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30 11:16:4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藝術的審美性,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攝影的用途很廣,新聞、體育、人像、民俗、廣告和科研等,它們有的是藝術作品,有的只是具有美感的圖像信息,并不是任何攝影照片都是藝術品。那么,什么樣的攝影照片才能成為攝影藝術呢?我個人認為只有符合以下雙重審美特性的攝影作品,才算踏進了藝術殿堂:一是要具有藝術的共性;二是要具有攝影特有的美。兩者結合起來,共同構成攝影藝術的審美特征。
一、藝術的共性
1、人文性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文學即人學”。藝術同樣是人學,聚焦于人的社會活動,表現人的本質力量,著力描寫人的命運和精神世界。攝影作品要想成為藝術,也應以表現人的性格命運、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為重心。拍攝一個人,單純地記錄表面就只是一張平常的證件照,毫無藝術性。若挖掘、塑造其獨有的精神面貌,顯示出人物青春的活力和憧憬美的內心,藝術美的魅力便很鮮明。證件照和藝術人像,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說藝術是“人學”,并不是說風光、靜物等自然客觀靜物就不是藝術。當藝術家在它們身上寄托著人的審美理想,間接表現出人的精神力量時,這些純自然的景物可同樣成為藝術的載體和表現內容。如《清香流溢》(見圖1),作者通過荷花之美,贊頌“荷花的品格和精神”,就是一幅很好的藝術品。
2、形象性
藝術是通過具體生動的感性形象來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的,無論是大幅巨作還是方寸小照,藝術的成敗往往取決于作品有沒有塑造生動感人、富有深刻內涵的形象。
攝影作品天生以圖像說話,但圖像符號并不等于藝術形象,圖像只是被攝景像的簡單記錄、表層模寫。藝術形象一定要具有典型特征,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表現出深厚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如《爸爸送我上學去》(見圖2)拍的是新疆牧民生活,與一般的旅游留影絕然是兩種性質的圖像。《爸爸送我上學去》是藝術,這幅作品的攝影藝術語言非常突出,畫面上主體清晰,背景虛化,快速奔跑的馬背上人物在秋色黃葉的逆光照射下顯出十分快樂與幸福,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該作品是我國西部新疆牧民生活的象征,并表現出作者歌頌祖國,熱愛家鄉,贊美和諧社會的情懷;而旅游圖片盡管也有一定美感,但只是介紹人文地理的記錄品。
3、情感性
藝術作品應情理交融,以情動人。藝術創作需要理性和觀念的指導,它是作品的內在思想,但它們不應直白,地出場,而應寓理于情,情理融合,以濃厚地感情來打動讀者。此外,攝影藝術作品雖然可分為記實和創意兩類,但其創作源頭離不開生活,離不開生活中情和事的體驗,拍誰?拍什么神情?如何去拍?這里面都有感情的引導,同樣都需要情感的渲染、傾注和描繪。
4、形式美
藝術之所以能激動人心,讓觀眾流連忘返,令讀者愛不釋手,思想內容的深刻固然重要,與優美的表現形式也緊密相關。藝術形式是內容在作品中的存在方式,包括內部的結構安排和可見的外觀形態。要使藝術作品呈現優美的形式,必須做到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根據內容的需要采用生動、鮮明、合適的表達方式。各類藝術特點不同,表現形式也具有自己的面貌,并帶給人不同的美感,這是不能抹殺的,并需要不斷更新發展的。除此之外,還要研究自身工具材料等技術要素,表現出獨有的形式美感。
二、攝影藝術特有的個性
1、記實性
這是攝影藝術的基本特性,指通過攝影獨有的技術手段,逼真地再現鏡頭前的景物,形成畫面影像外觀和細節的真實,使攝影藝術獨特的美感展現出來。
攝影藝術之所以有別于文學、音樂和繪畫等藝術,記實性起著最基本的作用。它以無與倫比的真實影像使人產生高度的可信性和親近感。攝影形象運用高清晰度、豐富的影調層次和自然的色彩,惟妙惟肖地表現被攝景物光線氣氛的微妙變化,以及景物的形體結構、體積和外表紋理質感等。攝影的寫實本領遠遠超過繪畫,是當今視覺真實感最強的藝術。
2、瞬間性
攝影藝術與繪畫雖然都是瞬間藝術,但它們的創作方法不同。繪畫是事后關門作畫,它的畫面瞬間是組合出來的,是想象的瞬間;而攝影必須在生活的時空現場進行取舍,這種取舍的瞬間是與生活同步的,是真正的生活的一剎那。
任何事物運動都有開始、發展、、終止等變化過程,而最富有藝術美感的時刻不是隨時都有的,這就需要攝影藝術家去抓取最動人、最精彩的一剎那。精彩瞬間是造型藝術共同追求的效果,但對攝影來說,它比繪畫、雕塑更不容易。一般來說,它不能擺布和制造,需要攝影家心明眼亮,在現場掠取。可以說,任何一幅攝影佳作都是精彩瞬間的表現,“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恰當地說明了瞬間機遇的重要性。
3、科技性
攝影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這是建立在光學、化學、機械學、電子學,包括當下被廣泛應用的數碼科技等許多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綜合科技手段,這種高度的科技能力不僅把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真實影像固定為可視畫面,而且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視野。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感光到數碼影像,影像更豐富真實;從宏觀到微觀,題材更新穎全面??萍蓟陌l展使攝影藝術的題材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和創新。
1、藝術來自現實,高于現實
藝術形象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加工出來的,但是它融入了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態度,以藝術的構思和手法加工,其審美程度高于生活形象。在現實世界里,只要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能感受美的心靈,便到處都可發現美。舞蹈作品里的走多姿多彩,比現實中的走路優美豐富,這就是藝術加工的結果。
現實美已經十分豐富和生動,但它往往是分散的、不充分的,而且常常被不美的、偶然的、虛假的、多余的東西所湮沒。所以,創造出藝術美,更能充分地滿足人們不斷發展提高的審美需要。比如評劇代表作《花為媒》,在這部評劇電影中,集中描寫青年男女追求美好愛情的故事。作品中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了追求愛情的過程中,發生幽默風趣的故事,諷刺了“媒婆”的舊俗,諷刺了年輕人的父母們頭腦僵化,思想守舊,頑固不化的形象。然而,年輕人勇敢追求,最終獲得美好愛情。所以說,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而藝術創作卻能夠補充這種不完美。
2、藝術要求形式美和內容美統一和諧
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任何藝術形象都離不開內容,也離不開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機統一。
從藝術創作過程來看,藝術家總是先有一定的內容,然后才選取適當的形式,總是先考慮反映什么樣的社會生活,選擇什么樣的題材,揭示什么主題,然后再根據內容的需要,決定采用什么樣的形式來表現。
徐悲鴻畫馬很重視立意。側如在期間他畫了一幅《奔馬》,并不是簡單地畫一匹馬在飛奔,而是有深刻的寓意,是借奔馬來抒發他胸中“憂心如焚”的愛國激情,因為當時正是后日寇的侵略氣焰很囂張,所以這幅畫雖然畫的是馬,立意卻不全在“馬”上。
畫家在考慮藝術形式時,都是為了表達這種特定的內容。馬的軀體遠小近大,既符合透視,又給人一種欲放先收,出遠及近的感受,表現出奔騰的氣勢,而馬尾,馬鬃用筆組獷、激蕩、有力,焦墨圖與濕墨并用,這種筆墨既表現奔馬的特點,也表現了畫家憂心如焚的情感。飛動的馬尾、馬鬃象征著畫家胸中燃燒的怒火。這說明藝術美雖然注重形式但不能脫離內容。
藝術內容和形式既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而在相互的聯系中,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對內容有反作用。內容和形式既是辯證的統一,那么藝術家的任務,就是要創造內容和形式高度統一的藝術作品,就是要尋找那最完美、有效、切實地表現內容的藝術手段,使形式完全適合內容,并體現內容。藝術作品的美好是以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為前提
3、藝術寄托著藝術創造者的審美理想。
美只是一種現實的客觀存在,而成功的藝術作品不僅集中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審美屬性,而且還寄托著藝術創造者的審美理想,從而讓感受者更能縱情地馳騁自己的審美想象。
如山人的水墨畫中的鳥單腿獨立于荷梗上,上面的荷葉似烏黑的蓋子遮住這只鳥(如圖2-13所示),這畫作里喻含了無限情感和思想;他畫中的石頭讓人感到總是頭重腳輕,頃刻就會翻倒,給人以?流逝?之感;他筆下的蘭花與荷莖,大都在飄忽中形影綽約,那黑白墨趣與線的動蕩,透露出作者內心的不寧與哀思。
4、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藝術是通過塑造藝術形象,來完成思想情感與外界交流的。藝術形象必須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征,與此同時,藝術形象又必須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這是由于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體,共性存在于千差萬別的個性之中,個性總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現。正因為集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于一身,才使得這些藝術形象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
>> 淺談藝術的世界性與民族性 藝術歌曲的民族性素材與時代性審美情趣 民族性審美范疇的突破 設計藝術的民族性與地域性 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淺析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論藝術與民族性 淺談中國飛天藝術的民族性 論藝術的民族性與文化差異 民族性的藝術哲學話語 中國影視音樂的民族性探究 《西游記》影視改編民族性的缺失 淺談油畫中的寫生性與民族性 淺談動畫造型的民族性 淺談《徽州女人》的民族性 中國動畫的民族性審美特征研究 中國水墨動畫的民族性與審美價值簡析 小議藝術的民族性和國際性 淺談民族聲樂的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及時代性 淺析藝術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系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參考文獻]
[1] 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 戴錦華.電影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 朱志榮.中國藝術哲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人文關懷是我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我國傳統的審美觀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年、生生不息,這與其包含著濃厚的人文主義關懷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傳統的審美觀講究以人為核心,把人與自然、環境等完美地融合起來,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廣告藝術中要體現、飽含人文關懷,就要求廣告商和廣告設計者在進行廣告創作時,要做到以消費者為根本、為核心,也就是說廣告創作要以體現消費者的需求為目的,要以體現消費者的地位為宗旨。在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里,市場經濟逐漸取代了計劃經濟,廣告市場也悄然地進行著從原來的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的轉變,消費者日漸成為了廣告市場的統治者,一切廣告的創作都是為廣大的消費者而服務的,都要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而廣告創作的最終目的也就是向消費者推薦、介紹某一商品,形成市場的購買力,促使潛在的消費者成為該商品事實上的消費群體。廣告是商品生產者和銷售商所使用的一種最主要的營銷方式,廣告創作最基本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費者的眼球,讓消費者購買該商品產生購買行為,這也是廣告活動的最終目的。因此,廣告創作不能只一味地追求視覺刺激,還要符合消費者的審美口味,從而激起消費者對該商品的興趣,形成購買欲。以一支洗發水的廣告為例,“好迪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該公司通過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把產品推廣到了千家萬戶。這段廣告借助李玟的明星效應,將音樂與舞蹈相結合,廣告詞飽含了人文關懷,真正做到了以消費者為中心,從中國傳統的審美角度出發,激起了消費者的共鳴,同時又帶有時尚、前衛、潮流的氣息,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從而取得了良好的銷售業績。什么是廣告,那就是廣而告之,它的目的就是告訴消費者有這樣一種產品適合大家,從而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因此,能夠迎合消費者需要的廣告、能為消費者著想的廣告,才是好的、成功的廣告。
二、“和諧”因素要在廣告藝術中占據核心地位
作為我國傳統審美文化中一種極其重要的思想,“和諧”講究的是一種至大至上的恢弘氣度。和諧意味著包容,意味著誠實守信,意味著一種謙讓的美德,意味著尊重和友善。我們要以一種至善、至美的德行凈化社會中那些欺詐、不講究誠信的惡行。當前我國黨和政府提倡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人民要以誠信為基石,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那些想一時獲利“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經營手段是上不得臺面的,那些只是鼠目寸光的短視行為,必須要嚴厲打擊和抑制。廣告商和廣告人在制作廣告時,要以誠信為原則,以保證廣告的真實性和廣告產品的有效性,否則必遭人們所唾棄。所以,廣告商和廣告人在制作廣告時必須要樹立社會良知,成為誠實守信的楷模,以維護社會的和諧。某著名演員曾經代言了澳鯊寶、伯爵養生膠囊、杜仲降壓片、黃金九號、康大夫茶愈膠囊、渭腸益生元、亞克口服液、加拿大V6膠囊、角燕G蛋白、方舟降壓儀等產品。這些產品的類別包括保健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等,被中國廣告協會在一次通告中指出,他所代言的這10則廣告純粹是名人代言的虛假違法廣告。像這種沒有誠信、缺乏社會良知的虛假廣告,既損害了他自己的名譽和形象,也不利于正當的廣告傳播??梢姀V告的制作必須要以誠信為根本,要利用健康多樣的廣告藝術形式,盡可能多地創作出那些符合人們審美口味的杰出的廣告,這樣才能達到一種雙贏的效果。質量上乘的廣告既可以使觀眾和消費者在觀看廣告的過程中獲得享受、受到啟迪,也可以提升生產商和廣告商的形象,從而形成巨大的商機,提高企業的品牌價值,使企業自身獲得更好的發展。和諧,提倡的是包容,這就要求廣告藝術在創作中要積極吸收國外優秀的廣告創作文化和理論,要把廣告藝術看成一張白紙,任何優秀的文化因素都可以出現在上面,從而以兼容并蓄的手法綜合一切有益的文化因素,塑造出一種形象鮮明、質量上乘的廣告藝術形象。
三、總結
關鍵字:設計藝術;實用性;審美性;統一;密不可分
中圖分類號:J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0-0120-02
設計藝術是人的物質生產勞動,是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具有實用性與審美性的藝術,它的本質特征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設計藝術造物,既不是一般的實用性物質生產,也不是單純的審美性精神生產,而是兩者間的緊密互融。實用性是物品作為有用之物存在的最根本的屬性,也是產品用以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屬性,它合乎人的目的性與造物的目的性。設計藝術的審美性是通過產品的外在形態特征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受,喚起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價值體驗,使產品對人具有親和力。在日常生活過程中,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在實用功能得到滿足的同時,人們對于審美性的要求日益廣泛和迫切。因此,在設計藝術中,只有將實用性和審美性結合起來,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設計藝術的實用性與審美性也是相輔相成的,實用性是審美性的前提和基礎,審美表現應該與設計物的功能目的性相一致,也就是說審美表現應圍繞其功能內涵展開,并與使用目的和應用場合相協調;同時審美性反過來也可以增強實用性,依靠審美性,設計藝術的實用性才能更好地更完整地服務于人類,借助審美的表現,使人們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體驗到一種精神愉悅。所以,實用與審美這兩者應該是統一的,二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它們構成了實用藝術最基本的原則和特征。
在設計藝術的創作中,設計師優先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其功能性,即自己所設計的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能否滿足特定的用戶群體的實用性需要。當代設計藝術的創作首先要考慮的是功能的需要,然而從設計史上來看,過度的追求實用功能而忽視審美或過度追求審美性而忽視實用性都不會被長久的認可。
人類設計史上,對于如何把握設計藝術中實用性與審美性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設計師也曾進行了大量長久的探索。20世紀設計藝術領域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功能主義,它強調設計物的實用性。無論是工業產品還是廣告包裝,是建筑還是服裝染織,實用功能始終是第一位的,甚至是產品唯一的功能。當時密斯?凡德羅的功能主義思想“少則多”成為設計原則,強調功能、反對裝飾、高度理性化。例如1958年,密斯?凡德羅與菲利普?約翰遜設計的西格拉姆大廈便是一幢室內外沒有采用任何裝飾,色彩為單調的黑白兩色的玻璃盒子建筑,這種單調、機械、冷漠的風格強調高度的實用功能,形成高度的理性形式。功能主義設計觀的動機是良好的,但這種追求實用功能而拋棄審美,將實用與審美對立的思想觀念深刻的影響了當時的各種設計。當功能主義的思想逐漸定型并成為設計界普遍遵循的原則之后,設計為人服務的能力便減弱了,單一的實用功能使設計幾乎降到了一般造物的地位。這種情況下,設計無法達到全面完整地為人服務的目的,因此只能求助于幾何式的減少主義形式,最終漠視目的要求,背離“功能第一”的原則。于是,一大批年輕的設計家主張以裝飾手法來達到視覺上的豐富,他們高揚著“裝飾”的旗幟,提倡滿足人們的心理要求,而不僅僅是單調的功能主義中心,于是便形成了一種風格繁雜的“后現代主義”設計,它是一種裝飾性的發展,其中心是反對密斯?凡德洛的“少則多”減少主義風格。后現代主義大量采用各種歷史的裝飾,加以折衷的處理,開創了新裝飾主義的新階段。本來在設計造物上也有“裝飾”的傳統,19世紀莫里斯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采用植物動物作紋飾,主張設計藝術的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不僅在英國之外的歐洲大陸掀起了規模宏大的設計運動,而且影響到全世界,出現了一批既具有實用性又符合審美理想的家具、陶瓷、玻璃、地毯等設計作品。這一時期是設計藝術既體現實用功能,又表現審美情感是一個極好的探索。20世紀后期的“后現代主義”設計思潮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啟發下,針對“功能主義”所具有的理性、冷漠、忽視人性的弊病,向其發起的挑戰。后現代主義設計所崇尚的裝飾、娛樂性,它使我們在功能主義設計一統天下的壓迫下,能夠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人與物、實用性與審美性的關系。
在設計藝術的實用性與審美性關系進行的長期探索之后,如今各種設計藝術為了全面滿足人們的需求,更加注重實用與審美這兩者間的統一。比如建筑物是人類用物質材料修建或構筑的居住和活動的場所,是供個人享用或公共分享的場所。最初的時候它以滿足人們的實用需求為目的,然而隨著建筑的不斷發展,一種新的功能結構的出現在使建筑獲得更好的實用功能的同時,也產生出了新的建筑形式,這種形式的審美效應往往會在不斷地發展中逐漸變得明顯。建筑技術的成熟使它的某些獨特的功能結構開始向裝飾結構轉化,獲得了更強烈的審美效應。任何一個建筑物在被觀賞時,它給予觀賞者的首先是其外觀造型,它的外觀造型又是通過其空間的設置、形體的塑造、比例的安排和顏色的搭配所表現出來的節奏感、層次感、流動感、色彩感及其整體的和諧感來表達建筑藝術特有的審美特征的。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需要基本得到滿足,從而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要,對于建筑的審美性或藝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建筑的審美性也隨之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建筑設計應當使得建筑藝術既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和使用需要,又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審美需要。因此,任何建筑都應當是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
園林藝術是關于園林的藝術,根據人類的審美心理結構,運用獨特的建筑技術使自然環境具有審美的特性。作為一種實用藝術,園林藝術既有實用性又有審美性。園林在實用性上是供人游玩和觀賞的,為人們休閑娛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場所。然而,園林之所以能夠供人觀賞,是因為它具有藝術的審美特性,能夠給人帶來審美愉悅,它追求的是在實用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例如蘇州著名的古典園林,就是在實用性與審美性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才為公眾所喜愛。
現代社會人類所使用的物品幾乎都是工業產品,物質的東西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趣味和行為習慣,往往一個舒適、美觀的生活勞動環境將使生活者和勞動者的枯燥平凡的生活變為一種美好的享受,而這一目的的實現必須由設計家在設計創造中通過審美創造與實用功能融合來達到。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設計藝術品也向我們展示了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比如經過藝術處理的日常生活實用品,如精致的被面床單、漂亮的繡花枕套、美觀的玻璃器皿等,這些用品多是以實用為主要目的,在此基礎上,設計師要根據審美要求對其進行藝術化的處理,使其美化人們的生活并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例如家紡產品在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之前要經過一系列的設計,首先,設計師要對紡織品的面料圖案進行設計,圖案的造型、色彩、層次等都是影響審美的重要因素;其次,紡織品的款式也是審美中的一大要素,因此設計師十分注重款式設計,還充分利用繡花、絎縫、打摺等一些特殊工藝手法來豐富紡織品給人們帶來的視覺效果。它們是在實用的基礎上兼有觀賞的功能,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適用、經濟、美觀。
設計藝術的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統一,對于現代設計至關重要。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和審美上的追求,這不僅對設計師在產品設計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設計師認識到努力把握好實用性與審美性之間的關系,才能滿足人們物質與精神需要。
參考文獻:
[1]張黔.藝術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