是一種講究禮儀、陶冶情操的民族習俗和傳統文化。
三、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實質
日本茶道的內容不僅局限于外在表現形式的各種藝術方面內容,在內涵方面還具有其獨特的一套哲學思想,因而不能將其簡單的歸為藝術活動一類。對于這種不同的觀點,日本著名文化學者久松真一先生的觀點獲得了為數眾多茶道研究者的認同。他從宗教的角度出發將茶道定義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活動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他認為茶道文化體系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統一性,包含了宗教、道德、哲學等諸多方面的復雜內容。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今天日本主流茶道流派“三千家流”的始祖千利休大師將茶道精神歸結為“和、敬、清、寂”四個字。從事 日本茶道的人士畢生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這四個字,日本茶道文化倡導人們通過凈化心靈、提高品行、磨練意志、學茶上茶,將人們克服困難信心以及道義感進行增強,進而達到升華思想境界這一最終目標。
“和”是表示整個茶事進行過程中具體形式的和諧以及人們內心情感的平和、寧靜,意思是人與人之間關系和睦、相互禮讓、謙卑友好、和諧共處的狀態。另外,茶庭院、茶室以及茶具等等 ,其色彩、形狀、寬窄、長短以及大小都應該保持協調和完整,給人一種和諧之美,使整個茶事活動在一種平和,寧靜的氛圍中進行,從而實現一種參與茶事的主人與客人之間、客人與客人之間、甚至是人與所涉及到的器具、環境之間的理想關系。這個“和”字不僅僅源于佛教的教義,也是儒家基本精神的一種體現,充分體現了日本整個國家內部所極力追求和保持的一個完美理想狀態。
“敬”是指相互尊敬,主要建立在“和”這一基礎之上,共同實施茶事的人士并不分身份的高低和貴賤,全都聚集在窄小茶室里面,溝通感情和品茶暢飲。茶席上雖然設有上座、次座、末座等席位,但這決不是身份的象征,而只是茶室內設定的座位而已。這體現了禪宗佛教的“心佛平等的精神”,即指參與茶事的所有人,甚至包括人與物都是互相平等的。敬是專注與歸依是佛教的三昧,是儒教程朱學派的主一無適,即是專注、專一、沒有雜念。從這我們不難看出,茶道文化在禪宗教義之中還蘊含了日本神道“萬物皆有靈”的精神。而且這種通過茶事追求人們貴賤無差別的理念的建立,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極為難得。
“清”是純潔、幽靜,即要求和茶事相關的人和物必須要潔凈,這是對身體及周圍一切事物都要求潔凈和美好的一種渴求。在被稱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們要隨時潑灑清水,在迎接貴客之前,茶人們要用抹布擦凈茶庭里的樹葉和石頭,茶室里不用說是一塵不染的,連燒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塵,茶人就是這樣通過去除身外的污濁達到內心的清凈的。 當每個人都具有清澈透明的心以及純潔無暇的內心時候,才能夠領略和享受大自然之美,輕松愉快地生活。達到了這種意境才是茶道內涵“清”的實質意義,即茶道的本來面目。日本茶道中的“清”完全體現了日本民族的獨特民族習性,不只是要求保持清潔,而且具有具有更深層的含義。茶道重要典籍《南方錄》指出:“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無垢的凈土,創造一個理想的社會。”可見這條箴言的寓意之深。
“寂”就是指不貪圖奢侈生活、謙恭以及樸素,倡導人們不管世俗有多紛亂,都要具有一顆平常心,做到謙虛做人,擁有無私和坦蕩的內心。它是佛教中所講的“空寂”一語,也是佛語的“寂滅為樂”,這是消除了心中妄想煩惱的境界,即是消除一切心中的雜念,達到無年無想的境界。如果說前三個部分是茶道的修行途徑,那么“寂”就可以看作是茶道修行的出發點與目的地。“寂”在梵語中指“靜寂”“和平”“靜穩”,它還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無”的意思。茶人與客人通過茶事進行修行,在茶事的過程中領悟到對世間萬物的否定,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這里沒有聲音,沒有色彩。日本茶道中的寂也便是倡導人們無論世俗如何紛亂都要有一顆平常心,謙虛做人,永葆坦蕩無私的心。做茶事時,要嚴格做到心靜如水。假如你心有雜念,就不會做得圓滿,其境界也達不到閑寂的標準。
四、結語
日本茶道有著悠久的歷史,伴隨著漫長的發展歷程,它不僅是日本文化的結晶與代表,而且也是東方文化的精華。日本茶文化經過不斷的改變發展,逐漸構成獨特而系統的茶道體系,不僅在形式上內容及其豐富,而且在思想層面上也有著豐富的內涵。茶道追求的崇尚精神和倡導的人文文化是推動茶道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它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心方可領悟。
參考文獻:
[1]滕軍.論日本茶道的若干特性[J].社會科學戰線,2009,(03):145-149.
[2]張曉光.論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審美文化觀念[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02):42-43.
[3]余悅.中國茶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4]柳田圣山.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譯林出版社,1989.
[5]張忠良等.中國世界茶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6]栗智.日本茶道的禪宗與“四諦”[J].大眾文藝(理論),2009,(12):72-73.
關鍵詞:茶道;新次元
茶道本屬于新次元,行家十二茶的名稱:浪漫、幸福、喜悅、彩虹、真愛、甘露、開悟、銀河、宇宙、真善美、風華再現、返璞歸真。其追求的都是心靈意識與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品茶可以改變茶友們的生活方式,可以很好的起到凈化人們的心靈,提升人的性靈的作用,使人產生許多有趣、感人、開悟的故事與奇跡,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心靈意識提升,也一直是哲學所關注的主題。‘
宗教學認為,我們平時所使用的頭腦、邏輯思考、分析、理解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是屬于三次元的一個哲學范疇,人如果只是整天用頭腦,想一件東西思考很久的,那次元一定不高,次元比較高的時候,都是用感覺、直覺、最好是心靈去溝通,所以宗教提倡靜坐,在靜坐的過程中去慢慢體會生命的真諦,從而達到心靈與自然的合一。不只是宗教其實在所有的哲學中也都認為,在新次元中,每個人的思想都是肯定的,它會形成一個正面循壞,你想進入高等的次元,就必須具備高等次元的邏輯、生活方式、也就是跟電腦一樣,你想要什么結果就一定要輸入什么密碼。在所有宗教包含的倫理理念中,都提倡個人應該學會與他人分享、提倡一定程度的奉獻,都希望個人發展自己的才華,都是為了服務這個世界。每個人做事,都是為了美化這個星球,三次元的方式一直是宗教所追求的,三次元的方式,很有邏輯、很形式化,茶藝也一樣,很有形式化,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分享,無條件的奉獻,茶會沒有邏輯,沒有講規矩,就是很輕松的喝茶,很浪漫、幸福、喜悅、很自然。哲學認為一個人不受這個世界概念影響的時候,就表明人已經到了新次元,茶道要求人的靜心,使自己享受當下,讓字跡 靈魂自由,這與宗教以及哲學思想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茶道文化中一直有這樣的一個觀念,其認為地球的災難都是宗家創造的,而人們通過吃素,可以自我進化、提升、從而使災難緩和、減少,希望通過喝茶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讓每一個人都活得輕松自在,能夠快樂、放松,去除負面的能量,才是提升這個星球最好的方式,并認為靈性提升以后,才有可能。靈性到達某一地步之后,就不會再創造出負能量,生命力也就被喚醒,這個星球也就會變得越來越美。這又與哲學當中體現
茶道認為,道是不受任何的磁場、時空,你能夠接受、融合。最高的道,是存在于生活當中,道本來就是生活,生活才是最高的道,道是很平凡的,人能夠在平凡的找到真正的道,只要每一天能讓自己有高雅的品質,能夠把不好的能量的排出,能不受不好能量的影,你人就能夠進化,其實生活就是一種修行,生活中的起心意念都在幫助你,隨時,你發展正面的,當然就提升自己的能量,道是不需要言語,每一個人靠近你,你就能夠感覺這份喜悅,這份平靜。茶道追求內在的平靜,通過內在的平靜、通過意念的產生,達到外在世界平和,其認為喝茶可以讓自己靜下來,從而調整自己。茶道追求輕松、快樂、喜悅的情感體驗,以及創造出更高的能量。茶道當中有十二級茶其概念如:浪漫、幸福、喜悅、彩虹、真愛、甘露、開悟、銀河、宇宙、真善美、風華再現、返璞歸真。這些生活方式,都是很快樂的,而且越接近高等次元,就越輕松、越浪漫、越自在。品茶時,人們可以用唱歌、跳舞、分享的方式,取代過去那種念經、拜佛等嚴肅的方式,茶道認為,我們身體頻與很粗糙的話,就不可能超越世俗的一些東西,而如果我們的身體很輕松、意念就會越來越細,那怕閃一個念頭,銀河宇宙也就都得到了。
哲學思想中認為,這個世界存在著多重的空間,我們如果跟著這個世界的頻道在轉的話,那么我們就很難跳脫,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假相而已。所有的東西, 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時侯,我們只能夠看到這個空間,其實歷來很多的哲學家都認為世界存在上帝,在所謂的上帝之城中人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所以在中國的文化當中,就有莊子的逍遙游理念。雖沒有明確指出,但是也有意曲同工之妙。
其實在中國很多文化當中,都堅持這樣一個觀點,人只有在空的時候,沒有意念的時候,你就能夠連接到宇宙的高等的力量,那個能量越來越細,越微細,你就能夠瞬間轉換身體的頻道,也可以瞬間消失,在另一個空間呈現。你的頻道同時存在多重的空間,能夠一念三千大千世界,其實那是很自然的。哲學認為肉眼看到的這個空間,其實是個多重的空間,所以宗教都希望通過靜坐、放松身體、使自己注意力其中,把人內在的東西喚醒,使自己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而茶道認為在高等無限的空間可以了解的東西,沒有一樣是需要學習的,每一樣自然的就懂,就像我們喝茶一樣,任何茶一看到頻與,就知道是什么等級的茶,所以喝茶可使人忘我,從而達到無我。所以茶會前后,一般都談些高雅的,沒辦法避免的也盡量長話短說,而快樂、喜悅、高雅的東西,那就可以多談一些,當然最好是不需要言語,而用心靈去溝通。其過程不同,但是都是跟中國道家和其他派別追求一種自由與無我境界是一樣的。
茶道中與人分享、勿改變他人,勿以身貴而,勿以獨言而違眾等理念,以及感恩的思想,和茶會當中的幸福、平和和喜悅的氛圍,對修行的看法等,無不閃耀著哲學的光芒。茶禪文化,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其實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另一大貢獻。
花木之喻體現的中西文化內涵差異
摘要: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有著豐富的比喻用語,它們源于各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著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花木習語的比喻形象進行對比研究,探討英漢兩種語言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差異。加深我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從而使語言更好地發揮文化交際的功能。
關鍵詞:花木 比喻 文化 內涵
作者簡介:夏金蘭(1979--),女,遂寧人。四川大學文新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傳播系教師,助教。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