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3 15:37:4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商業模式的重要性,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商業模式 價值 關鍵因素
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的普及促使人們開始思考除了產品生產和服務能夠提供商業價值之外的其他獲取方式,商業模式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并且首先受到實踐界對商業模式的追捧。埃森哲(Accenture)在就“公司創造和獲取價值的核心邏輯是什么”針對這個問題對40家美國公司70位高管進行訪談時發現,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商業模式(Linder和Cantrell,2000)。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在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這促使了學術界對商業模式開始進行大量研究。正因為如此,本文圍繞蘋果公司的案例深入分析商業模式對于企業價值的重要性以及商業模式如何創新使企業獲得價值。
一、商業模式與企業價值
(一)商業模式是什么
商業模式涵蓋了企業做什么、如何做、如何實現贏利等問題,實質上是商業規律在經營活動中的應用,它包含了企業從獲取資源、組織生產、營銷產品、售后服務到研究開發、合作關系、客戶關系、獲得收入途徑等幾乎一切企業活動。PaulTinuners(1995)認為,商業模式可以看作是由產品流、服務流和信息流構成的一個流程系統。之后Wikipedia又提出,商業模式是企業(a business)為了創造收入(revenue)和利潤(profit)的方式與方法。Mitehell和Coles(2004)兩位咨詢師把商業模式定義為“7W”即:一個組織在何時(when)、何地(where)、為何(why)、如何(how)和多大程度(how much)地為誰(who)提供什么樣(what)的產品和服務,并不斷開發新的資源以滿足這些的一種組合。哈佛商學院的教學參考資料上定義商業模式是“企業贏利所需采用核心業務來進行決策與平衡”。 我國清華大學雷家X教授概括出商業模式的定義認為一個企業如何利用自身資源,在一個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商業流程的特定環境中將商品和服務提供給需求方,并收回投資、獲取利潤的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所謂商業模式,它是指為了能夠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把能使企業運行的內外各要素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獨特核心競爭力的運行系統,并通過最優實現形式滿足客戶需求、實現客戶價值,同時使系統達成持續贏利目標的整體解決方案。當今是一個由速度和差異化決定的社會,獨具特色的商業模式必將成為一個企業為了尋找生存和發展機會的最佳手段。找到并能夠正確選擇有良好市場前景的商業模式必然有助于企業的成功發展。
(二)企業價值的概述
企業價值可以是一種價值理念,反映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讓自身價值在市場中得到認可,從而會不斷尋求價值增值的途徑,并把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戰略目標從事各項經營活動;企業價值也可以表示為一種具體指標,如企業總資產價值、股權價值、公司價值等,用來衡量企業在某種市場狀態時的價值量大小;可以表述為社會價值,來描述企業創造的社會財富、帶動的就業、滿足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等。
但就其實質來說,企業價值其實是企業的一種價值屬性,它的功能是能夠滿足主體需要,是企業對社會的一種貢獻值。因此,企業價值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不同主體對企業價值的認識不同,同樣研究者研究和分析企業價值站的角度不同,對其內涵的理解和衡量標準就會不一樣。
二、商業模式創新在企業價值中的重要性
在談論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性這個問題上,本文將以大家熟知的蘋果公司作為案例來充分的剖析這一點。2010年5月份26日,美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那一天,蘋果公司以2213.6億美元的市值,一舉超越了微軟公司,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公司。2003年初,蘋果公司的市值也不過60億美元左右。一家大公司,在短短7年之內,市值增加了近40倍,如果說這是一個企業史上的奇跡,估計沒人會反對這一觀點。為什么蘋果公司的市值飆升?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顧蘋果公司在這短短的時間里做了什么。
在蘋果公司岌岌可危,市值不到40億美元的時候,喬布斯再次回到了他親手創立的蘋果。喬布斯回到蘋果所做的首先一件事情就是重塑了蘋果的設計文化,推出了iMac,讓蘋果電腦重新定位在“酷品牌”。但當時的資本市場并未對喬布斯的舉動做出反響,iMac和以前的蘋果產品一樣,使用者仍局限在所謂的“非主流”。 之后,喬布斯為了進入音樂播放器市場推出了后來創造了奇跡的iPod。不過,當時的這一舉動并同樣沒有受到資本市場的歡迎。因為它既不是最早推出數字音樂播放器的公司,同時一家名為Best Data的公司也推出了一款新的產品,產品性能優良,既可方便攜帶,外觀上也新穎時尚,而蘋果公司推出的iPod,在各方面也并無太多優勢之處。一直到2003年,蘋果公司的用戶主要還是大部分局限在“非主流”用戶。盡管大家都知道到蘋果的產品性能很好,但大多數的人不愿花如此高昂的價格去購買。就在2003年,蘋果推出歷史上最具革命性創新的產品――iTunes,它推動了蘋果市值的快速飆升。可惜的是,蘋果的成功中大家都恰恰低估了它的價值。最初,iTunes只是一個用于iPod產品的音樂管理軟件。而現在,它已然成為蘋果終端的管理平臺,無論是iPod、iPhone還是iPad,都是通過iTunes來管理的。iTunes是蘋果的創新樞紐。不夸張的講,沒有iTunes的產生,就不會有之后iPhone和iPad這樣創新性的產品出現。
iTunes為什么會如此重要?因為iTunes并不僅僅是大家所認為的一款軟件產品,它的出現標志著蘋果公司轉型的開始。iTunes出現之前,蘋果只生產實體產品,盡管它所生產的產品非常不錯,但與其它同等品牌生產的產品比較,它的產品同樣是可以被替代的。然而iTunes改變了這種狀況,因為iTunes的出現,讓蘋果公司開始打開音樂市場,不再是僅僅依靠賣產品賺錢,同樣可以依靠賣音樂來賺錢。不過3年,iPod + iTunes組合就為蘋果公司帶來了近100億美元的收益。 ITunes受到了來自用戶和合作伙伴等更多人的支持。因為iTunes的存在,能夠讓更多喜歡音樂的人去輕松找到好音質的正版音樂,從而大大增加了iPod的銷售量,也讓ipod與其它品牌的播放器產生了很大的不同,迅速的占領近90%的市場。iTunes同樣也受到唱片公司的歡迎,Itunes的出現似給唱片公司帶來了福音,來解決他們面對泛濫成災的音樂盜版無能為力的現狀。最高興的仍屬蘋果公司,它不僅能夠靠銷售iPod賺錢,iTunes同樣讓它賺音樂的錢。
隨后,蘋果在2007年了首款iPhone智能手機,掀起了一場智能手機的變革。Iphone手機除了產品本身的設計創新外,并將iTunes+iPod組合中的技術進行了引用,在2008年推出了App Store軟件,與iTunes相對接。iPhone + App Store的組合,使蘋果公司占據了手機市場的主導地位。在2010年,蘋果公司又一次成功了iPad產品。這款新產品所采用的操作系統與iPhone同樣,看起來像是一個放大版的iPhone,應用軟件方面也是沿用的iPhone + App Store的模式。盡管這款產品遭受外界的質疑,但同樣得到了“蘋果粉”的追捧,銷量同樣可觀。
在說了那么多眾所周知的事實之后,我們再來談蘋果在商業模式的創新。因為正是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才會有蘋果脫胎換骨的變化,商業模式的創新遠遠超越了其在產品創新方面的意義。可見,商業模式的創新對于企業價值增值的重要性。
三、如何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
商業模式的創新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進行呢?
正如蘋果公司所做的那樣,第一就是知道顧客需要什么。管理大師德魯克講過:“企業的目的不在自身,應當存在于企業本身之外,必須存在于社會之中,這就是造就顧客。顧客決定了企業是什么,決定企業生產什么,企業是否能夠取得好的業績。由于顧客的需求總是潛在的,企業的功能就是通過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從而激發顧客的這樣潛在需求。”
關鍵詞:農業要素集中化;規模經濟;C-D生產函數
一、研究背景和理論基礎
(一)農業要素集中化提出符合時代要求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業發展從此走上快車道。經過了30年的推廣和實施,其弊端日益顯露。因此在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擴展的新形勢下,這種體制越來越不能適應我們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新的體制呼之欲出。
而其根源在于現有體制下,本來有限的農業生產要素不能很好地集中起來,發揮規模效應,不能更進一步挖掘農業生產潛力。
(二)農業要素集中化所帶來的規模經濟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目前經濟學領域關于規模經濟推動農業發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理論,一是馬克思關于農業大生產、小生產問題的基本論述,即小農生產方式是落后的,歸結起來,是注定要滅亡的;農業生產中的大生產優于小生產,并將排擠和取代小生產。二是西方經濟學中馬歇爾和保羅?A?薩繆爾森關于規模經濟理論,其中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談到“大規模生產的利益在工業上表現得最為清楚;大工廠的利益在于:專門機構的使用與改革、采購與銷售、專門技術和經營管理工作的進一步劃分”。并且馬歇爾還論述了規模經濟形成的兩種途徑,即依賴于個別企業對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組織和經營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內部規模經濟”和依賴于多個企業之間因合理的分工與聯合、合理的地區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規模經濟”。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在農業生產經營中把勞動力、市場、土地、技術、資本等要素的集中化,可以產生農業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性;通過要素集中,可以實現某一農業生產單位的“內部規模經濟”和一個大規模的農業地區的“外部規模經濟”。
二、C-D生產函數模型及其應用
本文將借用C-D生產函數建立計量模型,力求從客觀和科學角度論證該結論,并且結合河南商丘市的農業調研數據進一步說明農業要素集中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模型建模思路及其形式
基于用定量的方法分析農業要素集中化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益的可能性,通過收集的時間序列數據來,建立合適的生產函數模型,用數學公式對現實發生的生產過程的投入要素與產出量之間的技術關系進行擬合。
我們采選的是關于生產函數模型中的多要素C-D模型(生產函數的概念首先由美國數學家Charles Cobb和經濟學家Paul Dauglass于1928年提出),模型假設勞動Lab,資本K,技術A,土地L,則產出Y與以上的各類要素的組合關系可以用如下形式的模型描述:Y=ALabLKKLT,根據要素的產出彈性的定義,可以推出E■=■?■=Al Lab■K■L■■=l,E■=■?■=k,E■=■?■=t,即參數l,k,t分別是勞動,資本,土地的產出彈性,那么有產出彈性的經濟含義,應該有0≤l≤1,0≤k≤1,0≤t≤1,在其中如果l+k+t顯著接近1,即參數滿足近似一階齊次性,也就是認為農業生產過程中呈現規模報酬不變的狀態,因為A(λK)K(λLab)L(λL)T=Aλl+k+tLabLKKLT=λALabLKKLT即當資本,勞動,土地的數量同時增加λ倍,產出量也增加λ倍;同理如果l+k+t顯著小于1,認為農業生產過程中呈現規模報酬遞減的狀態;反之,則可以認為農業生產過程中呈現規模報酬遞增的狀態。
(二)C-D生產函數模型應用于商丘市農業要素集中化的實證檢驗
1、檢驗對象。商丘市是國家著名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新興工業城市,被國務院定為“全國農村流通體制改革試驗區”、“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并成為河南省三大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因此筆者選擇商丘市作為此次實證檢驗的對象。
2、檢驗步驟。由于原始數據比較冗雜,本文將采用統一單位、等權加權的方法,即對于同一類型的不同單位的數據,統一換算。如這次對農業資本的加總過程中,我們通過查詢國家的相關規定,將農村用電量(0.6元/每千瓦時),機電灌溉面積(國家規定農業機電灌溉投入為2元/畝)等原始數據經過處理后換算成具體金額,而農業機械等數據則是在咨詢商丘市農業局相關人員的前提下,耕作機械按5000元/臺,每臺扣除700元的國家財政補貼,收割機械則按15000元/臺記入資產總額中,最后關于資產投入總額的計算則采用農機,農業基礎設施,政府農業投資3部分等權加權的方法計算出農業資產總額。加工后的可用于下一步模型分析的數據如表1所示:
根據C-D生產函數模型:
Y=A0eλtKαLβLabμ
其中Y表示農業生產總值(億元),A0表示2002年科學技術水平,λ表示科技進步速度,K表示農業投入資本總額(億元),Lab表示勞動力(萬人),L表示農業耕作面積(萬畝),對模型先進性對數化,Log(Y)=Log(A0)+λt+αLog(K)+βLog(L)+μLog(Lab)
由對數化后的模型可以看出,A0表示2002年科學技術水平,λ表示科技進步速度,A0為一常數,而λ同樣可以通過2002年到2007年期間的農業科技貢獻率求出商丘市農業科技進步的速率,因而二者在模型中都為常數,在運用Eviews進行回歸分析時,用常數C來代表A0與λ,但這并不意味著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不具有推動作用,由后面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常數項C(即原模型中的A0的對數值)的T值與P值都很顯著,并且求得的常數系數很大,在將其放入原模型中,我們可以發現,同樣的資本,土地,勞動的投入經過科學技術這個乘數效應,其對農業總產值的增加的推動作用都得到顯著提升,這也表明科學技術對其他要素具有極強的輻射作用,即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體現在對其他生產要素的強化。
運用EVIEWS軟件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輸出結果如表2所示。
由輸出結果可以看到,擬合結果的R-squared=0.998961,Adjusted R-squared=0.997403,表明商丘市農業總產值的數值的99.74%的變化可以由農業投入資產合計的對數與勞動力的對數值的變換來解釋,同時F-statistic也很大,表明模型總體上擬合的不錯。同時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模型中LOG(L)前面的系數小于0,這顯然不符合經濟含義,但是結合商丘市的實際狀況來看,由于搜集的是商丘市的總體數據,而土地的規模集中經營只存在部分的試點單位,因此總體上并不存在土地的規模經營,擬合效果也就不理想。對此筆者考慮把模型中的土地變量L去掉后再進行回歸分析。
把模型中的土地變量剔除后再次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輸出結果如表3所示:
回歸分析結果的R-squared,Adjusted R-squared,F-statistic均很大,并且變量前的相關系數都為正數,這符合實際經濟含義,即商丘市的農業產值隨著勞動力和總資本的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從回歸結果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兩個變量前的系數α+μ≈1.018>1,即資產和勞動的產出彈性大于1,表明商丘市2002-2007年農業生產呈現規模報酬遞增的狀態,也間接證實商丘市近年來在農業生產要素集中化趨勢帶動下逐步形成規模效益。
總之,商丘市在已有的土地經營模式下加大對勞動力、資金、科技的投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中要素的集中度,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約10%的投入增長帶來了農業產值15%的增長,農業要素集中化所帶來的規模報酬遞增效應在商丘得到了充分體現。這也證明了商丘市探索適度規模經營的正確性。
三、結束語
基于上述對商丘市的實證模型分析,結合當代中國國情,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到農業集中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的本質,形成市場化的價值取向;同時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經營及產業集聚效應,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和土地資源規模效應的發揮,也有利于整合社會資源,加快城鎮化進程;其產加銷一體化的組織結構,既能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的更大增值,又能有效聚集農業資源,有利于促進農業資金、技術、管理的集約,并且其推進過程中可以培育大批農村生產、經營、管理人才,有利于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經營技能和整體素質。歸根到底,農業集中化經營能有效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載體,應作為中國農業轉型階段的重要戰略措施加以實施。
參考文獻:
1、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華夏出版社,2005.
2、(美)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Microeconomics[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關鍵詞:商業模式創新;產業鏈;合作共贏;制度;契約;價格
中圖分類號:F062.9;F426
一、引言
美國移動廣告服務商Mobclix的數據顯示,截止至2010年10月18日蘋果應用商店App Store中應用程序數量已超過30萬,該數字包括所有可以提供下載的20.7萬個收費應用和9.4萬個免費應用軟件。Asymco研究機構預測,到2011年6月,蘋果App Store應用程序商店預計將達到140億次下載數量(平均單次價格為0.29美元)。蘋果與其SP三七分成,其SP將獲得近30億美元的分成。該案例是移動互聯時代合作共贏的典范。“2010移動互聯網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移動前董事長王建宙明確表示,對于中國移動來說,開放與合作是其經營發展的經驗。只有開放才能出現盡可能多的創新應用。終端、操作系統以及規范等方面都應朝著開放的路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更需要加強開放與合作,堅持合作共贏。
二、研究綜述
在研究綜述中,主要就商業模式創新的概念、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力與商業模式創新的視角三個方面對相關理論進行了詳細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理論框架-案例分析-修補理論框架-結論的研究方法與解決移動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四個方面問題。
(一)關于商業模式創新的概念研究
Afuah和Tucci(2000),Rappa(2004)認為商業模式實質是企業的一種“運作秩序”和“方法”。企業可以依據這種秩序和方法有效利用上下游企業資源,實現價值增值。Voelpel等(2004)指出,商業模式是在了解顧客需求及其變化的基礎上,以產品(服務)為載體,配置企業價值創造和傳遞網絡,提高運作效率,放大顧客價值的同時,確保利益相關者受益。
對商業模式創新的認識起源于19世紀末,洛克菲勒(Rockefeller)在對交易成本的認識上發現了商業模式創新的秘密,把生產經營活動集中在公司內以降低交易成本。Amit和Zott(2001)認為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創新的重要土壤,也是價值創造的關鍵,商業模式創新是企業主導戰略重新定位的驅動力。Magretta(2002)指出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對任何一個成功的組織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Rothman(2001)的研究從側面支撐了Magretta的觀點,他發現,商業模式創新是改變世界的公司經營成果的關鍵所在。在商業模式創新的研究方面,歐陽峰和趙紅丹(2010)指出,國內外對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主要遵循以下五條路徑:探索商業模式創新的秘密、探討商業模式創新的思路、注重商業模式創新的方法研究、轉向商業模式創新的過程性研究和聚焦于同商業模式評估的結合。
(二)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力
眾多學者探討了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力,并認為商業模式創新動力是企業選擇商業模式創新時機和途徑的前提。Timmers(1998)、Amit和Zott(2001)等早期研究者認為,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是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動力。Willemstein等(2007)的研究也證實了企業內部技術的提升是推動生物制藥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力之一。市場競爭與經營危機是迫使企業尋求創新機會的一個重要原動力,也是使企業實施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驅動因素。Venkatraman和Henderson(2008)深入研究了壓力促進商業模式創新的作用方式,發現技術和經營方式的變化會給企業帶來壓力,當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或達到臨界點)時,企業就會產生商業模式創新的需求。Linder和Cantrell(2000)的研究表明企業高管的創新精神是推動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動力。也有一些學者試圖系統地解釋不同創新動力的作用方式。例如,Mahadevan(2004)從價值創造的角度考察了不同因素對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從系統視角說明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
(三)商業模式創新的視角
關鍵詞 商業模式演變 路徑依賴
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相同的能力來利用價值創造中的不同資源,在位企業和后發企業在此方面更有著顯著的不同,[1]這與公司在認知上被路徑依賴行為限制的范圍相關。[2]路徑依賴行為意指過去事件的想法指導未來行為和歷史性事件,隨著時間的過去也意指著持續不變的決策方式。[3]通過對歷史背景、天賦資源、偶發性事件和自我加強機制的結合,公司趨向全神貫注于特有路徑。[3,4]筆者認為,在商業模式演變的過程中路徑依賴會有相當大的影響,但是在位企業和后發企業所展現的結果是不同的。
路徑依賴行為將引導在位企業將新技術融入現有的商業模式中,因為這些企業更趨向于安于現狀。[2,5]在位企業的意義建構任務將被它現存商業模式中的主導邏輯所約束,因而一個成功建立公司的過濾過程就像排除和公司現有商業模式有本質不同的模式識別過程。相應的,筆者希望在位企業致力于效率、價值創造的主要資源并通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來演變商業模式從而使經濟效益最大化。而且,在位企業將更有興趣創造內部互補、在現存產品和服務中導入新技術并在已有合作伙伴的支持下為現有顧客提供服務。[6]因此,在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目標將是促使現有的互補性資產來創造經濟效益和增強他們的競爭能力。[7]幾種自我增強機制的結合即遵守已經建立的決策規則、使用內部互補性資產、滿足現有顧客的期望將驅使在位企業不過于偏離現有的商業模式。植入公司調整過的系統將進一步加強在位商業模式,尤其是在歷史上已經看到由于經濟重要性和健康及安全考慮政府大規模參與的工業中。
路徑依賴不僅限制在位企業,而且隨著時間的過去可以使新的商業模式演變。大型公司擁有為商業模式創新提供寬廣多種出發點的巨大資源,并可以讓多種商業模式進行實驗,同時包含新商業模式的交叉補貼。[5]這可以提高適應最終成為標桿商業模式的機會。[8]因此,如果沒有需要立即做明確的選擇,商業模式演變需要更長的時間,導致商業模式經過持續很久的周期從而有更豐富的多樣性。最終,筆者認為在位者對偶發性事件會相對不受影響,不僅主導思維的認知限制抵抗商業模式的適應過程,而且交叉補貼也會創造財政緩沖來抵御顛覆性事件。
后發企業被路徑依賴阻礙的程度更小,因為他們并不面臨將新科技融入現有商業模式的認知限制,也因而可以發展全新的商業模式。后發企業在二選一的商業模式下更小程度的受限制,在追求激進商業模式中也可以更靈活。因此,筆者期望這些公司強調創新作為價值創造的主要資源并與一個產業中已經建立的商業模式做根本的分離,基于通過獨特方式捆綁新產品和服務吸引非傳統伙伴和瞄準新用戶。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目標將是利用新合作伙伴的互補性資產來創造獨一無二的價值主張,但是商業模式的新奇方面在其自身起著主導邏輯的作用。當后發企業預先進入的經驗創造促使相鄰產業有關知識的轉變機遇的時候,它幾乎將成為依賴價值創造新資源的需求,以此來從在位者拉走客戶并挑戰他們的主導市場地位。[9,10]自我加強機制是那些顧客期望后發企業遵守以創新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從而相比在位者脫穎而出,對于創新的依賴也暗示后發企業在對他們的商業模式創造合理和讓顧客接受時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尤其有限的資源是限制后發企業的主要原因,[11]因而這些企業可以在某一個時間點只追求單一的商業模式而不能在一個較長周期內維持實驗。當他們不能選擇商業模式的時候這種模式最終將成為標準,他們可能最終不會生存下來。相比之下,在位者一旦了解仍然有轉換標準的選擇,[8]或者當他們的政治重要性足夠大的時候,即使他們的商業模式失敗政府也會給予支持。此外,后發企業在尋找切實可行商業模式中更易受到偶發性事件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有益也可以有害。在好的一方面,后發企業可以更容易利用偶發性事件,如危機事件或規則變化,因為他們可以在變化的背景下更靈活的調整他們的商業模式;[12]在壞的一方面,小企業缺乏對付對他們最初商業模式具有顛覆性影響偶發性事件的緩沖帶。因此,當后發企業的商業模式可以使用創新作為價值創造的主要資源,這些企業的探索過程也會受到限制,因為他們只可以開發一個商業模式并且更容易受到偶發性事件的影響。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路徑依賴對在位企業和后發企業的商業模式有著各不相同的影響,這起源于主導邏輯的認知約束、互補性資產的角色和偶發性事件的出現這幾種因素復雜的相互作用,并且都與企業的路徑依賴行為有關。表1概括了筆者深入調查的主要結論。
(作者單位為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
[作者簡介:王昊(1987―),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Chesbrough,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354-363.
[2] Chesbrough,H.,Rosenbloom,R.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529-555.
[3] Sydow,J.,Schrey?gg,G.,anizational path dependence:opening the black b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9(34):689-709.
[4] Garud,R.,Kumaraswamy,A.,Karn?e,P.Path dependence or pathCre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7):760-774.
[5] Sosna,M.,Trevinyo-Rodríguez,R.N.,Velamuri,S.R.Businessmodel innovation through trial-and-error learning:the naturhousecase[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383-407.
[6] Amit,R.,Zott,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2001(22):493-520.
[7] Teece,D.J.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licationsfor 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J]. Research Policy,1986(15) :285-305.
[8] Bayus,B.L.,Agarwal,R.The role of pre-entry experience,entrytiming,and product technology strategies in explaining firm survival[J]. Management Science,2007(53):1887-1902.
[9] Ansari,S.,Krop,P.Incumbent performance in the face of a radicalinnovation:towards a framework for incumbent challenger dynamics[J]. Research Policy,2012(41):1357-1374.
[10] Hockerts,K.,Wüstenhagen,R.Greening Goliaths versus emergingDavids―theorizing about the role of incumbents and new entrantsin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481-492.
模仿是商業模式創新的基礎,幾乎一切成功的商業模式都是在不斷模仿基礎上創新的。
當年的一個叫Myrice的網站抄襲了網易的商業模式,用個人主頁空間來吸引當時的不到600萬上網用戶。后來因為Myrice看不到商業前景,賣給了Lycos,相反,網易則因為堅信商業模式可以不斷完善,可以不斷模仿別人的成功經驗,可以將別人的模式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獨特商業模式,而造就了一個中國首富。
騰訊成功,同樣模仿了無數的商業模式,騰訊作為中國今天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同樣是在對其他商業模式不斷模仿和嫁接中成熟,成長,至今都沒有為產業提供原創性的創新產品。幾乎都是作為追隨者,模仿別人的產品,超越原創者,甚至滅掉原創者。甚至,騰訊公司的標志性符號,那只企鵝的標識,就是完全模仿Linux,幾乎可以逼真。
也許有人會覺得模仿別人的商業模式是很丟人的事情,但實際上世界上沒有百分百模仿成功的案例,幾乎所有成功的模仿都是與其他的商業模式和資源嫁接在一起,都被賦予了全新的形式或內容。
即使是同樣的商業模式,也不一定都會取得成功,找到了好的商業模式,不僅仍然需要不斷創新,同時還要堅持對其商業價值的執著追求。騰訊堅持模仿新的商業模式為我所用,并將眾多商業模式融合為獨特的騰訊模式,使騰訊的商業模式不斷完善。
據說,有一個人作icq工具比騰訊早了一年,因為沒有看到即時通訊商業模式的前景,沒有看到即時通訊與其他商業模式嫁接會產生的乘數效應,當時只想在行業內推廣,一開始就想收費,不到一年,就徹底退出了這方面的競爭。而騰訊用免費,用商業模式的不斷模仿和嫁接,最終獲得了成功。
當年王志東時代的新浪也作了一個新浪即時通訊工具“新浪尋呼”,據說當時騰訊由于資金緊張,很想把QQ賣給新浪,但新浪并不認同QQ有多大價值,也因為當時的新浪并沒意識到即時通訊工具在互聯網中的重要性,沒有看上騰訊,自己開發了一個“新浪尋呼”。因為使用和推廣的不利,更是因為沒有堅信即時通訊的商業價值,新浪尋呼悄無聲息,而騰訊的QQ名滿天下。這種商業模式的模仿,失敗之處,就在于沒能堅持,也沒有把即時通訊與門戶網站的價值加以有效嫁接,沒有產生乘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