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2 15:35:1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傳統文化的解釋,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傳統文化 金融技術分析 有效性
Charles Dow于20世紀初提出道氏理論(Dow Theory),標志著技術分析的誕生。MURPHY(1986)對技術分析的定義是:“技術分析是以預測未來的價格趨勢為目的,主要通過使用走勢圖,對市場行為進行的研究”。(愛德華邁吉,股市趨勢技術分析,1992)。因此技術分析是一門科學,它通常以圖像的形式,記錄某一股票或者某個“平均值(Averages)”交易的實際歷史(價格變化、交易量,等等),然后,從勾畫出的歷史里推導出可能的未來趨勢。由此可見,技術分析(Techn ical A nalysis)是對歷史數據進行特定的處理, 尋找股價起伏的周期,從而建立起買賣證券的規則,以優化收益、規避風險的一種投資理論(韓楊2001)。
一、關于技術分析有效性的爭議
金融技術分析研究對象是金融市場種金融產品價格行為的規律,決定技術分析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市場價格行為的規律是否客觀存在,對此分歧一直很大。在金融分析流派中基本面分析派堅持“股市趨勢不可知”的理念,認為金融市場無趨勢、無規律、不可預測,因此技術分析無效。隨機漫步理論流派(Random Walk)也堅持在金融市場中價格的變動是隨機的,更談不上預測。這種隨機性是非理性的,并不具備操作的有效性。
二、現代經濟理論對于金融市場技術分析有效性的研究現狀
在現代主流經濟學中,對技術分析持否定意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效市場假說(EMH)(Fama,1970,《有效資本市場: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回顧》)。他們認為技術分析所謂的原理與弱式有效市場理論是沖突的。技術分析根據歷史價格走勢分析出未來價格趨勢,這一點有效市場理論堅決反對,他們認為眾多投資者已經通過對歷史的價格信息的研究,做出了自己該做的投資選擇,目前的價格實際上已經反應了過去的歷史信息,以后的價格只能隨機波動,和以前沒有任何聯系,因此在弱有效市場成立的條件下技術分析無效,不能獲得額外收益。
三、基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下的現代金融技術分析有效性的解釋
美國技術分析師.艾略特(R.N.Elliott)根據道瓊斯工業指數平均(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發現股價結構性形態和宇宙中一些自然現象相吻合。提出波浪理論,用來解釋市場的行為,并強調波動原理的預測價值。而對于通過觀察宇宙規律硌芯咳死嘈形,中國古代亦做出過不少的努力,比如古人的天人合一等等,因此我們能否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里找到現代金融技術分析有效性的解釋,從而說明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及其存在的意義。
(一)現代金融技術分析的核心概念――趨勢
趨勢的概念是技術分析的核心。技術分析要求必須研究判斷市場趨勢,然后順應趨勢交易,決不可逆趨勢而動。而且市場的趨勢不會朝任何方向直來直去,市場運動的特征就是曲折婉蜒。因此我們從技術分析的核心概念--趨勢入手,看看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對趨勢的存在和有效性的研究,從而論證技術分析的有效性。
(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下對于趨勢的理解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整體,并制約于一個自然法則,這個自然法則無論在自然世界還是人類世界都起作用,否則就會混沌,出現秩序上的紊亂,而就算是人類社會行為如果按照自然法則運行一定會很順暢,完美,包括有生命的東西和無生命的東西時都按法則運行,比如四季交替就是很典型的自然法則秩序規律的嚴格運行,這種秩序,按照古代傳統文化的假設就是恒定不變。無論是自然還是人類社會的群體行為,都會重復秩序,那么人類社會曾經的群體導致的事態周期性變化,也將重復,也就是歷史會重演,而且如果我們掌握了這種秩序,甚至我們可以在一定范圍和程度地上預測未來,以為事態會順著歷史的規律進行,趨勢就是其中一種。
中國古人一直很強調對“勢”的把握,著名軍事家孫子在《孫子兵法》中提到,“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責人而任勢”;再有《孟子:公孫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t基,不如待時。”
對于趨勢的力量論述,孫子兵法也上有記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激烈的流水能沖走巨石,這就是趨勢的力量,在宋代,學者陳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三書》中提到:“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就談到社會運行的趨勢不是人能改變的,也間接論述了趨勢的自主性。戰國商鞅《商君書?禁使第二十四》中也有關于趨勢的論述,“凡知道者,勢、數也。故先王不恃其強而恃其勢;不恃其信,而恃其數。今,夫飛蓬遇瓢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探淵者知千仞之深,縣繩之數也。故托其勢者,雖遠必至;守其數者,雖深必得。”這段文字也承認了趨勢是存在的,而且應該順應趨勢,可以借助趨勢的力量發展的更好,也體現了趨勢的力量具備自我發展性。
四、結論
“勢”字,從“力”,與力量有關,古人解釋“勢”為“盛力”、“權”。古人從經驗直觀中很容易發現“力”是決定事物成敗、發展的關鍵,而概括出“勢”這一重要范疇。“勢”作為一種客觀力量決定著世界中事物的興衰成敗,而人作為是生存于世界之中,通過與世界萬物打交道的方式以維持其存在和發展的一個物種。客觀的“勢”所造成的結果對于人而言則有利害兩種情況,人作為具有能動性的智慧存在當然不會也不應該被動地接受“勢”所造成的結果,而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勢”向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轉化。對于有利之勢則積極利用,以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最大成果;對于不利之勢則盡力回避,以免造成損失。同時,在有些人類活動中還可以人為造勢,以獲得盡早和更大的結果。就技術分析而言,由于市場行為的龐大性,當然很難造勢,通過對“勢”(趨勢)的研究,人們還是可以對趨勢加以把握和利用,以獲得投資利益。中國古人對“勢”的理解和運用,堅定了我們對技術分析之科學性和有效性的信心。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古人是認為趨勢存在的,而且主張要順應趨勢,只有順應才能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獲得更大投資收益。這和現代金融技術分析不謀而合,哲學層面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美]約翰#墨菲著.期貨市場技術分析[M],地震出版社,1994.
[2]向文葵,胡忠林.論技術分析在我國證券投資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08(3).
[3]韓楊.對技術分析在中國股市的有效性研究[J].經濟科學,2001,(3).
[4]胡榮才,龍子泉.我國證券市場技術分析理論有效性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1(2).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雜家、縱橫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陰陽家等文化意識形態,具體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酒令、歇后語,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體”的合流思想對中國傳統影響最為直接而深刻。
(來源:文章屋網 )
漢族古老的節日多是按照天地時令交會的節律確定的,像春節、立春、清明、中秋等,人們把自己的行為和感情注入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逐漸形成了與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節日。中國少數民族綜合性的傳統節日也多是農事節日,如壯族為求作物繁殖、豐收,而舉行的蛙婆節,也叫“螞拐節”。
傳統節日形成階段所遵循的自然節律在后來的發展中逐漸由它的文化意義占據主導,經過千百年民眾生活實踐,傳統節日的人文內涵被提煉和固定下來,它們已經從外在的時間點進入我們民族的“內在的時間意識”,成為人們生活得以依托的“社會的和精神的日歷”。
發現傳統節日習俗解決社會不和諧問題的能力
一般說來,理想狀況中的民族傳統節日是對一個民族傳統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現。在節日民俗中,節日活動或儀式中的各種行為建立并展示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整體系統,因此節日習俗本身就成為民族的文化載體,民俗節日于是成了某種文化的代表。可以說,節日是“鏡子”中的某些傳統文化現實,從中可以發現如價值、行動方式、社會關系結構、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大型的民俗節日,這種節日是整個民族文化的全景展示和獨特表演,它們成為國家和民族的一種文化象征,受到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中華民族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傳統深厚,有著多元一體的文化基礎和文化傳承。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整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傳統節日的這個性質決定我們要高度尊重自己的節日傳統,繼承和發展這個傳統,堅持自己的擁有連續文化基礎的民族身份,全面進入當今全球化時代的各種現實關系,實現自身價值,達到民族的振興與進步。
傳統節日對應著一種持續的傳統社會基礎,它是維持社會結構的和諧、推動傳統社會前行的動力。但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的傳統民族文化處境艱難,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和發展矛盾。
事實上,沒有通過對哪一種文化事項的強調就能夠解決國家、民族、人類內部的社會不和諧問題。經濟全球化與民族社會的變遷,個人或某個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全球和諧發展,市場經濟的效率和競爭與人類精神需求的穩定與規范,各種規章制度的限制性與人類的自由需求、欲望等等矛盾,僅靠民俗節日全部去面對并成功地解決,是不可能的。但我們需要從這個視角考慮問題,以便發現傳統節日習俗在這些方面的種種能力。
需要從多元文化視角來關注民族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無論作為文化載體還是作為民族精神需求的表達,都構建了一個人文群體的觀念和民族政治的觀念,明確表達出一個民族對它的文化集體的自我認定。這個認同既包括文化認同,也包括精神認同。所以說,一個理想狀態的傳統民族節日可以作為民族文化身份的展示形式之一。
這需要從多元文化視角來關注民族傳統節日,但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各個國家與民族文化接觸和交流的大環境是否和諧、公正,因為這是民族傳統節日及其代表的民族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遺憾的是,這是一個理想的環境目標,達到這個目標,人們還要進行艱苦卓絕的努力。
具有強烈人道主義和民主色彩的多元文化意識對應的是現代國際社會文化交流機會不平等的事實。在全球化過程中文化間的互動、交流、影響在不同發展狀況的國家和民族之間并非是對等的,在全球和地區之間都存在著文化權利上的差別。有的文化群體享有主動權甚至霸權,占據戰略性的優勢,有的群體則處于劣勢。
然而,盡管文化相互滲透的過程經常是不對等的,文化的相互交流也發生一些積極的創造性反應。我們看到不同文化以其不同的思路來處理全球化方面帶來的外界威脅和機遇,不同國家和地區以日益增加的多樣性方式適應、抵抗或轉變全球化影響。單向性的全球化導致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同質性增加,但也刺激了文化的多樣選擇增加。
在這種全球化的潮流中,由于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采取了自己的形式予以應對,進而導致千差萬別的全球化解釋和文化發展。各個民族多元化的表現方式創造性地展現了民族傳統文化的提升能力,代表了不同文化面對全球化同一化趨勢和壓力而展現的進步。不同文化以其正當性和歷史進步沖擊了全球化的統一模式,增強了以民族文化方式回答現實困難和危機的對應形式。
目前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文化多元化正在活躍地運作,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互動的世界之中。所有的社會都在經歷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日益成為無所不在的特征。各國政府必須找到新的社會方式和管理方式,在堅持一個共同的目的和決心的前提下,為文化的多元性表達創建機制,使得人們和諧共處,交流合作,共同進步。
多元文化互動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發展帶來機遇
從多元文化視角,來看待傳統民族節日的生存和發展,便會發現其中具有十分活躍的生存空間和現實功能。
首先,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全球性的多元文化互動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的機會在增加,它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發展帶來了極好的機遇。面對這種世界性文化的大交流舞臺,如果你消極,你的文化就會遭受損失、變得貧困,你的文化適應和反應能力就會遲鈍,你的文化創造性鋒芒就會銹滯。如果你積極,一切都會不一樣了,你對民族文化就會有信心,你的下一代就不會與社會傳統隔離,你的參與全球文化進步的權利就不會被剝奪。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傳統民俗節日應該保持和弘揚,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符號,它是讓自己精神振奮的力量,也是讓世界了解你、尊重你的必要渠道。
其次,從文化民主建設方面來看,文化多樣性強調,全球化的文化多樣性進程需要民主機制,需要更民主地、更開放地傾聽文化的各種聲音和利益訴求,以便把許多群體的要求帶入選擇和決策的過程。
民族傳統節日作為一個群體精神和價值表達的代表,具有文化和政治建設的參與作用。民族節日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學習、理解的過程,在人們欣賞節日文化的同時,自然也會帶來對民族文化權利、民族生存利益的更多思考。一個有現實參與價值的民族節日建設可以作為民主機制建設的一個有益的成分。
關鍵詞:“微時代”;傳統節日;微博;微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12-0157-03
2009年,作為新社交媒體的“微博”展露頭角,推出不到一年,微博注冊用戶已超過1億。2011年初,一款新的社交軟件“微信”推出,14個月內就獲得超過1億注冊用戶,2013年1月微信用戶更是突破3億。微博、微信及其不斷增長的數億用戶共同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微時代”。“微時代”以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為媒介代表,其特點是文本內容短小精煉,信息傳播速度更快捷,傳播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空前普及的微博和微信成為了人們傳達節日祝福的新興載體,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傳播有了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極大地轉變了其文化傳播的傳統景觀。
一、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現代意義
植根于中國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在中華民族延續不斷的幾千年文化傳承中不斷滋養成型。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載體的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數千年中華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承載著中國農業社會對于歲時的崇敬,體現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精髓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精華,它還為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提供孕育與發展的平臺。
當張牙舞爪的工業文明開始最大限度的“排除異己”,被碾壓的農業文明頹廢破敗、灰頭土臉,現代工業生產方式徹底打破了以時間劃分為標志的農耕生產方式,根源于農耕文明的傳統節日受到了猛烈的沖擊。社會變革的步伐加速了文化變遷的頻率,年輕人對于“新時尚”的追求,使得春節的貼對聯年畫、元宵節的團聚賞燈、端午節的龍舟競渡、重陽節的登高賞菊等傳統習俗不斷異化。年輕人開始追捧“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舶來品,這些“洋節”依托著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越來越猛烈的沖擊著中國本土的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及其節日文化的淡化成為必然。
在中國古代,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大部分依賴于世代相傳的人際傳播,人們口耳相傳,使得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得到了較大程度的保留。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造就了新的傳媒環境,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占據了有利的傳播資源,在這樣的傳媒環境中,傳統文化受到跨文化傳播和商業消費的沖擊,勢單力薄的人際傳播在傳統媒體的壓力下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傳統節日文化日漸式微。
以手機為代表的“第五媒體”迅速發展,以手機為平臺的手機短信與微信的節日問候與祝福也日益流行,“微祝福”成為人們各大節日期間最親睞的一種問候方式。以手機為代表的“第五媒體”,不僅為大眾提供了無比快捷的眾多信息,在信息傳播速度上有著傳統媒體不可企及的優勢,同時也打破了時空限制,使得點對點、面對面的信息傳遞成為可能。然而這樣的優勢其實也存在弊端,尤其是在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播上。手機所帶來的新型信息傳遞方式發展迅猛,這種“編成式”的短信樣式在人與人之間重復來回發送,機械式的信息傳遞掩蓋了傳統節日本應具有的人文氣息,節日問候蛻變成“手機與手機之間的無線聯系”,冷漠得沒有一絲人情味,“除了為通訊業務制造收入之外,漸漸失去了人際傳播的初衷”[1]。
“不管你是誰,群發的我不回。”這首央視春晚上的神曲《群發的我不回》忽然間成了接地氣熱門歌曲,它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們認為群發的短信沒有誠意,不愿意回復的心聲。從郵寄賀卡拜年到群發短信拜年,而如今這都已經過時了,微博微信送祝福,在朋友圈中曬“光盤”年夜飯,在朋友圈中發紅包搶紅包……成為了2014年最“潮”的過年方式,新浪微話題“舌尖上的春節”也吸引了2萬多網友參與,很多年輕人利用微博微信過了一個溫馨的節儉年。
傳統節日文化不僅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提高民族自信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發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礎和造就和諧社會的文化動力[2]。在“微時代”里,人們用微信、微博等現代科技方式,代替傳統言語和書信拜年、祝福。在微博上參與春晚討論,發微博@遠方的親人給他們送上新春祝福,拍照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曬曬年夜飯,甚至在微信里邀請微信好友一起搶紅包,這些形式新穎的活動確實讓百姓體味到了不一樣的年味兒。當新鮮好玩的現代技術與春晚、年夜飯、壓歲錢等傳統祝福方式相結合,“微時代”里的傳統節日煥發出了現代光彩。因此,在“微時代”中,如何使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播符合現代潮流,呈現現代意義而更受年青一代關注,喚起其著力保護和傳承的責任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現實問題。
二、“微時代”強化和拓展了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內容與形式
2005年,國務院通知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春節、元宵、清明等傳統節日被定為法定節日,受國家法律保護。這樣的舉措讓傳統節日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強化了傳統節日本身具有的傳承文化、連接政府意愿與民眾情感、喚醒民族記憶的重要意義”![3]而大眾傳媒一方面呈現的是節日內容和形式,另一方面是節日生活及其變遷的鏡像呈現,還影響受眾對節日的認知態度以及參與方式。從書信、電話、電子郵件再到手機短信,傳統節日祝福方式不斷更新,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內容和形式跟隨科技的創新不斷變化。進入“微時代”,各類移動便攜的終端大行其道,微博微信趁勢普及,給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新改變提供了契機。
第一,“微時代”以技術的創新使傳統節日出現亮點,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關注度,增強了人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對于很多年輕人而言,意味著生活節奏的高速運轉,休息時間和假期大大縮水。傳統節日所帶來的假期成為年輕人舒展身心的有效時間,然而,與傳統節日相切合的傳統習俗,例如踏青爬山、龍舟競渡等戶外活動已無法獲得平時“身心疲憊”的年輕人的青睞,人們更愿意宅居在家,享受難得的清閑時光。微博、微信以手機和網絡為載體,打破了傳統節日慶祝方式的時空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信、微博發送祝福,參與慶祝活動。雖然有人認為這種微型化的家庭生活方式以及現代人參與意識的淡化,在不同程度上對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產生了消極影響。但對于眾多的80后、90后來說,虛擬化的節日參與形式更加具有參與感與積極性。“微時代”下傳統節日內容與形式的變化,一方面為傳統節日增添了不少文化亮點,另一方面,新的傳播方式使得受眾更加關注傳統節日,達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以2015年舉例,2015年春節聯歡晚會官方微博粉絲量高達400多萬。新浪微博發起的“春晚”微話題,獲得了網友的廣泛討論,截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微話題“春晚”閱讀量達25億,參與討論的人數超過2800萬。同時,騰訊公司也數據,2015年春晚的微信互動總量達到110億次。在2015年春晚的觀眾中,15~24歲的年輕觀眾達到14.93%,比2014年增長8.6%,可謂是五年來最年輕的春晚。這一系列數據表明,微信微博與傳統節日的融合,提高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對于傳統節日的關注和重視,人們主動參與到新型的節日慶典中,傳統節日呈現出不同的景觀。
第二,“微時代”宣揚的“節儉”理念更正了近年來人們對于傳統節日慶祝方式的誤區。中華民族眾多傳統節日大部分源于辛勤的勞動人民,其中流淌著的淳樸本質亙古不變。春節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傳統春節期間,人們貼年畫和對聯,合家團聚,祭祀祖先并期待來年的豐收。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城市的發展,隨處可見的高樓大廈代替了傳統的住宅,傳統節日的文化呈現也不斷消失,年畫、掛歷、門神等傳統節日文化的呈現物在現代經濟與技術發展下不斷淡出我們的生活。傳統的慶祝方式逐漸消逝,極具中國特色的祭祀模式、裝飾方式、娛樂活動等文化民俗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范圍。如今的春節,商業化氣息日益濃厚,象征合家團聚的年夜飯已經被各大酒店明碼標價,用于“壓歲”和“壓祟”的紅包由薄變厚,甚至變成了一張張數額龐大的銀行卡,這樣的春節似乎已經變成了大多數人的“春劫”。同時,在其他的傳統節日,“天價粽子”、“天價月餅”等新聞也屢見報端。商業社會的發展使得傳統節日的慶祝習俗不斷異化,人們陷入了鋪張浪費、相互攀比的奢靡之風誤區。“微時代”所宣揚的“節儉”理念把人們從奢靡之風的誤區里拉出來。
2014年興起的“光盤”行動延續到了春節,除夕當晚,網友們紛紛在微博上開展“曬光盤”活動,曬出年夜飯“光盤”照片,以前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的大魚大肉型的年夜飯照片現在已變得有些“另類”,曬曬年夜飯餐桌上的清粥小菜成為“主流”。同時,微信也推出了搶紅包的活動,微信用戶在朋友圈發紅包搶紅包,數額不大,卻讓無數用戶樂此不疲。“微時代”里這些貼近民意的小成本慶祝方式使得“節儉”的概念深入人心。
第三,“微時代”以祝福手段的革新拓展了傳統節日的娛樂方式。傳播學鼻祖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曾將傳播的功能總結為以下四點:傳遞信息、引導輿論、教育功能和提供娛樂。其中,“傳播的娛樂功能是現代傳播多種功能中最顯露、最有力、最大眾化的功能”[4]。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代社會,人們對于娛樂文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當代媒介環境中,娛樂文化呈現出了超乎尋常、跨越國界的顯著性,其中傳統節日的娛樂化尤甚。進入“微時代”,微博的“熱門話題”以及微信的“紅包”這些新興的手段都拓展了傳統節日的娛樂功能。
2014年春節,騰訊首次推出微信紅包,除夕夜參與紅包活動的總人數最多,達到了482萬人次,平均每分鐘2.5萬人參與微信搶紅包活動。到2015年春節,微信更是與央視春晚合作,春晚播放的幾個小時里,微信搖一搖互動總量達110億次。除夕當日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10.1億次,除夕夜晚22:34搖一搖互動達到8.1億次每分鐘。2015年春節,除了備受矚目的微信紅包之外,微信上的明星拜年、賀卡拜年、拜年小視頻等其余八個慶祝方式也獲得了人們的一致好評和推崇。其中,微信紅包自誕生起其承擔的使命便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而是一種全民娛樂活動。2015年推出的“拼手氣紅包”,不僅繼承了我國春節傳統的紅包文化,又加入了游戲效果,這樣的創新達到了傳統現金紅包沒有的娛樂功能。同時,微信紅包也突破了傳統紅包的地域限制,只要登錄微信,就能給遠方的親人發送一個滿載心意的小紅包,及時送上節日祝福,彌補無法團聚的遺憾心情
第四,“微時代”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遞方式出現變遷。哈貝馬斯(Habermas)曾提出“公共領域”的理論,所謂“公共領域”指的是一個國家和社會中的公共空間,人們可以在這一領域中自由發表言論,而不受任何干涉。通俗地說,就是指“政治權力之外,作為民主政治基本條件的公民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參與政治的活動空間”[5]。將此理論運用到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播上,在此過程中,互聯網等新媒體提供了公共輿論空間,將傳統節日在傳統傳播方式下的個人言論轉化成“微時代”中的公共議題空間,因此可以說正是微博創造了一個自由而輕松的“公共領域”,參與人數盛況空前,這是之前的任何一個時代和任何一個社交媒體都無法產生的巨大效應。
“微時代”的來臨,使得傳統節日的表達方式得以拓寬,正月初五微信朋友圈里的“迎財神”活動就是一種新型的表達方式。但是在“微時代”中,移動式便攜媒體的創舉還在于建立了一種線上到線下的信息互動方式,即通常所說的“O2O”模式。這種模式將用戶在移動社交媒體上的擴散式互動與受眾在傳統的節日慶祝方式結合起來,完美地呈現出更多新的節日表達方式。
三、傳統節日文化與“微時代”傳播的傳承與創新
文化的生命在于傳承,傳統節日文化更需要傳承與創新。近年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日漸式微,不得不說這與我國大眾媒介對其的傳播缺位有很大關系。當前我國的大眾媒介為迎合受眾興趣極力呈現西方價值體系下的生活方式,在熱炒西方節日的同時,無形中消解淡化了人們,尤其是年青一代對于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情。
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認為,在現代高度發展的大眾傳播環境中,由傳播媒介有選擇性的提示“象征性現實”(即擬態環境)影響了人們在自己頭腦中描繪的“外部世界的圖像”,即“主觀現實”[6]。我們通常所說的信息環境,其實并不是對現實環境進行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大眾媒介對事件和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之后提示給人們的擬態環境。當人們根據這一擬態環境來實施具體行為時,大眾傳播媒介開始顯示其超越教育和宗教的作用,成為影響人們“主觀現實”的主要手段[7]。“微時代”中,微博微信的普及成為了傳統節日文化有利的傳播載體,它們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對于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重視影響了人們的“主觀現實”,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有了新的陣地。同時,微博、微信與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相融合,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媒介,傳遞給受眾的是科技的冷漠感。而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精髓與人文精神,為科技的過度擴張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
“微時代”里,以往不受歡迎的傳統習俗披著現代化的外衣重回大眾的視野。傳統節日不論是從內容還是慶祝方式都有了新的變化和亮點,人們逐漸從注重傳統節日的外在商業文化回歸到了傳統節日本身。“微時代”采用現代化的媒介手段傳播傳統節日文化,把傳統習俗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創新了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方式,成為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的新亮點。
古老的傳統節日文化只有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才更加鮮活靈動,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作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是一種“活”的文化,它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合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當中[8]。在新媒體層出不窮的背景下,媒介要注入多元化模式來整合與創新傳統節日文化,通過多元化的新型媒介文化來促使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對于傳統節日的重視。順應媒體新形勢,延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也是我們迫在眉睫的時代使命。
參考文獻:
[1] 喬雪陽.試論“短信工業時代”的節日傳播效果[EB/OL]. http:///.2006-02-25.
[2] 蕭放.傳統節日文化與民族精神[J].政工研究動態,2008(18).
[3] 郭講用.傳播儀式觀中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0(12).
[4] 李建秋.論手機短信與中國傳統節慶文化傳播[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2(5).
[5] 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6] 周慶山.傳播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民俗;節日;中國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291文獻標識碼: A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我們繼承了祖先的智慧。而那些古老的習俗可以說是祖輩們的生活經驗,直到今天演變成為我們口中的民俗,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的集中表現的一種方式。沿襲至今,這些傳統的民俗文化在我國城市文化的影響下更加具有現代化的特征了。
說說咱們中國的傳統民俗吧。從文化人的角度來看,我們中國最優雅的民俗莫過于各種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書法、號稱國畫的水墨畫、各年代的手工藝品,陶瓷古董等。從民間藝術來看,老百姓們更注重各種節日,民間的手工藝作品,許多有趣的小玩意兒,甚至還有許多迷信的傳說。各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和民俗特色,中華的傳統民俗實在是太多了,簡直是包羅萬象,廣泛之極,看起來還很有點千秋萬代的趨勢。既然如此,那就重點來分析一下城市文化帶給我國傳統民俗節日哪些變化吧。這么多年來我們每年要過許多節日,想過為什么會有這些節日么?而我們過這些節日又有何意義所在呢?許多節日會有不同的民俗特點和特定的規則和道具,這些東西在如今的城市文化下與傳統的民俗習慣有何不同呢?
別急,咱就從我國最大最隆重的節日開始說起。這個節日沒有任何質疑,這么多年來地位一直很穩定,那就是我們的春節,也叫農歷新年,俗稱過年。春節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經過歲月的沉淀,春節有了其特有的靈魂和意義,每到這天全國各民族人民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活動豐富多彩,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情愫。中國的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也是最傳統的節日,在這個日子里,家人要團圓,最大的特色就是包餃子,還要放鞭炮驅邪趕走霉運,晚上掛起大紅燈籠,保護家里不被鬼怪侵擾,當然,在現代化的今天還要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看春晚!這些流傳下來的習俗無處不透出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情態度。
每到春節期間,人們就會大量購買年貨,這一習俗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以前年三十那一天晚上街上幾乎看不到人,都回家過年吃團圓飯,如今許多人為了免去麻煩,會全家在飯店吃年夜飯。在現代化的城市文化的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在發生改變,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現在國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
清明節,老百姓也俗稱鬼節,是我國及其重要的節日。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個專門祭祀祖先的節日,并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那一天傳統活動為掃墓。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也是一個很特殊的節日,這個節日并不同于春節的歡慶,也不同于其他節日的熱鬧,在這一天人們只為悼念,思念逝去的親人,沉淀內心的懷念,按照習俗將食物酒水、漂亮的花草放于親人的墓前,還會燒紙錢,叩首拜祭,即便他們已經離去,活著的人仍然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來寄托自己對逝去的親人的關懷。時至今日,清明節仍然備受重視,這一天承載了所有中國人對親情的眷戀,對逝者的敬意,這是一個充滿情感的節日,深沉而又綿長。
清明節發展到今天,比之傳統更多的不同表現在人們對墓地的要求重視了很多。在現代化城市文化的背景下,人們注重住房問題,房價飛漲,由此連帶陰宅也價格飆升,許多人愿意花大價錢去購買一個高檔墓地。這是當世的文化理念所致,迎合了當今人們的思維模式,從而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的建設。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正是春華秋實,一年四季收獲的季節。屆時家家都懷著豐收的喜悅,置辦佳肴美酒歡度佳節,從而形成我國豐富多彩的中秋飲食風俗。據說初唐時,原來農歷八月只有初一是節日,而無十五這個節日。相傳,后來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宮,這樣民間才把八月十五這一天作為中秋節。中秋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說到月餅的出現最早是在南宋的時候。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不相干,那時的月餅與現代月餅亦大不相同,只是作為蒸食品在飲食市場出現而已,而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系是在明代。
經過多年的不斷發展,月餅早就逐漸成為了一種象征性的食品,在這樣特定的日子里成為了贈送親友的最有意義的禮物,這也就成就了月餅作為中秋節必不可少的食品。如今,每到中秋節期間,月餅的價格會高到難以想象的程度,因為這樣的價格并不是月餅本身的價值,更多的是作為禮品本身的意義。
通過這些節日能夠看出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對親友的深情,從古至今,我們就是這樣一個謙和有禮、熱情厚愛的民族。從節日便能反映出我國的傳統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我們在打量一個城市的時候往往以其自身文化的魅力來作為品評對象。在漫長的時光中,人們可能會忘記許多事物本身的意義,而根據當時自身所處的文化背景賦予它們新的涵義。如今在城市文化的影響下,我國傳統民俗節日也在與時俱進,更加具有現代化的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筱新 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2
[2] 趙紅、祁斌 著.《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安徽文藝出版社 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