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2 15:34:3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初中物理教學反思大全,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有效性;生活資源;學生資源;實驗資源
21世紀,經濟、社會、科技不斷發展,新課程改革已進行了幾個年頭。面對新課改,一方面,我們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初中物理作為中考科目,我們面臨著學生的升學壓力。隨著各種減負的措施,作為第一線的教學工作者,提高課堂有效性變得尤為重要。本文從靈活選用教學資源的角度,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學生注意力和興趣、優化物理教學,提高課堂有效性,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共同探討。
一、靈活選用生活資源,加強物理教學的趣味性
1.關注社會熱點,提升學生的關愛意識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培養的學生,一方面,需要掌握一定的學科技能和學科素養;另一方面,我們更需要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從社會熱點入手,既讓學生感到新奇,又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形成關心社會的意識。
例如,大家比較關注的“神舟飛船”系列、“嫦娥衛星”系列等航天技術,可以適時讓學生進行關注,并能夠結合力與運動的關系、參照物、速度等進行教學,通過以結合熱點開展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改變了那種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形象,增強了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
2.聯系生活實際,拉近學生與物理的距離
物理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學習和探索掌握物理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并能將其運用于實踐,為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聯系最近出現的霧霾,可以利用物態變化來講解霧的形成原因,形成需要的條件,對于霾,可以講解PM2.5的含義,對于它的形成,可以結合尾氣排放、工業煙塵釋放等角度來講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高環保意識。
正是這些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感到物理原來就是生活中那些司空見慣的現象,既熟悉又感到親切,淡化了知識本身的教條性、冷漠性,增強了物理的生活性和實用性。
3.導入物理科技,引領學生產生對物理的向往
社會在不斷進步、科技在不斷發展。學生比較喜歡新奇、具有神秘感的新鮮事物。于是,我將一些物理高科技結合在物理教學中,在好奇中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感受新科技,拉近與新科技的距離。
例如,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GMR),在講解電磁聯系時,我以此為切入點編題,通過將滑動變阻器控制電磁鐵產生的變化磁場對巨磁電阻進行控制,從而使燈泡發生亮暗變化。
通過結合高科技的教學,既能讓學生了解一些科技新動態,又能讓他們明白原來高科技也不復雜。
二、靈活運用實驗資源,推進物理教學的參與性
1.巧用廢棄物做實驗,增強學生的遷移能力
新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作為突破口。科學探究不僅是一種重要形式,同時也是初中物理課程的重要內容,它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實驗又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形式,指導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廢棄物制成簡單的實驗儀器既是對學校器材不足的有效彌補,同時又可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例如,礦泉水瓶可用來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剪下上半部分還可作漏斗在里面放入乒乓球向下吹氣,球不落下來演示流體壓強的知識。空易拉罐可研究小孔成像的實驗、可探究大氣是否成在壓強。通過這些廢棄物的收集和再利用,學生動手的機會大大增加,從而促進探究實驗的開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形成節約意識,從小做起、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
2.經歷實驗挫折,加深探究過程體驗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嬌氣、依賴性強、抵抗挫折能力差、不能承受壓力和挫折。實驗是學生比較喜歡的學習方式,實驗中失敗挫折是常事。讓學生通過實驗經歷挫折,體驗探究過程,在挫折中成長。
例如,在進行“海波熔化實驗”時,由于學生剛接觸物理不久的分組實驗,操作不熟練是正常的,在試驗中碰到的問題較多,有的燒杯中水太多,加熱緩慢;有的水溫過高,造成熔化時溫度升高的“不正常”現象等。
在實驗中,我沒有一味地責怪他們,而是鼓勵、幫助他們,讓他們經歷挫折,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來,更讓他們體驗到科學成就就是在不斷失敗中逐漸邁向成功的。“失敗乃成功之母”,沒有經歷這次失敗的過程,哪來下次的成功。
3.關注學生反思,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蘇格拉底說:“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讓學生探究并體驗學科知識,發展對學科的內在興趣;讓學生探究并體驗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學會有創意地去生活;同時,在探究中不斷反思,得到生成。
例如,在“連接串聯、并聯電路”實驗中,學生發現兩燈泡串聯時發現一只燈泡亮,另一只燈泡暗,學生提出疑問:“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兩燈泡會一樣亮,怎么會一只亮一只暗呢?”學生帶著困惑問老師,為此,可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決定燈泡亮暗的是燈泡的實際功率,而不單是電流或電壓大小的理解。在針對學生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深入地反思,可加深學生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探究中,學生經常會發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有些能預設,有些不能預設,但隱形中卻有很多生成性資源。面對這些生成性資源,我順水推舟,積極鼓勵,讓他們查閱資料,討論問題所在,讓學生明白實驗是一個注重細節的工作,器材和實驗操作都會影響實驗結果。同時,讓學生積極撰寫反思記錄,完成知識升華。
三、靈活結合學生資源,體現物理教學的主體性
1.正視學生錯誤,拓展學生的認知發展
人們常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那么,我們還可以說:“錯誤也是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錯誤,而且錯誤都有一定的普遍性。巧妙地利用學生常犯的錯誤作為教學資源,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錯誤,又能讓部分學生避免錯誤,還可以改正錯誤,在以后的學習和練習中少走彎路。
正是通過學生自己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在“落入”與“走出”誤區的過程中“吃一塹,長一智”,增強學生的“免疫力”,對學生由于思維定勢、忽視隱含條件引起的失誤,引導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找出錯誤所在,并予以糾正。通過錯誤讓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培養發現意識的有效途徑。
2.尊重學生差異,促進學生共同提高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正因為如此,世界才變得精彩。”學生由于先天的素質和后天所處的環境不同,生理、心理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個人所具有的能力、興趣等不平衡,使他們的學習差異日益明顯。有人把學生差異當成一種負擔,我要說,其實這也是一種教材資源。
教師在分組探究時,既可以同質分組也可以異質分組。如,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可以充分利用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利用他們的差異性,使他們在積極參與的同時,又能各盡其長、發揮特長,如電腦學得好的學生搜集資料,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監督操作,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匯報交流。
正是這種尊重學生差異,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各盡其才,學生能力得到發展,協作能力得到鍛煉和加強,符合了新課程理念。
3.關愛學生情感,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致
心理學告訴我們:只有當教學對學生的心理因素發生作用,學生才會產生一種積極參加學習的內動力。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中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用充滿熱情的語言打動學生,用富有感情的體態感染學生,創設熱情奔放的課堂氛圍熏陶學生,用平等待人的心態接納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使學生敢于質疑、大膽創新。只有為學生搭建民主、和諧、自由的發展平臺,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樂學、愛學。
例如,我曾碰到一個數學、英語都考40分以下的學生。通過了解,由于他小學基礎沒打好,所以,進入初中后,學習成績一直比較落后。我沒有歧視他,相反,經常提問他、表揚他,結果中考物理考了87分。
常言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關注學生的情感,幫助他們、關心他們,他們在敬重你的同時也會愛上這門學科。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是否有效,關鍵是學生是否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相對于學生的發展,教學資源的開發都只是手段和措施,我們一定要從提高教學質量、立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用長遠的、動態的觀點開展我們的教學。在教學中認真鉆研,去體味、發掘身邊的現象或資源,不拘一格,靈活機動地開展教學,構建有效探究,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廖伯琴,張大昌.物理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