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對話語言的特點范文

        對話語言的特點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19 10:29:5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對話語言的特點,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對話語言的特點

        篇1

        一、和諧性。《說文解字》對“和”的解釋是:“和,相應也。”而“諧”的意思是“配合得當”,和諧旨在使不同事物“相應”且“配合得當”,使多樣要素相“統一”。追求和諧是中華民族的理想,孔子的“致中和”、道家的“合異以為同”、董仲舒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張載的“天人合一”等合和思想從一開始就深深地滋潤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頭活水里,也自然滋潤著我們的母語教育。和諧追求的是全面發展,“和樂如一”、“和之至也”、“使萬民協和樂如一家人”是和諧的頂點。對話教學的和諧性是指對話的各要素之間相處融洽、協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信任和幫助。和諧是對話教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諧的課堂是一個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課堂,要做到師生關系平等美、學習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學過程流暢美、教學內容豐富有效美。對話教學中,教師、學生、教材、座位、環境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質、能和效用,相互之間可以取長補短,條件適宜,就能各自將潛能釋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形成各種組合和互補優勢,從而提高系統的活力和效用。 二、民主性。既然學習是一種對話,對話的多主體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沒有民主、平等,就沒有對話,民主、平等是對話教學的第一法則。民主、平等、真誠、信任和共同建設的對話氛圍是實現師生雙方共同對話的前提條件,是教學民主的真誠呼喚。實現有效對話教學的策略之一是營造寬松民主平等的、充滿愛心的課堂氛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人格平等、心靈平等、價值平等,讓師生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之扉,暢所欲言,彼此接納,使課堂成為師生、生生充滿人性、富有個性的對話平臺。我們應轉變自己的角色,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化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把自己當作孩子,把學生看作自己的學習伙伴,只有當教師把學生看作和自己相同的一個生命體時,才會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與他人對話,才能夠細心聆聽學生的發言,并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而學生也只有把教師作為一個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時,才可能暢所欲言,充分發揮思維潛能。

        三、主體性。如前所說,對話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更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和彼此接納,對話建立在最基本的師生平等和教學民主的關系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之間,不能是教訓和被教訓,灌輸和被灌輸,征服和被征服的關系,而應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的關系。教師要歸還學生的話語權,學生不僅有機會說,而且與教師共同決定著對話的形式和內容,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尊重差異,這實際上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其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另外,真誠、信任亦是對話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有自我發展的潛力;另一方面,學生要相信教師及其他同學在引導和幫助自己發展。這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能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真誠的交流和溝通。

        四、生成性。對話是“擁有教學理論素養的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文化”,對話教學是合作的藝術,互動合作是對話的基本手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實現著多種視界的對話、溝通、匯聚、融合,不斷產生新的視界,讓真理的探求不斷增加新的可能性,對話本身具有一種自我生長的內在機制,他指向更深邃、更新穎、更富有啟發性的對話。建立在對話基礎上,教學會超越傳遞信息的功能,具有生成性。

        篇2

        關鍵詞:刺槐豆膠;魔芋膠;淀粉;糊化;差式掃描量熱儀

        中圖分類號:Q53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05

        淀粉是農產品的主要組分之一,被廣泛應用于食品中, 在人體內被一系列消化酶水解成葡萄糖,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淀粉糊化是指淀粉在高溫下(高于53 ℃)溶脹、分裂進而形成糊狀溶液。研究淀粉的熱學特性,對于確定谷物食品的生產設計流程、保證淀粉產品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影響淀粉熱力學特性的因素主要有淀粉來源、支直淀粉含量、改性的方式及常被用于食品中的親水性膠體[1]。

        在淀粉含量高的食品中加入親水性膠體,能夠增強產品的穩定性,簡化加工流程,減少成本損耗。而利用淀粉與膠體間的相互作用對指導新型食品的研究與開發有較好的推動作用。如今人們越來越關注親水性膠體對淀粉特性的影響。Alloncle 等[1]的研究顯示瓜爾膠、黃原膠、刺槐豆膠會使淀粉的粘度上升,而Biliaderis 等[2]發現,加入黃原膠、瓜爾膠后淀粉的糊化溫度與糊化焓變化范圍變大。

        根據淀粉糊化前與糊化后物理化學特性的變化來判斷淀粉的糊化程度。測定淀粉糊化程度的方法主要有酶水解法、雙折射法及差示掃描量熱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等。DSC法具備檢測溫度范圍廣、熱精度高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食品的熱力學分析中。本實驗采用DSC法測刺槐豆膠、魔芋膠與玉米淀粉不同比例混合物的糊化特性,為這2種親水性膠體在淀粉食品中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淀粉;刺槐豆膠、魔芋膠;高純氮(純度為99.999%)。

        1.2 儀器與設備

        差式熱量掃描儀 DSC Q2000;壓樣機;鋁皿;BSZ-2型自動雙重蒸餾水器;電子天平;200目標準篩。

        1.3 方法

        1.3.1 樣品制備

        分別取大約50mg的刺槐豆膠和魔芋膠放入不同的研缽中充分研磨,用200目標準篩篩分。將刺槐豆膠、魔芋膠與玉米淀粉按0:5、1:4、2:3、3:2、4:1的比例進行充分混合。在鋁皿中用電子天平準確稱量4.000mg混合體系,再加入10ul的蒸餾水,用壓樣機密封壓制,放入4℃冰箱中平衡24h,待測。

        1.3.2 樣品測試

        打開氮氣,調整到0.15MPa左右。設定爐溫為40℃,保持10min,然后進行制冷。待法蘭溫度下降至-60℃時開始測定樣品。打開爐蓋將制備好的樣品放到爐內,并用空鋁皿做對照,蓋上爐蓋準備測試。掃描的溫度范圍為10~120℃,升溫速度為10℃/min。

        1.4 統計分析

        本次試驗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本次研究中DSC測定刺槐豆膠、魔芋膠與玉米淀粉不同配比的熱力學體系-糊化特性的結果如圖1、圖2。從圖1~2與表1與表2的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隨著刺槐豆膠、魔芋膠含量的增加,糊化起始溫度與糊化峰溫度逐漸增加,而整個體系的糊化焓逐漸減小,并且變化有顯著性的差異。

        由于淀粉糊化的實質是生淀粉顆粒吸水膨脹,破壞結晶區與無定型區中締合的氫鍵。刺槐豆膠與魔芋膠都屬于親水性膠體,當它們進入該混合體系后,會快速吸附溶液中的水分子,從而抑制了淀粉的吸水速度,使得淀粉糊化的過程變的緩慢、推遲了糊化時間,從而導致糊化起始溫度升高、糊化溫度升高。親水性膠體吸水后使淀粉中的水分減少,淀粉顆粒能夠接觸到水分的面積減少,顆粒中能夠吸水膨脹的淀粉較少,導致熱量變化的幅度變小[3]。刺槐豆膠、魔芋膠沒有能夠吸水膨脹的結晶區,加熱后也不會出現糊化特性,所以在整個過程中每次測定圖譜只出現了一個單一的峰,也因此它們在體系中的含量越高,能量變化越少,糊化焓越小。此外,刺槐豆膠、魔芋膠和淀粉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協同性,改變了混合體系的峰值黏度。

        a-e、A-E不同比例刺槐豆膠與淀粉之間T0、TP、H的顯著性變化(P

        a-e、A-E不同比例魔芋膠與淀粉之間T0、TP、H的顯著性變化(P

        3 結論

        在刺槐豆膠、魔芋膠與玉米淀粉混合的體系中,隨著兩種親水膠體比例的增加,與淀粉競爭水的作用越大,淀粉顆粒吸水速度及吸水量下降。整個體系糊化特性發生明顯的變化,糊化焓逐漸減小,糊化峰值溫度和糊化起始時間逐漸升高。

        參考文獻

        [1]Alloncle M,Doublier J L.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maize starch / hydr℃olloid pastes and gels[J]. Food Hydr℃olloids,1991(5): 455-467.

        [2]Biliaderis C G,Arvanitoyannis I,Izydorczyk M S, Prokopowich P A. Effect of hydr℃olloids on gelatinization and structure formation in concentrated waxy maize and wheat starch gels[J]. Starch,1997(49),278-283.

        篇3

        [關鍵詞]對話分析 對話 獨白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2-0042-02

        俄語文獻中關于對話特殊性的研究最早見于謝爾巴(Л.В. Щерба)于1915年發表的《從我對盧日支方言觀察得出的幾點結論》一文。他在文中指出,獨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人為的語言形式,對話才是語言真正存在的形式。雅庫賓斯基(Л.П. Якубинский)(1923:25)同意謝爾巴的觀點,并在俄語對話研究的理論奠基之作《論對話語》中進一步指出對話是一種真正特殊的語言現象:對話對應于交替形式的社會交際,是行動話輪和反應話輪的相對迅速交替;獨白則對應于作用持久的交際。

        后繼學者繼承和發展了雅庫賓斯基的對話特殊性理論,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定義對話和獨白。什維多娃(Н. Ю Шведова)(1956:68)認為,對話和獨白是口語的兩種形式,獨白是直接面向聽眾的無拘束的講述形式;對話是話語的交替,在對話過程中一個話語由另一個話語產生。按照澤姆斯卡婭(Е.А Земская)(1987:38)的觀點,對話和獨白都是口語的體裁,但口語主要以對話的形式出現,對話的典型特征說話人和聽話人互換角色。維諾庫爾(Т.Г Винокур)(1997:119/240)則更多從交際的角度理解對話和獨白,他認為,對話是由相互交替的話輪組成的一種言語形式,交際雙方的話輪的語言表達要建立在理解對方話輪的基礎上,雙方的話輪構成一個統一的意義整體,包含主動發起和反應兩方面的內容;獨白這種言語形式是積極的言語活動的產物,但不期望同樣積極和立即的反應。

        一、對話和獨白的區別性特征

        俄羅斯語言學界對于對話和獨白的區別特征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討,他們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參與交際者的數量

        對話是交際雙方行動話輪和反應話輪的相對迅速交替;對話具有兩種形式:雙人對話和多人對話,多人對話是由兩個以上的交際者參與的活動,雙人對話和多人對話沒有根本的區別。對話中必須存在說話人和聽話人,交際人數為兩人或兩人以上;獨白必須存在說話人,它是交際一方單方面的表述,在一些條件下可以缺少接收者(聽話人),或具有象征性接收者(即說話者自己),交際人數可以是一個人或許多人(如公眾演講)。(Т.Н Колокольцева 2006:57)

        (二)話語的直接指向性

        對話中交際雙方的話語直接指向另一方,獨白中的話語則直接指向說話人自己。獨白和對話相比,不是指向外,而是指向內,即說話人針對的并不是聽話人,而是自己,因此才不用考慮聽話人的語言反應。(Г.О Винокур 1959:278)

        (三)交際雙方的角色和地位

        交際雙方主體角色的交換和雙方相互履行責任是對話的基本特性。對話中說話人和聽話人平均分攤參與交際的責任,獨白中只有說話人承擔責任,聽話人并沒有做出言語回應的責任。(Т.Г Винокур 1997:240)對話中由于存在說話人和聽話人角色的互換,說話人和聽話人的角色都是相對的和暫時的,因此二者都成為交際的積極參與者。獨白中交際者的角色是固定的,說話人一直充當積極參與者,聽話人相比之下,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因為他們不表達交際反應或是僅做出有限的、特定的反應。

        (四)話輪的交替性

        對話與交替形式的社會交際相對應,是就某個話題進行的不連貫的談話,其外在形式特征表現為相對迅速的話語交替,這種交替實質上是交際雙方相互打斷。話輪交替是對話的主要結構特點,對話的參與者輪流地充當話語的傳送者和接收者,這種傳送活動是不連續的,中間有打斷。(Ю.М. Лотман 1996:193)獨白為單方面的言語活動,對應于作用持久的交際,不需要實現話輪交替。

        (五)話語的長度和結構

        和獨白相比,對話語速較快,結構更加簡短。雅庫賓斯基認為(1923:35-36),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①對話交際情景面臨的雙重任務;話輪的迅速交替決定了交際一方理解另一方話語和準備說話發生在同一時刻。這種在有限時間內必須要實現的雙重任務極大地限制了對話話輪的長度。②相互打斷性是對話的普遍具有的特征,交際一方預料到另一方可能會打斷自己的話語,為了在對方打斷之前說完自己想要說的話,因此有必要使用比獨白中更簡短的結構和更快的語速。③由于存在語境和各種非語言手段作有力支撐,對話中常常會出現省略的情況。為了表達某種思想,對話中的話語不用像獨白語中那樣將所有的詞一一展開,相對于對話的簡單的句法結構,獨白的句法結構相對更加復雜,這樣更利于全面闡明言語事實,使聽話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Л.С.Выготский 1996:341)獨白不期待聽話人的反應,不受以上雙重任務的限定,可以按照既定目標連續完整地表達思想,因此話語一般較長。

        (六)語法結構

        對話中存在不同于獨白的詞匯句法結構模式,例如大量不完全句、不同類型的詞匯重復、各種實詞和語氣詞以及感嘆詞的組合、固定化的成語模型、名詞一格結構等。復雜的句子絕對不是對話的特征,而是只屬于獨白的,獨白中很少有不完全句,而在對話中不完全句同樣能構成話輪,對話中會出現所有可能的語音簡化形式、各種意料不到的詞形、不常見的詞組、表面看來奇怪的詞語,各種不遵守語法規則的情況。(Щерба 1957:115)對話中非起始話輪中經常使用不完全句,因為沒必要重復前面話輪已提及的信息,若使用完全句反而會顯得不自然。(Т.Н.Колокольцева 2006:58)

        (七)話語的自發性和準備性程度

        獨白是一種可以表達嚴密思想,預先考慮好要對周圍的人或事物施加影響的話語。(Щерба 1957:115)獨白作為組織嚴密的一種言語類型,說話人事先不僅可以準備單個的句子,還可能準備了作為一個整體的所有表述。這些具有指定關聯性和事先準備性的表述可以在交際中完全得以實現。對話是交際雙方共同積極參與的思想交流,交際雙方各自承載了大量的信息,其中許多交際信息不是交際雙方所共有的,并且對話交際面臨雙重任務和相互打斷性的特點又要求交際一方在聽完另一方的話語之后要相對迅速地做出反應,這種直接反應性特點伴有很大程度的自發性,因此對于對話中的交際者來說事先準備好的關聯并不能像獨白中那樣全面地發揮作用。

        (八)自然性和人為性

        對話具有自然性是第一性的,而獨白具有人為性。對話作為行動—反應的言語形式,具有直接反應的特點,更加符合刺激—反應—言語表達的聯動關系,社會交際的需求更趨同于人的心理(或生理)需求;獨白中雖然必定存在反應,但這種反應一般要符合社會規范(主要禮貌原則),并且未必能直接用言語表達出來,人的社會需求和生理需求是不一致的,所以具有人為性;因此所有的交際本質上都避免單方面性,力圖成為雙方面的,對話性的。(Якубинский:1923:32/34)

        (九)對語境等非語言手段的依賴程度

        言語交際形式可分為直接的(具有可視性和可聽性)和間接的(比如表達時采用文字形式)。直接交際形式既包括對話,也包括獨白,它具有可視性、可聽性等特點。(Якубинский 1923:25)對話對表情、手勢、情景等非語言手段的依賴性更強,視覺和聽覺因素在對話要比在獨白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另外,對話中語境等非語言手段可以輔助言語手段,增強對話的形象性和表現力,表達各種主觀情態意義,在特定情況下甚至可以代替話輪。

        二、對話和獨白的相互轉化

        對話和獨白并不是兩個完全對立的概念,以上二者的區分并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情況下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轉化。一方面,對話會轉變為獨白。在一定條件下,對話話輪的交替也會變成獨白的交替,比如互相問候或在一些儀式之上的對話,或對話個人印象或感受時輪流的講述,在這些情況下,在整個言語交際過程中,獨白的話語經常夾雜在對話中,使對話話輪交替速度變慢,話輪內容經過仔細考慮,有相對嚴密的結構,這樣的對話稱為獨白式對話。(Якубинский:1923:34)另一方面,獨白也是在對話。這里的對話作廣義上的理解,即巴赫金(1998:195)提出的對話性:任何形式的話語都要考慮到話語的接收者(現實存在或假設的,想象中的)這一因素,言語本質上具有對話性,一切表述都具有對話性,即是都對他人而發的,絕對的獨白是不存在的。口語中獨白具有對話性,獨白是面向聽話人或聽眾的,后者可以打斷講述人,向他提出問題,對他的話表示同意或反對。例如,演講類獨白話語具有對話性的兩類明顯的語言標志:1.第二人稱的各種句法形式、設問以及自問自答結構;2.第一人稱形式,其中既有復數第一人稱形式和單數第一人稱形式。(趙蓉暉 2007:165)

        在區分對話和獨白的基礎上研究對話的特殊性已成為俄語對話分析的傳統。俄羅斯學者在從交際者數量、話語的直接指向性、交際雙方的角色和地位、話輪的交替性等各個角度詳細區分對話和獨白,同時概括總結出對話和獨白可以相互轉換,相互兼容的相對特征。俄羅斯的對話研究開始的比西方早,但發展緩慢,但和西方語言學界從經驗中總結規律相比,俄羅斯學者更加注重每一個問題的分析。(崔國鑫 2009:18)從俄羅斯學者對對話的特殊性的全面系統研究中也可以看出俄羅斯對話研究的這一特點。俄羅斯學者關于對話特殊性的獨特觀點和見解對俄語對話分析理論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巴赫金.文本對話與人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崔國鑫.語用視野下的會話分析[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3]趙蓉暉等.口語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Винокур Г.О.?Горе от ума? как памятник русской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речи.Г.О.Винокур.Избранные работы[A]М.,1959.

        [5]Винокур Т.Г.Диалог.Русский язык.Энциклопедия[M].М.,1997.

        [6]Выготский Л.С.Мышление и речь[M].М:,1996.

        [7]Земская Е.А.Русская разговорная речь: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и проблема обучения[M].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1987.

        [8]Колокольцева Т.Н.Современная диалогическа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 и проблемы её изучения[J].Вестник Волгогр.гос.ун-та.Волгоград:ВГУ,2006.

        [9]Лотман Ю.М.Внутри мыслящих миров.Человек-текст-семиосфера-история[M].М.,1996.

        Шведова,Н.Ю К изучению русской диологической речи реплики-повторы[J].вопросы и языкознания №2,1956.

        [10]Щерба JI.B.Восточно-лужицкое наречие[M].Пг.,1915.Т.1.

        [11]Щерба JI.B.Избранные работы по русскому языку

        篇4

        論文關鍵詞:話劇,推理,間接性語言,關聯

        一、語言的間接性與話語分析

        Thomas(1995)認為間接性是語言的一個普遍特點,據目前的研究,所有人類自然語言都存在間接性這個特點。Searle(1979)豐富和規范言語行為理論。他提出的間接言語行為概念通過實施另一個言外行為而間接地實施一個言外行為。他認為話語意義才是說話人真正的意圖,也是研究焦點。美國社會學語言學家Labov(1972)指出話語分析的根本問題就是要說明一句話如何以合理的、受規則制約的方式出現在另一句話的后面,換言之,我們如何理解連貫的話語。總之,何兆熊(2000)指出話語分析的目標之一是要解釋自然語言連貫性,語言交際的各個參與者所說的話是如何構成一個連貫整體。間接語言是語言的形式和語言的功能之間不一致的語言,也可以從語言的字面意義和語言的話語意義之間的關系去解釋,當這兩種意義不一致時,語言的使用便是間接的。何兆熊(1984)提出語言的間接性是指人們未在句法上或詞匯上直截了當地表明說話的意圖,繼而在《新編語言學概要中》指出語言使用中的‘拐彎抹角'現象就是語言的間接性(2000)。

        二、語言的關聯性和推理

        其實在證明間接語言是否連貫的過程中,包含著推理模式,從而確立整段對話具有關聯性。何兆熊(2000)認為推理是對聽話人而言的,聽話人憑說話人所提供的顯映的方式進行解碼,并將解碼所得到的證據作為前提的一部分,再結合聽話人本身的認知語境(舊信息)對話語信息(新信息)按一定的方向進行推理,最終達到對話語信息的正確理解。事實上也就是說,只要有語言交流過程就有推理過程,是聽話人識別說話人意圖的過程,這一過程依賴于語境,通過推理而獲得的語境能夠判斷話語是否具有關聯性。

        三、理論指導分析話劇

        文章將使用話劇劇本《雷雨》中的對話為語料,具體闡釋間接性話語在對話中是如何推理使其連貫,從而確立整段對話具有關聯性。

        大:你們這些混帳東西,放開我。我要說,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個小工,每一個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塊錢!姓周的,你發的是絕子絕孫的昧心財!你現在還……

        萍:你這種混帳東西!

        大:你,你

        樸:不要打人!

        大:放開我,你們這一群強盜!

        萍:把他拉下去。

        魯:哦,這真是一群強盜!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萍:你是誰?

        魯: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

        這樣的例子,究其表面文字而言,兩個人所說的話之間似乎并不連貫,或者說大海所說的話和周萍的話之間沒有任何連接性,可以說是間接的,但從人物關系而言,這兩人所說的話是有聯系的,因而我們本能的感到這些對話是連貫的。魯大海說的第一句話從字面意義來看,魯大海在控訴周樸園,對周樸園的所作所為充滿了憤怒和憎恨。但從語言的話語意義推理的話,魯大海并不僅僅是在控訴指責周樸園,而是體現一種反抗精神,因為面對周樸園的欺壓剝削,魯大海帶領部分工人奮起反抗,他說:“你現在還-”,其實他想說“還扣押我們的工錢,加長勞動時間,不公平,今天我來就是向你討個說法,還工人合理要求。”后面的話還沒說完,被周萍重重地打他兩個嘴巴,說:“你這種混帳東西!”魯大海控訴的是周樸園,又不是周萍,但我們知道周萍是周樸園的兒子,兒子維護父親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魯大海控訴周樸園被周萍重打責罵是順理成章的,兩個人看似互不相干的話語,了解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后,就能推出兩人的對話是連貫的,具有關聯性。魯大海非常憤惱地說:“你,你”。說話人魯大海表面上指明要跟你(周萍)說話,實際上可能實施了多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達的真正意圖也可能不大一樣,諸如:

        A:你敢打我!(憤怒)

        B:你跟你爹是一路貨色!(鄙視)

        C:你憑什么打人?(責問)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話語的理解過程就是尋找關聯的過程,在較小的語境中找不到關聯,就借助大一些的語境,直至找到話語的關聯,使話語在整個語境中連貫起來。周樸園結合語境,推導出他們的話語所隱含的濃濃的火藥意味,提供了制止“不要打人”的話語。此時的魯媽看著自己親生的兩兒子互相毆打責罵,痛不欲堪。她想制止在她面前上演的悲劇。她的第一句話是:“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第二句話是:“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她叫了一聲“你是萍”,又馬上以諧音字掩飾:“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我們一般人說話不會說“你是憑什么”,而是直接說“你憑什么”這里是故意使用同音異義字。我們都知道語言是使句子的語音表征和語義表征構成對應的語碼系統。然而,句子的語音表征和語義表征有時不可能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就看聽話人是如何理解的。從整段對話來看,每組對話看似牛頭不對馬嘴,其實他們之間通過上面的推理顯然是連貫的有關聯的。

        四、結語

        以上的話語分析,除了加深戲劇沖突和情節發展的理解之外,還對人物性格有了更深的認識。周俊清等人(2006)認為直說往往表達不出委婉、禮貌、間接等社會含義,另外從語言修辭方面考慮也是使用間接語言的一個原因,有時間接表達方式可以使語言更加生動、更加豐富多采。

        陳剛(2008)認為間接性語言在人類語言交際中是較為常見的現象。人們使用間接語言是有特定意圖的。間接的語言可以使說話人避免唐突,獲得委婉效果,可以避免損害說話人或他人的面子,還可以掩蓋說話人的真實意圖等等。他認為,只要根據語境因素、語用知識和聽話人的推理能力。就可以合理地推導出說話人的言外之意。通過對間接性語言的研究,作者深受啟發,提出幾個問題。間接性語言和隱喻性語言同屬一類語言嗎?它們之間有何區別?這些問題還有待再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Labov, W.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its social context. In Giglioli, P. (ed) Language and SocialContext,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299.

        2 Searle,John 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9:31.

        3 Thomas,J.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119.

        4 陳剛.話語的人際意義與間接言語行為[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外國語院,2008(12):42.

        5 何兆熊. 新編語用學概要[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39,119.

        篇5

        一、童話敘事話語的表層功能——敘述語與轉述語的分配

        法國結構主義家羅蘭巴特在《敘事學》中,對敘事文本的研究嚴格參照語言學進行,認為敘事作品的語言成分除通常的“句子”外,還有“話語”。“話語本質上類似于言語,是一種被具體化了依賴于具體的上下文關系(小語境)和所涉及的生活背景(大語境)而存在著的句子”。(注:徐岱:《小說敘事學》,社會出版社,1992年,第61頁。)句子、話語或言語形成的“敘述流”是整個文本存在的基礎。敘事者的敘述、隱含作者的控制、敘事結構的形成、風格的顯現,必須依靠語言作為中介和手段。敘事文本通常由兩種形式組成,一般稱為“敘述語”與“轉述語”。后者由人物發出但由敘述者直接或間接引入文本,只須表現人物性格;而前者除此之外,還要聯結故事情節,填補敘事空白等,這從文中的描寫和議論等即可看出。

        作為童話文本,“敘述語”與“轉述語”在文中所占比例的不同,直接審美性的強弱。因為這個發出與權威話語者(成人作者)不同聲音的“他者”,多是兒童,甚至動物、植物或無生命物體(它們模仿的也是兒童或成人的語言),其語言特點尤其與眾不同。成人可通過敘述語直接傳達思想,兒童則更易通過人物形象的轉述語進入文本,從而喚起他們對自身幼者身份的認同。如何分配敘述語和轉述語在文中的比例,成為作者與讀者能否溝通的關鍵所在。家馬修斯認為,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而哲學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活動。(注:(美)馬修斯:《哲學與幼童》,陳國容譯,三聯書店,1998年,第1頁。)他們對世界及生命最原始、執著的追問使自己的語言產生了隱喻,而作品體現兒童語言隱喻特色的最好方式是對話。這種對話不僅體現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間,也體現在成人作者與兒童讀者之間、作者與主人公之間。前蘇聯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極力提倡小說的對話性,他認為在語言上作者與主人公、讀者、敘事人同樣是平等的對話關系,“敘述人通過自身體現著作者的意向”,“作者的思想滲透到他人語言里,隱匿其中;他并不與他人思想發生沖突,而是尾隨其后,保持他人思想的走向”。(注:(俄)巴赫金:《詩學與訪談》,白春仁、顧亞玲等譯,河北出版社,1998年,第256頁。)否則,作者思想通過敘述人完全控制人物思想語言,則成為獨白,窒息了人物思想的可能性。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揭示了童話語言的本質。在童話中,若作者“獨白”式的語言使敘述語所占比例過大,會導致成人意識的強行灌輸,人物失去表現個性的可能,從而也失去兒童讀者。因此,“對話”不僅是讓人物有自己自由獨立的思想、語言,而且更是成人作者欲與兒童處于平等地位所采取的一種姿態。這體現在童話語言表層特征上,即是重視“轉述語”,讓“他者”的聲音顯示出來,使兒童讀者也在話語中認同自身的位置。

        我們可以對比兩個例子。葉圣陶的《稻草人》誕生于上個世紀水深火熱的20年代,敘事話語打上的烙印。這篇童話中的“轉述語”明顯少于“敘述語”,除幾小段孩子與母親的對話,跳河女人的自白,鯽魚的話和稻草人自己的心理對話外,都是敘述人代表作者議論、描繪、評判。筆者曾在《一個童話敘事模式的中西比較》(《浙江學刊》2000年第3期)中對《稻草人》的敘事話語特征進行過,認為敘述語占據作品的大多數篇幅導致敘事主體控制權太大,而且作者自身思想傾向也顯露得更多,以至僅有的幾處人物語言顯不出作為童話的特色。作為擬人形象存在的稻草人的多處心理獨白也是如此,“請你原諒我,我是個柔弱無能的人啊!我的心不但愿意救你,并且愿救那個捕你的婦女和她的孩子,還有你、婦人、孩子以外的一切受苦受難的。……”這些話語使整個作品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氣氛。正如巴赫金所分析的獨白型作品,人物意識完全從屬作者的意識,整個“敘述流”只表現一種聲音。而這里“他人語言”也丟失了自己的本來性格。代表作者觀點的敘述語太多,帶來的敘述語與轉述語的成人化,尤其是“他者”聲音的丟失,使得主人公“稻草人”被很多評論家分析為“軟弱的小知識分子”的代表,其“童性”特征僅表現在用了些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而兒童讀者也無法通過話語認同自身。

        推薦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在线播放视频|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浪潮AV|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一区|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极品| 色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宅男|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久草新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观看 |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2020青青|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亚洲AⅤ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韩国精品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AA区一区二区三无码精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欧洲|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匹|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色欲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广告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 无码人妻精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婷婷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