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7:27:5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土地調整規劃,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規劃調整 實施評估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第三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已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與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比,其在土地調控指標體系、管制分區等方面發生了明顯變化,因此,要求在實施過程中更加加強對本輪土地利用規劃的控制與調整。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往往要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實施過程中根據需要進行調整,而規劃的嚴肅性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調整具有嚴格的限制。據此,國土資源部先后下發文件《國土資源部關于嚴格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12]2號)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估修改指導意見等文件,指出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必須就修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進行評估,組織專家論證,依法組織聽證,并向社會公示。規劃實施評估報告經規劃原批準機關同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意后,方可開展規劃修改。凡涉及改變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禁止建設用地邊界,改變約束性指標,調整重大布局等原則性修改,必須經規劃原批準機關批準,同時各省國土資源廳相繼出臺技術指導文件,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的技術指導。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方法研究
當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的一般思路是首先構建實施評估指標體系,然后通過數學的方法分別計算出各指標數值,最后根據權重和各指標分值綜合計算得到該區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總分值。根據研究思路可以看出,一般情況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的方法主要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但傳統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中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往往是定性為主,單一用數理統計進行分析。隨著各項技術的發展,這種傳統的評估方法已經無法滿足需求,逐步轉變為多元關注的分析方法。除此之外,目前的規劃實施評估還引入了定位分析技術,將GIS軟件與土地利用實施評估進行有效結合,從空間上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分析。
本文主要通過多角度構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指標,運用數學模型分別計算各指標數值,從多元定量方法入手,進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研究。
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
2.1評估指標選擇
根據臥龍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變更數據等最新統計數據,結合規劃實施評估技術指導,從規劃指標執行、規劃實施效益的實現以及規劃實施后土地利用程度和變化三個方面進行定量評估,選取規劃主要指標實施情況、用地結構與布局情況、用地節約集約程度、規劃實施情況和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匹配度5個評估目標、耕地保有量目標實現程度等22個子目標(見表1)。
表1:臥龍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因素因子及權重
2.2評價指標的權重確定
權重應依據評價目標、評價指標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的影響程度來確定。評價目標、評價指標的權重值在0~1之間,每個目標對應下一層分值指標的權重之和都應為1。一般情況下,確定權重主要依據特爾菲測定法、因素成對比較法和層次分析法等幾種方法。本次臥龍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評價選用特爾菲測定法來確定總體評價及評價目標指標權重。其測算方法是首先對各因素進行多輪次的專家打分,并按下式計算權重值:
其中wi =1
式中:c――評估分值
Wi――第i個評估因素作用權重值
di――第i個評估因素作用分值
由此計算得到本次規劃實施評估各因素因子的權重如表1所示。
2.3 指標計算
考慮土地規劃評估的系統性,評估指標覆蓋面較廣,因此采用多因素綜合評判模型作為土地規劃實施評估的模型。具體公式為:
其中wi =1
式中:c――評估分值
Wi――第i個評估因素作用權重值
di――第i個評估因素作用分值
由于各評估指標反映不同的評估內容,有不同的評估標準和量綱,相互之間不能直接比較,需通過標準化將其轉化為可比量綱。
為了更直觀地評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水平,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狀況分為優秀、良好、一般、差、較差和很差六類,對應的綜合評價分值歸類標準見表2:
臥龍鎮土地規劃實施定量評價結果為80.55分,規劃實施情況良好。為了找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對各個評價指標進行具體分析。
3.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的思考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主要是針對目前正在實施的第三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調整而進行的一項工作,其目的是為了科學合理的進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調整,但實際應用過程中,當前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的方法及評估思路尚存在一定的問題。
3.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依據不明確
目前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雖然受到土地利用規劃實施評估的限制,即在調整前必須先通過規劃實施評估,但是卻沒有明確的限制因素,雖然通過定量的規劃實施評估可以得到該地區規劃實施情況的好壞,但這種好壞不能作為是否進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的依據。而當前的實際操作是很多地方將這種規劃實施評估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的一部分,不能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起到規范限制的作用。
3.2規劃評估指標與規劃調整內容不一致
目前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主要是對目前規劃實施情況的指標測算及分析,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過程中,往往是對規劃布局的調整,規劃的各項指標很少會發生變化,從而使得這種評估跟實際的調整聯系并不密切。
參考文獻
[1] 杜金鋒,馮長春.當前中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中主要問題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10).
[2] 田帥,劉秀華.量化模型用于動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的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4).
關鍵詞:新形勢;土地規劃;調整完善
前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政治、保護的一系列統籌措施。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是經濟發展中的一項任務,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更能夠實現經濟發展中人類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在新形勢下,土地是否合理利用也是土地使用是否合法的一個重要標準,面對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做好關于耕地和建設用地的規劃,消除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客觀實際的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調整。
一、新形勢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現狀
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中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經經過了三次大的調整,這三次全國性的土地編制工作,從上至下,每一層級都進行了調整。新一輪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上,更注重對耕地和建設用地的合理使用。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建設是現在土地合理規劃的重要目標。
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面臨的問題
(一)耕地保護面臨巨大問題
耕地是我國最為重要的土地使用方式之一,耕地是確保我國能夠有能力維持國民糧油生產和使用最主要的手段。耕地是我國農業經濟創收的最重要的保障。但是在我國現今的發展之中,耕地的使用和保護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生產模式還沒有從粗放型完全轉化為節約型,對耕地的保護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建設用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耕地的數量不斷減少,一些地區過于追求退耕還林的政策,也導致耕地數量的減少。所以,現階段我國耕地的保護的形式非常嚴峻。
(二)建設用地規劃使用缺乏平衡
建設用地規劃使用缺乏平衡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區域建設用地指標分配不均勻,由于每個省市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的不同,建設用地的指標也不相同,一些地區的指標已經接近或者突破了建設用地的目標,另外一些地區卻有著非常充足的指標,在這種情況下,建設用地的指標無法平衡就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問題。另一方面,建設用地的布局也不合理,從一些城市的建設用地使用中可以看出,建設用地多集中在城市的中心附近,并且在建設用地的使用中,水利和交通這一重要方面,往往被忽視。
(三)公眾參與率低下
參與是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一個手段,參與是社會公眾共同的責任,但是現在在土地資源的分配和使用上,公眾并沒有被完全賦予參與的權利,或者是被賦予權利的公眾很少,覆蓋范圍不大,都是導致公眾參與力低下的原因。公眾參與力低,土地分配合理程度就會受到影響,社會監督力也會減弱。
(四)為經濟效益盲目決策
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但是在經濟的發展中,土地也是獲得經濟效益的一大來源。在國內的一些地區,沒有理清土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對土地的使用無法進行合理高效的分配,過度強調經濟發展,增加建設用地,或者是過度強調保護土地,保護林地和耕地,沒有發揮土地的使用價值,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在我國發展的情況中可以看出,過度增加建設用地是主要的原因,一些官員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將耕地與林地轉化為建設用地,造成了土地的損耗。
三、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措施
(一)適當調整耕地保護
在新形勢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最基本的任務就是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這就要求各個部門首先要做好耕地數量的把關工作,確保耕地和基本農田在數量上可以達到標準。一些地區對于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增加的耕地,除國家生態退耕及新開墾用于建設項目“占一補一”之外其他的耕地在現有的基礎上都應該被保護起來。各地區“占一補一”要切實到位,不能將土地占為建設用地之后,沒有對耕地進行補充。在確保耕地的數量之外,還要注重耕地質量的保護,達到數量和質量的雙重標準。而對于基本農田的保護中,除了要做好基本農田的基本保護之外,還要認識到,城市道路周邊一些被忽略的優質土地,可以將這些土地劃歸為基本農田,確保耕地和基本農田的保護。
(二)建設用地協調發展
根絕建設用地發展中的問題可以看出,建設用地協調發展也是需要對建設用地的指標和建設用地的布局進行合理化的調整。在建設用地的額指標方面,對每一個地區的基本土地情況進行調查,清楚城市經濟發展情況和剩余可規劃的土地數量,再根據具體的調查結果,合理進行建設用地的指標分配。在建設用地的布局分配上,應重視該地區內部的土地利用結構,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的目標,布局中要充分考慮到環境的承載力,布局要建設出適合生產、生活、發展的土地,統籌建設用地與環境發展相適應。
(三)加大公眾參與
加大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就要建立起公眾的參與機制。公眾參與到土地規劃使用中來,是規劃者和公眾相互交流的一個重要方式。一般來說,這里的公眾是指土地規劃能夠影響到的土地使用者、利益相關者和感興趣的團體。參與并不是這些團體或個人簡單的對此進行了解,更重要的是賦予他們分擔分享的權利。并且參與不是某一部分的參與,參與要體現在過程之中,從信息的搜集、整理,再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的調整和確立,都要在各方的參與下進行。
(四)科學決策
發揮科學決策的作用主要還是要做好土地的分配使用決策。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中,科學決策對于土地的使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茖W決策主要應做到兩點,一點是要正視土地決策的重要性,從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出發,做到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還有一點就是要提升土地各部門人員的職業素質,能夠在土地決策中理性合理的做出土地規劃,規劃在最小耗費的基礎上,達到土地最佳的利用效果,才是科學決策真正的含義。
(五)精確土地利用數據
一個地區的土地使用,都可以在土地利用數據上顯示出來,政府和機構再根據調查數據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調整??梢姡瑪祿腔A,基礎出現問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就不能更好的得到完善。所以土地的利用數據在調查中一定要做到精準,耕地和農田用地數量是否達標,建設用地的分配是否協調。我國的主要土地數據的調查部門是國土部門,國土部門在土地使用情況調查時,不僅要做到精細和實事求是,還要發展新的技術手段進行調查,再此基礎上還要強調土地調查中人員素質的提高,讓土地調查工作高效,高標準的完成。
結語:我國土地利用整體規劃是未來發展中一直都要重視的一點。積極探索完善有利于土地得到更加有利的使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作用也能夠影響到土地資源,但是要想土地得到最有效的,最安全的利用,還要依靠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發揮規范和引導的作用,促進土地的開發和利用。
參考文獻:
[1]劉波. 新形勢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探析[J]. 安徽農學通報,2015,10:1-2+53.
一是土地利用發展戰略政策。當前影響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和實施的相關政策中主要是與江西省有關的國家級發展戰略6個,省級發展戰略5個。二是土地規劃實施監督政策。當前,江西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監督政策主要有:動態監管機制、規劃目標的管理責任制、建設用地管理三項基本制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或調整審批政策。三是新增建設用地管理政策。江西省按照保障重點、兼顧全面、差別化管理的原則實行“三個三分之一”計劃下達、省重大產業項目“點供”制等計劃差別化管理制度,促進各地在使用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方面更加節約、更加高效。同時江西省也出臺了城鄉增減掛、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等耕地補充政策。
2實施管理成效分析
2.1土地規劃實施監督政策管理目標成效分析
江西省于2012年4月編制《江西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與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銜接后的調整方案》(以下稱《規劃銜接方案》)對《江西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進行補充完善?!兑巹濄暯臃桨浮穼Σ糠挚h、鄉級規劃主要控制指標或布局進行了局部調整。一是優先安排結構性調整。規劃新增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對部分地區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進行結構性調整,將部分節余且暫不使用的交通水利用地及其他建設用地指標調整到城鄉建設用地。二是市域范圍內縣與縣之間局部調整。在本設區市范圍內,允許矛盾突出的個別縣(市、區)耕地保有量或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作微調,縣級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在縣與縣之間作適當調整。顯然,江西省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修改次數為一次,修改原因是與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銜接。說明江西省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非擅自修改擴大建設用地規模和改變建設用地布局,降低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而規劃調整修改符合法定條件,調整修改程序符合要求,嚴格按江西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或調整審批政策執行。
2.2土地利用發展戰略政策管理目標成效分析
江西省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以來,取得的經濟效益明顯。向莆鐵路、滬昆客運專線(江西段)、德興至南昌高速、濟南至廣州高速瑞金至尋烏段等重大基礎設施用地得到切實保障。城市建設有序進行,經濟水平快速增加。(1)GDP、固定資產與建設用地增長彈性系數:2006~2012年江西省GDP與建設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為4.05,固定資產投資與建設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為6.39。(2)GDP、固定資產與城鄉建設用地增長彈性系數:2006~2012年江西省GDP與城鄉建設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為3,固定資產投資與城鄉建設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為4.73。
2.3新增建設用地管理政策目標成效分析
(1)計劃管理。規劃實施以來,江西省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為全省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提供了良好的土地資源保障,促進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近5年統計數據顯示,江西省新增國有建設用地的供地率達70.48%,利用率達58.41%,新增建設用地的供地率和利用率水平總體較好。計劃管理目標實現程度較好。(2)規劃管理。江西省有效控制了11個設區市、100個縣級、1493個鄉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各項指標,指導了《江西省土地整治規劃》等多個專項規劃的編制,引導城市、交通、村鎮、能源、水利、旅游和生態建設等相關規劃的編制,規劃管理目標得以實現。
2.4耕地補充政策目標成效分析
造地增糧富民工程實施期間(2007~2011年),全省實施“造地增糧富民工程”建設規模16.9×104ha,新增耕地4.6×104ha,總投資43.1億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實施4年來,全省共批復11個設區市80個縣(市、區)250個增減掛鉤試點項目區,批復拆舊區總規模9300ha、預計補充耕地8100ha;建新區總規模8873ha、擬占用耕地5893ha,可凈增有效耕地面積2206ha;2012年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12個項目區復墾區,總面積704.7ha,可新增耕地150.4ha;2012年,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試點,年均控制規模為2000ha。顯然,江西省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過程的耕地補充政策中各試點政策效果好,示范效果明顯。
3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存在問題
(1)新的試點政策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未體現,造成試點政策實施較難,如: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試點、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的項目區,未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中布局,在報批時往往會因為不符合規劃而被擱置,導致新的試點政策在規劃實施中較難開展。(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過程對中央重大發展戰略預計不足,無法滿足中央重大發展戰略政策對土地利用的需求。(3)差異化土地管理政策不明顯,建設用地指標使用空間分布不均衡。(4)建設用地管理政策中缺乏建設用地管理與相關用地管理人員的切身考核體制,致使實際用地超出規劃目標規定。
3.2對策
(1)增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條件,使試點政策和土地利用戰略政策變化成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條件。(2)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定期評估機制,定期評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及時了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3)建立并規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調整動態機制,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結果及時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修改/調整。(4)參考耕地保護責任體制,建立建設用地管理與相關用地管理人員的切身考核體制,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
4結語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和《城市、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審批辦法》中針對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階段的土地使用和交通規劃分別提出了具體要求,但是缺少保障兩者協調規劃的工作機制方面的內容。為此,建議在城鄉規劃法律、法規層面補充和完善以下三方面內容:
第一,加強城市土地使用規劃與交通規劃編制的互動機制。
1) 在總體規劃編制階段,突出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的支撐和引導作用,建立城市土地使用規劃與交通規劃的互動機制。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不同的城市空間布局需要有不同的交通系統支持,不同的交通系統也會引導不同的城市空間布局。因此,有必要以促進城市空間和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立城市交通與土地使用協調性評價指標體系,包含土地使用混合度、大運量公共交通站點500 m范圍覆蓋的居住人口和就業崗位比率、年人均公共交通乘次、年人均車公里等指標,采取定量化分析方法科學論證綜合交通體系與城市空間布局的匹配與融合關系。
2) 在總體規劃實施階段,一方面,應建立區域空間發展與重要交通廊道協調規劃機制,處理好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比如,2005年北京市組織編制的《北京市東西部發展帶協調規劃》實現了全市性重大交通設施與區縣發展功能定位要求的匹配、與區縣空間結構布局的耦合,尤其是在重大交通網絡的線位選擇和用地控制環節所涉及的利益博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應建立城市規劃、交通運輸等不同部門之間協同的職責分工與合作機制,交通運輸部門應把握好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現實情況和發展趨勢,明確綜合運輸體系中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定位和功能,而城市規劃部門應當統籌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構建綜合交通體系,處理好行業發展與城市總體發展之間的關系。3) 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階段,將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功能、人口規模、建設用地規模等內容進行空間化的過程中,有必要引入交通承載力定量化分析和評估工作,重點關注土地使用性質、開發強度等方面與交通設施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匹配關系,作為詳細規劃階段土地使用性質、容積率等強制性內容確定的技術依據之一,從而實現土地規劃方案與交通規劃方案相互校核和檢驗,確保土地使用規劃與交通規劃的同步協調。4) 在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階段,加強交通影響評價分析工作,重點關注具體建設工程項目 “開發前”和“開發后”的土地開發與交通設施水平的協調性評價。
第二,建立城市土地使用規劃與交通規劃強制性內容調整聯動機制。
城市發展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因此,城市規劃實施管理不僅僅是一個簡簡單單執行城市規劃的過程,還需要根據影響城市發展的不同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和完善,這是一個動態規劃過程?!恶R丘比丘》明確提出:“建筑師、規劃師與有關當局要努力宣傳,使群眾與政府都了解區域與城市規劃是個動態過程,不僅要包括城市規劃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規劃的實施。這一過程應當能夠適應城市這個有機體的物質和文化的不斷變化?!?/p>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建設速度快、規模大,城市問題也在不斷的解決和產生中發生變化。在規劃制定階段,一方面,有些問題可以很好地預見,但規劃措施并不一定完善;另一方面,有些問題并未被預見到。因此,在城市規劃實施的過程中,針對新問題和新情況,進行適時、適當的調整和優化符合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國內外一些城市大都制定了一些與規劃調整相關的條文,例如,英國規劃許可制度賦予管理者一定的規劃調整權利;美國區劃修訂中的開發權轉移、容積率獎勵等手段;北京市的中心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動態維護;深圳市的法定圖則的調整程序等。
因此,當城市土地使用規劃及交通規劃在實施的過程中因種種原因需要對強制性內容進行方案調整時,有必要引入二者相互調整的聯動機制。一方面,城市土地使用規劃的調整要綜合考慮對交通系統的影響(如交通設施是否能夠承擔所增加的土地開發強度等),土地使用規劃方案的某些變化(如土地開發建設規?;蛴玫匦再|的改變)均應進行交通系統定量分析和評估,在滿通承載力的前提下方可進行規劃方案的調整,否則,應對相關的交通系統規劃進行同步調整,以增加交通系統的供給能力;另一方面,城市交通規劃的調整要綜合考慮對城市土地開發利用的影響(如交通系統與相關的土地開發是否仍然協調和匹配等),交通規劃方案的任何變化(如道路功能性質、軌道交通站點位置的改變等)均應進行土地需求分析,在相關土地開發利用與交通系統仍然能夠協調和匹配,并且交通系統仍然能夠滿足需求的前提下方可進行規劃方案的調整;否則,應對相關的土地使用規劃進行同步調整。
第三,引入城市土地使用規劃與交通規劃協調性定量化評價工作機制。
時間:20__年3月27日9:00時
地點:__鎮發展中心四樓會議室
主持人:__*
出席人員:
1、聽證員:
__*(__鎮黨委委員、副鎮長、__市國土資源局__分局局長)
__*(__鎮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辦公室主任)
__*(__市國土資源局__分局副局長)
__*(__鎮人民政府農業管理辦公室辦事員)
__*(__鎮規劃管理所所長)
2、書記員:
__*(__市國土資源局__分局科員)
3、建設單位代表:
__*:(__市環境保護局__分局局長)
4、相關村村民代表:
吳__:(__村支委副書記、__村委會副主任)
羅__:(__村羅屋村民小組長、__村村民代表)
__:(__村委會主任、__村村民代表)
__*:(__村五三村民小組組長、__村村民代表)
這次聽證[本文來源于文秘站網-文秘站網,幫您找文章]會就____合建污水處理廠項目__部分所涉及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事項進行了聽證。____合建污水處廠項目選址__*兩鎮的交界處__*(土名),位于__的部分總用地面積為______平方米,由于該地塊不在__鎮規劃期建設用地圈內,需要調整為建設用地。調整土地利用的方案是:擬將污水處理廠項目選址中屬于__村的農用地調整為建設用地,同時將屬__鎮__村位于該村東南角__*平方米的建設用地調整為農用地。
聽證會上,__鎮環保分局局長__*代表建設單位橫瀝鎮人民政府陳述了此次土地利用規劃調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認為污水處理廠項目的規劃建設是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項,體現的是大眾的利益,其規劃和選址是經過嚴格和科學論證的,因該項目的規劃建設而需要調整用地規劃既是法律規定的強制性要求,同時調整方案也是符合相關村的發展規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