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2-15 10:07:4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對心理健康的感受,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西部留守婦女;性心理健康;婚姻主觀感受
一、問題的提出
婚姻是家庭的基礎,是男女兩性之間一種特定的社會關系。留守婦女因丈夫長期外出打工致使夫妻兩地分居,性的權利和義務因空間距離而難以實現,也使留守婦女普遍缺乏安全感,飽受性壓抑之苦。同時有研究表明,在農村離婚人群中,有近五成以上是因為夫妻一方外出務工而導致離婚。我們在發現農村留守婦女因性需求和性心理達不到滿足而導致其性壓抑的同時,發現其婚姻幸福感缺失。性心理對她們的婚姻是否產生影響?性心理健康與婚姻主觀感受的關系是怎樣的?本文對600名西部地區農村留守婦女進行抽樣調查,在獲得第一手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將農村留守婦女的性心理健康與婚姻主觀感受進行比較研究,用量化的方式真實準確地反應農村留守婦女的性心理健康與婚姻主觀感受的關系,以期豐富有關農村留守婦女研究問題的理論成果。
二、研究工具
(一)性健康量表(Sex Health Seale)
性健康量表(XJK)是賈黎齋等人采用專家分析法編制,包括19 個項目,2個因子( 健康、 性心理偏離)。每一個項目為7級評分,7為“完全符合”,1為“完全不符合”。其中總分和因子1(健康)分數越高表明其健康程度越高,因子2(性心理偏離)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程度越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婚姻主觀感受量表(Marriage Perception Scale)
婚姻主觀感受量表(MPS)是王寧中等人為了有效地評定人們的婚姻質量而編制的量表,共20個項目、3個因子分別為夫妻互動、家庭關系、夫妻沖突。每一個項目為7級評分,7為“完全符合”,1為“完全不符合”。其中第1、2個因子和總分越高表明其婚姻質量越高,第三個因子越高表明其婚姻質量越低。該量表的2周重測信度為0.76,內部一致性為0.89(P
三、結果與分析
(一)性心理健康和婚姻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表1 留守婦女性心理健康與婚姻主觀感受的相關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影響留守婦女性心理健康的內在因素,使研究更具現實意義,同時還進行了性心理健康與婚姻主觀幸福感相關分析,說明婚姻主觀感受與性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性心理健康總分與婚姻主觀感受總分及3個因子均為正相關(P
表2 婚姻主觀幸福感對性健康回歸分析
以性健康總分為因變量,以婚姻主觀感受3個因子夫妻互動、家庭關系、夫妻沖突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夫妻互動、夫妻沖突呈現顯著性,其F=25.557,說明婚姻主觀感受中夫妻互動、夫妻沖突與留守婦女性健康之間存在線性回歸關系,可以對其進行解釋和預測,其解釋度為45.8%。又根據逐步回歸得出,對于留守婦女的性心理健康程度,夫妻互動因素的解釋度為6.0%,夫妻沖突因素的解釋度為26.3%。
四、討論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留守婦女性心理健康與夫妻互動、沖突及家庭關系維度存在顯著性相關,其中與夫妻互動、家庭關系呈正相關,與夫妻沖突呈現負相關。并且夫妻沖突維度,對性心理健康有著較高的解釋度。說明通過夫妻之間的關系,就可以推測留守婦女性心理健康程度。
由此可見,由于丈夫在外務工, 一方面留守婦女的性需求沒有合理的途徑得以滿足;另一方面,勞動負擔過重、心理壓力過大,某種程度上也掩蓋或消耗了她們的生理需求,使她們長期處于性壓抑狀態。換言之,她們的婚姻關系處于“低性滿足”狀態,婚姻本應具有的性需求滿足功能在大部分時間無法實現。這也是農村留守婦女健康程度相對低下、性心理偏差程度相對較高的根本原因,即多種留守婦女性問題事件層出不窮的主要矛盾所在。
【參考文獻】
[1]姚雪梅,方明,姚傳健.中國農村留守婦女性心理研究綜述[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社會經緯),2011,9(20):132.
[2]賈黎齋,王宇中,趙江濤,王中杰.性健康量表的編制及其與婚姻質量的關系[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592-594.
關鍵詞 心理干預;圍手術期;癌癥患者;心理狀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2月―2010年8月在我科擇期進行癌癥根治術的年齡65歲以下的患者200例為調查對象,其中胃癌71例,結腸癌48例,直腸癌19例,乳腺癌29例,甲狀腺癌15例,肝癌11例,胰腺癌7例,隨機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男43例,女57例,平均年齡(48.00±15.52)歲。干預組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齡(46.12±18.54)歲。
1.2 方法
對兩組圍手術期癌癥患者,在入院早期采用修訂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2]進行第1次心理狀態評估,并將結果與國內常模[3]進行比較。對照組作常規治療和護理;干預組在常規治療及護理基礎上針對患者存在的心理狀況,另在術前、術中、術后進行心理護理干預。
1.2.1術前心理護理:
①術前訪視患者,主動與患者談心,通過細心的觀察,了解分析患者的顧慮,耐心聽取患者的意見和要求,減輕患者的陌生感和不安、恐懼心理,緩解焦慮,使患者處于最佳的心理適應狀態。尤其要對手術的安全做肯定的保證,依據不同的病情,用恰如其分的語言交代術中必須承受的痛苦。對于危險性大、手術復雜、心理負擔重的患者,還要介紹有關醫生是怎樣反復研究其病情并確定最佳手術方案。
②介紹手術室的環境、醫療設備、麻醉醫生和護理人員的技術力量、以往此類手術的成功率、麻醉方式以及本次手術周密的準備情況,闡明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能夠正確對待疾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以良好的心態、穩定的情緒來更好地配合次日手術。
③耐心向家屬做好解釋工作,講明手術的必要性及危險性,使家屬理解并耐心等待,消除家屬的不安和焦慮。
④術前讓病人了解術后恢復室,介紹術后護理措施,讓病人有心理上的準備,可使病人正視現實,穩定情緒,順應醫護計劃。
⑤對腫瘤患者實施集體心理治療,采用抗癌知識介紹,康復方法座談,放松訓練,溝通與鼓勵等方法,均可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4]。
⑥在與癌癥病人交往時,要根據病人的病情及發病時間的長短,掌握說話的分寸。護士應做好保護性醫療制度。做各項治療時,不可草率解釋。當病人得知病情而陷入痛苦之中時,護士應體貼關懷病人,善意引導其慢慢接受現實,從而樹立和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1.2.2術中心理護理:
①在使用約束帶前主動地與病人交談,以取得病人的合作。盡量做到讓病人好似在家的感覺,如冬天給病人蓋好被子;某些創傷性術前準備,如插導尿管時為了減輕病人的疼痛,待麻醉起效后再插,減少患者對手術的排斥感和恐懼感。
②巡回護士始終陪伴手術患者,注意意識清楚患者的情緒變化,如心情過度緊張時與患者親切交談及時安慰,鼓勵指導病人更好的配合手術,如腹部手術在牽拉胃腸,探查腹腔臟器時會感到不適或嘔吐,此時囑患者張口平穩地深呼吸即可克服嘔吐。否則會引起血壓升高、腹腔脹氣、心率加快等不利手術的不良反應。
③器械護士盡量避免或減輕手術器械的碰擊聲,以減少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刺激。
④術中少講話,多做事,特別關于病人病情、隱私、家庭等問題應避而不談。
1.2.3術后心理護理:
①及時告知手術效果,當病人回到術后觀察室或麻醉清醒時,醫生護士應以親切和藹的語言告知手術效果,并進行安慰鼓勵。告知切口疼痛的程度、持續時間以及處理方法。重復講述術前訓練的咳嗽方法,鼓勵患者大膽咳嗽排痰,并告知適當的活動,不會影響傷口愈合。
②幫助病人緩解疼痛體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從病房環境、噪音、光線等每個具體環節來減輕病人的疼痛。術后六小時內給予藥物止痛,可以大大減輕術后疼痛。暗示可以減輕疼痛.
③幫助病人克服抑郁反應準確地了解病人的性格、氣質和心理特點,注意他們不多的言語涵義,主動關心和體貼他們。某些生活不便處細致照顧,如喂飯、協助寫信等。
④鼓勵病人積極對待人生,對預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實情況告訴他們。對于手術后帶來部分機體生理功能的破壞,如臟器切除、截肢等,會給病人心理上帶來巨大的創傷。注意病人的思想和心理動態,并主動關心和體貼,給予同情,勉勵他們勇敢地面對現實,適應生活,消除心理負擔,爭取早日康復出院,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
1.3 判定標準
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癥狀自評量表SCL-90定量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情緒狀態。用“滿意度”評價心理護理效果。“滿意”得3分,“基本滿意”得2分,“不滿意”得1分。如患者的滿意度高,表明護患關系良好,是心理護理效果好的標志。反之則表明護理人員的言行舉止帶給病人負面的、消極的影響,應視為心理護理效果不理想。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入院后與術前日兩組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計分比較
兩組病人年齡、性別、手術種類及文化程度無明顯差異。入院后SAS、SDS標準計分亦無明顯差別(P>0.05);而心理護理干預組手術前日SAS、SDS標準計分明顯減少;對照組明顯增高,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
表1 兩組焦慮、抑郁自評量表標準計分(x±s,n=100)
SAS SDS
入院后 術前日 入院后 術前日
心理干預組 43.8±2.5 38.5±2.8 42.7±2.7 38.7±2.8
對照組 42.4±2.9 45.1±2.6 41.8±2.9 43.9±2.1
注: P
2.2入院后與術后1天兩組SCL-90評分比較
入院后兩組患者SCL-90的10因子(軀體化、強迫、人際關心、抑郁、焦慮、敵對、驚恐、偏執、精神病性、其它)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天兩組患者SCL-90的10因子進行評定顯示,除抑郁和焦慮外,干預組患者的總均分及其他因子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表2 干預后兩組患者SCL-90 評分比較
項目 干預組 對照組 P 值
軀體化 1.390.21 1.610.23
強迫癥狀 1.370.27 1.590.25
人際關系 1.410.23 1.680.24
抑郁 1.430.18 1.280.27 >0.05
焦慮 1.490.17 1.370.22 >0.05
敵對 1.110.21 1.360.24
恐懼 1.190.26 1.480.31
偏執 1.050.16 1.270.23
精神病性 0.920.13 1.320.26
其他 1.200.21 1.430.21
總均分 1.280.13 1.590.26
討論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現代疾病是多種綜合因素致病,要進行全方位診斷治療,需注意情緒、個性、不良行為、心理應激這四大因素。目前研究已充分證實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恢復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護理和心理干預在患者接受治療,尤其是接受諸如手術等的特殊治療過程中無疑起著重要作用。
在手術前、中、后患者都有不同的心理反應。焦慮和心理恐懼是手術前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引起這種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病人沒有醫學知識,對于手術和疾病缺乏正確認識。病人往往焦躁不安,顧慮重重,怕出現麻醉意外,擔心手術是否順利以及有無并發癥和后遺癥等。本研究中未進行任何心理干預的對照組在術前日的SAS和SDS標準評分明顯比入院后明顯升高。有研究報道,術前焦慮程度對手術效果及預后恢復得快慢也有很大的影響,輕度焦慮者,效果較好;嚴重焦慮者,預后不佳;而無焦慮者,效果往往更差。這是因為,無焦慮的病人由于對醫生或手術過度依賴,過分放心,對生理上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
惡性腫瘤患者在術后,容易存在悲觀和絕望。有的病人情緒低落,有時會產生自殺念頭則自暴自棄,玩世不恭。有研究發現多數病人術后都有一種變態心理反應,即是指手術本身沒有問題而病人術后卻有劇烈的心理反應,表現為缺失感、易怒、多疑、性格孤僻等。術后病人發生的這種變態心理反應,與病人的心理素質關系密切,但也不排除環境的作用,這需要給病人以有效的心理引導使他們的醫學知識科學化。本研究通過對癌癥患者的心理狀況分析,并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通過量表評定(臨床常用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癥狀自評量表SCL-90)、滿意度評定,評價心理護理的效果,為癌癥患者圍手術期的整體護理計劃和方案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李琳.手術室圍手術期護理進展.醫學文選,2006,(10):126
[2]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5-127.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用于本次研究的是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十堰市城區兒童281名,其中包括留守兒童216名,男生117名,女生99名,非留守兒童65名,男生35名,女生30名。調查對象平均年齡(14.28±1.35)歲。
1.2方法
1.2.1心理健康診斷測試問卷(MHT) 該問卷由兩部分組成:1個效度量表和8個內容分量表。8個內容分量表包括對人焦慮、學習焦慮、孤獨、自責、過敏、身體癥狀、恐怖和沖動傾向。
1.2.2應對方式問卷(WCSQ) 應對方式問卷由以下六個方面構成:解決問題、幻想、自責、退避、求助、合理化,總共62個題目,題目均采用"是"或"否"來作答。
1.2.3一般自我效能感表(GSES) 一般自我效能感表采用1~4級評分,得分越高就意味著自我效能感越高,該量表總共有10個題目。
1.3統計學方法 對上述臨床研究中所記錄的所有數據均利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統計,對所有計量資料均采取t檢驗,對所有計數資料均采取χ2檢驗,P
2 結果
2.1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評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評分比較,見表1。
表1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上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分析,見表2。
表2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表現為負相關,與應對方式中的幻想、自責、退避、合理化表現為負相關;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與幻想、退避表現為負相關。
以上調查研究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t=2.782,P
3 討論
3.1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目前有關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中,很多學者都提出留守兒童因長期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會造成他們人際關系差,容易焦慮,自卑,無助等不健康的心理。但本文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總分雖然高于非留守兒童的總分,但是差距不明顯,說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的問題,不過還沒有達到疾病的程度,因此沒有統計學意義。此外有關研究還發現,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方面焦慮程度都比較高,說明無論留守與否,此年齡段的兒童都存在嚴重的學習壓力,兩者沒有差異。但就孤獨傾向來看,留守兒童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這是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的。
3.2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總體狀況 本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總分高于非留守兒童,但是差異不明顯,這說明留守雖然給兒童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可能因為一些個體內在保護性因素的調節,緩解了傷害程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留守兒童比非留守兒童差,原因是留守兒童缺乏來自父母在身邊的教導,所以在遇到困難時就缺乏自信和鼓勵,導致遇事退縮或應對能力差。在應對方式方面,留守兒童處理方式一般順序為解決問題、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責。由此可見其應對方式還是以積極應對為主,這與以往相關研究結果不同。究其原因,可能與兒童身心發育特點有關,此時的兒童自我意識比較強,渴望獨立,渴望自主解決問題,渴望得到同齡人及別人的認可。因此不管是留守兒童還是非留守兒童在應對方式上都會采取積極的態度。
3.3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總分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表現為負相關的關系,說明自我效能感總分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差。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感好的認同,心理更加健康。當個體認為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時,自我效能感便高漲,遇到困難時,會盡更大的努力去解決困難,一旦困難被解決,那么就會有更好的心理狀態。而缺乏自我效能感的個體,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覺自卑,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從而導致心理狀態越來越差。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總分與應對方式中的幻想、自責、退避、合理化表現為正相關的關系,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與應對方式中的幻想、退避表現為負相關的關系。如果能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可以幫助緩解緊張,解決問題,進而實現心理健康。此外,應對方式與一般自我效能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兒童能夠更好的促使其積極的應對問題,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兒童由于缺乏自信,往往更容易采取消極退避的方式應對問題。
綜上所述,在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對應對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進行訓練,能夠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許華山,沐林林,謝杏利.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衛生研究,2015,04:559-564+569.
[2]趙麗麗,許華山,焦東亮,等.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01:72-74.
[3]賈文華.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應對方式與心理適應性關系[J].心理科學,2012,01:142-147.
[4]儲,趙宜生,劉翔宇,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四川精神衛生,2012,03:147-149.
關鍵詞:音樂教育 中學生 心理健康
當今社會是信息大爆炸時代,互聯網、手機的普及也讓中學生群體的視野擴大,但是中學生思想單純容易受到學校、家長、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形成性格的逆反心理:不愛學習、只愛玩耍。音樂課程也是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運用音樂教育讓中學生主動的參與其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在欣賞音樂“美”的同時,自己的心靈也獲得洗禮與震撼,尤其是有心理問題的中學生也成為了一種精神動力,通過音樂舒緩心情、排解焦慮、獲得勇氣與自信,真正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1]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概述
1. 心理健康的含義
眾所周知,健康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社會適應、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健康的理解與要求有所提高,身體與社會方面都達到健康標準,之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備受關注。心理健康可以理解為:它不是消極的進行日常活動、預防、矯正、治療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的學科,而是有自己清晰意識去行動,對自己能全面正確分析,對未來有所憧憬,為達到夢想而去堅定信念挑戰,逐步完善自我成長的最佳心理狀態[1]。心理健康的明顯特征有:智力正常、有健全人格、社會適應能力強等。[2]
2.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2.1學習上的問題:(1)中學生學習負擔重造成心理壓力大:當前教育依然是應試教育為主,學校注重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堆積如山的試卷、沒完沒了的考試,種類繁多的作業,家長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各種補習班輪番上陣,讓學生長期掙扎于高負荷學業中心理壓膨脹,因而造成厭學的逆反心理。(2)考試緊張,心理素質差平時小測驗成績不錯,一到重要考試就心理壓力大,發揮失常,這就是心理壓力過大造成,越希望考好,反而更緊張,考不好[2]。
2.2與人相處的問題:(1)師生關系:教師對中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不了解,一味追求成績,個別老師帶“有色眼鏡”對待學生,在課堂上諷刺、嘲笑學生,缺乏足夠的愛心與耐心,給學生心理留下陰影,對人對事更加消極,造成師生關系緊張。(2)同學關系:中學生貪玩,也更需要朋友一起玩、一起學,但是不懂得調適心理,會出現嫉妒、排斥、敏感、自卑等心理,讓同學關系不融洽。(3)與家長關系: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不良性格也會在學生心靈上留下陰影,變得暴躁、冷漠、仇視等。[3]
2.3青春期問題:(1)閉鎖心理:中學生情緒容易失控,若是受到不良刺激,會采取消極厭世心理,將自己與世界隔絕起來。(2)早戀:青春懵懂時期,受到影視劇影響,也產生愛慕心理,在朦朧中戀愛,是一種早熟,處理不當也造成不良影響。
二、音樂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1. 培養學生自信心與意志力:婉轉動人的音樂作品,能讓中學生在聆聽過程中,心靈上有所震撼,當前各種考試與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因而自信心與堅強的意志,能夠產生巨大的精神動力,通過欣賞音樂作品在了解音樂創作背后的故事,尤其教師挑選健康向上的題材,能在無形中帶給學生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2.培養學生真摯情感與良好情緒:音樂就是有感而發的結晶,也是人們日常交流中一種情感表達的方式,透過音樂讓情感完成一次心靈歷程的救贖。需要教師多搜尋蘊含豐富感情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音樂帶給人們情感的共鳴與啟迪。尤其是一些歡快、喜悅、輕松、愉悅的作品,讓學生感受真摯感情熏陶良好情緒。
3.培養學生高尚品格與團隊合作精神:音樂是無國界的,各種音樂作品,只要是帶給人美的感受,就應該加以借鑒。教師可以在音樂課堂上開展各種活動,舞蹈、獨唱、合唱等讓學生能一展才華,尤其是合唱中,要教育學生去學會團結合作、融洽和諧的工作完成。
4.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積極開發大腦:音樂教育過程也就涵蓋了對音樂作品的:創作、欣賞、表演三部分,音樂作品是經過思維的發散而進行創作,表演過程中將新形象與新感觸融合在一起就能帶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同時學生欣賞中也帶著極大的熱情去感受這部音樂作品的內涵,這些都是音樂讓學生領略到的無與倫比的“美”。[4]
三、音樂教育在中學生心理健康中的實踐措施
1.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能在輕松、愉悅、親切的環境中,獲得心靈的釋放,更有利于師生之間的妙趣橫生的互動,例如布置一些音樂故事、音樂家的小貼紙,讓師生能聆聽音樂中暢所欲言,也記憶深刻。
2.教師自身心理健康也會影響到學生,教師一視同仁微笑的講課,用積極的心態感染學生,除了音樂課外也要在其他方面真誠的關心學生,拉近師生關系,透過音樂塑造學生獨立的人格。
3.精彩健康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內容上一定要考慮到各種因素,貼近學生生活、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也能代表學生心情的音樂,讓學生心靈產生共鳴,同時音樂課堂也在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己去演唱、去舞蹈、讓學生不覺得枯燥而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4.多種實踐活動的開展:在課堂外也積極開展各種活動,例如小型晚會、音樂比賽或者請知名音樂人來給學生演講交流,不但豐富學生知識,也拓展學生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 吳雅芳.音樂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與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 魏瑋.論音樂教育對培養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曲阜師范大學,2009.
[3] 高暢,樊婷.用"新"養"心"――淺談用新意的音樂教學培養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J].大眾文藝,2010,(3):181-182.
【關鍵詞】醫學生 樂觀心態 壓力 心理健康 作用
醫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對自身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同時也關系到未來他們所提供的醫療服務的質量。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較,醫學生面臨更大的壓力,無論是經濟壓力還是頻繁的考試壓力,都對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樂觀心態對人的情感以及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與悲觀者相比較,樂觀的心態能夠增強個體的免疫力,從而減少負面情緒對人的影響。
一、醫學生樂觀心態、壓力和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
本次研究隨機抽取了醫科大學臨床專業的200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問卷全部收回,有效問卷180份。然后采用不同的測量方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壓力以及樂觀情況進行了測量。
(一)對壓力的測量
采用10條目壓力感受量表評估學生的壓力狀況。該量表采用了五點制計分,從未感受壓力與經常感受壓力會出現不同的分值,最高的分值為40分,表示較大的壓力感受。測量得出有16%以上的醫學生被焦慮不安、神經衰弱以及抑郁情緒等問題困擾,有20%的學生感到苦惱。
(二)對心理健康的y量
采用心理健康量表,該量表有8個條目,采用7分制計分方法,將條目得分進行匯總就會得到量表的總分,分值較高則表明心理健康狀況較好。該量表在不同人群中被廣泛使用,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對心理健康量表所測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這些醫學生中有17%的學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問題,達到嚴重程度的學生占5%~7%。
(三)對樂觀心態的測量
采用6條目生活定向測試方法進行測量,采用5點制計分方法回答對每一條目的認同程度,分值從1分到5分,得分匯總最高的表示樂觀程度高。綜合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分析表明,持樂觀心態的學生壓力較小,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二、醫學生的樂觀心態對壓力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分析
(一)樂觀心態、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根據對調查結果的綜合分析,得出壓力與心理健康呈負相關,壓力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多,而樂觀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持樂觀心態的學生心理健康指數相對較高。樂觀心態在壓力和心理健康之間起到一種平衡作用。
(二)造成醫學生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
從調查分析總體狀況來看,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整體壓力感受較大,受到專業課程緊、學業負擔重以及就業難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醫學生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較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除此之外,還受到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的影響。研究發現,一些具有不良個性特征的學生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的心理狀態,還有一些學生的自我期望值過高,在理想和現實出現矛盾的情況下,不對自身的狀況加以調整,從而導致消極情緒的出現。
(三)緩解壓力改善心理健康的對策
1. 學校方面。
相關管理人員應該采取合理的措施減少學生所面臨的壓力,可以制定切實有效的減壓政策減少學生承受的壓力,也可以在教學或者是實踐過程中降低作業任務要求,減輕任務量,避免這種壓力對學生健康發展造成影響。調查研究中還發現,樂觀心態在壓力和心理健康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作為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組織教學活動或者是合理安排教學形式提升學生樂觀心態,從而減輕學生的壓力,改變壓力對學生健康的影響。學校還可以通過聘請心理專家對學生開展講座,對學生加強心理輔導以及相關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改變生活的態度,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教育管理人員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時掌握醫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他們制定正確的學習目標,有效地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困惑,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校園,通過交流減少抑郁狀況。
2. 家庭方面。
家長應該加強對學校之間的溝通,了解子女在學校的具體情況,并且多與子女進行溝通和交流,培養他們的獨立生活意識和能力。此外,作為家長還應該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識,對子女存在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氛圍,減輕他們的壓力,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3. 社會方面。
社會支持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學生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他們的壓力就會越小,從而避免更多的壓力引發心理健康問題。因此,社會各個部門應該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還應該加大對畢業生的就業幫助和指導,幫助學生緩解就業壓力,使他們能夠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面對學習,面對社會。
三、結束語
綜合所述,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學生應對壓力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同時也能夠緩解學生的心理問題。教師和相關人員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干預措施減少學生的各種壓力,推進學校、家庭和社會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體系,通過三種教育途徑的合力為醫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培養學生的樂觀心態,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石猛.醫學生的樂觀心態對壓力與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J].學理論,2014(33):52-53.
[2]楊平,胡志,肖圣龍等.衛生應急實踐中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適應與轉變[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34(04):39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