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法治意識的內涵范文

        法治意識的內涵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11 17:27:5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法治意識的內涵,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法治意識的內涵

        篇1

        關鍵詞 依法治國 大學生法治意識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01

        The Cont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Rule of

        Law in the Background of Governing a Country by Law

        SONG Guangcheng, YUE Lei

        (National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Shenyang, Liaoning 110035)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party is strongly pushing forward to govern a country by law, construct a socialism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the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business, the promotion of their consciousness of rule of law is necessary for carrying out the strategy of governing a country by law.

        Key words Governing country by law;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rule of law

        1 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概念分析

        哲學認為,意識在本質上是人腦的機能,是物質的反映。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對自然社會產生意識反映,也對人類社會的各種社會現象不斷地產生意識反映。階級、國家、政權、政府、法律等的產生,必然會帶來人們對這些社會現象的意識反映。法治思想就是人們對于以法制國、依法制國等治國模式、理念的觀點和態度。雖然法治思想和實踐在我國產生、發展、探索了幾千年,也為人們期待了幾千年。但真正把法治作為治國理念并正在大力實施的只有在我們黨領導下的當代中國。這也使人們對法治社會的美好期待,從理想變成可能。每一個群體都會從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認識法治。就大學生法治意識而言,筆者認為大學生法治意識是大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法治的地位、性質、作用的認識,以及自身在法治國家和社會中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正確選擇。

        2 培育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必要性

        2.1 從意識發展的角度看,大學生法治意識是先進、正確的

        觀點認為,人的意識屬于上層建筑部分,它不能脫離社會實踐而獨立發展,必須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而發展。人的社會意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正確的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能指導社會實踐前更好地發展,從而推動社會進步。錯誤的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歪曲反映,用于指導社會實踐會產生負面影響,對社會發展造成破壞。法治意識從根上說,是一種先進的、正確的意識。大學生法治意識代表著當今社會先進的青年群體關于法治的心態、觀念、知識和思想,是符合法治社會建設要求的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看法和對法律規范的認同的自覺程度最高的一種意識,在當今社會亟需大力培育和弘揚。

        2.2 從意識作用的角度看,大學生法治意識是潛在、巨大的

        法治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必然反作用于法治建設。全體公民具備法治意識、依法辦事、遵紀守法,法律素養極大提高,法律應用能力不斷增強,本身就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法治意識能夠傳承,法治意識需要培育。今天的大學生是明天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必然成為社會主流的法治意識,從這個角度看,培育大學生法治意識關系到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能否接序推進、不斷發展。

        2.3 從意識培育的角度看,提升大學生法意識是亟須、迫切的

        據相關調研結果反映,大學生法治意識現狀不容樂觀。問題主要集中在大學生的憲法法律權威意識淡薄、權利義務意識不強、平等意識較弱、權力制約意識急需提升、參與法治建設意識差。當代大學生是未來國家法治建設的重要后備力量,其現階段的法治意識現狀還遠遠不能勝任建設法治國家的要求和標準。對大學生進行深刻、全面、系統的法治意識教育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對我國法治建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層次分析

        3.1 公民意識――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前提條件

        3.1.1 公民意識的內涵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所謂公民意識即是人們對自己作為一國公民對自身在國家、社會中的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特別是依法享有什么的權利和應承擔什么責任和義務的一種自覺認識,并且根據這種認識能夠主動在社會生活中自覺地追求權利和承擔責任。大學生公民意識則是指大學生如何認知其國家公民地位,如何認知自身與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基本關系。

        3.1.2 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必要性分析

        (1)培育大學生公民意識,有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民參與國家政治活動、社會事務管理的自覺性和參與度。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未來倚靠的重要力量就是現在在校的大學生群體。培育大學生公民意識可以促進大學生民主價值觀念的形成、增強民主政治參與能力,這將對我國社會民主政治建設起到基礎性、長遠性、根本性的作用。

        (2)培育大學生公民意識,有利于大學生的自我成長。公民意識本身包含著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責任意識,要想成為公民社會的合格公民,必須強化和提高自身素質。從培育大學生公民意識的角度出發,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既適應了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也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同發展、與社會同進步的特征,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和角度,更加有利于大學生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3.2 規則意識――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核心要素

        3.2.1 規則與規則意識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規則是指“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更確切地說,規則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人們依據這些行為規范和準則來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規則意識則是人們對于規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是否能夠認真、自覺地按照規則行事,按照規則的要求處理人際關系、社會事務的意識。

        3.2.2 大學生規則意識的現實反思

        (1)生活中,違紀行為時有發生。大學生規則意識不強,直接導致了違反校規校紀現象多發,甚到有少部分學生觸犯法律。有的大學生偷盜、打架斗毆造成嚴重后果,有的大學生不遵守住宿的管理規定,晚歸、夜不歸宿、在宿舍喝酒、賭博、留宿男女朋友,亂拉電源。有的大學生在教室、圖書館等公共場所嘻笑打鬧、亂扔垃圾、扔煙頭甚至吐痰,甚至損壞公共財物,規則意識嚴重缺失。

        (2)學習中,課堂違紀、考試違紀現象多發。目前階段,一些大學生上課遲到、曠課等現象十分普遍,甚至出現了花錢雇人上課的事件,考試作弊屢禁不止。有的大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上課時說話、玩手機、聽音樂、吃東西、睡覺。尤其是近年來招生規模逐漸擴大,相對來說,大學生群體的整體素質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違反規則的現象急劇攀升,特別是遵守考試紀律的規則意識更為薄弱,考試作弊較為普遍,考試作弊成為很多高校面臨的一個難題。

        (3)交往中,片面強調功利,忽視為人處事之道。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下,一些大學生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們處理人際關系的出發點越來越現實化、物質化,片面注重做事能力的培養,認為把學習成績提高了,就會實現人生目標,與人交往中,功利化傾向特別明顯,現用現交、唯利是圖等現象比較突出,經常出現不守誠信、不相互尊重、不考慮他人感受、不為他人著想、不遵守交往規則等行為。

        3.3 意識――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最高層次

        3.3.1 意識

        學者從意識的角度分析,認為“公民的意識是一種特殊的意識,蘊含著公民對的認識和理解運用,體現著人們對于的認可度和認同感。”包括民主意識、法治意識、人權意識等方面。意識把憲法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社會實踐中進行運用,使憲法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根本大法的指導作用,達到社會有序、健康運行的目的。概括起來,意識是人們對憲法的態度,所持的看法、觀點以及認同感和歸屬感。意識直接促使遵循憲法的精神進行社會生活,進行人際交往、處理相關事物,使憲法在人們實際生活中能夠得到落實實施,推動建設良性循環。

        3.3.2 大學生意識存在的誤區

        我們分別從大學生意識所包含的兩個主要方面,即民主意識、人權意識來分析大學生的意識。

        (1)學生的民主意識存在不良傾向。一些大學生受西方文化影響,對民主的理解過于理想化,部分大學生對我國民主制度的認識和理解不正確,嚴重脫離我國目前經濟文化現狀和發展水平,往往把我國民主與西主民主做形式上的簡單對比,有時會表現出輕率和不穩定、急躁冒進、盲目偏激的思想和行為傾向。一方面,一些大學生的民主意識較強,重視權利,追求自由;另一方面,紀律和法制觀念薄弱,不了解自己的民利,我行我素,反對任何約束,對自由和紀律,民主和法制的關系不能正確看待和處理。

        (2)大學生的人權意識不夠健康。一些大學生在人權意識上仍面臨一個現實矛盾,在人權價值取向穩固確立的同時,人權知識卻嚴重缺乏,有一些在大學生地人權的理解是非常模糊和籠統。他們作為權利的主體意識不夠清晰,對權利的認知也不穩定。一是對渴望獲得人權與自身所具備的人權知識存在矛盾。大學生十分渴望獲得社會尊重和關注,渴望獲得人權,渴望平等權利的實現。但是,很多大學生卻不清楚自己作為受教育者和國家公民應該和實際享有哪些權利和哪些自由,不能比較準確地認知自己的權利。二是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不匹配。有的大學生過于強調權利和價值的實現,卻忽視了自己應履行的義務,應承擔的責任,有的大學生盲目追求個人自由,甚至企圖擺脫基本社會規范的各種束縛。他們重視關于自身的一切權利,卻不愿意履行遵守學生行為規范等的義務,甚至以犧牲他人利益來謀取自身利益。這種權利義務的失衡往往導致一些大學生個人主義急劇膨脹,沒有社會責任感,把義務當成負擔,對大學生正確、健康的權利意識的形成造成極大的障礙和影響。

        基金項目:2014年度遼寧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研究,項目編號:L14DSZ062

        參考文獻

        [1] 何寧麗.法治意識現狀之初探[D].鄭州:鄭州大學,2015.

        [2] 何衛.法治與法治意識[J].山東社會科學,2007(4).

        [3] 肖園.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的大學生法冶意培育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5.

        [4] 蔡衛忠.公民意識養成視閾下的大學生法律教育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5] 王甲成,張淼.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8).

        篇2

        第一個階段是經濟增長論的階段,就是把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等同于GDP的增長。這種發展觀片面地強調了經濟總量的增加,忽視了經濟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也忽視了經濟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這個階段強調的僅僅是增加產品的數量、增加產值,認為產值提高了,經濟就發展了。將產值、產量的增加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這就使得我們的發展始終是一種片而的發展。因此,到現在為止,我們的經濟總量是增加得很快,但是我們的結構是不合理的,我們的質量、效益是不高的,而且當前我們的勞動生產率大概相當于發達國家的2%~3%,也就是說我們的勞動生產率大約只相當于日本的1/40,美國的1/50;我們的單位GDP能源消耗是美國、英國的兩倍,日本的四倍。這兩個數據說明了我國經濟增長的代價。而我國環境污染的問題也更加嚴重。北大一位副校長講到: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的經濟增長很快,我們的財富增長很快,但是用80年代以來增加的這些財富去治理80年代以來環境的污染還遠遠不夠,我們是以犧牲環境、消耗大量的能源求得眼前的經濟增長,這種增長是不能持久的,即這種增長觀是片面的,會帶來嚴重后果。

        第二階段是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的階段。前面講到的是以經濟增長代替經濟發展,進而代替社會發展,也就是說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不可代替的一部分,經濟不增長也就不可能發展,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能帶來經濟的全面發展,更不能帶來社會的全面發展;恰恰相反,只強調經濟增長會帶來經濟的畸形發展,甚至帶來社會不公、社會矛盾的加劇。因此只強調經濟增長對社會的作用,是有限的,這樣只能叫做低級增長而不是發展,它只能帶來財富的積累,不能提高公民享有的公平的增加,這樣就會造成貧富分化,造成社會矛盾,所以這種發展觀是片面的,經濟的片面增長不能帶來社會的全面發展。

        發展觀的第三個階段是可持續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所以又稱為人本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但成為全世界發展的指導思想則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事情。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這種理論盡管避免了經濟增長論的片面性,但是它仍然是一種社會本位的發展觀。實際上人不僅是發展的手段,更是發展的目的,發展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了人的充分自由的發展。

        發展是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科學發展觀深刻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其本質內涵如下:

        科學發展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強調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為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造福人民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進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強調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篇3

        關鍵詞:教育均衡;結對;資源共享;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3-008-3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整體提升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將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提出要率先在縣(區)域內實現教育均衡發展。

        青島市市南區共有義務教育學校40所,在校學生近4萬多人。全區省、市級規范化學校合計36所,占全區學校總數的90%。近年來,市南區堅持科學的教育發展觀,把實現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擺在突出位置,如今市南區已經較好地解決了硬件的均衡問題,下一步要著重突破軟件均衡的瓶頸,不斷追求指向優質、效能、特色的高水平均衡。

        華東師范大學范國睿教授指出: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均衡發展正從外延式發展逐步走向內涵發展。外延式發展主要是依靠追加外部教育資源投入的方式來促進教育均衡;而內涵發展主要是依靠充分挖掘內部潛力的方式來促進教育均衡,主要依靠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的最大潛力,改革教育教學過程,以實現教育均衡的目的。

        正是在全面分析了市南區義務教育發展實際的基礎上,立足探索教育均衡內涵發展的道路,2008年9月,市南區教體局下發了《市南區教體局優質學校帶動工作方案》,在兩年的時間里,主要通過校際捆綁、優質帶動,來推動市南區優質均衡教育,從而加快市南區的現代化進程。

        一、規劃統籌,組織完善,三點驅動,全面構建教育均衡內涵發展的保障體系。

        為推進區域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發展,2008年市南區出臺《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三年規劃》,其中明確提出了優質均衡發展的總體目標,即:積極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率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教育作為全面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進一步完善教育體系,優化教育結構,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研究、培育辦學特色、豐厚教育底蘊,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繼續向深度和廣度擴展。

        在《規劃》中我們還明確了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基本思路,即:在推進策略上強調“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三駕并驅、立體推進”;在指導原則上突出“區域聯動、優勢引領、差異發展、重在實效”;在操作策略上體現“難點聚焦、熱點跟進、重點突破”,使城區經濟和教育發展的成果惠及到市南的每一個學生。

        同年,市南區還通過下發《關于統籌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均衡教育強區的實施意見》(南教體[2008]78號),明確指出優質學校要積極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向其他學校輸出先進的教育思想、管理經驗等,幫扶相對薄弱的學校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主動向兄弟學校提供成功的管理經驗與教育教學經驗。文件對發揮優質學校的示范作用,帶動區域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市南區的優質學校帶動工程主要由區教育局行政部門、區專家評估團和區教育研究指導中心三支力量構成。教育局提供行政支持,負責日常的區域推進工作。專家評估團對帶動工作進行集中調研和評估工作。教育研究指導中心承擔指導學校日常研究,組織專題研討,專題培訓等。三點驅動,全面展開區域內教育均衡內涵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二、責任分解,制度保障,結對簽約,構建教育均衡內涵發展的支持機制。

        典型而穩定的優質帶動,表現為一種特定的校際關系和互動方式,是一種契約和機制,優質帶動的計劃和項目的實施一般要持續相當的時間,需要具體而持續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鑒于此,市南區2008年制定并下發了《市南區教體局優質學校帶動工作方案》,實行優質學校帶動工作責任制,由教育局各職能部門牽頭,將優質學校帶動工作細化,并在加大對結對學校的資金投入力度、加大對結對學校的師資配備和人才交流力度、加大對結對學校的教師專業化培訓力度、加大對優質學校帶動工作表現突出者的獎勵力度四個方面給與結對學校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為優質學校帶動工作營造了優厚的政策環境,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

        同時,市南區還制定了《優質學校帶動工作責任書》,明確規定了優質學校和結對學校的工作職責,區內的第26中學與第51中學、市實驗小學與定陶路小學、嘉峪關學校與天山小學六所學校以“一對一”的方式結對,并簽訂“優質學校帶動工作”合作協議書,在管理、教研等方面開展深度交流合作。市南區教育研究指導中心以“一托四”的方式與第48中學、第5中學、寧夏路第二小學、燕兒島路第一小學建立聯系學校關系,各參與單位都簽訂了《市南區教育研究指導中心聯系學校責任書》,完善了優質學校帶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機制。

        三、增值評價、督導跟進、指標量化,形成教育均衡內涵發展的評價體系。

        如何從評價體制方面保障相對薄弱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如何確保學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如何通過評價激勵學校發展,防止在學校均衡發展中出現“削峰填谷”或“低水平均衡”的現象,對學校進行效能增值評價無疑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基于此,2008年-2010年市南區教育局牽手中央教科所督導與評估研究中心,引進了“學校增值評價”項目。建立了涵蓋所有學生德、智、體共三大版塊幾十項指標的基礎數據庫。完成了近三年的六年級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和全區所有學生期末測查成績的采集,共收集數據信息100萬條。在信息采集的基礎上,我區還嘗試以“一校一圖”的形式對數據進行真實呈現和客觀分析,并以“一校一策”的方式,針對數據呈現和分析出來的情況,對每一所學校提出需要進一步深化、鞏固、調整和改進的對策建議,然后再由學校拿出具體的推進方案。通過增值評價研究,我區無論在評價理念、評價策略、評價工具、評價路徑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整個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助力。

        在開展新的評價方式研究的基礎上,我區還制定了《優質學校帶動工作、教育研究指導中心聯系學校評價指標》,確立教育管理帶動、教育資源共享、教學研究促進、工作實績效果4個一級指標體系,并細化分解出理念帶動、管理帶動;專家共享、學習共享、成果共享;名師促進、研討促進、質檢促進8項二級指標體系,每個指標體系都配以相應的權重比例,通過市南區教育督導顧問團,兩年一輪,每年一次,定期對優質學校帶動工作的學校、教育研究指導中心聯系學校進行跟蹤督導評估。督導顧問團根據《評價指標》的權重比值,通過聽取優質學校帶動工作的學校、教育研究指導中心聯系學校雙方領導匯報工作情況;查看相關的材料;與學校教師座談;進行教師問卷等方式與結對雙方進行交流與反饋,指導優質學校帶動工作,以行政的力量來有效促進學校各項活動的開展。

        四、資源共享、結對聯動、共同發展,夯實教育均衡內涵發展的核心基礎。

        我區優質學校帶動開展了2年多以來,三組一對一結對學校和教育研究指導中心一拖四結對單位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實踐,以資源共享、結對聯動、共同發展,切實促進我區教育均衡內涵發展。

        (一)制度保障,管理落實。

        根據《市南區教體局優質學校帶動工作方案》相關要求,結對學校均成立了由雙方校長親自掛帥、分管副校長抓落實的工作領導小組,并制定了詳細完備的工作制度,保障優質帶動工作的順利進行。

        嘉峪關學校和天山小學在簽訂結對協議之后,為保證工作穩步有序有效地開展,跟進了多項具體措施。建立了 “聯絡員”制度、“管理共享”制度、“師徒幫扶”制度、“教學研究聯動”制度、“教學評價”共享制度。規定嘉峪關學校每學期向天山小學公開學校辦公會議1―2次,每學期開展6對師徒幫扶,每月開展一次學科集備或教研活動,定期組織試卷研制、制卷質量分析、質檢數據對比、質檢分析等。青島第26中學在與青島51中學結隊之后,也圍繞著兩校聯絡員工作、月度活動、師徒結對、集備、畢業班工作以及德育等學校重點工作制訂了一系列幫扶結對的制度,保證此項工作有效實施。

        (二)資源共享,交流成長。

        實施優質學校帶動工作,就是為了打破學校的地域限制,使學校間分享優質教育資源,交流優秀管理理念,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優質的教育資源,就應該讓更多學習者去應用、去共享。資源共享既涉及包括校舍、設備儀器和圖書等在內的硬件資源,也涉及包括教師、課程等在內的軟件資源。

        為共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教學,切實做到教學高質減負。市南區第26中學與第51中學首先從課堂教學研討開始做起,采取“同課異構”的研討方式推進課堂教學交流。結對僅一年的時間,兩校就舉行“同課異構”活動4次,兩校共有80多位老師參與了活動。無論從參與的廣度還是研討的深度都起到了計劃所設想的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兩校還就直升工作經驗交流、中考復習資料、名師培訓等方面資源共享,取得了很好的帶動效果。

        市南區教育研究指導中心在與第48中學、第5中學、寧夏路第二小學、燕兒島路第一小學的帶動工作中,除了組織名師訪學與名師送教、校長任職資格與骨干教師培訓等,還加強結對學校的學科培訓和學科活動,組織了四所學校的50余人次,參加了全國、省、市級的涉及語、數、英、體育、科學、綜實、品德、信息技術等學科的培訓活動。教師們通過觀摩課例、互動研討、專家講座、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開闊了眼界,提升了理念,習得了教育教學研究的方法,此外,中心還加強了對聯系學校的網管員進行信息技術專業培訓,提高了網絡管理員的技術水平,創造優質資源共享平臺。

        (三)定期商討,結對聯動。

        我區優質學校帶動工程的結對學校針對實際問題和共性問題,通過定期會議,教學研討共同商討,聯合行動。

        教學研究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及辦學品質的重要手段。為了進一步促進四所聯系學校的教學研究能力,我區教育研究指導中心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科教研員們頻繁深入四所聯系學校,走進課堂聽課、評課。深入教研組,參與集備,研究教材教法。一年里,小學大多數學科達到95%以上,初中各學科不僅達到100%,且多次指導許多教師。參與學校集備小學105次、初中198次;指導教師出區級公開課、研究課32節,市級公開課、研究課6節,省級公開課優質課4節。與教師們零距離地接觸,教研員們的指導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而教師們的收獲則更加明顯。

        在廣泛調研,全面聽課的基礎上,我區還確立了培養骨干,打造學科組,以點帶面促進提高的指導策略。重點打造了寧二數學組、燕兒島的語文組、青島5中英語組、48中的化學組是確定重點打造的教研組。各學科并在培養了多位骨干教師,在教研員老師的重點培養和精心指導下,這些教師進步大,發展快,已經逐漸成長為學科的骨干教師。

        定陶路小學依托市實驗小學良好的教育資源,學校雙周一次的教研活動向市實驗小學的教研組長、名師及本校全體教師開放,實現教研活動陽光化。兩校協商實施“手拉手”青藍工程,與市實驗的名師結成互助對子,按照“拜名師、學名師、趕名師、成名師”的思路,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強。2010年3月舉行“青島市實驗小學名師個人教育教學研討會”, 4月以骨干教師展示為核心舉辦學校綜合研討會,5月展示青年教師的學習成果,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展示活動均邀請定陶路小學參加,并結合活動主題開展碰撞及研討。每年學期初,兩校還共同確立年度研究主題,進行研究任務分工,為兩校的教學研究互動搭設平臺。

        (四)共同發展,攜手提高。

        內涵發展追求的是資源利用的實效性, 內涵發展體現的是非平衡向平衡的流動。在資源共享的條件下,一所學校在使用其他學校的優勢資源的同時,也向其他學校提供了自己的優勢資源。區域內的學校在彼此互補的狀態下,互相學習和互相促進,最終獲得共同發展。

        “一對一”的結對學校工作成效:為學校管理和教師教學研究搭建了交流溝通的平臺,督促學校將優質帶動工作納入到學校重點工作當中,并通過交流使結對學校在制度建設、管理重心下移等方面獲得了許多經驗,實現了學校間的揚長補短和資源共享。例如:青島51中在26中的示范帶動下,2009年取得了優秀的直升成績,直升2中4人,直升58中2人,直升9中2人,直升1中2人,直升錄取率均居于市南區前列。

        “一托四”的聯系學校工作中,區域的教育資源高位多元,豐厚的教育資源的共享為四所聯系學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搭建了良好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發展平臺。教師參與研究的面大幅度增加,合作研究逐漸日常化,涌現出一批市、區優秀教研組和教學能手。例如,燕兒島路小學在區教育研究指導中心的引領下,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先后有24人次教師執教市、區兩級公開課或發言,有4位教師成為區級能手,1人成為區學科中心組成員,縮短了教師發展的進程,實現了短時間的快速提高。寧夏路第二小學也在區教育研究指導教育中心的指導下,通過借力、助力、集力、合力,取得可喜的成績。再如,2009年的中考中,青島5中和48中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青島5中的普高升學率提高了15個位次,位居全市第14位,學生普高達線率較往年提高了9個百分點,各科平均分、及格率和優秀率很大的進步,隨著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的辦學聲譽逐漸提升。48中也躍居全市公辦學校前19位,直升2中的人數也有了較大突破。

        五、優質學校帶動工作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

        (一)變“輸血”為“造血”

        優質資源帶動是輸血的過程,同時它更是造血的過程。輸血是一時的,如何造血才是問題的關鍵,目前看我區的優質學校帶動工作的方式側重于教學、質檢等。而長效的管理機制和文化浸染在實際帶動的過程中反而因為不好操作而某種程度上流于形式。雖然帶動學校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是不可回避的指標之一,但優質帶動的根本追求,還是在結對期滿之后結對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有參與帶動的學校反映:學校的真正發展不是聽了幾節課或者是幾次報告,而是源自教師、學校的日常工作。因此,優質帶動,首要的是文化,再是理念,最后才是技術。重點是如何植入新的教育理念與校園文化,這包括溝通機制、制度安排、滲透方式等。這個不是短期就能看到效果的。

        (二)變“點對點”為“點帶面”

        現代媒介傳播手段的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它的應用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美國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個觀點:世界是平的。由此可見如何透過科技進步與社會協定的交合來達到利益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將成為21世紀的研究主題。

        目前我區的優質學校帶動的形式雖然比較容易組織,但傳播范圍有限,僅有3對結對學校和5個牽手單位收益,從長遠考慮,這種運作形式不太穩定,也不易持續,需要有固定的組織和相應的制度保證。那么是否可以考慮借助現代傳播手段擴展優質教育資源,使更多的學校收益,將成為我們下一步關注的重點問題。

        (三)變“被動”為“主動”

        篇4

        論文關鍵詞:內涵發展,職業教育,必由之路,棗莊經濟學校,職教理念,課堂教學

        基于以上五個方面的考量,棗經人開始認真閱讀戴士弘的著作。不但讀了而且考了。去年暑假的一天,全體教師走進考場,認真地作了一張試卷----學習理解戴士弘課程教學改革的測試卷。

        寧波經驗在棗莊土壤上開始茁芽生長,這是棗經人向榜樣學習努力走出職業教育怪圈的一個新的嘗試。

        《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問世以來,棗經人也許是最早接觸到它的群體之一,而改革的腳步自2007年學校決定走內涵發展的道路開始時,就一直沒有停下。先是將改革的目標指向教材統整,首先解決教材脫離學生實際的問題。以機電一體化、電子技術與應用和數控技術與應用三專業為龍頭,對其教學計劃、課程教材實施統整,并成立相關課題組,著眼于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后的發展成立了數學、英語、體育等基礎課程統整小組,素質和能力相結合,雙管齊下。教育專家、中央教科所姜大源教授曾明確贊同用課程教課,贊同用課程教課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著眼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用先進職業教育理念授課、符合學生未來發展的三點一面的長遠設想,棗經人開始按照這樣的思路,以培養能力為突破口,從學校實際出發,鉆研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的校本教材。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以《學會學習》為代表的學校系列校本教材共計18冊,已經編排完畢并投入使用。

        教材問題解決之后教師成為突出的瓶頸。這方面,學校領導認準一個道理:專業教師是學校最為寶貴的財富,要解決職業教育教師問題,首先要對專業教師進行培訓。而培訓最好最便捷的途徑就是讀書。為此,學校兩度安排全員讀書活動,要求:中層以上干部將讀書學習的重點放在教育理論和管理理論上;專任教師學習的重點放在現代職業教育理論方面;職員以師德專著和工作方法理論為主;采用“定時、定地、定內容、定主講人、定檢查、定評比”的六定學習方法,學習結束后安排一次理論考試,以測檢學習效果。于是,就有了前面全體教師走進考場一幕的出現。

        到2009年下半年,棗莊經濟學校教學改革已經進入到第三階段----課堂設計及課堂教學全員達標。這是該校以寧波經驗為依托所進行的改革的攻堅工程,也是按照新的職業教育教學規律改革課堂教學的試點,因此,可以說,寧波經驗已經開始在棗莊大地上生根發芽。

        走內涵發展的道路是時代的必然,教學改革的目的是培養一支不但學歷層次高而且要更具備動手能力有眼界大視野的專業教師隊伍。

        這次課堂教學設計改革的宗旨是:內涵發展,專業帶動,校本為主,棗莊特色。教改活動共分為三個階段。前面兩階段是統整教材、校本研發和內涵突破、專業發展,改革的主要落腳點在教材和教師上。設計理念是:如果進行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課堂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應是教材和教師的問題,這也符合戴氏職教理論的要求,所以,在過去的兩年里,該校共完成涉及各專業近二十種教材的校本改造,全體教師參加校本培訓以及選拔優秀教師參加國家級省部級骨干教師培訓等工作也已順利完成。

        學校請來高校和職教界的專家,對全體任課教師的課程設計進行了評比,并提出修改意見。在此基礎上,老師們根據學校再次修訂的《棗莊經濟學校課程設計達標課評分標準》和每人的單元教學設計上一堂達標課。課程設計三上三下,刪繁就簡,力臻至美。專家學者從旁協助,點睛挈領,務求教改達到設計目的。學校要求:分期分批,務必人人達標,初次不達標者需要重新設計、重新上課,直到達標為止。至此,教學改革第三階段的序幕正式拉開。

        課堂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充滿活力的首要前提,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是職業教育達到最高境界的入門級工作。

        進入第三階段,學校業務部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認真分析教學工作的現狀,將課堂教學達標工作分作四個批次進行。第一批次:各教研組長和部分骨干教師。第二批次:青年教師。第三批次:中年教師。第四批次:所有的未參加前三個批次的教師。

        為了表示對此次教改的重視及權威性,學校邀請市教育局職教室及校外專家與該校校級領導一起組成了達標驗收委員會進行評審,顯示了學校對課堂達標工作的重視和決心。各批次參加達標課驗收的老師,認真進行單元設計,精心制做課件,周到準備各種實訓材料,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出色,受到了專家評委的好評。將分批次達標活動上成了一次優質課的競賽。至此,寧波經驗首次在棗莊大地上開出了絢麗的花朵。

        篇5

        【關鍵詞】 針刺;五臟俞穴;調治;五臟神;失眠;大鼠

        本實驗以臨床觀察以及公認的失眠動物模型——對氯苯丙氨酸(PCPA)腹腔注射制備失眠大鼠動物模型,觀察針刺五臟俞調五臟神針法對大鼠下丘腦內抑制性遞質GABA和GABAA的影響,研究針刺五臟俞調五臟神針法干預失眠的機制,為調五臟神治療失眠學說提出臨床及實驗依據。

        1 臨床觀察

        1.1 一般資料 本實驗觀察20例患者均為我院(2006年7月—2007年1月)針灸科門診患者,均表現為入睡困難或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睡,或常伴有頭痛、頭暈、心悸、健忘等癥狀。全部病例均經相關儀器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

        1.2 診斷標準 根據國際標準依國內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失眠癥的診斷標準即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①幾乎以失眠為唯一的癥狀,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多夢、早睡,或睡后不易覺,醒后不適感、疲乏,或白天困倦。②具有失眠和極度關注失眠結果的優勢觀念。③對睡眠的數量和質量的不滿引起明顯的苦惱和社會功能受損。④至少每周發生3次,并至少已1個月。⑤排除軀體疾病和精神障礙癥狀導致的繼發性失眠。

        1.3 治療方法 取雙側五俞穴,常規消毒后,采用不銹鋼毫針0.35 mm×20 mm,直刺6 mm,留針3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總結療效。

        1.4 治療結果 臨床治愈8例,顯效5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100%。

        2 試驗研究

        2.1 材料與儀器 FSH-ZA型可調高速勻漿機;DDL-5型冷凍離心機;Multiskan MK3型自動酶標儀;PCPA標準品;GABA酶聯免疫法試劑盒;GABAA酶聯免疫法試劑盒;安定。

        2.2 實驗動物 Wistar大鼠,雄性,體重180-220 g,長春高新動物實驗中心提供,許可證號:SCKE-(吉)2003,在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新藥研究開發實驗室常溫下飼養1周后用于實驗。

        2.3 實驗方法

        2.3.1 動物分組 取大鼠40只,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空白組:空白對照;模型組:腹腔注射PCPA;針刺組:腹腔注射PCPA后,連續5 d給予針刺治療;安定組:腹腔注射PCPA后,連續5 d給予安定灌胃治療。

        2.3.2 造模方法 PCPA臨用前按大鼠450 mg/kg用量,用弱堿性生理鹽水配置成混懸液備用。除空白組外,其余3組腹腔注射PCPA混懸液(1 mL/100g),連續注射2 d,正常組不做任何處理,于第1次腹腔注射28-30 h后,大鼠出現晝夜節律消失,白天夜晚活動不停,表明模型復制成功。

        2.3.3 針刺方法 取穴:肺俞(雙)、心俞(雙)、脾俞(雙)、腎俞(雙)。操作:常規消毒后用華佗牌不銹鋼毫針0.35 mm×20 mm,直刺6 mm,留針30 min,為1個針刺周期,連續重復5個針刺周期,共計2.5 h,出針后0.5 h處死大鼠。

        2.4 給藥方法 安定片,按成人催眠劑量10 mg/d,用大鼠給藥劑量體表面積公式算出大鼠給藥劑量為0.92 mg/kg。

        2.5 大鼠腦內抑制性遞質GABA和GABAA含量的測定 脫頸椎處死大鼠,在枕骨大孔處迅速剪斷延髓,去顱骨,完全暴露腦組織,取出腦組織,在冰平皿上分離出下丘腦后,在冰冷生理鹽水中洗去血液,組織稱重后,在冰浴條件下充分勻漿,離心(3000 r/min,10 min),取上清液待用,應用酶聯免疫法進行檢測。

        3 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見表1。

        表1 針刺對失眠大鼠下丘腦內GABA和GABAA含量的影響(略)

        注:與模型組比較,P<0.05

        表1可見,模型組下丘腦內GABA和GABAA含量明顯下降,與空白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安定組下丘腦內GABA和GABAA含量升高,與模型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針刺組下丘腦內GABA和GABAA含量升高,與模型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安定組與針刺組比較差異不明顯,但針刺組含量略高于安定組。

        4 討論

        失眠不僅是單一的疾病,也是很多疾病的伴發癥狀。近年來,失眠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失眠已經成為影響人類身心健康,降低人類生活質量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亟待解決的醫學問題。“針刺五臟俞調五臟神”針法通過五臟的背俞穴,調節五臟氣血,恢復五臟正常功能,改變人體的病理狀態,使陰陽氣血平衡,神有所安,繼而治療失眠。GABA是中樞神經系統特有的物質,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對神經系統的神經元具有普遍的抑制作用,具有抗焦慮、抗驚厥、鎮痛、調節內分泌等功能。GABA含量的增加對興奮性和抑制性傳導的平衡起著關鍵作用,進而間接導致對睡眠發生產生特殊影響。實驗測定腦內GABA和GABAA的結果表明:①在本研究中,失眠大鼠注射PCPA后,下丘腦內GABA及GABAA受體的含量明顯減少,說明PCPA造模后,影響了GABA及GABAA受體的分泌,成為大鼠失眠的原因之一。②經“針刺五臟俞調五臟神”針法治療5 d后,降低GABA及GABAA受體的含量明顯增高,幾乎達到正常水平。說明針刺五臟俞,調陰陽五臟針法能調節GABA及GABAA受體的含量,增加深慢波睡眠量,從而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1-2]。

        【參考文獻】

        [1]魏志榕,王 健.健腦安神針刺法對腦卒中后抑郁大鼠體重及行為學影響的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2):12-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入口|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 国产吧一区在线视频|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乐下载|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看|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在线| 无码人妻精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毛片基地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波霸爆乳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未成女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福利|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级 |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痴汉中文字幕视频一区| 香蕉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日本丰满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四虎一区二区成人免费影院网址 | 色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性色AV|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2020青青|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