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藝術的一般審美特征范文

        藝術的一般審美特征精選(五篇)

        發(fā)布時間:2023-10-11 15:54:4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yōu)槟鷾蕚淞瞬煌L格的5篇藝術的一般審美特征,期待它們能激發(fā)您的靈感。

        藝術的一般審美特征

        篇1

        舞蹈藝術是肢體語言、音樂藝術、人文藝術的綜合表達,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是對舞蹈藝術美學的進一步挖掘。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舞蹈創(chuàng)作的審美特征,通過舞者的肢體動作變化、體態(tài)轉化、舞步舞姿對舞蹈的技藝進行提煉;另一方面是舞蹈表演的審美特征,舞蹈表演包括了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元素和作品的藝術特色。創(chuàng)作者通過情感表達來滿足觀眾對作品的審美需求,讓觀眾感受到藝術作品的演變過程。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對舞蹈藝術的表現(xiàn)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把握審美藝術的舞蹈藝術是無法有效進行情感表達和彰顯作品生命力的。因此,掌握審美特征是提高舞蹈藝術水平和藝術修養(yǎng)的基礎條件。

        張彤編寫的《舞蹈藝術審美與作品賞析》(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年出版)一書,從幾個方面對舞蹈藝術審美進行探討和論述,并通過對藝術作品鑒賞的方式讓我們分享審美特征的重要性和意義。開篇作者從舞蹈藝術的審美屬性入手,圍繞舞蹈藝術的動作美、舞蹈動作的節(jié)奏美、舞蹈藝術的抒情美和舞蹈藝術的綜合美進行展開,讓讀者對舞蹈藝術有了最初的認識,培養(yǎng)讀者的動作審美、情感審美和藝術審美。接下來,作者通過舞蹈藝術的主題特征、舞蹈作品結構的審美分析、舞蹈動律及風格特征的審美分析、舞蹈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美、舞蹈藝術表演的審美特征、舞蹈音樂的審美分析七個方面具體展現(xiàn)了舞蹈藝術所特有的審美屬性。讀者通過書中的介紹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舞蹈藝術是情感和動作的結合,是生活和情感的結合,是舞蹈內在意境和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宣泄,可謂因情而動、借物抒情。書中最后結合作者多年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對部分優(yōu)秀的舞蹈代表作品進行了審美藝術分析和鑒賞,帶領讀者一起感受舞蹈藝術的藝術性。全書圍繞舞蹈創(chuàng)作和舞蹈演繹的美學視覺,展現(xiàn)了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也提高了我們對舞蹈的審美眼光,可以說全書是對舞蹈藝術及其審美特征的絕佳闡釋。

        該書也是河北省首部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舞蹈專業(yè)個人專著。該專著從舞蹈審美專業(yè)的視覺角度,結合舞蹈藝術理論、美學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全方位的闡述,對舞蹈的不同類型、不同主題、不同特征、不同結構進行了分類分析,并結合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元素即舞蹈動作、舞蹈編排、舞蹈音樂一并梳理,系統(tǒng)、全面地整合了舞蹈藝術的藝術成就,填補了舞蹈藝術審美理論和舞蹈藝術作品相結合方面的空白。該書還重點圍繞審美特征將舞蹈藝術用詩一般的語言進行表達,吸引讀者去理解舞蹈藝術的特征,從而在欣賞過程中產生共鳴,正如書中所言,舞蹈藝術具有因情而動之美、舞蹈藝術具有寄物于情之美、舞蹈藝術具有寄情于事之美。

        舞蹈是一門具有生命力的藝術,歷經(jīng)時代變遷依然可以韉萜湟?guī)性、守愋浴_@是因為舞蹈中飽含著文學的藝術性、創(chuàng)作的戲劇性和時代的民族性,社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在舞蹈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變化的縮影。因此舞蹈藝術作品本身具有時代的進步性,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贏得觀眾的認可和關注,因此即使是獨創(chuàng)的作品也要以便于觀眾理解的方式進行表達。

        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可以從舞蹈藝術的抒情性、舞蹈藝術的技藝性、舞蹈藝術的綜合性多個角度進行有效的把握。舞蹈藝術的抒情性從最初編排到最后的表演貫穿始終,通過抒情的表達手法使作品的情感和動作達到完美的融合和釋放,觀眾的情感也通過體態(tài)的變化和動作的節(jié)奏規(guī)律與創(chuàng)作者達成共鳴,從而更加深刻地領會舞蹈藝術背后所詮釋的故事和意義,因此,抒情性是舞蹈表演、舞蹈節(jié)奏、舞蹈旋律的連貫表達。舞蹈的技藝性可以強化觀眾的感官享受,技藝的高低是視覺體驗的基礎,舞蹈演員高超的技藝性在帶來視覺美感的同時,可以刺激讀者對藝術的整體感官享受,提升視覺享受,可以充實舞蹈作品的藝術結構。舞蹈不僅僅具有自身的藝術特征,也包含了音樂、詩歌、文化、民族等因素,因此,我們要綜合性地體驗和評判舞蹈的美學藝術形式,任何的舞蹈都需要多元化、多層次的綜合性表達,這樣的作品才能具有時代的特征。舞蹈藝術因其審美特征獲得觀眾的認可,因其審美特征得以長久發(fā)展,通過審美特征來挖掘舞蹈的本質是藝術形式久經(jīng)考驗的方法之一。

        篇2

        關鍵詞:音樂藝術 審美特征 想象性 情感性 時間性 流動性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2-0104-01

        從音樂藝術的產生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結構形態(tài),是以聲響在時間運動中的自由組合來表現(xiàn)人類主體的內在審美情感,素有藝術的王冠之稱。它的每一個音符都凝聚著審美主體對現(xiàn)實、人生的深刻體驗。它以特有的藝術魅力抒發(fā)著人們的情感,撥動著人們的心弦,陶冶著人們的性情,美化著人們的心靈,使人們對社會、對人生有一種新的感悟。而音樂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區(qū)別在于構成音樂藝術的物質材料是一種特殊的材料——聲音。正式由于這種特殊性,音樂藝術在具有了一般藝術的共性審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個性的審美特征。

        一、音樂藝術中的想象性審美特征

        想象是人的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音樂藝術并不是以單純模仿自然界音響為主要目的,而是通過對音樂有規(guī)律、有組織的排列,演奏出流暢的旋律,給予接受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呈現(xiàn)出一個充滿自由想象的靈性世界。音樂總能喚起聽眾在自己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jīng)歷與這些具有情感的聲音相聯(lián)系,從而產生一系列生動的聯(lián)系和想象,激起聽眾強烈的感情反應,產生共振。同時,音樂的情感內涵又存在著多義性和不確定性。音樂想象的來源應該是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因此,音樂的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夠在人的內心深處喚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來完成對音樂形象的塑造。聽眾或欣賞者才可以運用聽覺去感受這些特定的情感。例如喜怒哀樂等。當這些情感元素與欣賞者或是聽眾原有生活中的經(jīng)歷相關,重新再現(xiàn)音樂意象使欣賞主體與客體產生共鳴,所以這種感情便在欣賞者或是聽眾的心中得到進一步深化,于是主體便產生了感動。例如貝多芬在 《田園交響曲 》中用音樂演奏出的雷聲、雨聲、鳥鳴聲讓我們感受到了 “雨過天晴 ”后的一種舒展的心情,正是這種心情讓我們聯(lián)想到了雨過天晴后的那種清心爽朗的情景,這樣才能使聽者在聯(lián)想某些具體景象時對作曲家的感情表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象征性也是音樂藝術審美特征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音樂聲音的象征性主要取決于聲音特有的屬性,如音色、力度、音高等。音樂具有模擬的能力,用音響可以表現(xiàn)出各種鳥鳴聲、泉水聲、疾馳的馬蹄聲,聽者可以通過這種模擬性音響,在頭腦中構成較為清晰的鳴禽、山泉、奔馬的畫面形象。象征手法化的感彩音調 ,總能喚起聽眾的聯(lián)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協(xié)奏曲 《粱山伯與祝英臺 》中 “樓臺會 ”一段,小提琴獨奏象征了女性祝英臺,大提琴獨奏象征了男性梁山伯,同時柔和的提琴音樂也象征了人物豐富的情感。

        二、音樂藝術的情感性審美特征

        音樂藝術中的情感性審美與人類主體內的審美情感韻味有著密切的必然的聯(lián)系。情感是音樂的內在本質,音樂是情感的直接表現(xiàn)。情感美是它的一個審美特征。情感中的主觀因素在審美過程中又具有積極能動的作用。通過主觀的情感,可以表現(xiàn)深刻的思想內容。創(chuàng)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樂作品中,然后再把這種情感傳達給聽者,使聽眾產生共鳴。在這一過程中包含了情感體驗、“借情”“移情”等多種復雜的因素在里面。黑格爾曾指出:“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聽后能給人一種訴之不盡的意蘊和審美感覺,音樂家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全部濃縮在作品之中。例如我國古代琴曲《高山流水 》,講述的就是于伯牙與鐘子期以琴曲相交乃至與音樂共生死的動人故事。再如民樂《百鳥朝鳳 》中,運用嗩吶來模擬大自然界中的各種鳥類鳴叫,表現(xiàn)出熱鬧歡快的場面,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這里音樂表現(xiàn)出的只是一定的節(jié)奏、旋律和聲音狀態(tài),只有將自己在生活中的認知和情感體驗溶入其中,才能使審美意識與音樂的聲音狀態(tài)相融合,音樂才能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時,作為欣賞者還需要充分調動自身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用心去感受,這樣才能完成音樂情感的傳達和接受。

        三、音樂藝術的時間性和流動性

        音樂藝術可以直接表達整個情感活動的全過程,所以人們常說它是時間的藝術,流動的藝術,生命的藝術。音樂的物質傳達媒介是音響,音響的時間性和流動性,使音樂藝術在反映主體對生活的復雜情感變化方面,更少地到受反映對象的具體制約,與造型藝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越之處。所以,黑格爾曾說:“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因素,即本身是無形的情感,這種情感不能夠用一般實際的外在事物來表現(xiàn),而是要用一旦出現(xiàn)了馬上就消失的亦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外在事物。因此,形成音樂內容意義的是外在的直接對立統(tǒng)一中的精神主體,即人的心靈,亦單純的情感。”孔子也曾說韶“盡善盡美’,因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地說:“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音樂藝術所具有的這種時間形式的直接性和流動性,應當說是它的一大長處。同時音樂藝術的時間性又受到空間形式的間接影響,在這一點上它與造型藝術恰恰相反。正因為如此,聽眾在欣賞音樂作品時,就能根據(jù)相應的旋律和節(jié)奏來想象出特定空間中的人物、事物和景象,音樂形象帶有了一定的寬泛性、朦朧性和模糊性。

        總而言之,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既是豐富多樣,又是獨特鮮明,我們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上述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才能更好地進行音樂藝術的審美活動,才能有助于我們自覺地運用科學的理性思維去解釋音樂現(xiàn)象,才能真正獲得音樂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孔智光.文藝美學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76頁.

        [2]王德峰.藝術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214頁.

        篇3

        關鍵詞:漢族  秧歌  民間舞蹈  審美特征

        一、秧歌概述

        秧歌是中國北方地區(qū)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類型,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如:東北秧歌、云南花燈、安徽花鼓燈、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據(jù)史料記載,秧歌最早在800年前的南宋時期就已經(jīng)流行于民間了,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一般表現(xiàn)為自娛性與表演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統(tǒng)一,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秧歌是一種民族性的集體舞蹈,表演者通常扮作生活中或歷史神話中的人物并組成方陣,由領舞者指揮,集體走出各種隊形或圖案。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隊為主要形態(tài),舞隊人數(shù)少則十數(shù)人,多時達上百人,既有集體舞,也有雙人舞、三人舞等多種表演形式。基本動作較單純,仿佛是民間勞作時基本動作的移植,為增加場面的生動和演出效果,秧歌隊一般要配備扇、帕、傘、棒之類的簡單道具,在鑼鼓、嗩吶等吹打樂器的伴奏下盡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動作和風格雖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渾,有的柔美俏麗,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但從中不難看出他們共同的審美特征。

        二、漢族舞蹈的審美特征

        (一)漢族舞蹈的形式美

        舞蹈的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種形式因素(色彩、線條、體形、聲音等)的有規(guī)律的組合。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只有和生活的精髓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創(chuàng)造出時代的精品。在構思萌動的開始,舞蹈編導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尋找恰當?shù)男问剑瑏硗昝荔w現(xiàn)舞蹈的思想和內容。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響著內容的表達和思想情感的體現(xiàn)。

        舞蹈的形式美是一種直觀可感的動態(tài)美。因此,創(chuàng)造舞蹈的形式美,除了必須具備作為物質材料的人體外,還要使人體按照藝術規(guī)律活動起來,創(chuàng)造出美的感性形態(tài)。那么人體憑借什么來創(chuàng)造出美的感性形態(tài)呢?憑借人體本身的動作、姿態(tài)造型、面部表情、手勢和步伐,憑借各種線條、各種形狀、各種色彩、各種節(jié)律、各種態(tài)勢、各種質量的動作、造型、手勢、步伐和技巧的組合,構成了變化萬端的舞蹈形式美。

        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同樣,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質和審美理想的基礎上,伴隨著民族的形成發(fā)展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審美內容。在中國各民族中,漢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是秧歌。由此“扭”在漢族舞中處處皆是,一個“扭”字,把漢族民間舞勢態(tài)形象地勾勒出來。各種各樣的扭,各個地方的扭,都有不同。“線”的移動.“圓”的表象。妙用“道具”使用道具和歌舞結合是漢族民間舞蹈的突出特點。使用道具,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舞蹈的內容和抒發(fā)舞者的情感。這充分說明漢族民間舞蹈中道具的運用,進一步豐富了它的表現(xiàn)手段道具使用的方法很多,有的拿在手中,有的挎在腰間,有的擔在肩頭,有的戴在頭上等等,無論那種道具,都來自生活,經(jīng)過藝術加工, 對表達思想情緒、塑造人物性格、并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二)漢族舞蹈的內容美

        舞蹈的內容美是指舞蹈作品所反映和表現(xiàn)的社會生活內容的真與善的統(tǒng)一,是舞蹈作者審美理想的形象體現(xiàn)。如:“優(yōu)美、英姿、丑態(tài)”都借助人的各種生動的形態(tài)來表現(xiàn);又如同說話一樣用人體把“兇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靈活現(xiàn);同樣用人體把“悲憫、憤怒、和善”等內心情感表現(xiàn)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

        作為表演藝術的舞蹈,不僅要求編導創(chuàng)造的形象有真情舞感,同時也要求演員的表演要真摯而富有激情。舞蹈是人們擠思想感情在高度激動時的形象表現(xiàn),作為表演藝術的舞蹈,其主要特征就是憑借人體在有節(jié)律而富有美感的運動中所產生的強烈情緒和情感的直接動覺傳感,使觀眾獲得審美感受并引起情感共鳴,因此舞蹈表演家必須情動于衷—注情入舞一一以舞傳情,求得情與舞合、神與形合。

        再如由曲立君創(chuàng)作,海燕、成森聯(lián)袂表演的一臺名為“記憶的風帆”的舞蹈表演會,在用舞蹈來表現(xiàn)人生旅途中一段最值得懷念的時刻—童年中的幾個片斷,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臺晚會最能打動人的就是那兩顆天真無邪的童心。

        以上的例子說明了真實地表現(xiàn)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現(xiàn)人們內在的精神世界,是構成舞蹈內容美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部舞蹈作品美學價值高低的重要依據(jù)。著名舞蹈家吳曉邦在論述舞蹈美時是,很重視舞蹈思想—即舞蹈的內容美的。他認為:“我們舞蹈創(chuàng)作都是為了反映和表現(xiàn)我們的社會中生動的人物和內容,在舞蹈家的創(chuàng)作下人物必須栩栩如生。通過作品要人們去認識出什么是可敬的、可愛的,什么是可笑的、可憐的和可憎的種種人物形象和思想。要具有無私無畏地去塑造出真和善的形象,來表演我們當前的生活,那時美就像光芒一樣通過事物的表象來深入我們各部感官中去,也即感動了我們。”①以上論述是這位老舞蹈家數(shù)十年藝術經(jīng)驗的總結,深刻而精辟地論述了舞蹈的內容美在整體舞蹈美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三)漢族舞蹈的表演美

        舞蹈表演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舞蹈表演藝術的提高和深化。舞蹈是情感的“極致”,而情感的“極致”需要舞蹈表演。舞蹈與舞蹈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重視舞蹈表演的培養(yǎng),提高舞者的表演水平和藝術鑒賞力,舞蹈本身才有意義,其生命力才會更強。 舞蹈,作為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是借著人體有組織有規(guī)律的運動來構成各種舞蹈形象的。舞蹈中的人體動作是經(jīng)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舞蹈表演是屬于舞蹈藝術的,是舞蹈藝術第二個層次上的藝術,是舞蹈藝術的另一個重要分支。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舞蹈表演藝術的提高和深化。

        篇4

        表現(xiàn)性是與再現(xiàn)性相區(qū)別的一個基本審美特征,它是中國的書法藝術所獨有的。所謂再現(xiàn)性,是指藝術家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摹而幻化為自身情感,當然這種情感側重于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直觀、形象和具象的描繪,著重反映對象的客觀性和具象性特征。表現(xiàn)性則是指運用藝術手段,表達藝術家主體的情感體驗和審美理想,它基本不受客觀事物、客觀創(chuàng)作條件和技法的約束,強調藝術創(chuàng)作的自由心境和自在狀態(tài)。概括地說,再現(xiàn)性側重于客觀描摹,表現(xiàn)性側重于主觀情感的表達。

        更為重要的是,書法藝術的表現(xiàn)性更強調通過作品筆墨線條的夸張、變異與抽象表達來達到其高度的精神需求,它所反映的是藝術線條的高度情感化和符號化。這在魏晉以降的文人書法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大草和狂草藝術尤其如此。諸如王羲之、顏真卿、張旭、懷素、黃庭堅、徐渭等人,都是書法表現(xiàn)主義的重鎮(zhèn)。茲以晚明徐渭為例。徐渭的狂草,是非理性主義的產物,而這種非理性主義主要是基于對現(xiàn)實強烈不滿的情感本體而產生的,徐渭既是非理性主義的代表,也是表現(xiàn)主義的代表,他將書法的表現(xiàn)性審美特征發(fā)揮到了極致。

        書法的表現(xiàn)性是通過時空一體化的線條結構形式而體現(xiàn)的。書法之“線”,在這里主要指用毛筆和墨在紙上所劃出來的漢字字形,它是具體的,同時,它又是抽象的,它所展現(xiàn)的是對生命意識、對人的藝術理想意味的非具象描述。而這種“意味”,是隱藏在事物表象背后,并賦予不同事物以不同意味的東西,它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西漢學者楊雄云“書者,心畫也”,這個“心”,可謂抓住了書法形象特征的本質、本源。書法的“線”是書之“心”所寓之物,或者說,這“線”即是“心”的抽象與概括,書法的線條顯然不是具體事物的具象描述、再現(xiàn),而是個體事物在“心”的運作之后的抽象,①從這個意義上說,可謂與“心”同構。換句話說,書法的“表現(xiàn)性”,強調的是主觀感情,不循規(guī)蹈矩,不機械模仿,不求絕對真實效果,而應當把扎實的基本功隱藏在背后,并能充分地運用書法藝術的各種符號形式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趣。所以,我們說書法線條的抽象是書法藝術形式語言的基礎,其根源則來自于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審美思維和“物我一體”“縱橫通會”的直覺體驗傳統(tǒng)。也可以說,書法的表現(xiàn)性,精妙地體現(xiàn)和詮釋著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審美思維。

        書法藝術的抽象性,不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一種普世性。所謂普世性,是指其作為一種純藝術的基本特性。如著名美學家李澤厚所說,中國書法的線條結構“其秘密正在于它把象形的圖畫模擬,逐漸變?yōu)榧兇饣耍磧艋┑某橄蟮木€條和結構。這種凈化了的線條——書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圖案花紋的形式美、裝飾美,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意味的形式”②。可以看出,李澤厚之所謂“真正意義”不是從民族藝術的狹隘立場上,而是從人類文化的大美術立場上而言的。這就表明,書法藝術的抽象表現(xiàn)性,是超越歷史、超越民族界限的,這種純藝術的本性,并不因歷史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而失去價值。所以,抽象表現(xiàn)性是中國書法保持其本體精神的元素。

        書法藝術的表現(xiàn)性,又主要是通過書法藝術的抽象美來體現(xiàn)。抽象美是書法區(qū)別于繪畫的具象美的重要審美特征。

        這里所說的抽象,指的是書法不像繪畫那樣,著意于表現(xiàn)大自然事物的具體形象,而是對漢字的表現(xiàn),而漢字又是對自然事物的抽象。漢字產生的基礎是象形,但象形文字卻是以抽象的線條來表示事物。在漢字的發(fā)展歷程中,隨著象形文字和形聲文字的不斷增多,漢字字體的抽象性就更為突出,致使書法以漢字點畫和結體為基礎的整幅作品具象性質的不確定性加重。這樣,書法家憑借文字點畫線條和結體本身的形象,所創(chuàng)造的就是一種特殊的形式。這種形式由于不表現(xiàn)具體事物的形象而具有顯著的抽象性,但它卻不同于文字那種只有符號意義的抽象性形式,而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即藝術的形式。正如英國文藝美學家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一書中所說,“線條、色彩在特殊方式下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關系,喚起我們的審美感情。這種組合所產生的美感形式,我們叫它做有意味的形式”“藝術則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創(chuàng)造”。“有意味的形式”表明,書法藝術除了具有不著意表現(xiàn)生活中具體事物的形象這種抽象外,還具有另一種抽象,即書家精神因素的抽象。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書家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個性化情感凝聚于筆端,于是其筆下線條所構成的每個字的點畫、結體和字與字的聯(lián)系形成的章法,以及整幅作品的“勢”等,也就躍動著書家的精神生命與情感,這正是書法創(chuàng)造的形式所具有的意味之所在。而這,恰恰是書法的表現(xiàn)性審美特征的體現(xiàn)。

        篇5

        關鍵詞:電影藝術 審美特征

        電影是一門年輕的綜合性藝術。它是近代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產物。是動態(tài)的再現(xiàn)型藝術,它的美就在于塑造鮮活的典型的藝術形象,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反映和再現(xiàn)生活的本質。然而,電影與電影美學又不是同一個概念。電影是指以紀錄社會現(xiàn)象和自然現(xiàn)象片段為基礎傳遞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種異質綜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聲音效果并具有畫面性質的動態(tài)影像。而電影美學要求電影首先要以電影的特殊藝術手段來認識現(xiàn)實和反映現(xiàn)實,也就是要具備電影的思維特點和藝術特點。電影藝術幾乎擁有著其它藝術的所有表現(xiàn)手段。因而相對于一般美學來說,電影美學無論在色彩、空間、線條、影像上都表現(xiàn)的更復雜更全面一些。本文旨在從電影藝術的高度綜合性、反映現(xiàn)實的逼真性、視聽的高度融合性和時間空間的高度自由性四個方面淺要地探究電影藝術的審美特征。

        一、電影藝術的高度綜合性

        我們說電影藝術是各種藝術中綜合性最強的一門藝術,這是因為電影幾乎擁有著其它藝術的所有表現(xiàn)手段。在它的肌體中有文學、戲劇、舞蹈、音樂、繪畫、雕塑等各種因素。而這種綜合性應該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多種藝術的綜合,并且,集各種藝術元素于一體。它汲取了各種藝術的表現(xiàn)特色。如:汲取了繪畫對光、影、色、線條、體積的獨特處理,以及如何運用二維平面去創(chuàng)造三維空間的藝術本領;汲取了音樂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和音樂獨特的聽覺藝術元素;又如:將文學溶入電影藝術,主要在于汲取文學塑造人物形象與典型的方法,以及故事情節(jié)的結構安排,細節(jié)的描寫方面等。二是,電影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綜合。電影藝術是各種藝術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門藝術,它綜合了光學、聲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電影從無聲片、有聲片到現(xiàn)今的彩色片和立體電影,都是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分不開的。

        二、電影藝術反映現(xiàn)實的逼真性

        我們知道電影最早被稱為“活動的照相”。至于照相我們是清楚的,所謂的照相就是真實地記錄生活中的原貌,所呈現(xiàn)出來的畫面是靜態(tài)的。而活動的照相也是真實地記錄生活中的原貌,只不過是把可見的事物在運動中紀錄下來,所呈現(xiàn)出來的畫面是動態(tài)的。因此,二者具有一個共同特性――逼真性。談到逼真性,照片的逼真在于人物、景物的真實;而電影的逼真性除此之外還在于,電影還能發(fā)出物體的聲音和人的語言,它和活動的畫面結合在一起,使電影具有了更強的逼真性。另外,電影還能夠把生活中的顏色和色調逼真地反映在銀幕上,使人們直接觀賞到色彩艷麗的世界。這樣,銀幕上的生活由于運動的畫面、聲音和色彩三者的結合,就更加接近于現(xiàn)實生活了。這一點我們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們都看過電影。有些電影看過數(shù)邊,甚至過了許多年我們依然喜愛,比如:《地道戰(zhàn)》。究其原因,就在于影片的內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實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質,用鏡頭真實的紀錄了生活。

        電影藝術的逼真感還有另一個表現(xiàn)――蒙太奇――電影的獨特表現(xiàn)手段。蒙太奇雖然來源于建筑學,但它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事物的經(jīng)驗卻有著相似性。人們在觀察事物時,總是不斷地改變空間范圍和視角。比如:有時遠觀、有時近取;有時從這個角度觀察,有時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有時平視,有時斜視,有時仰視,有時俯視;有時固定地看一個事物的變化,有時則隨著事物移動看一個事物的變化。人們正是通過觀察點的變化以及從不同的觀察點上所得的綜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電影正是根據(jù)這個特點產生了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別以及包括推、拉、搖、移、跟、升、降在內的各種移動鏡頭,并將各種景別、鏡頭連接在一起,使觀眾如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樣去觀察反映在銀幕上的生活,產生一種接近于現(xiàn)實生活的逼真感受。

        三、電影藝術的視、聽融合性

        電影藝術是視覺與聽覺為主的影像藝術。視覺、聽覺以及視聽融合性都是電影藝術的基本特性。要探討電影藝術視、聽的融合性,首先,來看看傳統(tǒng)藝術。繪畫藝術是用畫面來塑造形象,但是缺少了音響效果;音樂藝術是用聲音來塑造形象,但又缺少了畫面,也就缺少了形象感。而電影藝術的出現(xiàn),尤其是有聲電影的出現(xiàn),使藝術具有了音響與畫面的高度融合。電影和戲劇又有所不同,電影和戲劇雖然都重視動作性,但電影更重視的是視覺動作而戲劇更重視的是言語動作。電影藝術不僅善于汲取繪畫的特點,還要考慮畫面的安排,關注畫面美,同時還善于通過各種音響來構成節(jié)奏感與和諧美。音響和畫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為真實,更為豐滿,更具立體感。比如:《滿城盡帶黃金甲》中臺的畫面外傳來令人蕩氣回腸的《臺》的音樂,構成音響與畫面滲透、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電影藝術時間空間的高度自由性

        電影藝術是一種典型的時空綜合的藝術。它作為一種全新的綜合藝術,是在時間與空間上同時展開的。電影藝術的時間是指空間化了的時間,成為具體可聞可見的空間運動;電影藝術的空間是指時間化了的空間,它有一個時間的流動過程。電影既是在空間中展開的時間藝術,也是在時間上延續(xù)的空間藝術,它把時間藝術的表現(xiàn)性與空間藝術的造型性有機地結合了起來,而成為擁有時空自由的一門嶄新的藝術。由于電影藝術的這種特性,它在時空結構上具有了極大的自由性。比如受眾對一個時空統(tǒng)一的鏡頭的感受并不是純粹用鐘表來計算的,它還受到鏡頭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節(jié)奏的影響。信息量大,時間感就短,信息量少,時間感就長;節(jié)奏變化強烈,時間感就短,節(jié)奏變化緩慢,時間感就長。這里還涉及一個電影藝術時空的交錯的問題。所謂時空交錯指的是打破現(xiàn)實時間的自然順序,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時空場面進行交叉銜接,將聯(lián)想、回憶、幻覺、夢境同現(xiàn)實融為一體,使時空呈現(xiàn)出跳躍性并獲得多層次的展示。電影藝術似乎有一種不受物理空間和自然時間束縛的力量,與其他藝術相比,電影藝術更能擺脫時空的客觀規(guī)定性,從而獲得更大的自由。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簡單論述,我們對電影這門新興的藝術的審美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這不僅有利于電影藝術的創(chuàng)作,同時也有利于電影藝術的欣賞與評論。當然,要進一步的、深入的探究電影藝術的審美特征,不僅要對電影藝術本身進行深入的研究,而且還要對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攝影、電視、現(xiàn)代科學技術、受眾以及審美心理學等多學科、多角度進行橫向與縱向的研究與分析。以便更好的促進電影藝術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 辛、甘 霖:《美學原理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

        [2]莫•卡岡:《藝術形態(tài)學》,凌繼堯譯,三聯(lián)書店,1986.12。

        [3]王志敏:《現(xiàn)代電影美學基礎》,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4]E•吉甘:《論電影藝術的特點》,見汪流等編,《藝術特征論》,文化藝術出版,1984。

        [5]王世德:《影視審美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999.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v夜夜欢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3d| 日韩免费观看一区|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vr|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在线 |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蜜桃|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仙踪林|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一区| 久久AAAA片一区二区|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人成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一 | 韩国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少妇色欲AV一区二区|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看电影来5566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色国产在线视频一区| 暖暖免费高清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色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一区二区亚洲精品精华液|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不卡一区中文字幕|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性色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