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范文

        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精選(五篇)

        發(fā)布時間:2023-10-12 15:36:1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yōu)槟鷾蕚淞瞬煌L格的5篇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期待它們能激發(fā)您的靈感。

        篇1

        【關鍵詞】金融危機 原因 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2013年6月是“大衰退”(Great Recession)——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和歐洲所遭受的歷時最長、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結束的第四年。這場危機在吞沒了華爾街后,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蔓延,最終導致全球經濟重創(chuàng)。它也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金融危機爆發(fā)五周年的標志。五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們還能明顯感覺到金融危機帶來的可怕效應。不幸的是,金融危機幾乎每年都會在世界上的某個地方發(fā)生。他們已經徘徊了數(shù)個世紀,而且毫無疑問地還會在未來繼續(xù)下去。

        什么是金融危機?當金融系統(tǒng)的某個部分出現(xiàn)故障,使得借款人尤其是存款人和投資人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失去信任的時候,金融危機就會產生。在這種環(huán)境里,資信可靠的借款人借不到錢(我們稱之為信貸危機或資金危機),投資人不能迅速的出售金融資產(流動性危機)。有時候,只是金融系統(tǒng)的某個部分受到影響,但是在極端的情況下,危機會變成系統(tǒng)性的,進而整個金融系統(tǒng)都會受到影響(金融危機)。

        毋庸置疑,一個有效的金融系統(tǒng)會為經濟保持活力作出巨大貢獻。但是隨著經濟越來越發(fā)達、越來越全球化,金融系統(tǒng)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適應性越來越強、創(chuàng)新程度越來越高、國內外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也越來越緊密。這個龐大金融網絡的正常運作取決于良好的信息傳播、透明度、信任和信心。不計其數(shù)的各種原因會增加金融系統(tǒng)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引起金融危機。

        二、原因分析

        (一)債務太多

        金融危機的產生根源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系統(tǒng)承擔了太多來自家庭、金融機構、公司、甚至政府(希臘就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的債務。這也是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2007年美國家庭債務和金融機構債務達到歷史新高。寬松的信貸和貸款標準經常導致信貸泡沫,這種情況通常發(fā)生在經濟穩(wěn)定增長和低利率的溫和期之后。借款人和貸款人過于相信:過去這個經濟穩(wěn)定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時期在未來會繼續(xù)下去。結果,貸款標準下降,杠桿率上升。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所假定的那樣,穩(wěn)定、溫和會滋生金融系統(tǒng)的不安定和無節(jié)制,這是因為被錯誤引導的信心會增加對風險的偏好。由于杠桿率提高、風險增加,金融系統(tǒng)變得越來越脆弱,以至于即便一個小事件都會給金融系統(tǒng)和整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在極端情況下,這種風險會變成系統(tǒng)性的,從而將整個金融體系置于危險境地。

        (二)外匯借款

        金融危機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家庭、企業(yè)、金融機構和政府經常以外匯形式借款。如果國內貨幣走弱,外債將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負擔,公司、國家最終可能不得不拖欠債務。這是已經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的事情,而且通常會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動蕩。這種情況會因高通貨膨脹而惡化,而高通貨膨脹會使貨幣貶值,還會影響匯率。

        (三)債務

        近年來,債務在金融危機產生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債務違約已經存在數(shù)十年之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似乎會周期性地爆發(fā)債務危機。20世紀80年代,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以及其他一些新興國家出現(xiàn)了債務違約。同樣,北歐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有了債務問題,近來一些歐元區(qū)國家如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則跟隨其后。

        債務出現(xiàn)問題會有兩個基本信號,一個是信用利差,另一個是信用保險。投資者會將債券的收益與德國或美國的進行比較,來評估債務違約或某種債務重組的概率。隨著信用利差擴大,市場會認為潛在違約的概率變大。投資者也會關注信用違約掉期市場上債務違約保險的成本是多少。我們可以看到,通過這種機制,市場會發(fā)出信號并且對債務加以限制。

        (四)資產泡沫

        一些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已經歸因于資產泡沫。所謂資產泡沫可以被定義為投資者對某種資產類別(股票,房地產,大宗商品等)的集體興奮,或被定義為艾倫·格林斯潘所創(chuàng)造的“非理性繁榮”。在資產泡沫的情形下,投資者購買一項資產不是因為其潛在的基本價值因素,而僅僅是因為其價格漲了,并且預計價格將繼續(xù)上漲。換句話說,投資者將過去價格的上漲可以持續(xù)到未來的推斷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依據(jù)。一旦開始,這種興奮就會開始傳染,將資產價格推到極致。事后一想,泡沫是顯而易見的;在興奮期,泡沫卻不是那么明顯,而且難以察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總是想知道他們是看到了資產泡沫還是強勁的經濟。

        (五)過度自信

        大多數(shù)金融危機,尤其是資產泡沫,有其行為基礎,例如過度自信。人們一向對他們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作過高的評價,從而產生控制幻覺。我們高估信息的精確度,低估風險。如果成功的話,我們會有更過于自信和承擔更多風險的傾向。人們還有將不遠的過去推廣到未來的傾向。人類的心智不擅長計算未來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因此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假定過去的趨勢將會繼續(xù)。如果每個人都臆斷將來與不遠的過去是一樣的,就會產生“旅鼠偏差”。旅鼠在集體遷移時通常采取直線行進方式,遇到障礙不避開,最后一大群隨著領頭者跳下懸崖摔死或溺死,常用來形容盲從群眾的不理。同樣地,人們認為隨波逐流是非常安逸的,與其他人一起賺錢或虧錢時會獲得安慰。

        (六)龐大復雜的銀行系統(tǒng)

        許多金融危機發(fā)生是因為銀行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問題。在大多數(shù)國家,銀行系統(tǒng)是最重要的金融機構。有些銀行是如此龐大和復雜,以至于太大而不能倒閉,如果倒閉的話可能會引起系統(tǒng)性風險。銀行也有所謂的“成本”,因為經理人有做出與股東和監(jiān)管人不一致決定的動機。政府擔保和安全網會產生道德風險問題,即存款人不必評估銀行的風險。無論銀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都會償還存款人的錢。

        銀行存在重要問題,因為他們的資金是短期的而貸款或投資是長期的。只要收益曲線是向上傾斜的(短期利率低于長期利率),銀行就能正常運轉。然而,如果短期借款成本超過長期貸款利率或投資率的話,銀行就會遭受損失。如果短期債務不能轉滾(資金危機)或者更長期投資的價值下降的話,也會產生問題。

        (七)影子銀行系統(tǒng)

        金融危機也可能是由影子銀行系統(tǒng)——那些承擔了許多和商業(yè)銀行一樣職能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引起的。例如,在美國的金融危機中,一些最嚴重的問題就源自一家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和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貝爾斯登公司)。由于缺乏監(jiān)管、缺乏透明度,風險遍及整個影子銀行系統(tǒng),引起資金危機或流動性危機。由于整個金融系統(tǒng)是相互連接的,問題會影響到整個金融框架,產生系統(tǒng)性風險。

        (八)金融創(chuàng)新

        人們普遍認為創(chuàng)新(包括金融創(chuàng)新)是件好事情。然而,自從近來發(fā)生金融危機之后,人們開始懷疑是否所有的金融創(chuàng)新對于金融系統(tǒng)而言都是有益的。沃倫·巴菲特曾經說過,“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他對“金融衍生品將使交易更安全”的說法嗤之以鼻。美聯(lián)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也對一些金融創(chuàng)新進行了批判。例如,要不是有擔保債務憑證(CDO)的話,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可能就不會發(fā)展到那個程度。CDO是一種新型金融衍生品,是近年來成長極為迅速的資產證券化品種之一。CDO把所有的抵押打包在一起,并且進行重新的包裝,再以產品的形式推放到市場。CDO使得次級抵押貸款的保證人將風險轉移給CDO的投資者。次貸危機爆發(fā)后該產品的慘重損失使之成為金融市場中的風險策源地。隨著次貸違約率增加,就引發(fā)了房地產價格下跌的開始,然后傳染到金融系統(tǒng)的其余部分。次貸危機爆發(fā)后CDO的慘重損失使之成為金融市場中的風險策源地。

        (九)模型失效

        最后,經濟模型、金融模型并未發(fā)揮評估有價債券價值、衡量風險、預測經濟活動的作用。尤其是銀行風險模型,沒有測量出一些資產公司的內在風險以及資金債務的風險。例如,有債券評級機構給予CDO優(yōu)先段AAA級別,而其肯定是達不到AAA級別的。模型需要假設和實證數(shù)據(jù),而其中有一些是錯誤的或無法獲得的。自從金融危機以來,金融模型已經喪失了一些可信度。

        三、結語

        金融危機的產生有許多潛在的原因:政府的政策和監(jiān)管者、中央銀行、銀行和影子銀行、企業(yè)部門和投資者。正如此前所描述的那樣,很難將某種經濟狀況歸為某個原因。由于市場中充滿了如此多的信息,對于我們來說,要真正理解金融危機發(fā)生的原因和尋找解決方法變得非常困難。但是我們能夠而且應該探尋金融危機發(fā)生的原因并將這些原因進行分類,這會有助于將來緩解或最小化金融危機。

        參考文獻

        [1]Robert C.Klemkosky.Financial system fragility[J].Business Horizons,2013(56),675—683.

        [2]羅伯特·席勒.非理性繁榮與金融危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2).

        [3]顧凌云,余津津.擔保債務憑證(CDO)的高風險性分析及防治建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5).

        篇2

        貿易保護主義主要目的在于維護本國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其方式主要是通過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獎勵出口、限制進口。縱觀歷史,貿易保護主義伴隨著貿易的發(fā)展,在歷史上不斷交替出現(xiàn)。上世紀,西方國家歷經兩次大范圍大影響的經濟危機,國民經濟滯漲。當時的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泛起。從此以后,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大范圍影響世界。直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各國開始推崇自由貿易。但是各國經濟發(fā)展情況不一,貿易保護主義并未就此消失。

        08年經濟危機之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雖然各機構、政府都宣稱抵制貿易保護主義,但各國實際貿易政策操作中卻并非是這樣做的。時至今日,金融危機的后遺癥正在減輕,世界經濟顯現(xiàn)出穩(wěn)步回升的趨勢,但是各類貿易保護案卻反而大幅上升。多國遭受其害。

        一、經濟原因

        (一)直接原因:金融危機引發(fā)的全球經濟衰退

        全球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機引發(fā)的全球經濟衰退。根據(jù)歷史經驗,自由貿易主義居主導地位時,往往是經濟較為健康繁榮發(fā)展的時候;而自由貿易主義被貿易保護主義取代,往往是經濟處于倒退停滯的時候.可見貿易保護主義總是與經濟衰退捆綁出現(xiàn)的.盡管各國出臺各類經濟刺激方案,試圖促進國內經濟復蘇,但全球經濟依然陷入嚴重衰退。于是在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背景下,保護主義的出現(xiàn)也就成為必然。

        (二)重要原因:“去全球化”思潮的泛起

        自上世紀末葉,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世界各國的產業(yè)格局逐漸進行重組,生產要素也在重新進行高效有序的分配,大多數(shù)國家經濟呈現(xiàn)良好發(fā)展的趨勢.然而,當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逐漸擴大,開始嚴重影響發(fā)達國家時,這些國家的政府開始重新思考和衡量。 他們認為“全球化”的推進客觀上造成了本國的就業(yè)崗位銳減,致使國內矛盾加劇;其次還使國家與像中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進行競爭,但由于發(fā)展中國家普遍是低成本生產,從而對這些發(fā)達國家經濟發(fā)展產生消極影響。所以,由此產生的“去全球化思潮”,也導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三)根本原因:世界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究其原因是由于各國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從前各國之間的不平衡主要是發(fā)達國家之間產生的,但在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中,各國各地區(qū)產業(yè)及資源進行重組,客觀上造成了比如以我國為代表的低成本產品逐漸蠶食發(fā)達國家原有的市場,同時,在生產鏈和銷售鏈上,完成著有低端到高端的轉變.所以當前,各國之間的不平衡演變成了發(fā)展中國家同發(fā)達國家的不平衡.

        二、政治原因

        (一)貿易保護主義反映了政黨政治利益與選舉的需要

        根據(jù)歷史經驗,當經濟低迷,國家貿易政策趨向保護性,而政府換屆和選舉等國內政治因素對貿易政策導向的影響也日益突出.去年的美國中期選舉上,奧巴馬所在的從前受凱恩斯主義影響,主張經濟干預,保障國民福利,所以傾向于貿易保護主義.由此可見,奧巴馬政府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也有政治因素的影響.

        (二)各種利益集團引發(fā)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發(fā)達國家產業(yè)保護政策與國內利益集團具有微妙的關系。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往往是政府平衡國內各個利益集團的利益的產物。目前,發(fā)達國家國內矛盾嚴重加劇,甚至歐盟的希臘和愛爾蘭政府陷入了瀕臨破產的境況,此時發(fā)達國家中,各利益集團對政府施加壓力,催生出帶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政策。

        (三)國家利益至上的政治原則影響貿易政策的制定

        貿易政策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工具,國家核心利益左右著國家貿易政策的走向。例如,由于美國在次貸危機以及其后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美國當局意識到,美國的全球利益面臨著中國這個新興國家的嚴峻挑戰(zhàn),美國通過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人民幣匯率等手段阻止中國產品的出口,戰(zhàn)略上起到了阻止和延緩中國崛起的目的。

        三、制度原因

        WTO規(guī)則中,有這一些模糊不清、定義不明的漏洞,為WTO成員利用制度漏洞,進行貿易保護主義提供了可能。例如,發(fā)達國家可以以反傾銷、反補貼的名義對發(fā)展中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例如2009年,美國就中國輪胎出口問題而展開了特保措施,以及其后我國遭遇類似的貿易摩擦案件涉及廣泛,如:鋼鐵、鞋、玩具、輪胎、鋁制品、日用品、機電、礦產、養(yǎng)殖品,我國遭遇損失嚴重。

        篇3

        關鍵詞:金融危機 公允價值會計 金融穩(wěn)定性

        對于金融危機來說,其產生原因不能單單歸結到公允價值會計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專家在分析金融危機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到時代的發(fā)展特點,通過全面分析查找危機誘因。這樣,才能夠采取正確的措施,盡量降低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對于金融穩(wěn)定性來說,公允價值會計具有十分良好的作用。它能夠提供透明化的信息,讓人們對金融經濟發(fā)展方向和特點加以明確。由此可見,公允價值會計并不是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其只是產生了風險信息而已。

        一、公允價值會計在金融危機中的應用

        (一)對金融危機的反思

        對于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公允價值會計會從自身尋找原因,也會發(fā)生很多信息不全的紕漏。在公允價值會計的計算當中,將會計信息的透明度作為產生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隨著公允價值會計探索自身問題,我國會計行業(yè)應當監(jiān)督和管理內部信息處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會計行為加以規(guī)范從而是會計行業(yè)的風氣得到改善,避免發(fā)生危機。在反思過程中,公允價值會計的問題也得以暴露。在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計量價格難以達到公允標準。由于市場經濟波動較大,企業(yè)經營難以浮動的與之相適應。因此,金融危機下的市場價格,難以對企業(yè)發(fā)展情況進行真實反映。在企業(yè)發(fā)展中,沒有準確估測產品價值,因而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影響因素就增多了。因此,在金融危機下,企業(yè)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資金適應和經營模式加以改變。

        (二)金融危機下的轉變

        在金融危機爆發(fā)前后,公允價值會計會具有較為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使得全球經濟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在此影響下,我國的經濟發(fā)展也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尤其是房地產行業(yè),房價不斷上升,使得很多購房者都無奈成為了房奴。由于大多數(shù)人的存款已經無法購買住房,因此,都采取貸款的方式,從而產生了很多的資產抵押。對于這些固定資產進行公允價值會計計算之后,都發(fā)生了貶值,使得人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因此,很多人都認為金融危機的爆發(fā),正是由于公允價值會計所造成的。基于很多金融投資者和金融專家的不同意見,對于公允價值會計的權利,很多國家都進行了削弱,以期能夠降低金融危機造成的不良影響。

        (三)對金融穩(wěn)定性發(fā)展的影響

        人們之所以會認為金融危機爆發(fā)的主要原因是公允價值會計,主要是由于其能夠引發(fā)周期效應,會對金融危機的穩(wěn)定發(fā)展產生影響。利用公允價值會計計算經濟,在反映經濟實際情況的同時,避免了對企業(yè)發(fā)展產生較大影響。而如果經濟發(fā)展下降,企業(yè)的收益情況就會受到公允價值會計的直接影響。因此,在經濟發(fā)展中,一旦公允價值會計參與,都會伴隨著經濟損失的信息。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公允價值會計對于發(fā)展的平穩(wěn)性也具有一定的貢獻。它能夠對經濟市場波動加以反映,從而在同行業(yè)之間使金融市場發(fā)展受到巨大影響。這樣,對于緩解措施就更容易掌握,從而避免金融危機的影響。

        二、金融穩(wěn)定性情況研究

        (一)金融穩(wěn)定性的影響因素

        金融危機下的金融穩(wěn)定性將會遭受極大的打擊。主要包括金融管理、貨幣流通、銀行監(jiān)管等方面的因素。在金融危機的防范中,中央銀行具有重要作用,其需要對金融平衡發(fā)展加以維持,降低金融危機的不良影響。貨幣流通應當保持暢通,從而緩解資金緊張的情況。中央銀行應當加強對金融的監(jiān)管,對金融市場的動態(tài)及時掌握,從而及時采取措施,防止發(fā)生金融不穩(wěn)定的情況。很多因素都能影響金融穩(wěn)定性,因此,中央銀行應當針對金融市場交易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監(jiān)督和管理。對于金融發(fā)展狀況,應當及時掌握。對于我國各行各業(yè)來說,金融危機都具有十分巨大的破壞性。人們應當積極探索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其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只有確保我國金融行業(yè)的良好發(fā)展,才能維持金融穩(wěn)定性,從而實現(xiàn)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二)金融產品的創(chuàng)新和金融穩(wěn)定性的維持

        在金融危機下,金融市場應當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提高金融穩(wěn)定性。金融危機改變了我國宏觀經濟,因此金融市場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才能適應宏觀經濟發(fā)展的需求。對于金融企業(yè)部門來說,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有利于金融穩(wěn)定性的維持,可結合現(xiàn)有的產品特征,對適應市場的新產品進行探索,從而推動經濟的更好發(fā)展。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有助于貨幣流通的暢通和交易過程的簡化。對于經濟的全面發(fā)展十分有利。因此,金融企業(yè)應當重視金融創(chuàng)新,提高業(yè)務水平,從而實現(xiàn)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結束語

        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對全球的金融經濟發(fā)展都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和破壞。對此,很多人認為是公允價值會計造成的。實際上,公允價值會計并不是引發(fā)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因此,應當更加全面的對金融危機進行分析,重視其在金融危機下的作用,從而更好的確保金融穩(wěn)定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紅忠,趙玉潔,周冬華.公允價值會計能否放大銀行體系的系統(tǒng)性風險[J].金融研究,2011,04:82-99

        [2]康均,張蓉,喻莎莎,余秀春.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爭論:文獻綜述[J].經濟視角(中旬),2011,02:33-35

        篇4

        [關鍵詞]次級貸款危機 國際金融危機 風險防范

        一、引言

        1997年7月,東南亞金融危機在泰國爆發(fā),并逐步擴大到我國香港、臺灣地區(qū)和韓國、日本。亞洲金融危機給人們帶來的陰影尚未散去,在10年之后的美國爆發(fā)了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百年不遇的次級貸款危機,美國經濟嚴重衰退,并且華爾街風暴最終引發(fā)了全球金融危機。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受到嚴重沖擊,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證券市場也經歷了從2007年10月的6124點跌至2008年10月的1665點的最大漲跌幅,眾多投資者遭受嚴重打擊。國際金融危機帶來如此巨大的危害,我們應該認清其本質,找出其根源,從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范。

        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國際金融危機的出現(xiàn)?它給世界帶來了哪些影響?我們又應如何應對?針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眾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張亦舂(1998)基于內因和外因兩個角度分析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形成,并對亞洲模式進行反思。謝桂蘭(2010)認為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三大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單一的國際貨幣體系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夏斌(2009)分析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并提出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觀點。余永定(2000)認為要防范金融危機的再次發(fā)生,中國必須健全和完善金融體系,保持匯率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加速產業(yè)結構和貿易結構的調整。鄒瑤琪(2009)和劉曉南(2009)針對如何防范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學者們對國際金融危機產生原因、對世界經濟所產生的影響做了細致的研究,本文結合已有研究文獻,首先分析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所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然后分析它給全世界、尤其是中國所帶來的影響,最后提出我國應如何防范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原因分析

        本文以2007年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為例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原因進行分析。為刺激經濟復蘇,進入新世紀以后,美國金融機構對信用比較低的人提供了大量住房貸款,這類貸款一般稱為次級貸款。金融機構用次級貸款作抵押發(fā)行大量債券,從而形成風險巨大的房地產和金融泡沫。2004年下半年以后,美國提高利率,導致大量貸款過期,貸款人紛紛售房還貸,引起房價大跌,造成一系列金融機構發(fā)生支付危機直到宣布破產,進而導致實體經濟嚴重衰退。次貸危機爆發(fā)后,美國政府積極采取救助措施,對金融穩(wěn)定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針對美國金融危機產生原因,可以從以下四個視角來分析:

        1、金融監(jiān)管缺失

        美國歷來主張市場經濟,主張少監(jiān)管,甚至不監(jiān)管。這次美國金融監(jiān)管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為對金融常新產品管理過松,尤其是次級貸款;商業(yè)銀行和投資銀行杠桿率過高,對場外交易的信用違約掉期等衍生產品,既無機構監(jiān)管,也無標準約束,最終為危機爆發(fā)埋下隱患。

        2、宏觀經濟政策不當

        2001年到2004年期間為刺激經濟復蘇,美聯(lián)儲不斷降低利率,導致利率過低,形成房地產泡沫。泡沫膨脹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破滅。2004年6月起,美聯(lián)儲開始轉變低利率政策,到2005年6月,經過連續(xù)13次利率調高后,聯(lián)邦基準利率從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聯(lián)邦基準利率上升到5.25%,標志著擴張性政策的完全逆轉,這提高了購買房屋的借貸成本,因而產生了抑制房產需求和降溫房產市場的作用,促發(fā)了房價的下跌,以及按揭貸款違約風險的大量增加。

        3、低儲蓄、高消費的經濟體制

        美國全國儲蓄率從20世紀80年代的9%左右下降到近幾年接近為零。美聯(lián)儲報告表明2008年底美國家庭房屋抵押貸款和信用卡貸款債務合計為13萬億美元,相當于稅后收入的123%。2008年美國財政赤字近5000億美元,債務總額10萬億美元,人均負債3萬美元。貿易赤字連續(xù)3年超過7000億美元。由此我們可以認為,金融危機產生原因部分來自美國通過輸出美元來透支消費的經濟發(fā)展體制。

        4、國際貨幣體系不合理

        國際貨幣體系不合理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fā)的最重要根源。2008年全球經濟總量為62萬億美元,美國占23%,并呈現(xiàn)出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用美元作結算貨幣的貿易額卻占全球貿易總額的80%,各國外匯儲備的60%以上是美元。美元既是美國的本幣,又是國際貨幣;美聯(lián)儲是美國的中央銀行,向全世界輸出美元,實質上成了全世界的中央銀行。美國發(fā)生大量財政赤字、貿易赤字,發(fā)放大量美元,卻不受世界監(jiān)督。美國之所以能夠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放松乃至放棄金融監(jiān)管,實行低儲蓄、高消費的經濟發(fā)展方式,歸根到底是因為美國和美元壟斷了國際貨幣體系。

        也有學者指出,美國金融危機不僅是技術與管理層面的問題,而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尖銳化的表現(xiàn)。金融危機與技術管理層面的問題有關系,但技術層面的因素只是引發(fā)金融危機的導火索。這次危機的直接原因在于新自由主義的自由放任政策,而其深層次原因還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激化。

        三、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

        從金融方面來看,我國的金融機構雖然受到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但由于我國的金融體制、銀行制度經過改革,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質量比過去大大提高,加之我國政府對金融活動較為嚴格的控制和較為有效的管理。因此,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系統(tǒng)的破壞還不是非常嚴重,我國的金融系統(tǒng)運行良好。

        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我國加入WTO后已經成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經濟發(fā)展的外貿依存度遠高于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而美國則是我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美國的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導致財富縮水,居民消費減少,企業(yè)投資下降,導致進口減少,進而對我國的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制造業(yè)出口產生重大影響,而出口下降又導致整個制造業(yè)生產的萎縮。在我國傳統(tǒng)的外向型經濟地區(qū),特別是廣東和浙江等地,由于外需的萎縮,很多企業(yè)的經營已十分困難,不少企業(yè)已經倒閉或面臨倒閉。作為制造業(yè)大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不僅是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更為嚴重的是導致勞動崗位大幅度減少,失業(yè)率上升,就業(yè)困難。

        四、國際金融危機的防范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外匯儲備已超過2萬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占GDP比例超過三分之二,與全球經濟聯(lián)系緊密。因此,在防范國際金融危機時,要樹立世界眼光,從國情出發(fā),在綜合分析、準確判斷的基礎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促進我國經濟平穩(wěn)較快增長

        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幾年全球經濟一直處于低速增

        長的狀態(tài),給我國經濟發(fā)展帶來巨大壓力。但與此同時,也給我國經濟發(fā)展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一是擴大內需,有利于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二是外匯儲備充足,全球物價較低,有利于更好地運用國外戰(zhàn)略資源;三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有利于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改革。

        2、改善社會資金結構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要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金融業(yè)是現(xiàn)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業(yè)應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今后的金融體制改革,除了推進金融企業(yè)綜合經營外,最重要的是擴大直接融資,改善社會資金結構。具體措施有:規(guī)范股票市場發(fā)展,大力發(fā)展債券市場和基金市場。

        3、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國際收支是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由于對外經濟活動而產生的國際貨幣的收支,為支付進口貿易、償還外債本息、防范投機性攻擊、穩(wěn)定外匯市場,一個國家必須有一定的外匯儲備。我國外匯儲備較多,有利于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但適當壓縮外匯儲備并合理使用,既可提高我國資金使用效益,又可防止人民幣升值。因此,外匯管理應從“寬進嚴出”改為“寬嚴適度”,爭取實行貿易項目下意愿結匯,推進國際資本有序、雙向、有效流動,使外匯儲備保持在一個合理水平。

        4、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推進人民幣可兌換,進而使人民幣國際化,已成為世界關注的問題。實現(xiàn)人民幣可兌換要分四步走:第一步是經常項目可兌換;第二步是資本項目可兌換,這需要我們放寬對境外企業(yè)在中國直接投資的限制,逐步開放金融業(yè);第三步是解除外匯管制,實行人民幣可兌換,這還需要解決許多管理技術方面的問題;第四步是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要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就要使人民幣要在全球的貿易計價結算中、在全世界外匯儲備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5、積極參與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經濟、金融越來越開放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以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加強與發(fā)達國家合作,防范國際金融危機于未然。

        五、結論

        本文以2007年美國次級貸款危機所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為例,分析了國際金融危機形成原因,對我國經濟、金融所帶來的影響,并結合當前經濟形勢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防范措施。由于全球經濟發(fā)展迅速,經濟環(huán)境不斷發(fā)生變化,因此本文所做分析及結論只是針對當前經濟形勢,若全球經濟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則國際金融危機及其防范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亦春.如何正確認識亞洲金融危機[J].金融科學―中國金融學院學報,1998(4).

        [2]謝桂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產生三大原因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0(5).

        [3]夏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J].黨建研究,2009(1).

        [4]余永定.中國應從亞洲金融危機中汲取的教訓[J].金融研究,2000(12).

        [5]鄒瑤琪.論國際金融危機及防范[J].商業(yè)文化,2009(6).

        篇5

        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傳遞;路徑

        中圖分類號:F830.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9)04-0032-03

        一、引言

        隨著金融全球化與自由化的不斷發(fā)展,金融危機頻頻爆發(fā)并表現(xiàn)出極強的國際傳遞性。IMF研究顯示, 僅1975~1997年,53個被研究的國家就經歷了158次貨幣危機和54次銀行業(yè)危機 [1] 。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近20年來發(fā)生的金融危機都很快從爆發(fā)危機的國家和地區(qū)蔓延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表現(xiàn)出極強的國際傳遞性,而且目前金融危機的跨國傳遞性要強于20世紀90年代(Didier,2008)。1992~1993年歐洲貨幣體系危機、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 2007年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危機,這些危機都在區(qū)域或全球迅速傳遞,影響到全球金融市場。 金融全球化使全球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聯(lián)系更加緊密,同時金融創(chuàng)新和信息技術使金融風險通過杠桿操作放大并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

        金融危機國際傳遞簡單說就是金融危機在國際間的傳遞和影響,由于經濟全球化導致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金融市場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使得一國發(fā)生金融危機會對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產生影響, 引起他國和地區(qū)金融市場不穩(wěn)定乃至危機。金融全球化使危機國際傳遞路徑相互交織在一起并且界限越來越模糊,金融危機國際傳遞機制越來越復雜。研究金融危機傳遞路徑有助于危機的防范和治理,對于一國在對外開放中保持金融穩(wěn)定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基本面決定的金融危機國際傳遞路徑

        基本面決定的金融危機國際傳遞,是由于實體經濟和金融聯(lián)系導致的危機傳遞,強調國家之間的經濟基本面相互依賴,主要包括共同沖擊、貿易聯(lián)系和競爭性貶值、金融聯(lián)系渠道等。

        (一)季風效應――共同沖擊

        如果存在同一種外部原因(或許是不知道的原因)沖擊導致幾個國家和地區(qū)同時或相繼遭受投機性沖擊壓力,這種由于共同沖擊產生的金融危機國際傳遞被稱為“季風效應”(Monsoonal Effects) [2] 。共同沖擊主要是通過引起相關國家資產價格和資本流動的共同協(xié)動, 從而使危機傳遞。 如:1992~1993年歐洲貨幣體系危機與德國利率的上升有很大關系;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時美國利率變動對拉美國家資本流動有很大影響;1995~1996年美元的堅挺(日元對美元的持續(xù)貶值) 削弱了東亞國家的出口;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貿易溢出效應和競爭性貶值

        貿易溢出效應是指一國發(fā)生的金融危機惡化了與其有直接或間接貿易聯(lián)系國家的基本面,從而這些國家更易遭受金融沖擊,以致發(fā)生金融危機。貿易溢出效應是通過“價格效應”和“收入效應”來實現(xiàn)危機傳遞的。價格效應是指危機發(fā)源國的貨幣貶值, 將會提高該國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該國在貿易伙伴關系國家的出口量會增加, 進口量會減少,同時會影響在第三國市場的貿易競爭對手的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導致這些國家出口量下降,常引致貨幣貶值,易遭受投機沖擊而發(fā)生貨幣危機,也會導致“競爭性貶值”。金融危機被傳遞國家,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做出的政策選擇大多是選擇本幣貶值,緩解危機對本國的直接沖擊,并盡可能地以貶值手段把危機破壞作用轉嫁出去。這種貶值具有內在的自我實現(xiàn)機制,危機導致一國又一國貨幣貶值,并隨之傳遞。收入效應是指一國發(fā)生金融危機,經濟金融市場動蕩,國民收入下降,其進口減少,貿易伙伴國收入也隨之下降,引致該國對危機發(fā)源國和其貿易伙伴國的進口減少,通過進口下降傳遞,各國收入下降,再次體現(xiàn)為進口縮減,這樣金融危機就不斷在國際間傳遞和強化。

        國際貿易對金融危機傳遞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一國發(fā)生危機,其各貿易國采取的理性策略就是相繼實施貨幣貶值,再加上國際投資者對這一貶值趨勢的理性預期而采取投機攻擊, 金融危機就從發(fā)源國傳遞到各國。 危機發(fā)源國與傳遞國貿易關系越緊密,危機傳遞的可能性越大。

        (三)金融關聯(lián)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fā)達,全球性資本流動金額已經遠遠超過商品貿易額,使各類金融交易的供求和價格的波動性增強,金融關聯(lián)成為金融危機國際傳遞的主要渠道。

        1.金融溢出效應。金融溢出效應是指一個國家發(fā)生的金融危機造成其市場流動性不足,迫使金融中介清算其在其他國家市場上的金融資產,從而通過直接投資、銀行貸款或資本市場渠道導致與其有密切金融關聯(lián)的市場流動性不足。流動性的共同運動最能夠深入反映金融危機國際傳遞路徑 [3] 。一國發(fā)生金融危機,金融溢出效應會使金融機構紛紛出售高風險資產以維持流動性, 一次小的沖擊就可能導致流動性危機(如Sakho,2006[4] ,Allen&Gale,2004[5] ,Diamond&Rajan,2005)。一國出現(xiàn)金融危機時,在此國有投資頭寸的國際投資者通常會根據(jù)資產組合理論調整投資組合以降低風險,賣出那些與危機發(fā)源國資產有關聯(lián)的資產,導致相關國家資本外逃和流動性不足。金融機構出售資產保證流動性,會導致資產價格下降, 這又使金融機構按市價計算的資產價值下降,為了平衡資產負債只能出售更多的資產,這又會帶來進一步的降價和資產賣出,形成惡性循環(huán)。在金融機構經營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國家發(fā)生危機,就會因為一次小的流動性沖擊而導致大范圍的流動性危機國際傳遞,從而使金融危機發(fā)生國際傳遞。

        2.共同貸款者效應。共同貸款者,是指向各國提供資金的同一個資金供給國家或跨國銀行。 金融危機國際傳遞與“共同貸款者”緊密相關(Kaminsky&Reinhart,1998 [6] )。假設一個國家發(fā)生金融危機,共同貸款者就會通過收縮對其他國家的貸款以降低風險,調整資產組合以達到資本金充足率和保證金要求,如果被收縮貸款國缺乏足夠的國際儲備,則很難應付國際資本大規(guī)模外流所造成的沖擊。研究表明,在20世紀90年生的墨西哥危機、亞洲危機和俄羅斯危機中,“共同貸款者效應”是解釋金融危機國際傳遞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Rijckeghem&Weder,1999 [7] )。最近Arvai(2009) [8] 等以“共同貸款者” 理論解釋了次貸危機后危機向新興歐洲國家的傳遞,認為新興歐洲國家對共同貸款者依賴越大,危機就越容易在區(qū)域內傳遞。

        3. 金融機構關聯(lián)。 經濟全球化使全球金融市場上的金融機構之間相互持有資產和存款,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依存的關系。經濟運行正常時,金融機構流動性都很充足,危機發(fā)生時,一些機構會由于各種原因而面臨流動性不足,如果整個市場的超額流動性供給與超額流動性需求的缺口較大,會通過“溢出效應”引發(fā)各個金融機構追求流動性, 導致整個市場的短期流動性不足并加速危機蔓延。金融機構間少量關鍵的關聯(lián)會比大量的不重要的關聯(lián)更容易產生金融危機國際傳遞,Pritsker(2000) [9] 認為金融危機通過銀行關聯(lián)傳遞的程度與不同國家間銀行的連接方式有關。假定國際金融市場上有多個跨國銀行, 分別位于不同的國家, 它們之間有兩種連接方式:一種是每家跨國銀行都只在另一家銀行存款,另一種是在所有其他跨國銀行分散存款,兩種方式中每家銀行的總存款量相同。第一種連接方式與第二種相比,它使得金融體系更脆弱,更易遭受危機國際傳遞,一家銀行的倒閉會引發(fā)金融機構間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危機的國際傳遞。

        三、 非基本面原因導致的危機國際傳遞路徑

        非基本面導致的金融危機國際傳遞,是指危機傳遞與觀察到的宏觀基本面變化無關,而是因為投資者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行為,主要涵蓋不可用基礎因素變化解釋危機傳遞的其他原因:凈傳染、信息不對稱、投資組合變化等。

        (一)凈傳染效應

        “凈傳染(pure contagion)”是指一國金融危機造成另一國經濟基礎之外的其他因素如預期和信心等的改變,而導致另一國發(fā)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增加(Masson,1998)。一國金融危機并沒有惡化另一國的經濟基礎,而是危機發(fā)生后投資者對其他類似國家的心理預期變化,以及投資者信心及情緒的變化導致危機國際傳遞,誘因是金融恐慌、羊群效應、信心危機等,危機國際傳遞與實體經濟無直接聯(lián)系。金融工具的創(chuàng)新和通信技術的發(fā)達以及全球化使國際金融市場高度相關,目前金融危機越來越多的是以“凈傳染”形式在國際間傳遞。

        1. 相似性導致預期改變。 由于認為一些國家存在宏觀經濟基礎、政治經濟政策和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一國發(fā)生危機會導致投資者心理預期和信心改變,導致危機向與其有各種相似性的國家傳遞。 投資者一旦改變對相似國家的預期,會拋出這些國家的貨幣、證券,或者退出這些市場,產生“凈傳染”,導致危機的擴散。正如Kindleberger(1978)所說,“金融市場之間的心理關聯(lián)程度要比套利、貨幣沖動和中央銀行之間的合作更強烈”。

        2. 羊群效應。金融創(chuàng)新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資本可以在國際間瞬間轉移。市場一旦出現(xiàn)利空消息,立即就會產生心理恐慌,使得投資者對所有市場重新評估,極易產生“羊群效應”,出現(xiàn)資本盲動。心理預期發(fā)生改變時,個體會模仿其他行為主體的行為, 依靠公共信息而放棄個人信息,產生從眾行為的集體無意識。Borensztein&Gelos(2003) [10] 認為,投資者特別是基金經理的聲譽取決于其資產組合與市場資產組合平均回報的相對比較,如果模仿其他投資者,追隨大眾是個體理性的,結果個體理性產生“羊群行為”的集體不理性,導致金融波動和傳遞。

        (二)信息不對稱

        導致金融危機國際傳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備(Castiglionesi,2007 [11] ),信息不對稱導致危機的蔓延和羊群效應(Calvo&Mendoza,2000 [12] )。受到信息不對稱及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投資者很難區(qū)分有著某些相似性國家的不同。在搜集信息成本較高或缺乏信息的情況下,一個國家遭受沖擊或金融危機,會使投資者對其他相似國家產生相同的預期。對于投資者而言,當他得知某一國家正遭受金融沖擊或危機的時候,會立即抽走他在其他那些有著相同特點的國家的資金。即使某一投資者正確地認識到這兩個國家的不同情況,但在其他投資者都抽走資金時,其理性的做法仍然只能是盡快地抽走自己的資金。這樣信息不對稱可能會造成危機的自我實現(xiàn)。

        (三)投資組合變化

        投資組合在不同的國家間被分散化和杠桿操作,影響不同市場的資產價格, 通過跨市場再平衡造成波動的傳遞。即使國家之間沒有直接相似的共同宏觀經濟風險,投資者通過調整他們的投資組合均攤宏觀經濟風險,仍會把沖擊從一個市場傳遞到另一個市場。 當一次不利的沖擊其實只影響一種資產時,在資產組合多樣化和杠桿操作條件下,一個投資者最佳的辦法是減少所有的風險資產倉位, 這就會帶來資產價格的普遍下跌。因此,危機時期危機國與被危機傳遞影響國家之間資產價格相關性都明顯提高(Calvo&Reinhart,1996 [13] ;Baig&Goldfajn,1998 [14] )。經驗數(shù)據(jù)表明,共同基金收益差額更多來自于投資地區(qū)差別而非投資證券種類差別。既定收益下減少分散投資風險, 就要降低資產之間的相關度,而投資的區(qū)域差別比證券種類差別更能分散風險。以跨地區(qū)原則分散投資時, 投資者會把與某個爆發(fā)危機國經濟基礎、經濟政策、文明和政治體制等相似的國家歸為一類,形成這些國家也發(fā)生金融危機的預期,這樣投資者就會減持這些國家的資產,把資金轉移到母國或其他國家,使原本與危機發(fā)生國本無直接經濟聯(lián)系、也沒有金融風險的國家,產生動蕩和金融不穩(wěn)定。一國發(fā)生危機,使資產“擇優(yōu)而棲”逃避風險,促使其他國家金融資產價格的急劇下跌,金融市場趨于崩潰,金融危機相繼爆發(fā)(Pericoli&Sbracia,2001 [15] )。

        四、結束語

        由于金融創(chuàng)新不斷產生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同時世界金融市場聯(lián)系愈來愈緊密,幾種金融危機國際傳遞路徑會相互交織在一起共同發(fā)揮作用, 使危機國際傳遞機制越來越復雜,界限越來越模糊,多種路徑都相互影響和促進,而且與基本面無關的原因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總結金融危機國際傳遞的路徑變化規(guī)律, 一是金融關聯(lián)相對于貿易關聯(lián)越來越重要,二是非接觸性傳遞特征越來越明顯,金融危機國際傳遞更多是因為非基本面的因素引發(fā)的, 比如投資者預期改變、 信息動搖、羊群效應等。在金融危機國際傳遞過程中,一國金融危機傳遞到另一國往往發(fā)生在一夜之間,金融危機在國際間傳遞越來越迅速。同時,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機國際傳遞影響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

        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是一柄雙刃劍,頻繁爆發(fā)和快速國際傳遞的金融危機就是其不利影響之一。金融危機國際傳遞問題,不但關乎全球的經濟發(fā)展和金融穩(wěn)定,更關乎一國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穩(wěn)定。因此在金融創(chuàng)新、加快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急需對金融危機國際傳遞的深入研究,以減少其負面影響,維持金融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World Economic Outlook. Financial Crises: Causes and Indicators. May 1998,chapter 4,3-4.

        [2]Paul Masson. Contagion:Monsoonal Effects,Spillovers,and Jumps Between Multiple Equilibria. IMF Working Paper,1998.

        [3]Rudiger Dornbusch, Yung Chul Park,Stijn Claessens. Contagion:How it spreads and How it can be stopped[J]. Forthcoming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May 19,2000.

        [4]Sakho,S. Contagion and firms’ internationl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World Bank Plo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4076,2006.

        [5]Allen,F&Gale,D. Financial fragility,liquidity and asset prices[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6),2004.

        [6]Kaminsky&Reinhart. On Crisis,Contagion,and Confusion. Paper for conference“Globalization,Capital Market Crsis and Economic Reform”,November 1998.

        [7]Caroline Van Rijckeghem&Beatrice Weder. Financial Contagion:Spillovers Through Banking Centers.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9.

        [8]Zsófia Arvai,Karl Driessen,Inci Otker-Robe. Regional Financial Interlinkages and Financial Contagion Within Europe. IMF Working Paper,WP/09/6,2009.

        [9]Matt Pritsker. The Channels for Financial Contagion.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00,August.

        [10]Borensztein,E&R. Gelos. A panic-prone pack?The behavior of emerging market mutual funds. IMF staff papers(2003).

        [11]Castiglionesi,F. Financial contagion and the role of the central bank[J]. Journal of Bnaking and Finance,31(1),2007.

        [12]Calvo,G&E,Mendoza. Rational contagion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securities marke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1(1),2000.

        [13]Calvo&Reinhart. Capital inflows to Latin America: is there evidence of contagion effects? IMF Working Paper,19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 日本精品夜色视频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不卡无毒影院| 国产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3区免费视频|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加勒比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电影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天堂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麻豆 |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大|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乱精品一区字幕二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午夜视频久久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