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2 15:36:0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癱瘓病人護理方法,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護理;體會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58例,其中男28例,女30例,年齡48~91歲,平均年齡6±7.2歲。其中股骨頭壞死13例,股骨頸骨折35例,類風濕性關節炎3例,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骨折不愈合7例。其中單純人工股骨頭置換25例,全髖關節置換33例。所有病例手術均采用髖后外側切口(Moore)入路。
1.2結果本組病例術后10~21d出院,出院時傷口均愈合拆線。其中3例術后出現傷口發紅,經積極換藥加強抗感染治療傷口愈合良好;無致命肺栓塞發生;2例術后出現患肢腫脹、皮溫減低,彩超檢查發現股靜脈和股淺靜脈發現血栓,經抗凝治療后,彩超復查血栓消失;1例出現褥瘡給予換藥加強護理后愈合出院;1例發生髖關節脫位,經全麻下手法復位。所有患者對手術療效主觀評價滿意。隨訪6~36個月,均基本達到生活自理和不負重工作。
2并發癥預防及護理
2.1感染感染是髖關節置換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其發生率為1%~6%,可導致關節置換術失敗。常見原因有。
2.1.1術前檢查不仔細,如是否有牙齦炎,甲溝炎等原發病灶;術前1d行嚴格的皮膚準備和手術時給予抗生素預防性用藥可以降低感染率;無菌操作不規范,未反復沖洗、未放置血漿引流管;術后對非手術部位的感染病灶未及時處理,如上呼吸道感染。針對上述易感因素,術前應詳細詢問病史,如檢查口腔是否有牙齦炎、扁桃體紅腫、咳嗽與否、留置尿管患者檢查尿道口是否有異常分泌物。如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醫生,建議病灶處理后再進行手術。
2.1.2敷料被滲濕后未及時更換,大小便污染傷口,病人搔抓傷口。我科所發生的3例傷口感染,其中1例為小便污染敷料,家屬未及時報告醫護人員所致,余2例均為患者自行搔抓傷口所致。對于敷料滲濕、大小便污染傷口,應告知患者一旦發生此種情況,應及時報告醫護人員,并及時換藥處理。對于部分農村患者因擔心麻煩醫生的思想,要進行宣傳教育,告知患者對上述情況若不及時處理,將有導致手術失敗的可能,增加其對感染危險性的認識,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因傷口生長過程中,部分患者會出現傷口瘙癢,患者搔抓傷口敷料,且部分老年患者不能有效配合醫護人員的處理,可給與棉墊適度加壓包扎,避免手指與傷口直接接觸而污染傷口。對2例因搔抓出現傷口發紅我們采用慶大霉素外敷傷口及棉墊加壓包扎2天均未再出現發紅。
2.1.3預防墜積性肺炎因術前、術后患者臥床時間相對較長,痰液集聚于低垂部位,且患者年齡普遍較大,肺功能較差,部分患者合并有慢性肺炎病史。故墜積性肺炎發生率較高。可采用半坐位,盡早鼓勵和指導患者做有效的咳嗽、咯痰,吹氣球鍛煉肺功能。術前、術后采用我院自制中成藥愈傷靈I號進行超聲霧化吸入,一日兩次,可達到化痰,利于痰液排除的目的。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對有慢性肺炎病史者可加大術前抗炎力度。
2.2肺栓塞肺栓塞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并發癥,其發病率為39%~74%,發生致命肺栓塞的幾率是0.19%~3.4%,是引起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如患者有突發性呼吸困難、胸痛和咯血、心絞痛、暈厥等是急性肺栓塞的常見癥狀,一旦發生,應立即給予吸氧、止痛,控制心力衰竭、抗凝和溶栓治療,急救時做胸外按壓,可直接作用于栓子,使之破碎。因此術中應做好血液動力學檢測,及時發現短暫低血壓發作,術后滴注右旋糖酐和補充足夠的液體量,鼓勵和指導患者盡可能早期進行主動和被動運動,可起到一定預防作用。肺栓塞的栓子99%為靜脈血栓,預防靜脈血栓的產生是預防肺栓塞的關鍵。術后提倡使用止血藥物。
2.3深靜脈血栓形成(DVT) 髖關節置換術后血液粘滯性增加,血流相對緩滯,血管內膜損傷等,是DVT的三個條件。機體自身促進下肢靜脈血液正常回流,不僅依賴靜脈瓣本身的完整性,呼吸泵、肌肉泵及心泵等三大因素共同發揮作用來維持其正常運行。對術后病人,股骨肉泵的作用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1]:足踝的主動“環轉”運動,屈伸運動,內、外翻運動均可應用于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后預防下肢DVT形成,主動“環轉”運動的用最為理想。同時借助CPM機進行患肢被動功能鍛煉,能有效地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減少深靜脈血栓形成。
2.4髖關節脫位其發生率為3.23%,脫位發生的原因除與關節類型、手術人路、假體安放角度有關外,與護理的關系極為密切。術前指導,術后護理保持正確的髖關節位置、指導患者進行床上及離床功能鍛煉、自理能力訓練;出院進行康復指導,并檢查患者掌握后,方能出院。4周內禁忌患側臥位和90°坐位,屈髖不大于90°,6周內免負重,休息和活動時注意避免兩叉和盤腿,保持關節穩定[2]。
3討論
人工關節置換術被認為是關節病變的最終治療手段,且技術已經基本成熟,在國內外醫學界取得較快的發展,術前術后正確的護理對手術是否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更科學地探索護理的經驗,通過對58例患者的護理體會,作者認為,預防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護理要點是在于對患者術前健康、心理狀態進行充分而有效的評估,術前術后合理充分有藥,此外積極功能鍛煉對每個患者術后康復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b)-0118-02
妊娠期糖尿病包括妊娠期間出現糖尿病或是糖耐量異常的現象,是妊娠期常見的一類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率呈現上升的趨勢,在臨床中的重視度越來越高[1]。該類產婦在分娩時的麻醉方式對圍術期的血糖濃度變化有密切關系,良好控制血糖是保證母嬰安全的必要條件[2]。該次研究選取2015年1―12月在醫院接受治療的5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應用不同麻醉方法在圍手術期的護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2015年1―12月在醫院接受治療的5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尿頻、尿急,常有饑餓感,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均經臨床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3];入選患者及其家屬對該次研究和麻醉方式知情,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入選患者根據分娩時的麻醉方式進行分組,對照組28例患者年齡在22~35歲,平均年齡(28.1±4.5)歲,孕周在34~42周,平均孕周(39.5±1.5)周;觀察組28例患者年齡在22~36歲,平均年齡(28.8±4.8)歲,孕周在35~42周,平均孕周(39.0±1.6)周。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等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麻醉方法
對照組:給予全身麻醉,對產婦應用靜脈誘導進行氣管插管,按照1~2 mg/kg的劑量注射琥珀酸堿(國藥準字H31020599),按照1~2.5 ng/kg的劑量注射丙泊酚(H20100645),按照1~2 mg/kg的劑量注射氯胺酮(國藥準字H14020754)。在胎兒出生后,按照0.4~0.5 μg/kg的劑量注射舒芬太尼(國藥準字H20003688),應用七氟醚以吸入方式進行持續性麻醉。觀察組:給予連續性硬膜外麻醉,在患者的左側臥位L1~2間隙作為穿刺點,于頭側1~2 cm處進行置管,置管成功后注入3 mL濃度為1.5%的利多卡因,觀察有無出現脊麻現象,根據產婦的情況酌情增加利多卡因的加入量至4~5 mL,使麻醉平面達到T 7~8。手術過程中若出現心率過快,則應用適量西地蘭,若出現血壓過低,應用適量去氧腎上腺素。
1.3 指標觀察
觀察兩組產婦在不同時間點的血糖濃度:麻醉前(T0)、切皮時刻(T1)、胎兒出生時(T2)胎盤分娩出時(T3)、胎兒分娩后2 h(T4)、胎兒分娩后6 h(T5)。對兩組新生兒進行Apger評分,主要包括呼吸、心率、肌張力、膚色以及對外界的刺激程度等5項進行評分,評分量表總分為10分,其中7~10分判斷為正常,4~6分判斷為輕度窒息,
1.4 統計方法
對研究所得數據利用SPSS 18.0?y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在不同時間點的血糖濃度比較
兩組產婦在T1、T2、T4、T5 4個時間點的血糖濃度均明顯高于T0;T3時刻的血糖濃度明顯低于T0,在T0時刻兩組產婦的血糖濃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在T1、T4、T5 3個時間點的血糖濃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新生兒的Apger評分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Apger評分為9分所占的比例(42.86%)和10分的比例(46.43%)明顯高于對照組評分9分(7.14%)、10分(25.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產婦的生理條件特殊,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給產婦和新生兒的身體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在妊娠期糖尿病產婦在產程中需嚴密觀察產婦的血糖濃度變化,若產婦出現低血壓唐現象,給產婦和新生兒均有較大的影響[4]。妊娠期產婦機體內分泌大量胰高血糖素、垂體激素,使機體的血彈濃度明顯升高。在分娩過程中,產婦由于疼痛造成很大壓力,可能會使機體的血糖濃度繼續增加,形成一系列循環,擾亂機體的血糖水平[5]。
【關鍵詞】 推拿護理、卒中癱瘓、治療
【中圖分類號】R473.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228-02
對于我國而言,最為常見且發病率最高的老年疾病之一則是卒中,其發病率高達220/10萬。其主要臨床表現有猝然暈倒、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是一種典型的腦血管疾病[1]。可隨著現如今我國治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卒中癱瘓病人的死亡率大大減少,可是因得此病而導致致殘的患者卻越來越多[2]。眾所周知,我國現在正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而卒中將會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嚴重時更會直接影響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會大大降低老年人的生命質量,使其完全喪失自理能力。本研究除了使用傳統的益氣活血法來治療腦梗死之外,還配合中醫特色的推拿護理,幫助卒中癱瘓病人恢復四肢肌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使致殘率有所下降,現將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間,來我院治療的卒中癱瘓病人120例,診斷為中經絡卒中,120例卒中患者均符合我國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的診斷標準。隨機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70.3±5.2)歲;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50-76歲,平均年齡(60.4±5.4)歲。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無論是上下肢活動、語言表達能力或自理能力上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觀察組:在20ml的燈盞花注射液以及60ml的生脈注射液中分別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如果有血糖較高的患者可以使用生理鹽水進行靜脈輸注,每天1次,1個療程為15d。當患者入院3d后,對患者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承山穴、涌泉穴等穴位進行推拿護理,并輕輕按壓。護理人員應掌握簡單的推拿方法以及取穴方法,當患者在靜脈輸注以后,對每個穴位進行按壓旋摩,以病人出現酸、脹、痛為度,在進行推拿護理時,應首先順時針10圈,再逆時針10圈,當患者經過1w護理之后,對其進行評定。
對照組:單純使用20ml的燈盞花注射液以及60ml的生脈注射液中分別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對患者進行靜脈輸注,每天1次,1個療程為14d,對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進行效果評定。
1.2.2評價指標
使用《中藥治療卒中臨床研究指導》中標準,用尼莫地平評分方法對患者療效進行測評,其肌力評定:顯效:肌力改善3級。有效:肌力改善1-2級。無效:通過推拿護理后患者肌力無改善情況。
1.2.3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以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 )表示,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經x2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尼莫地平評分[n(%)]
兩組治療前后肌力對比
3 討論
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使用配三焦、腎經等穴進行推拿按揉護理,使總有效率達到93.3%,明顯高于單純的藥物治療86.7%,通過此次治療,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有顯著差異(P
參考文獻
[1]郁秋華.推拿在卒中癱瘓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3(8):687-688.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2.08.015.
[2]Bukowski L ,張永 ,李宏建. 在卒中病人護理中綜合訓練的作用[J].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13,03:122-124.
【關鍵詞】腦卒中 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6-189-02
腦卒中是目前世界范圍內致殘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和生存質量,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因此,康復對腦卒中病人尤其重要,及早與正確方法的康復治療不但可以促進腦卒中病人的康復,而且可以防治廢用綜合癥,提高腦卒中病人的生活質量。現將58例腦卒中偏癱病人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材料
58例癱瘓病人中48 例為腦梗塞引起的偏癱;10例為腦出血引起的偏癱。男性39 例、女性19 例。年齡在47~79 歲,平均年齡63歲。
2 康復護理措施
2.1 心理支持 腦卒中患者由于腦實質的損傷和功能障礙的影響,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煩躁等心理問題。因此,要給予病人足夠的心理支持,幫助他們解決各種難題,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同時,還要注意發揮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使患者堅強地面對疾病,這對疾病的康復尤為重要。
2.2 肢體康復護理
2.2.1 放置和轉移 正確的放置可預防和緩解痙攣,轉移對改變全身血液循環,預防病發癥等具有重要意義。偏癱病人多采用健側臥位和患側臥位,配合仰臥位,每2小時翻身一次,健側臥位有利于對抗偏癱上肢屈肌痙攣和下肢伸肌作用,同時還方便對偏癱肢體的被動活動。患側位可以增加患側感覺輸入,牽拉整個偏癱側肢體,有助防痙攣,健手在上面可以自由活動。偏癱病人多能自行取患側臥位,容易造成長時間壓迫患側部位皮膚發生褥瘡,故應多協助取健側臥位,另外防止垂足,用沙袋等物品固定,防止下垂和內翻。
2.2.2 床上活動 床上活動分為被動活動和主動活動, 被動活動的目的是抗痙攣,防止肢體僵硬、變形,特別是肌張力高的病人要進行被動肢體活動,多進行肩外展、外旋,肘外展,前臂旋后,腕背伸,指伸展,以及伸髖、屈膝、足背伸等運動。同時,可進行癱瘓肢體肌肉按摩、輕拍肢體的方法促進肢體血液循環,防止靜脈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縮,增加肌肉營養,促進康復。主動活動可以增加全身各系統的功能容量,有利于增加肌力和改善智力,是預防和消除廢用綜合癥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活動形式主要有:①自動翻身側臥;②健側手帶動患上肢運動;③床上橋式活動[1]。
2.2.3 物理治療 運用低頻脈沖和針灸治療,對人體產生治療效果[2]。低頻脈沖治療可于床上自主運動開始即可進行,每天1 次,每次30 分鐘,通過刺激促進肌力的恢復。針灸治療顯示,針刺具有舒縮血管和改善微循環的作用,能使氣血通暢,腦組織灌注量增加,提高局部肢體細胞組織的營養,促進患肢功能恢復。
2.2.4 基礎護理 腦卒中急性期落實各項基礎護理措施是預防并發癥、促進康復的重要措施,補充充足營養,給予易消化、易吞咽、富于營養的流質、半流、軟食,必要時考慮腸道內營養和腸道外營養,補充充足的水分,防止便秘。
2.3 膀胱的護理 增強膀胱自主功能訓練的建立,減少尿路感染的發生,在部分癱瘓病人中,排尿功能異常,經常采用留置導尿管來解決排尿問題,長期留置導尿管增加患者尿路感染機會,對病人進行自主膀胱功能的訓練[3],首先我們將導尿管進行定時開放,一般3~4 h 開放1 次,觀察膀胱充盈情況,防止膀胱脹滿,1~2 個月后可改用間歇導尿,每日或隔日1 次。在兩次導尿之間鼓勵病人自行排尿,排尿困難可用膀胱區手法按摩,叩擊恥骨上區,拍大腿等。當病人殘余尿液超過100 ml 或尿液渾濁時,要進行膀胱沖洗。訓練6 個月后病人可在1~2 個月沖洗1 次膀胱,甚至更長時間。
2.4 氣管切開的護理 行氣管切開,在護理過程中防止肺部感染是非常重要的,每日用75 %酒精在插管處由里向外,從底向上徹底消毒。經常取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選用敏感抗生素更換敷料,氣溫高時每日更換2 次。細菌產生抗藥性時切口處往往有一種難聞的惡臭,我們用4 ‰的醋酸溶液,更換敷在切口上紗布效果極佳。氣管切口處往往有一些肉芽組織,在消毒時易引起出血。用干棉球沾慶大霉素壓迫止血,防止感染。為防止氣管套管的氣囊長時間壓迫氣管,應2 h 氣囊放氣1 次。由于病人沒有自主呼吸的功能,放氣時病人非常痛苦,病人往往拒絕放氣,有時每日只能放1~2 次氣。當肺部感染加重時,除大量運用抗菌素外,還應增加放氣次數,既有利于痰的排出,還能減輕肺感染機率。為了防止痰液粘稠,每日4~6 次給予生理鹽水100 ml + 糜蛋白酶1 支+ 慶大霉素8 萬U 混合液,用1ml由氣管套管內滴入。
3 褥瘡預防
3.1 減輕褥瘡的護理措施:改變減輕垂直壓,每2 h 翻身1 次,給予氣墊床,鼓勵病人借助雙杠鍛煉站立,以利全身血液的循環。減少摩擦力保持床整、無皺折、碎屑,翻身時抬起身體,避免推、拉、拖等動作[4]。降低及避免剪切力,經常保持床的水平位置,減少半臥位的時間,有紅腫現象時,采用酒精按摩、擦干,保持皮膚清潔干爽。對護理不當已形成褥瘡的病人,采用局部治療為主,全身治療為輔的治療措施。對其瘡面的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檢查,徹底清除壞死組織,用引流及敏感抗生素局部換藥。
4 討論
腦卒中病人的癱瘓是屬于上運動神經元性的。此時腦部發生病變產生抑制,病變以下的腦干、脊髓則處于抑制釋放階段,它們產生的都是原始的、低級的屬于病態模式。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治療的原則主要是抑制異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動,改善運動模式,重建正常的運動模式,其次才是加強肌力訓練。通過以運動療法為主的綜合措施,達到預防并發癥、減少后遺癥,調整心理狀態,促進運動功能恢復,充分發揮殘余功能達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質量,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燕鐵斌, 竇祖林, 主編.實用癱瘓康復.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2]繆鴻石,主編.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1.
[key words] movement imagery;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paralysis; upper extremity
腦卒中病人常出現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從而導致病人的獨立生活功能及生活質量下降。wwW.133229.COM上肢癱瘓是腦卒中病人最常見的癥狀,上肢功能恢復情況直接影響到腦卒中病人生活自理程度[12]。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肢體運動功能,減少運動功能障礙,提高其生活質量,使之回歸家庭或重返社會是康復工作者在疾病早期就應關注的問題。我院自2008年10月采用運動想像療法對腦卒中上肢癱瘓病人進行日常生活活動(adl)功能訓練,取得明顯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0月—2009年9月,選擇我院住院的腦卒中病人21例,將其隨機分成運動想像治療組(治療組)和常規康復治療組(對照組),全部病例經顱腦ct或mr檢查證實,并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3]。病例入選標準:首發腦卒中,偏側上肢癱瘓,經運動覺及視覺想像問卷(修訂版) (kviq) [4]測試正常,能配合完成整個治療周期的評價和治療,并經“想像”練習合格。排除標準:病變部位在小腦、腦干,多發病灶;失語;認知功能障礙(mmse
1.2 方法
兩組病人均行常規神經內科治療及康復訓練,接受康復科護理常規護理,執行良肢位擺放,給予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每日接受30 min常規的作業治療,內容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誘發上肢分離運動訓練、adl訓練等。治療組同時采用運動想像訓練。運動想像訓練在睡前和早晨醒來未起床時進行,房間應安靜,隨指導語進行訓練。設計的指令要求為:假定一個舒適的坐位;以第一人稱來想像運動,仿佛實際做這些運動;避免全身各部位運動或肌肉收縮,保持放松狀態;想像跟實際運動一樣看到及感覺到運動,強調病人要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利用全部的感覺進行訓練,直到將正常運動模式儲存在記憶中為止;在進行一組訓練時要一直閉上眼睛;如果在每一組訓練過程中精力分散,應睜開眼睛,放松片刻,然后從頭開始;記住盡可能快而且準確地做動作;要求病人在日常生活環境中主動使用這種訓練方法進行自我運動學習。想像指導語:首先設想一個溫暖、放松的環境(如沙灘),用2~3 min 進行全身放松;想像坐位,上肢上舉過頭并保持伸直;想像坐在桌前,桌上有一水杯,用手握住水杯,用力向前將水杯推離自己,直至上肢向前伸直;想像坐在桌前,手握一支鉛筆,在紙上快速點點,然后做手腕旋轉環形運動;想像五指用力伸開,然后用力握拳;想像坐位下上肢自然下垂,屈肘90 ℃,手心向下,再翻向上,反復5次,最后將上肢恢復自然下垂;想像手拿木梳,慢慢梳理頭后部的頭發;想像拇指與每一個手指對指,與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用力對捏;想像伸手拿杯子喝水的動作,手臂前伸同時,松開五指,握住杯子,然后緩慢送入口中,最后將杯子放回原位;想像躺在溫暖舒適的沙灘上,腹部放置一只乒乓球,想像用手將它拿到自己的身體旁邊。每一個動作重復想像4次。最后,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和周圍環境,睜開眼睛,全身放松,共30 min。每日早晚各進行1次治療,共60 min。
1.3 療效評價
adl功能評估:采用barthel指數(bi)[5],選用與上肢功能有關的項目:修飾、進食、穿衣、洗澡等評價患側上肢adl功能,修飾及洗澡的評分為0和5分,進食和穿衣評分為0、5和10分,得分越高,獨立性越強,依賴性越小。上肢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評定法(fma)[6]坐位時的患側上肢運動功能評定,共33項,每項分3個等級記分(0~2分),累計最高分為66分。得分越高說明上肢的分離活動運動越好。上述評定均于治療前及治療2、4、6、8周后進行。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1.5及ppms 1.5[7]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 果
治療組病人fma評分在治療2~8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t=4.394~5.445,p
治療組bi評分在治療4~8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2.803~3.977,p0.05);兩組治療4~8周后bi評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2.111~2.174,p
3 討 論
運動想像療法是指為了提高運動功能而進行的反復運動想像, 沒有任何運動輸出,根據運動記憶在大腦中激活某一活動的特定區域, 從而達到提高運動功能的目的[8]。由于腦損傷后運動想像功能也可能受損,因此在進行運動想像療法前應該進行運動想像功能的評定。我們采用運動覺及視覺想像問卷,對病人的運動想像功能進行評估。運動想像與實際運動一樣可以使皮質代表區發生變化。由于兩者在激活皮質區域及神經生理的相似性,因此運動想像可以影響實際運動[9]。運動想像和身體訓練相結合,可以促進運動的學習和改善活動功能,它可以改善肌力、耐力和活動的精確性[6]。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根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結果,運動想像療法開始應用于腦卒中病人,近幾年已經成為腦卒中病人康復治療的研究熱點。liu等[10]采用隨機對照方法研究了運動想像療法對腦卒中病人的療效,結果顯示,接受運動想像訓練的病人獲得的訓練和未訓練的作業項目的功能均高于接受常規訓練的病人,而且在訓練療程結束后仍然保持這種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治療2周后開始出現療效,fma評分在治療2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運動想像訓練可以充分調動病人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還可以增強自信心,從心里層面認為患手可以做許多動作。我們認為進行運動想像療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避免在治療間隙不停地想像,以免導致焦慮發生;②運動想像前進行的放松訓練,有利于預防或減輕患肢痙攣;③運動想像時利用全部的感覺將注意力集中于患肢。以往及我們的研究表明,運動想像療法對癱瘓病人的康復是有益的,但需要與常規康復訓練相結合,運動想像療法僅作為一種輔助方法[6]。運動想像療法因為不需要特殊設備、特殊場地, 入選標準低,所以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本研究運動想像訓練內容既包含上肢的所有關節活動,又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病人比較容易掌握,取得了較好療效,但因樣本數量有限,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參考文獻】 [1]stephen j p, peter l, sueann s, et al. a randomized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imagery in acute stroke.[j]. clin rehabili, 2001,15:233240.
[2]郭鋼花. 腦卒中后肩合并癥常見原因與康復對策[j].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4,4(10):1728.
[3]中華醫學會全國第4 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29:379381.
[4]isaac a, marks d f, russell d g.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imagery of movement:the vividness of movement imagery questionnaire (vmiq)[j]. ment imagery, 1986,10:2330.
[5]南登崑. 康復醫學[m]. 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7273.
[6]王茂斌, bryan j o’y, christopher d w. 神經康復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224444.
[7]周曉彬,紀新強,徐莉. 醫用統計學軟件ppms 1.5的組成和應用特點[j]. 齊魯醫學雜志, 2009,24(1):2932.
[8]decety j, grezes j. neural mechanisms subserving the perception of human actions[j]. trends cogn sci, 1999,3:17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