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勞動教育的課標范文

        勞動教育的課標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20 09:46:3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勞動教育的課標,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關鍵詞:勞動與技術;新課標;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8-0028-01

        勞動與技術課程是小學階段一種開放性的實踐性課程,它的課程目標與其他學科課程的目標是不一樣的。勞動與技術課程在內容上雖然沒有一定的體系化標準,可是勞動與技術的課程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增強他們對自我、對自然、對國家的社會責任感。它的課程目標對具體的活動主題以及開展的活動項目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為給學生今后的生存與發展打好基礎,應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勞動,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閱歷,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素質。文章對勞動與技術教育在新課標中的重要性進行研究。

        一、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根本立足點,是學生能力與素質的提高。因而,要科學制定勞動與技術的總目標以及開展各種活動項目的課程目標。這就需要結合學生的愛好、興趣、需要和動機,以及孩子的年齡特征,制定開展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各類目標。比如,教學“快樂的紙貼畫”時,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之間互相合作完成一幅有生活情境的剪貼畫,但學生對此類教學設計沒有接觸過,所以感到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就請學生思考三個問題:(1)你們準備這幅畫以什么為主題?先命名。(2)畫中會有什么?它們的位置分別在哪里?(3)在小組內,每個同學怎么分工?三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很快進入了合作學習的狀態。各人發揮所長,在組長的協調下進行了分工,貼、畫、剪,忙得不亦樂乎。但總有幾個學生沒有聽從安排,以自我為中心,拖慢小組進程,甚至進行不下去。這時,教師就要教會小組長起好協調、指導的作用。教導學生向同伴學習應成為教學過程的本身,貫穿于教學內容的學習之中,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

        二、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是制定勞動與技術課程各類目標的基本依據。現在社會發展非常迅速,信息時代的知識更新速度明顯加快,這要求我們的學生必須具有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能力,具有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動手操作與實踐能力,具有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特別是要具有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學校的課程要有利于合作意識、民主意識與環保意識、創新思維意識等的培養。這些綜合素質與基本能力,是新時代社會發展對我們孩子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勞動與技術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教育目標要具體體現這些基本要求。

        三、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新的學科不斷產生,學科門類日益趨向精細化,同時各學科門類之間的綜合性不斷加強,需要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廣博的知識。因此,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各類目標,需要充分考慮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1)勞動與技術課程強調實踐性。它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創新性、反思性、研究性、發展性的實踐。學生通過一定的綜合性的實踐活動,親自參與與思考,更加深刻地了解自然與社會,提高自身的素質與能力。(2)勞動與技術課程強調學生走出書本,走向自然與社會,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進行學習與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實踐研究、綜合探究、合作學習、生活學習、探究發現,是學生知識與能力獲得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不可把學生再次捆綁在書本中進行教學,否則與新課標的理念是不一致的。(3)勞動與技術課程真實地體現了學生是教育和發展的主體,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積極主動地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視野得以開闊,知識得以豐富,個性得以發展。(4)勞動與技術課程根本的課程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讓他們認識社會,感受生活,為學生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情感和態度奠定基礎。

        四、課堂教學的需要

        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實踐素養,所以,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知識的實際應用、實踐的發展史或是知識的產生過程方面組織學習,歸納原理或概念,使學生學得實際些,理解得深刻些。要通過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讓學生深刻理解生活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形成深刻的認識,使學生能夠對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作出積極響應,從而讓學生適應社會及科技的發展。

        五、結束語

        勞動創造財富,也使人精神振奮。為給學生今后的生存與發展打好基礎,應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勞動。勞動與技術課程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技能基礎學科。新課標體現了課程計劃規定的培養目標,突出了勞動技術學科的教學特點,反映了素質教育對勞動技術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勞動技術課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課堂。

        參考文獻:

        [1]陳志敏.當前中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2(03).

        [2]王貴春,沈月飛.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有效合作學習[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03).

        [3]洪明,張俊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導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中圖分類號】G635.1

        古語云:伯牙鼓琴,六馬仰聽,秦青引吭,響遏行云,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這千古流傳的佳話,彰顯著音樂的魅力。我有幸成為一名音樂教師,感到幸福和愉悅;而今我又步入班主任園地里默默耕耘,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助手,組織和建設班級集體引航人,學生靈魂的塑造者,擔負起培養學生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根本任務。

        在班主任工作和音樂教學的工作實踐中,熱愛班主任工作是我的工作基礎和前提,我嘗試著把音樂融入班主任工作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既能發揮我的專業優勢,又能開拓一條提高班主任工作質量的新途徑,何樂而不為呢。

        一、德育的園地盛開音樂之花

        《論語》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成于樂"意為:"樂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孔子闡述音樂對人思想道德教育作用。《九年義務教育音樂課標》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可見,音樂在德育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愛黨愛祖國教育是德育中心任務。每周一升旗儀式聽《國歌》時,是一次很好的機會,我非常重視這段黃金時段。我認真向學生講《國歌》時代背景,作者聶耳生平,歌詞中我們中華民族于危亡中,奮起求存意義,激起了學生對祖國熱愛之情。學生在升旗儀式上,格外肅立莊嚴、目光充滿激憤,樹立了歷史的憂患意識與時代的責任感。

        二、智育之樹常青音樂雨露潤無聲

        法國作家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一是字母,二是數字,三是音符。

        人的大腦右半球稱為"音樂腦"。負責情緒、情感、審美、音樂等項目,音樂是聽覺藝術,使聽覺感知音色的調性、力度、節奏等各種變化,啟發思維,增加知識,感知文化,學習音樂是開發右腦的重要途徑。

        1、重視歌唱比賽機會,對學生進行智力訓練。例如:學校組織歌詠比賽,我選擇《保衛黃河》曲子,采用齊唱、輪唱演唱形式,演繹這首抗日歌曲。我讓學生合唱時,既要注意看指揮,又要注意自己與其他聲部合作,訓練了注意力:觀察老師的表情示范,觀察同學們的伴奏情緒,指揮者的動作,來修整自己演唱。訓練了觀察力;借助想象,還原游擊健兒端土槍、揮刀矛,在青紗帳萬山叢中,為全中國戰斗壯麗場景,訓練了想象力。

        2、音樂課標要求:音樂是人類文化遺產和智慧的結晶,通過音樂豐富學生形象思維,開發學生創造潛質。我有意識用音樂鍛煉學生記憶力。同時,每一部音樂作品的誕生,都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結果。例如學唱《七子之歌》時,一方面,讓學生了解聞一多作詞背景、作品產生背景知識;另一方面,讓學生對作品展開豐富的想象。喚起對祖國和澳門的愛,和民族責任感,仿佛看到國旗在澳門特區高高飄揚.發展了音樂創造性思維。

        三、體育飛翔音樂插上翅膀

        體育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培養意志品質的過程,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重要方面。而音樂可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現在學生各種壓力大,心理不同程度存在學習的緊張、焦慮乃至恐懼等心理狀態。

        我向學生推薦一些健身功能樂曲,每天早晚自習我堅持讓音樂課代表,用錄音機播放幾首讓學生健身。消除疲勞:德彪西的《海》;促使注意力集中,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激起學生對體育的熱愛,對生命珍視;對人類健康的崇尚;對競技體育的喜愛。

        四、美育的天空音樂架起一道彩虹

        音樂課標說,音樂以審美為中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和鑒賞美。音樂以它婉轉悠揚的旋律、變幻無窮的節奏、豐富多彩的音色、立體交叉的和聲、巧妙精致的結構,嚴密完美地交織在一起,撼動人們的心靈。

        1、我通過音樂教學,寓于班主任工作中。在唱歌、器樂、欣賞、創作等一切教學中,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把自己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和真情,感染和帶動學生,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感受音樂語言,理解音樂的內涵。

        2、我班開展"美的歌曲"宣傳活動中,讓學生運用墻報、黑板報、專欄等輿論工具,把美的歌曲,每周一期,詞譜都寫出。分類進行。把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展示出來,美化心靈。

        五、勞動教育的土地灑下音樂之光

        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內容之一。我把音樂引入勞動教育中,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效果顯著。

        馬克思說,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我相信,班主任能把這藝術王冠,在實踐中不斷的運用和思考中打造提升,去探索去開拓,班主任工作定會譜寫一首新的頌歌。

        篇3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8B-0082-01

        化學新課標十分強調“動手做”,把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這對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動手做”應作為一種化學教學思想貫徹落實于日常教學活動中。那么,在農村中學如何實施這一戰略舉措呢?為此筆者談幾點體會。

        一、在基礎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做”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校要盡可能地開全、開足、開好實驗課,創造更多的實驗動手機會。農村中學實驗條件薄弱、資金緊張,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從實行微型化、開發代替品、提高儀器的使用率及降低藥品的損耗量入手。學生實驗盡可能向一人一組過渡;演示實驗盡可能讓學生參與操作,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演示實驗可改為邊講邊實驗。同時,創造條件、開放實驗室、提供必需的儀器藥品,讓學生隨時進行各種實驗;對那些操作水平較高的學生,在完成老師規定的學習任務后,鼓勵他們創新思路,再設計一些小實驗動手操作。

        農村中有不少實驗資源可以配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動手做。如,學習化石燃料相關內容時,要求部分學生利用自家的沼氣做實驗;學習掌握了甲烷的化學性質以后,要求學生觀察自家的燃氣灶(液化石油氣灶和天然氣灶)的進氣管和進風管的粗細,并分析液化石油氣灶和天然氣灶能不能換用。

        通過大量的基礎實驗操作,使學生的基本動手做能力得到了培養。針對農村學生的實際,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強化要求:①規范、熟練地使用儀器,取用藥品,并合理地連接裝置;②設計切實可行的操作步驟;③能開發儀器的使用功能及代用品;④能主動交流、平等合作、共同探討;⑤能在生活實際中進行遷移及應用;⑥良好的心理素質及行為習慣。

        二、在多樣化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動手做”

        動手做十分重視學生活動的獨特價值,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都是他們在積極參與的多樣化活動中發展起來的。

        1.課外實驗。教材內外還有大量的實驗素材可供學生動手做,對于一些趣味性強、簡單易行的實驗可讓學生圍繞建立化學園地、表演節目等形式展開活動,以實驗習題的形式讓學生完成。如水的凈化、燒水壺中水垢的去除、雞蛋殼主要成分的探究等,讓學生自己選擇生活素材并設計實驗方案,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自覺鍛煉動手能力。

        2.動手制作。制作能力是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除制作教學模型,還可以制作某些儀器與裝置,繪制實驗流程圖,進行一些實驗小發明、小創造等,有條件的學校,可指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編制應用程序軟件或進行化學模擬實驗,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發展學生的智力。

        3.動手勞動。在農村中學,絕大多數學生將來都要成為普通的勞動者,因此,在勞動中培養勞動觀念,在勞動中培養動手技能,顯得尤為重要。例如,經常組織學生幫忙準備分組實驗、清洗儀器、打掃實驗室;放假后要求學生學習使用農具,幫助家長干農活、做家務,溝通學校勞動教育與家庭勞動教育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動手做”的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

        三、在研究性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動手做”

        化學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深入探討化學的某些問題,把某些日常生活及學習中出現的有關問題從化學的角度,按照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來主動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它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研究的過程強調更多的是親身體驗、調查實驗、手腦并用,動手做能力在綜合運用中得到提升與飛躍。研究過程一般為:確定研究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得出實驗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課題的確定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農村中學要根據本校、農村周圍的實際情況,開發各種教育資源,與鄉土教育、勞技教育以及當地的生產、科技活動結合起來。如某年夏天,學校魚池里的金魚突然大面積死亡,就這一問題,我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探究,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水中水草生長很旺盛,進而組織學生研究討論,得出結論:水中的氮和磷的含量很高,水體富營養化,且夏季溫度高,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減小,因水中氧氣含量太低而導致魚的大面積死亡。那么,氮和磷的含量為何會升高?學生經過調查發現,部分同學為圖方便,在魚池中洗拖把;很多同學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到魚池去喂魚,且喂食量過大等原因造成的。同樣的在某年五月份,我縣灌河發生嚴重的污染事件,水產養殖戶遭受重大的經濟損失,影響極大。我組織學生主動抽取水樣進行分析,發現水的pH很低,酸性較強;學生通過走訪,發現原來是河流上游的個別化工廠在偷偷地排放有毒的廢水,學生們因此也發起了保護灌河的行動。

        篇4

        以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為主線,以“構建有效課堂,提升實踐能力”為主題,開展基于崗位、基于問題、基于教師發展需求的學習與研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二、活動目標

        1.通過開展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進一步提高教師適應新課程要求的專業能力。

        2.通過開展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構建有效教學的行為模式,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通過開展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基本原則

        1.以校為本,全員參與。

        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是我市我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客觀需求,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我校要求教師人人參加,人人練兵,通過崗位練兵,深化校本研修的內涵,拓展校本研修的外延。

        2.注重過程,強化實效。

        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必須在過程上下功夫,注重過程的針對性和連續性。立足教師崗位確定練兵的內容,真正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使練兵的成效體現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到每位學生的身上。

        四、途徑與內容

        我校依據《市中小學教師崗位大練兵內容與標準》,結合我校實際,制定練兵的內容,采取分步實施,分模塊達標的原則。大練兵的主戰場離不開課堂教學,離不開學年組與學科組,我校要充分利用有效的研修方式開展練兵活動。

        1.同伴互助。

        開展有效的聽課、說課、評課和反思活動,建立團隊型學習模式,對課堂教學進行深度研究。以教學課例為載體,以課標研讀、教材分析為重點,加強同伴交流,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2.青藍互助。

        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輻射作用,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引領,強弱整合,優勢互補,共同提高。我校骨干教師帶領青年教師備課,幫助青年教師指導參加區級競賽課。

        3.實踐反思。

        教師要制定“學科教學工作計劃”,確定發展目標,通過專業閱讀、課堂教學實踐,撰寫教育敘事,開展反思性教學,將崗位練兵活動貫穿與課前系統,課中系統,課后系統,實現教學技能的提高與自我超越。

        五、搭建平臺,培養能力。

        1.解讀課標與分析教材的能力。

        本學期區開展了首屆教師素養大賽,我校抓住這個契機,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熟悉“新課程標準”,深刻把握教材內容,理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科學合理的處理教材。月末進行學科知識測試。

        2.學情分析能力。

        能對本學科學生學習現狀進行具體分析,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改進措施。要求每位教師撰寫一份學情分析報告。

        3.教學設計能力。

        熟練進行學科課程的構思和設計,合理創設教學情境,科學設計問題的發生過程、知識探究過程、知識應用過程和師生互動過程,能撰寫一份教學設計。

        4.教學管理能力。

        能熟練地掌握課堂的管理技術,注重群體學習行為的養成,實現有效教學。每學期每人參與一堂公開課,擔任說、講、評的角色,讓老師們能夠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

        5.教學反思能力。

        能夠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自身教學行為和課堂教學整體行為及教學評估進行反思。

        6.教研、科研能力。

        積極學習鉆研教育理論,并能與同伴合作探索研究,建立學習型團隊,開展中、青、骨干、科任教師參與教研活動,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開展基于問題的研修,開展課題研究,并撰寫一份教學論文。

        7.教學機智。

        能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偶發事件及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正確的分析及解決。撰寫一份教育敘事。

        8.班主任思想道德教育能力。

        組織全體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業務學習,加強專題研究,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教師全員育人、服務學生的意識。有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與集體主義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勞動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積極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建立相應檔案,進行問卷調查。

        9.班級管理的改革與創新能力。

        優化班級管理模式,建設良好班級文化,創新班級教育活動,建立與家長良好的合作關系,提高研究學生的能力、組織學生參加活動的能力,積極開展班、隊會活動的能力。

        10、組織教師參與三筆字練習。

        要求教師每周保質保量地練習一葉毛筆字,兩板粉筆字,每日一頁鋼筆字。并對書寫認真的教師給予表揚和獎勵。

        六、活動安排

        1.準備和啟動階段:制定、下發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實施方案。

        篇5

        高中美術本土資源有效整合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逐漸成為一線教師實踐的新課題。新課標中指出:“教師不但要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要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因此,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就需努力開放當地的美術課程資源,引導學生把美術學習和生活經驗、周圍環境相互聯系起來,充分挖掘本土資源中的人文、地理等文化資源,巧妙地應用到美術課堂中,從而豐富美術課堂,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一、利用本土資源,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創作意識

        新課標中指出:“美術實踐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在激發人的創新精神,發展動手能力和開發潛能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在傳統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美術成為“副科”,教學中出現了擠占美術課的現象。而在新課改下,美術的審美價值逐漸受到重視,美術課重新回歸正軌。盧梭在《愛彌兒》中談到的自然教育法,兒童所要培養的藝術素養,不是簡單的模仿成人已有的生活經驗,而是通過自己去感受,他們所要體驗的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而不是教授的過程。從盧梭的教育理念中不難看出,美術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是以生活為基礎而讓學生利用美術理論來進行創造的過程。為此,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利用本土資源來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

        以“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與瓷器”的教學為例,陶器和瓷器在學生的生活中在山亭地區隨處可見,關于陶器和瓷器的性質及其原材料、工具,工藝技法等方面的特點便于理解,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有利條件;但學生對古代的陶器和瓷器是陌生的。因此,教師需要針對這一情況廣泛地搜集相關材料,幫助他們加強認識與理解,讓學生在主動實踐中感受陶瓷之美,培養學生關注家鄉文化,欣賞家鄉文化,熱愛家鄉文化,從而激起他們以本土資源為素材進行創作的熱情。

        棗莊山亭地區歷史悠久,本土資源豐富,山亭伏里土陶產于棗莊西集鎮伏里村,相傳是三皇五帝之一伏羲的故里,距今已有5600多年的歷史,具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型制、濃郁的漢代風韻、南北朝的特點,被專家譽為”地面上流傳至今的珍貴稀有土陶文物。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本土資源,通過本土資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本土資源來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這樣不僅有助于美術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具有積極意義。

        二、利用本土資源,開展豐富的課堂活動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美術課堂教學實踐也不斷深入。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學逐漸從傳統的講授模式過渡到探究模式,“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這是《美術課程標準》對本次美術教學課程改革提出的一個重要特點,但是如果教育者的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過程與方法不改革,課程改革就等于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內容的改革,還要重視教學過程與方法的改革,通俗的說,就是教師依據教育科學,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教學的系統過程與程序的活動,以便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學設計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學是一種服務,教學服務的對象是學生,而服務產品則是課堂教學。教學設計,是教師和學生為完成教學目標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以及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習的方法,是師生展開的一種合作、交往的教學。好的教學設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山亭地區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尤其在民間,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這些正是我們開發校本課程最佳資源。如家喻戶曉的柳琴戲、皮影戲、花棍舞、山東快書,趕廟會等活動,都已經成為學生們喜聞樂見的趣事了。因此,我們因勢利導,開發設計了《戲劇人物化裝會》《皮影戲面面觀》等校本美術綜合實踐課。教學活動中,我們抓住同學們的興趣點,鼓勵他們步入社會,開展社會調查活動,了解活動方式,學習活動技能(如學唱山東快書、學做皮影等);同時收集資料,利用學過的相關美術知識技能開展探索活動;最后,通過營造當地民俗活動的氣氛,讓學生在游戲中表現自我,超越自我,展示活動成果。學生在整個活動中既接受了科學、文化、審美教育,體驗了學習活動的樂趣,又得到人文、歷史、藝術、民俗等潛移默化的薰陶,實現了多個層次的綜合。家長們看到美術能反映當地的民俗風情、能對學生進行熱愛社區文化和熱愛家鄉的教育,培養了人文精神,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并寄予厚望。

        三、利用本土資源,引導學生體驗藝術作品的創造

        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美術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生活處處有美術,美術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開放學生美術學習活動的空間,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美術、走進美術世界,讓美術豐富學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義,才能真正熱愛美術,并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

        山亭是一個多山的地區,農業物產豐富。在農田或山頭里面,我們每天都能見到許許多多的農業副產品。如打過麥子剩下的麥秸;隨處可見的各種形狀的石頭和樹根,等等,這些東西如果好好利用,也是一種豐富的美術教學媒材,利用它既省錢又易找,還能變廢為寶,一舉幾得。為此,我們就地取材,開發了一系列利用當地資源進行美術設計、應用教學的校本課程。如《麥秸畫》《微型盆景的制作》《變廢為寶――根雕》《彩色石頭》,等等。通過這些課程的教學,通過自己的心靈手巧,體驗設計制作的價值和歡愉,體驗勞動的樂趣,這是將勞動教育、環保教育、審美教育相結合的成功實例。

        實踐證明,充分開發和利用好當地自然、文化、習俗等資源,開展特色化美術教學活動,使美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對美術的興趣,培養個性特長,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武君.拓展與延伸――開發本土高中美術課程資源的方法與策略\[J\].美術觀察,2010,(06).

        \[2\]丁曉東.關于校本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的理論思考\[J\].安康師專學報,2006,(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99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污污内射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少妇|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av在线一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伊人色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内射999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国产乱一区| 午夜视频久久久久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 国产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22|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动漫精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日韩美一区二区三区| 波霸影院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不卡| 日产一区日产2区|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丨|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