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06 16:32:3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媒體融合的建議,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隨著新媒體在傳播上優勢益發明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問題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盡管融合發展這條路困難重重,但各地方廣播電視臺都意識到了互聯網摧枯拉朽的趨勢力量,感受到了網站PC端、手機APP端及微信公眾訂閱號、微博等新媒體終端建設、運營在傳統媒體發展拓展中的重要性。近年來,一些觀念比較新、經濟較發達的城市臺通過在線互動和線下服務相結合,探索出了一些模式。總結這些優秀城市臺媒體融合的經驗,筆者發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用戶創造內容實現廣電新媒體內容的創新
決定新媒體發展的是內容與傳播渠道,新媒體發展的優勢是傳播渠道,但是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依然是內容。內容創新依然是新媒體發展的生命線,但是有別于傳統媒體“我播你看”模式的視聽服務理念,新媒體的重點已經轉向把互聯網提倡和追求的平等、開放、互動精神,融入手機APP端及微信公眾訂閱號、微博、網站PC端等各終端平臺運作和市場開拓中,使內容的創新實踐與手機APP端及微信公眾訂閱號、微博、網站PC端等各終端平臺的精神指向、受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達成了內在一致,即通過“用戶創造內容”來實現內容的創新。
如山西晉城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自2005年建立“晉廣論壇()”以來,以論壇為發源地,組建了“市民記者團”“攝友團”“播客團”等網友小團隊,2013年起發展迅猛,現已發展到5萬多名會員,日均PV1萬以上,日均用戶發帖量攀升,已經成為當地新聞線索的重要來源,以及輿情監控的重要陣地。該論壇模式實現了與網民的良性互動,也取得了內容創新的實踐意義。
技術研發推動廣電新媒體向外延伸發展
互聯網中不存在傳統媒體之間那種明確界限,軟件開發者在做許多看似與媒體無關的事情。廣播電視媒體的新媒體之路大多不再依靠網站,而是靠其他方法吸引大量用戶。這個“其他方法”是指看起來與新聞傳播沒有直接關系的互聯網操作系統、應用平臺、應用工具。也就是說,新媒體做的不再僅僅新聞傳播,而通過技術研發介入了更多的操作系統、應用平臺的建設及運營,并從中分得一杯羹。
湖南株洲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就是通過技術研發升級建立了一個局域網――教育信息化平臺。該平臺是一個區域內教育信息平臺,通過該平臺將教育教學資訊、學生教師課堂情況等海量信息共融共通,將學生、家長和學校連接,實現了班班通、人人通、校校通。教育信息化平臺看似與株洲廣播電視新媒體毫無關聯,實質上這個平臺將廣電新媒體的觸角向外延展到應用平臺,為廣電新媒體發展拓展了新的陣地。又如,無錫廣播電視臺開發建設了手機APP“智慧無錫”,搭建了一個民生服務的平臺,當地市民可以通過手機繳費、查違章、打的士等。該平臺為無錫廣電集聚了大批活躍用戶,可以說蘊含商機無限。而江蘇蘇州廣播電視臺不僅僅搭建了這樣一個本地民生服務平臺,更在做一個全國地級城市臺APP的聯合平臺,應用技術力量將平臺擴展到全國。
當然,在互聯網快速發展時代,廣電新媒體并不一定需要擁有高精尖的新型技術人員,可以采用技術外包,購買服務或者與相關技術公司合作,實現技術上的研發和升級。
多樣商業模式夯實廣電新媒體生存的根基
眾多地級城市臺的新媒體發展都有各自的特色。晉城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株洲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都已經注冊公司,實行公司制運作。在運作過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晉城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基于政府購買服務、新媒體售賣服務的商業模式。政府部門一般每年都有相應的宣傳任務,但是苦于人力、物力,無力自行制作、管理維護網站或微信公眾訂閱號,遂以購買服務的形式,定期付費,將網站或微信公眾訂閱號外包給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進行制作管理維護。株洲廣播電視臺則以項目制管理形式,以宣傳入股相關公司控股。無錫廣播電視臺的發展觸角還深入到了房地產、股份制銀行等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商品化的網絡空間皆為利潤導向,但它們所提供的商品不一定必須具有交換價值或者是市場導向。在某些情況下,提供免費商品或平臺來作為禮品是為了增加用戶數量,廣告因用戶數量的聚集也隨之進駐,最后達到的仍然是盈利目的。也就是說,某種商業模式運作前期,不一定能夠看到立竿見影的盈利,新媒體平臺需要一定的培育孵化期。
基于眾多地級城市廣播電視臺在內容、技術、商業模式上的諸多創新做法,筆者對發展中的地級電視臺手機APP端及微信公眾訂閱號、微博、網站PC端等新媒體終端建設、運營提幾點建議:
一、進行政策支持,加大投資力度。由于廣電新媒體的運營和營銷,目前更多地處于探索階段,根據不同市情有不同的運作模式,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更多的政策及資金支持。如在體制上解綁,實行公司制,讓新媒體在實踐運作中獲得更多的人力物力上的便利;又如給予一定資金投入,在探索階段解除前進中的后顧之憂。
二、發揮優勢資源作用,專注做媒體服務。目前市場中,諸多私營傳媒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他們紛紛搶占市場,瓜分市場蛋糕。傳統廣電媒體擅長于利用資源打造媒體產品,而廣電新媒體則應從提供媒體服務,打造媒體平臺入手,充分發揮傳統廣電媒體公信力這面大旗的優勢,在市場運作中,與私營傳媒公司競爭。同時,在目前的新媒體競爭市場中,網站已經從新媒體最前沿的位置,退讓到較后方,市場競爭力逐漸弱化。因此,各地級城市臺應減少對新媒體的束縛,將考核轉向媒體服務及打造新型媒體平臺方向,鼓勵新媒體多方發展,深入市場。
【關鍵詞】廣播 媒體融合 管理
【中圖分類號】G221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從廣播電視到平面媒體,在推進媒體發展方面漸成共識: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媒體融合事關傳統媒體的生存問題,事關主流媒體還能不能擁有話語權的問題;媒體融合也將深刻影響新一代媒體人的生存與發展。正如所要求的:“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只有@樣才能“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而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確保融合發展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一切發展問題的根本是管理問題,“管理”既為“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撐,也從根本上決定了融合“如何走”和“走多遠”。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文認為廣播媒體在深入參與媒體融合實踐中,應該結合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重點在以下三類問題上多思考、下功夫。
一、融合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加強制播流程管理
2016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推進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協同創新,用深度融合的戰略謀劃,推動廣播電視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創新、渠道拓展、平臺運營、流程再造、組織重構、安全保障等各個環節的協同演進和一體化發展,通過雙向驅動、并行并重、資源共享、此長彼長,實現廣播電視媒體與互聯網從簡單相‘加’邁向深度相‘融’的根本性轉變。”其中,“流程再造、組織重構”就是強調廣播電視的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是一種以規范化的構造端到端的卓越業務流程為中心,以持續地提高組織業務績效為目的的系統化方法。它應該是一個操作性的定位描述,指的是流程分析、流程定義與重定義、資源分配、時間安排、流程質量與效率測評、流程優化等。因為流程管理是為了客戶需求而設計的,因而這種流程會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得到優化。
從當前廣播界的情況來看,融合過程中要加強制播流程管理和再造,筆者認為應當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廣播在媒體融合中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和功能。這一點,頂層設計已經給出了答案,要“以廣播電視新聞制播為基礎,打造新聞信息的‘中央廚房’,做到一次性采集、多媒體呈現、多渠道。以融合性業務為核心,整合廣播電視資源,做大做強廣播電視主業。建立融合協調機制,統一協調融合發展中的資源調度、流程對接等工作。”可見,在融合定位上,傳統廣電媒體必須“新聞立臺”;在功能定位上,傳統廣電媒體要“以融合性業務為核心,整合廣播電視資源,做大做強廣播電視主業”;在發展路徑上,須打造“中央廚房”。明確了這些功能和定位,才能進一步審視當前廣播媒體在流程上存在哪些改進空間和管理問題。
關鍵詞:美國經驗借鑒;城鄉移民;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4-0160-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移民(農民工進城)成為一個普遍社會現象。由于長期受農耕文化的影響,原有城市居民的排斥,城鄉觀念轉變的滯后以及文化融入機制的缺位,我國城鄉移民的文化融合問題尤為突出。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其移民的社會融合過程同樣充斥著各種困境。在文化方面,美國既有文化同化運動,也有多元文化主義,通過一系列的文化融合實踐,美國最終形成了一體多元的文化格局。其移民文化建設的經驗可以為我國城鄉移民的文化融合問題提供借鑒。
一、美國移民發展歷程及文化融合實踐
(一)美國移民發展歷程
美國歷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第一次移民潮發生在1820―1880年間,其間移民數大概達到1 000萬人。當時美國社會,特別是內戰之后,出現了工業化,對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需求旺盛。186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鼓勵外來移民法》。當時,自由開放的移民政策一方面吸引了歐洲熟練技術工人,大量西歐、北歐移民涌入,以愛爾蘭人和德國人居多。另一方面,吸引了大量非熟練勞動力。華人勞工在修建中央太平洋鐵路和開墾加州農田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美國西部的淘金熱吸引了很多來美國淘金的華人,他們通過采礦為美國帶來了巨大財富。這一時期還有大量被販賣到美國的非洲黑奴。
第二次移民潮發生在1880―1920年,移民人數猛增到2 350萬。來自意大利、奧匈帝國、希臘、土耳其、俄國等東歐和東南歐國家的移民人數猛增。這一階段,移民的大量涌入及由此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導致美國移民政策主題轉向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限制。美國政府多次立法,限制歐洲移民,排斥亞洲移民。其開端是1882年的《排華法案》,接著是1917年劃定的“亞洲”。同時,隨著來自意大利、奧匈帝國、希臘、土耳其、俄國等東歐和東南歐國家的移民人數的猛增,1917年美國通過了一項旨在限制東南歐移民入境的“文化測驗法案”。
隨著美國限制性移民政策的實施,移民人數明顯減少。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開始了移民政策有限松動和有限選擇階段。1943年美國廢除了 “排華法”。 受民權運動的影響,1965年5月“移民和歸化法”頒布完成了美國移民制度由民族來源限額制向全球限額制下的優先制的轉變,該法案把教育水平作為移民的重要條件,廢除了種族歧視條款。數百萬計的東南亞難民和拉美國家的移民、難民和非法移民涌進美國,發生了1880年至今的第三次移民潮。
近些年來,特別是“9?11”事件發生之后,美國把國家安全作為其針對移民政策的第一要務,堅決抵制中東、穆斯林國家的公民。
(二)美國移民文化融合實踐
1.美國化運動
20 世紀初,伴隨外來移民的大量涌入,在思想文化上出現了以約翰?菲斯克(John Fiske)為代表的一些知識分子鼓吹盎格魯?撒克遜優越論。美國聯邦政府主導了一場“自上而下”式的美國化運動,它是對美國移民文化融合過程的強制性和單一化模式的政策干預。1917年美國宣布參戰后,為了應付各族裔移民由于國家背景與歷史傳統不同而引起的社會極大混亂,美國聯邦政府深感樹立“美國第一”信念的重要性,對移民的美國化運動發展到頂點,開始對所有外來移民群體實行所謂的“百分之百的美國化”政策。美國政府及各州政府都成立了“美國化委員會”,宣揚“美國第一”、“美式生活標準”等口號,并通過法律和行政手段強化“美國化”,排斥移民本族群文化。美國化運動為移民歸化奠定了基礎,但它缺少對移民族群個性的尊重。
2.教育主導下的個體自覺遵從文化融合實踐
1931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使得美國開始實行限制移民準入的政策,美國移民數量大幅下降,“美國化”熱潮消退,美國政府對移民的社會融合不再以強制性干預為主導。這一時期移民文化的融合更多依賴社區、志愿者和非政府組織的幫助。1965年5月美國頒布了“移民和歸化法”,開始把教育水平作為移民的重要條件,而各種準入和融合的優待政策則主要針對的是高層次的青年“技術移民”。這一階段,美國開啟了教育主導下的個體自覺遵從文化融合實踐,目的在于通過教育使規章的外在硬性政治強力控制內化為個體自覺遵從。美國通過公立學校、夜校、移民培訓機構、社區志愿者組織向移民及其子女提供語言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文化展示以及公民課程等服務,幫助其文化融入。教育主導下的個體自覺遵從文化融合實踐不僅有利于教化成俗還優化了美國移民質量,促使移民認同美國文化和價值觀,融入美國社會,達到了歸化的目的。
二、美國移民文化建設的經驗
(一)大力發展移民培訓機構,積極開展公民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
美國政府一直致力于發展各個層面的移民教育培訓機構,教英語,講授美國文化,培訓社會生活技能,生產技術技能,極大推動了移民教育的發展。美國的移民教育還將重點放在掃盲式的低水平教育援助和培養熟練勞動技術人員上面。一方面,成立許多社區組織,通過慈善捐款和志愿者向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移民群體開展教育服務;另一方面,著力于培養熟練勞動技術人員,強化移民的生產技術培訓。美國針對移民的職業教育注重實用,課程設置多樣化,對移民順利就業和獲得穩定生活及進入社會有關鍵性作用。除此之外,美國還將移民子女教育作為移民社會融合的最重要環節。一方面通過多次立法保障移民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另一方面在很多公立學校都開設有針對移民子女的公民教育課程和公民教育實踐活動。
(二)切實保護弱勢移民群體利益,實行包容性的文化制度體制
美國歷屆總統也都把消除社會不平等和種族歧視作為努力方向,比如以肯定性行動為代表的一系列行政干預手段的實施,就是為了給美國弱勢移民群體提供一個平等基礎上的優先機會。這些靈活性的傾向性政策切實改善了少數移民族裔與婦女等弱勢群體的經濟狀況,促進了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文化方面,由于美國化運動中以損害文化多樣性為代價推動文化歸化,導致了少數群體的抗拒。吸取這個教訓后,美國采取了在國家政治法律的一體性和主流文化的普遍性的基礎之上,允許移民保留本族群的傳統文化的文化包容政策。在教育中推行多元文化,實行雙語教育,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三)注重主流文化的教育與宣傳,利用主流文化的吸引來促進文化融合
美國非常重視其本土主流文化的教育和宣傳,美國化運動就是對“美國第一”“美式生活標準” 的強制性政策干預。雖然由于其缺少對移民族群個性的尊重而遭到了一些移民族群的抗拒,但它客觀上促使移民了解了美國文化和價值觀,起到了歸化的目的。一方面,美國本土文化在繼承和發展中兼收并蓄,其中關于自由、民主、美國夢的主流文化精髓對外來移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美國也重視本土文化的外宣,比如利用好萊塢出產的影片在全世界的巨大影響,來宣揚美國的價值觀和美國精神,讓自己的主流文化成為現代文明的最典型代表。
三、美國移民經驗借鑒下的我國城鄉移民的文化融合對策
(一)借鑒美國經驗,全面推進城鄉移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培訓
我們可以借鑒美國教育主導下的個體自覺遵從文化融合實踐模式,慕逃的角度出發,幫助城鄉移民及其子女的自覺文化融合。一方面,針對受教育程度低的城鄉移民群體,可以通過培訓機構、夜校、社區志愿者組織推廣普通話,展示城市生活內容及城市文化,培訓城市生活技能,使他們具備在城市生活的基本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加強城鄉移民的生產技術培訓,促進他們的順利就業,為進一步的文化融合提供基本的經濟基礎。目前,我國的此類培訓大多是公益教育性質,沒有強制力和監管機制,形同虛化。應借鑒美國移民培訓機構經驗,政府將專項補貼資金投向進城農民工培訓機構,令其開設一些多樣性實用性的技能培訓課程并對其進行監管,保障其專門為農民工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針對城鄉移民子女,首先要保障其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另一方面學校可開設一些公民、市民教育課程和公民、市民教育實踐活動。
(二)借鑒美國經驗,切實保障弱勢城鄉移民的合法權利,采取包容性的文化制度體系
由于城鄉移民在處于社會經濟地位下層,是弱勢群體,應尊重他們對城市發展的貢獻,出臺切實可行的傾向性政策來維護這些弱勢群里的利益,提高其社會福利,拒絕一切排斥與歧視態度。在文化方面,我們應該采取包容性的文化制度體系,農民工進城面臨的不僅是單方向的文化融入問題,主流應為城鄉文化的融合。我們應該尊重城鄉移民的主體地位和選擇權利,尊重城鄉移民的文化特性,可以在農民工居住密集的社區開展一些鄉村特色的文化活動。這些民俗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豐富城市文化,促進城鄉文化交流。當代中國城市實際上也是一個文化大熔爐,多樣化文化的交匯與融合還會產生很多新的文化要素。
(三)借鑒美國經驗,加強城市文化的吸引和宣傳,建設文化融合機制來推進文化融合
首先,我們應增強城市文化對城鄉移民的吸引力,加大其在城鄉移民中的宣傳。城市文化中民主、自由、對生活質量和品質的追求,城市生活的便捷化這些都對城鄉移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其次,我們應著力建設文化融合機制,隨時隨處宣傳城市生活理念,宣傳現代化便捷的城市生活方式。利用已有文化資源對城鄉移民免費或低價開放,以提高城鄉移民的文化層次,以達到一方面消除原有城市居民固有的對農民工的排斥和歧視,另一方面讓城鄉移民意識到作為一名城市建設者的自豪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付美榕.美國移民政策動因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3,(4).
[2] 藍強.論美國移民政策的演變[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4).
2月10日,國家體育總局新春體育記者座談會在京舉行。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茍仲文向廣大體育新聞工作者致以新春候,衷心感謝廣大體育新聞工作者過去一年對中國體育事業的支持和幫助,向大家的努力付出和辛勤工作表示誠摯敬意。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主持座談會。
來自新聞單位的6位代表作了精彩發言。新華社體育新聞編輯部主任許基仁積極評價了中國體育近期取得的改革成果,建議構建“大體育”格局、全面深化體育改革、讓民眾有更多獲得感。人民日報體育部副主任薛原建議把媒體新聞規律和體育工作規律結合起來,加強溝通,重視主流媒體,加強媒體融合,把握好速度、深度、準度。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副總監方鋼提出,規范化報道國內錦標賽并做出高水準是當務之急。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毛浩肯定了目前的媒體小分隊下基層模式,提出希望加密基層媒體采訪小分隊的頻次,為媒體提供更多的基層體育報道線索。北京晚報編委袁虹衡建議,一方面通過發揮媒體自身功能講好中國故事,與此同時通過更多支持媒體舉辦的活動,在媒體生態環境改變的條件下增加媒體的公信力。騰訊運營中心總監賈文秀建議,要特別梳理好與體育媒介生態相關的幾個關系,以在媒介融合的生態下讓報道更加產生實際效能。
與會總局領導茍仲文、趙勇等認真聽取、積極回應了新聞媒體代表的發言。茍仲文介紹了2017年體育事業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他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關于體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促改革,充分發揮體育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以籌辦2022年冬奧會為抓手,提高競技體育水平,以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為抓手,把全民健身計劃做成全民幸福計劃,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體育發展之路。誠懇希望廣大新聞單位與體育戰線緊密攜手,推動體育與媒體更好融合,為體育事業改革發展營造更好環境。
國家體育總局各廳司局主要負責同志,中國體育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團成員和中央、首都主要新聞單位體育部門負責人出席了會議。
【關鍵詞】 IMS 網絡融合 網絡規劃
一、IMS的基本內涵
1. IMS的結構特點
IMS由3GPP于2000年提出,是一個支持IP多媒體業務的子系統,采用了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會話初始協議)。IMS實現了承載、控制、業務相分離,采用一種分層的體系結構,從而最小化各層之間的依賴性,避免由于其中一層的變化而影響其他層的穩定性。IMS的體系結構分為接入層、控制層以及應用層3個主要層次。
2.IMS與其他網絡的聯系
IMS與其他網絡的關系通常指IMS域(即IMS核心系統)與電路交換域(CS域)、分組交換域(PS域)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其中,PS域為IMS域提供承載服務,CS域則可與IMS域實現互通。
二、IMS的網絡融合
1.核心網融合
核心網融合有統一的承載方式、統一的呼叫控制平臺和通過現有網元升級結合新增等方式三個特點,其中,在統一的承載方式方面,IMS核心網絡的信令和數據都基于IP承載,同時支持IPv4和IPv6協議。在統一的呼叫控制平臺方面,統一的呼叫控制平臺一IMS實現與接入無關的業務控制,并且通過IMS實現增值業務的第三方開發;在通過現有網元升級結合新增等方式方面,具備CSCF網元功能,實現基于SIP的統一會話管理;具備MGCF和BGCF等網元功能,實現IMS和其他網絡的互通等。
2.業務網融合
從業務融合的角度看,基于SIP的業務架構將是今后IMS和軟交換業務融合的基礎。IMS有3種業務提供方式:利用S―CSCF直接調用SIPAS提供的業務;利用IM―SSF提供業務,通過與傳統的智能網/CAMEL-El通來提供現有的智能網業務;利用OSASCS提供業務,這是IMS最開放的業務提供方式,通過向第三方開放與底層網絡無關的OSAAPI,使第三方業務提供商(SP)或內容提供商(CP)開發各種新業務。
三、IMS的網絡規劃
1.IMS組網方式
從IMS的組網方式上看,IMS有單域和多域兩種組網方式。單域組網為全國分配同一域名,建一套IMS系統;多域組網為全國按區域分配不同的域名,建多套IMS系統。單域的業務管理比較簡單,只用于小規模組網。多域組網網絡擴展性好,適用于大規模組網。因此,在IMS建設初期,建議直接采用多域組網方式,分省建設和引入IMS域,有利于業務開放和運維管理。
2.IMS網元設置原則
在IMS網元設置原則方面,采用多域組網方式引入IMS時,建議在各域內集中建設IMS核心網。IMS重要網元的設置建議如下:HSS在設置時可根據用戶量確定HSS的數量,當有多個HSS時,需部署SLR。HSS應考慮容災備份功能,采用N+I或I+1的備份方式。
參 考 文 獻
[1] 田方,楊葆莉. IMS技術發展和應用分析[J]. 移動通信. 2010(09)
[2] 袁源,張艷. 當前對固網演進和網絡融合的思考[J]. 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 2009(09)
[3] 陳堅,王德政,劉蔚. 全業務運營與IMS網絡管理[J]. 中興通訊技術.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