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0 17:31:4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健康管理服務專業,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介紹 根據現代醫療服務領域發展的需要,社會對健康服務與管理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接受疾病控制和健康相關行為干預等方面的技術訓練,具有開展健康教育、健康指導、衛生保健、衛生信息管理、醫療監督、疾病的預防控制等方面工作的能力。本院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突出中西醫結合培養特色,學生通過學習可利用中西醫相關知識對服務對象開展健康服務等工作。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的、適應健康模式轉變以及大健康產業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協調溝通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具備醫學、管理學、信息學的理論基礎,掌握健康管理與服務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在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服務企業、健康產業公司、健康保險公司、衛生行政機構等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健康服務與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就業方向 現在的健康管理人員就業的主要方向包括健康管理公司、營養保健公司、體檢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健康管理師現在屬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一個新職業。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就業主要是在衛生服務類機構從事健康管理、衛生管理、營養保健等工作;也可以利用中西醫相關知識對服務對象開展健康服務等工作。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就業前景 健康管理學在我國還是處于起步階段,現在的健康管理人員就業的主要方向包括健康管理公司、營養保健公司、體檢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健康管理師現在屬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一個新職業,選擇這個專業還是很有發展前途的。
隨著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及民眾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飲食結構改變等原因,亞健康人群和慢病人群不斷增長,社會對健康服務與管理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
關鍵詞:健康管理;專業人才;課程
健康管理是指一種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健康管理最早誕生于美國。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民眾生活條件改善,如何提高生活質量、享受生活日益受到大眾關注,因此,健康管理逐漸形成一個產業,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體檢中心、保險公司、健康產品廠商等都需要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在高職院校開設健康管理專業,開展健康管理研究,培養更多的健康管理專業人才,服務于健康產業,有重要的意義。德國不來梅大學技術與教育研究所的學者提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設計導向”職業教育思想,即學習領域課程理論,所謂學習領域,是指“建立在教學論基礎上、由職業學校實施的學習行動領域,包括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全部學習任務,通過行動導向的學習情境使其具體化。本文將嘗試通過利用學習領域課程理論,調研健康管理專業的工作任務,確定學習領域,從而設計或確定職業導向的課程。
一、健康及健康產業概述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一種軀體、精神、社會和諧融合的完美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身體虛弱。該定義清晰地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還包括精神狀態、社會適應能力和體格健壯等。而健康產業,是與人們健康相關的產業,范圍廣,如醫療衛生產業、制藥產業、保健產業、養生服務業等。從健康消費需求和服務提供模式角度出發,健康產業可分為醫療性和非醫療性健康服務兩大類,并形成四大基本產業群體,即以醫療服務機構為主的醫療產業;以藥品、醫療器械、醫療耗材產銷為主的醫藥產業;以保健食品、健康產品產銷為主的傳統保健品產業;以個性化健康檢測評估、咨詢服務、調理康復和保障促進等為主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醫療產業、醫藥產業對于消費者而言多是被動消費,偏重于治療;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則是主動消費,偏重于預防;保健品產業介于二者之間。
二、健康管理專業定位
隨著健康產業的發展,國內開設健康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逐漸增多,如浙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商貿職業學院、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江蘇建康職業學院等。基本都是全日制三年大專教育,培養能開展健康管理相關資料的收集、健康風險評估與分析、健康指導及健康干預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就業面向主要是醫療服務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體檢中心、健康管理公司、保險公司、藥店、養生會所、養老機構等。根據健康及健康產業的定義,并參考各院校健康管理專業的專業定位,我們可歸納總結健康管理專業應區別于臨床醫學、藥學等專業,立足于健康管理服務產業,為健康或亞健康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務,治未病,促進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因此,高職院校健康管理專業可以定位于培養健康監測、健康評估、健康教育、健康經營管理等領域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區別于本科院校的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而非科研型人才。
三、人才能力建設流程
健康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及課程設置,是以職業為導向,根據專業定位,調研學生就業的主要崗位,分析崗位工作任務,再依據工作任務明確專業人才能力要求,從而確定學習領域,制定相應的職業導向課程。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探討專業技能,對于人文素質等方面不做探討。
四、專業人才能力建設
為確定健康管理專業的人才能力要求和課程體系,我們到部分健康管理企業進行了調研,同時通過智能招聘等網站調查了解企業招聘健康管理工作人員所需要的技能,主要目的是根據所需要的職責和任務,分析所要求的職業素養與職能能力。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對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崗位主要有健康顧問、健康管理師、健康專員、健康咨詢員、健康管理業務主管、健康教育經理、健康市場專員、健康維護師、保險人等等,崗位職責主要是能夠為客戶提供專業的健康醫學解答、提供健康管理咨詢服務、提供健康監測的提醒服務以及滿意度回訪工作、做好醫生與用戶橋梁溝通工作、為會員制定個性化健康評估和指導方案、健康檔案的管理、健康產品的銷售、健康中心的管理等等。整理企業對健康管理從業人員的崗位和能力需求后,我們發現可以將健康管理服務業中的職業崗位分為四類:健康監測、健康評估、健康教育和經營管理。然后在這四類崗位中,再根據企業的需求,列出崗位工作任務及對應的專業能力要求,再確定學習領域,從而可指出對應的課程或設計相關課程.
五、人才能力建設的對策
1.專業應定位于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健康管理專業屬于非醫學類專業,而且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是以技術技能為主,在專業深度上與本科院校學生差別,因此,高職院校健康管理專業應定位于非醫療產業中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以經營、服務為主,從目前企業對健康管理崗位的職責需求來看也是以經營或管理服務為主。培養的學生會使用簡單的體檢儀器,檢測結果會做初步的解讀即可,更重要的了能夠勝任健康產品、機構等的經營、管理。2.課程設置應以職業為導向。目前,高職院校的教材大多按學科門類進行編寫,因此,健康管理專業的課程多是先學習醫學基礎知識,然后學一些技能課程,如了解體檢儀器的使用,這種課程的劃分或安排,有其優點,但不利于技能的培養,在培養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特別是理論教學部分。因此,健康管理專業的課程設計應以職業為導向,在目前的學科課程基礎上,開發職業導向課程,將理論的教學、技能的培養貫穿于相應的職業課程中。如表1中健康經營管理職業崗位,根據就業崗位,可以設計開發健康產品營銷、健康機構管理、健康推廣等職業課程,將管理學、營銷學等理論融入到這幾門職業課程中,以實際的技能需求或案例來教學。
六、結語
職業教育主要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要根據企業需求分析健康管理專業人才能力,從而設計職業課程,滿足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
[1]陳群石,黃建始.健康管理師[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15.
[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41-142.
[3]匿名.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記錄[C].日內瓦:WHO,1946:100.
以縣級為重點改革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建立縣級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已經得到中央和省市相關部門的肯定,并且正在全國逐步推廣和發展。無數事實證明,縣級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發展好對于農業技術普及和推廣工作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業現代化的需要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只有把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工作搞好,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推動現代農業健康發展,這也是農業機構改革的大勢所趨。對此,我們應當本著上級指示精神,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根據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對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工作情況、工作內容、服務形式和管理制度等諸多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建立以縣級為中心,通過試驗、示范、培訓與推廣三結合,能夠實行多專業,多學科的相互配套。幾年來的工作實踐證明,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滿足了農村改革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客觀需要,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強化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滿足千家萬戶責任制的需要,發展農村經濟,注重管理,強化服務,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發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組織的整體功能和替代作用必不可少。
2加強組織領導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的健康發展
實行政事分設,以中心為核心,逐步形成區鄉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網絡,保證科技成果的開發和各項技術措施的落實,縣農村經濟管理中心在縣農業局的統一領導下,均作了機構分設,各鄉鎮有駐地,任務有各自的目標,財政獨立,單獨核算,成為組織統一、財務獨立,人事分開調配自如,工作協調縱橫聯系的業務實體。通過我們農村經濟管理服務部門的人員調配和對科技示范戶的承包工作,使科技服務伸展到千家萬戶,連片成網,初步形成了以縣中心為中樞,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為紐帶,其他農業技術服務部門為基礎,科技示范戶為橋梁,上下相通,左右相連的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體系。實行政事分開,可以克服單一行政型的弊端,其好處:使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擺脫行政事務,保證業務時間;能夠真正實行試驗、示范和培訓三結合,從而能夠改變科、教、推三者脫節的局面,能夠減少推廣中的盲目性,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服務的推廣速度;實行各類專業站由中心統一管理,有利于組織各類專業的協同作戰,聯合攻關,并集中解決技術上的難題,發揮中心的整體功能作用。由于中心是個技術獨立的整體,它具備了試驗有基地、示范有樣板、培訓有場所、經營有門市部,推廣有網絡,能夠有條件改變服務方式和范圍,既能有別于行政型的單一產中指導,改為產前、產中、產后系統性的技術服務,改行政管理型為技術服務型,改單純技術指導為有償技術承包型,改單一的知識型技術推廣為知識物質相結合的推廣方法。總之,中心這個新生事物既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也是積多年農村經濟發展工作的大成,工作經驗的結晶,它能夠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改革之花。
3引起新技術和新成果,大膽進行實驗,確保農村經濟管理中心的健康發展
在許多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引進新技術和新成果,通過大膽實驗,系統地積極進行示范活動,通過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的管理來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使農業早出成果和快出成果,能有計劃高效地進行推廣,由于中心在業務技術上是個實體,能夠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集多學科學技術人才,信息來源在技術的開發上積各家所長,互相彌補,對于新技術和新成果的引進信心足,把握大,能夠大膽實驗,對于成功的項目可以有計劃有步驟地和區間地進行示范和推廣,速度既快又穩。在引進新、試驗準、示范好、推廣成果的基礎上,從而加快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步伐。
4結語
關鍵詞: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社區
Abstract: this paper advance our country enterprise retiree socialization management service from the increase of retire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mprove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expand capital channel, enhance th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ty staff in five aspects such as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to drive our retiree socialization management, with strong targeted and value.
Keywords: enterprise retiree; Socialization management services; community
中圖分類號:C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是指職工在辦理退休手續后,其管理服務與原企業分離,人員由原來的單位管理現交給城市街道或社區實行屬地管理,由街道或者社區服務組織提供相應的管理服務,街道和社區對企業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我國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保險不再由企業來管理而是實行社會化管理;二是企業退休人員管理服務納入到社區,由社區來負責實施社會化管理服務。
加強企退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是現代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方向,是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必然趨勢,符合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和“全面做好離退休人員”工作的號召,符合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要求。雖然但是由于我國退休人員實施社會化管理服務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很多問題函待解決。社區服務作為居家養老得以發展的支持力量,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整合有限的資源,不斷對其加以發展和完善,促進社區服務和居家養老的緊密結合,確保老年人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區中安享晚年。“社區服務”是加強企業退休人員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一項創新舉措,在政府和社會各界大力推進下,如何強化社區的服務功能,如何做好社區服務的工作,使企業退休人員真正實現“單位人”向“社會人”角色的轉換,更好的推動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健康有序發展。
1增強退休人員的社區意識
1.1強化社區退休人員的歸屬感,增強參與意識
充分認識發展和加強社區服務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這一點在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中顯得極為重要,在發展過程中,要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政策理論研究,加大宣傳力度和資金投入,積極宣傳社區化管理的意義和好處,使退休人員從心理上接納社會化管理。積極引導退休人員“企業化”管理轉向“社會化”管理,逐步融入社會,在社區中找到家的感覺,建立起“社區意識”是做好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的思想基礎,這也是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模式得以順利發展的因素之一。
1.2.加強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
社會化管理服務在我國現行企業退休人員管理體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退休人員納入社會化管理服務是管理體制上的一種變革。思想認識不到位,就會造成退休人員對實施社會化管理服務在思想上存有疑慮。
一是從政府到企業要做好宣傳和引導工作,為老年人創造出一個好的氛圍。各地政府要根據各地的實際,制定宣傳計劃,抓好落實,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絡等媒體,采取各種形式,大力宣傳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有關政策規定、措施及各地推進這項工作的安排情況等,扎實做好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的宣傳工作,確保企業退休人員平穩與原企業分離,逐步過渡到社區管理。
二是社區要積極地引導退休人員走進社區。鼓勵退休人員積極參與社區的文體、公益各種活動中,提高他們的晚年生活水平和質量。社區積極組織開展退休人員文體娛樂活動,開辦各種興趣培訓班,引導廣大社區群眾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豐富和活躍了社區居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企退人員外出旅游、參觀見學、老年棋類(球類)賽、九九重陽節等活動,切實做到老同志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學的新格局。
2建立健全政策法律體系,完善社會化管理服務
2.1.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
發揮政策和法律的基礎性、引導性作用,在完備的法律框架內,將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規范、持續的發展下去。建立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目標責任制,明確分工,落實工作目標,就社會化管理服務的落實情況納入考核,定期進行檢查評估測評,獎優罰劣,切實把把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貫徹好、落實好。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區等社會各界的力量,切實履行職責,形成完整的政策操作鏈。同時要建立健全社會化管理服務的協商溝通制度定,就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采取期或不定期溝通和交流的方式與各有關部門進行協商和探討,對本地區推進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突出問題進行討,充分發揮各有關職能部門和各單位的作用,特別是要進一步挖掘和發揮社區服務組織、志愿者組織及其場所、設施的作用,廣泛利用各方面的資源,為退休人員提供服務。
2.2.明確企業的責任
作為企業來說,企退人員雖然實行了社會化管理,但是由于長期以來,退休人員是由企業進行管理并提供相應服務的,形成了特有的“企業情結”。企業不能因為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就一下子把退休人員拒之門外,企業就撒手不管了,即便是退休人員進了社區,有些思想工作企業也還要協助做好,繼續承擔一定的責任,對退休人員遇到的困難要耐心的去解決,加強與社區聯系和配合,只有在一步步循序漸進的過程中,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才能逐步走上正軌。
3拓展資金籌集渠道,暢通服務渠道
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是政府履行其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的一項重要工作之一,大量資源、經費的投入是保障工作開展的關鍵所在,各地政府要積極解決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經費和活動經費不足的問題,要探索多方籌集經費的渠道和方式,動員和呼吁社會各界對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的關注和支持。要把開展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的費用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按照一定的比例或標準進行撥款,探索建立財政對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的正常支出機制。依照當地社會化管理服務事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開設專項資金管理,如退休人員檔案庫建設、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網絡平臺建設、退休人員活動場地設施建設等,并把專項資金的投入和社會化管理服務項目的進度相結合,增強資金的利用率。在多渠道籌集經費方面,通過政府財政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多方籌資方式,為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為了節省開支,要充分利用街道、社區現有的各種服務資源,特別是改制、關閉、破產的國有企業,在資產處置時,力所能及地把原來用于職工和退休人員活動的有關場地、設施移交一部分作為社會化管理服務的辦公和活動之用,以便更好地為退休人員提供便捷、良好的管理服務。以山東黃島社區為例,社區充分利用了其轄區內單位的資源,以“共建共享”的名義,獲得了轄區單位在老年活動中的支持,比如場地、活動器材等,這些在開展企業退體人員活動中遇到的難題就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4強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質量
4.1.加強退休人員服務設施建設
針對退休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社區應提供多樣性的服務基礎以供退休老人進行選擇。社區基礎設施是推行社區養老服務的“硬件”,服務設施的建設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便捷安全等特點,比如在社區內的樓道內可以統一安裝樓梯扶手和聲控路燈,并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查,及時修理損壞的設施,確保退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聯系和溝通,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在街道、社區以共同籌資的形式,建立退休老年人文化、體育、衛生、保健、福利等方面的設施和活動場地。隨著本地區社區建設的發展,當地政府及職能部門要合理安排,統籌兼顧,有計劃有步驟地把社會化管理服務活動場地、設施建設納入當地建設和諧社區的規劃中,逐步解決社會化管理服務的活動場地、設施不足的問題。
4.2.加強社區醫療服務體系建設
當前退休老人對社區服務需求的日益提高和多樣化,社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退休人員內容,拓寬服務渠道。身體健康對退休老年人非常重要,退休人員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社區應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機構,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加強老年醫療衛生設施和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增加藥品種類,建立退休人員健康檔案,定期為老年人免費體檢,對高齡、重病、特殊人員定期進行上門義診活動,減少老年人在看病途中的費用成本和時間成本,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積極宣傳健康保健知識,提高健康教育、疾病預防、醫療咨詢等意識,養成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加強自我防病能力。
4.3.建立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務體系
發揮退休人員的作用,盤活社區退休人員人力資源,針對企業退休人員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娛樂等方面遇到的問題,除了依靠相關保障機構和社區服務人員外,也可以依靠退休人員的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務。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組內自我管理和自娛自樂活動。同時,對有一技之長的退休人員社區可以積極吸納進來組建老年志愿者服務隊,發揮其資源優勢,通過定期與不定期,有償與無償服務等相結合的方式,積極開展互助服務,提升退休人員參與的積極性。
5加強社區服務人員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化水平
社區服務中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程度,直接決定了其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我國的服務行業發展的速度較慢,目前在社區工作的服務人員基本上沒有專業服務工作人員,服務人員多為下崗職工,文化水平較低的非專業者,日常工作中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服務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的進展。
5.1.加強服務人員隊伍建設
一方面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事業心和責任感、甘于奉獻、工作仔細、腳踏實地的同志充實到企退人員工作隊伍中來;另一方要選用相應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社會工作者隊伍,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學習,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通過定期組織和選送在職工作人員到有關高校或培訓機構輪訓學習、集中學習、現場觀摩、工作探討、經驗交流等活動,提升工作人員社會保障業務知識、服務工作的基本技能、業務工作的具體操作流程、檔案管理知識和老年人保健知識,大力開展社區工作人員的培訓和技能鑒定工作,提升進入社區工作的門檻,進而從源頭上提高專業工作者隊伍的質量和服務水平。
5.2.大力培育社區民間組織和志愿者隊伍
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經驗,積極發展社區志愿者組織的作用,進一步倡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工作,拓展志愿服務領域,彌補政府與相關組織的人力資源不足。通過成立“退休老年服務小組”、“送溫暖送愛心小組”等組織,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的福利服務,特別是要做好退休老年人特困家庭、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志愿服務。我國很多地區不同程度的成立了志愿者隊伍,雖然目前發展處于探索階段,還有諸多不完善、不規范的地方,但是從整體發展來看志愿者隊伍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較好。同時要適當提高社區管理工作者和服務工作者的工資收入待遇,尊重和重視他們的工作,倡導和呼吁更多的社會組織和居民組織參與到社區管理服務工作,共同做好企業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總的來說,教育職員職業的專業化定位有以下特點:
一、專職化
教育職員是專門從事學校管理服務工作的職業人員,即教育職員身份的獨立性。專職化就是指學校管理人員要成為職能專門化和具有獨立身份的職業群體。職能專門化要求管理服務人員的職責、任務和權力,無論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都是專門的管理服務職能。身份獨立,意味著從事管理服務工作是一種獨立的專門職業,他們將依法行使權力、承擔義務,依法享有報酬和福利待遇等。這要求教育職員必須具備管理服務方面的基本知識和能力,要了解管理服務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把握其中的客觀規律,能綜合運用法律的、經濟的和行政的手段來完成本職工作。專職化就是要求管理服務人員必須將管理服務作為自己的唯一職業,不得從事第二職業,以保證集中精力、全身心地做好管理服務工作。
二、專業化
專業化是知識和技能上的專業化,即教育職員應當是其從事的大學內部某一專業管理領域或者綜合管理領域業務方面的骨干、精英和專家,具備與本職管理服務工作相匹配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能夠“干一行,精一行”,成為本領域業務方面的專家和精英,即所謂“專才”。專業化是社會分工的結果,是效率的源泉。既然職業是基于不同行業及職位的劃分,那么不同行業就會有不同的行業要求,不同職位也會有不同的任職資格要求。因此,專業化就是建立在這種“術業有專攻”的基礎上,要求人們要有完成工作所必須具有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不僅能夠達到工作的要求、能夠勝任工作,而且能夠建設性地開展工作,它是專業化和非專業化的一個基本標志。
職業上的專門化是業務上的專業化的前提和基礎,但要真正達到業務上的專業化,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更需要制度建設上的保證和促進,達到以制度選人、育人的目的,造就一支高素質、專職化、專業化的教育職員隊伍。專業化的核心是具備專業素質,專業素質就是指管理服務人員必須具備勝任管理服務所具有的知識和技能,離開了專門知識和技能就談不上專業化。
三、制度化
專業化離不開制度化,制度化就是指管理服務人員專業化必須依靠完善的制度來保證。因此,制度化是專業化的一個重要條件,這不僅是管理服務人員建設經驗的總結,也反映了專業化管理服務人員職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教育職員作為專業管理服務人員,不僅要精通管理知識和技能,熟悉中學教育規律和管理工作的特點,而且要能自覺運用先進理論進行科學管理。專業素質的形成必須以教育和培訓為保證,因此,要建立和實施管理服務人員崗位培訓和持證上崗制度,制定和執行管理服務人員任職資格標準,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制度。事實上,學校內部各類教育職員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其專業化也具有多元性,所以教育職員本身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概念。界定教育職員、給管理服務人員以合理身份定位的目的在于分離各種職業群體,從而重構教育職員和教師的責、權、利關系,推動教育職員職業的專業化發展。