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公共藝術建筑范文

        公共藝術建筑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19 17:52:1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公共藝術建筑,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公共藝術建筑

        篇1

        【關鍵詞】 城市建筑;建筑形態;公共藝術;藝術化

        公共藝術是一個城市成熟發展的標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財富,在積極的意義上表達了當地身份特征與文化價值觀;它毋庸置疑地體現著市民們對自己城市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在現代建筑的發展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潮流,在討論建筑生產與審美接受中往往傾向于后者,在討論建筑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時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討論建筑的技術文明與人類文化對建筑的作用時更強調人類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態中這種傾向更是明顯,這些現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動對人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態的公共藝術化表達主要是把建筑形態的藝術表現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形式,去尋求公共藝術與建筑形態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則,并探究公共藝術如何使其象征語意、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通過建筑形態的藝術化表達出來,從而使公眾對城市空間形態產生更為深刻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

        1.建筑與公共藝術的關系

        1.1 建筑藝術的公共性

        建筑,作為功能的實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同時,建筑作為一門藝術,體現了一種獨特的公共性,是藝術介入生活的體現。生活的經歷離不開建筑,建筑的審美是帶“強制性”的,人們不可能對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視而不見。因為它是物質存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管你自覺還是不自覺,有興趣還是無興趣,都會經常面臨著各種類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無論建筑材料是石塊、磚瓦、混凝土或鋼筋,這些建筑都會“逼迫”人們提出自己的審美評價。與其他藝術和工藝品相比,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建筑師們所采取的設計理念對我們的影響更為直接。所以建筑藝術是一種特殊的公共藝術,它總是試圖達到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

        建筑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公共藝術,它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是一門技術,但終究是一門藝術,它有著自己的歷史責任,它承載著歷史、文化、藝術,它寄寓了公眾美好的記憶、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種偉大的公共藝術。

        1.2 建筑的載體性

        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不僅要有實用功能,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要講究藝術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適、親切、順眼;園林建筑講究清新、自然、雅致;游樂場所的建筑則應輕快、活潑;而紀念性的建筑則應崇高、莊嚴。實用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和諧的統一。同時,建筑的審美功能和文化價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藝術門類或藝術表現形式給予加強,甚至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回顧歷史和傳統,公共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從沒有脫離與城市、建筑、環境的互動和融合,例如傳統公共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著建筑內外空間的如壁畫、雕塑、工藝美術品等裝飾藝術。這些裝飾藝術與建筑空間有機而系統的融合在一起,強化了建筑的實用功能和審美意義,使整個建筑空間傳達著特定的意義,實現了實用功能和精神表達的統一(圖1)。看到獅身人面像,我們必然聯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倫伊什塔爾門則與華麗的釉面裝飾相聯系;兵馬俑、石馬石虎是秦漢陵墓建筑的藝術符號;哥特建筑樣式同樣籠罩在拱頂和玻璃鑲嵌的精美裝飾下。這些藝術形式附著于建筑實體或以獨立的形式出現,與建筑形成有機的整體,并凸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成為建筑歷史的閃亮標志。

        建筑藝術不僅是諸多藝術作品重要的物質載體,而且有實際的物化功能,時代的審美取向和藝術思潮在建筑藝術創作中也有多方面的體現,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質功能和藝術表現力,成為新時代有力的注腳,并逐漸發展成為當代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積極地影響了當代公共藝術的創作,完善著公共藝術的審美意義。

        1.3 百分比藝術建筑

        在公共藝術融入城市建筑空間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歐美國家已有相當長時間的成熟運作,在發展公共藝術的宏觀規劃機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藝術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百分比藝術建筑”的基本涵義是:用藝術來從事環境建設,使藝術與周圍環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種新型的公眾藝術。“百分比藝術建筑”的基本作法是:從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規定在建設新建筑的時候,從公共工程建設總經費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為藝術基金,它僅限于用作公共藝術品建設與創作的開支。這種作法好處在于,依靠長期立法和政策的強制性保障,使公共藝術的建設實施資金有了非常穩定的保證,從而使得城市公共藝術順利健康的發展。

        法國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國的公共藝術就是在“百分比藝術計劃”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動下逐步走向興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裝飾的磚石低層建筑發展至國際風格的玻璃、鋼結構的高層建筑,建筑往上發展的同時建筑間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藝術計劃”的援助下,在州、市、社會團體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藝術作品得以產生,創造出美國現代城市新景觀。美國各大城市里費城最早將“百分比藝術計劃”法律化,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里,由國家藝術基金會配合國家綜合服務部開展公共藝術推廣工作,在政府建設工程預算中撥出低額百份比用作公共藝術基金,通常是建筑預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國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如雨后春筍般成長。

        “百分比藝術建筑”可以說明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和發展在具體推廣實施過程中,是與建筑密切相連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預算,通過政策和法律來保障公共藝術與城市建筑空間環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藝術化的建筑形態選擇

        2.1 純幾何體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說:“所謂建筑就是集中在陽光下的三維形式的蘊蓄,是一出精美的、壯麗的舞臺劇。我們可以在陽光下看見物體,明暗對比浮現出它們的形狀。立方體、圓錐、球體、圓柱以及棱錐等都是原始形狀,光使其形狀突顯出來。其形象是明確的、可觸摸的,沒有模糊之處。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狀’,無論誰都無疑會同意這個看法,既使是兒童、粗人與哲學家。這也是造型藝術的本質條件。”

        建筑空間形態利用純幾何形體來藝術表達,就是要利用準確規范的幾何形體,通過一定的數學法則,形成簡潔純凈的建筑空間。幾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長發形、圓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幾何體通過重復、連接、分散、加減、分割、聚合、切削等設計手法,進而組合衍生出更為復雜的建筑空間形態。純幾何體構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藝術空間的平面、立面的形態都很規則,并且強調形體大面積的視覺效果,不作過多的細部造型處理,主張體現材料本來的色彩、質感和肌理。

        2.2 雕塑體

        強調體積組合,塊面凹凸與面積關系,特別注重光影對形體的調節效果。通常對形體進行加減處理,采用切角、削邊、凹進、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態在光與影、明與暗、虛與實的作用下顯得新奇、獨特,達到驚人的效果。

        格拉茨現代美術館(圖2)為英國建筑師彼得庫克的作品,以藍色的塑料玻璃拼貼而成,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友善的外星人”。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現實主義建筑與紅頂尖塔的古堡、鐘樓所形成的強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經典的標志景觀。格拉茨現代美術館的整體形態是一種超現實的仿生式的雕塑體。格拉茨現代美術館是彼得庫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體現和詮釋,與周圍傳統建筑的視覺反差和突兀也使該館被形容為“城市怪獸”、“外星人入侵”,而不規則的前衛造型又被人們稱為是“有鰓的巨獸”、“巨型膀胱”、“毛毛蟲”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間凸起的部分稱為“Belly”(胃);屋頂貌似心臟血管的稱為“Nozzles”(管口);屋頂的柱狀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閑吧Sushi-Bar既“Needle”(針管);地面支撐部分稱為“Pin”(栓腳);最后則是入口、售票處,只有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礎上休整而來的,上面仍可看到當時精美的鑄鋼雕花。電梯美術館地面展覽廳共三層,主要展覽空間在屋頂層,整個大廳為無柱型設計;大廳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頂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廳中有一個移動式斜坡道,參觀者可以緩緩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廳,營造一種被藝術吞沒的劇院效果,十分新穎獨特。

        2.3 象征體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體形態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著某一種文化、某一種精神、某一種理想,并試圖通過形態的象征意義引起公眾的思考和共鳴。哲學家黑格爾把象征性藝術列為藝術的最初階段,并認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藝術原則。設計師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亞阿格巴摩天樓(圖3)的設計中,建筑師讓?努維爾最終選擇了一種“文化回音”的方式讓阿格巴摩天樓融入了巴塞羅那的城市意象,這種方式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種割裂,而是一種延續,實現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與“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樓象征著加泰隆尼亞傳統文化的遙遠回音。正如努維爾所說:“建筑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行為;它是不斷變化著的文脈連續系統中的一個事件,一個給建筑師帶來額外責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樓建筑整體形態為圓錐形、彈殼式的輪廓,聳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亞人致敬,這種形態的精神來源為精神源泉蒙薩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墻處理上,阿格巴摩天樓外墻所用的波形鋁板有紅、橙、藍等25種色彩,每塊波形鋁板均正方形,與同樣大小的4400個方窗一起隨機組合,這種排列方式像當地傳統建筑中的馬賽克拼圖,和加泰隆尼亞的傳統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為高技派的建筑大師,在利用最先進的建造技術同時,建筑師讓?努維爾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來傳送信息,設計營造富有氣氛的“屏幕建筑”。這種建筑立面是結構、圖案肌理、光線、內部空間和外部環境等多種影像映射的疊加。在摩天樓的設計中,馬賽克式的內層表皮傳遞了加泰隆尼亞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葉的外層表皮通過對地面,周圍環境的天空的折射,體現著巴塞羅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題。

        3.城市建筑形態公共藝術化的價值意義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標識

        一座城市的興起和滄桑演變,無不銘記著它的住民們在悠長的歲月中,在共同的經驗與交流中所達成共識的那些思想、習俗、情感,以及動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這些,鑄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歷史”文脈和精神氣質,并且將通過一代一代的傳承而長遠地影響著一座城市。城市的這種文脈和氣質,常常可以被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為他對一座城市的識別和情感記憶的重要部分。具體的看,當人們來到一座從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見慣的城市,它的車站、機場、碼頭、主要街道、廣場、核心建筑群、劇院、商場及文化娛樂中心等公共空間,必然是引起重點關注和形象記憶的中心。那些充滿藝術氣質且形態突出的地標建筑,以及附著在城市建筑環境中的各種裝飾藝術等公共藝術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純功能性的公共設施更為直接和鮮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們一提到上海,腦海中就立刻呈現出一個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東方明珠、金貿大廈……

        3.2 藝術化空間的塑造

        人們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通過對空間環境的藝術化塑造,從而滿足公眾對空間的藝術化生活的需求。

        在現代建筑的發展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潮流,在討論建筑生產與審美接受中往往傾向于后者,在討論建筑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時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討論建筑的技術文明與人類文化對建筑的作用時更強調人類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間中這種傾向更是明顯,這些現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動對人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實踐中,建筑師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價值,而造成虛構的“藝術理想”。

        建筑形態的城市公共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公共藝術,它是建筑藝術面向公眾表達的一種形式,它在關注藝術表達的同時,更加關注公眾,除了滿足公眾對建筑公共空間的實用功能的需要,還要滿足公眾的審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間不僅僅是由建筑物構成的物質空間,同時也是公眾工作與生活的社會、精神空間。換句話說,城市公共建筑空間還是公眾精神與文化的載體空間。因此,建筑形態的城市公共藝術是設計不僅要考慮建筑空間藝術形態的表達,還應以人為本,從精神文化的層次去設計以滿足城市多元、多層次的社會、文化活動與交往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楊曉,建筑化的當代公共藝術[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第10頁

        [2] 潘紹棠,公共藝術與百分比藝術建設[J],雕塑,1997.8

        [3] 勒·柯布西耶 著,陳志華譯,走向新建筑,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

        [4]百度百科,http://baike.省略/view/166429.htm

        篇2

        關鍵詞: 藝術化,公共藝術,城市建筑,建筑形態

        在現代建筑的發展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潮流,在討論建筑生產與審美接受中往往傾向于后者,在討論建筑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時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討論建筑的技術文明與人類文化對建筑的作用時更強調人類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態中這種傾向更是明顯,這些現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動對人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態的公共藝術化表達主要是把建筑形態的藝術表現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形式,去尋求公共藝術與建筑形態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則,并探究公共藝術如何使其象征語意、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通過建筑形態的藝術化表達出來,從而使公眾對城市空間形態產生更為深刻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

        1.建筑與公共藝術的關系

        1.1 建筑藝術的公共性

        建筑,作為功能的實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同時,建筑作為一門藝術,體現了一種獨特的公共性,是藝術介入生活的體現。生活的經歷離不開建筑,建筑的審美是帶“強制性”的,人們不可能對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視而不見。因為它是物質存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管你自覺還是不自覺,有興趣還是無興趣,都會經常面臨著各種類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無論建筑材料是石塊、磚瓦、混凝土或鋼筋,這些建筑都會“逼迫”人們提出自己的審美評價。與其他藝術和工藝品相比,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建筑師們所采取的設計理念對我們的影響更為直接。所以建筑藝術是一種特殊的公共藝術,它總是試圖達到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

        建筑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公共藝術,它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是一門技術,但終究是一門藝術,它有著自己的歷史責任,它承載著歷史、文化、藝術,它寄寓了公眾美好的記憶、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種偉大的公共藝術。

        1.2 建筑的載體性

        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不僅要有實用功能,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要講究藝術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適、親切、順眼;園林建筑講究清新、自然、雅致;游樂場所的建筑則應輕快、活潑;而紀念性的建筑則應崇高、莊嚴。實用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和諧的統一。同時,建筑的審美功能和文化價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藝術門類或藝術表現形式給予加強,甚至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回顧歷史和傳統,公共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從沒有脫離與城市、建筑、環境的互動和融合,例如傳統公共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著建筑內外空間的如壁畫、雕塑、工藝美術品等裝飾藝術。這些裝飾藝術與建筑空間有機而系統的融合在一起,強化了建筑的實用功能和審美意義,使整個建筑空間傳達著特定的意義,實現了實用功能和精神表達的統一(圖1)。看到獅身人面像,我們必然聯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倫伊什塔爾門則與華麗的釉面裝飾相聯系;兵馬俑、石馬石虎是秦漢陵墓建筑的藝術符號;哥特建筑樣式同樣籠罩在拱頂和玻璃鑲嵌的精美裝飾下。這些藝術形式附著于建筑實體或以獨立的形式出現,與建筑形成有機的整體,并凸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成為建筑歷史的閃亮標志。

        建筑藝術不僅是諸多藝術作品重要的物質載體,而且有實際的物化功能,時代的審美取向和藝術思潮在建筑藝術創作中也有多方面的體現,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質功能和藝術表現力,成為新時代有力的注腳,并逐漸發展成為當代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積極地影響了當代公共藝術的創作,完善著公共藝術的審美意義。

        1.3 百分比藝術建筑

        在公共藝術融入城市建筑空間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歐美國家已有相當長時間的成熟運作,在發展公共藝術的宏觀規劃機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藝術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百分比藝術建筑”的基本涵義是:用藝術來從事環境建設,使藝術與周圍環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種新型的公眾藝術。“百分比藝術建筑”的基本作法是:從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規定在建設新建筑的時候,從公共工程建設總經費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為藝術基金,它僅限于用作公共藝術品建設與創作的開支。這種作法好處在于,依靠長期立法和政策的強制性保障,使公共藝術的建設實施資金有了非常穩定的保證,從而使得城市公共藝術順利健康的發展。

        法國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國的公共藝術就是在“百分比藝術計劃”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動下逐步走向興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裝飾的磚石低層建筑發展至國際風格的玻璃、鋼結構的高層建筑,建筑往上發展的同時建筑間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藝術計劃”的援助下,在州、市、社會團體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藝術作品得以產生,創造出美國現代城市新景觀。美國各大城市里費城最早將“百分比藝術計劃”法律化,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里,由國家藝術基金會配合國家綜合服務部開展公共藝術推廣工作,在政府建設工程預算中撥出低額百份比用作公共藝術基金,通常是建筑預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國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如雨后春筍般成長。

        “百分比藝術建筑”可以說明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和發展在具體推廣實施過程中,是與建筑密切相連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預算,通過政策和法律來保障公共藝術與城市建筑空間環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藝術化的建筑形態選擇

        2.1 純幾何體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說:“所謂建筑就是集中在陽光下的三維形式的蘊蓄,是一出精美的、壯麗的舞臺劇。我們可以在陽光下看見物體,明暗對比浮現出它們的形狀。立方體、圓錐、球體、圓柱以及棱錐等都是原始形狀,光使其形狀突顯出來。其形象是明確的、可觸摸的,沒有模糊之處。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狀’,無論誰都無疑會同意這個看法,既使是兒童、粗人與哲學家。這也是造型藝術的本質條件。”

        建筑空間形態利用純幾何形體來藝術表達,就是要利用準確規范的幾何形體,通過一定的數學法則,形成簡潔純凈的建筑空間。幾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長發形、圓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幾何體通過重復、連接、分散、加減、分割、聚合、切削等設計手法,進而組合衍生出更為復雜的建筑空間形態。純幾何體構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藝術空間的平面、立面的形態都很規則,并且強調形體大面積的視覺效果,不作過多的細部造型處理,主張體現材料本來的色彩、質感和肌理。

        2.2 雕塑體

        強調體積組合,塊面凹凸與面積關系,特別注重光影對形體的調節效果。通常對形體進行加減處理,采用切角、削邊、凹進、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態在光與影、明與暗、虛與實的作用下顯得新奇、獨特,達到驚人的效果。

        格拉茨現代美術館(圖2)為英國建筑師彼得庫克的作品,以藍色的塑料玻璃拼貼而成,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友善的外星人”。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現實主義建筑與紅頂尖塔的古堡、鐘樓所形成的強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經典的標志景觀。格拉茨現代美術館的整體形態是一種超現實的仿生式的雕塑體。格拉茨現代美術館是彼得庫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體現和詮釋,與周圍傳統建筑的視覺反差和突兀也使該館被形容為“城市怪獸”、“外星人入侵”,而不規則的前衛造型又被人們稱為是“有鰓的巨獸”、“巨型膀胱”、“毛毛蟲”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間凸起的部分稱為“Belly”(胃);屋頂貌似心臟血管的稱為“Nozzles”(管口);屋頂的柱狀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閑吧Sushi-Bar既“Needle”(針管);地面支撐部分稱為“Pin”(栓腳);最后則是入口、售票處,只有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礎上休整而來的,上面仍可看到當時精美的鑄鋼雕花。電梯美術館地面展覽廳共三層,主要展覽空間在屋頂層,整個大廳為無柱型設計;大廳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頂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廳中有一個移動式斜坡道,參觀者可以緩緩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廳,營造一種被藝術吞沒的劇院效果,十分新穎獨特。

        2.3 象征體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體形態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著某一種文化、某一種精神、某一種理想,并試圖通過形態的象征意義引起公眾的思考和共鳴。哲學家黑格爾把象征性藝術列為藝術的最初階段,并認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藝術原則。設計師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亞阿格巴摩天樓(圖3)的設計中,建筑師讓努維爾最終選擇了一種“文化回音”的方式讓阿格巴摩天樓融入了巴塞羅那的城市意象,這種方式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種割裂,而是一種延續,實現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與“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樓象征著加泰隆尼亞傳統文化的遙遠回音。正如努維爾所說:“建筑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行為;它是不斷變化著的文脈連續系統中的一個事件,一個給建筑師帶來額外責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樓建筑整體形態為圓錐形、彈殼式的輪廓,聳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亞人致敬,這種形態的精神來源為精神源泉蒙薩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墻處理上,阿格巴摩天樓外墻所用的波形鋁板有紅、橙、藍等25種色彩,每塊波形鋁板均正方形,與同樣大小的4400個方窗一起隨機組合,這種排列方式像當地傳統建筑中的馬賽克拼圖,和加泰隆尼亞的傳統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為高技派的建筑大師,在利用最先進的建造技術同時,建筑師讓努維爾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來傳送信息,設計營造富有氣氛的“屏幕建筑”。這種建筑立面是結構、圖案肌理、光線、內部空間和外部環境等多種影像映射的疊加。在摩天樓的設計中,馬賽克式的內層表皮傳遞了加泰隆尼亞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葉的外層表皮通過對地面,周圍環境的天空的折射,體現著巴塞羅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題。

        3.城市建筑形態公共藝術化的價值意義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標識

        一座城市的興起和滄桑演變,無不銘記著它的住民們在悠長的歲月中,在共同的經驗與交流中所達成共識的那些思想、習俗、情感,以及動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這些,鑄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歷史”文脈和精神氣質,并且將通過一代一代的傳承而長遠地影響著一座城市。城市的這種文脈和氣質,常常可以被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為他對一座城市的識別和情感記憶的重要部分。具體的看,當人們來到一座從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見慣的城市,它的車站、機場、碼頭、主要街道、廣場、核心建筑群、劇院、商場及文化娛樂中心等公共空間,必然是引起重點關注和形象記憶的中心。那些充滿藝術氣質且形態突出的地標建筑,以及附著在城市建筑環境中的各種裝飾藝術等公共藝術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純功能性的公共設施更為直接和鮮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們一提到上海,腦海中就立刻呈現出一個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東方明珠、金貿大廈……

        3.2 藝術化空間的塑造

        人們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通過對空間環境的藝術化塑造,從而滿足公眾對空間的藝術化生活的需求。

        在現代建筑的發展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潮流,在討論建筑生產與審美接受中往往傾向于后者,在討論建筑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時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討論建筑的技術文明與人類文化對建筑的作用時更強調人類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間中這種傾向更是明顯,這些現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動對人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實踐中,建筑師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價值,而造成虛構的“藝術理想”。

        建筑形態的城市公共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公共藝術,它是建筑藝術面向公眾表達的一種形式,它在關注藝術表達的同時,更加關注公眾,除了滿足公眾對建筑公共空間的實用功能的需要,還要滿足公眾的審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間不僅僅是由建筑物構成的物質空間,同時也是公眾工作與生活的社會、精神空間。換句話說,城市公共建筑空間還是公眾精神與文化的載體空間。因此,建筑形態的城市公共藝術是設計不僅要考慮建筑空間藝術形態的表達,還應以人為本,從精神文化的層次去設計以滿足城市多元、多層次的社會、文化活動與交往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楊曉,建筑化的當代公共藝術[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第10頁

        潘紹棠,公共藝術與百分比藝術建設[J],雕塑,1997.8

        勒柯布西耶 著,陳志華譯,走向新建筑,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66429.htm

        篇3

        關鍵詞: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現代化管理;運用

        公共場館建筑藝術實際上是一種在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后與精神領域建設相關的藝術,現在我國的公共場館建筑藝術基本屬于城市化建筑藝術。其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加快,逐漸被人們所關注。為了讓公共場館建筑藝術與城市化建設相融合,在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的建設與使用過程中都運用了現代化管理方式。不過在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管理過程中實行現代化管理需要經歷相應的磨合期,這導致現在的現代化管理運用到公共場館管理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公共場館建筑藝術中運用現代化管理遇到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期能夠推進我國公共場館建筑藝術運行機制的完善。

        一、公共場館建筑藝術概述

        公共場館建筑藝術是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筑物中經常會伴隨著藝術設計,從而形成一種公共建筑藝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建筑藝術隨處可見,如浮雕、樓房、噴水池等都屬于建筑藝術,而公共場館建筑藝術則是在建筑藝術的基礎上用于為公眾服務的開放性建筑藝術。公共場館建筑藝術屬于公共建筑,以此多位于城市建筑之中,是城市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如北京的鳥巢就屬于公共場館建筑藝術。這類公共場館建筑藝術一般都會體現出自身一種具有獨特性的美感,如我國的長城作為公共場館建筑藝術就傳達著一種高大堅固的建筑藝術精神。甚至公共場館建筑藝術會代表這某地的精神文化,如上海著名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就以成為上海市的代表。公共場館建筑藝術是一門十分實用的藝術。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由于這類藝術的工程量較大,為了保證建筑的質量與藝術間的平衡,在建設過程中會對其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模式。而且在公共場館建筑完工后為了保證開放后建筑內部的有序及高效利用,也會進行現代化管理。現在我國的公共場館建筑藝術在建設及使用過程中同現代化管理進行了融合,這從長遠來看極為有利于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的城市化發展需要。但在實際的融合過程中現代化管理實行效果有待加強,目前的公共場館運行與現代化管理處于磨合時期,現代化管理的實行效果有待加強。

        二、現代化管理在公共場館建筑藝術運用的問題

        1.缺少專門的管理組織機構

        現代化管理在運營過程中需要專門的組織機構進行管理,但我國嚴重缺乏相應的組織機構,在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管理中這類機構更是處于空白階段。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有利于將專業的管理人才聚集在一起,這樣將有效的提升管理的質量。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管理就會通過專門的組織機構對其進行管理,但我國的管理組織機構還局限在商業領域這類對管理要求較強的領域,我國的公共場館建筑藝術在現代化管理方面并沒有專門的管理組織機構。管理沒有組織機構導致在公共場館的建設與運營中都相對混亂,從而促使現代化管理在公共場館建筑中效果不佳。在建設公共場館建筑藝術過程中經常由于多方協調不佳導致指揮上的混亂,從而造成現代化管理實行困難。在公共場館建筑藝術運營過程也會存在財政及服務態度等方面的問題。

        2.意識觀念上的淡薄

        現在我國實行現代化管理的公共場館建筑藝術極為有限,多數人對于現代化管理與公共場館建筑藝術并不了解,從而造成了在意識觀念上對將現代化管理運用到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管理中的淡薄。公共場館建筑藝術雖然在城市化建筑中較為常見,很少有人會對公共管理建筑藝術進行專門的了解,導致人們對公共管理建筑藝術的認知較少。加上公共建筑對外進行開放,人們在該建筑中消耗的時間相對較少,這就造成了管理上的消費者需求極難顯現,從而增加了管理上的難度。而現代化管理理念出現的時間也相對短暫,在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的現代化管理觀念也相對較弱。

        3.監督管理體系不完善

        我國部分公共場館建筑藝術是盈利性質的,但在其運用現代化管理過程中缺少相應的監督管理體系,這造成了現代化管理體系上的不健全。在公共場館建筑藝術建成后會對外開放,而在現代化發展相對完善的發達國家就會針對場館管理部門成立相應的監督機制。我國的公共場館運營一般僅有管理部門,對于管理并不進行監督。在管理過程中進行監督是公共場館建筑藝術運營的保證,有效的監督有利于提高現代化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有利于現代化管理的廉潔建設,有利于現代化管理體系的完善。而現代化管理缺少監督管理體系就是在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管理中較為明顯的問題。

        三、加快現代化管理運用到公共場館建筑中的措施

        1.建立專門的管理組織機構

        現在我國公共場館建筑藝術在現代化管理過程中缺少專門的組織機構,這造成了在現代化管理上的混亂。要想加快現代化管理必須要建立專門的管理組織機構,從而通過專業的管理人才實現對公共場館建筑的有效管理。我國的管理組織機構發展相對緩慢,在建立組織機構的過程中其組建可以通過向發展相對成熟的國外借鑒學習,以此來加快公共場館建筑現代化管理組織機構的建立。不過在建立管理組織機構的時候要注意結合我國的具體管理實際,這主要是由于公共場館建筑藝術多會具有當地建筑物的自身特色,為了更好的進行管理工作,在建立管理組織機構的時候應與當地的實際相結合。

        2.加強現代化管理及公共場館建筑觀念

        現在,把現代化管理運用到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的過程中存在著觀念淡薄的問題,管理者對現代化管理的認知不足及民眾對公眾場館建筑藝術的不了解,造成了在管理時觀念的淡薄,為了加強現代化管理觀念必須要從這兩方面入手,第一,加強管理者對現代化管理的認識可以加強管理階層的信息溝通來落實。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的管理階層決定著該建筑的管理方式,而現代化管理方式相對于傳統的管理模式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只要讓管理階層通過互相間的溝通認識到現代化管理的優越性,現代化管理理念就將會得到增強。第二,加強民眾對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的了解則主要可以通過加強宣傳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有利于加強建筑物的知名度,還可以通過公共建筑藝術了解的增加加強消費者的需求,這樣又會與現代化管理相輔相成。

        3.完善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管理的監督機制

        現在的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管理過程中多數都缺少相應的監督機制,要加強其管理體系必須要完善公共建筑管理的監督機制。公共場館建筑管理相較于其他管理更被人們所關注,可以在完善監督機制時利用這一特點建立民眾監督機制,主要就是通過互聯網將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管理過程實現公開化。有效的民眾監督不僅有利于完善監督機制的建設,還可以在無形之中加強監督民眾對該公共場館建筑的認同感,這有利于公共建筑的長遠發展。在監督機制的完善過程中除了民眾監督,場館的內部監督也極為關鍵。內部監督可以通過成立專門的監督部門來進行,并且有效的發揮財政部門在經濟上的監督。在完善內部監督的時候可以借鑒在商業實行的現代化管理監督機制,這樣將加快監督機制的建設。

        四、結束語

        公共場館建筑作為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公共場館建筑已經逐漸被人們作重視。隨著現代化城市建筑物的多樣化發展,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的要求也逐漸增加,為了提升公共建筑藝術的競爭力,將現代化管理引進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管理成為了必然趨勢。良好的建筑管理有利于公共場館建筑藝術的推廣,有利于當地的城市化特色建筑建設,有利于城市精神文化建設。本文主要介紹了公共場館建筑藝術,并從管理組織機構、觀念認知、監督制度這三方面分析了公共場館建筑藝術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相關建議,以期能夠為現代化管理在公共場館的推廣提供一定的理論性建議。

        參考文獻

        [1]王鶴.基于中國國情的公共藝術建設及管理策略研究[J].理論與現代化,2012,(2):19-22.

        [2]王鶴,張兵,趙世勇.公共藝術設計教材編寫模式創新及其應用[J].理論與現代化,2013,(3):114-117.

        [3]韋景竹,李秋月.公共文化機構數字資源建設版權管理策略研究——以廣州市的圖書館、博物館和文化館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5,(11):19-26.

        篇4

        關鍵詞:公共藝術;建筑化;建筑表皮;多元化

        Abstract:The multip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public art brings more spa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art. The architectur-ization of public art widely fuses art and the urban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public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art form, this article pondered how to fuse the public art and the urban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in how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public art by architecture elements especially architecture skins and spatial forms. We hope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s for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public art.

        Keywords:public art; 'architectur-ization'; the skin of architecture; diversification

        中圖分類號:TU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9)06-0071-04

        1城市公共藝術的理解

        公共藝術的稱謂及其概念,從歷史及其沿革的情形來看,長期處在一種動態的、持續發展變化的狀態之中。從廣義上說,現代公共藝術是一種兼容并包的具有現代人文精神的藝術語言的綜合體。從社會層面上看,公共藝術概念包含了來自不同地域和歷史時期的宗教、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環境生態等多方面的內容。從具體的物化形態看,一切置于開放性空間中的帶有公共特性的、以社會公眾主體為服務對象的藝術形式與藝術活動,例如傳統認知的壁畫、雕塑、建筑、工藝品、城市景觀及公共設施、建筑裝飾物以及開放性的藝術活動、造型藝術、攝影藝術、影視作品等等,都從屬于公共藝術的具體物化形態范疇。從內涵上講,公共藝術所承載的社會功能、文化精神及審美趣味不能是隨意和私人的,它是以美學、文化、藝術觀點為指導,從整體上介入公眾的生活方式,以不斷引導和滿足人們對藝術化生存的需要。

        2我國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與現狀

        我國現代公共藝術的發展經歷了較為曲折的過程。從20世紀70年代末出現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具有開創性及經典意義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大型壁畫群,到90年代中晚期國內漸趨涉獵“公共藝術”概念,這當中可謂經歷了藝術、社會、市場及文化諸多方面快速而多樣的變化過程。

        20世紀80年代,公共藝術還是作為“城市雕塑”、“環境藝術”的概念出現的。一時間城市雕塑作為當時的公共藝術的主要方式大量的出現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很長一段時間城市公共藝術被理解為將傳統的雕塑、壁畫放置在城市中,為城市錦上添花,缺少了對城市空間的精神理念的引導和注入。

        進入90年代以后,公共藝術這個概念正式被提出并且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現,這和社會轉型時期城市公共領域的不斷增多和市民社會的逐步形成密切關聯。公共藝術的發展也呈現出多個與以往不同的發展態勢,商業藝術、波普藝術的出現使公共藝術呈現出大眾參與的態勢。在藝術設計上,由于城市設計思想納入城市規劃當中,追求藝術風格的個性異彩的公共藝術和個性建筑相呼應,市民廣場、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濱水景觀、商業街公共藝術等的大量出現成為90年代以來的一大城市文化“景觀”,體現在公共藝術特色上則是大眾化、個性化、娛樂化和商業化的相互雜糅,寫實藝術、抽象藝術、波普藝術等藝術風格并存,文化藝術消費成為大眾消費的時尚,公共藝術的多元化存在成為構筑城市文化的風景。

        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經濟已不再是衡量一個城市發達與否的唯一標準,文化逐漸成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內涵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圍已成為表現城市魅力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有專家指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將向有文化積累的城市轉移,藝術開始走向更廣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藝術則代表了藝術和生活、藝術和城市、藝術和大眾的一種新的取向和融合。這個時期的公共藝術更加注重社會大眾文化和公共參與,并且自身的藝術形態、運用媒介以及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更加廣泛,公共藝術趨向著多元化、多層次和城市化的方向發展。在這個時期公共藝術與城市建筑規劃的融合愈加密切,一些城市地標建筑更是以一種典型的公共藝術面貌展現在城市地域環境之中,這種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勢必對我國公共藝術及文化產生迫切的現實意義和開拓性意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希望通過對公共藝術的建筑化的思考探求公共藝術和城市建筑環境的藝術形態的關系及融合,從而為建筑創作和公共藝術的實踐提供一些參考。

        3“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本身就是建筑性的構造體或是建筑內外景觀環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城市建筑大規模的建設和城市環境的規劃是現代公共藝術多元化、城市化、建筑化發展的物質前提。而建筑作為功能的實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同時建筑又作為一門藝術,體現了一種獨特的公共性,是藝術介入生活的體現。

        回顧歷史和傳統,公共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從沒有脫離與城市、建筑、環境的互動和融合,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融合的形式、理念及方法有所不同而已。我們也正是要思考現代我國城市公共藝術與建筑藝術形態如何發生有機而系統的互動和融合,從而尋求更多的城市公共藝術與建筑環境對話的契機,發現更多的公共藝術融入城市生活的方式。這無論對公共藝術的多元化、城市化、大眾化發展,還是對建筑藝術的審美意識都是一種積極的因素。而這種融合正是城市公共藝術建筑化的一種體現,它可以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形式。例如傳統公共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著建筑內外空間的如壁畫、雕塑、工藝美術品等裝飾藝術。這些裝飾藝術與建筑空間有機而系統的組合,從而使整個建筑空間傳達著特定的意義。但這種公共藝術的表達形式畢竟屬于建筑空間表達的裝飾強化部分,雖然和建筑本體有著某些協調的關聯,但這種關聯并沒有體現出公共藝術與建筑藝術形態的直接對話和融合,因為它始終沒有處于建筑層次的主導地位。

        另一種公共藝術建筑化融合的形式就是藝術的象征語意、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完全滲透到建筑自身的結構、內外有機的表皮以及空間形態之中,整個建筑環境包括自身結構、表皮和空間造型都以藝術化的姿態展現出來,藝術的表現性因素貫穿設計的始終。在現代建筑的發展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潮流,在討論建筑生產與審美接受中往往傾向于后者,在討論建筑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時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討論建筑的技術文明與人類文化對建筑的作用時更強調人類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間中這種傾向更是明顯,這些現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動對人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

        建筑藝術對公共藝術影響的要素包括著現代材料介質、制作技術、現代藝術思維與形式以及服務對象的泛社會化背景等諸多方面。所以公共藝術必須從包括建筑技術、材料、表皮、空間形態、區域文化等諸多方面全面介入城市建筑,使兩者融合成為渾然和諧的有機整體。從另一種角度看,這種藝術化的有機融合在建筑層次上可以說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

        中國國家體育場(圖2-4)之所以有鳥巢之稱,完全來自于其外立面設計十分類似于鳥巢。從另一個角度看,在奧運規劃場所的廣大空間中設置一個“鳥巢”建筑,它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個獨特的公共藝術品,它所寄托的人文精神和奧運理想都深深的烙印在中國億萬公眾心中。作為奧運公共環境中有機系統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包括周圍的景觀都精心地做了設計,圖3中的雕塑就是借用鳥巢建筑表皮結構的形式元素,采用了園藝景觀中置石的方法有意無意的在草地上設置了公共雕塑景觀,從而巧妙的把建筑與景觀環境有機的聯系起來;還有行路旁不規則排列的小鳥巢景觀燈(圖4)在形式上也運用了鳥巢的建筑表皮的視覺元素,體現了整個設計的系統化。

        奧林匹克公園中的公共電話亭(圖4)的設計也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結合了傳統的墻飾藝術和現代的中國紅色元素設計,實現了功能性和藝術化的有機統一。

        奧林匹克公園內、“鳥巢”北側有一處下沉9m、長700多米的地下花園廣場,其中巧妙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元素,把中國文化精神藝術化的表達出來。其中地鐵前的鼓墻景觀(圖5)結合現代設計構成和傳統文化元素,手法巧妙的傳達出一種公共藝術的審美精神。

        4建筑表皮及空間形態的語言表達

        4.1 建筑表皮及空間形態對公共藝術建筑化表達的意義

        表皮作為一個重要的建筑構件漸漸成為建筑形式表現的一個主題。當建筑以一種公共藝術的姿態聳立在城市空間中時,往往它所帶來的空間吸引力、凝聚力以及對公眾的社會影響力是巨大的、長久的、廣泛的。建筑所給公眾帶來的最直接的、首先的視覺沖擊力及精神觀念的影響就是來自于建筑表皮構建下的內外空間形態。面對城市,建筑體現出一種開放性和公共性。它的表皮,也可以說使建筑的外觀所呈現出來的特征,對城市里四面八方而來人們產生一種強烈的吸引,讓人們感到這是某種公共活動的中心。所以我們探求建筑藝術作為公共藝術形態存在的形式及意義,就不能不探求一下建筑表皮及空間形態的語言表達。

        當今建筑表皮無論從形式、材料還是色彩都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點。多層的建筑表皮正分解精致光滑的單層表皮;朦朧的表皮邊界模糊了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界線;富有創新的印刷表皮給枯燥的巨大體注入了時代信息和生機;半透明的表皮連接了透明與不透明表皮的兩極;隨著時間、季節而不斷變化的可調節氣候表皮正瓦解靜態、永恒的表皮。當前建筑表皮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反映了當今社會的多元化和快速變化的信息時代特征。隨著技術的發展,建筑表皮已經從承重結構中解脫出來,可以自由的發揮了,現在的建筑表皮已經不在提供構造或是功能的必要表達,而是要展示出一種特定的信息或是使其成為當代媒介中的一支,現代建筑對建筑表皮設計表達的需求已經從單純的物質需要上升到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需求。這種趨勢更加擴大了公共藝術與建筑藝術的融合空間,拉近了兩者的對話距離,增進了公共藝術建筑化、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空間。

        4.2 建筑表皮的肌理、色彩

        建筑表皮的肌理就是建筑的表面特征所給人的一種視覺或觸覺上的感受。由于建筑的尺度巨大,考慮到不同角度距離給人們的感受不同,建筑表皮的肌理不光要考慮材料的本身質感,還要考慮其形態構成和組織形式。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的中國石油展館(圖6),其綠色的無土草坪生態表皮加上現代的平面構成,藝術化的體現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圖7)最奪人眼球的地方當屬于建筑的外墻設計:玻璃幕墻上鋁板縱橫交錯,橫向多變的線條乍看像是用樹枝搭成的鳥巢。設計融入了蘇州園林中對回廊的巧妙運用,富有質感的獨特肌理外觀形成一面細密紋樣的曲墻,彎曲奔放的形態體現了文化藝術與自由表達相依相存的特質。

        建筑色彩的合理運用是塑造建筑形象和表達建筑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筑色彩可以創建情調和氣氛,是一種最實際的裝飾因素。建筑色彩加上特定的信息圖案可以很好對建筑形象進行調節和再造,在奧林匹克公園內,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色彩在傳達信息和調節氣氛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國傳統色彩紅色(圖5)被廣泛的運用到各種建筑、公共設施及景觀上,既實現了信息的視覺傳達,又很好的反映了中國的文化精神。奧林匹克公園內的國家體育館(圖8)和旁邊的國際廣播中心(圖9)的玻璃幕墻上,運用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的色彩圖案,通過建筑的體量和尺度既很好傳達了北京奧運的信息,又調節和活躍了建筑平面上的氣氛。

        建筑表皮和建筑空間形態是有機聯系的,建筑表皮的結構形態、材料質感、光影色彩等諸多要素都能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感受和精神體驗。而建筑表皮的空間建構與語意表達又和時代科技、社會文化以及建筑美學等諸多因素密切關聯,這也正是公共藝術和建筑藝術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體現。通過對建筑表皮語言表達的研究,我們或許可以發現更多的藝術與建筑融合的契機,也可以為建筑創作和公共藝術的實踐提供更多層次的素材。

        5結語

        作為現代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藝術在空間創造、表皮形態、元素組織等方面的經驗必然會給公共藝術的發展帶來有益的經驗。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建筑化要求我們發掘建筑空間元素的關系,加強藝術、公眾以及城市空間之間的對話和聯系,也要求在未來的城市設計中,我們的建筑師和設計師在建筑創作和公共藝術設計上應向追求有機整體、系統化的方向發展,積極拓展藝術對于公共空間的視覺及精神影響力,更加主動地結合建筑元素進行創作,并積極拓展建筑元素新的語言表達形式,把公共藝術的社會功能和人文精神和諧的融入進城市建筑環境之中,融入到公眾的生活之中,以完善城市文化理念和藝術美感。

        參考文獻:

        [1] 季翔,劉海波.建筑形態與構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 翁劍青.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 楊曉.建筑化的當代公共藝術[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篇5

        1. 建筑與公共藝術的關系

        1.1 建筑藝術的公共性

        建筑,作為功能的實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同時,建筑作為一門藝術,體現了一種獨特的公共性,是藝術介入生活的體現。生活的經歷離不開建筑,建筑的審美是帶“強制性”的,人們不可能對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視而不見。因為它是物質存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管你自覺還是不自覺,有興趣還是無興趣,都會經常面臨著各種類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無論建筑材料是石塊、磚瓦、混凝土或鋼筋,這些建筑都會“逼迫”人們提出自己的審美評價。與其他藝術和工藝品相比,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建筑師們所采取的設計理念對我們的影響更為直接。所以建筑藝術是一種特殊的公共藝術,它總是試圖達到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

        建筑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公共藝術,它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是一門技術,但終究是一門藝術,它有著自己的歷史責任,它承載著歷史、文化、藝術,它寄寓了公眾美好的記憶、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種偉大的公共藝術。

        1.2 建筑的載體性

        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不僅要有實用功能,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要講究藝術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適、親切、順眼;園林建筑講究清新、自然、雅致;游樂場所的建筑則應輕快、活潑;而紀念性的建筑則應崇高、莊嚴。實用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和諧的統一。同時,建筑的審美功能和文化價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藝術門類或藝術表現形式給予加強,甚至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回顧歷史和傳統,公共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從沒有脫離與城市、建筑、環境的互動和融合,例如傳統公共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著建筑內外空間的如壁畫、雕塑、工藝美術品等裝飾藝術。這些裝飾藝術與建筑空間有機而系統的融合在一起,強化了建筑的實用功能和審美意義,使整個建筑空間傳達著特定的意義,實現了實用功能和精神表達的統一(圖1)。看到獅身人面像,我們必然聯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倫伊什塔爾門則與華麗的釉面裝飾相聯系;兵馬俑、石馬石虎是秦漢陵墓建筑的藝術符號;哥特建筑樣式同樣籠罩在拱頂和玻璃鑲嵌的精美裝飾下。這些藝術形式附著于建筑實體或以獨立的形式出現,與建筑形成有機的整體,并凸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成為建筑歷史的閃亮標志。

        建筑藝術不僅是諸多藝術作品重要的物質載體,而且有實際的物化功能,時代的審美取向和藝術思潮在建筑藝術創作中也有多方面的體現,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質功能和藝術表現力,成為新時代有力的注腳,并逐漸發展成為當代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積極地影響了當代公共藝術的創作,完善著公共藝術的審美意義。

        1.3 百分比藝術建筑

        在公共藝術融入城市建筑空間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歐美國家已有相當長時間的成熟運作,在發展公共藝術的宏觀規劃機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藝術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百分比藝術建筑”的基本涵義是:用藝術來從事環境建設,使藝術與周圍環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種新型的公眾藝術。“百分比藝術建筑”的基本作法是:從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規定在建設新建筑的時候,從公共工程建設總經費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為藝術基金,它僅限于用作公共藝術品建設與創作的開支。這種作法好處在于,依靠長期立法和政策的強制性保障,使公共藝術的建設實施資金有了非常穩定的保證,從而使得城市公共藝術順利健康的發展。

        法國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國的公共藝術就是在“百分比藝術計劃”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動下逐步走向興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裝飾的磚石低層建筑發展至國際風格的玻璃、鋼結構的高層建筑,建筑往上發展的同時建筑間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藝術計劃”的援助下,在州、市、社會團體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藝術作品得以產生,創造出美國現代城市新景觀。美國各大城市里費城最早將“百分比藝術計劃”法律化,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里,由國家藝術基金會配合國家綜合服務部開展公共藝術推廣工作,在政府建設工程預算中撥出低額百份比用作公共藝術基金,通常是建筑預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國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如雨后春筍般成長。

        “百分比藝術建筑”可以說明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和發展在具體推廣實施過程中,是與建筑密切相連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預算,通過政策和法律來保障公共藝術與城市建筑空間環境的融合。

        2. 城市建筑公共藝術化的建筑形態選擇

        2.1 純幾何體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說:“所謂建筑就是集中在陽光下的三維形式的蘊蓄,是一出精美的、壯麗的舞臺劇。我們可以在陽光下看見物體,明暗對比浮現出它們的形狀。立方體、圓錐、球體、圓柱以及棱錐等都是原始形狀,光使其形狀突顯出來。其形象是明確的、可觸摸的,沒有模糊之處。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狀’,無論誰都無疑會同意這個看法,既使是兒童、粗人與哲學家。這也是造型藝術的本質條件。”

        建筑空間形態利用純幾何形體來藝術表達,就是要利用準確規范的幾何形體,通過一定的數學法則,形成簡潔純凈的建筑空間。幾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長發形、圓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幾何體通過重復、連接、分散、加減、分割、聚合、切削等設計手法,進而組合衍生出更為復雜的建筑空間形態。純幾何體構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藝術空間的平面、立面的形態都很規則,并且強調形體大面積的視覺效果,不作過多的細部造型處理,主張體現材料本來的色彩、質感和肌理。

        2.2 雕塑體

        強調體積組合,塊面凹凸與面積關系,特別注重光影對形體的調節效果。通常對形體進行加減處理,采用切角、削邊、凹進、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態在光與影、明與暗、虛與實的作用下顯得新奇、獨特,達到驚人的效果。

        格拉茨現代美術館(圖2)為英國建筑師彼得庫克的作品,以藍色的塑料玻璃拼貼而成,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友善的外星人”。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現實主義建筑與紅頂尖塔的古堡、鐘樓所形成的強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經典的標志景觀。格拉茨現代美術館的整體形態是一種超現實的仿生式的雕塑體。格拉茨現代美術館是彼得庫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體現和詮釋,與周圍傳統建筑的視覺反差和突兀也使該館被形容為“城市怪獸”、“外星人入侵”,而不規則的前衛造型又被人們稱為是“有鰓的巨獸”、“巨型膀胱”、“毛毛蟲”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間凸起的部分稱為“Belly”(胃);屋頂貌似心臟血管的稱為“Nozzles”(管口);屋頂的柱狀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閑吧Sushi-Bar既“Needle”(針管);地面支撐部分稱為“Pin”(栓腳);最后則是入口、售票處,只有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礎上休整而來的,上面仍可看到當時精美的鑄鋼雕花。電梯美術館地面展覽廳共三層,主要展覽空間在屋頂層,整個大廳為無柱型設計;大廳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頂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廳中有一個移動式斜坡道,參觀者可以緩緩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廳,營造一種被藝術吞沒的劇院效果,十分新穎獨特。

        2.3 象征體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體形態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著某一種文化、某一種精神、某一種理想,并試圖通過形態的象征意義引起公眾的思考和共鳴。哲學家黑格爾把象征性藝術列為藝術的最初階段,并認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藝術原則。設計師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亞阿格巴摩天樓(圖3)的設計中,建筑師讓•努維爾最終選擇了一種“文化回音”的方式讓阿格巴摩天樓融入了巴塞羅那的城市意象,這種方式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種割裂,而是一種延續,實現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與“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樓象征著加泰隆尼亞傳統文化的遙遠回音。正如努維爾所說:“建筑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行為;它是不斷變化著的文脈連續系統中的一個事件,一個給建筑師帶來額外責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樓建筑整體形態為圓錐形、彈殼式的輪廓,聳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亞人致敬,這種形態的精神來源為精神源泉蒙薩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墻處理上,阿格巴摩天樓外墻所用的波形鋁板有紅、橙、藍等25種色彩,每塊波形鋁板均正方形,與同樣大小的4400個方窗一起隨機組合,這種排列方式像當地傳統建筑中的馬賽克拼圖,和加泰隆尼亞的傳統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為高技派的建筑大師,在利用最先進的建造技術同時,建筑師讓•努維爾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來傳送信息,設計營造富有氣氛的“屏幕建筑”。這種建筑立面是結構、圖案肌理、光線、內部空間和外部環境等多種影像映射的疊加。在摩天樓的設計中,馬賽克式的內層表皮傳遞了加泰隆尼亞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葉的外層表皮通過對地面,周圍環境的天空的折射,體現著巴塞羅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題。

        3. 城市建筑形態公共藝術化的價值意義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標識

        一座城市的興起和滄桑演變,無不銘記著它的住民們在悠長的歲月中,在共同的經驗與交流中所達成共識的那些思想、習俗、情感,以及動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這些,鑄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歷史”文脈和精神氣質,并且將通過一代一代的傳承而長遠地影響著一座城市。城市的這種文脈和氣質,常常可以被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為他對一座城市的識別和情感記憶的重要部分。具體的看,當人們來到一座從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見慣的城市,它的車站、機場、碼頭、主要街道、廣場、核心建筑群、劇院、商場及文化娛樂中心等公共空間,必然是引起重點關注和形象記憶的中心。那些充滿藝術氣質且形態突出的地標建筑,以及附著在城市建筑環境中的各種裝飾藝術等公共藝術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純功能性的公共設施更為直接和鮮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們一提到上海,腦海中就立刻呈現出一個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東方明珠、金貿大廈……

        3.2 藝術化空間的塑造

        人們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通過對空間環境的藝術化塑造,從而滿足公眾對空間的藝術化生活的需求。

        在現代建筑的發展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潮流,在討論建筑生產與審美接受中往往傾向于后者,在討論建筑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時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討論建筑的技術文明與人類文化對建筑的作用時更強調人類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間中這種傾向更是明顯,這些現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動對人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實踐中,建筑師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價值,而造成虛構的“藝術理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亚精品一区三区免费|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州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能在线观看的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一区| 天堂资源中文最新版在线一区 | 国产精品视频无圣光一区| 韩国福利影视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 男人的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色偷偷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久久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猫咪|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草草影院|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女人和拘做受全程看视频日本综合a一区二区视频 |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老鸭窝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国产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日本一区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