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3 15:37:2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健康生活的小知識,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高校 教職工 健康 生活方式 健身
一、引言
健康是人類生存、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是現代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目標之一。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因素是影響人類健康的最主要因素[2]。高校教職工由于特殊的工作環境,使他們身體運動的機會大大減少,在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壓力,造成了教職工的“健康問題”。教職工身體素質下降,患上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要解決健康問題就須從教職工的生活方式入手,使人們自愿采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終達到人人健康的目的。通過對教職工體檢結果的統計分析,全面了解我院教職工身體健康狀況及疾病分布情況,掌握教職工身體健康概況。通過對教職工的生活方式的調查,了解教職工生活方式的形式、特征和習慣,提出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是提高生活質量、保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因素。把科學的體育鍛煉作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調節教職工生活中的心理和行為。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2.1研究對象:北方某高校在職教職工
2.2研究方法:
2.2.1 問卷調查法
全面了解有關生活方式的研究現狀。設計教職工生活方式調查問卷。問卷涉及個人簡介、生活習慣、健身情況、社會活動與衛生保健五個方面,包括 24個子問題。就問卷的整體內容及結構請專家進行判定,專家一致認為該問卷具有較高的效度,進行問卷效度檢驗,問卷具備研究調查的有效性;采用重測法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問卷信度符合調查要求,表明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調查男教職工100人,女教職工120人。三十歲以下占19.66%、30—40歲人數占40.56%、40-50歲人數占31%、50歲以上人數占8.84%;行政干部占26.1%,職工18.88%,教師55.02%。
2.2.2 邏輯分析法。對問卷調查結果所得的數據運用邏輯學方法進行分析。
2.2.3 數理統計法。用統計學方法和對比分析法,所有數據均采用X2檢驗。
三、結果與分析
3.1 教職工體檢結果分析
3.1.1教職工體檢概況
兩年的體檢報告中,教職工所檢項目未見異常者分別占占所檢人數的26.7%和25.3%,這說明在生理上有1/4的教職工屬健康狀態,而3/4的教職工是“帶病”工作。常見病檢出率較高項目依次是:高血壓、高血脂、乳腺增生、脂肪肝和膽囊炎。列前五位的檢出項目除高血壓一項外,其余項目均檢出率呈增長趨勢,經卡方檢驗不同年度相同項目均有顯著性差異。根據臨床醫學理論除高血壓病具有遺傳獲得性外,高血脂、脂肪肝、膽囊炎和乳腺增生都是后天獲得性疾病,且與飲食生活習慣和精神壓力有極大關系。
3.1.2 檢出率較高項目不同年齡性別的比較
高血壓、高血脂和脂肪肝等潛在性疾病在50歲以前呈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趨勢。同年度四個年齡段高血壓、高血脂和脂肪肝在同年度同項目上均無顯著性差異。高血壓、高血脂和脂肪肝等“現代文明病”近2年來增長幅度較快,在4個年齡段中占相同檢出項目近一半的機率,已成為影響我校中青年教職工身體健康水平的最大“隱患”。高檢項目性別分布中,高血壓、高血脂和脂肪肝分列前三位,且在不同年度上,男性和女性高血壓項目無顯著性差異(P﹥0.01)。同年度男女不同性別進行統計學檢驗,高血壓、高血脂和脂肪肝均顯示差異非常顯著(P﹤0.01)。檢出率較高項目的性別比較中男性三項平均檢出率高于女性,“三高”疾病在男女性別分布中男性占絕大比例,反映出男性教職工飲食失衡或者說生活不規律且。
3.2 教職工生活方式調查分析
3.2.1 教職工對健康行為的認識不足
健康行為是個體為了預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積極行動。它包括改變危險生活方式、減少或消除健康危險行為(如吸煙、酗酒、不良飲食以及無保護等),采取積極的健康行為(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定期體檢等), 以及遵從醫生指導等行為[4]。調查顯示:教職工對健康的概念比較模糊。了解一點和不了解的占70.69%。這與教職工忙于工作,對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方面關注較少有關,平常認為沒病就是健康。認識不足限制了教職工自我調節能力及行為方式。對自己的身體反應和情感體驗沒有正確的認知會影響教職工良好習慣的形成。當感覺到身體有不適反應時,25.7%的教職工選擇立即去看醫生、50.2%的教職工選擇自我調整,盲目的調整往往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而自行處理和不必太在意的分別占調查人數的12.85%和11.20%。
3.2.2 教職工飲食習慣調查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各樣的富貴病也開始纏身。許多人辛苦了半輩子到了享清福的時候,卻又患上諸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之類的疾患。這種結果與平時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調查顯示:24.90%的教職工飲食均衡,保持吃早餐的習慣。飲食習慣方面,38.15%的教職工都不注意營養素的攝取,順其自然,認為只要吃飽了就行,喜歡吃什么就買什么。只有不到24.9%的家庭注意一些膳食搭配。我校教職工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飲食習俗。地域性的膳食習慣帶來的營養不均衡,損害了教職工的健康。因此,養成一個自律、養生、保健的生活習慣,可以延緩衰老,讓生活更健康。
3.2.3 教職工作息規律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作息時間表沒有多大的問題,特別是對于現在很多白領或高校知識分子來說,很多時間都是規定好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想熬夜就熬夜這種任意更改生物鐘的行為,這種行為將給身體留下莫名其妙的疾病。調查表明:教職工作息時間科學較合理,75.90%的教職工睡眠時間能夠保持在6—8小時。且6-7點起床的教職工分別占調查人數的39.76%。67.07%的教職工偶爾熬夜,引起的疲勞很快可以調整恢復。經常感到疲憊的教職工占10.44%。長時間比較疲勞,但經調整恢復的占21.29%。睡眠時間和長短是因人而異的,并無法制定一個絕對時間,但對于大多數平常人而言,每天要睡足8小時才能保證健康。睡好睡足了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保證頭腦清晰和良好記憶力、敏捷度,從而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同時良好的睡眠還能驅除疾病和延年益壽。
3.2.4 教職工參加體育鍛煉現狀
高校具有的體育場地設施能滿足教職工各種健身的需要。但調查結果顯示:學校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教職工僅占調查人數的16.87%,通過實地考察,經常參與體育運動的教職工更是及少數,往往只有在全校性的運動會上,有些教職工才能去一次運動場;而經常加體育鍛煉且每次鍛煉的持續時間在一小時以上的教職工,占調查人數的33.03%。由此推斷,我校教職工體育人口的比例不到全校教職工人數的10%。調查顯示:教職工不參加體育鍛煉因素主要是沒時間,占調查人數的 45.9%,沒有適合的項目和沒興趣分別占 10.63%和 14.49%;時間與一定的健身場所不足是影響教職工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因此,學校為了改善教職工的健康水平,使不同性別人群參與體育鍛煉,一定要根據教職工的需求傾向,創設多渠道的健身路徑。
3.2.5 生活煩惱與生活壓力。
生活壓力是影響城市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Beta=0.265,P
3.2.6 教職工休閑方式
閑暇時間是勞動和休息之外,個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人們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進行精神產品的創造和人智力的進步,是實現人們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余暇時間的休閑方式是教職工課余或周末的生活習慣和活動內容的選擇性內容。從調查得知教職工的休閑方式存在一些問題。教職工余暇時間的選擇中,看電視排第一位,占調查人數的37.75%。看書或上網占調查人數的32.93%。排第三位的是與朋友聚會,占25.7%,參與文體活動的占13.25%,排列第四。可以看出體育活動在余暇時間所占的比例有較大的提高空間,教職工完全有時間參與健身運動。健身運動雖然占去一定的時間,但換來的卻是高效率的學習與工作,及終身享用的健康身體。體育健身活動不僅能提高身體健康水平,還能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教職工建立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和積極向上的生活熱情。而看電視,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不能等于健康的休息。
四、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 結果顯示兩年度檢測結果均顯示有近四分之三的教職工屬帶“病”工作狀態。高血壓、高血脂和脂肪肝三項男性檢出率是女性的3倍。高血脂、乳腺增生、脂肪肝、高血壓和膽囊炎。檢出項目在51歲以前為隨年齡的增長而呈增長趨勢。 “文明病”成為影響中青年教職工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
4.2.2 教職工的健康水平與教職工飲食習慣、作息方式、休閑時間的利用、不參與體育鍛煉的生活方式有一定關系。
4.3.3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教職工較少。經常加體育鍛煉,并且給自己制定了鍛煉計劃的教職工占12.04。而每次鍛煉的持續時間在一小時以上的占33.03%。
4.2 建議
4.2.1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樹立科學而規律的生活方式。科學膳食,降低“文明病”的患病率。
4.2.2 加強教職工健身和健康意識的教育,以促進他們體育健身理念的形成并盡快轉變為實踐行動,科學合理的身體練習,有助于氣血通暢,增強人體免疫力,調節新陳代謝。
4.2.3 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通過工會、體育部等部門建立相應的專門機構,為教職工提供健康與健身咨詢。
4.2.4 組織各類文體競賽活動。組織教職工開展小型多樣的競賽活動,吸引教職工參與體育活動。加大對體育健身生活環境的投入和改善擴展教職工體育健身生活的時空范圍。
參考文獻:
[1].張力為.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苗大培.論體育生活方式[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0,15(3):6-8.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困惑;自我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5-00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5.010
當前,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的心理困惑也呈現明顯的變化,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大學生正處于從青春期向青年期的過渡階段,無論是從個體身心發展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環境和成長環境變化的角度,這些因素都將對個體心理帶來一定的干擾和困惑。
一、研究背景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心理健康的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并提出心理健康的標準: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顯然,心理健康不是指對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是指在對待環境和問題的反應上,能更多地表現出積極的適應傾向。在此參考標準下,不少針對大學生心理困惑的相關研究也比較豐富,聶舒(2015年)結合已有文獻,對心理困惑進行了描述性定義:心理困惑是指人在情感、智能、決策、個人發展和意志力等方面受到阻礙,以至于無法正常正確地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表現為心理感受痛苦、學習動力缺失、人際關系不適、情緒低落、自卑與自負、行為退縮、恐懼失敗和輕微的軀體癥狀。并綜合已有的專家和學者的相關研究,提煉出大學生的心理困惑的三大類,分別是個體方面、社會環境方面、生活和學習方面。孫鳳梅(2006年)在淺析大學生心理困惑的成因及解決對策中指出學業問題、情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情感問題、性問題、特殊群體心理健康問題和大學生生活適應問題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當前,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文獻較為豐富,但通過中國知網檢索,近10年(2007—2016年)對“高職院校大一學生的心理”研究關注度在2011年環比增長率達到高峰,之后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大一學生的心理困惑是處于變化和發展狀態的,從個體身心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等角度來看,對大一學生的心理困惑的關注是必要的,對其關注和研究,并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策略,將對其今后的身心發展產生十分有益的影響。
本研究中的心理困惑界定為因個體受到自身發展和周圍環境的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個體心理出現疑惑、不解、有壓力、感到困難的心理狀態。本研究選取高職院校大一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深入地了解和探析他們當前的心理困惑,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本研究隨機選取南京某職業技術學院2016級大一學生中58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585份,回收有效問卷562份,有效率為9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開放式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問卷內容主要涉及:“當前,你對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滿意嗎?”“當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如果當前存在心理困惑,請具體說明”等。訪談采取隨機調查,共72人次,訪談地點設置在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工作室。
(三)研究過程
本研究選取調查時間為大一下學期,被試人員通過大學第一學期的適應,很大程度上會降低研究中因環境陌生等外因的影響,盡可能回歸被試個體心理發展層面的因素。本研究問卷調查部分由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指導被試人員統一作答。經過對問卷內容的統計和分析,結合實地訪談,進行信息的歸納和整理,進而形成研究結論。
三、研究結果
本研究針對高職院校大一學生心理困惑的問題,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對回答內容進行整理,按照心理困惑內容出現頻率的高低進行歸納,研究結果表明:98.9%的學生在“當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方面作出肯定回答;高職院校大一學生心理困惑按回答內容頻率出現的高低,來源依次為:專業學習、人際交往、職業生涯規劃、心理適應、消極情緒、自我意識。
(一)專業學習
研究結果表明,高職院校大一學生心理困惑來源的第一大因素就是專業學習。具體表現為學習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如: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主動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學習成績不夠理想,學習效率較低、學習壓力大;對專業學習缺乏認同;考試焦慮;學習上缺乏動力和目標;糾結是否需要轉本;對專科學歷的擔心等。
(二)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是高職院校大一學生心理困惑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涉及宿舍人際交往、戀愛關系和家庭關系。例如,“宿舍矛盾讓自己很煩躁,不知道如何應對。”“很在意宿舍的人際關系,和個別不容易相處的人每天在一起,感覺很郁悶。”“對戀愛充滿好奇,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場美好的戀愛。”“和父母親的關系一直很困擾”“家庭不是很和睦”等。
(三)職業生涯規劃
本研究的這一部分主要涉及在調查中比較集中出現大一學生開始對其一生的理念、工作、生活、家庭及社會等目標所要設定的計劃進行思考和探索,更多會出現迷茫的心理困惑。例如,“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度過大學生活”“如何制訂職業規劃和目標”“將來畢業后能做什么,現在感到很迷茫”等。
(四)心理適應
該部分主要表現為大一學生進入大學的環境之后,面臨新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出現的內心困惑的狀態。例如,“住集體宿舍不太適應”“暫時還不能適應自主學習的方式”“想家”等。
(五)消極情緒
該部分的調查表明,大一學生因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而出現不同層面的消極情緒。例如,自卑、抑郁、焦慮、憤怒、糾結等。
(六)自我意識
個體開始對自我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了解。在此過程中,會出現是否能夠自我認同和自我接納,而產生的心理困惑。例如自我評價水平較低,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等缺乏正確了解和評價。
四、討論
(一)關注和重視高職院校大一學生的心理困惑
本研究發現,絕大部分的大一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及時有效地幫助和疏導他們的心理困惑對其身心健康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極負盛名的心理學家艾里克森(ErikErikson)強調人的理性和適應。他所提出的心理社會階段理論對我們當下的研究再次提供了指導意義,大一學生正經歷從青少年向青年期的發展過渡,從心理發展角度來說也是向成熟邁進的過程,自我意識的逐步建立和親密關系的建立是人生發展這一階段的重要內容。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對學生心理的關注和重視是非常必要的。
(二)提高個體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識,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高職院校大一學生經歷著學習和生活上的轉變,不少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對所學專業缺乏了解,造成“迷茫與壓力”共存的心理狀態。學校可以通過多渠道多途徑對大一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幫助。幫助學生盡快了解專業的學習內容和就業方向為學生提供學習與專業實踐相結合的機會,科學指導學生做好學習和職業發展規劃。同時,大一新生要積極踴躍地參加社團活動,在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人際溝通的能力,組織管理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培養和塑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一學生心理成長中的作用
高職院校大一學生的心理困惑與其他年級學生相比較有其自身的特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心理輔導方式,廣泛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大一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課程、心理知識專題講座、團體心理輔導等,幫助學生從心理層面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四)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主要針對高職院校大一學生進行,研究內容相對比較寬泛,今后還可以在學生的性別、生源、專業等不同的維度上進行更好的研究,也可以對大一學生與其他年級學生的心理困惑進行更加深入的比較研究。
五、結論
高職院校大一學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家庭、學校以及學生自身應共同關注和重視。專業學習、人際交往、職業生涯規劃、心理適應、消極情緒、自我意識構成了高職院校大一學生心理困惑的六大主要來源。
參考文獻:
[1] 藍冬玉.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