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5:54:1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傳統文化精神內涵,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讓經典道德故事重現課堂。在傳統文化中,家庭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會的穩定離不開和諧的家庭作為其重要后盾。在當代社會,由于離婚率的提升,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數量也逐漸增加,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加上文化基礎薄弱,因而對于傳統文化他們并沒有太多認識。因此,通過一些經典的且能夠反應倫理道德的故事,對這些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正確引導,能激發學生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并且在無形中提升他們的思想建樹。
2.創建良好的文化氛圍。傳統文化可以說涵蓋的內容方方面面,有些也非常深奧難懂。因而在對傳統文化進行教學時,應該深入淺出,根據學生的水平,進行有選擇性的教學,同時,通過大量的學習活動,例如知識競賽、辯論、演講等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并且讓傳統文化在他們心里埋下種子。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感恩,學會與他們和諧共處。與此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自省”,不僅可以察覺并改正自身的不足,還能夠吸收他人身上的閃光點,從而提升自己的素質。
二、在實踐中培養健康向上的心態及良好的道德情操
1.把抽象的教學內容轉化為便于理解的細節教育。就好像國家是一個大的整體,在對學生教育時,告訴學生,愛國首先要愛家,在愛家的過程中提升自己,升華情感,將小愛劃為大愛。同時把熱愛人民細化為熱愛同學,在與身邊的人相處時,親和友善,最終做到熱心幫助每一個人。再者,把熱愛大自然細化為愛衛生,只有在平時生活中,從自己出發,嚴格律己,不亂丟垃圾,保護好自己的生活環境,才能由小及大,由點及面,一步一步對環保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因而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培養學生誠實、謙遜、寬容的生活態度,成為一名合格的新時代人才。
2.在社會活動中實踐傳統文化。在國外,道德教育往往是通過多渠道進行的。除了課堂講學,還有豐富的課外活動甚至是校外活動來支撐其道德教育。而在中國,我們的教學形式往往過于單一,缺乏的正是這類形式新穎的課外教學模式。因此,應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多組織些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培養其管理、服務、活動及與人交往的能力,并通過這些能力的培養,使得傳統文化教育深入滲透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三、樹立榜樣,以身作則
古往今來,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老師所施加的影響力是最大的。同時,學生們正處于思想的成長階段,此時模仿能力也非常強,因而老師應該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對自己嚴格要求,成為學生的榜樣,以身作則。在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的同時,對自己的言行加以規范。從而培育出一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四、結語
平面設計是現代設計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充滿豐富文化內涵的設計作品可以凸顯其文化性和科學性,為了更有效的突出平面設計作品的文化性,傳統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其產生的影響也十分深遠。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西方文化的融入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應用與發展也有了更深層面的認識。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領域的有效融合,對當代平面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就對此進行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平面設計;當代設計;傳統文化
當代藝術設計領域中,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應用的成功作品數不勝數,傳統文化在設計領域始終有著廣泛的應用。由于平面設計要將虛擬的設計作品轉變為真實存在的作品,所以設計本身應當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要與使用者的需求相適應;同時,平面設計也是文化的發展過程,必然要與周圍的生存環境發生碰撞,因此也在無形中實現了與傳統文化的接觸,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傳統文化的應用基礎。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對當代平面設計的影響,已經深入到平面設計的具體設計環節中,為平面設計作品賦予更多文化內涵。
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平面設計的意義
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當代平面設計領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精神,將其滲透到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中,為我國藝術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在設計領域中融入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
1)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為平面設計文化體系的形成奠定的了基礎。
在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因此其形式和內容都十分豐富,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新時期,傳統文化也是國家與地區之間實現文化交流的必要保證,因此,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對現代藝術領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成為了藝術設計活動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2)傳統文化凝聚了民族的力量,增強群眾對平面設計作品的認同感。
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人們的精神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十分強烈,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區,但是共同文化的認同作用,使得中華民族可以呈現出巨大的民族力量,而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不同民族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如民族服裝、風俗習慣、藝術品、戲劇等等,所以民族文化融入當代平面設計活動中,可以為設計作品賦予更多文化內涵,從而增強作品的民族認同感。
3)民族文化是當代藝術設計領域的藝術之源。
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很多藝術設計活動的文化和精神,而這無疑為當代平面設計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指導和啟示。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一方面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則要體現其自身的藝術特色,所以平面設計要關注中國文化,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是實現平面設計藝術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4)適應多元文化的沖擊。
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增強的背景下,促進了多元文化體系的構建,希望文化越來越多的滲透到國內的生產和生活領域中。平面設計作為藝術文化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新時期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審美性和藝術性的藝術方式,所以堅持傳統文化的指導,可以提高平面設計應對多元文化沖擊的能力,穩定傳統文化的地位。
二、當代平面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平面設計是一種面向使用者需求的設計活動,所以其設計過程需要考慮到作品的實用性與社會效益問題;而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是一種精神領域的意識活動,要將其賦予設計活動中,才能通過作品的形式將其體現出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而且滲透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越來越貼近生活,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形象認知也越來越深刻。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文化賦予了平面設計作品更多的精神內涵,而平面設計則是傳統文化最為直接的體現,這是一種精神和形象的結合。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平面設計作品如果單純的表達形式而沒有內涵,會讓人覺得空洞、抽象,所以必須要注重傳統文化的融入,只有用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指導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才能為其賦予更多文化內涵,使平面設計作品具有更豐富的文化價值。傳統文化的形成,聚集了各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文化精髓,其中包含了多種藝術形態,每一種都表達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藝術手段,而這些民族文化也為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和依據,可以更好的實現傳統文化的融入,發揮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活動的指導作用,也從另一個方面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很多成功的平面設計作品都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利用自然資源可以營造出自由、隨性的生活態度,也可以為現代都市快速工作節奏壓力下人們創造一個舒緩、休息的空間,從而更加體現出平面設計的人文特色。
三、結語
傳統文化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結晶,蘊含豐富的文化和精神內容,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平面設計領域必須要正視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的重要意義,并且對平面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有全面的認識,才能將傳統文化更好的融入設計活動中,發揮傳統文化的指導作用,增強設計作品的文化性。與西方設計作品更加追求視覺審美和形象化的風格相比,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平面設計更加注重作品精神和文化的表達,為作品賦予生命力,所以我們要堅持體現中國特色的設計精神,將傳統文化科學的融入到設計活動中,增強設計作品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喬今.傳統福文化對當代平面設計的啟示[J].藝術教育,2015-08-01.
[2]黃思華.論中國傳統美學對當代平面設計文化韻味的影響[J].美與時代(上),2014-12-15.
[3]劉坤.當代平面藝術設計對傳統文化的繼承[J].文藝研究,2013-09-10.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文化意識;文化內涵
文化意識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蘊。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中學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在掌握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可以發揮語文教育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傳承,創新的功能,提升學生語文素質和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采取合適的方法與途徑,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注意挖掘漢字的文化內涵
任何國家和民族的文字都不單單是交際的工具或符號體系。語言文字是民族認識世界思維方式的反映,也是民族文化得以發展和繼承的重要載體。文字與文化具有密切的關系,文字不是文化的附屬品,但是也不能脫離文化獨自存在。文字是文化發展的產物,文化的發展需要文字的支持。文字服務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國家的漢字也是一樣的。我國漢字的形態一般呈方塊形狀,猶如一個方陣,漢字的內部結構也是均勻方正,四平八穩、不偏不倚,符合中國人中庸的精神;漢字的創造來源于自然的客觀存在,很多漢字一筆一字,一點一畫都可以找到參照物,這體現了我國自古以來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教師在講解漢字的字義時,要引導學生探究漢字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例如,我們常說的“信”字,通常被解釋為信息、消息和信件,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其深層次的倫理內涵,具有“誠信”的含義,這就是我們要大力倡導的“信”字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誠信精神。再如“嫂”字,英語解釋體現的是法律角度的關系,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多是從禮制和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解釋,這體現了不同的文化觀念。又如“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撐便成為了人,這形象地表達了“人”的含義,體現出了理想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要互幫互助,和諧相處,與現在倡導的建立和諧社會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再如,漢字中的“雪”有圣潔的象征意義;“冰”字有晶瑩潔白高尚的象征意義,“一片冰心在玉壺”很好的表達了“冰”字的含義,“霜”被賦予高潔的象征意義,這些漢字的內涵都反映了我國的民族文化精神。
二、深刻挖掘課文的文化內涵
中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自強不息的生命活力,憂國憂民的責任意識,厚德載物的兼容并包精神,曠達淡然的超越精神都可以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得到體現。這些文化內涵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的體現。例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屈原在遭受打擊和迫害下,仍然不忘祖國,最終投江;《出師表》中諸葛亮為先帝托付的完成興復漢室的遺愿,嘔心瀝血,出師征戰,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他們表現出的民族情感和道德情操,是我們需要大力弘揚的文化精神和內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學語文的教學中存在很多說明文,在說明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指導學生理解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的同時,也要挖掘說明文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例如,在教授《中國石拱橋》時,不僅要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石拱橋的特點,還應該指導學生去了解中國橋的歷史文化;在學習《故宮博物館》與《蘇州園林》時,要求學生了解故宮的整體結構的布局和蘇州園林的魅力景色,還要要求學生探索故宮和園林的歷史和內涵;在學習《說屏》時,指導學生了解中國的屏風文化。所有的這些物質文化都是人民智慧的結晶,都是古代文化觀念的具體體現。例如,故宮整體的布局講究主次分明、左右對稱,體現出古代以和為美的審美原則,也體現了尊卑有序、禮敬崇高的古代觀念。蘇州園林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實用美觀、層次分明、環境幽深、曲折變化,這表現出了古代講究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觀念。
三、教師應注意如下問題
1、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克服青少年的對主流文化漠視態度
在當代社會,主流文化遭受沖擊,青少年對于主流文化表現出漠視的態度,對于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沒有足夠的了解。在這種狀況下,青少年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以及西方的文化思想很容易接受,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積極學習和吸收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在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思想認識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2、 引導學生樹立文化批判意識
我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發展積淀下的寶貴財富。重視人的精神和靈性,以及重視保持人的精神,注重提高人的靈性以及堅持探索道德修養的方法,這些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這些傳統文化經過改造和發展可以形成重視積極的人文精神,關注人的價值,重視人們對于自己能力的把握,這都是需要大力弘揚的傳統文化。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發展的條件和社會環境,在小農經濟和封建專制政治條件下的傳統文化也有糟粕。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文化批判意識,批判地接受傳統文化。此外,還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積極吸收國外優秀的文化成果。
3、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文化意識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但是要注意繼承不能替代創造。只有注重文化的創新,才能使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和進步,始終保持活力。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文化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在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消除限制學生創造力的因素,創新文化意識,將先進的文化意識轉變成促進民族不斷發展的動力。
結語:
增強學生文化意識可以促進語文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和繼承,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民族心和愛國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挖掘漢字的文化內涵,積極探索課文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提高自身語文能力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并且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用批判的眼光繼承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偉.論中學語文教學的文化意識培養與文化導入技巧[J].動動畫世界?教育技術研究,2012(5)
[2] 李永偉.中學語文教學要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J].學科教育,2010(7)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人與人的關系,具體體現為:1.倫理本位。即人本主義,它既注重人的重要性,又注重人與人的關系,所謂“君臣,父子,夫婦”是這一特征的最好體現。2.關心現實政治生活。它不是脫離實際的,而是與現實政治生活直接接觸。3.主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人不能為了私欲而不顧自然規律去征服自然。4.富于辨證思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思想都是辨證的,而不是形而上的。5.強調整體觀念。這一點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品質,也是中華民族分分合合的根本原因。6.重視人際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它有著迷人的氣質和豐厚的內涵。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各學界眾說紛紜,專家學者、仁人志士都有很多學說,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概括為六個方面:
(一)具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建立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情感,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古人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這一點在塑造個體和整體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每一個體都擁有這一品質,中化民族才能在世界之林立于不敗之地。
(三)追求真理、勇于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這種對真理執著的獻身精神是要學習推廣的。
(四)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乎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當今的實踐品格是一致的。
(五)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和精神世界的塑造,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并認為“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國家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們帶來希望與力量。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是說,語文不僅具有交際工具的功能,而且由于語文作品具有豐富的思想感情及其他的人文內容,因而本身也具有了負載文化的功能。可見,語文學科是一門集工具性、文學性和思想性于一體的學科,這一性質決定了語文知識傳授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統一,決定了語文教學在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必須滲透傳統文化。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人類文化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風俗中表現出來,更主要的是在人類的文字中記載下來,而文言文是記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言文是指以前通用的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書面語,包括散文、駢體文、詩詞歌賦、戲劇等。狹義的文言文僅指用文言寫的散文和駢體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文言文記載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因此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在文言文中有深刻的內涵。
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既是大綱對語文學科的基本要求,也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內容所決定的。那么,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在文言文教學之中呢?結合文言文教學的實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滲透。
1.通過介紹作者生平和有關背景加以滲透。古往今來,任何作品的創作都與一定的環境和時代有關,如果學生了解了作家的身世、經歷、創作背景,無疑將有助于對課文思想內容的深刻理解,從而受到啟發和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個字為基本內容。但是,短短的二十四個字,卻是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的。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適應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要求和目標,有利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當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勢下,積極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探析
1、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淵源
(1)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富強,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和興旺發達。中國傳統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生動表達了國家富強,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繁榮的幸福場面。 “民為重,君為輕”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民主內涵則是當今民主建設的重要文化來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終要求就是要建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同社會,早在中國傳統文化《禮記》中就有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人民和睦的和諧大同社會是當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源泉。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等,就是要實現人人平等的社會;公正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 “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平處于公,公出于道”、“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則蘊含著的公正平等的文化內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愛國,就是熱愛祖國,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當今愛國精神的文化基礎。誠信,在中國傳統化中歷來受到世人的青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中蘊含著誠信精神是營造良好誠信風尚的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著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的同時,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改革和發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對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凝聚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是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基礎。具體表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憂國”等孕育著深刻的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愛國主義思想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蘊含著不屈不撓的改革發展精神, “因材施教”、“審時度勢”、“與日俱新”則包含著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這些深刻的優良傳統文化構成了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的思想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深刻的思想精神,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的思想基礎,同時,也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在新時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榮辱觀相輔相成,緊密聯系。不僅與中華民族美德相承接,而且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中國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相協調。為人民群眾進行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判斷行為得失,規范日常生活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繼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中自強求富、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內涵。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崇正義的繼承和發揚。同時,個人價值準則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愛的內容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愛祖國、守誠信、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追求,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之中,具有牢固的文化基礎。拋棄傳統,丟棄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活力和命脈。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中國文化是我國當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融合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和精髓。其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涵,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創新發展,發展具有時代鮮明特色的文化價值理念。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時,也注重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從中汲取其豐富深厚的文明成就。在繼承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時俱進,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意義
1、對于繼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
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源遠流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對于繼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內容極為豐富。熱愛祖國,矢志不渝;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維護統一,反對分裂;同仇敵愾,抗御外侮都是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千百年來,融入民族意識中的愛國主義傳統成為激勵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是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始終凝聚著中華各族兒女的共同心愿,引領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愛國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愛國主義在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凝聚作用。同時,愛國主義也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力量源泉,愛國主義精神為個人實現人生價值提發展舞臺和指明方向。
2、對于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