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9 17:51:3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脊椎側彎的治療技術,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退行性脊柱側彎;矯形;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8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3(c)-028-02
Interbody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scoliosis
ZHAI Honglia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uimin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Huimin 2517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body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scoliosis in patients with the clinical results. Methods: From 2005 to 2009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scoliosis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87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3 cases of spinal decompression using a simple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maining 44 cases were treated by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ment,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s well as improvement of Cobb angle of the investigation summary, the use of SPSS 18.0 software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wo groups in gender, ag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contrast (P>0.05), comparable. Results: The average Cobb angle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he control group of 43 patients had 12 cases ineffective, the treatment rate was 72.1% good, 4 cas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effectiv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rate was 90.9% excellent. The SPSS 18.0 statistical software, χ2=5.13, P
[Key words] Interbody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Degenerative scoliosis; Orthopedic; Effect
退行性脊柱側彎是一種發生在成年人身上的特殊類型的脊柱側彎。患者多是由于椎間盤退變引起椎體半脫位,導致根性痛和椎管狹窄,體現為腰腿疼痛、間歇性跛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1]。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多數伴有滑脫或側方位移,所以治療上較為復雜。由于該病保守治療無明顯效果,所以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本文對本院收治的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了評估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2009年來本院進行治療的退行性脊柱側彎的患者共87例,隨機分為兩組。將采用單純椎管減壓術進行治療的43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27例,女16例,年齡50~74歲,平均61.4歲。44例患者采用椎間植骨融合固定術進行治療,作為實驗組。實驗組中,男29例,女15例,年齡51~75歲,平均62.1歲。兩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46例患者前屈動作癥狀不緩解,76例患者感覺減退,46例患者腰椎為右側彎,41例患者上腰段和下腰段2處彎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手術取常規背部正中切口,顯露錐板、關節突等附件后,進行狹窄段椎管及神經根管減壓,對受壓神經根進行松解,對于患者中央型椎管狹窄且范圍較廣的患者,采用一側半椎板減壓的方式進行治療,盡量保留其側方的關節突,并對錐板深面的骨質及黃韌帶進行切除。實驗組患者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術前方案,取常規背部正中切口后,以發生脊柱側彎最明顯處為中心,在導航系統的定位下,于需減壓部位的上下階段植入4枚椎弓根螺釘,并在需減壓椎體植入椎弓根螺釘。植入椎弓根螺釘后對患者突出或狹窄階段行半推板或全推板減壓,剔除咬除的錐板及棘突軟組織備用,并摘除椎間盤。手術過程中盡量將軟骨終板全部刮除,實現松解受壓神經根,對狹窄的神經根管進行徹底的減壓。將連接桿按腰椎的生理弧度進行預彎,并安裝在釘槽內。為實現對側彎的理想矯正,安裝完成后要利用加壓裝置對凸側進行加壓或在凹側進行合理的階段性撐開。將摘除下的備用碎骨從患側植入椎間盤摘除后留下的間隙,探查神經根。放置引流管后結束手術。術后兩組患者均進行抗感染和抗骨質疏松的藥物治療,定期復查。
1.3 療效評定方法
以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JOA)分數為準,改善率為100%時為治愈,改善率大于60%為顯效,25%~60%為治療有效,小于25%為治療無效。同時對患者Cobb角改善程度進行測量。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所有數據均進行計算機輸入,以SPSS 18.0軟件建立數據庫,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兩組患者治療情況以及Cobb角改善情況進行調查總結后,詳細結果見表1。
對照組43例患者有12例治療無效,治療優良率為72.1%,實驗組中出現4例治療無效,治療優良率為90.9%。經SPSS 18.0軟件統計,χ2=5.13,P
對兩組患者Cobb角改善情況進行觀察后發現,對照組大部分患者在復查期間內側彎、矢狀位畸形以及半脫位均沒有加重現象。實驗組患者術前平均Cobb角度為39.11°,經治療后平均角度為23.06°。
3 討論
退行性脊柱側彎多發生于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階層,以椎間盤退變為發病的使動因素。患者由于椎間盤退變引發的撕裂磨損、椎間隙高度丟失后,使脊柱的后柱受力加劇,導致小關節突關節面磨損和退變嚴重,小關節的方向走行發生異常,咬合關系失常,進而引發小關節位置改變[2]。由于椎間盤關節突關節角度異常以及椎間盤高度改變等原因造成韌帶松弛,椎體發生傾斜,非對稱性的椎間隙塌陷在冠狀面上形成側凹,凸側張應力加大,凹側壓應力加大,導致關節突關節的退變更為嚴重,關節突肥大增生,引起中央椎管和椎間孔狹窄,椎體穩定性喪失,椎管形態與神經根的關系發生變化,形成對神經根的壓迫。神經根受壓的主要表現為下肢疼痛麻木,椎管或椎間孔狹窄的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跛行[3]。
對于退行性脊柱側彎的治療要遵循穩定脊柱為首、矯正畸形和改善外觀為次的觀點,以保證患者脊柱穩定性為治療原則[4]。內固定術自20世紀80年代首次報告被成功應用以來,由于其自身與組織良好的相容性、穩定可靠的固定作用以及較高的安全性等原因,得到了廣泛的臨床應用。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采用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可在保證患者脊柱穩定的同時,實現良好的畸形矯正和外觀改善,并發癥和復發率較低,應用前景非常理想[5]。本組病例中,采用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進行治療的實驗組患者,其Cobb角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矯形效果明顯。在治療效果上,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也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治療的有效率高達90.9%,證明了上述說法。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作為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治療效果顯著的方法,其手術過程也較為復雜。醫師要根據X線片對冠狀位、矢狀位畸形、節段性椎管狹窄程度以及椎體半脫位的側移距離進行準確了解,判斷患者疼痛來源,確定減壓位置。同時也要對患者的骨質疏松情況進行了解,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提高手術成功率。
[參考文獻]
[1]鄭杰,張冬生,楊永宏,等.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7,25(6):705-706.
[2]王玨,王義生,劉宏建,等.退行性脊柱側彎不同手術方式療效觀察[J].醫藥論壇雜志,2007,28(6):18-19.
[3]何祖勝,白靖平,錫林寶勒日,等.脊柱融合術治療腰椎退行性椎間盤疾病的系統評價[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5,28(5):420-421.
[4]郝定均,溫世明,竇榆生.椎間融合器與椎弓根釘固定治療腰椎滑脫癥的比較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5,20(3):145-146.
[5]劉海鷹,周殿閣,王會民,等.退變性脊柱側彎的外科治療探討[J].中華醫學雜志,2003,83(12):1066-1067.
1臨床表現
臨床上多見受涼、腰部扭傷及其它病因引起腰痛患者。患者主訴多為腰痛,向前彎腰時明顯。查體可見脊椎側彎,腰椎向肌肉痙攣側側彎,腰椎棘旁壓痛,腰部功能明顯受限。
2治療方法
銀質針治療,局麻下于腰脊椎旁壓痛點進針,約20支,以YRX-1B銀質針加熱巡查儀加熱30min,囑其針孔三日不沾水,休息三日后繼續治療,期間針刺部位予微波照射治療。
3治療效果
療效標準 治愈:腰部疼痛、側彎完全消失,腰部活動正常。好轉:腰部疼痛減輕、側彎好轉,腰部活動基本正常。無效:癥狀無改善。
4典型病例
患者,女,47歲,反復腰痛10年,加重20天入院,下肢放射痛以左大腿后側明顯,查體:腰椎側彎后弓畸形,腰椎脊旁壓痛,以L34、L45、L5S1明顯,直腿抬高試驗雙側70°/(-),“4”字試驗(-),雙下肢肌力感覺正常,跟、膝腱反射對稱存在,巴賓斯基征陰性。入院查X線片示腰椎骨質增生,腰椎左側彎畸形(腰3椎體為中心側彎14°),曲度反弓。
以“腰椎間盤突出癥”入科,予0.9%氯化鈉注射液加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胞磷膽堿鈉注射液0.5靜滴抗炎,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靜滴脫水,兩組1/日,3日,患者腰痛有所緩解,第四日予銀質針治療,局麻下于腰脊椎旁壓痛點進針,約20支,以YRX-1B銀質針加熱巡查儀加熱30min,囑其針孔三日不沾水,休息三日后繼續治療,期間針刺部位予微波照射治療。一次后疼痛緩解,三次后腰椎側彎、后弓好轉,四次治療結束后出院,回訪無復發,行走時無側彎體態。
5體會
受涼、腰部扭傷可引起腰部疼痛,疼痛致一側椎旁肌痙攣,從而破壞了腰部原有骨骼、肌肉、韌帶的系統平衡,即可導致腰椎惻彎。 轉貼于
銀質針療法使針刺與熱療結合,通過熱的傳導至病變部位擴散至周圍病變部位,疏通經脈,行氣活血,改善體內深層軟組織病變部位發生的血供不足及營養代謝障礙[1],從而達到消除炎癥反應、增加局部血供、松解肌肉痙攣3種功效。研究表明,銀質針傳導熱能遠比一般金屬快的多,銀質針艾火灸時皮膚進針點溫度多在43℃~51℃之間,組織溫度37℃左右,熱能傳導直接作用到病變部位,促進血液循環,治療后病變組織血流量增加50%~100%,達到消除或減輕肌附著處的無菌性炎癥病變,促使肌痙攣自然消失,達到無痛或減輕征象,通過此機制解除炎癥致痛、缺血致痛、痙攣致痛,達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治療作用[2~3]。
生物體在微波場的作用下其帶電粒子與極化分子劇烈運動而相互摩擦產生熱效應。熱效應可使局部組織血管擴張,血循環加速,組織代謝增快,白細胞吞噬作用加強,促進局部病理代謝產物吸收,產生消炎、清腫作用。溫熱作用又可解除肌肉痙攣,清除堆積乳酸而使疼痛緩解。
故銀質針聯合微波具有解痙、消炎、止痛的作用,對于軟組織損傷引起的腰椎側彎有著良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施鋒.溫熱銀針治療腰臀部軟組織損傷87例.中國針灸,2000,20(3):178
關鍵詞:先天性脊柱側彎;半椎體切除;椎弓根
中圖分類號:R68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2--4208(2012)05―0051―02
CSS是由于椎體發育缺陷導致的脊柱畸形。根據椎體發育的異常可分為3型:椎體形成不良(半椎體或楔形椎)、椎體分節不良(單側骨橋或融合椎體)和混合型。半椎體畸形是先天性脊柱側凸中最常見的類型(46%),臨床上常見的半椎體有3種形式:半椎體上、下端生長板發育良好,稱之為完全分節型,僅有一端生長板發育,另一端與相鄰椎體融合,稱為半分節型,半椎體無生長板,兩端均與相鄰椎體融合,稱為未分節型。半椎體本身具有生長結構,有導致脊柱側凸或者側后凸畸形的潛在影響力。半椎體是CSS的最常見原因,保守治療常無效。對CSS的治療方式多樣,我院骨科自2009年8月―2010年8月共采用單純后路經椎弓根半椎體切除治療CSS患者30例,隨訪顯示均獲得了滿意的矯形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齡6~15歲,平均11.8歲;隨訪6~12個月,平均8個月。完全分節半椎體23例(5例為2個以上半脊椎),部分分節4例,未分節型3例。下肢感覺過敏(伴側后凸)1例,術前有下肢感覺減退、肌肉萎縮1例。合并椎管畸形12例,脊髓栓系9例,脊髓空洞6例,脊髓縱裂3例,泌尿系畸形5例,合并動脈導管未閉1例。
1.2術前準備(1)完善術前各項檢查,如:血常規、凝血、肝。腎功能、電解質、心電圖等檢查。(2)術前拍全脊柱站立正側位片、左右Bending位片。測量Cobb角,評價脊柱柔韌性,預測側彎矯正度數。(3)術前均行脊髓MRI、CT等檢查,確定半椎置及與相鄰椎體的關系,了解椎管內有無畸形、脊髓縱裂。(4)心肺功能檢查,并評估手術耐受程度。
1.3手術方法患者氣管插管全麻取俯臥位,腹部懸空,以頂椎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骨膜下剝離顯露脊柱后方直至雙側橫突。經透視確認,于半椎體上、下相鄰的1~2個椎體內植入椎弓根螺釘,并于凹側置預置棒,然后去除半椎體后方棘突、椎板,顯露和保護該平面的硬脊膜和神經根。c形臂透視確定半椎體椎弓根入點,開口器擴口,冰鹽水沖洗下用磨鉆沿椎弓根向下磨除,隨時探查椎弓根內壁以保證內壁完整,磨鉆向前磨至半椎體上下終板出現,刮匙小心清理半椎體松質骨后凝膠海綿止血,去除椎弓根外側壁并磨薄椎弓根內壁,于椎體橫突基底部截斷橫突,胸椎則要切除肋橫突和肋椎關節,于凸側固定棒并壓縮關閉椎間隙,注意觀察脊膜有無皺褶及骨性擠壓,凹側輔以撐開固定,如有前、后凸畸形亦同時矯正。術中喚醒患者,確認雙下肢運動正常后,將切除半椎體的自體骨行椎板植骨融合。切口留置引流管,逐層關閉。術后3、6、9、12個月復查站立位脊椎正側位片,佩戴支具6個月。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Cobb角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本組患者手術順利,手術時間平均160min,術中平均出血500ml。應用自體血回輸機,輸血平均100ml,隨訪6~12個月,平均8個月,隨訪無神經癥狀及內固定斷裂病例,畸形獲得良好矯正。術前、術后及末次隨訪Cobb角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手術治療指征和時機一般情況下先天性脊柱側彎起初發展緩慢,隨著脊柱的兩個生長高峰出現,側彎度數會快速發展,以至于出現神經系統、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損害影響生活質量。Akbarnia M等根據200余例各種類型、不同部位、未經任何干預的CSS患者的長期隨訪,認為骨橋合并對側多發半椎體畸形進展最快,而單側骨橋要比同側多發半椎體畸形進展更為迅速,畸形進展最快的部位在胸腰段,某些畸形并不惡化,如融合椎、閉型半椎體等;某些部位畸形應盡早手術,如腰骶部畸形,不及時治療會導致傾斜;某些部位畸形需要定期隨訪,如胸段半分節型半椎體或楔形椎,如畸形進展則應及時手術。本組病例均為T10~L4節段完全分節型半椎體畸形,根據AkbarniaM等的結論,具備手術指征。
關鍵詞:360°全椎體;腫瘤;切除;重建
脊柱腫瘤發病率占全身骨腫瘤的5%左右,以胸腰椎腫瘤多見,并且致殘率和病死率較高,為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手術干預是主要的治療手段[1]。術式主要有:全脊椎切除術,蠶食切除技術,蛋殼切除技術[2]。三種技術各有利弊,相比之下全脊椎切除術被國內外學者公認為理想術式,對于同時波及附件和椎體的脊椎腫瘤能夠一次性通過從后路聯合后外側入路行全脊椎360°整體切除與椎弓根固定重建,成功規避開胸的風險,減少創傷,減少手術次數[3]。2008年2月~2012年4月,我院對5例胸椎骨腫瘤患者成功實施了后路一期手術 360°椎體全切重建術,手術成功,療效佳,現介紹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5例(男3例,女2例),年齡35~65歲,平均53歲。病程4~21個月,平均13.5個月。腫瘤波及單個椎體3例,相鄰2個椎體2例。病理類型: 3例單一椎體T6,T8血管瘤,1例T9和T10相鄰椎體血管瘤,1例T10骨巨細胞瘤。
1.2臨床表現 5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胸背部刺痛,伴隨夜間痛,嚴重者疼痛在短時間內進展迅速,嚴重影響夜間睡眠,口服止痛藥無效,肌注降鈣素療效一般。其中 3 例表現為慢性脊髓壓迫癥狀,體檢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錐體束受損,膝踝反射亢進,行走時呈痙攣步態;病變椎體不同程度的壓痛和叩痛,感覺障礙平面不確定,雙下肢肌力Ⅲ~Ⅳ級。按Frankel分級,D級3例,E級2例[4]。
1.3影像學檢查 3例血管瘤X線平片均未見典型椎體型的柵欄樣改變,可見椎體壓縮骨折;CT片均可見骨小梁密度增高,稀疏和殘余骨小梁代償性增生。1例T10骨巨細胞瘤X線片示溶骨性改變、囊性破壞、椎體塌陷[5]。5例患者常規行ECT全身骨掃描,了解腫瘤病灶有無轉移及其全身分布情況。
1.4方法 積極術前準備,術前行X片、CT、MRI等檢查,確定腫瘤的位置,累及的范圍,有無軟組織浸潤,因術中切除椎體時出血洶涌,強烈建議術前行血管造影,了解血供情況,盡量行術前血管栓塞,術前備血至少3000ml,術前活檢明確腫瘤性質,若為血管瘤,術中建議使用自體血回輸裝置[6]。術前予以支持治療,調整機體內環境,嚴格掌握手術指針。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性鎖骨下靜脈置管,監測中心靜脈壓,橈動脈穿刺檢測動脈壓,及時反映血容量和心功能的變化,減少誤差。取俯臥位,采用后正中入路,顯露病椎上下三個椎體的椎板和關節突,仔細剝離豎脊肌,盡量減少出血,至少上下各兩個節段植入合適規格的椎弓根螺釘[7]。至此進入此術式關鍵性的兩步操作:第一步全椎板的整體切除,整體切除全椎板可明顯減少出血,并減少腫瘤細胞播散,術中注意徹底清除病椎周圍的軟組織,紫世霞清楚顯露神經根管和椎弓根,避免損傷,使用靜脈針套管引導無齒骨科線鋸緊貼椎弓根內側壁穿過,直視下神經剝離器保護神經根,截斷一側椎弓根,同法截斷另一側,骨蠟封閉椎弓根斷面,仔細操作保護好神經根。第二步前方椎體的整體切除,鈍性分離椎體前方的軟組織,注意保護上下腔靜脈和主動脈,壓腸板預彎建立臨時工作通道,保護前方重要軟組織,置入線鋸切割一半椎體,安裝預彎的連接棒,切割另一半椎體,自上一椎體的下終板和下一椎體的上終板切斷,操作別注意保護好脊髓,小心取出整個椎體,將填充好骨質的鈦網置入(最好取髂骨植骨),安裝另一側已預彎的連接棒,適當加壓,注意此處間距不能大于正常間距[8]。此處出血量大,加快輸血輸液速度。沖洗后進行鼓肺試驗,術中術后常規抗生素預防感染,術中采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沖擊治療,術后維持,逐步減量;神經節苷酯營養神經,指導腰背肌功能鍛煉[9]。術后對患者進行定期復查,檢查雙下肢觸痛覺及肌力,常規攝X線光片和CT檢查,了解椎弓根螺釘及鈦網有無松動、椎體高度有無丟失,病灶是否復發、脊髓功能恢復進展和疼痛緩解程度[10]。
2 結果
手術時間 280~400min,平均300min;失血量為950~5350 mL,平均2050 ml,術中輸血800~5400ml。本組未發生1例神經根和脊髓損傷的并發癥。5例患者術后隨訪3個月~3.5年.平均27個月。5例患者均等到穩定固定,術后近期和遠期椎體高度無丟失,胸背部疼痛和下肢神經壓迫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緩解。術前Frankel分級,術前D級2例,術后1例恢復至E級,1例仍為D級;木前E級2例,術后仍為E級。隨訪中,未出現椎弓根螺釘及連接棒斷裂,鈦網松動及脊柱失穩,植骨融合良好(如圖1~4)。
3 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惡性腫瘤的5年生存率不斷提高,尤其是骨科內固定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導航介入技術的日新月異,這些都促使過去不能手術的患者成功的進行手術成為可能。
360°全椎體切除技術和蠶食及蛋殼技術相比有如下優點:①從椎體外逐步咬除椎體骨質的蠶食技術和從椎體內逐步刮除的蛋殼技術都不可避免的出現難以控制的大出血,并且手術時間明顯延長,進一步加大出血量;360°全椎體切除技術可明顯減少出血量,并且術前可行介入手術栓塞供應病椎的血管[11];②術中蠶食技術和蛋殼技術因為不能分辨腫瘤界限,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術中腫瘤播散;360°全椎體整體切除有效規避了這個風險。③360°全椎體切除技術一次手術解決腫瘤切除和后路固定兩個問題,減少多次手術的創傷。但是腫瘤涉及超過3個以上的連續節段成為本技術的相對禁忌證[12]。
此技術中有兩個關鍵性操作步驟:第一步全椎板的整體切除,第二步前方椎體的整體切除。這兩步操作要直視下進行,要格外小心,仔細保護好脊髓和神經根。
參考文獻:
[1]廖詩堯,陶惠民.脊柱轉移性腫瘤外科治療及其預后分析[J].醫學信息,2010,23(6):1618-1619.
[2]肖建如.脊椎整塊切除術給脊柱腫瘤治療帶來的思考[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0,20(8):620-621.
[3]蔣成,葉俊武,蔚芃.經后路全脊椎切除同期脊柱重建治療胸腰椎腫瘤[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1,25(5):547-550.
[4]范彧,趙宏,仉建國,等.脊柱轉移腫瘤的外科治療方法探究[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2,5(1):27-31.
[5]何曉斌.胸腰椎腫瘤全脊椎切除術方法探討[J].臨床骨科雜志,2012,15(5):487-489.
[6]李建民.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現狀與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23):2203-2204.
[7]沈彬,孟陽,趙衛東,等.癥狀性椎體血管瘤影像學表現及手術治療[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3):251-256.
[8]肖建如.脊柱轉移瘤的外科治療進展[J].中國癌癥雜志,2012,22(9):652-657.
[9]張彬,湛梅圣.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加后路360°植骨治療腰椎滑脫癥25例[J].醫學信息,2011,24(9):6234-6235.
[10]薛文,錢耀文,劉林,等.全椎體切除治療合并脊髓壓迫的癥狀性脊柱血管瘤[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0,9(4):359-362.
【關鍵詞】 椎弓根內固定;胸腰椎骨折;臨床效果
胸腰椎骨折患者會伴隨神經損傷或脊髓損傷,其中最為普遍的是脊柱損傷。對于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療,重建胸腰椎穩定功能非常關鍵。而椎弓根內固定技術對胸腰椎的畸形矯正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具有減壓徹底、固定峰強、安全的優點。本文在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應用椎弓根內固定技術的實踐中,對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治療進行了探究,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收治的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年齡24-56歲,平均年齡38.6歲。34例患者中有8例T12骨折,15例L1骨折,5例L2骨折和2例L3骨折。根據Rrankel分級將有無合并脊髓神經損傷的患者進行A、B、C、D、E五個等級的分級。A級(4例):損害完全,骶段S4-S5沒有感覺,運動功能未保留;B級(5例):損傷不完全,骶段S4-S5感覺存在,運動功能欠缺;C級(4例):神經平面以下有運動功能;D級(11例):神經平面以下有運動功能,至少一半以上的肌力大于三級;E級(10例):運用功能與感覺良好。
1.2方法
1.2.1經椎弓根內固定裝置:連接橫桿、自鎖螺釘、正反螺紋角度螺栓和螺紋套筒等組成 AF系統。在螺紋套筒中角度螺栓通過延長發揮軸向撐開作用,運用角度螺栓恢復脊柱的生理弧度對螺帽進行擰緊鎖定。橫連器、矯形棒、“U”形椎弓根螺釘組成FJ 脊柱內固定系統,將恢復椎體的高度撐開,運用矯形棒預彎的弧度對骨折后的后突畸形進行糾正,對脊柱骨折的不同程度損傷都有有效的治療。
1.2.2方法:患者取俯臥位,連續硬膜外麻醉,中心為骨折脊椎作后正中縱形切口,將皮下組織、皮膚切開,沿棘突兩側對胸及腰背筋膜進行切離,實施椎板骨膜下剝離,向兩側對骶棘肌至橫突處進行剝離,運用自動牽開器牽開。依據椎弓根定位法,在傷椎上下脊椎兩側的進針點處,用手鉆定點鉆孔,憑借掌力轉動鉆入,進針方向與椎體終板平行、與椎體后緣垂直,向中線傾斜l5。插入,其插入深度為30mm,并對周壁進行探針探測,對正確的定點定向進行提示。進針方向由攝片證實,對4枚椎弓根螺釘進行植入。應用AF的患者,對角度螺栓套筒組合進行安裝,已植入的椎弓根螺釘隨釘尾球面螺帽的旋入,作30。的扇面運動,對所規定角度的角度螺栓進行固定,矯正骨折的畸形,對生理彎曲進行重建。針對壓縮性骨折,沿縱軸撐開,充分伸展后縱韌帶、纖維環以及前縱韌帶,對椎管內骨塊進行牽動以復位,使椎體高度得到恢復。使用FJ的患者,預彎矯形棒,擰入椎弓根螺釘,釘尾的“U”形槽內進行矯形棒的置入,頂絲旋入,進行防脹帽圈的安裝,下端螺釘鎖定,沿縱軸撐開上端螺釘處至合適長度后,將上端螺釘鎖定。減壓患者可行椎管減壓,并對橫連器進行安裝。置負壓引流傷口,逐層對切口進行縫合。
1.2.3術后處理:患者取平臥位,給予抗感染,脫水、止血,內服養血活血之劑,48小時內將負壓引流拔除,術后鍛煉腰背肌,8 周后帶腰圍可下床活動。
2 結果
34例患者中,神經損傷、脊髓損傷等并發癥未出現,骨折及后凸畸形在X線平片檢查顯示為復位、矯正良好。通過5個多月的隨訪,患者的神經恢復評定為:A 、B 級各1例患者的恢復不明顯;C級2例患者的恢復不明顯;D級全部患者恢復良好。
3 討論
常見胸腰椎骨折的致傷原因有交通事故傷、高空墜落傷、重物砸傷等。作為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治療,胸腰段脊椎的序列和椎管容積的正常恢復尤為重要,通過受壓脊髓進行減壓,得到可靠固定。但椎弓根內固定技術的應用最為關注的是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雖然該方法治療胸腰椎骨折非常有效,但該方法得不到有效應用時就容易引起嚴重的并發癥。目前,椎弓根釘的內固定系統較多,特點也不同。操作較為簡便的是AF,且固定可靠。通過臨床實踐,表明內固定系統的種類選擇應滿足操作的便捷要求,并且醫生對手術的操作要非常熟練,以有效發揮手術的治療優勢。在胸腰椎段脊椎骨折的治療中,椎弓根內固定技術的創傷較小、簡單的解剖、少量出血都是該手術方法的良好特點。另外,依據患者的病情,對患者進行骨折復位、減壓、椎管探查等處理,可有效恢復神經功能,減少并發癥,對手術的成功和療效有很好的作用。
總之,椎弓根內固定技術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應用效果非常的好,其手術簡單、解剖位置明確、對骨折的復位和糾正非常有效。此外,在術后進行神經功能康復訓練,可促使病情的進一步康復。
參考文獻
[1]嚴小虎,常山,劉站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療選擇[J].實用骨科雜志,2008,14(11):673-674.
[2]楊雄健,吳俊哲,蘇培基,經傷椎椎弓根植骨手術固定加中藥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例[J].江西中醫藥,2010,41(7).
[3]吳占勇,經椎弓根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的失誤和并發癥分析[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