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19 14:53:0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商業模式與營銷策略的區別,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商業模式理論框架
1.商業模式的概念與構成要素
研究商業模式的市場營銷意義,需要首先界定商業模式的概念與結構,并在此基礎上準確把握商業模式的理論框架。一些學者從字面含義出發定義商業模式,指出所謂商業模式就是關于企業做買賣方式的簡要描述,是對企業為獲取利潤而進行的、與交換直接相聯系的各種相關活動的整體性描述。例如,阿普爾蓋特(Applegate)給出的商業模式概念是:對于復雜商業現實的簡化。【1J瑪格利特(Magretta)也認為,商業模式從根本上說就是關于企業如何運作的解釋。【21莫雷斯(Mon-is)等將商業模式定義為一種簡單的陳述,旨在說明企業如何對戰略方向、運營結構和經濟邏輯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內部關聯性的變量進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市場上建立競爭優勢。【,】奧斯特沃爾德爾(Osterwalder)等認為,商業模式是一種建立在許多構成要素及其關系之上、用來說明特定企業商業邏輯的概念性工具。【•1111內學者翁君奕將商業模式定義為核心與界面要素形態的有意義組合,即客戶界面、內部構造和伙伴界面的各環節要素的可能組合,而每一種有意義的形態組合稱為商業模式原型。…可見,雖然商業模式被認為是對企業商業實踐的一種簡化描述,但這種描述不僅包含有形的要素,如企業的資源組合、運作流程,同時也包含無形的要素,如企業獲取利潤的內在原因與邏輯。因此,在綜合借鑒現有商業模式概念的基礎上,可以得到如下商業模式概念:商業模式是指對企業商業活動的本質特征與外在形式的描述,是企業活動整體性和一致性的綜合反映,它包括價值主張與價值形成邏輯、資源組合、運作流程與界面模式四個方面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價值主張(V:ValueProposition),是指企業提出的為其目標顧客創造并提供的價值。價值主張通過回答企業的產品是什么和企業的顧客是誰這樣一些基本問題得以體現,并以信息的形式通過企業產品的研發、采購、生產、銷售在企業內部與外部進行傳遞。價值創造邏輯,是指企業價值創造的內在規律與本質特征,是企業系統的關鍵要素。企業價值主張的實現需要利用特定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方法,而特定的技術與管理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價值創造邏輯。資源組合(R:Resources)是指企業為實現價值主張而需要投入的全部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原材料、廠房設備、專利技術、品牌商標、其他知識產權等各種有形與無形的資源。價值創造需要資源的投入,沒有資源的投入,任何價值都無法創造出來。所以,資源組合是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運作流程(P:Processes)是指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活動,這些活動組合在一起并不斷重復是為了更有效率地完成某項任務。企業的根本任務就是通過生產出滿足市場需要的產品或服務為社會創造價值。因此,企業的管理人員將全部資源以最有效率的形式組織在一起,生產出產品朋艮務,這樣的過程不斷重復,就形成了企業的各種運作流程。企業內部主要的運作流程包括戰略計劃流程、產品開發流程、訂單完成流程、銷售流程等等。企業的運作流程支撐起了整個企業的商業運作架構,運作流程的差異將直接導致企業之間形式與效率的差別。界面模式是指企業為了實現既定的價值主張,在制定企業內部與外部、內部部門與部門之間各種互動關系的方式和規則,可以劃分為企業的營銷模式、采購模式等。企業的界面模式受到來自企業內部與外部環境兩方面的影響和制約。用系統科學的觀點分析,界面模式位于企業系統的邊界,發揮著企業系統內部與外部環境之間交換與溝通信息、維持系統穩定的作用。因此,以價值主張與價值形成邏輯為核心、以界面模式為邊界,將價值主張與價值形成邏輯、資源組合、運作流程以及界面模式四方面要素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反映企業整體特征的商業模式概念。
2.商業模式的結構特征
根據要素的性質與作用的不同,可以將商業模式劃分為界面層與核心層兩部分。其中,核心層主要涉及企業內部產品價值形成過程的各個方面,包括價值主張與價值形成邏輯、資源組合與運作流程要素。界面層涉及企業與外部組織之間的交換與互動關系,由企業與外部環境交換產品和資源的各種相關活動與要素構成。如果將企業看作是社會環境中的一個開放系統,那么,商業模式的界面層與核心層就是構成企業系統并相對獨立運行的兩個子系統——核心系統與界面系統。核心系統與界面系統分別擁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共同構成了商業模式的有機結構。其中,核心系統既包括產品研發、生產作業等可以直接觀察的企業活動,也包括價值主張與價值形成邏輯等無形要素,而后者對于企業的商業活動通常具有更為深刻和持久的影響。商業模式的界面系統可以劃分為營銷界面和供應界面兩個子系統。與外部互動是為了向外部環境輸出企業所創造的價值的相關要素或部門都屬于營銷子系統,而與外部互動是為了輸入各種資源或價值的相關要素和部門屬于界面系統的供應子系統。營銷子系統與供應子系統構成了企業界面系統的有機結構。通過核心層與界面層、界面層與外部環境以及各層次子系統與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與相互制約的關系,商業模式形成了一種可以全面、深入地反映企業商業活動特征與價值創造規律的商業模式結構。此外,還可以根據商業模式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價值主張和資源組合作為企業發展的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以運作流程為主體支撐,以界面模式為特色表現,形成一個具有三個層次的動態立體結構。這種結構,可以在反映企業經營活動外在特征的同時,深刻地揭示驅動企業發展的內在思想與理念,這種內外兼顧、有形與無形要素相結合的動態結構為進一步研究商業模式創新奠定了基礎。
3.商業模式創新
如果將商業模式定義為企業賺錢的方式,那么,同樣可以簡單地將企業運用新的方式賺錢定義為商業模式創新。然而,由于現實中商業模式概念的復合性與構成要素的多元性使如何界定商業模式創新成為一個并不簡單的問題。米契爾(Mitchell)等認為,并非所有商業模式的變化都是商業模式創新,如果只是模式的某一個構成要素發生改變,即使這種改變能夠顯著增強公司當前的銷售、現金流或競爭力,也只能稱為是商業模式的一種改進,而不是商業模式創新:只有當相對于競爭對手,至少4個以上的商業模式構成要素都有所改進時,才應該被界定為商業模式創新。【6】客觀地說,商業模式改進與商業模式創新之間的邊界是模糊的,根據發生改進要素的數量來區別商業模式的改進與創新顯得過于簡單。不應該說有4個要素的改進就一定是創新,而有3個要素的改進就不是。筆者認為,由于商業模式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有機的系統結構關系,其中有些要素處于系統的核心地位,相對于其他因素,對于系統的全局或者結構具有更為重要的決定作用。而另外一些要素對全局的影響較弱,處于影響力相對較弱的位置。因此,關鍵性要素的變化,會引發其他要素的改變,進而引起整個企業商業模式的改變和創新。所以,判斷商業模式創新的標準應該是以商業模式作為一個整體是否發生變化為依據,而不應以單獨的要素變化程度或者是發生變化要素數量的多少為依據。邁迪凱爾等用4個以上要素的改變來定義商業模式創新,揭示了商業模式概念的整合性本質,揭示了商業模式創新涉及多個要素協同變化的基本特征。事實上,整合性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多要素協同變化既是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特征,也是商業模式創新區別于傳統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營銷創新的本質所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正是網絡時代商業模式創新為企業帶來輝煌業績的奧秘之所在。所以,研究商業模式的營銷本質,其核心內容就在于商業模式的整合性與協調性。
二、營銷概念演進揭示出商業模式的營銷意義
雖然市場營銷的概念與定義數量眾多,但由于具有較長的發展歷程,關于市場營銷的內涵與本質存在著基本共識,盡管這種共識伴隨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深入也處于持續的發展變化之中。美國市場營銷協會(AMA)是世界營銷領域具有悠久歷史的權威性專業組織,其博采眾長而形成的市場營銷定義,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和接受度。其定義的演變過程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業界對于市場營銷概念認識的發展。通過分析其從1960。2007年這四十多年來營銷定義的變化,可以清晰地發現人們對于市場營銷概念認識的變化和發展趨勢,而從這種變化中,我們可以發現商業模式的營銷意義逐步顯現的過程。1960~2007年,美國市場營銷協會先后四次修改市場營銷定義,具體如下:定義1(1960年):市場營銷是指將貨物和勞務從生產者流轉到消費者過程中的一切企業活動。定義2(1985年):市場營銷是指通過對貨物、勞務和思想的研發、定價、分銷、促銷等方面的計劃和實施,以實現個人和組織預期目標的交換過程。定義3(2004年):營銷是有組織的活動,包括創造價值、將價值提供給顧客以及維系管理公司與顧客間的關系,從而使得公司及其相關者受益的一系列過程。【7】定義4(2007年):市場營銷是個人或組織通過一系列過程和機構所開展的創造、溝通、傳遞和交換對于顧客、商、營銷者和社會具有價值的市場提供物的活動和行為。從上述四個代表不同時期認識水平的概念出發,可以發現四十多年來,市場營銷概念的內涵一直處于拓展和變化之中。這種拓展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1)營銷主體的拓展:企業-+一切面向市場的組織和個人。(2)營銷客體的拓展:貨物和勞務_貨物、勞務和思想一價值。(3)營銷對象的拓展:顧客_+利益相關者。(4)營銷方式的擴展:銷售活動_4.Ps—硝ll造、傳遞價值和管理關系。(5)營銷目標的拓展:通過擴大銷售獲得主體利益_+通過滿足需求獲得主體利益_通過價值創造、傳遞及顧客關系管理使企業及其相關者受益,即實現所謂的“雙贏’或‘多贏”。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伴隨新概念的出現,市場營銷呈現出范圍不斷擴大、目標不斷延伸、方式與手段不斷拓展的趨勢。例如營銷方式,從最初的通過擴大銷售提高銷售利潤,到后來的以需求為導向,通過開發產品、合理定價、分銷和促銷有效滿足需求,再到現在的通過創造和傳遞價值,實現各方利益的滿足,市場營銷正在成為覆蓋企業生存和發展各個方面的全局性、整體性活動和過程,成為有效整合企業資源,提升企業管理效率與效益的管理哲學與方法。結合商業模式概念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上述市場營銷概念的拓展趨勢與商業模式概念呈現出逐漸接近并趨于一致的態勢。例如,企業的營銷客體從最初的具體產品,演化為如今的“價值”說明,今天的營銷活動涉及企業創造價值、并向顧客傳遞價值的各種活動,這與商業模式概念中價值主張的提出與價值形成邏輯不謀而合。而營銷概念中維系企業與顧客的關系,以及使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受益的目標,正是商業模式要素中界面模式要素所反映的核心內容。以美國市場營銷協會2007年提出的最新營銷概念為標準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商業模式概念包含了這一營銷概念的全部內涵與構成要素,換句話說,也就是二者具有很高的內在一致性。因此,從最新營銷概念出發,商業模式就是市場營銷,這樣也就很好地解釋了商業模式創新所具有的營銷意義與價值。此外,從商業模式概念出發,利用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關于企業營銷功能的評價,可以進一步驗證上述結論。德魯克在其著名的《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指出,營銷和創新是決定企業之所以成為企業的標志,任何企業都具有而且只具有的兩項基本功能就是市場營銷和創新。由此可見,要反映企業的本質特征,離不開對于企業營銷功能的描述與刻畫,商業模式作為反映企業本質特征的模型系統,自然需要全面反映企業的營銷.功能,否則它將無法反映企業的本質特征。因此,無論是從市場營銷概念發展的視角,還是從商業模式概念的視角,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即商業模式概念與現代市場營銷概念存在著內在一致性,商業模式創新既是現代營銷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企業目標的新型營銷方法與有效手段。趨勢
三、營銷組合策略演進揭示的營銷發展
1.4Ps、6Ps組合策略揭示的營銷發展趨勢
杰羅姆•麥卡錫(E.JeromeMcCarthy)于1960年在其《基礎營銷》(BasicMarketing)一書中,第一次將企業的營銷策略歸結為四項基本策略的組合,首次提出了著名的“4Ps”理論: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由于這四個詞的英文字頭都是P,再加上策略(Strategy),所以簡稱為“4Ps”。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營銷管理:分析、規劃與控制》第一版中,進一步確認了以4Ps為核心的營銷組合方法,較為完整地提出了4Ps營銷組合理論的具體內容:…產品策略包括整體產品概念、產品線與產品組合策略、產品生命周期策略、新產品開發策略以及品牌和包裝策略等;價格策略包括定價目標、價格影響因素以及以需求為導向的定價方法與技巧等:分銷策略包括各種類型中間商的選擇,以及分析渠道長短寬窄的策略:促銷策略涉及企業的廣告、人員推銷、營業推廣與公共關系等刺激消費欲望,激發消費者行為的具體策略。從上述4Ps組合策略的內容可以看出,與市場營銷理論初創時期的銷售和推銷策略相比,4Ps組合策略在范圍與形式上有了大幅度的拓展和豐富。營銷活動開始跨越企業的銷售領域,進入了包括生產之前的市場調研與產品開發在內、貫穿于企業生產、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的各個環節。而且這種拓展趨勢并沒有停留于此,而是繼續發展著。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哈佛商業評論》(3~4月號)發表了《論大市場營銷》,提出了“大市場營銷”的“6Ps”概念,在原來的4Ps組合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政治力量”(PoliticalPower)、“公共關系”(PublicRelations)兩個P。他認為,隨著環境的變化,公司營銷還必須掌握政治力量與公共關系兩種技能。首先,公司必須懂得怎樣與政治力量打交道,特別是與其他國家交易時,只有在了解其政治狀況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才能有效地向其推銷產品。此外,營銷人員必須懂得公共關系,知道如何在公眾中樹立產品的良好形象。大市場營銷理論的提出進一步拓展了企業營銷策略的范圍和形式,使企業的營銷策略不僅在企業內部擴張,同時還跨越了企業邊界,向充分利用企業外部的各種資源拓展。
2.7Ps組合策略揭示的營銷發展趨勢
伴隨著經濟發展,服務業在現代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服務業的營銷問題曰益受到關注。1981年布姆斯(Booms)和比特納(Bitner)建議在傳統市場營銷理論4Ps的基礎上增加三個“服務性的P”,即人(People)、過程(Process)、有形展示(PhvsicalEvidence),形成了服務營銷的7Ps組合策略。這里的人員策略是指在營銷中充分利用人為因素,利用服務人員影響與改變顧客對服務質量的認知與喜好,從而實現公司的營銷目標。過程是手旨‘‘顧客獲得服務時所必經的每一個環節”。有形展示是針對抽象的服務而言,認為好的服務應該將無法觸及的抽象概念變成有形的服務,以使它更加貼近顧客,更容易被接受。對比4Ps組合策略,可以發現7Ps具有如下兩個方面的變化。首先,更加重視員工對于公司營銷所發揮的作用。認為公司每個員工所做的每件事都將成為顧客對企業服務感受的一部分,都將對企業的形象產生一定的影響。應讓每個員工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企業的營銷活動中來,實現全員營銷。另一方面,公司應該更加關注為顧客提供服務的全過程,通過全過程的互動溝通,了解顧客在過程中的感受,使客戶成為服務營銷過程的參與者,從而更加及時地改進服務、更好地滿足客戶期望。此外,7Ps策略還認為,營銷是一個由公司內部各部門分工協作、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的全局性活動,而部門之間的有效分工與合作是營銷目標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所以,企業的營銷策略不能忽視公司內各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過程。由此,我們可以發現7Ps策略的提出,是在4Ps的基礎上再一次將營銷活動在企業內部推向全面化和綜合化,使營銷策略范疇在公司內部進一步擴大至全體員工、全過程和所有部門。
3.4Cs整合營銷策略揭示的營銷發展趨勢
1990年,勞特朋在《廣告時代》首次提出的整合營銷傳播概念與4Cs組合策略在營銷領域迅速傳播并產生了深刻影響。4Cs是指消費者的需要與欲望(Customer'sNeedsandWants)、消費者獲取滿足的成本(CostandValuetoSatisfyConsumer'sNeedsandWants)、用戶購買的方便性(Conve—niencetoBuy)、與用戶溝通(CommunicationwithConsumer)。該理論強調企業需要改變營銷活動的出發點,應該站在顧客的角度進行整合營銷傳播,而不是僅僅站在企業的角度研究4Ps。應該首先把追求顧客滿意、有效滿足消費者需求與欲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僅僅研究如何開發產品、如何定價和如何分銷;應該研究如何降低顧客的購買成本、為顧客在購買過程中盡可能提供便利,因此,4Ps由企業向顧客發出的單向信息傳播也應該被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雙向溝通所代替。對比4Ps可以發現,4Cs理論的主要特征在于將營銷活動的出發點由企業改變為顧客和潛在消費者,并將企業營銷活動的邊界進一步延伸到企業之外包含消費者在內的更加廣闊的社會領域。整合的資源也不再局限于企業內部,而是涉及包含消費者在內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企業內部與外部資源。例如,將顧客作為企業營銷資源的一部分進行統籌管理,讓顧客參與到產品的開發設計之中并作出貢獻;將公共交通設施等各種公共服務資源作為企業營銷資源與策略的一部分活動加以統籌考慮和利用,并藉此為顧客創造更多的便利和價值。可以說,4Cs理論的出現,同樣進一步拓展了企業營銷的范圍,擴大了企業營銷活動的內涵和方式。
四、營銷策略發展趨勢與商業模式創新的營銷意義
關鍵詞:電子商務、企業市場營銷、影響
一、電子商務及其營銷特點
隨著時代的進步,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在現代企業中的應用也不斷加深,近些年來,許多企業開始直接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產品推銷,而且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電子商務則應運而生。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商務對現代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電子商務環境下,開展有效的營銷活動已經成為企業運營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電子商務指的是以互聯網為基礎,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交易信息的傳遞和交易活動的進行,進而完成整個交易活動。其中,現代化的互聯網絡是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基礎,互聯網交易是電子商務最基本的表現方式。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各類商家會借助信息技術對電子商務活動中的各類問題予以解決,通過恰當的手段來降低交易成本,而且還會利用信息技術為商家創造更多的商機,最終促使商家獲得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從狹義上來說,電子商務就是現代電商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所開展的商務活動,在開展商務活動的過程中,會涉及到電子支付以及新型的市場營銷活動等。電子商務給消費者消費活動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在進行消費時,消費者只需借助互聯網絡完成一系列購買活動,在整個過程中,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的覆蓋范圍非常廣,所以,在電子商務環境中,消費者可以對全球商品進行任意選擇。再者,在電子商務環境中,由于電商的產品到消費者手中,省去了很多中間環節,所以,銷售成本比較低,消費者所支付的產品費用也相對較低,在電子商務環境中,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得到了極大地滿足。與傳統的商業模式相比,電子商務有很多獨有的特征,第一,在電子商務環境中,電商的產品成本低,因為其是通過互聯網絡向消費者推銷和遞送產品,與傳統商業模式相比,少去了很多中間環節,電商所支付的成本費用大幅減少,這就導致產品的銷售價格相對較低,這是電子商務深受消費者和商家親睞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產品銷售方式與傳統產品銷售有著較大的區別,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消費者對產品的選擇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所以,產品的銷售也不會像傳統模式那樣過于被動。第三,產品交易更加地便捷,這主要是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的便利性,不論是消費者的產品選擇還是商家的產品供應,通過互聯網都可以輕松完成,而且消費者的產品選擇范圍更加廣闊。由此可見,與傳統的商業模式相比,電子商務的出現,為商家的產品銷售和推廣提供了更多地便利,這也為企業開展市場營銷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產品營銷會與傳統商業模式中的企業產品營銷存在較大的差別,所以,這同樣為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開展帶來了挑戰。
二、電子商務對企業市場營銷的影響
(一)機遇分析
1.營銷環境的變化電子商務環境中,消費者的購買活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品選擇更加地自由和多元,由于電子商務的發展依托于互聯網絡,所以,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反應也會更加地靈敏,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產品生產企業可以和消費者進行直接交流,在產品的輸出以及產品信息的反饋方面更加地迅速和直接,在電子商務環境中,中間商的作用被大幅削弱,企業的營銷活動或更加地直接,并更加具有針對性。受到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活動的主動性進一步加強,全球貿易轉向以消費者為重心的買方市場,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所開展的營銷活動必須以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為導向,這樣才能確保營銷活動可以獲得成功。2.營銷方式的變化在傳統的商業活動中,企業開展營銷活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營銷活動中,企業需要安排大量的人員進行廣告宣傳,以此來擴大影響力,進而與競爭對手搶占市場份額,這種營銷方式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營銷成本相對較高。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的營銷活動主要依托互聯網進行,所以其營銷影響范圍會更加地廣泛,借助電子商務平臺,整個交易活動所受到的限制相對較少。與傳統的營銷方式相比,企業的成本投入大幅減少,但是營銷活動的影響范圍、針對性以及最終效果都大幅提升。3.企業競爭形態的變化企業營銷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消費者能夠對自身的產品更加地親睞,以此來獲取更大的市場,所以,市場的爭奪必然會引起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的營銷活動主要以網絡消費者的產品需求特點為導向,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使用評價以及其它反饋信息都是通過網絡傳遞,這樣的虛擬環境反而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地公平,不同的行業之間的接線也逐漸變得模糊,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變得更加地多元化,在電子商務環境中,中小企業也很有可能是大型企業的主要競爭者,不同行業的企業也會產生競爭,同行業之間的競爭從線下轉到線上,競爭形勢變得更加地激烈,這種全新的競爭形勢對于我國經濟市場的規范也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在這種競爭模式下,企業的產品更新速度會更快,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會得到更好地滿足。
(二)風險分析
1.競爭加劇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力電子商務的發展,在電子商務環境中,企業的競爭更加地激烈,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和溝通更加地便捷,但是,由于電子商務對企業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加入到電子商務環境中的企業數量在不斷增長,企業數量的增加也就會是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的激烈,企業所面對的壓力也會更大。另一方面,由于電子商務環境的虛擬性,一些企業為了爭奪市場,竟然采取不正當的營銷手段,通過散步虛假產品消息,通過大幅降低價格,為消費者提供一些非常劣質的產品,這種惡性競爭手段無疑會對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2.金融風險網絡經濟雖然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也給金融體系的完善帶來了非常大的風險。以互聯網環境所為依托所建立的經濟體系,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和實時性,從電子商務的發展中可以看出,這種經濟環境中,信息反饋效率特別高。在電子商務環境中,產品交易量變化非常快,而且發生的是電子交易,所以,在交易活動中所產生的交易和清算風險顯著增加,一旦出現錯誤,可以挽回的機會很少,而且不論是企業還是普通消費者所付出的補救成本會很高。另一方面,在單子商務發展過程中,電子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其對基礎貨幣的衡量和貨幣乘數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而且在電子貨幣的流動過程中,金融監管難度也會隨之上升。3.管理風險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交易活動的進行具有較強的虛擬性,而企業的營銷活動也主要是通過虛擬的網絡進行,這與傳統的企業營銷管理有著較大的區別,很多企業在營銷管理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據調查,很多網絡非法行為都是由公司內部人員所謂,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由公司內部人員而導致的網絡非法時間數量已經超過了整體的70%,所以,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的營銷管理會面臨更多的風險。
三、電子商務環境下市場營銷的對策
(一)加強企業信息系統建設
電子商務是依托信息技術而發展的,所以,為了有效推動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開展,必須加強企業信息系統的建設。首先,企業要加強產品數據信息信息保護,通過安全高效防火墻并進行定期維護,是企業產品信息受到良好的保護。其次,加強客戶以及潛在消費者信息系統建立,針對企業的客戶要建立專門的數據信息庫,對不同的檔次、類型、產品喜好特點等信息進行整理,這些是企業進行產品推銷的重要基礎。企業還應該對潛在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特點等信息進行細致分析,然后對企業產品進行適當地調整,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營銷活動,為企業發展更多地客戶。
(二)加強網絡營銷管理
在營銷活動中,首先,企業要加強產品宣傳,在企業的官方網站以及企業所設立的產品店鋪中,要對各類產品的特點和功能進行詳細介紹,為了進一步加強宣傳力度,企業要在各類門戶網站中投放產品信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企業還應該重點在社交網站投放產品新,如相親網站、微博、微信、QQ等。其次,企業要通過互聯網的便利性,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如果有消費者咨詢相關產品信息,企業工作人員要將產品的主要特色和功能向消費者說明,而且要注意用詞地恰當。再者,企業要對產品價格進行合理控制,因為消費者在網絡商城選擇商品時,往往最看中產品的價格,所以,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要將價格控制在最低,向消費者展示一個合理的價格,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三)加強人才培養
人才是企業營銷活動的主要動力,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上升為人才之間的競爭,為此,企業要加強專業營銷人才的培養。為此,企業應該建立專門的人才培訓機構,然后聘請業內專家或者營銷精英定期為企業相關工作人員傳授經驗,以此來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企業還可以聘請高素質專業營銷人員為企業工作,這樣可以為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開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四)加強資金保障
不論是產品廣告的投放還是企業信息系統的建設以及企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都需要企業投入一定的資金,所以,為了確保企業營銷活動的順利開展,加強資金保障則顯得意義重大。為此,企業可以選擇強強聯合的方式,通過與其它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自身營銷活動的開展建立強有力的資金后盾,而且隨著企業營銷活動的逐步開展,企業應該要適當地加大投入,從而不斷增強自身競爭力。
四、結語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營銷活動與傳統的企業營銷存在一定的區別,為了確保營銷活動地有效開展,企業應該加強其信息系統建設,要加強營銷管理,而且要加強人才培養,企業還可以通過強強聯合的方式,為營銷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參考文獻:
[1]張坤.廣西大宗繭絲交易市場(公司)的市場營銷策略研究[D].廣西大學,2013.
[2]龔茂龍.中國人壽甘肅省分公司保險服務營銷策略研究[D].蘭州大學,2013.
[3]王文劍.電子商務背景下TW公司營銷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關鍵詞]社會企業;商業模式;殘友集團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12)04-0224-04
彭勁松(1969-),男,廣東省科技干部學院副研究員,高級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廣東珠海 519090);黎友煥(1971-),男,博士,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廣東廣州 510610)
本文為2011年度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廣東省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研究”(項目批準號:20118031400013)和2011年度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社會創業組織商業模式構建與實證研究”(項目批準號:S2011010000230)的階段性成果。
社會企業是近幾年在世界各地興起的一種新型社會組織,其不僅有別于一般的商業企業,也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非營利組織。英國社會企業聯盟為社會企業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定義——運用商業手段,實現社會目的。商業手段正是社會企業區別于傳統非營利組織最重要的特征,也是社會企業得以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
作為一種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發展的新型企業形態,社會企業受到中國有關學者和非營利組織成員的廣泛關注,并在全國諸多城市得到嘗試性的實施。本文對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的一般范式進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討,力求為后續社會企業深入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基礎。
一、社會企業概述
要探討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首先要從社會企業本身的特征著手。盡管由于社會企業在各個國家和地區實踐形式的多樣性,國內外學術界及相關實踐領域對其定義尚未達成一致,但有關社會企業的基本特性,仍存在以下幾點共識:
首先,社會企業具有傳統非營利組織的基本屬性,即公益性。公益性是社會企業區別于一般商業企業的本質特征。與傳統非營利組織一樣,社會企業具有明確的社會目標,如滿足社會需要、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員工培訓、建立社會資本、推動可持續發展等。為實現既定的社會目標,社會企業采取商業手法,所得利潤用以貢獻社會,而不在股東之間進行分配。在員工構成上,志愿者在社會企業中占相當比例,帶薪雇員占較小比例。
其次,社會企業作為一種新型企業形態,具有企業的基本屬性,即營利性。營利性是社會企業有別于傳統非營利組織的顯著標志。為賺取利潤,社會企業也從事與商品或服務的生產、流通相關的經濟活動,并參與市場競爭。與一般商業企業一樣,社會企業在經濟活動中也具有獨立自主、自負盈虧的能力,并積極追求核心競爭力以獲得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社會企業公益性與營利性的雙重屬性,我們可將社會企業定義為一種介于公益與營利之間的新型社會組織,正如J,格雷戈里·迪斯提出的“社會企業光譜”概念,如表1所示,社會企業是純慈善組織(非營利組織)與純營利組織(商業企業)之間的連續體。
社會企業是非營利組織與商業企業之間的有機結合,或者說社會公益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是通過創新來完成的,創新是社會企業的最大特點。社會企業通過創造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新的方法、新的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沒有創新,就不可能有非營利組織向社會企業的跨越;沒有創新,也不可能有一般商業企業向社會企業的轉型。創新是社會企業在公益性與營利性之間實現可持續平衡的橋梁,如圖1所示,創新在社會企業中既體現為社會問題解決方案的創新,也體現為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
二、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的理論分析
按照國內學者李振勇的定義,商業模式是指為了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把能使企業運行的內外各要素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高效的、具有獨特核心競爭力的運行系統,并通過提品和服務使系統持續達成贏利目標的整體解決方案。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商業模式既是企業的立足之本,社會企業作為企業,也應有商業模式來維持其生存和發展。
關鍵詞:零售企業;網絡零售;商業模式;扎根理論;蘇寧
中圖分類號:F71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3)06?0041?07
一、引言
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行為方式,也在滲透和改變著商業活動。信息技術以其獨有的方便、快捷改變了每個行業的競爭環境及生存模式,尤其是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零售業,其管理理念、組織結構和商業模式正伴隨著新涌現技術的改變而改變。零售企業為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而進行的不斷更新和調整,歸根結底是商業模式的改進,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拓展網絡業務,以“實體+網絡”的新形式創新其商業模式。近十年來,我國網絡零售市場快速成長,誕生了淘寶、當當等新型網絡零售企業,同時傳統零售企業如國美、蘇寧等零售巨頭紛紛建立了網上零售平臺。在此背景下,零售企業商業模式的研究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重視。正如Johnson認為的那樣,零售企業要想實現變革性增長,依靠的往往不是產品或技術創新,而是商業模式創新[1];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 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 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2]。
商業模式從本質上講是企業的價值創造邏輯[3]。這一邏輯涉及企業戰略、價值鏈、資源及整合能力、相關利益群體等。由于其范圍較寬泛,眾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McGrath RG等將商業模式描述為企業的運營結構,認為商業模式的重點在于說明企業通過何種內部流程和基本構造設計來創造價值[4]。從企業價值創造角度,高金余、陳翔則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進行價值創造的內在機制,它基于一種體系結構來進行商業運作,其目的是通過給客戶提供價值增加的產品而獲取利潤,在企業規劃與運作中起到連接企業戰略和其實施的作用[5]。基于系統的觀點,王曉明等人從“要素?結構?功能”的角度對企業商業模式的內涵和演進展開分析,指出商業模式是在特定的環境下,以企業及其相關利益者的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實現)為目標,圍繞企業的商業活動(業務活動)而進行的一系列整體性、結構性、功能性的設計、安排或選 擇[6]。從要素組合角度出發,一些學者則將商業模式定義為核心界面要素形態的組合,此核心界面包括客戶界面,內部構造和伙伴界面。其中所涉及的顧客價值是指企業以一定的方式探尋并參與到顧客的活動過程中,且能夠為其帶來利益或滿足感,能夠使顧客對企業產生忠誠度的價值所在。企業對顧客價值的考察可以從潛在顧客價值、知覺價值、實際實現的顧客價值等層面進行。
總體看來,零售企業商業模式是在企業特定的戰略環境下,通過整合企業現有資源,以實現顧客價值及滿足企業自身價值實現的過程。
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在理論上尚不統一。Osterwalde在綜合各種概念共性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包含九個要素的商業模式模型,即包括價值主張、消費者目標群體、分銷渠道、客戶關系、價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網絡、成本結構、收入模型。這是一個較為細致完整的劃分[7]。但是,企業商業模式
構成要素可能會因其所屬行業、類型等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針對零售企業尤其是基于實體和網絡零售協同經營下的零售企業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其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將具有理論和實際價值。
根據對現有文獻的分析歸納,本文把商業模式構成要素劃分為三個層面:① 企業資源能力。指配置企業資源的能力,包括企業執行其商業模式所需的能力和資格,為有效實現價值并實現其商業化而形成的合作關系網絡等[8]。企業資源能力除了其整合各項人力、物力、財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企業關注市場動態的能力,包括能否根據市場的風云變化及時調整企業范圍內的各項活動等等;② 客戶主張。是指市場細分、顧客價值確定、客戶溝通等一系列與客戶界面有關的活動。對于實體和網絡零售協同發展的企業,客戶主張呈現出多變性和復雜性;③ 價值創造。包括價值主張、成本結構、收入模式等。價值創造是企業明確運營目的的一個過程,只有與市場有效結合,才能在企業擁有強大的資源能力的同時,實現價值、創造價值,帶來企業盈利。
二、研究方法和企業選擇
本文運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實體和網絡零售協同下的企業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作為一種較完善的質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在分析經驗資料的基礎上構建理論[9]。研究主要采用Strauss的階段分析法[10],具體步驟:① 以收集的資料為基礎,通過迭代式開放性編碼對目標企業商業模式的各子模式進行概念化和類屬化;② 依據主軸編碼將各個類屬按因果關系劃分出不同層次,將同類屬性的控件聚類,而后逐步建立各類屬直接的內在邏輯關系;③ 構件類別形成后,不斷進行理論抽樣和比較分析,通過螺旋式比較精細類屬間的關系;④ 進行選擇性編碼,通過故事線將所有變量聯系在一起構建出目標企業商業模式體系,再提煉概括出商業模式各要素的內在聯系,從而得出實體零售與網絡零售協同演進的動態模式,提煉商業模式創新路徑,構建相關理論。運用扎根理論對目標企業進行分析,不僅能提高所得結論的說服力,同時能深度構建各要素的內在聯系,大大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本文選取蘇寧電器為研究的目標企業。原因有二:第一,作為中國商業的領先者、最大的商業零售企業,除了容易獲取其大量資料外,蘇寧的商業模式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對其它企業的發展具有示范效應。第二,自2004年7月,蘇寧云商(蘇寧電器(002024))在深交所上市,蘇寧打造出國內第一的電子商務網購平臺――蘇寧易購,開創了實體和網絡零售共同發展的新模式。此后,蘇寧入選了《福布斯》亞洲企業50強、成為全球2 000大企業中國零售業第一,品牌價值高達815.68億元,這些成功都源于其獨有的商業模式。本文主要分析蘇寧電器發展自2009年起至2013年之間的資料,該期間正是蘇寧電器進行科技轉型,拓展線上業務的階段。
資料來源主要包括蘇寧官方網站的新聞動態和基本介紹;關于蘇寧的論文、報道評論,包括企業網絡電子宣傳冊、報刊;關于零售電商行業整體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和文件以及對顧客群體的訪談調查等。
三、蘇寧電器商業模式構成要素分析
(一) 開放性譯碼
開發性譯碼階段是一個逐字逐句分解、碎裂資料數據并且重新定義現象的階段,本文運用因果聯系、條件關系、并列關系等邏輯聯系將蘇寧電器的資料進行了分解,將原句打破后重新定義,給重新定義后的現象賦予概念化的標簽,將相關的概念聚類在一起,提煉并形成范疇。具體步驟為:概念化―范疇化―挖掘范疇的性質和維度―界定。開放性譯碼多是按因果指令進行的,指令關鍵詞包括“為此”“目的”“使”“導致”等。按此步驟分析資料,本文發掘出54概念和16個范疇,概念分別是:戰略變革、成功轉型、企業洞察力、企業領先、成長速度、規模效應、企業重塑、逐步擴張、企業形象、企業定位、企業文化、品牌優勢、店面擴張、經營方針、產品類型、市場渠道拓展、創新經營組織、業務拓展、營銷策略、促銷方式、營業額、需求增加、價格優勢、價值創造、客戶調查、細分市場、客戶溝通、市場反應、供應商關系、分工明確、供應網絡、聯系動態、顧客價值、定制服務、用戶體驗、資源整合能力、組織能力、業態創新、網絡零售、物流配送、運營系統、柔性管理、售后管理、協同效應、共享資源、倉儲、平臺運營、數據運維、電子商務人才孵化。范疇是:戰略變革、企業文化、經營方針、營銷策略、組織管理、戰略資產、體驗平臺、供應網絡、顧客價值、核心能力、成本結構、營業額、創新、柔性管理、產品收入模式、組織轉型(見表1)。
表1 蘇寧資料概念一覽表
編號 概念 概念性質 標簽 資料語句
A1 戰略變革 企業戰略的變革與革新 C2R14 躋身世界級的企業是蘇寧未來十年發展的戰略目標,為實現這一戰略,蘇寧從連鎖發展、營銷變革、管理轉型等方面制定了新的奮斗目標。
A2 成功轉型 企業長期經營方向、運營模式、資源配置等方面整體性的轉變 R2R5R8R14
A3 企業洞察力 企業對市場變化等現象的前瞻力、透視力
A4 企業領先 企業通過多種手段保持
行業領先水平 R3R8R11R14R15 隨著第四季度二十周年慶典促銷力度的加大,銷售和品牌形象將會進一步提升
A5 成長速度 企業規模、發展速度 R4 市場的爆發加強了……網購的成長速度和實體店比較起來是成倍的增速
A6 規模效應 生產要素比例增加時,產出增加價值大于投入增加價值的情況 R5 網購的成長速度和實體店比較起來是成倍的增速
A7 企業重塑 企業重新塑造包括企業形象、
品牌效益等活動 R6 提升蘇寧服務消費者的能力,為其2012年雙渠道、雙品牌作戰,領跑中國零售市場的戰略目標提供強有力的后臺支持
A8 逐步擴張 企業逐步拓寬其業務范圍、
市場渠道等活動 R7R15R16R23 蘇寧易購的推出,為蘇寧提供了去電器化發展、多元化經營的先行載體
A9 企業形象 人們通過對企業各種標志而建立起來的對企業的總體印象 R7 是一個通過互聯物聯技術,依托高效的全品類供應鏈、……覆蓋全國的物流網和服務網,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綜合生活平臺
A10 企業定位 企業通過其產品、品牌,塑造其在消費者心中獨特的個性、
文化形象 R8 建立面向商品供應商、內容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物流供應商的在線開放、智能協同的生態體系
A11 企業文化 企業經營指導思想:企業形象 R9 有效增強了蘇寧服務能力,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A12 品牌優勢 客戶品牌忠誠度 R10 蘇寧易購具有蘇寧品牌優勢、上千億元的采購規模優勢……
AA13 店面擴張 門店連鎖經營的擴散 C11 蘇寧電器針對20周年慶典期間啟動大規模促銷活動并加快連鎖發展速度,一方面……另一方面…………
AA14 經營方針 企業根據實際情況為其實現
經營目標而提出的指導方針 C12 公司正通過……在經營管理效率,毛利率提升上也具有很強的后勁。
AA15 產品類型 產品種類 C4C5 進一步全面滲透網上銷售的用品、圖書等品類的綜合銷售上……快速延伸至應用軟件、游戲點卡、機票、充值等增值業務
AA16 市場渠道拓展 向消費者銷售的流通渠道 C14 新的經營范圍和線上線下的渠道融合,是蘇寧“有區別”的生存保障。
…… …… …… …… ……
(二) 主軸譯碼
主軸譯碼階段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將概念化的資料進行進一步的整理。主要目的是剔除不能與其他概念聚攏成范疇的概念,調整出現頻次較少的范疇,延伸范疇的性質與層面,使范疇嚴謹化。重新閱讀與范疇有關的資料,保證其客觀、嚴密。例如:原因句定義為C1:“電子商務企業的終極目的還是要盈利,蘇寧易購2011年開始的發展是要建立在自身有合理的盈利空間的基礎上的。”結果句R1“我們將逐步切割實體門店與易購的銷售。”經過開放性譯碼階段,將C1概念化為盈利模式、價值實現類別,R1則為分工明確、經營方針類別。連接二者的是“要…,為此…”。初看是為達到C1這一目的,采取了R1這一策略,而實質的商業模式結構中應為采取R1導致C1,為更清晰明了闡述二者在企業商業模式中的因果關系,就要重置其因果順序,這就是主軸譯碼的意義,即重置為:R1導致C1,提取的范疇分別為:組織管理和價值實現。
通過處理,繼續提煉出核心范疇:戰略變革、組織管理、顧客價值、價值實現。與網絡零售相關的主范疇為:戰略變革、經營方針、營銷策略、組織管理、體驗平臺、供應網絡、顧客價值、柔性管理、產品收入模式、組織轉型市場反應、顧客價值、業態創新、數據運維。
(三) 選擇性譯碼
根據第一二階段的處理,再次分析資料,借助發展好的若干個主要范疇間的“故事線”將發掘的核心范疇聯系起來,找出有關實體零售與網絡零售有關的主要范疇和次要范疇,用以鋪陳整個關于蘇寧的資料集。與此同時,構建出因果關系脈絡,并將蘇寧資料集重新審讀應用,檢驗所構建的脈絡圖與“故事線”:
蘇寧電器在發現網絡零售的新趨勢后,提出了“未來10年,蘇寧將實施虛實結合的戰略”。在這一宏觀戰略的指導下,蘇寧拉開了重塑商業模式的序幕。2011年蘇寧制定了“以‘科技蘇寧、智慧蘇寧’為主線,開始一系列創新”這樣的計劃。由此,蘇寧易購隆重上市,蘇寧電器線上銷售渠道被開通。
易購網站的特點在于整體設計很簡潔,沒有其他的懸浮廣告窗口之類的出現。在首頁頂部的左側邊有產品的詳細分類,同時采用樓層式的方式展示各個分類下的部分產品,在每一層都有特價商品展示。在網頁右側還有品牌旗艦店推薦,這些店的商品質量一般都比較好,且信譽度高。在最右邊有四個快捷方式,其中有一個問卷調查,這個主要是針對用戶在購物過程的相關體驗調查,用以提升用戶在網購過程中的體驗。消費者有什么意見也都可以在其中提出。可見,蘇寧網絡業務的開展經過了深思熟慮。所以,易購在擁有了蘇寧的品牌效應、采購規模優勢以及輻射全國的物流配送網絡服務優勢的基礎上,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運營機制,即自主采購、獨立銷售和共享物流服務的態勢。依托于實體,并超越實體的理念使易購和實體形成了共享資源的模式,二者共享遍及全國30多個省1 000個配送點、1 300家產品自提門店、3 000多個售后服務網點的服務網絡,還同時共享著蘇寧得天獨厚的口碑,一方面節源開流,一方面又保障了對顧客的服務。然而,提到盈利模式,易購與蘇寧連鎖則是分而治之,在共享資源的同時又形成了內部競爭的態勢。借鑒于門店20年的運營服務經驗,蘇寧易購將消費者消費習慣、產品喜好、購物體驗的研究融入至網站日常運營和體驗中,并結合網絡成本用戶的行為特點,創立了有別于純電子商務平臺的獨有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在整體供應鏈的柔性生產、大規模定制能力方面具備了其他電子商務平臺不可比擬的優勢[11]。與此同時,蘇寧易購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采購產品,依托自主采購的便捷靈活性,實現產品品類的不斷豐富與擴充,從傳統家電、3C類產品,進一步拓展到服裝百貨、書籍、體育用品、化妝品等種類,充分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產品需求。而基于網店的快捷服務,消費者不出門就能了解到所選用商品的規格參數、價格,甚至通過網絡可以看到其他用戶的評價、口碑,再到實體店去體驗時,有目標有分類,提高了購買效率,拉動了門店的服務效率與質量。可以說,易購的出現拉動了實體的經營,它不是補充品,而是催化劑,一方面它拉動了實體的服務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對于門店而言,易購的存在是一個極強的內部競爭對手。
當然,伴隨著易購出現,一系列問題和矛盾也展露出來,除了易購分割實體店的營業額、顧客源外,由于網站設置的不健全還出現了品牌效應下滑、用戶需求處理的不及時等問題,這也給實體門店的運營帶來了負面影響。為解決這一難題,蘇寧不僅拓寬了市場渠道,更在“為顧客服務”的基礎上進行了業態創新,包括:增加產品類型和范圍,重新定義蘇寧的客戶群體,提供更高效的網絡服務,打造一流的倉儲和物流配備系統等內容,以便為消費者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務。另外,為緩和爭奪客戶源的矛盾,蘇寧還特意推出超級店expo,使消費者在實體店享受購物、體驗服務的同時也能享受其線上購物的低廉價格,這是在電商企業熱捧BtoC過程中一次具有意義的嘗試,意味著線上線下的零售業務開始趨于協同并進。
蘇寧電器在逐步完善本企業的商業模式結構,在不斷地探索、發展、改進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蘇寧特色的商業模式要素組合。
四、蘇寧實體與網絡零售協同商業
模式要素組合結構模型
通過分析,本文將蘇寧電器這一階段的商業模式要素進行歸類,得出:
1. 企業資源整合層
產品類型、資源整合能力、店面擴張、組織能力、業態創新、網絡零售、物流配送、運營系統、柔性管理、市場渠道拓展、售后管理、共享資源、倉儲、平臺運營、數據運維、電子商務人才孵化。
2. 顧客價值實現層
客戶調查、細分市場、客戶溝通、市場反應、供應網絡、聯系動態、定制服務、用戶體驗。
3. 企業價值實現層
企業文化、企業定位、戰略變革、品牌優勢、經營方針、創新經營組織、業務拓展、營銷策略、成本優勢、促銷方式、營業額、需求增加、價格優勢、價值創造。
根據以上層次細分得到蘇寧電器商業模式要素組合圖(如圖1)和實體與網絡零售協同路徑圖(如圖2)。
圖1是蘇寧電器商業模式運營總括圖:蘇寧的一切活動以企業戰略為起點,通過對企業文化的深度解讀和準確的定位制定出適時、適度的戰略,為企業指明方向。在此基礎上,蘇寧分別按業務流程、時段、部門制定了經營方針、營銷策略和組織管理的形態,以保證后續工作有章可循,與此同時,企業的文化理
圖1 蘇寧電器商業模式要素組合圖
圖2 蘇寧電器實體與網絡零售協同演進商業模式要素構成圖
念也滲透在價值實現模塊中,加固了戰略在企業商業模式中的地位。此部分定義了構建商業模式的目的和價值實現方向,是整套商業模式體系的中樞神經。
經營方針、營銷策略的實施需要體現在產品和收入模式上來,而中樞系統指令的傳達需要各部門資源的整合。供應網絡、戰略資產本就是蘇寧作為電商企業的強項。在強大的物流倉儲等設施的支持下,蘇寧又推出獨特的體驗平臺,極大地拉動了顧客價值,促使企業核心能力逐步從強大的硬件系統轉向柔性的服務能力上來;二者相互配合,一方面達到了節源開流、成本領先的效果,另一方面提高了服務的質量與效率,促使產品收入模式不斷改善。產品收入模式的改善帶來了營業額的提升,組織因資產的豐厚可以開展更多的業務范圍,嘗試更多的變革。而在此過程中,線上線下業務由于爭搶市場份額出現沖突,協同發展就是要解決二者間的沖突,依托不斷創新實現發展,而后實現組織轉型,企業文化重塑,更深層次改變企業整套商業模式系統,形成商業模式創新的良性循環,此時模式創新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優勢,為企業形成獨有的核心能力奠定了基礎[12]。
圖1還不能清晰地體現出實體和網絡零售的業務整合。為了進一步細化說明實體和網絡零售協同演進的動態演進,在圖1的基礎上,更深層挖掘出實體與網絡的協同路徑圖(圖2)。
實體與網絡零售業務協同發展的基礎是二者在戰略上的一致,因此戰略一致是該路徑圖的起點。蘇寧電器擁有全國最大的倉儲系統,最便捷的供應網絡,網絡零售在保有其獨特優勢的同時,與實體店共享企業資源,共享網絡系統,大大節省了成本,并獲得了消費者的信賴。圖2上半部分反映實體店的連鎖經營,下半部分則為網絡運營平臺,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實體店的特點體現在其規模效應,顧客購買服務體驗上,連鎖、方便、安全、保障是其相對于網絡零售的優勢;網絡零售主題鮮明,為顧客提供便捷服務,不僅體現在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更體現于價格優勢、顧客評價對比分析,成本優勢成為吸引顧客的最大特色。雖然存在差距,但實體與網絡零售的產品收入模式基本一致,產品定價、收入份額基本一致,單價差距浮動在100~500元之間。二者相互競爭、相互拉動,使企業為適應新變化提供新的服務,如培育電子商務人員,網站維護和管理等,最終促使協同發展[13]。
由于實體與零售的競爭中易出現爭搶營業額、顧客的沖突,就需要不斷的創新,不斷的轉型以緩解矛盾,蘇寧推出expo超級店就是協同實體與網絡零售的創新,在多樣的矛盾中尋求創新尋求出路,激發了潛在營業利潤,蘇寧獲得了更多的顧客信賴,從而實現了企業的良性發展,為實體與網絡零售的商業模式組合構建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
五、結論
第一,企業商業模式、流程的創新歸根結底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只有處理好實體和網絡零售的共用資源和差別資源才能完善商業模式的要素組合。從圖1、圖2中可以看出,實體與網絡的協同發展是商業模式創新的結果,而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沖突也需要通過創新解決。零售企業商業模式要素組合是由企業資源能力、顧客價值創造、價值實現三大部分組成,其中,企業資源能力層包括資源整合能力、組織能力、業態創新、物流倉儲、運營系統、售后管理、資源共享、平臺運營、數據運維等。價值實現層包括戰略變革、企業文化、戰略變革、品牌優勢等。而客戶調查溝通、市場反應、聯系動態、定制服務、用戶體驗則屬于顧客價值實現層。零售企業的創新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需要每一層面要素組合的創新。
第二,實體零售與網絡零售的協同發展實質上是整個零售企業商業模式各要素的協同變遷,在這一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主次關系、聯系方式、節點與節點、路徑與路徑的選擇都會對整個機體產生重大的影響作用。當實體零售與網絡零售實現共享企業戰略資源,將能提高企業效率,強化競爭優勢,而二者并存也可能導致顧客價值導向紊亂,內部非良性競爭等問題。因此,無論企業是在起步階段還是發展階段,協同的過程是不斷提高各要素的連接與耦合,實現不斷改進、不斷創新、實現系統良性循環的過程。
第三,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組合創新是推動和保持企業持續競爭力的本源,企業應根據自身狀況、規模經濟選取不同的路徑優化其商業模式構成要素。諸要素的組合形態是怎樣的?網絡零售在企業中應處于什么地位?如何選擇過渡路徑?這都是商業模式所涉及的問題。蘇寧電器的商業模式要素組合是以流程化為基礎,多樣化、多部門、多功能配合影響,實體與網絡平分天下的模式呈現的,這種獨特的創新帶來了蘇寧的發展。同時,蘇寧電器的發展路徑是電商中較為普遍的選擇,即由實體連鎖門店規模效益達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開展網絡業務,這也是基于蘇寧的品牌效應、上千億元的采購規模優勢和輻射全國的物流配送網絡服務等優勢,才保證了易購能夠迅速搶占市場,在實體店的基礎上超越實體,在極短的時間內與實體門店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局勢。這樣的商業模式,對于蘇寧電器來說意義非凡,對于零售業界來說,更是解決矛盾、拓展創新的有益嘗試,對想要創新商業模式的零售企業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個福音。
參考文獻:
Johnson M W, et al.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9): 51?59.
Drucker P F. 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4(5): 95?104.
Dubosson-Torbay M,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E-business model design,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s [J]. Thunder 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2, 44(1): 5?23.
McGrath R G, MacMillan. The Entrepreneurial Mindset. Strategies for Continuously Creating Opportunity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M].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高金余, 陳翔. 互聯網環境下的企業商業模式概念和定位研究[J]. 管理工程學報, 2008(2): 152?154.
王曉明, 譚楊, 李仕明, 等. 基于“要素?結構?功能”的企業商業模式研究[J]. 管理學報, 2010, 7(7): 976?981.
Osterwalder A. 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 ―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 [R]. Switzerland: Université de Lausanne, 2004.
李艷華. 零售企業自有品牌競爭力評價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11): 7?12.
Strauss A L.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Strauss A, Corbin J, 著. 徐宗國, 譯. 質性研究概論[M]. 北京: 巨流圖書公司, 1997.
吳蔚詩, 王婧妮. 蘇寧國美死磕京東: 從線下吃到線上[J]. 市場風云, 2012: 72?74.
劉勇. 品牌延伸的決策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6, 21: 74?78.
Ming-Hone Tsai, Yu-De Lin, Yea-Huey Su. A grounded the theory study on the business model structure of GOOGL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 9(3): 231?242.
A Study on the Elements of Business Model Based on
Coordination of Physical & Internet Retail
WANG Guoshun, CHEN Yiran
(School of Business,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Physical & Internet Retail Coordin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retail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s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endency, more and more retail enterprise are transforming their business model by means of optimizing elements combination.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rising in this proc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mplement Grounded Theory to analyze SuNing, the typical Physical & Internet Retail,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Thereb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business model patterns and coordination effect to the enterprise. Additionally, it provides new ideas for other retail about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on evolution .In this way, the article provides a foundation upon which other researchers may further develop novel theoretical concepts, as well as a set of guidelines for enhancing retail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Retailer; Internet retail; Business model; Grounded Theory; Su-ning
收稿日期:2013?06?10;修回日期:2013?11?24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中小企業;發展思路
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企業的數量急速增加,而中小企業是我國最龐大,也是活躍度最高的企業群體。中小企業的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擴大了商品出口,推動了科技創新。而創新是民族發展的靈魂,對于企業市場競爭來說,如何在激烈的競爭壓力下脫穎而出,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使得互聯網技術運用在了我國的各行各業中,不僅減輕了工作時間,也進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互聯網+”的核心是依靠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的企業進行創新,改變繁瑣的工作模式,使用創新的技術讓企業進行成功的轉型。這是一項創新的商業模式,通過多元化的手段實行企業戰略轉型的成功。但“互聯網+”技術在我國的企業發展中還屬于起步階段,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如何利用“互聯網+”時代給企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本文對此進行分析。
一、“互聯網+”時代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
我國的中小企業可以分為幾類企業,創業企業、創新企業以及勞動密集企業。當“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時,不同的企業都想利用“互聯網+”技術給自身企業帶來新的科技創新,但常常由于技術人員的水平較低或是創新意識與思維不足,還有一些企業在進行轉型資金緊缺,都使得企業轉型心有余而力不足。對此,筆者特意走訪了不同類型的中小企業,實地探訪了一些企業的員工,技術人員以及公司的管理層,對于“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點。
1.缺乏技術人才和設備保障
21世紀最稀缺的就是人才,而21世紀是一個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這一類人才的稀缺導致企業在實施創新時沒有合適的人才。中小企業的員工大多是年輕群體,社會經驗不足,專業水平不高,尤其是網絡這一類型的專業型人才更為稀缺,一方面,企業聘請專業的人才要花費大量的財力,一些中小企業負擔不起,另一方面,對于企業的科技創新,在O備的要求上也不僅僅是一些老舊的設備,而需要進行升級與更換,這對企業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資金,中小型企業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沒有足夠的資金聘請到優秀的人才,更換老舊的設備。通過一些簡陋的IT設備,很難達到科技創新的標準。
2.缺少技術創新意識和思維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一些傳統的企業競爭手段以及經營戰略都需要改變。中小企業往往不愿意在自身的經營戰略上創新,認為傳統的模式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在生產和營銷手段上也不能夠看到時代的發展,找到創新的營銷模式。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許多線下的營銷模式已經不能夠吸引用戶群體,許多用戶在選擇產品時會依賴網絡的幫助。而中小企業在選擇線上營銷時,沒有創新的策略,只會讓企業在線上的營銷手段流于形式,消費者對企業的青睞度無法提升。
在中小企業的設計生產方面,許多企業使用的是統一規模化的生產模式,這樣能夠節約不同設計的成本,但這種模式忽略了不同用戶群體的個性化需求,使得用戶在選擇時只有單一的設計能夠選擇,無法提升消費者的新鮮度。
3.資金緊缺,融資渠道方式難以創新
資金是提升中小企業創新的資本,沒有足夠的資金,中小企業在進行創新時就會步步艱難,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許多創業型企業沒有足夠的后續資金支撐,使得企業在競爭中只能夠保持穩步,而中小企業名氣不高,融資渠道缺乏。在進行銀行貸款時,中小企業的高風險性會讓眾多融資渠道很難對企業進行放款。而中小企業規模小、管理不規范、缺乏合理的擔保,也讓中小企業在貸款時受到許多條框的阻礙。
其次,在融資渠道的選擇上難以進行創新。大多中小企業都屬于低成本,低技術的規模經濟,在“互聯網+”時代缺乏一定的科技創新,使得中小企業在融資上難以吸引到優秀的投資人,在融資渠道上,也按照傳統的廣告、跑業務等方式進行融資,沒有使用更加便捷的技術增加企業的曝光度,擴展企業融資的道路。
二、“互聯網+”時代下中小企業發展思路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給了我國中小企業一個科技創新的渠道,讓企業通過創新的技術,將互聯網當做企業的核心技術,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與營銷手段,實現在“互聯網+”時代下企業的成功轉型。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創新發展。
1.轉變營銷理念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讓許多企業能夠通過網絡的手段增強企業的曝光度,在線上將企業產品進行擴大銷售。但互聯網營銷與網絡銷售有著較大區別,網絡時代的到來,許多企業會利用網絡平臺來增加產品的銷量,網絡世界的錯綜復雜讓企業在網絡營銷的競爭中十分激烈。傳統的網絡營銷會將企業的核心產品,利用創新的廣告語或是視頻宣傳,提升用戶的熟知度,但這種模式并不能夠增強用戶的購買欲,所以在“互聯網+”時代的互聯網營銷,我們應該轉變網絡營銷的手法,利用互聯網的科技,對企業進行全新的包裝。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互聯網營銷企業,例如小米手機在互聯網營銷策略上就選擇了十分成功的營銷方式,在互聯網剛剛崛起時,小米手機利用自己性價比超高的手機進行網絡銷售,但小米的銷售模式又不讓每一位網民都搶到小米手機,它采用了“饑餓營銷”的手段,將手機進行限量發售,每星期進行一次搶購,在當時給網民造成了極大的轟動,一方面為小米超高的性價比所吸引,另一方面又因為搶不到而不斷關注。這也使得小米手機在短短幾年內由一個中小企業做到了國內知名企業。
“互聯網+”時代給創新的營銷手段一個很好的平臺,但機遇與挑戰并存,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互聯網營銷并不是依靠著一句創新的廣告語就能夠增加產品的購買量,而是要有長久的互聯網營銷策略,是根據時展,不斷調整的營銷方案,企業要將自身的產品與互聯網相融合,始終從消費者的上網習慣與選擇方式上進行創新的互聯網營銷,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展開經營管理。例如在線上推廣新品時,可以利用網民的“夜貓子”性格,在凌晨的時間進行,還可以通過零點轉發抽獎,激發消費者的熱情。積極的進行轉發,幫助企業擴大知名度,利用低成本的互聯網營銷模式,也讓中小企業的資金能夠適應互聯網營銷手段。
2.創新商業模式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互聯網營銷是一種低成本的營銷模式,互聯網模式有著重要的特點就是免費,對于企業來說,實行低成本、高效率的營銷手段才能夠最大化的擴展企業利益,讓企業長久發展。“互聯網+”時代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也將所有的資源進行整合,改變了傳統的單打獨斗的方式,不僅用于產品銷售上,更對于企業的融資渠道有了新的創新,例如在網絡中進行眾籌就是現在很流行的融資方式,這與傳統意義上的融資有很大的區別,一方面,融資的對象成為了所有網民,只要網民感興趣,就可以對自己青睞的企業進行投資,另一方面,融資有股份制融資與商品交易融資,股份融資是根據投資金額的大小分擔著企業的股份,在每年年終的時候能夠進行一定的分紅,這種方式一般用于企業在進行擴張或是初創業時期。商品交易融資是另一種形式的購買商品,用戶對眾籌感興趣,進行資金的支持,幫助產品擴大銷量。這兩種商業模式是“互聯網+”創新的商業模式,中小企業可以根據自身企業特點,在互聯網的平臺中創建自己全新的營銷模式,吸引投資者的青睞,也能夠將自身的產品優點讓更多消費者知曉。使用眾籌融資,走新的道路,將企業進行成功的轉型是現下流行的方式。
3.培養企業的微創新
相比于一些力雄厚的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在資金、人手與技術上都與大型企業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部分中小企業堅持不下去,找不到企業發展的方式,最終走向倒閉。而“互聯網+”時代給了中小企業一個全新的創新平臺,想要利用“互聯網+”作為企業新的突破就必須要實現企業的微創新。微創新的概念在于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將企業最具有優勢的點不斷擴大化,以最低的成本滿足到消費者的需求,讓企業在“互聯網+”時代成為最具有競爭力的企業。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大范圍的創新對企業是百害無一利的,資金、技術的不足會讓企業在良好的開頭下無法后續支撐,只有依附于時代的發展,利用微創新找到企業新的經營模式,才能提高自己在行業中的競爭力。例如我們熟悉的“美團外賣”平臺,就是在短短兩年內迅速崛起,利用用戶消費時不愿意出門購買商品,更愿意在家中等待商品的到來,開展了相應的外賣平臺,這一舉動自提出就獲得了消費者的喜愛,足不出戶,就能夠吃到各種美食。外賣平臺就是從互聯網平臺中創新的一個營銷策略,根據網購群體的增多以及網絡購物的便捷,創新到了讓消費者進行外賣消費的經營模式。類似的創新模式還有很多,中小企業要對市場進行深度調查,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制定出讓消費者喜愛的經營模式,才能夠實現低成本、高效率。
4.強化技術人才與設備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