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中西醫結合及臨床醫學范文

        中西醫結合及臨床醫學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19 17:52:0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中西醫結合及臨床醫學,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7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519-02

        腦卒中即臨床醫學上的腦梗死,指患者腦部血液循環障礙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及腦軟化,導致神經系統出現意識障礙、偏身、偏癱及感覺喪失等癥狀[1]。相關調查指出,我國每年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約為150萬人。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及治療已經取得一些可喜的進展。為探究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的臨床效果,我院對80例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臨床治療,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診斷標準[2],經MRI及顱腦CT檢查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分布為51-81歲,平均年齡為(59.6±2.4)歲;神經功能評分為(30.1±3.2)分。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分布為52-80歲,平均年齡為(59.1±2.5)歲;神經功能評分為(30.5±3.0)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神經功能評分等一般資料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包括降血糖、降血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腦細胞及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四周為一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湯劑血府逐瘀湯的治療。其方為:桃仁12g,當歸9g,紅花9g,生地黃9g,赤芍6g,牛膝9g,甘草6g,枳殼6g,川芎5g,柴胡3g,桔梗5g;肝腎陽虛者加杜仲30g,附子6g;肝腎陰虛者加龜板20g,山萸肉12g;氣血兩虧者加黨參30g,黃芪30g;痰濁壅盛者加半夏15g,石菖蒲20g;偏癱明顯者加僵蠶10g,地龍10g。每日一劑,用水煎服,四周為一個療程。

        1.3療效判定

        痊愈:病殘程度為0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超過90%;顯效:病殘程度為1-3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5%-90%;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少不超過18%。總有效例數=痊愈+顯效+有效。

        1.4統計學分析

        本文所有數據的分析及處理均通過統計學軟件包SPSS18.0實現,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進行檢驗,P

        3 討論

        西醫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腦卒中的主要原因,因動脈粥樣化的影響,患者血流緩慢,血液粘度顯著增高,大量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在血管壁上,形成附壁血栓,造成管腔閉塞,腦卒中患者多伴有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釋放增加等特點[3]。中醫學上將缺血性腦卒中歸屬于“中風”的范疇,主要病理在于淤血停滯在腦部,五臟精華之血及六腑清陽之氣無法上行至腦,造成腦卒中。因此,淤血內阻是造成缺血性腦卒中的關鍵,臨床治療的原則應為理氣通絡、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湯是典型的補血理氣、活血祛瘀方劑,既能理氣,有課活血,使氣血和調,達到養血活血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梗死病灶存在缺血半暗區,該區域的腦學供應顯著減少,僅能維持細胞的生存,無法維持細胞的正常活動,因此,及時改善梗死病灶區域的血流灌注,從而減少神經毒素對細胞的損害,減少細胞的不可逆性損傷,使其最大限度的恢復正常功能[4]。血府逐瘀湯可改善微循環、擴張血管、降血脂、抑制動脈硬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栓的形成,可顯著改善缺血半暗區的血液循環,促進患者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5]。本組研究中采用常規西醫結合血府逐瘀湯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取得顯著療效,其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采用單純西醫治療的對照組患者(P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患者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預后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愛萍,王慶云.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38例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03):85-87.

        [2] 劉海超.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56例的臨床療效觀察[J].健康之路,2014(01):350.

        [3] 王進學.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75例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4(02):231-233.

        篇2

        [關鍵詞] 咯血;自擬秘血散;酚妥拉明

        [中圖分類號] R44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6-54-02

        咯血是指血從肺、氣管而來,經咳嗽咯出,痰血相兼、痰中帶血絲或純血鮮紅間雜泡沫的病證,是呼吸系統常見的急癥,發生率20%~90%,多見于肺結核空洞、支氣管擴張、肺癌或二尖瓣狹窄、血液病等疾病,大咯血可造成窒息或嚴重失血性休克,其中窒息是造成咯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對大咯血患者的搶救是至關重要[1]。筆者近年使用自擬秘血散配合西藥治療咯血36例,并與單用西藥治療者28例對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4例均為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急診患者,全部經過血常規、血沉、痰培養或痰中找抗酸桿菌或癌細胞、胸片、胸CT、纖維支氣管鏡等檢查,確診為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癌、二尖瓣狹窄或血液病等疾病。其中肺結核9例,支氣管擴張34例,肺癌14例,二尖瓣狹窄5例,血液病2例。64例患者隨機分兩組,中西醫結合組36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齡21~76歲,平均43.2歲;對照組(西藥治療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齡23~79歲。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 中西醫結合組使用自擬秘血散,主要成分有生大黃、仙鶴草(重用)、三七、白芨等,每次6g,每日2~3次,5~7d為一療程。同時采用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靜滴,每日1次,用藥1~2次后,再根據病情使用1~3次。

        1.2.2 對照組采用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靜滴,每日1次。兩組均予以常規輸液、適量輸血、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1周后評估療效。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

        2結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痊愈25例,顯效7例,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痊愈15例,顯效2例,有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84%,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6.18,P

        3討論

        凡肺絡損傷,血經氣道咳嗽而出,或純血鮮紅,間夾泡或痰血相兼,或痰帶血絲,均稱為咳血,又稱嗽血、咯血。多因外邪犯肺、肺火上炎、陰虛火旺以以致肺絡損血液妄行,溢入氣道而成。外邪、飲食、情志、勞倦往往是咯血誘發或加重的因素[2]。咯血量每次少于100mL為小量咯血,100~300mL為中等量咯血,超過300mL為大咯血。咯血可引起窒息或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對本病的治療,按照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急救首要的原則是迅速止血、確保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與休克。使用自擬秘血散治療咯血,經驗證療效顯著,能縮短止血時間,優于西醫常規治療,且無不良反應。

        血液流變學檢查顯示,咯血患者,尤其是病程較長者,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黏滯凝集性增高狀況。應用本方中藥可使各項異常升高指標明顯下降,西藥組無此作用。治療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急癥咯血比單純西藥有明顯的差異,平均止血時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急癥咯血比單純西藥有明顯的優越性。

        兩組均選用非止血藥的酚妥拉明,酚妥拉明有直接擴張血管平滑肌作用,它使肺血管阻力降低,血液從肺部流向周圍血管而起內放血作用,從而有效降低肺動、靜脈壓,減輕肺淤血而使咯血停止,尤其對肺動脈高壓、心功能不全者適宜[3,4]。另外,確保咯血病人的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與休克、治療原發病,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302-1305.

        [2] 周仲瑛. 中醫內科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46-347.

        [3] 程國玲,韓明鋒,吳敏. 垂體后葉素與酚妥拉明治療咯血的臨床對比觀察[J]. 臨床肺科雜志,2005,10(6):778.

        篇3

        【關鍵詞】玻璃體積血;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15-2314-01 中圖分類號:R276 文獻標識碼:B

        玻璃體積血在眼科臨床中較為多見,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如長期不吸收,將會導致玻璃體變性、積血機化、玻璃體后脫離及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當前臨床上尚無獨特療效和方法,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獲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59例患者中,男37例,女22例,年齡16~75歲,療程1天~1個月,高血壓動脈硬化15例,糖尿病性14例,腎病1例,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11例,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5例,視網膜靜脈周圍炎4例,外傷9例,經常規檢查如視力、裂隙燈檢查、散瞳檢查眼底,出血量大窺不見眼底的患者,眼B超檢查確診為玻璃體出血,均無視網膜脫離,眼壓均在正常范圍。

        1.2 治療方法:對59例不同病因所致的玻璃體積血,進行常規檢查,了解病因,實施治療方案。西醫療法:積極治療原發病,如抗高血壓和降糖降脂,病程早期,予以臥床休息,包扎雙眼,全身應用止血劑,6-氨基己酸6 g靜脈滴注,出血停止后,尿激酶500~1 000單位溶于0.5 ml生理鹽水,每日1次球結膜下注射,10天為1個療程,同時給予0.4 g安妥碘肌肉注射。中醫則根據患者病變與體質辨證施治,運用四物湯基礎上加味,配予涼血止血,止血化瘀,滋陰降火,平肝明目,補益肝腎等藥物,隨癥加減。而對于部分玻璃體內的機化物,選加海藻、昆布等藥,促進吸收。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痊愈:視力恢復至1.0或發病前視力,玻璃體出血完全吸收;顯效:視力提高4行以上,玻璃體出血大部分吸收;有效:視力提高2~3行,玻璃體出血部分吸收;無效:視力無變化或下降,玻璃體出血無改變或加重。

        2.2治療效果:本組治療時間1~6個月,治愈12例,顯效22例,有效1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6.44%。治療后視力較治療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經統計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見表1。對所有患者進行最終觀察3~6個月,均未發生繼發性出血。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6歲,2003年9月初診。左眼起病1個月,曾在某醫院住院,療效不佳而來我院就診。左眼視力僅感光,外眼無特殊,眼底黑,眼壓正常,時感頭暈,納可,易激動,口干,舌質紅苔薄,脈弦,測血壓150/90 mmHg,屬陰虛陽亢,上擾脈絡,日久血瘀,則不見。方用四物湯加味。組方:生地黃12 g,當歸10 g,赤芍10 g,川芎12 g,女貞子15 g,水蛭15 g,旱蓮草12 g,白茅根15 g,藕節15 g,石決明20 g,珍珠母30 g,三七粉10 g。沖服。服1周后,視力指數,玻璃體積血較前吸收,續服1月,視力達到0.8,玻璃體積血基本吸收,眼底清晰。

        4 討論

        玻璃體積血是最常見的致盲疾病,可為眼內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腎病,惡性貧血及眼部的病變視網膜靜脈周圍炎,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玻璃體后脫離等引起視網膜血管病理性改變,毛細血管壁的滲漏及血液粘滯度改變所致,另有一部分是因眼外傷或眼部手術后并發引起的視網膜血管壁的破裂,引起大量出血進入玻璃體而致。由于玻璃體中留有膠質,又無血管,其代謝過程較慢,血液進入玻璃體后容易和玻璃體中的膠質混合,所以其出血過程的吸收相當緩慢,若出血較多而又處理不當時,積于玻璃體中的血塊可發生機化而引起增殖性視網膜玻璃體病變,機化形成的條索可牽拉視網膜導致視網膜裂孔及造成網脫、機化膜,還能促視網膜上無用的新生血管增生,導致血管的再次破裂出血[1]。為此,一旦玻璃體積血的診斷成立,及時采取切實有效和及時的治療措施是治療本病的關鍵。目前對于玻璃體積血的治療尚無特殊的方法和特效的藥物,玻璃體切割手術雖然可以將混濁的玻璃體及陳舊性玻璃體積血切除,但不能解決血管本身的張力和血液本身的凝結度,故仍有繼發出血的危險,而且手術本身也是一種創傷,也有引起網脫和繼發性出血的危險因素。在一般醫院也不適于開展這種高難度的手術,所以,目前大多主張以中西藥物治療為主。在治療當中必須全身與局部結合考慮,應用中西藥物及必要時可考慮玻璃體切割等措施,縮短病程,提高療效。祖國醫學認為,玻璃體積血為瞳神內氣疾病,多以內障目也。臨床上中醫認為,憂思郁怒,疏泄失職,致使氣滯血瘀,熱氣傷血,火郁脈絡,血熱妄行,溢于絡外,陰虛陽亢,血絡受損,氣血不足,失于統攝等,為其病因所在,需辨證施治。在臨床治療中運行四物湯加味,隨癥加減,以水蛭為主藥破血涼血逐瘀功效,補血調血,更有助于改善循環,激活玻璃體積血纖維蛋白溶解酶,加速血塊溶解,可增加毛細血管滲透,亦有利于積血吸收,比單用西醫治療療效確切,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腦出血;急性期;中西醫結合療法

        中圖分類號:R255.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2)12-0035-02

        本院中風病科2008年3月~2011年10月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腦出血急性期62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為住院患者,共105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定的腦出血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證實。排除血液病、腫瘤腦轉移、顱腦外傷導致腦出血,入院24 h以內死亡以及合并有嚴重心、肺、肝、腎疾病、治療不夠4周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2例,男41例,女21例;年齡最小47歲,最大76歲;出血量12~50 mL,平均24.51 mL。對照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齡最小49歲,最大74歲;出血量10~50 mL,平均23.63 mL。2組性別、年齡、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臨床癥狀、體征、合并癥等基本情況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1)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西醫治療:根據病情使用脫水降顱壓、對癥、支持療法,并配合適當康復訓練等。(2)對照組在常規西醫治療及適當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吡拉西坦注射液10 g靜脈滴注,每日1次,療程為4周。(3)治療組前2周在常規西醫治療及適當康復訓練基礎上予醒腦靜注射液20 mL加葡萄糖(血糖高者用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自擬通腑醒腦湯:生大黃(后下)15 g,黃連6 g,黃芩10 g,梔子10 g,三七粉(沖)3 g,郁金12 g,白茅根20 g。每日1劑,水煎250 mL分2次口服或鼻飼(嘔吐者則將中藥高位灌腸)。后2周在常規西醫治療及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自擬祛瘀通竅湯:大黃12 g,三七粉(沖)3 g,水蛭(烘干研末沖入)6 g,郁金12 g,丹參16 g,紅花6 g,牛膝20 g,每日1劑,水煎250 mL,分2次口服。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1]基本治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17%左右;惡化: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不足17%或增加18%以上。死亡。

        3.2治療結果

        3.2.12組治療后血腫吸收情況治療組62例中,血腫完全吸收47例(75.81%),部分吸收15例(24.19%)。對照組43例中,血腫完全吸收15例(34.88%),部分吸收28例(65.12%)。治療組血腫完全吸收率優于對照組(P

        3.2.2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情況治療組基本治愈23例(37.10%),顯著進步27例(43.55%),進步6例(9.68%),無變化4例(6.45%),惡化1例(1.61%),死亡1例(1.61%),總有效率90.33%。對照組基本治愈4例(9.30%),顯著進步9例(20.93%),進步14例(32.56%),無變化10例(23.26%),惡化5例(11.63%),死亡1例(2.33%),總有效率62.79%。治療組的基本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P

        3.2.3治療過程中出現感染并發癥并需要使用抗生素情況治療組出現感染并發癥并需要抗生素治療者21例(33.87%),對照組出現感染并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者38例(88.37%),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4討論

        腦出血急性期的病理損害主要是血腫壓迫、病灶區及周圍腦水腫、血腫分解產物和腦組織直接損傷后釋放的血管活性物質導致的局部腦缺血及與此缺血相關的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重了繼發性腦損害。醒腦靜能透過血腦屏障,有良好的醒腦止痙、清熱解毒涼血、行氣活血開竅通閉等功效,可改善大腦功能,其抑制炎癥因子、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促醒、抑制血管通透性、改善缺氧細胞的水和電解質代謝、增強組織細胞耐缺氧能力從而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保護腦細胞等作用及其使用安全性已為臨床和動物實驗所證實[2]。中醫認為腦出血急性期病機以標實為主[3],風、火、痰、瘀相互交結,影響氣機升降,致氣血逆亂,上沖犯腦。同時,腑氣不通,濁氣上熏,加重病情[4]。腑實與瘀血、熱積、痰濁為病機重點,也是病情轉歸關鍵[5]。通腑清腦湯用具有通腑瀉熱、活血化瘀、涼血止血作用的生大黃為主藥,使上逆的氣血迅速下行,濁氣下泄,腦府得安。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大黃通腑瀉下作用,不但清除腸源內毒素,且能降低血管通透性、促進組織間液向血管內轉移,有利于腦水腫消退,并能縮短出、凝血時間[6]。大黃其成分大黃多糖具有鈣阻滯作用[7],且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從而消除腦水腫,減輕神經損傷[8],減輕血腫及高顱壓對下丘腦-垂體的影響,促使其功能恢復[9]。配伍黃連、黃芩清熱解毒,梔子瀉火清熱、涼血活血,三七止血祛瘀,郁金涼血活血、化痰開竅,白茅根涼血止血利尿,共奏通腑清熱、涼血止血、祛瘀利水、化痰開竅之功效,使腦府中瘀血水濁痰熱迅速清除。從2組出現感染并發癥及使用抗生素情況比較,證明醒腦靜和通腑清腦湯具有抗炎、預防和治療感染的作用,從而降低感染并發癥的發生和減少抗生素使用。治療2周后,腦水腫及熱毒已基本消除,繼續祛瘀通竅、恢復神經功能是下一階段的治療重點,所以第3周后改用祛瘀通竅湯,方中大黃、三七、郁金、水蛭、丹參、紅花、牛膝等均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開竅通絡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王東升.醒腦靜注射液治療急性腦出血40例臨床療效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09,34(9):787~788.

        [3]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333~340.

        [4]林沛,黃永回.加味自擬化血止血利水湯治療腦出血68例[J].廣西中醫藥,2010,33(2):19~20.

        [5]孟旭.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病機演變規律初探[J].光明中醫,2010,25(3):411~412.

        [6]龍舟.腦出血急性期的中醫藥治療概要[J].中醫臨床研究,2011,3(3):88.

        [7]林秀珍,靳珠華.番瀉苷、大黃多糖與腦細胞內游離鈣濃度的影響[J].藥學學報,1995,30(4):307.

        [8]唐立明.中藥大黃的現代醫學基礎與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1,8(3):185.

        篇5

        盡管難治性急性白血病和復發急性白血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間存有共同之處,如預后差、生存期短、長期存活者少等特點。如何提高難治/復發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預后,是目前國內學者正在探索和研究的問題。筆者在常規方案化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療難治/復發急性白血病,并設對照組進行對照觀察。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1.1 發病情況

        36例病例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其中屬難治急性白血病20例,復發急性白血病16例,其中治療組屬難治者9例,復發者8例;對照組屬難治者11例,復發者8例。2組發病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1.2 危險因素分布

        36例患者中屬高白細胞性白血病18例,低增生性白血病3例,繼發性白血病1例,混合急性白血病5例,髓外白血病7例,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1例,老年性白血病6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轉化者2例。

        1.1.3 FAB分型情況

        36例屬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14例(L1 1例,L2 12例,L3 1例),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22例(ML 2例,M2 10例,M3 1例,M4 2例,M5 1例,MAL 5例)。

        1.1.4 分組

        按隨機數字表法統一編號分組。治療組17例,男7例,女10例;年齡14~67歲,平均(35.25±16.16)歲;病程3~36個月,平均(7.81±8.12)月;對照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齡15~70歲,平均(31.56±13.74)歲;病程2~18個月,平均(6.72±4.44)月。

        1.2 診斷與納入標準

        符合急性白血病的FAB診斷及MIC分型標準,符合《鄧家棟臨床血液學》[1]中難治/復發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標準:①經常規方案(HA和DA)全量治療2個療程無效的初治病例;②完全緩解后經過鞏固強化治療,在6個月內首次復發或在6個月后復發但經常規治療無效者;③再次或多次復發的病例。

        1.3 排除標準

        ①年齡在14歲以下及70歲以上,過敏體質及對本藥過敏者;②合并有嚴重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伴隨其他惡性腫瘤者;③不符合納入標準及未按規定用藥者;④中途退出或資料不全,無法判斷療效,或因其他原因影響療效及安全性評價者。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2.1.1 基本治療

        治療組以西醫常規方案化療(AML用MA方案,ALL用MVP方案),配合中醫解毒化瘀方,每日1劑,水煎服。對照組單用西藥誘導化療,方案同治療組。2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結束后統計療效。

        解毒化瘀方藥物組成:山慈菇15 g,青黛10 g,蚤休30 g,虎杖20 g,補骨脂30 g,莪術15 g,川芎10 g,丹參20 g。氣虛者加太子參30 g、黃芪30 g;陰虛者加女貞子20 g、墨旱蓮20 g;血虛者加阿膠(烊化)10 g、雞血藤30 g;出血者加茜草根15 g、白茅根30 g;淋巴結腫大者加浙貝母15 g、牡蠣(先煎)30 g;關節疼痛者加威靈仙15 g、懷牛膝15 g;惡心嘔吐嚴重者加竹茹12 g、法半夏12 g。

        2.1.2 支持治療 化療期間有惡心、嘔吐者,化療前均加用樞丹4~8 mg靜注或靜滴;并常規加用肝泰樂護肝;參麥針護心;碳酸氫鈉、別嘌醇堿化尿液保護腎臟;注意口腔護理,有口腔潰瘍者加用銀蓮含漱液漱口或局部以雙料喉風散外涂;伴霉菌感染者加用制霉菌素或伊曲康唑含服;貧血或出血嚴重者常規輸注紅細胞懸液及機采血小板;感染重者常規加用抗生素;粒細胞缺乏者加用細胞因子。

        2.2 觀察指標與方法

        采用癥狀積分法觀察主要癥狀(發熱、骨關節痛、出血、頭暈乏力、面色蒼白)改善情況;治療前后外周血象變化。

        2.3 療效標準

        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2]中有關標準評定。

        2.4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x±s表示,采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t檢驗、u檢驗及方差分析。

        3 結果

        3.1 臨床療效

        治療結束后統計療效。治療組化療后骨髓抑制期死于敗血癥1例,完成16例;對照組骨髓抑制期心源性猝死1例,腦出血死亡1例,完成17例;死亡病例均計為治療無效。結果見表1。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略)注:經u檢驗,與對照組比較,*P<0.05

        3.2 治療前后外周血象變化

        2組治療結束后外周血三系均有明顯改善,白細胞(WBC)降低,血紅蛋白(HGB)、血小板(PLT)升高,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HGB升高更明顯(P<0.05),但PLT和WBC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象比較(略)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3 治療前后癥狀變化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各癥狀均有明顯改善(P<0.01),化療后10~14 d骨髓抑制期發熱、出血、頭暈乏力和面色蒼白等癥狀反有所加重,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出血、頭暈乏力和面色蒼白癥狀加重均較輕,見表3。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略)注:與對照組同一時點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

        4 討論

        解毒化瘀方中青黛味咸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作用,《本草衍義補遺》謂之“能收五臟之火,解熱毒,瀉肝,消食積”;蚤休和山慈菇具有清熱解毒、清腫止痛的功用。三藥合用,藥性、功用相類,相輔相承,協同增效,目的在于清熱解毒,直祛病邪。活血化瘀藥在白血病化療中的增敏作用在臨床和實驗研究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實[3]。方中莪術辛散苦泄溫通,入肝經血分,為氣中血藥,善破氣中之血,研究表明,莪術提取物欖香烯乳劑對已耐藥的腫瘤細胞仍然敏感,與MDR基因表達關系不密切,不易產生耐藥性[4]。虎杖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散瘀、祛風止痛、清熱利濕、解毒作用,是臨床治療癥瘕積聚、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的良藥;川芎辛溫,有行氣活血、搜風開郁等作用,其主要成分川芎嗪具有鈣離子阻滯作用,是治療心腦血管的有效藥物。近年來研究發現,鈣離子阻滯劑多具有化療增敏、逆轉腫瘤細胞多藥耐藥作用,如梁氏等[5]以HL-60/VCR為靶細胞,發現川芎嗪在非細胞毒性濃度范圍內能增加HL-60/VCR細胞對多種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其耐藥逆轉作用呈劑量依賴性,并能增加HL-60/VCR細胞內藥物濃度,下調細胞膜P170蛋白表達。丹參活血化瘀,與莪術、虎杖、川芎相須為用,協同增效。方中補骨脂辛溫入腎,能補腎固精、止遺縮尿,與青黛、蚤休、山慈菇配伍,寒溫并用,相反相成,陰陽互補,避害趨利,旨在祛邪解毒、活血化瘀。現代研究表明,補骨脂具抗腫瘤和逆轉腫瘤細胞耐藥的作用[6]。

        本觀察結果顯示,在常規方案化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療難治/復發急性白血病,可明顯改善發熱、骨關節痛、出血、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等癥狀,減輕化療骨髓抑制,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鄧家棟,楊崇禮,楊天楹,等.鄧家棟臨床血液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88.

        [2] 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14.

        [3] 胡凱文,左明煥.中藥逆轉腫瘤細胞多藥耐藥研究述評[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3(3):33.

        [4] 王寶成,郭 軍,狄劍秋,等.欖香烯乳劑與腫瘤多藥耐藥的基礎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1996,23(2):1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在线 |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午夜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久久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αv| 国产内射999视频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 射精专区一区二区朝鲜|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永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22|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免费l|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国产精品第一区揄拍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精| 亲子乱av一区区三区40岁| 在线成人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伦理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不卡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系列| 国产一区在线mmai| 国产伦精品一区三区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免费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