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13 09:52:5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影視的藝術性研究,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摘 要:影視后期制作中的技術應用反映著當下新媒體時代的科技水準,是影視科技發展到一定時期的自然表現。然而,出色的影視作品必然離不開藝術與技術的完美融合,失去了藝術的積淀與彰顯,技術的運用只能是沒有靈魂的拼湊與堆砌。本文結合所在學院實際教學中的經驗,強調教師在《影視后期制作》課程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將視頻制作的藝術性理念滲透進技能的實踐應用環節,引導學生從藝術的視野和高度去觀照影視技術,從而培養出既懂影視制作技術、又具藝術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影視后期制作》;藝術性;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0-0151-02
《影視后期制作》是新聞傳播專業的必開課程,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影視作品后期制作的系列知識與技能,涉及視頻、音頻、聲畫關系等多方面知識,包括影視后期編輯、特效制作、合成技術等綜合技能,是影視節目制作的關鍵步驟,制作水平的高下直接關系到視聽效果的優劣。
當下,很多學生誤以為影視后期制作只是視頻、音頻、圖像、字幕的簡單疊加,只要學會大量非線編與后期合成軟件,掌握相關圖像處理、動畫制作、音頻制作的技能,就可以制作出一部精美的視頻。
事實上,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只是基礎和保障,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離不開藝術的滲透和表達。作為教師,如果在課程教學中一味地強調影視制作的“技術性”,而忽略了視聽傳播的“藝術性”,那么學生制作出來的作品,就很難具有藝術感染力與親和力。
一、影視后期制作中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關系
影視后期制作通過計算機軟件對影視拍攝素材進行修改與處理,完成剪輯工作和字幕、特效、動畫的添加。在這個過程中,無疑要用到大量的影視制作技術。許多學生在學習制作時,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只要掌握了絢麗的技能技巧,即可很輕松完成一部簡單的影視節目的制作。
的確,在授課過程中,受到課時量的限制,教師要在很短的學時內教會學生掌握大量的軟件操作技能,就勢必要加大實驗的比重,對藝術理論與觀念的滲透往往就顯得相對不足。而影視作品從來都屬于視聽藝術的范疇,出色的影視作品必然離不開藝術與技術的完美融合,失去了藝術的觀照與彰顯,技術的運用只能是沒有靈魂的拼湊與堆砌。
對于影視作品來說,技術永遠是手段而非目的。回顧電影電視的發展史,我們發現,每一次技術的改進與革新,都將藝術的表現力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隨著數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影視制作更是步入高科技運用領域,技術上的突飛猛進給我們帶來了絢麗多彩的視聽享受。但影視制作技術與運用永遠是以實現影視藝術的高端品位為目標,優秀的影視作品強調藝術創造的主觀感知與想象,反映了制作者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水平。藝術魅力的彰顯與表達才是影視制品的靈魂,缺乏一定的藝術修養,只一味注重技術,忽略了影視作品的審美屬性,那么其作品也會大打折扣,很難稱之為佳作。古人云“技近乎藝,道也”,技術是具體的,是客觀復制,是對科技模板的反復利用,而藝術是抽象的,是主觀創作,是傳播者對信息的積淀表達。影視藝術是電子技術與視聽藝術的結晶,只有將藝術觀念與技術應用融會貫通,和諧統一,才能使電子技術在影視藝術的殿堂里大放異彩。
在整個影視后期制作的過程中,技術與藝術的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藝術的關照,借助現代科技制作手法進行影視作品創作,進一步表現制作人的理想、個性、情感、心理、意識和審美價值。舉例來說,當我們要表達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在畫面的色調處理上,就可以適當調整色溫與飽和度,使老人的面龐罩上一層古銅色,更加凸顯老人的滄桑感。
又如,做訪談節目,如果畫面上的人物是一位學者,添加身份說明字幕文件的時候,字幕的樣式可以考慮做得古色古香,凸顯人文氣息,甚至加上一些跟他專業相關的元素做邊框或動畫。如果要添加背景音樂,不妨選擇古典音樂,徐徐道來,娓娓動聽。表現歷史資料,將畫面處理成黑白;表現陳年舊事,將畫面處理成泛黃雙色調等。這些后期制作手法都可以將視頻的畫面充滿藝術性,令視聽感觀的沖擊力急劇增強。
因此,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視頻制作的藝術性理念滲透到技能的講授過程中,以免學生本末倒置,喧賓奪主,導致作品藝術感缺失,缺乏靈氣和美感。要使學生在熟練掌握數字技術的基礎上保持清醒的認知:任何一件優秀的影視作品必定是精湛的后期制作技術和深刻的藝術內涵的結合體,單純的視聽轟炸只會加速觀眾的審美疲勞,反而達不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影視后期制作要通過藝術美折射出技術美
在影視后期制作中,需要強調的是,藝術是靈魂,是先導,而技術是基礎,是保證。影視作品藝術力的表現需要技術的支持,在技術的基礎上反映出作品蘊含的思維與情感。同時,藝術的魅力又使得技術的理性與功能得到良好表達,通過藝術美折射出技術的精美與多樣化。
在授課過程中,筆者在學生制作的視頻作品中發現,部分學生一味地追求較強的技術性,追求視覺表現形式的多樣化,通過作品呈現出強烈的視聽體驗與炫目的視覺沖擊,整個作品特效一個接著一個,令人眼花繚亂。例如在兩段素材之間添加與主題毫無關系的轉場,給視頻添加無意義的濾鏡,而這樣操作的目的只在于將畫面變得“好看”。熟不知,缺乏藝術內核的技術特效,猶如無根之浮萍,反而成為影視作品主題闡釋和意義指向的破壞性因素。這類作品技術再精湛,也會因為與內容不和諧而顯得呆板,缺乏靈氣,很難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去品味。同時,影視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或精神向度被淹沒在高強度、壓迫式的視聽奇觀中,這樣的觀感很難得到觀眾認可。關于技術美,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曾經指出,“技術美要盡量服從、適應和利用物品本身的功能、結構來做形式上的審美處理……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雕飾、造作”[1]。生活中絕大多數的藝術表現,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然而,脫離了審美范疇和藝術紐帶,單純的技術只剩下無意義的軀殼。影視作品中的技術美反映著當下時代的一種審美形態和科技水準,是影視科技發展到一定時期的自然表現。影視特效、動畫的制作與添加要體現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要考慮觀眾的視覺與心理感受。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最近正在熱播,幾乎每一集的播出都好評如潮,在觀眾的反映中,技術表現手法多樣化、影視制作的高清技術廣泛應用等特點尤其值得肯定。在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中,將火腿制作過程中霉菌發酵的緩慢變化通過快鏡頭表達,呈現出平時用肉眼無法察覺的奇觀景象;再如在表現食材竹筍、蘑菇的生長周期時,將時間的飛速流逝和食材的悄然變幻靈動地表現出來,使畫面看起來充滿藝術性,更具觀賞性。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認識到,不要將影視特效簡單、狹隘地理解為某種現成的技法添加,而應當將其看作是支撐影視作品創意實現的方法、途徑、手段。“視覺不是對元素的機械復制,而是對有意義的整體結構式樣的把握”[2]。影視作品中的技術美要符合作品主題的表達,與影視作品的節奏、風格、意蘊相符合。讓技術轉換成藝術情感,讓藝術美折射出技術美。要讓影視作品效的添加變成“有意味的形式”,而不是技術的堆砌。
三、加強學生美學修養,注重影視制作課程藝術性教育
在《影視后期制作》教學中,要從藝術的理念教育學生,這就勢必要加強學生的美學修養,注重影視制作課程藝術性教育。影視作品說到底是一種視聽藝術的記錄與表達,構圖、光影、色彩等視覺造型元素共同構成了影視影像的畫面語言,背景音樂與畫外音的添加則進一步彰顯藝術魅力。因此,教師在講授影視制作各項基礎技能和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認知和審美趣味,進而提高影視審美素養。對于影視技術技能,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演示的方法傳授給學生。
然而,影視藝術修養與美學修養的提高,卻不是通過演示就能立竿見影。我們可以復制與再現影視技術,卻永遠無法復制一個人的影視美學修養。“它不能教,沒有固定的法則方式,純靠藝術家個人捕捉從而去表現那既有理性內容、又不能用概念來認識和表達的東西,創造既是典型又是獨創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3]。美學修養的提高需要在藝術、文學、影視學甚至攝影、攝像、繪畫等諸多領域長期浸潤、耳熏目染,才能積累一定的審美經驗,形成獨有的影視審美感受。隨著受眾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視聽感觀的滿足標準也在不斷提升,作為影視后期制作專業的學生,唯有抱著更沉潛的藝術態度和更深刻的藝術追求,從簡單的技術制作跨入內容與形式一體化的藝術創作的高度,方可憑借技術的翅膀在藝術的殿堂里遨游。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欣賞精選作品,使學生了解影視表現技法,理解影視語言,培養藝術素養。通過案例,分解其創意設計、技術要點、表現形式等,引導學生在設計完成相應視頻后期制作的同時,使學生能夠注重美學修養的自我培養,進而通過作品散發藝術魅力。
四、結 語
“在數字時代的探索中,影視教育對于技術與藝術的新關系的認識往往對創新型、復合型影視創作人才的培養產生深刻的影響。[4]”我們反對唯技術論的模式化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藝術的視野和高度去關照技術,用技術的進步去塑造藝術,才不會與當下影視行業專業需求相背離。因此,不斷探索與改進《影視后期制作》課程的授課方法與理念,培養既懂影視制作技術、又具藝術創新能力、符合當下影視教育的復合型人才,才是影視教育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學論集6[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2](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關鍵詞:藝術院校影視武打表演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5―0012―03
1 前言
武術是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一環,是中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中國人用以鍛煉身體和防身自衛的一種實用的健身方法。與此同時,武術又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性和美學特點,極具表演和觀賞價值。
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武術的文化娛樂功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武術自身獨特的藝術價值也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影視創作領域,中國功夫享譽全球,成就了以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為代表的國際功夫明星,以唐季禮、袁和平、程小東、洪金寶為代表的國際知名動作導演和武術指導;在舞臺表演領域,華夏武術名揚四海,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2008名表演者整齊劃一、動靜結合的太極拳表演讓世界為之驚嘆,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目前,武術在專業設置歸屬于民族傳統體育之下,根據1998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民族傳統體育的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培養具備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科研基本知識與技能的,能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工作的專門人才”。白專業設置以來,民族傳統專業的招生數量大量增加,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主要的方向,為我國培養了無數優秀人才,但同時也反映出了一些問題,比如因為開設時間較短,學科建設不夠完善,專業教學以實踐課程為主,理論課程較少,同時實踐課又以競技武術套路和散打為主,其他項目或傳統項目較少,使得培養的學生知識結構較為單一,就業的面比較窄,嚴重影響了近年來的本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和在市場中綜合競爭力。
隨著我國影視業和傳媒業的快速發展,大大小小的影視公司、表演團體對武術表演專業人才的需求隨之擴大。在此背景下,我國第一個武術表演本科專業已在上海體育學院正式誕生。上海體育學院于2011年3月獲教育部批準開設了表演專業武術表演方向,并于2012年2月進行了首屆招生的專業考試,這意味著武術表演專業在我國本科教育的發展道路上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據資料調查,尚未發現有藝術院校開設影視武打表演專業方向,而藝術院校有著多年的表演專業,編導專業的學科建設,師資隊伍等強大的優勢,以及和各大影視公司,表演團體緊密的關系,能更好的保證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好的就業,同時這種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能更好的為用人單位服務。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全國各招收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院校課程開設方案,從中國期刊網、中國博碩士查閱相關學術論文,分析相關研究。
2.2 專家訪談法
本文對相關問題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和表演專業、招生辦等專家進行了訪談,對本文的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武術市場發展的需要
中華武術通過與電影電視相結合開辟了一種新形式,更加生動的出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從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到上世紀70年代李小龍拍攝的一系列電影如《精武門》、《猛龍過江》等,在全世界刮起了一陣中國功夫熱,李小龍的電影讓西方人真正領略了中國功夫的魅力,特別是80年代初的《少林寺》再次掀起了全民甚至世界的武術學習風潮,在后期的《臥虎藏龍》《英雄》等影片的放映,加上成龍、李連杰、楊紫瓊等國際功夫巨星的出現,讓世界更多的了解了武術。影視傳媒為武術的傳播、武術產業的發展等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家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其尤為重要。
而在影視武打的拍攝過程中面臨著會打不會演或會演不會打的難題,目前已經有一部分武術的畢業生加入到了影視武打的行業中,但因為沒有專業的表演基礎,大多從事替身或群眾演員的工作。一部好的影視武打作品,往往決定于好的武術指導,其負責片中武打動作的設計、指導以及后期達到的影視效果、聲音效果等,每個武打動作從演員的演練到觀眾看到的影視作品,往往要經過導演和武打編導影視化、戲劇化、藝術化、表演化的改裝,從而將每個動作達到準確到位,優美合理。
3.2 武術文化傳播的需要
中華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影視武打將中國傳統的武術、武戲、武舞、武樂、雜技以及古代文學等結合到一起,將武術技擊性、修身養性的特點通過表演藝術展現出來,以影視作品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從而讓武術以不同時代可以接受的層次得到充分的發揚和光大。
因此,影視傳煤不僅將武術的技術動作和技巧通過聲音、圖像的形式進行了傳播,同時將武術的信息超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而且克服了對受眾知識水平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擴大了信息傳播的范圍,改變了以前通過家族式、師徒式的傳播方式和靠聲音、動作傳播的手段,更加形象地將武術的技術動作和文化進行了傳播。影視作為一種大眾傳媒手段,促進了武術的傳播和發展。
3.3 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需要
武術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是公安系統、武術訓練隊、武術教學工作、保安公司等,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在從事武術的表演工作,但據資料記載,近兩年的畢業生就業率為60―70%,所以在延續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如何發展創新,將是影響武術專業發展的重要課題。目前主要就業的是公安系統和武術教學,考公務員和教師資格證書也成了這些人必須要通過的畢業前的坎,但因為近幾年公務員報名和招錄比例的大幅減少,加上較好學校所需武術教師基本趨于穩定,使得武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一個專業辦的好與賴,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就業率,隨著社會的發展,如果我們不去調整已有的專業培養方案或模式,勢必會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越來越和市場背離,被市場淘汰。
影視武打從工資的性質一般可以分為動作演員、動作指導、動作導演、替身、特技等幾種,這些從業人員目前均是一些有武術功底的人員在一些有經驗的武術導演或指導的帶領下,經過在劇組的實踐,邊實踐邊學習,不斷總結經驗,逐步發展起來的。另外隨著多媒體的發展,網絡和手機的用戶越來越多,武術游戲也得到了快速的開發,游戲的武術指導同樣需要專業的人才。因目前沒有專門的院校開設此類專業,所以開設此專業培養合格人才有很大的必要性。
3.4 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通過對我國開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院校的課程設置和學時分配看出,現有武術專業方向基本是學習武術套路為主,再輔助散打、跆拳道等的學習,學習的內容較為單一,固定,二大多數考上的學生也是從小練習這些項目的,所以使學生漸漸失去了興趣,減少了學習的積極性,也就降低了教學效果。近年來注重武術攻防技擊性的教學使得學生越來越感興趣,所以武術的小的攻防組合或者對練不但可以改進教學效果,同樣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使得學生不但在傳統模式的教學下學的以后教學的本領,同樣可以讓學生通過課上練習,引發對影視武打的關注,為以后學生的就業拓寬道路。
同時,隨著武打影視作品的大量出現,人們對影視需求的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學生對于影視武打作品中的角色扮演和其自身的挑戰性感興趣,并且隨著成龍、李連杰、洪金寶等影視武打明星和指導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的不斷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武術愛好者欲從事武術表演的行列,這些學生正好有一定的武術功底,再加上年齡的特點,對于學習影視武打的要求越來越強。
3.5 專業結構設置發展的需要
高校培養的人才就是為了社會的需要,根據市場的需要,不斷的改進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方案,使學校和市場結合,培養出為市場所接受的合格人才,以保證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專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載體,是高校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立足點,其建設水平和績效決定著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特色。
關鍵詞:協方差矩陣;非線性;自適應;波束畸變;幅度加權
Research of A Improved Adaptive Beamforming Method
ZHENG Chao,GAO Heng,DING Ruo-liang
(Xi'a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Xi'an 710100)
Abstract: In array signal processing,the performance of adaptive beam pattern degrades under finite snapshot condition.Amplitude weighting to suppress the side lobe is also not really perfect.The adaptive beamforming method based on nonlinear functions of the covariance matrix is analysed,transform the covariance matrix of the received data by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then form the adaptive beam with capon algorithm. The simulating results show a good beam pattern with slight loses,and amplitude weighting will get the lower sidelobe,about 10 dB.
Keywords: convariance matrix;nonlinear;adaptive;beam distortion;amplitude weighting
當陣列天線自適應工作時,相對于干擾環境,權值將相應改變,這種權值改變,它雖然在干擾方向形成波束凹口,但可能會引起整個波束畸變,即副瓣升高。導致自適應波束[1]畸變的主要原因有:(1)有限次快拍(2)系統誤差(3)色噪聲背景。
當采樣數較少時,對陣列的噪聲估計不足,使得協方差矩陣估計值存在誤差。從特征分解的角度出發,波束畸變的主要原因是小特征值擴散,自適應方向圖計算時考慮了小特征值及其特征波束,因此,加速波束收斂的有效途徑是減弱噪聲波束的影響。解決這一問題常用的方法是角線加載技術[2][3],但在不同干擾環境下,加載量如何選擇,是實際應用對角線加載技術所面臨的問題。本文將分析一種利用協方差矩陣非線性函數的自適應波束形成方法[5],以改善特征值發散程度,減弱噪聲對特征波束的影響。
1 基于協方差矩陣非線性變換的自適應波束形成技術
以平面空間的等距線陣為例,設陣元數為M,陣元間距為d,共有P個信源,其中M>P。設波達方向為θ1,…,θP,并以陣列的第一個陣元作為基準,各信號源在基準點的復包絡分別為s1(t),…,sP(t),各陣元上第k次快拍的采樣寫成向量形式
x(k)=As(k)+n(k)(1)
式中A=[a(θ1),…,a(θp)],a(θi)=1,e■,…,e■■,s(k)=[s1(k),…,sp(k)]T,n(k)=[n1(k),…,nM(k)]T。
抑制干擾的自適應波束形成就是對各陣元的接收信號進行加權求和,為使與特定空域信號a(θ0)相匹配的信號的輸出信號干擾噪聲比最大,其自適應權值為
Wopt=μR-1a(θ0)
式中μ為任一常數,R為陣列接收信號的相關矩陣,即
R=E{x(k)x(k)DE}
=AE{s(k)s(k)H}AH+E{n(k)n(k)H}
=ARsAH+σ2I
其中Rs=E{s(k)s(k)H}為干擾協方差矩陣,由于各陣元的噪聲不相關,且強度相等,故其協方差矩陣為E{n(k)nH(k)}=σ2I。
為了獲得低副瓣電平的靜態方向圖,常常對期望信號導向矢量做加權處理,此時靜態波束導向矢量可以表示成aq=^a(θ0)其中^為M×M階加權對角矩陣。實際計算中R用其K次采樣信號得到的估計值■=■■x(k)xH(k)代替,此時自適應權值[4]為
■=μ■-1aq(2)
對確定的和估計的協方差矩陣R和■特征值分解,得
R=■λiuiuiH=■λiuiuiH=σn2■uiuiH(3)
■=■■i■i■iH(4)
式中λ1≥λ2≥…≥λP≥λP+1=…=λN=σn2是R相應的N個特征值,其對應的特征向量為ui(i=1,2,…,N)。■和■(i=1,2,…,N)分別為■的特征值及對應的特征向量。在白噪聲、無限次快拍和無系統誤差時,大特征值與干擾源數相同,其它小特征值相等,等于噪聲功率。在有限次快拍時,特征值分解后,小特征值的相對擾動遠遠大于特征值的相對擾動量。因此,如果能對協方差矩陣■特征值進行某種非線性處理,補償這種特征值發散的影響,有可能得到較好的波束保形效果,因此,可利用下式計算自適應權
■=μ■-kaq(5)
其中(0≤k≤1)。將式(4)代入式(5),有
關鍵詞:裝飾藝術;現代性;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2-0088-02
裝飾藝術一般是指從屬于某種客觀對象,適應客觀環境,“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表現手段”創作出具有藝術美感的作品。我國傳統裝飾藝術有以下起源論斷:圖騰崇拜說,祥瑞征兆說,象征隱喻說,生殖繁衍說,神話故事說。裝飾最初是先民對器物表面加以修飾以達到美化的一種自覺的追求。這里的裝飾只是從屬于裝飾主體即器物本身。就裝飾本身而言同時它還具有獨立的審美特性。裝飾藝術不但具有獨特的形式、內容、文化承載性和有審美的價值,而且包含著特定的社會感情和文化意識,有更深層次的含義。
龐薰l先生在《裝飾》1997 年第5 期的《談裝飾藝術》一文中,開篇即解釋道:“什么叫裝飾?裝者,藏也,飾者,物既成而加以文彩也。但這個概念已不適合于今天了。今天的裝飾是整體設計中的一部分,它不是后加上的,更不是錦上添花,這一點要明確。”裝飾更多的體現了設計師的潛意識需求和價值判斷,它具有更多的藝術創作屬性,但是裝飾從屬于設計。我國裝飾藝術經過歷代工匠藝人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規范有序,全面綜合的局面。昭示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脈絡。在我國傳統器物上,無論是色彩、材質還是紋樣以及構成,無不顯現出本民族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傾向。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步強大,國內可以說出現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民族主義情緒或者說是民族意識的自我覺醒。反對盲目跟隨外國風潮,主張發揚自我傳統。這一點在建筑設計,平面設計,工業設計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好似“無傳統不成設計”一般。比較矯枉過正的代表就是某款紅旗轎車的尾燈采用宮燈樣式設計,其實這是違背了設計的基本原則的。我們須知,強調傳統裝飾并非生搬硬套,需得靈活應用。中國裝飾藝術符號的資源極其豐富,像龍、風、魚、麒麟,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都是中華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裝飾符號,這些符號也被許多品牌作為形象代言人而采納。經逐步挖掘、變化和改造的裝飾符號成為中國企業形象標志的有方勝、云紋、如意紋、回紋、水紋、太極八卦、中國結等。
如中國傳統圖形符號“盤長”傳達了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相輔相成的哲學思想。這是一種積極向上、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寄托,在民間廣泛應用。在民間它常結合中國特有的吉祥文化圖形“方勝”,表達同心雙合,彼此相通的美好意愿。中國聯通公司的標志就是采用了源于佛教八寶的“八吉祥”之一“盤長”的造型,取其“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相輔相成”的本意,延伸聯通公司的通信事業日久天長的寓意。聯通近年來已將原來的藍色標志改為紅色,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心理訴求。這一點十分的獨到,因為聯通的業務主要開展在中國境內,更加應該以國內受眾為主要宣傳對象。
中國航空集團公司的標識是最早被外國人知曉并喜歡的標志之一,和中國銀行的天圓地方銅錢標志一起成為最成功的中國CI形象。該標志以鳳凰為主要設計元素,祈愿鳳凰這一神圣的生靈及其美麗的傳說,帶給人們無限的吉祥與幸福。標識中的弧線,既象征著地平線,還代表數字“一”,演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一而始,至于無限”的哲理思辨。鳳凰飛躍地平線,寓意企業不斷超越自我,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中國航空作為連通中國和世界主要交通渠道在展示國人風貌和國家形象上可謂是一馬當先走在前面,因此好的CI形象十分有利于展示中國形象。
相比較北京奧運會標志“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筆者更喜歡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標志。以“京”字為原形加以變化而成,整體結構也是取自中國結加以變形的“太極拳”,加上中國紅的色彩符號籍以祝福北京申奧成功及2008年奧運會吉祥如意。這些設計語言輕松自如,委婉流暢,意境深邃。“中國印――舞動的北京”雖然從色彩到形式構成都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元素,但是在標志的表現力度上有所欠缺。中國特有的篆刻藝術歷史悠久,治印遒勁有力,斷然不該綿軟無力。可以說“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中的京字飄逸有之,遒勁不足,難以劃到精品之中。而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標志從內容主體――舞動太極拳的形象,到外在的現代化形式表現,無不顯示出成熟的平面設計造型能力,堪稱傳統裝飾藝術和現代平面構成的結合典范。
在現代裝飾藝術中,裝飾題材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從追求題材的意義轉向純粹追求題材本身的形式感。現代裝飾藝術對于所選題材的形式感十分重視。早期裝飾藝術對于動物形象的刻畫,側重于簡化而生動的描繪。現代裝飾藝術則會根據對動物的生活和活動規律的觀察,表現出動物的特有屬性及動作特點。在面對不同設計要求時注重多種動物形式的組合。對于花卉等植物的呈現則追求色彩的變化,注重其組合方式。現代藝術符號“由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各種符號出現于裝飾藝術中,如點、線、面常常讓我們看到張力與速度的表現形式,看到現代社會的節奏和精神張力的表達。這種表現力來自內心動力的驅動,以交叉的線條構成無意識的心理場,在筆觸上注重個性化的視覺力度表現和情感色彩的應用。像流體一樣的形態,既有束縛感又不失流動自如的表現性,充滿了心理的矛盾性。心理的意象表現的力度和視覺的張力得到了盡情的發揮。創作上采用抽象的形式,筆觸隨意自如,色彩跳躍,充滿激情。從流動的結構中可以體驗到空靈的美感,既能愉悅視覺又能感悟心靈。”
裝飾藝術以其既抽象又可感知的圖式符號,傳達了本民族在生產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不同特征的藝術形式及其精神內涵。今天我們在和別人交流中,我們的傳統裝飾藝術不能失去自我特征。正是這些符號構成了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一面,如何開發好,應用好這些傳統裝飾藝術形式是我們設計理論界,設計實踐界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1]孟梅林、盛容.裝飾藝術[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影視音樂;藝術形態;運用
引言
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音樂本就是一種藝術形態,同時也是人們日常生活感情的直接體現。音樂來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人們可以通過不同音樂形式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同時也會利用音樂來描述對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聽眾在欣賞音樂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情感體驗和共鳴,同時在演唱者演唱音樂的時候,通過音樂來實行多方向的溝通。影視音樂是一種音樂形態,與一般音樂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影視音樂有其自身的表達特征。但是無論是何種音樂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藝術形態。
1影視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作用
對任何一部影視作品來說,影視音樂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音樂在影視作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系統的研究分析就可以發現,影視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這么幾點上:首先,有助于推動劇情的發展。影視作品在播放的時候,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來推動劇情的發展,但是比較常見且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影視音樂。在影視作品中,融入影視音樂,對影視作品故事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有利于影視作品內容的深化,以此來推動影視作品。在眾多叫人印象深刻的恐怖電影中,《奪魂怨靈》的作曲家通過改編影視作品中的小夜曲,來編制出與主人公幼年時相似的旋律。這一情節其實就已經為整部影視作品的發展設定了較多的懸念,推動劇情發展至。其次,提高影視作品的感染力。利用與影視音樂相符的場景來烘托氣氛,是影視作品經常采用的方式。采取這樣的手段,可以提高影視作品的感染力。實際上,利用這種方式就是通過影視音樂將與影視作品時代相符的地域特點、民族特點帶入到作品中,從而可以提升影視作品的感染力。影視作品《我的父親母親》中,有一個場景是母親穿紅色襖子,戴紅色頭巾在冰天雪地等待父親歸來,最后暈倒在雪地中。其中就通過配上小調式的音樂來襯托情感,以此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影視音樂與影視場景相互結合,充分展現出鄉村少女純潔的情感。
2影視音樂藝術形態
研究發現,一部影視作品中包含了不同形態的影視音樂。同時,不同種音樂形態在作品中發揮出不同的作用。總體來說,影視音樂藝術形態主要有這么幾種:
首先,影視元素形態。影視音樂即使是音樂藝術形態的一種,但是其并不同于一般的音樂。影視音樂會受到空間與時間的影響,促使其有自身的表達方式。綜合來說,影視音樂更重視功能性。在影視作品創作的完成,影視與影視音樂需要共同協作。影視音樂是影視作品較為重要的表達元素,與影視作品其他的元素相互合作,促使影視作品故事更生動,人物形象刻畫得更為生動,以此推動情節發展,延伸影視空間與時間,繼而就可以構筑出完美的影視藝術作品。影視音樂作為影視作品中眾多的元素,其并不是簡單地與影視音樂堆砌為一體,其目的就是要升華。影視音樂的特點就是在影視作品中可以引用幾個相同的音符來表達不同的意思。
其次,內容特指形態。在重新組合動態音符后,就可以賦予影視音樂不同的情緒與情感。實際上,在欣賞影視作品的時候,通過具體的問題,觀眾能夠感受到某些具體的信息,而將其轉變成具體的音符就是“哆啦咪發嗦啦唏”。除去具體的音符,觀眾是很難體驗到其他的信息內容。影視音樂的獨特魅力就是可以利用抽象的音樂將情感傳達給觀眾。影視音樂與文字藝術具有的共同性就是內容特質性。利用聲、旋律等不同種的形式,影視音樂就可以為觀眾創造一種良好的情感氛圍,同時還可以打破傳統的印象,促使影視作品更具針對性與目的性,向觀眾闡述故事情節的發展。唯有如此,影視作品才能夠被觀眾理解。可見,影視音樂的內容形態就是為影視作品而服務的。影視音樂編曲重視與影視作品內容的相互配合與溝通,從而實現音畫合一的目的。無論影視作品采取何種形式,都需要注重音畫合一。
再次,聽覺完形態。影視音樂唯有在聽覺上呈現出完整性,才能夠體驗到真實。聽覺完整性強調的是音樂與作品的完整性。在劇情發展的過程中,影視音樂通暢需要采用某個或者某幾個音樂片段來與之相互結合,從而體現出影視作品。影視音樂與一般的音樂在創作與演奏的時候存在明顯的不用。影視作品在創作與表達的時候,需要根據影視作品的需要。因而,影視音樂具有在時間上具有片段性。受到情節的限制,音樂播放的時間長短由影視作品故事情節的發展來決定。可見,影視音樂獨立于影視作品但又依附于影視作品。在編曲的時候,需要根據影視作品人物情感的變化而做出調準,從而展現影視作品。
最后,旋律運動形態。旋律運動是影視音樂思想內涵的具體體現。通過將不同的音符按照相應的順序組合在一起,就能夠形成不同的旋律,從而表現出不同的內容。7個基本音符與5個變化的音符共同組合成音樂音符。將不同的音符進行不同的重組,就能夠展現出影視作品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影視音樂旋律在整體上表現得較為流暢。在欣賞影視作品的時候,觀眾看畫面的同時,其實也在欣賞影視音樂。通過兩者的相互結合,就能夠為觀眾留下思考與回味的印象。
3影視音樂藝術的合理運用
實際上,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中有很多種影視音樂,影視音樂并不僅僅只有主題曲與片尾曲。在播放影視作品的時候,根據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其中有很多地方會應用到音樂。影視作品中需要應用到音樂,主要有聲畫對位、聲畫對立以及聲畫同步。例如,在《泰坦尼克號》中,包含具有情感特色的蘇格蘭風笛。通過風笛將觀眾帶入到畫面中,即會在觀眾的眼前展現出浩瀚的大海,同時在靜謐的大海中略帶感傷。這樣的表達方式其實就是聲畫同步,保持影視音樂與影視情節相符,就是聲畫對位。在相同的場景中,將聲音與畫面同時呈現出來。而聲畫對立其實就是以隱藏模式來講人物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